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科素养高中历史论文

2022-04-1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学科素养高中历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素养教学模式逐步被引进高中课程教学。近年来,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历史课程是一门知识点复杂、内容繁琐的社会性学科,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课程。

学生学科素养高中历史论文 篇1:

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实践性认识思考

摘 要:历史教学,是高中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历史课堂中针对朝代顺序教学、历史事件教学、历史人物教学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进行详细分析,其目的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以便于高中历史教学更加深入地开展,切实地提升学生历史学习

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学科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学科素养内容分别为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以及爱国主义情怀。有效地培养学生学科素质,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辩证、客观地去看待历史发展进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利用朝代顺序,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将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思考和学习。在历史学习中,掌握时空观念尤为重要,不仅能够使学生理清时代关系,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层面。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对历史事件进行系统的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若想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就需要教师利用有趣的教学方式,生动立体地阐述时代进程,按照纪年与时间顺序来呈现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如何能将中国朝代理清,成为时空观念形成的首要重点。为了能够使学生理清中国朝代顺序,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打油诗来加深学生对朝代顺序的印象。例如“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学生将这首有趣的打油诗背下之后,就能够清楚中国古代,从原始部落时代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顺序。方便了学生对历史朝代的记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了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

二、结合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观念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历史事件的学习,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达到以史为鉴、实事求是的学习目标。史料实证,是证实历史事件的必要依据。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史料收集、分析的能力。根据切实的史料记载来构建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观念以及态度。

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资料收集、分析的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一历史事件展开探讨,通过学生对历史实际资料的搜集与探究,来构建历史事件思维模式。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鸦片战争”时,针对“《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的危害来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条约内容、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结合书本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结合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观,在培养学科素养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历史视野,更加深入地探究了历史事件的本质。

三、分析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理解观念

历史理解观念是在实事求是的历史背景下,根据客观因素,设身处地地去看待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为了透彻地去了解历史发展的初衷,领悟人类发展史的进程与发展,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地位以及对时代发展的贡献,就需要历史学习者对历史事件做出客观公正的思考,用辩证和宽容的胸襟去接受历史的发展必然。

很多学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历史事件会产生极端、激奋的思想。教师应该积极地利用主导历史事件的相关人物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宽容的思考。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很多学生会对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事件义愤填膺。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形式,利用多媒体的手段,使学生融入清王朝晚期的时代背景中。让学生感受到虽然李鸿章是无恶不赦的历史罪人,但是李鸿章处于义和团叛乱、外国列强压迫、清政府权利逼迫的情况下,签订不平等条约是历史发展必然,并不是个人能力能够左右的事情。利用情景创设,使学生扮演成李鸿章,在清朝势力将倾的背景下,设身处地地去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学生融入教学情境的过程中,促进了历史理解观念的形成。

四、感悟国家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情怀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不可忽视的灵魂。德育在历史教学内容中占据重要作用。学习历史的意义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增强民族认同感,感受国家在时代发展中的伟大。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使学生在“五四运动”中领悟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在学习“抗日战争”中,感受“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不屈不挠”。在学习“祖国统一大业”时,感受到伟大祖国历尽千辛,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完成的光荣与辉煌。通过历史的学习,激发蕴藏在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切实培养学科素养。

总而言之,培养学科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重大。只有通过有趣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切实有效地结合历史事件,正确看待历史人物。通过设身处地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历史理解的内容。感悟我国近现代发展的伟大历程,增强学生的爱国观念。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使高中歷史教学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李瑞蓉.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J].散文百家(下),2017(2).

[2]邓珍.试论素养意识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教育,2016(7):181.

编辑 李琴芳

作者:李晓焕

学生学科素养高中历史论文 篇2: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摘 要: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素养教学模式逐步被引进高中课程教学。近年来,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历史课程是一门知识点复杂、内容繁琐的社会性学科,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课程。本文主要围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教学方式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变革,在不断培养学生历史文化意识的前提下,全面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课程教学 学科素养 教学方法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应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身心特点为主。学科课程的本质性成分是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历史课程。历史学科素养借助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使学生获得意识、知识和能力等;其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个性化心理品质,对历史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有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课标”明确规定:“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学习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

20世纪末以来,人文素养的缺失和人类社会的精神危机不断引发人们的担忧,希望人文精神复归的呼声日益高涨[1]。教学功能全面发挥,为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考纲”明确规定:“历史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考察学生的学科潜力和学科素养,坚持历史观,通过学科分析和思维手段,解决出现的问题。”命题的设置要新颖,不应拘泥具体的表述模式,要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将古今中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掌控历史发展动态。

学生要具有对历史问题思维的习惯。教师要传授学生正确思考问题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这种方法,更好地思考历史问题。“背景分析法”和“过程分析法”是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此外,“历史结果分析法”和分析历史的“三分法”也是历史思考的方法。“背景分析法”:此种方法是一种基本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历史背景的基本要素有文化、思想和政治等,在历史背景的前提下,让学生做出总结。当教学出现历史背景时,教师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到讲台上分析历史背景。“过程分析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过程,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学生总结自己掌握的历史情况,分析和总结历史阶段。“影响分析法”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历史结果,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历史事件的性质如何;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历史事件的结果是什么;胜利原因和失败原因。分析历史的“三分法”: 历史事物的“背景”、“过程”、“结果”是该分类方法的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学会和掌握“三分法”,这种分析方法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是分析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利用历史方法对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有效思考,并在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

二、学科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借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

