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关系历史范文

2022-06-22

第一篇:论中日关系历史范文

论中日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

以史为鉴,共同发展

——论中日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中日关系又是国际关系中复杂的一环,充满了许多变数。这些变数无疑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总的来说,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的接触最迟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巨大,自然也波及东边岛国日本。如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艳羡中国的文明制度一样,日本对中国社会的一切都有很大的兴趣,并发挥了日本民族拿来主义的优良传统。据史料记载,在各国学习唐风的热潮中,日本尤为积极。短短几年间,日本派往中国的留学生就有数百人,这些人在唐朝的国家教育机构学成回国后,成为了日本政治社会改革的主流人物。当时中国和日本的交往频繁,时有互派学者留学生到对方国土上求学传教。著名的鉴真就有六次东渡日本的经历,而在唐帝国朝廷上担任官职的日本留学生也为数不少。日本当时的社会制度,甚至是生活习俗都极力模仿隋唐,经过大化改新,日本借助中国的影响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在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发展态势良好,且中国在双方交往的过程中处于主要地位,是影响国,日本处于附属地位,是被影响国。在官方和民间的交往中,和平和共同发展是主线,反映了当时中国包纳百川的大国风度和日本虚心向学的民族传统。这种环境的形成主要是高层领导人的政治主张和初次接触的稳定过渡期。日本是属于中国的文化圈子里的。

进入元明时期,中日关系变得复杂起来,蒙元的两次远征使日本改变了对中国的传统看法。而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出兵朝鲜,驱除日寇,以及在日本国内战争中流散的浪人集团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掠夺骚扰,在给中国政治环境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同时,恶化了中日的外交关系,埋下了今后两国政治经济敌对的种子。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大国外交保守政策,另一方面是日本国内政治动荡,造成军国主义泛起的必然结果。

在清一代,日本起初对满清政权抱有不信任的态度。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日本的上流社会视满清统治者为蛮夷,在清初对台湾政权的支持和对满清政权的敌对可以知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中国和日本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交流,由于日本和中国同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双方交往并不频繁。鸦片战争以后,日本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带来的严重后果,举国震惊,从而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而清政府继续顽固不化,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日本在二次改革的过程中主要沿袭了德国的发展道路,以铁血政策为主导,走军国主义强国的模式。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反映了东亚生存空间的争夺,也反映了西方对东方政策的影响。此次战争是中日关系开始恶化的标志,造成了中日关系半个世纪的紧张。 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和日本的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已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中国的所谓政治家面对强权主义,不敢反抗,反是服从和退让。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给日本奴役中国创造了机会,在清末民初的数十年,中日关系始终是中国和外界关系的重点,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下,中国的外交逐渐丧失了主导权,东北事件的爆发,标志着中日关系的严重恶化,卢沟桥事变则标志中日关系的彻底恶化。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在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后,终于取得了民族的伟大胜利。中日关系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受到了国际关系和两国政治方针的影响。日本是岛国,资源缺乏,满足不了工业化的需要,所以必然会加紧对外扩张,而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无疑是日本侵凌的首选。中国当时政治分裂,国内战争频繁,无暇外顾,对日本的行为采取退让的态度,一进一退,最终引发了火药桶。中国和日本的两国关系恶化主要在于政治经济的对比悬殊,也是西方国家寻 1

租行为在亚太地区的典型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日关系一度处于冻结的状态。这主要是两个阵营的划分的影响和中日民族感情的结果。中国在这一时期,为了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先后采取了一边倒和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方针。在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关系直接影响了日本对华关系。而中国对日本的外交在国内热火朝天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中冷却。直到中美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关系最终实现了破冰之旅。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为标志,中日关系走向了战后的新起点。

但中日关系发展至今也充满了不稳定因素。首先,日本对华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日本在战后走美国路线使其在经济上实现了罕见的大腾飞,而富裕之后的日本加紧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决定了其国策在近期内不会改变亲美传统。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战略地位的维持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日本的协助。而中美关系的关键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也是亚太地区的大问题。因此中日关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中日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看法和政策。其次,中日在经济上的冲突主要表现在能源问题。好不宽张的说,21世纪是能源时代。能源是现代国家发展的血液。中国和日本在东海有共同的利益交合区,主要反映在海上油田开发的问题上.。春晓油气的开发和归谁所有是中日在东海的一个焦点和争端。日本基于本国资源不足和政治领土上的考虑,对海上资源问题一直很看重,韩日在竹岛上的冲突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日本不会轻易在东海能源问题上让步,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使这一区域问题复杂化,随着中国的资本外输和勘探能力的进一步加强,能源开发和利用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议题,因此中日关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经济利益关系。钓鱼岛事件历历在目,对于领土主权方面和资源能源的冲突演变得越来越激烈。日本这个岛国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背后霸权主义的支撑,(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分子)越来越猖獗。再者,中日关系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中日民族历史观问题。在世界各国中,日本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伤害最大最深,中国在日本侵华期间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而日本军国主义试图抹杀历史,否认其历史行为给亚洲各国带来的伤害,此举严重地伤害了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日本首相频繁参拜靖国神社和不承认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恶劣行为使得中日关系走进了冰河期。

总的来说,中日关系在新世纪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中日关系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共同为亚洲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另一方面,中日关系的走向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领土能源问题,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是解决中日问题的三大关键。中国和日本的明天既掌握在两国政府的手中,也掌握在两国人民的手中,中国和日本应该以史为鉴,共同发展,这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符合两国的利益。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3年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在如何发展中日关系上,学界也出现了争论,并在日本引起了很大反响。为此,2004年4月25日,中国日本史学会和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在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中日关系历史与现状”学术研讨会,从学术角度对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 对中日关系现状的评价

如何评价中日关系的现状,是会议的焦点之一。与会学者认为,中日两国是地处于东北亚的两个大国,地理位置上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关系,两国关系发展得如何,不仅影响到中日两国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东北亚局势的健康发展。代表们对中日关系的现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问题不少,前景不乐观;二是有好有差,即所谓“经热、政冷”;三是不好不坏,属正常关系。有学者对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关系进行了分期,从1972年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到1982年的第一次教科书事件,为中日关系的友好合作期;从1982年到1992年的天皇访华为摩擦与合作并存的时期;从1992年到今天,为对立与合作时期。1996年以来的中日关系开始恶化,中日对抗发展到军事领域。

