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2023-03-02

第一篇: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论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推荐)

浅论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

——沉郁顿挫

一、 杜甫的身世及其坎坷的人生境遇

唐王朝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昌盛的朝代,在经历过几百年风光华丽后,终于在风雨飘摇中,渐趋步入沉堙没落的局面,也许时势会呼唤和造就英才,在那么一个特殊的环境下,便涌现出了一个心怀祖国,关心民生疾苦,有着远大理想抱负而又命运坎坷的伟大诗人——杜甫。杜甫用他那敏锐的眼光,从特定的视觉角度关注国家命运、人民命运和社会命运,用他那无限的热情和悲悯的情怀以及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描写出一幅幅壮阔而又深沉的社会生活画卷。终其一生,杜甫能紧扣生活急速变化的时代脉搏,以其坎坷的人生阅历,高度精湛的诗艺技巧,系满腔热情于国于民,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诗歌思想内容,凝重深沉的感情境界,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谨严铿锵的格律音韵于一炉的“沉郁顿挫”的鲜明艺术风格,既而登上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颠峰,并成为世人尊崇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从小出身于儒学世家,有着深厚的儒学正统教养,少时他便接受了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在他那幼小的心灵上早早地就萌生出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念想,但现实与理想往往差距很大,残酷的社会现实,最终无情地揉碎了他的人生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李林甫的全权操纵下,最终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时代埋没了一个从小便致力于为国为民服务的圣贤君子,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杜甫蒙羞受辱,落拓于长安,并从此过上了极其困顿的潦倒生活。可正所谓祸不单行吧!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诗人颠沛流离,饱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眼目睹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深深地体味到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创伤,从此,诗人转徒流宕,漂泊西南,终于穷愁客死于他乡。

杜甫虽是一介布衣,但却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和社会的最前沿,去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满含血泪地去歌吟社会、颂唱人生。从他那流淌的文字,我们可以感知到一个时代的苦难,也能触摸到一个本应儒弱者的良知和勇气。

二、沉郁顿挫这一风格的基本确立及其特征 “沉郁顿挫”是杜甫对自己创作主导风格的一种描述,其《进雕贼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尔后,当他经历了战争离乱,饱尝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在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沧情怀。于是,他的诗歌创作日趋成熟,至此,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用“沉郁顿挫”几字来概括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沉郁顿挫”表面上是情感的深沉郁结,主要表现为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但它不光涉及诗歌的外在结构,还涉及到诗歌的内部结构,且其内部结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在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其中,“沉郁”是指文章思想内容和内涵的深沉蕴藉,“顿挫”是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的意思,是指作者情感的郁结,借助一种欲言又止,然不言不吐不快的有节奏、有韵律的表达方式加以渲泄和吐露,从而有了杜诗忧愤深广,潜气内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的特点。

三、“沉郁顿挫”这一风格在杜诗中的具体表现

1、情感内容方面的表现: (1)、 广阔而深入地描写了苦难的社会生活

杜甫出身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正统的儒学家教,从小便教化和儒染了他稚嫩的心灵,让杜甫的心田中扎根下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秀品质,他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描绘出了当时那个动荡不安、万方多难的社会生活现状。

“安史之乱”爆发,给原本根基动荡的唐王朝以沉重的打击,也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无比巨大的灾难。诗人站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高度,心怀关心民生疾苦的民本思想,为国家和人民痛心,他时刻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并用沉重的心情,记录了这一社会灾难。

《三吏》、《三别》是这期间一组最具代表性的反映唐代内乱真实情况的乐府诗。据历史史料记载,乾元二年,唐军九节度使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由于肃宗对郭子仪用兵心存戒虑,未设统一指挥,致使唐军群龙无首,从而导致邺城之战以唐军大败而结束。杜诗中有诗句:“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等军,南奔襄阳,诸节度使各自溃归本镇,士兵所过之处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便记录了当时这一历史事件。但真实情况远不止与此,事实上,由于邺城兵败,唐军兵力锐减,必须迅速补充兵员,于是,肃宗使开始了毫无节制和章法的征兵活动。于是士卒和官兵到处抓丁拿人,无论男女老幼,但凡有用得上的人便成了应征的对象,一时之间,全国上下完全笼罩在阴云密布之中,百姓日夜闭门,足不敢出户,人心惶惶,整个社会出现了十分严重的扰民害民现象。而这时的杜甫,刚好由洛阳回华州住所,耳闻目睹了邺城惨败后,人民落难的痛苦情状。因而,他用高度提炼的手法,十分概括地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这组诗歌有写地方官吏点征中男的《新安吏》,有写妇人深夜被抓的《石壕吏》,有写新婚男子被抓的《新婚别》,有写老者投戎从军又无奈激昂情怀的《垂老别》,有写第二次被征入伍的士卒可悲、凄凉身世的《无家别》。可以这么说,杜甫是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广阔而深入地反映了战争的灾难,朴实而悲痛的语言中传达着那个**年代的时代悲剧。在平凡朴实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史诗般的力量。

(2)、 入情入理地描写了深刻的人生体验 同许多有志之士一样,在青春年少时期,杜甫曾有过 鲲鹏展翅般远大的社会理想。他想跻身官场,用自己的人生,用自己毕生的才华,服务于那个让他为之振奋和骄傲的时代。但现实给他当头一棒,由于当时权奸当道,忌能妒贤,排斥能者,帝王又昏庸无道,不识贤良,以致于他空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能识,却为社会所不容,致使英雄折腰,虎落平原遭犬欺。在多苦多难的五味人生中,杜甫体味到了太多太多的人间辛酸。

