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员创新教育论文

2022-05-08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教务员创新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军队院校深化教学改革,需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员科技创新能力是新型军事人才的必备素质。阐述了提升学员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关键词:转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员科技创新能力是新型军事人才的必备素质。

教务员创新教育论文 篇1:

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专业化的路径探索

摘 要 教务管理专业化水平决定着高校教务管理质量,民办高校基于自身和外在原因,需要通过观念转变、制度和机制建设、文化氛围营造、去行政化等路径优化教务管理,提高教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 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专业化

无论是公立高校还是民办高校,教务管理活动要素和职能是基本一致的。但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相对较短,教务管理力量相对薄弱,教务管理经验积累相对缺乏,专业化教务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这就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快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专业化进程,提高民辦高校专业化教务管理水平,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教务管理活动要素与基本职能

(一)高校教务管理活动要素

高校教务管理活动要素比教学管理活动要素涵盖面宽,包括事实活动层面的要素和价值活动层面的要素。事实活动层面的要素包含教育业务管理、教育事务管理、教务管理体制和机制等。前两项属于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其中,教育业务管理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支撑体系三方面;教育事务管理包括教学基本条件管理、日常教学管理、学生学务管理、教师工作管理、教务服务机构管理等五个方面。价值活动层面的要素包含教务管理观念、教务管理目标、教务管理效能等。

从教务管理活动构成要素看,教务管理活动几乎涉及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方面,既包括某一具体高校教务管理理念的构建与贯彻、行为目标的确定、管理制度的建设、教研教改的组织与实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又包括人才培养过程的组织安排与管理指导、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与使用、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与考核等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功能及整体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部分具有“专长”的人即专门的管理者,实行专业性的管理。

(二)高校教务管理职能

高校教务管理具有管理职能的共同性,也存在着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高校教务管理的特定对象和活动规律决定的。教务管理的职能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组织与运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研究等六个方面。

从教务管理的职能看,教务管理不仅负责全体学生的学业培养和管理,而且负责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升;不仅负责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而且负责教学资源的调配以及校内校外一切与教学有关的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安排。这就客观地要求教务管理者深谙教育教学规律,通晓教务管理理论和业务,掌握管理技巧,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是一个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管理人才或者管理团队。

二、高校教务管理的专业化

专业化则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指一个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状况和水平。管理专业化是指如何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使管理者逐步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的管理人才。直接目的是提高管理者素质、水平和能力以及培育管理者专业地位。专业化管理是指由符合专业标准的专门的职能机构和管理人员实行专业性的管理。核心思想是由专业人员实施管理。直接目的是回避和防止外行管理,维护管理者权威地位,提高管理效率。

教务管理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所谓教务管理专业化,就是教务管理人员及群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务管理群体为争取教务管理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教务管理专业化在本质上强调的是教务管理人员及群体成长和发展的历程,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指教务管理个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二是指教务管理群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三是指教务管理职业的专业地位确立和提升的过程。三个层次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推进教务管理专业化的过程中,既要强调教务管理者个体的专业发展,又要提高教务管理者群体的整体专业管理水平,还要重视教务管理职业专业地位的确立和不断提升。

三、民办高校教务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专业化进程非常缓慢,符合教务管理专业标准的专业化教务管理队伍尚未形成。原因大概有三点:一是教务管理观念落后。很多人认为教务管理无需经过长期专业教育即经过较长时间学习和训练的专业人士担当,只要是做过行政领导的或做过教师的人,都可以胜任。于是在安排和聘用教务管理领导和工作人员时,不问专业和出身,只要学历或职称满足条件就可以上岗。二是我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发展落后。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学科专业与课程帮助人们系统习得教育管理知识。广大师范院校仅仅在完成培养教师的任务,而没能担负起培养教务管理者的责任。三是民办高校自身发展问题。2013年,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搜集了广州地区6所民办高校(其中,2所本科院校、4所高职院校)教务处负责教务管理的专职人员基本情况,见表1。

调查显示,6所民办高校教务处负责教务管理的专职人员总计69人,平均每校11.5人,按每校平均在校生7000人计算,教务管理力量相对不足;从教务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和教务管理工作年限看,35岁以下占50.7%,从事教务管理工作10年以下的占81.2%,属于年轻化管理团队,教务管理经验相对缺乏;从学科专业结构看,教育学类占23.3%,管理学类占15.9%,理学工学类占36.2%,其他学科类占24.6%,教务管理队伍专业性较差;从学历、职称结构看,本科及以下学历人数占60.9%,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仅占14.5%,专业化教务管理水平有限。