历史问题在中日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的学者认为,中日之间有着长期和平友好相处的历史,曾有过三次中日文化交流的高潮,但也有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100多年的不幸历史。中日百年来的恩恩怨怨,怨大于恩。有的学者提出,中日历史问题的根源和责任在日本,不在中国。历史问题是无法超越的,也是搁置不了的。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联合声明中已有结论,现存的问题是对历史的认识问题。中日两国首脑人不能实现互访,关键就在于小泉无视中国人民的感情,一再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有学者对靖国神社之所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以及日本政府参拜靖国神社的历史做了深刻地分析,认为中国在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同时,也应了解靖国神社的背景,两国都应主动寻找妥善解决问题的的途径。

有的学者认为,尽管现在中日摩擦不断,而且至少在未来30-50年内不会减少,但在近代100多年以来的历史中,当前的中日关系尚处在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因而不必过分悲观地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中日关系的现状不仅仅是“政冷经热”,在经济“热”中也出现了“官冷民热”的状况。中日两国有实现首脑人互相访问的愿望,却不能实现,令两国国民感到不满。而往来于两国之间的留学生、商人、学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中日政府面对两国的对立与摩擦能够保持一定的理性,但当前中日关系中民间的对立情绪严峻,会议代表们对此表示忧虑。大家普遍认为舆论导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双方的新闻界应该正视自己的责任,在宣传报道上要着眼于发展中日关系大局。经济上,日本官方对华援助大幅度减少,而日本民间对华直接投资不断扩大,双方贸易额不断上升,2003年已经达到了1300多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有的学者认为,未来中日经济关系将进一步发展。东亚区域共同体已不是口号,而已经进入实际探索阶段。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的依赖程度逐渐加深,日本也认识到了中国经济上的发展,对日本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有的学者认为,尽管中日政治关系有可能进一步恶化,由于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的密切关系,中日关系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对中日目前存在的对立与摩擦,要以平常心看待。

二 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

会上,学者们对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有的学者认为,要将中日关系放到世界总局势和东亚总局势之下来考察。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共产主义处于低潮,全球化与局域化不断发展。日本逐渐走出战后时期,成为普通国家,中国也在和平崛起。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与韩朝共同构筑东亚共同体的任务。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日还可以在反恐等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新的合作。这些是保证中日关系和平发展的稳定因素。

有学者认为,近年来中国的和平崛起,中日实力对比的变化,引起了日本的警惕和提防,日本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这是中日当前矛盾的根源所在。中日两国处于同一大陆板块,在两国实力接近或相当的情况下,发生矛盾、冲突是必然的。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政治关系上,也体现于经济领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日在经济领域已不仅是互通有无的合作关系,现已在能源等领域形成了竞争关系。在将来的中日经济关系中,竞争的色彩会更浓。

历史认识问题仍然是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日本政治总体趋于保守化。日本政界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老一辈下台,新生代尚未成熟。右翼势力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否认、歪曲历史真相,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尤其是首相小泉将自己的国内政治利益看得高于中日两国的国家关系,不惜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四次参拜靖国神社,是导致中日政治关系恶化的直接原因。

有的学者认为,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日益高涨。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情绪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一样,此随彼长。中日两国目前都处于艰难的改革阶段,由改革带来的各种社会不满情绪,极易转化为排外的民族主义。这也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有的学者对日本的民族主义进行了分析,认为日本存在着进步的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保守的民族主义、和复古的民族主义,当前,保守的民族主义占据优势地位。但民族主义不同于右翼势力,要区别对待。对日本国民正常的民族爱国心我们要正确理解。

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影响中日关系的三个“钢性约束条件”,即日美同盟关系钢性、文化意识形态钢性及区域利益冲突钢性。所谓“钢性”,是指缺少变化性因素,会向特定方向直线发展。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日美同盟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战后日本的发展战略,始终将日美同盟置于首要位置,日本对华政策,受到美国的影响。中美关系则由于人权问题和价值观的差异,中美间的冲突将会长期存在。中日、中美、日美这三对关系中的矛盾在短期内无法消除,因而,日美同盟关系的稳固发展,会影响到中日关系。中日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中日两国民族性格差异巨大。中日都是儒学国家,但两者的实质内容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儒学注重“仁”和“孝”,而日本的儒学则注重“忠”。中日文化意识形态上的这种差异,导致两国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不可能达成共识。

三 如何发展中日关系

如何发展中日关系,与会学者提出了各种见解。有学者认为,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中日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抓住稳定的大好时机,发展经济,壮大实力,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处理中日间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

有学者主张明确提出“政经分离”或“政经分立”的观点。该主张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日本学者提出的,当时在冷战的环境下,中国学者未与采纳。现在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明确提出“政经分离”或“政经分立”的主张,有利于支持日本国内的左翼进步势力,有利于放手发展经济,促进中日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并以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中日政治关系的发展,这样更有利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也有部分学者反对这种提法。认为政治和经济是无法分离的,当前中日的政治关系,已经影响到了经济关系,例如西伯利亚石油管道和新干线铺设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中日关系中的问题的确需要解决,但要讲究战略战术,在战略上要坚持原则,战术上可以灵活对待。中日问题的解决,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相互妥协,不能一厢情愿。要防止过度的情绪化和焦躁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态度,静观待变。在钓鱼岛问题、台日关系等敏感问题上,要坚持原则立场,抱着“求同存异”,“求同争异”的态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不要在舆论上过分吵作,以免中日本右翼势力的下怀。

还有的学者从构筑国际秩序的理论角度谈了发展中日关系的问题。认为民族主义不能构筑国际秩序,只有国际主义才能构筑永久和平的新国际秩序,只有遵守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建立真正和平的国际秩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样也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

有的学者还以史论今,提出古代东北亚中、日、韩三国三足鼎立格局的理论。在公元7世纪,中、日、韩三国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东北亚格局的历史演变过程,突显了朝鲜半岛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东北亚格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大陆势力与列岛势力要以平常心来看待半岛的统一问题。尊重半岛的独立存在,有利于三国的共同发展,否则三国俱损,这已被历史事实所证实。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历史上日本只要有力量,就会向朝鲜半岛扩张,因而只有在唐朝力量强大,对日具有威慑力之时,三国势力才会平衡、稳定地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并存的大背景下,中、日、韩朝应在平等的条件下,共同努力构筑东北亚共同体。