困居长安是杜甫最屈辱的时期。由于奸相李林甫主持了那场滑稽而又丑态的考试,杜甫被排斥在贤者之外,开始了他悲苦坎坷的生活。他在贫苦落魄中失望,在失望中倾诉了自己屈辱而又无奈的生活:“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和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书左丞相二十二韵》)空有一身才学的诗人,在偌大一个京城却找不到一个安生之处,而只能低三下四,毫无人格尊严地追随那些有钱有势者的身后,受尽他们的嘲笑和冷落,将人世间最难以下咽的悲凉、辛酸并同无声息的泪水吞入郁闷的腹中。这既是诗人对自我委曲求全生活的写照,也是对唐王朝压抑人才、抛弃人才的血泪控诉。旅食京华的生活让杜甫真正地了解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也让他真正看透了上层社会的势力,他在《贫交行》写道:“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太多的冷遇让诗人深深地理解了世间的人情冷暖,他的心为之而流血,他多么希望现实中有“管鲍交”的现象再生再现,贫不相弃,富而相携。然而,当时的社会,世风日下,世人将这一淳朴的风气弃之如敝履!那种冷酷的社会现象多么地令诗人心痛啊!

诗人的一生,也是彻头彻尾地受尽了贫穷的折磨,受尽了战乱给自己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在《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中,诗人写到自己家境贫寒,以至于幼子饿死的惨状:“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嚎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犹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至夭折。”诗人冒着风雪回家想与家人团聚,用那其乐融融的气氛温暖那冰冷已久的内心。没想到,一到家,刚进家门,目睹的第一幕便是爱子夭折。诗人欲哭无泪,欲嚎无声,体味到了在当时社会中为人父母的艰难。

(3)、 诚挚由衷地抒发了对国家、人民的热爱。 杜甫是儒家学士中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天生就具有文人士大夫应该具备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对国家对人民,他有宽广而仁慈的胸怀。在他的诗歌中,全身心地,诚挚由衷地表达了他对国家对人民的真情至爱。他为唐王朝拥有开元盛世而欢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忆昔》)他为国破山河碎而伤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当唐王朝军队失利时,他万分痛心:“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对雪》)而当他闻听唐王朝军队胜利收复失地时,他也欢欣鼓舞:“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直到生命垂危的最后关头,他还登上岳阳楼,依然惆怅悲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热爱人民,经常推已及人,为人民的生命忧叹,真切地反映出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人生悲剧,其诗歌笼罩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气氛。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生常免租税,各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因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诗人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着想,自己是免租税,免兵役的人家,日子都过得如此悲苦,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有多么艰难呢?其情形可想而知,真是忧比天高,推已及人,忧已更忧人。这是文人墨客何等宽广的胸襟和对人民何等博大深厚的热爱。

2、诗歌体制方面的表现 (1)、 情感节奏抑扬顿挫

杜甫有个快乐、天真而无比幸福的童年时代;青年时期颇有几个傲气,裘马轻狂;可步入中年之后,生活上的不顺心,人生事业上的挫折,让这位原本心高气傲的诗人变得沉郁起来,残酷的现实,挫败了他仁途进取的锐气,生活上的重负磨平了他锋芒并露的棱角,生活中的他能拾起的更多是无穷的伤感和无尽来的失落;临近晚年其作品更是充满感伤的情绪。可他是一个极具骨气的人,郁结在心中的烦闷,沉郁于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将要一吐为快时,往往他又强忍咽了回去,如此回环往复,使情感受的流程变得深沉浑厚起来,流露于笔端的情感是抑扬顿挫的,往往给人一种波澜老成的感觉。试看其《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东口流眼诞。恨不移封向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怀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诗题以“八”字牵合着不同形态的盛唐酒仙,形成一组生机荡漾,意志淋漓和各具千秋的群雕相,各有身份,各具形态,各具风采。诗中八人的篇幅参差有致,似乎疏散不拘格式,实则于自由挥洒处别具匠心。酒的因素不仅渗透于人物的醉态描幕中,而且别具一格地渗透于诗的结构形式之中。写醉似醉,是之为神,是诗歌与作者与社会之间外在共振的机制,而这种参差有致的诗歌形式就是杜诗“顿挫”的表现。

再如:《北征》第一段:“淮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拜赐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悲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经纬因密勿,车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自从长安被攻破之后,杜甫思家念亲之心,与日俱增,可被墨敕放回后,为什么反而有“苍茫”之感?此时的杜甫,既有感君之恩,又伤家亡国破,可又为什么会“怵惕难辞”呢?观其全段,前有十几韵的郁屈诗句,然未曾点明作者心中最大的念想,直至结联“回首风翔县,旌旗晓明灭。”才如当流巨石,激起波澜,点明诗人破贼收京的重大国策主题。文辞含蓄深沉,这也是“顿挫”。

