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论文范文

2022-05-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中学教师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8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第一篇:中学教师论文范文

评审中学教师职称有定额吗我还能参加中学一级教师职称评定吗

问:编辑同志,我是一名中学退休教师,于2009年12月办理了退休。1988年1月,经评审委员会评审,被评定为中学二级教师;1989年具备参加中学一级教师评审资格,被告知有定额限制,当年申报中学一级教师职称未通过。请问:评审中学教师职称有定额吗?我还能参加中学一级教师职称评定吗?

读者:黄女士

答:读者您好!现就您提出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1989年的中学教师职称评审定额问题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的通知》(国发〔1986〕27号)精神,从1986年全国职称改革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明确规定:“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国家《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小学各级教师职务的定额应依据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队伍结构及编制来确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通过试点,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各自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本地区各级教师职务定额”。广西《关于执行〈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细则》(桂职改字〔1987〕99号)明确规定:“关于定额问题,各级教师职务有定额。中学各级教师职务的定额应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队伍结构以及编制来确定。”同时,根据桂职改字〔1987〕99号文件精神及职称分级管理的模式,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由各地市教育主管部门组建评审委员会,其评审管理由地市负责。因此,您反映的关于1989年中学一级教师职称评审时的定额问题,确有相关政策依据。

(二)关于退休人员能否评定中学一级教师职称问题

根据原人事部《关于重申离退休人员不再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通知》(人发〔1997〕30号)精神,对达到离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除因工作需要,并按政策规定办理了延长离退休手续的人员外,已经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不再评定职称。因此,由于您已经退休多年,不属于评审对象范围,不能参加中学一级教师评审。

编辑部:魏珉

第二篇: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8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它指明了全体教师参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但是,很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边远农村地区的中学尚未达到要求,甚至有的地方这项工作根本没有开展起来。为此我们应加强中学教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加强其自身素质,使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中来。

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现状分析

在我国,由于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历史较短,队伍建设也相对滞后。专职辅导教师较少,且大部分半路出家的兼职教师,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不高。这是一个严峻的事实。从数量上看,也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实际需求,尤其在农村中学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学,心理教师队伍基本上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来解决,有的农村中学由于师资的原因尚未开展心理辅导。有些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教师的观念相当陈旧,认为搞不搞心理辅导工作无所谓,以前没有开展心理辅导不是照样把学生培养好、要搞心理辅导这是领导的事情,与己无关、教师只要把学生管理好,把课教好。学生能取得好的成绩也就对得起学生和家长了。从这些情况来看,切实加强中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加强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素质已成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的问题。

2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素质是指有机体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社会环境、教育与个体交互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品质,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四个方面。素质主要是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可塑性不大。因此。本文主要从教师的科学文化素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2.1科学文化素质

如前所述,心理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目前我国从事心理素质教育教师的层次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是未经过严格培养或系统培训的德育工作者、行政人员或班主任等兼职人员,教师的文化素质(尤其是专业知识水平)普遍偏低。查明华对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类型的调查,以及吴桂翎关于初中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知觉水平的研究都表明,当前我国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面水平,还是一些个人经验式的、非科学的认识,他们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时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通过多种途径迅速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就成为了提高我国心理素质教育成效的迫切需要。

具体而言,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文化知识:(1)掌握正确的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了解和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教师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在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必须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应考虑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和动态性,避免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应清楚地区分哪些问题是学生暂时的心理状态,哪些是稳定的人格特质,避免将状态性心理问题诊断为特质性问题;在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考虑其年龄发展特点,避免将该年龄阶段的普遍性问题(如青春期逆反心理)视为异常心理问题。

(2)掌握基本心理学知识。教师应掌握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咨询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基本的专业知识,并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实施心理测评的技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技能、设计和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课的技能、实施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进行学生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正的技能等。

(3)具备广泛的背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知识。心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全体性特点,要求教师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博览群书,对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美学等都应有所了解,应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它们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认知框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教师深入理解各种具有丰富知识和复杂生活背景的学生的必要条件。

2.2思想道德素质

对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其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上。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加快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法规条例的建立健全,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那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职业道德呢?