有的学者指出,对中日关系研究中的相对薄弱的环节文化交流,应予以重视。文化交流、民间外交在中日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交往不可忽视,要充分发挥大批旅日华侨在发展中日关系中的作用。尤其要重视中日青年一代的交流,增进两国青年的相互了解很有必要,这是改善中日关系的基础。

对于前一段时间提出的“外交新思维”及“外交革命”,学者们普遍认为中日关系需要新思维,但必须是科学的、符合中日关系实际情况的新思维,否则无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新思维”和“外交革命”在战略上缺乏常识性,属“浅见”,经不起历史与实践的考验,妨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中日都要双向思维。中国应在中日关系中大事讲原则,小事不纠缠,不上纲上线,不搞对抗。要以“求同存异、求同化异、求同纳异、求同尊异”的态度去对待两国关系。与会代表认为,如何发展中日关系,作为学者,首先应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学者从事的是学术研究,不易作出政府决策式的结论。坚持国家利益和安全,维护民族尊严,这是作为中国学者的基本立场,违背国家利益的做法是必不可取的。中国学界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反思研究过程中的情绪化问题和各种不足,注重实证,用扎扎实实的资料来研究,避免以偏概全,对中日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做细致、全面、综合地研究,才有说服力,才能更好地争取日本一般民众和学者的支持与理解,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除上述问题外,代表们还围绕着日本掠夺中国文化遗产的归还问题、日本的历史教育问题、日本古代史研究的最新动向、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信心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30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同时,截至2004年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协议金额达666亿美元,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外资来源。中日两国在推进东亚区域合作,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等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也保持了协调与合作。作为中日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民间友好往来是中日关系独特的传统优势。两国年人员往来已由邦交正常化之初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435万人次。两国间的友好城市已发展到226对。每周飞行于两国之间的各种航班多达500架次。

但是,随着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的膨胀,右翼政治势力愈加活跃,日方在历史、钓鱼岛、台湾等问题上大开倒车,不仅一再刺激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失信于中国人民,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当前复杂局面,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日本,也不利于中国。

日本在战后未能彻底清算军国主义者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也没有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全面的历史教育。因此,日本国内一直存在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社会土壤,右翼势力不时跳出来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而日本政府则以种种借口,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随着近年来日本社会思潮的右倾化,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消极倾向更趋突出。最近再次发生的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日本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不能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日本政府的这种倒行逆施只能破坏包括中日关系在内的它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有损它在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心中的形象。

早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周恩来总理就曾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因此,中日两国都应采取向前看的态度,积极发展中日友好事业,致力于维护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我认为要全面地去看代日本!大和民族的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现在的极右翼势力十分顽固拒不承认战争罪行也令我们非常愤慨。但我们也不应只看到日本的这一方面,虽然在我心中一样地瞧不起或者愤恨这个死不认错的民族,但全面地看日本人也不是一无是处。

日本人能够从其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带来的灾害中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自然有其民族的可贵之处,他们一样有其艰难困苦和勤劳善良的一面,也有其忍辱负重改革自新的一面。随着其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他们虽说自以为何等地优越或者何等地自负,但从来没有放弃向先进的科技、先进的文化学习,而且日本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团结注重集体荣誉感。

这些说多了也许让人觉得我如何崇拜日本,其实我认为每一民族都不应自高自大,都应该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以及优秀的素质为我所用。我们一样,日本也一样。日本的科学技术值得我们学习、日本的现代化管理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现在日本与我们的贸易已相当大,我们的文字及礼仪日本人不是多年以前就一样借鉴和吸收吗?

我们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科技在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进步,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的经济实力比我们现在要强,承认这些也没什么可耻,因为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超过日本,总有一天会让日本人感到惭愧---为他们曾经所做的一切而惭愧。我们自然不能接受一些日本人给我们近似侮辱的举动,但我们知道发愤图强,一个能够面对自己包容一切的民族、一个能够面向未来不断进取的民族会有更多理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篇:中日关系历史

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热点专题:中日关系史

热点聚焦

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与中国近邻。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关系之一。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不仅不思悔改,而且竭力掩盖侵略的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日本发展史及中日关系是中考命题的又一个热点,须重点掌握。

课本链接

一、日本国别史

(一)日本发展史

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获取大量的侵华利益;

4、一战期间,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成为战胜国;

5、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企图使山东合法化;1921--1922年

参加华盛顿会议,受到英、美抑制;

6、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亚洲的策源地形成;

7、二战中,日本企图建立东亚—太平洋共荣圈,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进行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广岛和长崎遭受美国原子弹的袭击,损失惨重,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

8、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军占领。日本利用各种因素,使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主要是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9、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定了“科技立国”的战略;但法西斯势力并未根除,军国主义势力有所抬头。

(二)日本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等。

二、中日关系的曲折历程:

1、古代中日关系:

(1)唐朝时,中日交流密切,日本多次派遣使团到中国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日本有深远的影响,646年日

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2)明朝后期,倭寇骚扰中国沿海,戚继光抗倭,肃清倭患。

2、近代中日关系:日本大肆侵华

(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1900--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山东的权利合法化,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被美国所排挤,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4)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中国进行了抗日战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3、现代中日关系:从冷冻走向复苏,曲折前进

(1)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

(2)中日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从对抗走向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3)1972年至今,中日一直处于和平交往时期,友好合作共同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和平是中日关系的主流,但中日围绕历史和现

实问题也存在着矛盾斗争,如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篡改历史教科书,掩盖侵略罪行、日本扩充日本国民自卫队并参加海外军事活动、领土之争,钓鱼岛归属问题、海洋资源之争、台湾问题,日本插手台湾事务,支持台独等,这些也成为中日交往的主要障碍。

(4)中日关系的现状:目前双方仍处于政冷经热的时期,政治上的分歧对两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合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历史问题。2006年10月,日本新当选的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中国,结束了两国高层5年以来互不访问的历史,双方均表示改善两国关系。

4、如何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政府应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信守和平承诺,妥善处理历史问题;中日两国应增进了解,扩大共识,;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和交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开创未来等。巩固和扩大经贸合作;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加大在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

真题热身

【2007年安徽中考】

四、活动与探究(本题12分)