又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诗歌以“万方”作为登临的背景,拓出远势,将整个多灾难的时代拉到眼前。在此万方多难的时刻,流落他乡的杜甫,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有繁花触目,作者却无心留恋于此,眼前壮美的景象,未能让他赏心悦目,而更令他黯然伤心,凭楼远眺,驰骋遐想,天高地远,古今往来,形成一个壮美而阔大的境界。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美景包容着古往今来的社会变化,谈人间世事,又借助于自然界的景物措写,情景、人事相互渗透,互相包容,将自然景物的描写、国家灾难、个人的情思浑然地深为一体,语壮境阔,气势浩大,感慨深沉遥远,令人读之心胸荡漾,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 格律工于严谨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得力于早年家庭教育和父辈们对其的教化儒染和作者自身对诗歌创作的致力追求,但其“沉郁顿挫”的风格,主要是十年困居长安期间形成的,而是能体现此一特定风格的是他晚年漂泊西南的诗歌创作。在其近体诗中,杜甫把律诗的诗材范围扩大到几乎与古体诗同样广阔的程度,尤其以写景抒情的诗特别多,这些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并且浑融流转、情韵优美。如在《春夜喜雨》中,作者用传神之笔,把人们历经久旱,盼望已久的春雨,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得柔和细润,滋润万物,悄然无息。如此精细的描写,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让人们难以感知、触摸到的情境显得那么的真切入的微,令人如入其境。 而诗人对五律的把握,已到了炉火纯青、运用自如的程度,不但韵律精细,而且诗境浑成而多变化,有些诗意境由壮阔忽转为凄凉,也有的诗气象由巍峨忽而转为情景细致婉约。做到了千诗千面,不拘一格。如《旅夜书怀》,诗歌开始勾勒出极其壮阔高时的空间,形象十分鲜明,在读者的眼前展示了一幅无垠宽广的境界,可至此,作者把笔锋一转,由星垂野阔想到宇宙的永恒,由月影江流想到时间的流逝,在如此广阔无垠的空间中,细草、危墙更是显得得极其渺 小孤独。由此可见,诗人在本诗中,不仅以竟境高朗壮阔取胜,更在于取景昭应人事的匠心独运之妙。从而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无依的凄冷形象。

其次,格律严谨的风格还表现在七律方面。杜甫的七律诗境界始大,感慨始深,无论描写物象,还是抒发性情,皆能脱离旧臼,在短短的篇幅之中,含有思飘云物,律惊鬼神的壮观景象。磅礴飞动的气势,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融合无间,风格沉雄悲壮,慷慨激昂。如《登高》写登高所见江上秋色,抒写晚年到处漂泊,艰难潦倒的处境和无限悲凉的心情。全诗以精心结构的形式,稹密工致的声律和凝练飞动的意象,展示出阔大高远的境界。在一种回旋流荡的旋律中烘托出独立于秋气中的诗人贫病交加而狐独寂寞的形象。前人赞此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有建甑走坂之势!”

全诗八句皆对,而一气贯注,悲惨而不消沉,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诗歌写得一气盘旋,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被后人评古右今七律第一。

杜甫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面引到律诗里来,形成律诗强劲的生命力。格律严谨而多变化,声调拗峭,笔黑质实。过多议论,改变了唐诗绝句那种蕴藉含蓄的清丽格调,创立了一种与其沉郁顿挫风格一致的律诗新风格。让诗形式的律动与诗人内在生命的律动同步合柏,由此焕发出诗意来。

四、杜甫“沉郁顿挫”这一风格的形成原因 发现杜甫诗歌主导风格,并逐步将其形成定试论的,可能首推清代诗论家袁枝了。他在《随园诗话》中指出:“人必先有悱恻芬芳之怀,而有沉郁顿挫之作。“人但知少陵每饭不忘君,而不知其于朋友、弟妹、夫妻、儿女间,何在而不一往情深耶?„„”随后,朱彝尊、陈廷焯等人也曾论及,虽然他们这些论述多半是诗话成的,缺乏一定的条理和系统,但由于这个概念首先由杜甫自己提出,且大体上确实能代表杜甫大多数作品的风格特证,因而“沉郁顿挫”作为杜诗的艺术风格逐渐为人们熟知和接受,并且成为今天文学史上人们对杜诗主导风格的定论了。可杜诗这一主导风格又是如何形成呢?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崇高的社会理想:

艺术来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体验让杜甫的诗歌内容丰富、包孕万象,而崇高的社会理想引导作者,将他创作的作品为社会为人生服务。

早年受到的封建正统思想教育和家庭诗学的熏陶,使得他“七龄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开元十九年,杜甫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长期的漫游使诗人感到祖国河山的壮美,开阔了他的视野,陶冶了作者的情操,激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诗人对泰山的歌颂,也是诗人对自己的鞭策和自许。天宝五年,杜甫踌躇满志,有志于“致君舜上,再使风俗淳”,怀着“达则兼善天下”的理想再度入京,第二年参加所谓的“有一艺,谐彀下”的制举,在“野无遗贤”的称赞声中,杜甫在仕途上又一次遭受挫折。如果说开元二十三年考场的败北,杜甫不介意的话,那么这一次截然不同了,这次杜甫非但抱负不得施展,生活也开始落拓,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悲辛生活。诗人天真的幻想破灭了,冷酷的现实迫使他不得不直面人生,正视现实。适过纷繁的社会现象,诗人看到了上层统治者的腐败和广大人民的悲幸。安史之乱起,诗人和广大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任左拾遗期间,为谏议政事竟险致死,诗人更加加深了对现实的认识。漂泊西南,诗人变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农夫。但诗人始终没有忘记国家和人民的苦难,仍然希望“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江汉》)“为国效力至死还,愁看直北是长安。”(《小寒食舟中作》)杜甫的一生中,人生仕途是坎坷的。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疾病缠身,穷愁潦倒、奔波衣食、但仍意弥坚,失志不移。这些所有的一切,磨砺了杜甫,同时也成就了杜甫,因此,丰富的社会人生和救国救民的崇高强烈愿望是形成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原因之一。

2、多灾多难的社会背景:

杜甫生于全盛时期的唐王朝,却成长、成熟于唐朝帝国由盛而哀的急剧转变时期,他的一生既经历了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流血川原丹”的安史之乱,并看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贩落景象。可以这么说,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和他所处在的那个乱世息息相关。杜诗紧扣时代脉搏,同情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兴衰,由此铸就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

