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企业参与及其路径探究

2022-11-25

在师生需求变化、环境变化和技术发展的多重影响下,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呈现许多新的特征和要求, 智慧校园建设的定位、功能和技术要求也随之变化, 表现为智慧校园的开放性、融合性和智慧化的需求和要求更高。顺应变化, 想建立一个架构完善、兼容高效、智慧智能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 已不能拘囿于高校本身。只有企业的多方参与和校企协调联动, 多平台多技术的融合应用, 才能构建一套科学性和可行性俱佳, 师生需求达成更高效解决方案。与此同时, 对于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办学特色的职业院校, 企业参与, 共建智慧校园, 即是其办学特色的彰显, 又是其用信息技术推动产教真正融合, 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抓手。

一、参与与融合: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离不开企业参与

智慧校园的本意是让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校园生活智慧智能化, 是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 为教学、科研、校园生活和管理提供智能化、智慧化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这个一解决方案功能在于, 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 利用教育大数据, 网络、各种智能感知设备及虚拟化技术, 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 实现校园环境智能感知、可以随时随地的网络学习、透明高效的校务管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全面快捷的校园生活和精准的校园服务。

首先, 智慧校园建设需要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高校是智慧校园建设的主体, 负责需求的提供、顶层设计, 但智慧校园建设既要对现有高校信息化平台的整合利用, 又要基于师生需求和技术发展, 从整体上进行架构, 这又不能完全依赖高校技术力量。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 “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财政教育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毋庸置疑, 一批信息技术领军企业在智慧校园建设上都有成熟的解决方案, 从先进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等出发, 高校也不得不依赖企业的核心技术, 如移动支付、云服务平台、LBS服务等。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周期跨度较大, 需要不断迭代和升级的系统工程, 往往又不是依赖一家企业的服务和参与。因此, 在企业参与过程中, 高校的主导地位不能变, 否则就会出现多平台各自为政, 融而不通, 甚至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其次, 智慧校园建设机制创新和多元投入需要企业参与。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指出“通过机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多方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 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持续健康发展。”《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也明确, “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 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 积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 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 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没有企业参与, 就无法与技术发展同频, 没有机制体制创新, 就无法激活企业参与, 无法吸引多元投入。教育信息化根本归旨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对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是最显现的成果之一。对于高校, 特别是高职院校, 主要办学目标就是要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因而, 智慧校园建设必须着眼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再者, 师生需求新变化需要智慧校园嵌入企业服务。师生需求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首要关照和内生动力, 师生需求包括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 在诸多需求中, 校园生活服务的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要求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并未很好地融入和体现。诚然, 目前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率接近100%, 外卖、购物、交友、招聘、充值、移动支付等各类网络平台蜂拥呈现。纵观全国高校的校园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 虽然在各局部功能上实现了网络信息化, 但却未能在整体上实现立体化建设和各平台的资源整合。[1]可以预见, 随着“互联网+”与生产生活的深入融合, 如果高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不是一个开放、兼容的系统, 不让企业参与, 隔离企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 就很难与生产生活合拍同频, 满足不了师生的对校园学习生活的需求, 很难实现真正的智慧智能化。

第四, 智慧校园的高度融合创新需要企业参与。融合创新是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 也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难点。因历史传承, 上级管理部门的硬性要求, 条块工作的特殊需求等原因, 高校内部的信息化系统和平台较繁多, 涉及技术支持企业、软硬件服务商较多。只有实现融合创新, 才能兼容并茂, 为我所用。融合创新最终就是要打通各系统和平台的链接, 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认证、统一授权, 建立全校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 实现对学校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历史数据与资源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和交换, 建立聚合全校信息资源的统一门户和移动服务门户。然而, 真正要实现融合, 除了技术上兼容难度, 最大问题是各企业利益的牵绊, 甚至涉及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因而, 融合创新必须由高校牵头, 解决企业参与动力问题, 让企业愿意参与和真正参与, 才能有效落地。

二、共建与共享: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企业参与机制建立

企业参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 必须建立规范高效的参与机制, 从智慧校园建设规划、项目实施、运行管理和考核评价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充分保障企业参与的不缺位。

(1) 建立校企参与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理事会。智慧校园建设既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 出现千校一面;又不能多头管理, 各自为政;也不可能局限于高校一家之言。建立如图1所示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理事会是一个较好的模式。该模式即保证了高校对智慧校园建设的主导权, 又确保各方参与。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企业 (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 , 在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 远程化、网络化、智慧化将是校企信息互动和合作育人的必要载体。这就要求, 在智慧校园的规划到实施、运行、评价中都要考虑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和现有平台的融合。同样, 对于不同技术平台企业, 只有建立高校主导的理事会组织, 才能打破技术和利益壁垒, 实现校内多技术、多平台、多系统的融合创新。

(2) 建立校企共建共管的运行保障机制。智慧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 覆盖教学、科研、学工、人事、财务、后勤、资产、办公自动化等主要业务的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 要打破“信息孤岛”, 真正实现融合创新, 除了组织和技术上的融合, 关键是运行过程的融通和畅通, 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了内部运行、管理和评价机制, 确保双向反馈畅通, 及时调适高效, 闭环管理到位。对应于顶层的统一管理, 还必须在运行上同样建立一支以高校信息中心为主导, 校企混编的管理和运行队伍。