(1)热爱心理素质教育事业。首先,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善性,都有巨大的心理发展潜能,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为己任。其次,不谋私利。教师不能假借其名为收取物质馈赠、和学生建立其他非工作关系等个人目的、利益服务。

(2)尊重和保护学生利益。首先,心理素质教育应以满足学生的最大利益为原则,避免将学校的利益、教师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和利益。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再次,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师不应因学生的学业成绩、家庭背景、心理健康状况、性别、态度等的不同而讥笑、讽刺、歧视他,而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发展的潜能。

(3)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教师仅有热情和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不想当然的判断学生的行为,而应该在大量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依据科学的指标加以诊断;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和咨询;不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如测谎仪、CT脑电仪)等等。

2.3心理素质

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般的心理素质,如良好的自我意识、人际适应力、健康的情绪体验、稳定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进取精神等。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还要求其具备一些特殊的职业心理素质:

(1)自我调适性。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教师首先必须心理健康。教师与平常人一样,也有可能面临挫折、烦恼和压力,而且他们还要自觉担负保密的职责,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善于控制和疏泄不良情绪,释放和缓解心理压力,勇敢面对挫折和失败,促进自我的身心健康发展。

(2)认知敏感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敏锐观察、准确认知基础之上的,这是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敏感,善于察言观色,善于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眼神、肌肉抽动等细微之处来察觉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否则不仅无法因材施教,还有可能失去教育的关键期,不能有效阻止学生心理问题的恶化。

敏感性不仅是指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敏感,也指教师应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敏感。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互动性,师生、生生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学生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3)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心理素质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而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就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移情能力:即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并善于通过言语和非言语(如目光、姿势、表情、动作变化等)来表达对学生内心体验的理解。②尊重学生:即能无条件地接纳学生,不仅包括学生的长处,而且能容忍其缺点、不同的观念、习惯和态度等等。③积极关注:即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注意强调其长处,有选择地突出学生言语及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④真诚:即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真实地展现自己,表单一致,言行一致,诚恳忠实地对待学生。

除此,教师还应该具备合作精神。这是因为每个教师能力都是有限的,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其他教师、家长、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因此,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的能力,善于沟通协调学校内部之间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各种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组织监控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强调互动情景和丰富多彩活动的创意,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者和引导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弱化相反,它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实现自知、自觉、自助,教师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监控能力,即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都应将教育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不断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方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作者:叶天莲 李新昕

第三篇: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研究述评

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研究者逐步深入地对教师压力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促进了学校和教师对教师职业特点的进一步认识,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当前,教师的职业压力问题不断凸显,而日益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不断推进的教师职业专业化进程使得教师职业压力研究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一、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定义

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Kyriacou和Sutcliffe(1978)撰文提出教师职业压力的概念,将教师职业压力定义为“由教师这一职业工作性质所导致的一种不愉快或消极的情绪经历,如焦虑、生气、紧张或失落等。”[1]此后,有关教师职业压力的定义就呈现多样性。我国也有不少学者纷纷对教师职业压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牛利华(2005)把教师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所产生的身心负荷定义为教师职业压力。过重的压力会给教师带来心理负担,但适当的压力却是职业活动的必要动力。[2]孟丽丽等(2006)则认为教师压力是教师由于工作的原因所导致的,如工作压力大、学生行为不端等所引起的疲劳过度、挫折感等消极情感体验。[3]因此,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定义存在分歧:有的研究者指出是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教师压力,有的研究者把教师压力看作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情感体验,也有学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教师压力。尽管在定义教师职业压力时,研究者们观点不一,但Kyriacou和Sutcliffe对教师职业压力的界定为大多数文献采用。

二、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般健康状况、行为表现等。例如Dick和Wagner在2001年的一项相关研究中[4],主要从工作负荷,人身攻击,身体健康症状,自我评价和社会支持方面等五个方面对教师职业压力情况、导致压力的相关因素和表现症状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我国对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多采用定性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观察法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手段是问卷调查:例如研究者会要求教师在标着“压力极大”、“压力很大”、“有些压力感”、“有点压力感”、“没有压力”的五级问卷回答相关问题。[5]当然,也有少量相关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中学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研究者通过针对教师压力源、压力结果设计实验、并用具体的手段和方法对教师职业压力中介调节因素进行干预或训练。