杜甫的一生始终关注人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人民的苦难,也有深刻的感受:“靡靡愈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北征》);希望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戌》);对待被逼上反路的叛贼:“不可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遭田父泥饮》),一千二百年以前,一个曾侍候过皇帝的人,对待人民的态度竟能如此平等。在多年饥寒交迫的生活的体验中,诗人加深了对人民的同情,一想到人民的痛苦,诗人便忘怀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出了这样的宏愿:“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始终敢于直面现实,讽谕时事,对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的种种罪行痛加诛伐。如《兵车行》谴责最高统治者热衷于开边扩土,致使人民流血破产;《丽人行》以华美的词藻描摹杨氏姐妹的豪华衣食和骄傲神态,看似赞赏,实乃讽刺。

诗人的一生都抱着爱国的血诚。“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诗人对祖国是何等的热爱;“独使至尊社稷,诸君如何答升平”(《诸将》),诗人对祖国前途是何等地忧虑;“必若救疮痍,应先去蝥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这是诗人为力挽国运,拯救人民而开出的药方;“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这是诗人对朋友的殷切厚望,也是诗人的一片爱国至诚,是诗人的终身信条。可以说:“万方多难”的时代,“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重要原因。

3、语言有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

杜甫并不像他同时代的众多诗人那样,只把写诗作为炫示文才,猎取功名的手段,或者陶治性情,以及应酬交际之用,而是自觉地把诗歌当作“史笔”来写,“文章本是吾家事”,一直到晚年,仍是“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归》)。他的目标很高,对自己的要求也就非常严格,务求达到“毫发无遗恨”(《敬赠郑谏议》)的境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读书破万卷”(《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他是这样宣布的,也是这样做的,“新诗必罢自长吟”(《解闷》),他经常改诗。因此杜诗语言精要凝练,准确生动。如被前代人称道的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个字中就含九层可悲的意思;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值秋风萧瑟,四可悲;重九佳节,无有可乐,只有登高,五可悲;独自去登,六可悲;扶病去登,七可悲;病又如此之多,八可悲;年过半百,事事无成九可悲。真是包含无限艰辛,凄泪横流。何其凝练!再如《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个“溅”字,可谓点睛之笔,这泪流得何其多,时间何其长,心情何其惨痛!象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俯拾皆是,不可胜数。努力使语句准确、凝练、生动,这也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原因。

总之,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强烈地表现了为民请命、以天下为已任的怀抱和心声,在诗歌艺术上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地。这种风格,是诗人愁苦潦倒的阅历,忧愤抑郁的思想性格,万方多难的时代以及宏博精深的艺术修养各种因素的统一,使诗人达到现实主义顶峰,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浅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排律 气势 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

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

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

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仃。‛杜甫的诗歌中着重写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当时的妇女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例如杜甫的《虎牙行》中写到妇女的悲惨遭遇是‚八荒十年防盗贼,征戍诛求寡妻哭。‛《白帝》中写到‚哀哀寡妻诛求尽,恸哭秋何处村。‛《遣遇》中的‚石间采蕨女,于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杜甫的诗歌还揭露了唐王朝统治阶级政治上的腐朽,生活上的奢侈和道德上的败坏,谴责了他们祸国殃民的种种罪恶。这些统治者‚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轻肥。‛(8)‚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贫交行》),在他的《洗兵行》一诗中这样写到:‚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杜甫在诗歌创作中还比较侧重于揭露,谴责上层统治集团的奢侈荒淫,例如他在《乐游园歌》这首诗中写的‚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等句,在他的《壮游》中写到:‚国马皆粟豆,官鸡输稻梁。‛还有《斗鸡》《丽人行》等诗篇。杜甫的诗歌《前出塞》,《后出塞》,《后出塞》等,通过具体的事实揭露了天宝年间统治集团不断发动扩边战争,致使士兵长期远戍并且大量的死亡,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然而,杜甫的诗歌不只是指斥了将帅们以杀人略地去邀功请赏:‚古人重边功,今人重高熏。‛(9)还直接地批评了玄宗的穷兵赎武:‚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棘‛。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不只是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生活,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并愤怒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种种罪恶,他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用这种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批判了统治集团,并传达出广大人民的愿望。这些都反映在了杜甫的诗歌当中,例如他的《行次昭陵》,《忆昔》,《前出塞》,《伤春五首》,《送陵州路使君之任》,《有感五首》等中。在他的《往在》一诗中更具体地写道:‚主将晓逆顺,元元归始终。一朝自罪己,万里车书通。锋镝供锄犁,征戍听所从。庸官各复业,土著还力农。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中兴是国初,继体如太宗。端拱纳谏诤,和风日冲融。‛‚这些标志着杜甫的诗歌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辉煌的时期(10),‛‚也奠定了杜甫诗歌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1)‛。

杜甫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诗人。就比较而言,李白的诗歌天然涌发,大气滂沱,飘逸浪漫而且又不可让人模仿;但是杜甫的诗歌就不一样,杜甫的诗歌则是经过千锤百炼,呕心沥血,苦心经营,可以作为后人的典范。就这一点来说,杜甫的诗歌对后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至少是比及李白来说,‚杜甫,上接古人,继承了风雅言志的传统,吸收了沈全期,宋之问写律诗的经验。‛有人又说杜甫的诗歌‚尽得古今之体式,而兼文人所独专‛,‚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古今诗人之中,没有一个人能和杜甫相比‛(12),可见,杜甫的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绝非一般的。

杜甫的诗歌类型众多,风格也富于变化。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杜甫的诗歌应用范围很广泛。他不仅用诗歌来叙事抒情,还用来描写人物传记和自传,书信,游记,政论,诗文评论等等,几乎是无所不能。不过,这也给杜甫的诗歌带来部分上的偏重于理性化的问题。