16.某班开展了一次主题活动课,着重探寻17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美国和日本三国的近代崛起历程。

老师在黑板上抄录了以下材料:

请你参加该班的主题活动,就英、美、日三国崛起中的重大事件探究三国崛起的主要因素、对近代中国带来伤痛,以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你有关如何做等三个方面,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①主题突出,观点正确,论从史出;②标题自拟,300字以内;③不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校名、姓名,否则会被扣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按照崛起中的主要因素(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进行了制度创新;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了国家独立,南北战争则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体现了日本善于学习,重视教育;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通过殖民扩张扩大了世界市场,积累了资本等)、对近代中国塞的伤痛(如:三国发动或参与了侵华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强加给中国人民,一再割地、赔款、丧权,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不断遭到破坏,中,华民族的危机一步步加深)、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你有关如何做(如: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发奋图强,努力提高自己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采意给分。[答出紧扣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成理的其它内容亦可;若能较为完整地答出以上三个方面,且语言简洁流畅的加1--2分,但该大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

一等(10—12分):主题明确,条理清晰,论从史出,语言流畅;

二等(6-9分):主题较明确,条理较清晰,史实较清楚,语句通顺

三等(5分及以下):主题不够明确,史实不清,语句不够通顺。

【2008年吉林中考】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又相继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帝国主义亡华野心始终不能得逞。

材料二: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全国侵华战争。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并肩抗战。经过全民族八年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1)结合材料写出抗击日军侵略的清军将领和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民间组织。(2分)

(2)结合材料二写出抗战中两例著名战役及抗战胜利的标志。(3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5.(1)邓世昌等(1分)义和团(1分)

(2)战役:平型关大捷(或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答出以上要点之一即可得1分)(共2分)标志:日

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1分)

(3)中华民工族(或中国人民)具有敢于抗击侵略的英雄气概或斗争精神;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彻底胜利;要学习先辈的爱国精神等。(答出以上要点之一即可给分;其他答案观点正确,符合题意也可给分)(1分) 【2011年安徽中考】

五、 分析与探究(12分)

17.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科技革命与日本”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回眸历史】

图一:1853年佩里舰队到达日本港口 图二:日军轰击重庆 图三:广岛原子弹爆炸

⑴图一中舰只所使用的动力是______;图二中飞机是第______次科技革命的产物。(2分) 【论从史出】

⑵同学们通过探究“三次科技革命对日本的影响”,分别得出“耻辱与振兴”、“疯狂与罪恶”、“伤痛与崛起”的结论。请结合上述图片

和所学历史知识简要说明。(6分) “耻辱与振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疯狂与罪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痛与崛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史明智】

⑶面对是否继续发展核能产业,同学们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继续发展, 另一种认为应停止发展。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只答观点未说明理由不得分)(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7、(1)蒸汽机(蒸汽);二。(2分) (2)国门被打开,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分) 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给邻国和世界带来痛苦灾难。(其它符合题意也可得分,2分) 二战期间日本遭受到原子弹袭击(或福岛核泄漏);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2分)

(3)第一种:继续发展。因为能源的需求量大,核能是新能源,潜力大;坚持安全、创新、和平利用核能;加强国际合作和环境保护。

第二种:停止发展。因为这种产业危险性非常大,可能会造成核灾难;发展其它新能源进行替代;很难规避自然灾害对核电的破坏。

(答任何一种观点,言之有理,都可酌情给分。4分) 第一层次: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层次清晰,表述准确。(得3-4分) 第二层次:观点明确,论证不够充分,表述不够准确。(得1-2分) 第三层次:有观点,未论证。(得0分)

014年中考历史复习热点:甲午战争120周年与钓鱼岛争端——中日关系 新闻聚焦

材料一 2013年12月17日,日本政府17日将召开内阁会议,通过了《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和新版《防卫计划大纲》。这三份文件中不少内容露骨地直接把中国描述为“威胁”。

材料二 中新网2013年12月17日电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7日在北京表示,中方敦促日本方面切实正视和认真反省历

史,尊重地区国家正当合理的安全关切,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专题解读

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与中国近邻。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关系之一。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不仅不思悔改,而且竭力掩盖侵略的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 考点链接

一、日本发展史(日本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

(一)(日本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

1大化改新:向中国隋唐学习,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2)明治维新:向欧美学习,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二战后:(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70年代初,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二)日本发展史

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获取大量的侵华利益。

4.一战期间,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成为战胜国。 5.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企图使山东合法化;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受到英、美抑制。

6.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亚洲的策源地形成。

7.二战中,日本企图建立东亚一太平洋共荣圈,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进行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广岛和长崎遭受美国原子弹的袭击,损失惨重,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

8.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军占领。日本利用各种因素,使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主要是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9.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定了“科技立国”的战略;但法西斯势力并未根除,军国主义势力有所抬头。

日本崛起的启示:

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二、日本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等。

三、古代中日关系

1.唐朝中日友好交往:①遣唐使来华;②鉴真东渡;③阿倍仲麻侣;④日本在书法、建筑、文字、佛教、服饰、围棋、饮茶等方面深受中国文化影响;⑤大化改新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

2.明朝中期: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戚继光抗倭。

四、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

1.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逼签《马关条约》,掠夺巨额赔款,割占台湾。

3.1898年,瓜分狂潮中,划福建为势力范围。

4.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逼签《辛丑条约》,掠夺中国赔款和主权。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借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德国在山东的权利;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6.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企图使占领山东合法化,引发五四运动;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受美国排挤。

7.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

8.抗战期间侵华日军暴行:制造南京大屠杀、对沦陷区进行残暴统治和野蛮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对根据地反复进行“大扫荡”,实行细菌战及“三光政策”,等等。

9.1943年《开罗宣言》发表,规定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10.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五、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归纳整合

一、19世纪中日两国同为天涯沦落人,却相逢不相识 1.同为天涯沦落人:指当时的中日两国都是闭关锁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并都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

2.相逢不相识:是指之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革,走上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而中国虽经社会各阶层的努力,仍然没有改变现状,反而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后来的中国历经百年的屈辱历史包括遭受日本的几次侵略,而日本却历经百年的强国

梦,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强国。走上了对外侵略和扩张的帝国主义道路。

二、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产生不同结局的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①结果:中国战败。②原因: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统治者的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政策。日本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2.抗日战争:①结果:中国胜利。②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或人民战争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三、近期热点