三、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

压力源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

在国外,Kyriacou和Sutcliffe(1978)将教师压力源总分为四种:第一、时间不充足;第二、工作条件不充分;第三、学校学风不够浓厚;第四、学生行为不良好。[1]在此基础上,Borg(1995)等将压力来源划为以下几类:一、时间压力及工作量;二、工作条件;三、与同事关系;四、学生行为;五、学校客观因素。[6]在我国,研究者对我国教师压力来源及相关问题也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周立勋(1986)把工作压力、学生行为、班级教学、学校支持及自身专业胜任感等视为教师压力的来源。[7]徐长江(1998)在调查研究中则发现: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教师的经济地位低下;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的动机缺乏;教师工作能力的衡量主要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标准、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和材料等排在教师职业压力的前几位。[5]

综观以上关于教师职业压力源的研究,并结合中学教师职业特点,我们将中学教师压力源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一、中学教师工作负荷过度并被社会所赋予的角色过多:他们承担着传道者、授业者、示范者、父母代理者、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维护者等角色;二、中学教师经济压力大:教师是一种必须接受专门培训,并具备专门技能和知识的专业职业,但我们中学教师经济待遇在整个社会职业体系中仍处于偏低位置,这就加重了教师的困惑感和压力感;三、学生学习动机和行为不良: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极具叛逆心理,有些学生无组织无纪律,给教师教学带来极大的障碍;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中学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五、教育和课程改革: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教材的日益更新给中学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六、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如对教师能力的评价多以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且部分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从而使得教师压力加重。

四、教师职业压力的处理策略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都表明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各种各样,而大多研究者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维度分析。要真正减轻和消除中学教师压力,就必然要求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者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1+1+1>3”的良好效果。

1.社会方面

①提高中学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在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职业;

②明确教育和课程改革对中学教师的要求,以增强教师对改革不确定性的承受力;

③在教育改革推进的同时,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如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等涉及到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注重合理性和科学性。

2.学校方面

和谐、积极的校园氛围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压力感。

①尽可能多地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及业务培训,以增强教师自信心;

②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使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骨干;

③为教师参与教育和课程改革提供支持性环境,鼓励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参与者。

3.教师个人方面

许多教师在接受调查时虽然不想把压力归因于自己而认为压力的解决主要依靠“外在力量”,但也有不少教师意识到他们应该参与其过程[8]。因此,中学教师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支持也非常重要。教师保持一颗平常心,尽量采取主动的、积极的应对方式来缓解自身沉重的压力。

五、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的趋势

纵观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状况,可以看到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当前我国中学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实施,因此在继续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时,应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我国教师压力感、压力源等情况,进而研究缓解和解决压力的措施等。

(1)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研究者对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大多是从横向考查的,纵向研究极少。但横向研究不能面面俱到,如要调查其他因素和教师压力之间的因果关系,横向研究难以实现;纵向研究却可以比较新课程改革实施前后教师群体压力的异同。因此,要找到更加切实有效的缓解措施、达到最终目的,在今后的研究中就应加强纵向研究,并且尽量结合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2)更新研究的统计技术。在对调查研究等数据统计和分析方面,以往的研究者采用的基本上都是SPSS,但要以更恰当的方法来尽可能地控制误差变异,我们就必须采用更先进的统计技术,如多重线性模型、结构方程等。只有采用先进的统计技术统计分析,才能更为准确地解释数据。(3)探索出科学化、本土化、规范化的调查问卷。对教师压力的调查和研究最早源于西方国家,在以往的实证研究方面,我国研究者多是参照国外有关压力研究量表制定相应的量表,而这些量表测出的结果是否符合我国国情有待商榷。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建构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统计学科学检验意义的量表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Kyriacou C.,Sutcliffe J.Teacher Stress:Prevalence,Sources and Symptom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8(48):159-167.

[2] 牛利华.教师职业压力与教师的生命关怀.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 孟丽丽等.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综述.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3).

[4] Dick R.,Wagner U.Stress and Strain in Teaching:A Structural Equation Approach.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1(71).

[5] 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6).

[6] Borg M.G.,Baglion A.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Dimensions of Teacher Stres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5(65).

[7] 周立勋.国小教师工作压力、控制信念与职业倦怠关系之研究.高雄:国立高雄师范学院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6.

[8] 陈明丽,许明.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责任编辑 任洪钺)

作者:文理系 欧阳偶春 雷淑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药学本科论文范文下一篇:林产化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