另一个方面是:杜甫对前代诗歌的继承是比较宽容的,杜甫主张‚转以为多师‛而不轻易否定。比如对南朝的诗歌,杜甫虽然有所批评,但是,他却不曾像李白那样大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对庾信,何逊,阴铿等众多六朝作家,都能够诚心地肯定和汲取其长处,从而,也丰富了杜甫自身的创作。这一点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就曾经强调的指出过。

杜甫善于运用多种诗歌体式。他的五,六言律诗和五,七言古体诗,在唐朝都是一流的。杜甫的七言绝句虽然不如李白,王昌龄等那样杰出,但是他的诗歌也有自成一家的特点。只有五绝,数量很少,稍微逊色。在杜甫的诗歌中,有几种类型特别具有独创性,这些也就能够足以代表他对中国诗史的伟大贡献,我们分别加以介绍:

一类是用五言古体诗的形式写成的自叙性的诗篇,《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作。这一类诗歌大都篇幅较长,往往是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这样,能够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例如他的《北征》这首诗歌长达七百字,叙述自己从凤翔至慵州探家的一路经历和所见所思,以及沿途的景物,战乱时的创痕,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与家人重聚的情形等多方面的内容,交织在一起,情绪起伏变化,成分体现了杜甫当时复杂的心情。这类诗歌是从辞赋体变化而来的,带有明显的散文成分。宋代诗歌有‚以文为诗‛的倾向,显然,受到杜甫这一类诗歌作品的饿深重的影响,但是在督抚诗中,由于感情的浓郁厚重,仍然有足够的力量支撑如此长篇,而不致失去诗歌的特性。

一类是以《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为代表的既有七言古体,又有五言古体的叙事诗。这一类诗歌实际是古代乐府民歌的流变,但是,杜甫的诗歌打破惯例,不用乐府古体而‚即事名篇‛(根据所叙事实命名),这样就更能反映事实,更富于生活气息。这一大创造,直接引导了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从叙事诗的艺术角度来看,这些诗歌善于描绘人物的形象,尤其是运用了对话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在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的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还有一类就是杜甫的七律。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对中国的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杜甫以前的七律诗歌的创作多用于宫廷的应制唱和,这类诗歌的内容很贫乏,,其语言也平缓无力,而在这以外,他的佳作还是不少的,到了杜甫,这个局面就从此被扭转了。杜甫的诗歌真是气象万千,不但伟大,而且十分的崇高。

杜甫的诗歌有苍苍茫茫的气势,真的有些像大地上的山水。平常的人读后就可以看出他伟大的力量,而不可以看到杜甫伟大的高尚的情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首绝句,真的可以看出来杜甫的高尚和伟大,第一句清洁,有清洁可以看出高尚,后两句代表心扉,在心扉关闭的时候,什么也不容纳,或者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窗含‛‚门泊‛则是杜甫心扉的敞开。虽然窗子很小,但是包含着西岭的千秋雪,船泊门前,常人看到门前的船,只不过是很蠢然没有灵性的事物,但是作者看来就绝非如此呀,在他眼里,船是具有灵性的东西,船中的人就是船的主脑,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蜀。‚窗含‛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都认为这一首诗歌是写实的,实际上是一种象征的手法,是杜甫人格的真实写照。

杜甫的诗歌中蕴涵着一种巨大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不是一时的蛮力横劲。有的蛮横是一种病,杜甫的诗歌的力量并不是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其力如水拍岸,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就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命的放射,不是从外涂上的。‛(13)杜甫的诗歌有《戏为六绝句》(其一)(其四)虽曰‚戏为‛,也是严肃的,所写的诗歌的见解,可以看出其创作的途径,批评的态度,‚玩意儿‛是做出来的,力气却是真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杜甫的生之力,生之色彩。

读杜甫的诗歌第一要注意他的感觉。例如他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14)观‚嫩蕊‛句,其感觉真的纤细,用‚商量‛两个字真有意思,可以看出杜甫诗歌的仔细大方:这与他的人格有关,其次是杜甫的情绪,感情。自‚王杨卢骆‛二首可以看出杜甫的感觉是敏锐,纤细,情绪是热烈真诚的。此外,另一点是金圣叹批《水浒》说鲁智深的‚郁勃‛--有郁积之势而用力勃发,所以虽然勃发而有蕴郁之力。别人情绪或者热烈,真诚,而不能郁勃。且杜甫的诗歌有理想,此自‚两个黄鹂‛这一首诗可以看出。

杜甫的七绝避熟就生,就像韩愈作文所说的‚惟陈言之务去‛(15)韩愈的陈言务去只限于修辞,至其取才,思想并没有特殊。取材不见得好,思想也不见得高,杜甫不但修辞避熟就生,其取材也很出奇。例如七绝《觅果栽》:‚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黄梅。石笋街中却扫去,果园坊里为求来‛。有《觅松树栽》和《乞大邑瓷碗》,别的人写这一类的诗毕定很高雅,而雅得俗,但是杜甫写的不雅,却不俗,粗中有细。

别人写声音是纤细的,而杜甫写的却是宏大的,例如《三绝句》的第一首:‚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稀?‛此盖与杜甫的天性有关。 杜甫的幻想,感觉是壮美的,不是优美的。在温室里开的花是‚唐花‛,但是,杜甫的诗歌不是花的美丽,而是松柏的美丽,禁得起风霜雨露,苦寒炎热。他睁开起眼睛,要写的事物的真相,不象义山的偏之于梦的朦胧美。例如他的《乞大邑瓷碗》:‚大邑瓷碗轻且坚,扣如衰玉锦城传。君家白瓷胜霜玉,急送茅斋也可怜。‛