据大多数被调查者反映,教务管理者中,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管理专业训练的人不多,上岗后的专业教育和训练也很欠缺,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没有保障,工作重心只关注日常事务的管理,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学习运用教务管理科学知识、技术、方法与手段,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作业。加上日常管理任务条块分割,业务局限于一隅,教务管理存在着较严重的非专业化问题。再加上教务管理队伍建设受学校办学成本控制影响,高水平、高层次教务管理专门人才引进和培养缺乏支持力度,内行的教务管理者缺乏,存在着教务管理水平低端化问题。

随着我国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教务管理工作日益复杂,运作逻辑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不适应的问题逐渐显现,这对专业化提出了诉求。一方面,要求民办高校加快教务管理专业化建设速度,提高教务管理队伍质量,确立教务管理职业权威地位;另一方面,要求民办高校提升专业化教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教务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

四、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专业化的路径思考

(一)转变观念,建立教务管理者继续教育培养培训制度和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机制

首先,要树立教育管理专业化的理念。要在政府主管部门、民办高校内部乃至全社会对教务管理形成一种全新的认识。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不管学历职称高低、能力大小、素质好坏都能干教务管理的思想。把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到与师资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制定出专门的教务管理队伍建设规划。要像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那样培养教务管理干部,使他们成为精于教务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专家。其次,要加大对教务管理者的培养培训、接受再教育的力度,用制度作保障,在经费、时间、场所等方面给予持久支持。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还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教务管理者培养培训制度和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机制,更没有设立专项培养培训经费。大多数教务管理者即使偶尔获得一些国内外学习和训练的机会,也会因为学习时间太短或学习训练内容不系统连贯,对专业能力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十分有限。各民办高校可将教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纳入“质量工程”、“创新强校工程”之中,统一规划,系统安排,重点建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务管理者继续教育培养培训制度和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机制,不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和教务管理队伍整体专业水平。

(二)创造条件,营造教务管理专业化氛围,拓展教务管理者成长发展空间

从国家层面讲,应专门制定教务管理职业标准和执业准入制度、执业资质认定制度以及教务管理者技术职称评定的专门办法;应在国内师范类大学教育学学科下设置教务管理专业,加强该学科专业建设和研究,并把师范类大学建设成为全国教务管理者培养培训基地。从民办高校层面讲,除了通过招聘引进,补充一些教育教务管理专家外,重点还应放在现有教务管理队伍的持续培养和专业水平提高上。通过营造教务管理专业化氛围,落实学习型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措施,选择“内修外培”的路径,逐步实现教务管理队伍专业化。“内修”是指通过学校内部制度化的学习计划安排或者激励教务管理者采取自修的办法,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教育规律及教务管理科学知识与技术、科学方法与手段,并应用于管理实践;“外培”是指通过提升学历、出外进修、培训、交流等方式,促使教务管理者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务管理思想、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在“内修外培”的基础上,根据教务管理者的水平提升和进步程度以及管理效率周期性评价结果,在经济待遇、职务晋升、学术地位等方面给予认同,促使教务管理者安心工作,不断进步和发展。

民办高校教务管理者是学校教务管理活动的引领者,是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及教材建设、教研教改的发动机,这种作用决定了教务管理者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吸收新观念、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成为精于教务管理和研究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变威权管理为权威管理,变外行管理为内行管理,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不断提升教务管理者的专业化程度

民辦高校教务管理必须由具有“专长”的人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排斥行政化的威权管理,推崇专家管理、内行管理,即权威管理;排斥不切实际的经验管理,倡导因地制宜的科学管理。在提高民办高校专业教务管理专业化水平时,首先,要去行政化,特别是负责教务管理的主要领导者一定是教育教务管理专家,是谙熟教育教务活动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务管理理念、知识和技术,统筹和驾驭能力出色的内行。其次,要依靠教务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信息化来实现教务管理目标,即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借助信息化技术,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再次,要建立教务管理效率周期性评价体系,观测专业化教务管理水平,检测教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评价教务管理的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徐霞.论高校管理专业化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J].高教研究,2011(1):119-120.