现阶段影响中日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历史问题如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民间战争赔偿问题;遗留化学武器问题;领土问题如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东海油田问题。 (一)教科书事件、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

1.目的:否认侵略,美化战争,掩盖日本在中国及亚洲犯下的滔天罪行。

2.实质: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军国主义在复活。

3.影响:这些做法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感情,不利于日本同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友好往来,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钓鱼岛

我们的原则: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1、请你结合钓鱼岛事件,谈谈你的看法。(2分)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政府的这一行径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13亿中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的严重践踏,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2、请谈谈我国政府应从哪些方面维护钓鱼岛的领土主权? (1)采取实际行动,加强对钓鱼岛的监管,维护领土主权。 (2)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海岛管理、开发的法规和政策,维护海岛安全。

(3)重视民间“保钓”运动。

(4)增强国防力量,确保战胜种种挑战,是中国的时代命题。 (三)怎样发展中日关系

①日本政府应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信守和平承诺,妥善处理历史问题;②中日两国应增进了解,扩大共识;③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和交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④牢记历史,

珍爱和平,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开创未来等。⑤巩固和扩大经贸合作;⑥妥善处理台湾和钓鱼岛问题;⑦加大在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

你觉得应如何发展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害,中日关系必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和平友好始终会是双方关系的主流。

◆ 应把“以和为贵”、“和平共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和平发展”与外交的原则性进行综合性体悟,站在全局性、大局性的角度考察中日关系的走向,立足于中日友好。 (四)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措施

(1)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2)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积极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3)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积极探讨解决分歧的办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干扰和冲击;(4)针对当代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军国主义立场,我们必须对此应有足够的警惕。

(五)面对中日关系,青少年应怎么做

1.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2.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3.呼吁日本右翼势力,深刻反省历史,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人战争泥潭。

(六)反日游行问题

2012年9月,国内全面爆发大规模反日示威,至少有52个城市大批市民响应网上号召上街,其中重庆、长沙等地人数达到数千人,北京更猛增至二万人以上。同时,一些非理性的抗议活动也屡有发生,抵制日货的民间情绪高涨,有接近九成的网友表示今后不会再购买日本产品。在有些地方,甚至有人当众焚烧或打砸日系车,还发生了袭击日本人的过激行为。面对国人的爱国激情,作为中学生你认为应如何理性爱国?

(1)认清日本、美国政府的政治动机,理性发泄爱国情绪,理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国家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和坚定的,大家团结起来,与国家同心一致对外。

(2)我们必须齐心协力,强国要有强国的风范,坚决拥护和响应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不采取任何过激行为,理性地对待钓鱼岛事件。

(3)我们相信党和政府,有能力维护我们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4)我们要保持理性、克制的态度,把满腔的爱国激情转化为忘我的学习热情,争取早日建功立业。

(七)面对今天的钓鱼岛局势,舆论争议一片:中国该不该亮剑?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看法:观点一,要敢于亮剑。理由:只有强大的军事压力,日本才会同我国进行接触,承认我国的主权。观点二,不要亮剑。理由:现在的局势一般不会升级为军事冲突,在坚持主权的情况

下,还是以和平谈判为主,可以加强军事威慑力以显示军事存在,也可采取宣示主权的行动。

四、试题预测 (一)选择题

1.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他们歪曲南京大屠杀,抹杀侵略史实,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对这些行径,我们中学生的态度是①用历史事实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 ②讲日本人民同日本右翼分子区别开来 ③憎恶、痛恨侵略战争,热爱、维护世界和平 ④反感、厌恶日本人,抵制、损毁日货 (A)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对于现在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有专家评论说:“面对中国的崛起,日本的危机感剧增。日本想借钓鱼岛问题联合美国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以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位专家眼中的日本“第一次和第二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是指 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③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3.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悍然“购买”钓鱼岛,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中国政府采取反制措施,公布了钓鱼岛领海基线、地理坐标,实行常态化的海空立体巡航。据此回答8—9题。 4.近代以来日本屡次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并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 C )

A.中日甲午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5.针对日本“收购钓鱼岛”事件,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表明我国(A) 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尊重联合国的宪章与宗旨

③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④已与日本达成相互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学习和反思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一对车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1870年前后,普鲁士的宰相俾斯麦先后接待了来自中国与日本的两批使节,他看到的景象是:中国人到欧洲只问工厂生产的船炮质量如何、价格怎样,造船的技术等;而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研究政治原理,谋求回国做根本的改造。

材料二 德国对历史上曾经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罪行都有深刻的认识,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对受害国人民都有一种深重的历史负罪感,并对被害国人民进行赔偿。同样是二战的主要发动国,日本却是右翼言行频出:近年来,每年都有一些政府要员参拜供奉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今年4月23日又有多达168名议员参拜靖国神社;河村隆发表“南京大

屠杀并未发生过,”安倍首相发表“日本殖民侵略定义未定”等言论。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历史铁证如山,国际社会早有定论。日本只有诚实面对过去,才有可能开辟未来。

(1)根据材料一俾斯麦看到的景象,请你判断当时中国和日本分别正在开展什么运动?谈谈日本这次运动的影响。(4分) (2)请列举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和其他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各一例)。(4分) (3)你认为日本如何才能实现与受害国之间的正常交往?(写出两点)(2分) 答:(1)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2分)洋务运动: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③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是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2分)(2)对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对其它国家:侵略朝鲜,日俄战争,偷袭美国珍珠港。等等。(4分)(3)①对日本而言,历史不容否认和篡改。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反对战争,珍爱和平。(2分)

2.某中学九年级同学围绕“中日关系”准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小明同学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帮助整理,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二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互相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众所周知,中日两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日本的演讲

材料二: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中日两国也已经将2012年定为中日两国民间交流友好年,但这一年中日两国关系再现不和谐因素,一是历史认知问题(侵华战争),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

(钓鱼岛等问题),中日之间现在的真正矛盾冲突,对于中日关系最致命的冲突,可能还不是历史认知问题,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

------摘自《新华网》 回答问题:

(1)举出中日交往中,日本向中国学习的典型事例(一例)?(2分)“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是由日本发动的哪些侵华战争所酿成的?(答出两次即可)(4分) (2)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最终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2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出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然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结合对中日关系的探究,你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片应遵循什么原则?(2分) 答:(1)大化改新。(2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答出两次即可)(4分)(2)抗日战争的胜利。(2分)洗雪了百余年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意思相近即可) (2分)(3)历史认识问题(侵华战争);现实的领土争端(钓鱼岛等问题) (2分)(3)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2分) 3.探究问题。(12分) 材料一:裕仁天皇(1926~1989年在位)是日本战时的最高统帅。日本发动战争和在战争中的重大决策,都是在御前会议上做出的,得到裕仁天皇的批准。

材料二:迷恋带病真菌、杆菌研究的裕仁天皇一直关注着日本细菌部队和化学部队的发展,并一直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731部队(化学和细菌战部队)1936年奉裕仁天皇敕令建立。1940年裕仁天皇又颁布新的敕令,将部队扩充到3000人,并将主要基地由黑龙江肇东县、五常县移到哈尔滨南郊的平房镇。731部队

培植各种致病细菌,并制造炸弹,在实战中施放撒播。1937年12月1日,裕仁天皇亲自签发“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的命令。占领南京后,裕仁天皇还奖赏攻陷南京的日本军官……对南京大屠杀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材料三:由于日本政府与美国做了交易,以保留天皇制为条件实现所谓“无条件投降”,裕仁天皇因此得到了庇护,逃过了设在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但是,无论国际社会还是日本国内,对裕仁天皇应该接受战争罪行审判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过。

——以上均摘编自《世界知识》2012年22期康狄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裕仁天皇发动了哪些战争。(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裕仁天皇犯有哪些战争罪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对裕仁天皇的看法。(4分) 答:(1)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2)进行细菌战、化学战;屠杀中国平民。(3)裕仁天皇是战犯;必须受到审判。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1分) 材料一:日本政客一方面表示希望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却在进行有悖于国家关系的正常化的举动,这不禁让人怀疑日本有否认侵华期间所犯的罪行,而这是不为世人所容许的。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一个国家一旦迷失前进方向,注定会陷入焦躁状态。焦躁又会让其更加起劲地瞎折腾。日本的两出闹剧,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发生的。不顾亚洲各国的正义呼声和严正抗议,2013年4月23日上午,日本168名国会议员集体到靖国神社拜国。与此同时,日本右翼分子非法进入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海域寻衅滋事。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我们应该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商业谈判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2009年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稿(节选) (1)追根溯源,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唐朝时,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的高僧是谁?七世纪中期,日本仿照中国制度进行的一次改革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一,写出近代史上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事变。(2分) (3)结合材料二,说说近代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有哪几次分离?(2分)

(4)根据材料三写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什么?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3分) (5)结合以上材料想一想,日本怎样才能真正同亚洲邻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答出两点)(2分) 答:(共11分)(1)鉴真;(1分)大化改新。(1分)(2)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等。(2分)(3)第一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1分)第二次:1949年(或解放战争),蒋介石(或国民党)败退台湾。(1分)(4)一个中国(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两点答全方可得分)(5)日本只有正视历史,深刻反省过去的侵略历史,尊重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才有可能开辟未来,才能真正同亚洲邻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等。(2分)(至少答出两点,答出一点给1分,言之有理即可) 5.材料解析(7分) 材料一: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交往有悠久历史。

材料二:到了近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两国友好关系受到严重破坏。这段不幸的历史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材料三:二战后日本政府对侵略战争性质的认识是复杂多变的。正当日本人民与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日益发展之际,日本国内一些人却公然与时代的进步潮流背道而驰,通过编写“历史教科书”,歪曲、篡改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对亚太地

区各国的侵略史实,美化日本侵略者,伤害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时,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的人是谁?(1分) (2)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是哪项条款?(1分) (3)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西安事变,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它的和平解决有何重要意义?(1分) (4)从1937年12月开始,日军用枪杀、活埋、砍头、剖腹、挖心和砍剁四肢等手段,杀害我国同胞30多万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你如何认识日军的这一暴行?(1分) (5)抗日战争中,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的是哪一战役?(1分) (6)你认为日本应该怎样做才能处理好与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2分) 6.【材料解析 10分】

第三篇:中日历史关系

中日关系历史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唐代起就有日本遣唐使,鉴真和尚东渡等等史实被传为佳话,但是近代,自日本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直至二战结束后,中日关系一直在好好停停中走下坡路,尤其是近日中日关系已经跌到了几千年历史的最差时期!民族纠结僵固,积怨颇深。这究竟是为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一起来追溯中日历史,解读这深黯其中的世代恩仇。

陈寿的《三国志》从习俗上认为日本人是百越的后裔

唐朝以后,尤其是明朝,海上交通比较便利了,非常多的中国人由于各种原因(从事商业或正治避难)移民到日本。例如郑成功他外祖父。现在大概30%的日本人有明朝时期中国移民的血统。

也有说法是日本第一任神武天皇可能是徐福.史籍中最早记载徐福史事的是司马迁,可是没有讲明徐福浮海到了何处。后人以为是台湾或琉球,也有说是美洲,但大多数认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东渡日本的是五代后周和尚义楚。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义楚称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和尚弘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遒宪等人,都参观了徐福墓,并诗文题记。故有人据此认为中国人是日本人的祖宗,只是,日本列岛早在秦朝之前就有人类活动了。日本也有早期历史,也经历了石器时代。所以,事实到底如何,尚有待查证!

日本古代千年移民史 古代的日本海岛可说是个荒岛!根据人口学家小山修三运用文化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方法演算出 绳文时代人口与人口密度表 ,并得出了下述的结论:公元前200年以前的绳文时代(秦汉时代以前)日本海岛上的原住民(绳文人)人口,平均只在十万人左右,也就是几近于一个荒岛。而其文化仅为绳纹土器文化!