杜甫的诗歌思想上有此,但是不以此为胜,而是以新鲜取胜的。其好处在气象。杜甫的气象是非常雄伟的。例如《夔州歌五首》其九:‚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天凉。‛它的平仄就是: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多用‚三平落脚‛。又如杜甫的诗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16)平仄不合,第二句就是‚三平落脚‛。‚三平落脚‛要落得稳,这在七古好用。但是,杜甫的七古用‚三平落脚‛句很多,作七绝也是如此,其《曲江三章五句》之三:‚自断次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势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庐,看射猛虎终残年。‛

杜甫的诗歌吸取了乐府歌辞的表现手法,但是没有沿用古题,不拘泥于古调,而是根据现实的题材,另立新题,自由地抒写,创作了许多反映了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诗篇。‚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15)

道出了杜甫的诗歌这方面的开创意义。‚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无一语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理。‛(18)例如《兵车行》,《丽人行》,《佳人》,《前出塞》和《后出塞》等,都是这一类的名篇。

其次,描写方法上,他采取了朴实的叙述,精细的雕琢的手法,但是又有所创新,吸收了乐府歌辞的意境,并使之提到一个新的地位。例如杜甫的《丽人行》《佳人》等中,有着朴实的叙述,有对话,惟妙惟肖,入情入理,完全是乐府歌辞的意境。但是对人物的形态,心理描写的十分的细致,却远远地高出了乐府歌辞。

再次,寓抒情于叙事之中,即杜甫不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明明白白地说出来,而是容进在客观的具体的描写当中,然后通过强烈的抒情表露出来,正像是‚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该铁别把它指点出来‛(18)这是杜甫叙事诗中最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例如《哀江头》《兵车行》和‚三吏‛‚三别‛等诗歌,作者都是以故事中主人翁的身份出现的,因此,他的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更为紧密。在叙述中就包孕着炽烈的感情,姓名的态度,使全诗凝成了滚动着热情的完整形象,增强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是杜甫的创造,也是以后他所写新乐府的诗人所不能与之相比的。

第四,杜甫不但吸取了乐府歌辞的表现手法,还汲取了许多古代和当代优秀诗人的艺术成就。他曾追慕宋玉的文采,低徊于其‚江山故宅‛(《咏怀古迹》),赞誉庾信的‚凌云健笔‛(《戏为六绝句》)和‚清新‛的风格。他称誉孟浩然的诗歌‚清诗句句尽堪传‛和王维的诗歌‚最传看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他颂扬王勃,杨炯,卢照龄和骆宾王的诗歌为‚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对李白的诗歌,他更是倾心:‚多也诗无敌,飘然思无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他对以前的诗人在遣词造句上的工夫的称赞,同时也就是他在表现手法上对前人的学习和继承。他曾经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把股金铸造青词丽句的诗人引为同调。

第五,语言的凝练表现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即以少量字句容纳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简而精,少而凝。例如他的‚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人心。‛一联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而‚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两句之内言及王昭君的生前死后。字字精金碎玉,话语沉郁苍凉。

第六,独特的音律之美。杜甫说:‚遣词必中律‛,‚觅句新知律‛,‚晚节渐于诗律细‛。杜甫的诗歌创作,要求作到‚毫发无遗憾‛

可见,杜甫对诗律的重视。杜甫的诗律的驾驭熟练,对他的思想不但不祈祷束缚作用,反而助于他的文思的表达,并且有激荡人心的作用。另外,杜甫还创作了一些坳体的律诗。这种坳体诗的音节更加铿锵有力,适合于激烈的情感的表达。杜甫创作了大量动人心弦的五律,七律,以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历和艺术修养的排律,后来的诗人步武杜甫,很多有堆砌等形式主义的倾向,杜甫的诗歌却能够使工整的形式不伤害生动丰富的内容,这是文学史上其他诗人不能比及的。

杜甫对我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诗至沈,宋,五,七言近体律诗的形式已经完成;到王,锰,李,杜盛唐诸公,形式上的完善了五,七言的格律,拓展了诗歌的内容,创造了中国诗史爱护的辉煌!‛(20)

杜甫是真正的艺术巨匠,他在现实主义诗歌上的思想,艺术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和李白是唐代诗歌发展的高峰,都是盛唐文化之花所结出的硕果。对他们的评价,用韩愈的最为恰当,就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注释:

(3) 杜甫 《进雕赋表》

(4) 宋 胡宗愈 《成都新刻草堂先生诗碑文》

(5)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6) 《杜诗详注》卷四 《甘林》

(7) 《杜诗详注》卷四 《写怀》

(8) 杜甫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

(9) 《杜诗详注》卷九《后出塞》

(10) 蒲起龙 《读杜心解》

(11) 杜甫 《古风》之一

(14)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15) 《樊绍述墓志铭》

(16) 杜甫《三绝句》之一

(17) 《乐府古体序》 (18) 《杜诗镜铨》 卷三 第112页

(19) 恩格斯 《致敏娜 考茨基》

参考文献:

(1)《唐宋散文》 张清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

(2)《杜甫选集》 聂石憔 邓魁英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11月一版

(11)《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周建忠 郭新良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第一版

(12)《为什么尊杜甫为‚诗圣‛》 陈昌渠 (13)《顾随全集》 第三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