历史意识超越时空限制,也是对历史方式的思维,基于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分析和综合复杂的历史材料,是事物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借助历史规律和历史启示更好地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和展望未来,形成有关文化、自身、民族和国家等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历史素养下要求的历史意识有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习惯、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等。“课标”明确规定:“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阐述了人类历史进程,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较好地发展,让学生清楚学习历史不是片面为了升学,是有着重大的意义。”[2]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能力。学科素养是学科课程的立足之本,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在高考历史试卷中频频出现。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文学修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后,学生才能够好地把握国家的政策动向,也就是说阅读历史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明智,此外,历史的资政功能得以体现。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历史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其了解历史事件,也不是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直观阐述,而是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的活动中,感受不同的历史情况,营造厚重的历史氛围,感受历史人物的想法和心态,在缓慢学习中形成对历史的认识,让学生阐述历史事件,了解和掌握社会方法,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在后续的学习中形成对社会历史的观察、分析和思考等的经验,指引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思考和研究党建重大的历史现象和事件,比如区域研究、全球经济化等。

(二)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决定学习素养。“课标”明确规定:“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下,要通过阅读或者多种渠道,掌握历史信息;分析、综合和比较相关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考纲”将其定义为四种功能,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试题提供的问题要能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要能够有效地辨别历史事件,能给出自己的历史解释,通过分析,得出历史结论,针对历史现象,要能够提出自己的历史观点;然后是描述和阐述事物,对历史事件的特诊进行描述和阐释,挖掘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给出正确阐述;最后一点是论证和讨论问题,通过归纳、比较和判断的方式,针对历史问题,提出不同观点,采用引用、借鉴和批评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能够对历史问题和观点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这四项能力当中,第一项是实质性前提条件,能够认识、分析历史现象和问题;第二项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借助历史概念和历史实践等特征和主要分布等解决存在的问题;第三项能够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要通过描述或者是解释历史事件实现;第四点是对历史的观点和看法,借助归纳、比较和判断等方式,把握历史规律和现象。高中历史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促进智力发展。

三、结语

历史素养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课堂教学和探究的实践应用为学科素养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应以日常生活为前提条件,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丰富历史常识层面,以此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改变落后的历史教学方式,借助材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不断促进学生形成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较高的历史素养。当前高中学生学科素养的探索还处在尝试阶段,有待完善,研究学科素养在高中阶段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培养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借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济锋.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21):149.

[2]周国华.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7):21-22.

[3]雷平.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4(12):184-185.

作者:吴秀琴

学生学科素养高中历史论文 篇3:

新课改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探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国内教育各界就核心素养展开了广泛讨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逐渐形成。本文主要探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体现和具体做法,旨在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掌握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有助于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增强知识与技能,还能够满足学生综合性品质的发展需求,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历史老师应通过历史课堂让学生重新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通过讨论理解和对历史背后哲理的体悟,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和探究历史真相,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本文就历史学科素养如何在课堂中得到体现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二、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一)教学理念有创新,学生参与需积极

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很关键。首先,通过教师重点引导并给学生进行合理分工,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与探讨,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比如,《抗日战争》这课的教学,教师课前先将学生划分不同学习小组,设置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剖析总结这次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发动民众、全民族抗战、国共双方结成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以及抗日战争的正义性等多方面因素,要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次战争日本是非正义的一方,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正义必胜的结论和道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讨论得出这次战争取得胜利的意义。同时,还要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去理解这段历史,让学生从中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所以,教学不能循规蹈矩,要用创新的方法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他们主动探索并思考,促进核心素养逐步提高。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因材施教重评价

目前历史教学教学大多数老师仍然用素质教育的眼光来审视当前历史课堂,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学生仍没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体。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较普遍;二是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较单一。课堂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究机会较少,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三是课堂评价较单一。评价基本上仍以单一的“考试”为主要依据,评价的个性化和动态化很少体现。以上问题的结果是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低下等。所以,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等多种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比如,在教学《戊戌变法》时,教师可以先介绍变法的相关背景,用课件的形式将背景知识展现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通过视频的视角吸引力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再如,在教学《解放战争》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播放《解放区的天》等歌曲,用歌曲渲染气氛。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开展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活动,结合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参与,这样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获得更加显著的提升。

(三)重视教学人文性,三观培养很关键

历史学科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充分体现这门学科的人文性。要让学生以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培养目标,从而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实现“教书育人”为根本任务和目的,最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和拓展,三维目标是对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宏观要求,而历史核心素养是对具体史实分析认识的直接武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当前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已经构建起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很多老师已在主动尝试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贯穿始终,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人文素质。

(四)整合内容突特点、知识体系科学化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更加注重“双基”的作用。因此,对教材知识的重组整合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和能力。高中历史编排的突出特点是知识的时序性和时空性为专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整体史观,充分体现其整体意识,培养学生搭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因此,整合教材内容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老师综合能力的体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具有一定的跨越性和跳跃性,对于没有通史概念的的学生而言,内容多、难度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决不能按照教材顺序一成不变地去教,如果不懂得如何整合归纳知识,让知识形成一个体系,那么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灵活地使用教材,如何对教材进行整合,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怎样有效整合呢?我做了如此尝试:(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在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其结构进行调整或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或补充,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结构,从而增强学习效率。(二)、教师要深挖教材,更要将课内外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并做到融会贯通,决不能根据个人兴趣决定授课内容的多寡。(三)、教师备课既要遵循大纲和教材的顺序,还要根据学生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方法,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总之,教师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各种方法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才能更好的达成新课标要求,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

[2]朱輝.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张翾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语文学科生命课堂管理论文下一篇:科学探究下的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