由于古代的朝鲜半岛与日本海岛,都还处于人口稀少的荒凉的半原始社会状态,因此也就成为承受中国政治移民的托盘。古代中国从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之交,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长期大**时代,从那时候开始中原的政治难民就开始往朝鲜半岛,往日本海岛大迁徙;魏晋南北朝时代又是中国史上第二次长期大**时代,在那个**的时代里,由于中原皇朝丧失了维系东亚国际秩序的朝贡体系能力,导致了北方,东北,西北等各地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所谓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等等,分裂割据,长达四百年左右!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倭国)等等东北亚周边“民族国家”也都在这一时期形成。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摆脱不了汉文化的影响,因此研究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非得着眼于中国与东北亚的历史演变关系不可。汉武帝殖民朝鲜半岛开启东北亚文明开化的契机

古代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体是凭籍政治性的征服统治与移民。汉武帝于公元前108年灭汉裔的卫氏朝鲜政权后,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置乐浪等四郡,开始直接对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开启了朝鲜半岛汉文化传播的文明开化的直接契机,同时也带动了汉文化间接向半岛南端以及日本海岛等周边地域传播的作用。因此约在那150年后的公元57年(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日本九州北部的“倭奴国”才开始到汉皇朝驻半岛上的行政机构“乐浪郡”进贡求封。请留意!后汉时期的“倭奴国”还只是一个氏族部落政权,而不是成熟的国家,而其朝贡,只到当时汉皇朝统治朝鲜半岛的乐浪郡,而不是到汉皇朝的京都洛阳城!这个史实基

本上能回答上述“汉代时候日本已经开始通中国了,没有过洋大船日本人怎样过来?”的提问。因受汉文化的洗礼和薰陶,约再过200年后,中国的史书《三国志》在《魏志》中才开始为“倭人”立传。这标志着当时东亚朝贡世界中心的中国皇朝开始认同当时日本的女王国—邪马台国,在以中国为中心的维系当时东亚国际秩序的朝贡体系中的国际存在地位。从《三国志》以后,中国各朝代的正史,诸如:《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等等也都相继在《东夷传》中为“倭”、“倭人”“倭国”、或“日本国”等立传。

日本的国家雏形始于南朝的宋代

日本的国家雏形(大和朝廷)形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宋代。从中国的正史看,在《晋书》以前的史书,包括《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还都称当时的日本为“倭”或“倭人”;而在《宋书》以后的正史中,除了《梁史》外,诸如《南齐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等、则都一改“倭”或“倭人”的称谓,全都改称“倭国”或“日本国”。《新唐书》以后的《宋史》,《元史》,《明史》等等正史更不用说基本上也都称“日本国”,或“日本”。古代中国的史官运词用字都经过严谨考究,从“倭”或“倭人”转变为“倭国”或“日本国”的政治概念,标志着古代日本国家体制实质的演进过程。因此可说古代日本国家的形成阶段是:东晋以前(五世纪以前)日本尚处于从氏族联合政权过渡到早期国家的阶段;而南北朝后期到隋代时期(六世纪末)日本才逐步演进成为成熟国家。唐代初期,公元约七世纪初,日本才正式演变为东亚国际社会公认的独立国家。因此笔者才总结出:古代日本是在中国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大**期间,形成起来的“移民国家”这一基本观点。日本人总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后裔,想随时利用武力占领中国,他们看到自己国家的生存环境恶劣,地震频繁发生,面对人口众多,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等严重的问题,日本每一代领导人都有生存危机的思想。中国对于日本一直是块肥肉,吞食这块肥肉占为己有,是他们已经写在骨子里的终极梦想。

从古至今和平的生活环境都不是靠祈求、施舍能够得到的,中国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个严肃的问题。如果单靠一方面的友善搁置争议,这个问题将会更加的复杂化。也会给下一代人留下更严峻的课题.。

2011102274

刘珮勋

11水利水电工程4班

第四篇:论当今大国关系之中美关系

摘要:自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也是世界两极格局的打破,逐渐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新格局。美国当然是所谓的“一超”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就是“多强”。中国作为“多强”之一,是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而得到实现的。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影响力的显著提高,更多的走到国际舞台的前面,自然就与美国有更多的交集,或是合作,或是冲突。作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就是自己的事,更会对整个世界有很大影响。故中美之关系是当今国际之重大关系,本文就此展开积极论述。 关键词: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作为当今世界政治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自1972年尼克松访华已经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两国关系虽摩擦不断、争论不休,却也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并逐渐走向成熟。总体来说中美关系己得到全面发展,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两国政府与人民的交流日益扩大。尤其是两国政府间的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在制度化,从州省间到政府各部委以至最高层领导人间定期和不定期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对话机制都己建立,而军事交流平台也在逐渐搭建。用一位中国外交界资深官员的话说,中美两国之间无话不可说。但中美两国之间确实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以三大问题尤为重要,分别是美国对台军售、双方政治制度分歧和战略互疑【1】。

先说美国对台军售,这个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了。自1979年在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并与台湾断交的前提下中美建交,双方就美对台军事关系问题却一直未能达成协议。后来中美两国政府于1982年8月发表《八一七公报》,规定美国不得再提高售台武器的性能,并要逐步减少数量。之后直至90年代初期其交易额虽减少但同时却以提供技术合作的方式来提高台军的装备性能。在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后,布什总统更是打破了美国多年执行的1984年中美两国达成的有关美国对台军售的规定:即对台军售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不能超过之前的军售水平,将F16战斗机卖给了台湾。而对台军售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负面影响在2010年达到一个高点,中国拒绝了美国国防部长的预定访华,中断了中美军事交流,支持朝鲜在“天安舰”事件中所采取的与韩国和美国对立的立场。在2016年3月美国国务院表示,已经授权出售两艘美国海军巡防舰给台湾,中国当即就提出强烈的抗议。对中美战略关系的发展至今还有影响。然而,中国的崛起对军售问题的直接影响是使其在中美关系中越来越边缘化。近年中国国力和军力的增长己远不是美国对台销售几十亿美元军备所能抗衡的。台海两岸军力的不对称是绝对的,军售已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这关系到中国作为大国的面子问题。中国的各方面的崛起使得中国有更多的方式去制约美国的对台军售,使美国

1

的成本提高,最终得不偿失。

再为政治问题,所谓政治问题是指由两国政治制度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政治和价值观摩擦(如政治制度、人权等。这一类问题是伴随中美关系发展至今挥之不去的问题。但是,这一类摩擦随着中美两国多年的磨合,双方己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包容,特别是两国己建立了种种默契和机制予以控制和解决。中美关系在这些方面己积累了很多经验,做了大量的工作,中美对话渠道畅通无阻。关键是通过沟通建立两国之间的互信,进而就事论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另外,中美两国还面临另外一个挑战,那就是如何把政治分歧与两国的国际合作分开处理。也就是说两国在一些政治问题不能马上解决时,如何把握住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尽量使其不受政治分歧的影响。虽然人们通常说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但反过来国际秩序的稳定与国际经济的繁荣对两国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也有关键的影响。