第三篇:浅谈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作为一个读书人,如果要学习写文章,就看韩愈和柳宗元,学完走遍天下都不怕了;如果学历史,就学司马迁的《史记》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学完你可以去当政客;如果学宋词,就跟苏东坡和辛弃疾学,学好了可以干掉方文山和林夕;如果学写唐诗,一定是学李白和杜甫。这段话是否过于夸张,我不予置评,但是对于最后一句话,我是完全同意。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座让人抬头仰望的山,那么山的顶峰一定是李白和杜甫。而作为在唐诗领域中最为出色的两个诗人,其诗歌却是风格迥异。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正如他的人一样。他出生于盛唐时期,但因不满那政治的黑暗,弃官从文。他没有杜甫的沉郁,有的是一分潇洒,一份自由。李白向往的是游仙问道的生活,所以才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佳作。“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样美妙的景色可能只有李白才能写出吧。同时李白是社会的一员,他也关心现实生活,痛斥战争,同情百姓。但毕竟李白的黄金创作期是国家最强盛的时候,到处莺歌燕舞,他写他看到的东西,大部分就是花、酒、剑、歌、月,洒脱无极限。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有人这么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而杜甫是衔接盛唐和中唐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也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这和他的身世遭遇也是分不开的。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素的家庭之中。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抱负的心思,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但到了公元746年,他参加一次李林甫设好骗局的考试,落第之后不久,又回长安,数度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但同时,他看到了民生疾苦,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安史之乱后,他几经周折,当官,被贬。最后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并最终病死于穷困潦倒之中,十分凄凉。我觉得,使杜甫形成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显然是同他的身世遭遇息息相关的。杜诗的不同风格,与其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之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诗歌往往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的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如果说李白是从天上降临人间的"诗仙",杜甫则是从地上经过修炼而升起的"诗圣"。李白的诗具有火热的激情,有超凡的气势和豪迈的精神,更关注理想和未来,更具创新性。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情感内敛,曲折迂回,更关注现实和民生,更具继承性。李白代表着青春,张扬个性,抒发自我,有一种勃发之气。杜甫代表着暮年,老成持重,千锤百炼,有一种人工的锻造之美。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那“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的杜甫,即使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心酸低贱生活中,依然不失他那济世苍生的梦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真正的贵族大家心态,贫贱不改其志,自己的安危生存置之度外,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依然是民众,比他更不幸的人。每每念起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吟哦时,令人发背沾衣,惭愧不已,敬仰之极。有谁能了解他“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的远大志向呢?自我心目中,杜甫先生不仅是精瘦清癯的老者形象,他更是无可拘牵的理想主义者!从这点而言,老杜的沉郁之外更有飞扬的一面,节操高洁才是他的本色。

李白和杜甫虽然有着很多差异,却有着深厚的友谊。因为在他们两人的心中同时也有许多共性的东西。他们的心中都充满了爱,爱人民,爱山水,爱才,爱酒,爱诗。他们都一生钟情于、献身于真善美。于是,李白和杜甫成为了唐诗史中优势互补的榜样、求同存异的楷模。

第四篇: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

1 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比较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李白和杜甫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的历史,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2 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的追求是执着的。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终身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和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诗体上,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言七绝,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第五篇:论杜甫诗歌的写景

—杜诗漫卷物景载深情

汉语言文学四班 2008级 蒋颖

摘 要: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内容丰富,艺术风格更是多样;杜诗也因沉郁顿挫、萧散自然的诗风和独特的写景审美艺术成为华夏诗坛上一株的绚丽奇葩。杜甫诗的景与情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他扩大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出神入化地创作出浑融绝妙的意境;来表达他一生“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的壮志和怀亲恋家的桑梓之情。 关键词:杜甫;杜甫诗;写景;情与景

杜甫是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被人们誉为“诗圣”。他的思想主要是以孔孟思想为主的儒家思想。作为多产作家的杜工部,为中华文明奉献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杜甫诗歌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风格多样;其诗涉及宴游、羁旅、咏怀、时事等诸多内容,诗风除了沉郁顿挫之外,还有从容优雅的萧散自然之风。

但是,杜甫生在与历代盛世一样富饶和繁荣,而且科举用人制度又完善的开元盛世,这就注定了他一生仕途的坎坷与艰辛。人才选拔是不问门第,士庶同等,“贫穷无有种,富贵不选人”的较完善的科举制度;要完成入仕为官“穷年忧黎元”的壮志谈何容易!实现抱负之年已是盛世摔跌之秋,那“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又如何圆梦?可是在杜甫坎坷颠簸的苍凉人生中,他仍困苦不忘怜百姓,潦倒还思乱国都。这样一位心系苍生、思故念国的苦命文人为唐代的诗空上,增添了一颗怀儒家“仁爱之心”、光与爱都普照万物的绚烂辰星。

品读杜甫的诗歌离不开“情”“景”二字。在《姜斋诗话》中,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诗歌中的写景艺术与情感之间的完美切合就是其诗歌价值的最好体现。

杜甫的诗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的创作:一是三十五岁以前的青年读书漫游诸国时期,二是三十五到四十八岁的困居长安求仕时期,三是四十八到五十八岁的西南漂泊时期。在这些不同的生活时期,杜诗的“情”“景”艺术表达均各异。

杜甫年轻的锦绣时代真是唐朝最繁荣的开元盛世。时代赋予了他自信和朝气,怀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卓越抱负;杜甫迈进了自己理想的人生世界。杜甫早期的诗作中就有所反映。《孟子尽心上》中孟子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而杜甫在《望岳》中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雄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此四句杜甫远望泰山,气势浑浩雄奇;如此开阔壮丽之景,作者胸中盈溢着的更是满腔自信和壮志。年轻的杜甫如孟子所说的孔子一样,有着襟怀抱负、积极进取的泰山之志。诗中“岱宗夫如何”更是对泰山冲霄参天,郁乎苍苍的惊叹,把胸襟抱负,壮志豪言寄予笔下如此之诗境,诠释出了青年杜甫无限生命张力。可见杜甫诗作技巧运用之纯熟而完美。此诗情与景的天然融合突出了杜甫在写景寓情处理问题上有独特的审美艺术。