[2]陈明仁.高校院系学科创新教育与新课程设置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陈世文

教务员创新教育论文 篇2:

军队院校转型中学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军队院校深化教学改革,需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员科技创新能力是新型军事人才的必备素质。阐述了提升学员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关键词:转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学员科技创新能力是新型军事人才的必备素质。军队院校以竞赛激励创新、以比拼促进学习的科技创新活动,使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全面的提升,但相对于军队院校转型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军队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转型,需要培养政治性、应用性、复合性、综合性的军事人才,院校各级要充分认清学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着眼学员创新能力培养,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一)深入学习先进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是以加强学员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1][2]。教员在实施创新教育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教育过程和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员要深入学习国家和军队教育发展纲要,深刻领会总部关于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高等教育以及军事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促进教育观念转变,逐步形成先进科学的信息化人才培养观念、军事指挥人才培养观念、综合能力素质培养观念、创新开放人才培养等观念,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

(二)重视学员的个性发展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军队院校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校,更多的是强调整齐划一,注重集体活动,讲究正规有序。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学员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员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员个性发展的理念,实现由讲授者向设计者、组织者的转变,学员由被动听讲向自主学习的转变。引导学员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教员要发挥指导、辅导的作用,始终坚持以学员创新为主,以学员参与为核心,有意识地加强学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员独立深入思考,引导学员积极探索,激发学员的潜能,培养学员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重点培养学员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探索和创新是创新能力的主要标志,人类发展的文明史证明,人类的创造精神,首先在于探索与创新[3]。因此准确把握新型军事人才质量标准的时代内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需要努力培养学员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一是鼓励学员积极思考。改变传统意义上教员单纯讲授和学员被动听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员积极主动思考,学会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二是强化学员的批判意识。在教育学员多读书,虚心向教员学习,向权威请教的同时,鼓励学员大胆想象,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三是培养学员的拼搏精神。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教员要引导学员勇于探索,敢于面对前进中的风险和挫折,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奋勇拼搏,直至到达成功的顶点。

二、 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人的创新能力培养、发挥和创造性实践要受到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创建优良的科技创新环境尤为重要。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和教育环境更能激发学员的思维,提高学员的兴趣,使学员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使学员敢想善做,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造者。

(一)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氛围

近年来,军队院校教育高度重视受训者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但传统学科式教育、单一基础理论讲解和系统知识灌输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推进院校教育模式转变,必须着眼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人才需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羁绊,按照培养学员独立思考能力,推行个性化、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坚持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尊重学员的主题意识,要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双向的学习交流,要充分挖掘学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员的创新灵感,要打破学科、专业和年级的约束,鼓励学员对学术问题进行自由讨论,使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员能够自主交流、互相学习;要宽容学员的错误与失败,使他们在创新的道路上多一些信心和勇气,少一些畏惧和顾虑;要着力构建平等互爱、互相尊重、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创设有利于学员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的学习环境。要充分利用军队院校的院报、广播站、校园网、橱窗、板报、横幅等媒体,全方位宣传院校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大力宣传在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是学员、指导教师和学员队,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激发学员参加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科学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军队院校在转型中,要着眼学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科学论证学员知识能力素质标准,突出装备和信息特色,健全人才培养配套机制,科学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为信息化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抓好开放式实验教学,重组实验课程,削减验证性内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给学员提供自主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和想法,可以在实验室得到验证和检验,学员的创意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产生作品或产品,充分激发学员参加实验的主观能动性,使学员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二是配齐配强指导教师[4]。当前,学员科技创新活动还相对缺乏系统科学的指导,由于学员自身能力有限,专业知识和经验相对缺乏,学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会经常遇到困难。有的系室为学员科技创新活动配备了较强的指导教师,学员的科技创新活动就开展的有声有色,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员的积极性,建立学员科技创新活动指导体系,落实本科生导师制,为本科学员配齐配强指导教师,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并选拔一些基础知识牢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员加入到教研室课题组,充分发挥导师制优势,让学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题实践,培养学员主动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根据专业、年级特点,设计不同群体的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和学科竞赛。要以全员参与为目的,普及以装备和信息知识为重点,以科技文化活动为途径,广泛开展科技文化节、辩论赛、学术征文、研讨交流等科技文化活动和专业学科竞赛,提高学员参加科技创新的开放性和普及性,让学员的创新思维及时得以展现。