战略互疑,战略上的不互信一直是关于中美两国之间谈论的最多的事。由于中国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防建设自从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慢速发展期也开始加快发展,每年的军费都是两位数的增长,且中国的军事公开因过去的一些原因没有像美国那些国家想要的那么公开,故美国借此一直高调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也是将美国作为对手提防,两国之间的不信任难以消弭。美国高调重返亚太以及一些中国官员意图宣布南海为中国核心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美双方的战略猜忌。【2】美国认为中国将把南海作为自己的后院,排除其他势力在此地区的影响和利益。中国则把在南海发生的一系列冲突归结于美国在背后的怂恿和作祟。这些猜忌使得中美之间的互信一直不能改善。要破除这些猜忌就要两国的共同努力,当然这并不容易,需要很长的时间。

目前积极提到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今后中美关系的新走向,新型大国关系按照中方的说法,它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按照美方的说法,它是对“崛起国与守成国必然冲突”这一历史魔咒的打破,是以新答案解决老问题。尽管双方并未使用相同的概念,两国学术界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双方对其理解和期待也不尽相同,但双方业内已存在的基本共识在于:21世纪的中美关系必须避免大国对抗和零和博弈的历史覆辙,切实走出一条新路。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创新思维。40年前,中美发表《上海公报》是一个创举,《上海公报》在肯定双方共同点的同时,如实列出存在的分歧,确立了中美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当前,人类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的 2

思想、政策、行动应该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维、切实的行动,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相互信任。我们这个星球有足够大的空间,应能容得下中美两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开创了一条依靠中国人民勤劳智慧、通过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合作共赢实现发展的正确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对全世界的郑重承诺。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平等互谅。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双方必须学会相互尊重,善于抓住“同”,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正确对待“异”,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对存在的分歧,应通过对话交流,增进理解,妥善处理,以免影响中美关系大局。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积极行动。中国有句古话,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要采取扎实有效的行动,把双方达成的各项共识落到实处,推动广泛领域务实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让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切实享受中美合作带来的好处。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厚植友谊。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我们要积极推进两国社会各界交流交往,让更多人成为中美友好合作的参与者、支持者。我高兴地得知,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将与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同时举行,期待第三轮磋商进一步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3】

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经曲折,由来已久,其中掺有很多复杂的因素,虽在很多方面有合作,但依旧存在很严重的不信任,未来之路定多曲折但前途应是光明的。小平同志曾说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都将是,中美两国都将围绕这主题发展两国关系,发展中美的新型大国关系。

参考文献:

[1]谭青山.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的走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1:101-110 +176。

[2]王缉思、李侃如:《中关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Addressing U. S-China Strategic Distrust),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2012。

[3] 胡锦涛.推进互利共赢合作 发展新型大国关系[N].人民日报.2012(002)

3

第五篇:论师生关系

一、 师生关系的定义

人是一种情感性的动物,情绪会影响到人的社会活动,而这种情感来源于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关系。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决定着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态度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的教育关系、心理关系等。

教育关系是指师生在教育活动中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间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主体。教育关系建立的好坏一方面受教师的专业能力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师生间的心理关系的影响。师生间的心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内在联系,包括人际关系、感情关系、个性关系等。师生间良好的心理关系,能促进双方缩短心理距离,获得安全感、自由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 师生关系的意义、

1、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可分为认知、技能、情感三个领域,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完成对学生在这三个领域教育目

标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关系之上完成的,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相互不信任、彼此戒备防范,处于敌对状态,势必降低学生兴趣,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应也是消极的,甚至有抵制情绪。在教学方面,由于紧张的关系很难开展互动教学,调动教师的工作激情,往往使教师处于“唱独角戏”,还缺乏真实的听众的状态;反之,教师与学生群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密切,融入学生中,这有利于教师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热情地工作,学生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表现出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产生一些顿悟或感情,使师生享受教学过程。

高质量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认知、技能领域教育目标的完成,对我们一般比较忽略的情感领域教育目标的达到也有很大的作用。 高质量的师生关系,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开展学生情感领域的教育和培养时,能够以一种平等的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开展,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方式进行,这一点在对追求个性的中学生的情感道德教育显得更为有效。同时高质量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充分地信任教师,教师能够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学生之间、班级内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相互建立深厚的友情,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为学生情感领域的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班级环境,进而促进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的完成,达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爱波斯坦与麦克兰德提出的学校生活质量概念中,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包含三个维度,其中一个维度就是师生关系的融洽度,可见师生关系是衡量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既是相互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又以合作者、共享共创者并存,彼此间相互理解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人际关系亲密和谐、学生在这样一种人际氛围中感受到人格尊严,体会着自主、张扬个性的乐趣,体验着人生的价值和人生幸福,进而言之发展自由的个性,形成健康的价格。教师在与丰富多彩的年轻生命的交往中,感受着生命的可敬与社会的进步,体验到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荣誉和教师工作的价值。

三、 理想、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型师生关系。师生间民主平等, 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即师生之间是一种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坦诚,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信赖教师,教师对学生充满发至内心的爱,引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师、学生充分了解对方的特点,使教与学的过程相互促进,彼此推动。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教师方面,学生方面,环境方面。教师方面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育智慧和人格物质等;学生方面主要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自身的性格特点,如果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外向且学生欣赏教师的外在言谈举止和内在的气质才情,那么学生与教师在学习生活中就会充满互动;此外学校的环境,如人际环境和课堂组织环境也会对师生关系有一定影响。在这些因素中,师生关系的质量更多的取决于教师方面。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完成心灵的的沟通,使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灵魂。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学习生活中去了解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与方法、个性特征等,读懂学生的心。

其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学生做为一个不成熟但同时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充满渴望的主体,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人格特质。教师应看到学生的这种发展空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促进其发展。

最后教师应注意提高自己的修养,教师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艺术、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研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完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克服个人偏见和定势;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学会用艺术陶冶自己的情操,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加强自我修养,学会自我情绪控制,养成耐心、豁达、宽容良好的个性品质。

师生关系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情感基础,影响着教育活动的质量。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达到教育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林业站六大职能范文下一篇:民法专题自测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