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华州,携家流寓秦州。他兄弟五人,四个弟弟颖、观、丰、占,此时唯杜占随行,其余则散处异地。叛军作乱,形势紧张,自己也衰病困窘,对音信不通的弟弟们倍加思念,在凄清孤寂之秋夜作下《月夜忆舍弟》这首动人且凄楚的忆弟诗。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孤雁失群、月光无人赏,凉秋之景字字忧伤,“雁”、“秋”这两个意象常被诗人们结合起来表达悲秋伤怀之情。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出故乡无人赏那皎洁明亮的月亮,但是美丽的夜中月光越是明亮,思乡忆弟之情更切。作者笔下乐景,反衬出的是家愁国难的哀伤之情,作者还用尾联的“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将对战乱的厌恶和对黎民百姓的担忧表现得含蓄蕴藉,深情无限。

在安史之乱前,在漫游列国时先后与李白、高适、严武结下深厚的友谊。至德二载(757),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李璘因与其兄肃宗争权,兵败被杀,李白受牵连,坐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故杜甫作《梦李白二首(其一)》表达自己对友人对时局的态度。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担忧兄弟李白的安危,杜甫忧念成梦,满屋落下的月光照亮了房间,好像在月光中都能清晰的看见李白的面容,转眼即逝的月景不在,但是友人的容貌在落月残光中犹存。“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一句把诗人对友人的想念和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之罪因政治的黑暗而起,同时也看得出杜甫对政治黑暗的强烈抗议。诗中“青”“黑”鲜明的颜色对比更加突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巧妙地色彩运用加之冰凉苍意的月光使整个意境潇然凄凉,精心的创设虚幻意境让感情的表达水到渠成,杜甫的诗物载情递意之功不可谓不妙。

又如杜甫在安史之乱平定以后的诗歌,《绝句四首(其三)》。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安史之乱平定之前的生活使杜甫没有力气再冲天叫出泰山的壮言,剩下也就是忧伤悲凉的忧国思亲罢了。表面看是句句写景,黄鹂、翠柳、白鹭、雪、船构成了一幅淡雅清新、祥和的画卷,美不胜收。该诗的色彩明亮活泼,黄、翠、白、青四种鲜艳的色调组合更加表明了作者开阔舒畅的心境。景中无一字言意,但字字含情,平定安稳的苍生生计,社会祥和、家庭温暖这些不正是杜甫所期盼的吗?与早期的《望岳》相比,此诗消去了不少豪情,却增加了几分谙世的柔肠喜悦,可见,有着不安命运,历经亲人离散、贬谪离家的痛苦后,杜甫已经淡然明知自己的“致君尧舜上”找不到出路了。单就这派生机祥和之景不难看出,杜甫心中的“穷年忧黎元”没有逝去,存在的还是那一直执着爱及苍生的忧国忧民思想。多意象构成作者的情感因子,在湛蓝苍穹里一切都是和谐的存在,诗中情感也溢出画卷,乱后的安定得之不易,作者的喜情快意巧妙地通过小小的黄鹂、白鹭已经传给每位读者了。

杜甫四十八岁以后,在西南漂泊。经历了丧子的悲痛,好友严武之死的杜甫已未老先衰,体弱多病,最后四处漂泊死在湘湖孤舟上。一代文豪就这样凄凉惨淡的境地中陨落了,让后人们难免不心痛。 杜甫后期有《春夜喜雨》、《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秋兴》等大量作品。杜甫的诗歌有“诗史”之称,诗歌的内容记录了开元盛世以来的大量时事,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战乱,人民疾苦;表达的情感有很强烈的政治倾向。这也根源于杜甫自身的儒家思想,“仁”与“爱”让杜甫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和“穷年忧黎元,叹息场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忧民思想。这些诗作中的写景也是致力于杜甫此阶段的心境的展现。

作者老年的形象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展现得极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仗自叹惜”,“欺”、“倚”二字把作者年老被人欺,毫无还击之力的窘迫处境刻画尤为深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这“己饥己溺”的仁者情怀感动了古今众人,这种崇高的精神支撑了杜甫所有的细胞,他全身都是爱国忧民的热血在流淌,不论他身处的环境何其艰苦与困窘;杜甫执着于政治追求的信念可以与屈原媲美。而诗中前五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是一处多么苍白之景,秋风萧煞一片乱物被卷走,风无情不止就像岁月刮过脸庞,留下的只有沧桑之褶皱老肤。杜甫人生也似这般茅草一样飘散无依;更无归处,孤苦伶仃;终身没有找到出仕与入仕这两种相对立又相补充的平衡力,“致君尧舜上”是为杜甫悲剧的一生着上了苍白色调而已。伤情与哀景同样寒彻人心,生命殆尽的无奈预示着杜甫一生之景将被历史悲情的夺走。

悲天悯人的现实主义情怀中有着多少人间喜怒哀乐,或者豪情万丈,或是畅快愉悦,或是壮志难酬,或是思亲念故...... 杜诗沉郁亦顿挫,命运跌宕也起伏,明调淡景一朝雨,怡画哀情数代风。黄昏、月夜、春雨、秋风等无数的杜诗之景都承载着一代文豪的深情。让我们永远牢记杜甫那为了黎元苍生的满腔热忱,不忘杜甫那伟大的执着。

参考文献:

[1] 张忠纲.杜甫诗选[M].中华书局,

[2] 张金桐,刘雪梅.唐风宋韵[M].大众文艺出版社,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4] [5] [6] 周进珍.万物之爱与忧国忧民同源—杜甫写景咏物诗的生态情怀及其文化渊源[J],杜甫研究学刊,2009(2)

[7] 田玮莉.杜甫亲情诗研究[J],文学长廊

[8] 加晓昕,冯广艺.杜甫诗歌色彩运用之美[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3) [9] [10] [11] [12] [13] [1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聊城百草园小学怎么样下一篇:领导干部党性分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