(三)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

一是为学员的科技创新活动及时提供必备的物质保障。在活动场所、设备、器材、车辆等方面大力支持,及时解决学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学员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没有后顾之忧。二是设立学员科技创新专项基金[5]。因上级没有专项资金,只是靠院校自筹,但院校科技文化活动经费主要用于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组织各种讲座,而用在学员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投入相对较少,部分院校虽然设立了学员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但因基金经费少,资助面窄,学员参与度并不高。因此,军队院校要将学员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经费列入军队院校预算,通过各种途径积极筹集资金,并科学统筹和管理,把学员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用好、用实、用充分,为学员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依托名人名家大讲堂,多邀请一些科技创新方面的专家和知名高新企业技术负责人来院讲课,也可聘为学院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专家或客座教授,请他们传经送宝,加强对学员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

三、完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随着军队院校教育转型的深化,军队院校要着眼自身所肩负的使命任务,结合院校生长干部学历教育特点规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制度、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机构

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管理运行机制的基础,培养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组织机构应由各军队院校科研部牵头,包括院校教务教学、学员管理、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部门和学员社团组织组成,这一组织既包括院机关的教务、学科学位、学术成果、组织、干部、宣传等业务部门,又包括各专业系、部和研究室和课题组,由学员俱乐部具体组织实施。一要对以前形成的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机制(即学院机关统筹、系部组织、教研室指导、学员队实施的四级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学员科技创新俱乐部的作用,积极探索“以活动为载体,干部做导 调,学员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路子,无论是项目申报、作品制作、检查验收还是开展评比,都由学员来组织,各系部和学员队干部仅在活动中进行督促提醒,只在宏观上进行把控。二要通过机关、系室、学员队计划组织与学员自发组织相结合的方式,充分结合课内外学习、工作、生活实际,时时处处激发学员科技创新热情动力,搭建创新实践平台。

(二)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活动评价和激励机制

以学员科技创新能力考评体系创建为契机,建立学员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围绕德、智、军、管、创等五个要素,对学员进行全面评价。根据学员科技创新活动的申报、答辩、实践(或制作)、成果展示等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中的表现,给予科学合理的创新程度、创新贡献的评价,确定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等级,作为学员创新能力的基本评价,进而对学员综合素质进行评价[6]。教员、学员积极参与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因此应当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激励教员、学员广泛参与,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学员、单位和指导教师以及组织单位要加大奖励力度;鼓励教员指导学员开展科技活动,将教员指导学员科技创新量化为科研工作量,列入考核指标,与评功评奖、晋职晋级挂钩,同时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倡导教员指导学员进行创新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并给予教员一定奖励。

四、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活动是学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和途径,要充分发挥这一载体的重要作用,将学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贯穿院校教育的全过程。

(一)引导广大学员广泛参与

军队院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每一名学员都是未来的基层带兵人,都需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学员开展科技文化活动,要始终坚持普遍参与的原则,要面向全体学员开展大众化的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让绝大多数学员在参加活动过程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在研究中发现,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仅仅是那些对活动感兴趣的学员,他们只是学员中的一小部分,多数学员感觉科技创新活动距离自己较远,自己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有的学员想参加,因缺乏正确的引导,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所以放弃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因而,教育引导学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每一名基层带兵人的必备素质,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必备能力,克服与己无关的思想,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和特长,积极参加各项科技文化活动。

(二)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创意

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才能吸引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学员的广泛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富有创意,学员才会有兴趣积极参加。院校的科技文化活动要保持常年有活动,全年不断线。活动内容可包括科技知识博览、征文研讨、课题研究、技术革新、科技发明、软件设计、军事游戏等一系列多样化的创新实践活动;活动形式可包括学科竞赛、科技制作、座谈交流、参观见学等;组织方式可由院校统一组织、系室自行组织、学员俱乐部自发组织等多种形式。其目的是吸引不同爱好和特长的学员广泛参与,切实做到活动常年搞,学员乐参与。