(3) 建立多技术融合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 关系到系统融合、业务流程的敏捷响应和软硬件的耦合协调等。数据中心在灵活性和适应性上要求高, 既要能根据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变化, 又要保证足够的拓展性和兼容性, 让新技术、新应用很好地融合。因此, 数据中心一定是一个需要领先技术企业参与, 成熟技术支撑的开放的超融合系统。高校必须采用公有云和私有云相结合的策略进行数据中心的升级改造。不是追随技术和需求变化盲目对数据中心的规模进行扩充, 而是要借助领先的云服务企业, 将部分应用和数据向公有云迁移, 应用成熟的公有云设施提供的系统监控服务和运维保障服务。数据中心建设中借助软件定义的IT架构, 打破现有软硬件紧耦合的模式, 将硬件设备的功能、可管理性以及更多可操控成分借助软件方式得以实现和定义, 降低数据中心的整体复杂度, 节约成本, 提升效益, 实现IT基础架构融合统一, 并具备向云数据中心转型的能力。数据中心建设必须采用企业主流的虚拟化技术和产品, 对服务器、存储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配置, 降低管理成本, 提升管理效率, 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4) 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智慧校园生态系统。产教结合,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企业作为技术应用的主体, 反馈的行业趋势、技术应用、人才需求都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依据;企业作为用人单位, 又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主体;同时, 对于以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形式与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企业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一定意义上讲, 企业是高校育人的共同体。让企业有效参与智慧校园建设, 建立如图1所示, 要把企业作为智慧校园动力因素, 管理用户和评价主体, 才可能把智慧校园建成引导产学研用结合的平台, “积极吸引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 引导产学研用结合,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促进形成一批支持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营造开放灵活的合作环境, 推动校企之间、区域之间、企业之间广泛合作。”[2]

三、改革与发展:智慧校园建设企业参与的理念支撑

毋庸置疑,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技术难度大, 利益相关者众多, 真正建立一个架构完善、兼容高效、智慧智能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既不能完全依赖企业, 也难以面面俱到, 更不能一味追赶技术潮流, 必须基于高校现实需要, 体现自身特色, 做好融合创新, 不断更新理念。

(1) 明确智慧校园建设的持续性。受需求的变化、政策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 智慧校园系统本身的迭代是个持续过程, 优化、改造、升级将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常态。目前多数院校智慧校园1.0版正在实施或已经运行。智慧校园建设集成的每一个版本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但对于智慧校园建设又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 吸收包括企业、高校在内的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不求暂时最好, 只有越来越好, 做到逐步完善才是智慧校园建设应用的心态。

(2) 彰显智慧校园参与和评价主体的多维性。真正的智慧校园应该是基于O2O模式, 集成现有技术和各类资源, 为院校所有利益相关者在云端建立一个具备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招生就业、评价反馈等功能的智慧智能化的链接和服务平台。如图1所示, 院校的利益相关者, 除了师生、企业外, 还应该包括家长、政府、意向考生、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维群体。利益相关者的多维性, 决定了智慧校园参与和评价主体的多维性, 这些都是智慧校园建设系统性工程中不可忽视的考量因素。

(3) 体现智慧校园建设的开放性。智慧校园系统是一个高度开放的超融合系统, 必须实现开放共享。一是在建设目标上, 有更大担当。要面对信息发展的新时代, 依靠领军企业和领先技术应用,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 不断改善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营造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泛在化的智慧教育环境, 促进信息技术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服务水平, 提升科学决策和教育治理能力, 培养具有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二是在技术上, 能更大的兼容。要突出系统本身的灵活性和技术上的兼容性, 能够实现数据共享, 兼容并茂, 融合创新, 要面向未来, 在用户、需求和技术等方面预留接口和可拓展空间。三是在服务功能上, 做更大的整合。要充分发挥国家、省、市等部署的教育云平台的作用。大力推进校际合作, 积极争取各类社会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社会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品质的教育公共服务, 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3]

(4) 凸显智慧校园建设的安全性。在超融合开放性的系统建设中, 必须坚持安全优先。企业参与机制中, 要把做好企业核心技术保护、高校自身利益保障和校企合作共赢作为重点关切。智慧校园建设必须与网络安全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 坚持网络安全“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 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为此, 在系统建设上, 要构建可信、可控、可查的网络安全环境, 建立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和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体系。在管理制度上, 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 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 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 及时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

摘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离不开企业参与, 除了技术支持企业参与, 在平台融合、师生需求达等多方面需要建立校企联动机制。对于高职院校, 企业参与共建智慧校园, 即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彰显, 又是高职院校以信息化支撑推动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抓手。由高校牵头, 建立智慧校园建设理事会, 建立校企多方协调的运行机制, 实现共建共管共赢, 将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职院校,智慧校园,企业参与

参考文献

[1] 王芳等.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校园方案设计[J].中国新通信, 2017 (24) .

[2]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_133322.html.

[3] 江苏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 (试行) [OL].http://xjzx.yzpc.edu.cn/2018/1113/c2122a22934/page.html.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有机融合的实践探索下一篇:大数据环境下信访数据的内容分析与挖掘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