(三)紧贴部队和装备实际

军队院校培养的是创新型军事人才,因此要始终坚持紧贴部队、服务部队。在培养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要使学员能够“学为军用”,提升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本领。一要通过举办各类军事小论坛,使学员充分了解军内外军事和装备发展概况,培养学员对军事作战指挥及装备研究的浓厚兴趣;二要成立军事创新小组,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军事创新实践交流平台,提升学员的军事创新能力;三要紧贴部队和装备开展研究,结合部队实习和调研,了解部队建设发展情况,熟练掌握武器装备,增强学员的部队任职能力。

五、结语

全军院校深入贯彻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军队院校建设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军队院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学员提供合适的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科学的科技创新实践体系,积极推动学员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广大学员要牢记使命,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军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何明瑞.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分析和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3).

[2]王天利,田育耕,曾苏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常艳娥.试论军校学员创造力的培养[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2,(5).

[4]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5]全洪兵,张绍荣,李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与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6]朱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25).

【责任编辑:王红军】

作者:张新喜 牛树来 古丛

教务员创新教育论文 篇3:

浅谈如何成为优秀的教务管理者

[摘 要] 提高教务管理者对教务工作内容的认识,增强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其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可有助于教务管理人员更好做好自身职业规划,提高自身的水平,成为优秀的教务管理者。

[关 键 词] 教务管理者;素质;职业认同感

教务管理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要实现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需重视教务管理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一、目前教务管理者队伍的现状

教务管理者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基层人员,他们是保证教学正常运行的重要力量,对维持高校教学秩序起着重要作用。但纵观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者普遍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职业迷茫等问题,因此会造成大量人才流失,导致队伍不稳定的现象。这必然会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为了更好促进高校教学管理者队伍的建设,巩固其发展,必须搞高校教学管理者正确的认识,使之充分认识教学管理者的基本职能,增强其对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深其对本职工作的认识,更有利于其对未来发展做好规划,更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管理者。

二、教务管理者的工作职能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的运行事务越来越多,这使教学管理者的角色更加多元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务管理者是各教学主体的纽带

众所周知,在高校里,老师是负责科研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领导是教学管理的主要决策者,教学管理者则是贯穿这三者的主要纽带,其工作要为这三者提供优质、周到、细致的服务,确保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行,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教务管理者是多项教学管理事务的执行者

随着高校逐步实行二级管理,很多教学事务直接归属于系部管理,教学管理的具体工作包括:1.制订教学计划;2.对教学的运行进行管理;3.做好教学的监控和档案的管理,具体分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做好每个学期课表的编排工作,开学初给每位老师发放教学任务书,做好老师授课安排考核表,档案,材料等归档工作;制定本系的教材和教师用书计划,做好课程相关书本的定购工作;做好老师调停课,监督、教学日志检查、归档等工作;4.安排学生选课、补退选课、补考及重修等工作;5.组织学生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工作;6.期末考试安排,试卷印发等工作。总之,教务管理者是多项教学管理事务的执行者,事务性较多,要出色地完成上述工作有一定难度,作为教务管理者应熟悉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三、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务管理者

综上所述可知,高校的教学管理者工作繁重,复杂多样,这对每位教务管理者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因此,对每位教务管理者所需具备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务管理者?(1)每位教务管理者除了应认真对待和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需深入钻研业务,善于归纳总结,熟悉掌握各种教务基本技能,这是对教务管理者最基本的要求;(2)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作为教务管理者还应时刻保持“学习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使自己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事务中,做出“不平凡”的创新,这才有利于自身事业的持久发展;(3)作为一名教务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个人修养,这要求教务管理者认识到教育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传授学生学习的意识,教务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反馈,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学生的学习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与不同问题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想法,帮学生解答疑惑。

总之,教务工作虽然“平凡”,但却很重要,每位高校的教务管理者的良好素质并不是天生而成,但需要后天的学习和积累,教务管理者就应本着一颗“一切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务管理者。

参考文献:

[1]曾佳.高校教务员的综合素质分析[J].创新教育,2016(55).

[2]林超.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核心的教务管理模式探究[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6(3):203.

[3]辛颖.高校教务管理高校运行的机制研究[J].人力资源开发,2016(2):68.

[4]方嘉婕.高职教务秘书队伍建设培养机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125.

作者:何洁凝 陈如蜜 黄廷芬 王秀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校科技管理论文下一篇:幼儿园赏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