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2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主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无须赘言。进入21世纪以来,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带动下,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

自主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 篇1: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教材建设之“魂”

摘要:教材,从宏观上说,体现着国家的意志,表现着民族的风范,是传承文明的“火把”;从微观上说,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教材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课题,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据。党中央的审时度势与主管部门联动,牢固树立了教材建设的国家意志。70年教材建设的历程是在不断摸索与完善中形成的,国家对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经历了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再又回到“一纲一本”的过程,这一清晰的运行轨迹,正是党的领导和国家事权在教材建设中的深刻体现。

关键词:统编教材;立德树人;历史背景;主流价值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国民素养和优秀人才,教材建设是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铸魂工程”,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为新时代教材建设确定了价值指引与根本遵循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提出一系列教材建设的方针政策。1953年5月,中央政治局讨论教育工作,毛泽东同志指示教育部:“宁可把别的摊子缩小,也要多调人编写社会主义教材。”1977年8月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说,要重视中小学教育,“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提倡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党中央一系列指示从方针政策层面指明了教材建设的方向和基本方略,从权力执行层面保证了教材建设的国家性质。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教材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事权全面体现在教材建设之中。2014年10月,教育部决定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教育部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2017年3月,为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其后教育部成立教材局和课程教材研究所。至此,我国形成了由国家教材委员会和教材局、课程研究所等机构架设的横纵立体的教材建设体系,担当起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教材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审查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国家规划教材的重任。

二、两套统编语文教材定格在历史背景与现实情境的坐标中

新中国成立至今,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一共编写了11套教材,从整个语文教材建设的长河看,统编语文教材是常态,是“一纲一本”课程教材建设时代。语文界最为瞩目当数1978版中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和2016年版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统编语文教材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符合国情与学情的教育成果,彰显了国家作为教材建设主体的权力与职责,国家事权及其行使有了深刻表现。

(一)1978版统编语文教材诞生,标志着教材建设真正回归“启智育人”的本质

在师范教育的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的我,大部分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和语文教材的编写。1977年,我受邀去北京参加全国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的制订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历时两年,见证了编写的全过程。“1978版”中小学统编教材,是在中国政治气候乍暖还寒时诞生的,但它那焕然一新的面貎,无疑是改革早春的象征。

在1977年8月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上,邓小平说,要重视中小学教育,“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明确列出时间表,要求1978年秋季开学时中小学生要用上新教材。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教育部立即组织教材编写队伍,请求中央批准从各地抽调大批有经验的专家、编辑、大中小学和师范院校的教师组成了200多人的编写队伍,并特聘了几名各学科的一流专家作为编写顾问。小学语文编写组由袁微子负责。编写人员赴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其间拜访了如钱学森、高士其、叶圣陶、吕叔湘、冰心、贺敬之、柯岩、严文井、叶君健、戈宝权等许多名家,并对以往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深入研究,汲取其优点,分析其不足,寻找改革的突破口,酝酿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编写思路。在上下一心的努力下,1978年秋天,全国亿万中小学生如期领到了油墨喷香的新教科书,这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五套统编全日制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它自1978年正式出版,直至1980年,小学、初中、高中才全套出齐,到1993年全面“退役”。

1978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力求做到思想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力求在知识的传授和运用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教和学的关系,在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力求符合两个规律(一是小学语文学习的规律,二是儿童的认识规律)。这套教材有五个特点:一是重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二是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三是安排多种类型的课文;四是系统安排读写训练项目和习作例文、读写例话;五是增加基础训练。

1978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向着科学化方向迈进的又一标志,被誉为语文教材建設改革与发展史上的重要一步。伴随着1978版统编教材的诞生,教育部于1978年2月颁布了《语文教学大纲》。这部大纲总结吸收了二十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重新确认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它在“前言部分”首先指出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接着指出“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在列举了入选课文的思想内容要求后,又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明确指出“必须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无产阶级世界观”。这部《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正本清源的结果,对于纠正“文革”中严重错误、恢复小学语文教学的正常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对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积极意义。

(二)2016年版统编语文教材问世,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统领,开启教材建设新征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材建设的时代定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就教材建设而言,就要充分认识教材建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016年版统编语文教材定格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情境的坐标中。中小学教育联结千家万户,语文教材受众广泛,有着广大的读着群体,具有成为新闻事件的基础,社会关注度高,批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某些媒体也拿教材炒作,这也引起中央的注意。为了贯彻中央的相关指示,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颁布后,教育部出面聘请编写专家,调集全国最强的编写队伍,经过4年的艰苦打磨,一套全新的、体现国家意志、以主流教科书面目问世的语文教材“部编本”迎来了美丽的嬗变,为打造特色的语文教科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统编语文教材在全国发行使用,这无疑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语文教学走向以提升核心素养为靶向的重大行动。统编语文教材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统领,秉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体现教材目标的整体性,坚持国家意志与人才培养的统一;体现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坚持标准体系与教材体系的统一,是教材建设史上的一个转折、一大进步和创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王本华在《中小学教材教学》撰文,介绍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建设“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选文注重经典性、语文性、适用性、多样化、强调文质兼美,尤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加大课型区分,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助学系统,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阅读方案,形成阅读能力;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合理安排各种语文知识,随文学习,学以致用;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利用新技术手段,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

段宗平在《语文建设》撰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统编语文教材的6个创新点进行深入分析:一是强化文化育人,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编排,古诗文篇目明显增加;二是革命传统教育润物无声,体现在革命传统内容、体裁丰富,革命传统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相融合;三是双线组织单元,有利于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理念,有利于体现语文学科的本体意识,有利于增强训练的目的性;四是凸显目标意识,做到目标呈现明显、目标安排有序、目标训练做实;五是重视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学习运用;六是习作自成体系;七是“课内外一体”阅读教学体系。

统编教材的上述主要创新点,必将深刻影响语文教学改革,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统编教材的新理念、新体系已经为广大教师所熟悉、所认同,并逐渐融入语文教师工作话语系统。

三、2016年版统编语文教材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了积极回应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文化自信不仅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必然包括革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编教材作为国家意志、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劳动教育、公民教育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

(一)统编教材以“语文”的方式呈现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让“红色精神”深植孩子的心田

统编教材十分重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总计编入了近70篇此类题材的课文,其中,小学选编了40篇,初中选编了29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即传统意义上的“红色经典”,如《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第二类,增加了各个时期各类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如《升国旗》等;第三類,增加了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如何继承和发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如《千年梦圆在今朝》等。统编教材突出革命传统教育,对学生进行持久、浸润式的熏陶,使学生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统编教材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在文本语言内获得文化理解

统编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研究者梳理教科书相关内容,认为小学语文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汉字文化,二是汉语古典作品,三是通过课文传播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风俗习惯、文化常识、文化艺术等。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要通过识字、课文、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栏目、综合性学习、书写提示以及《阅读链接》呈现。通过丰富多样的综合性编排,为学生提供丰沛的传统文化养分。其中,古诗词和文言文是分量最重、最具代表性。在课程标准推荐的75首古诗词之外,还选入了37首古诗,共计112首;文言文一共安排了14篇。通过古诗文渗透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统编教材设置了极其丰富的公民教育资源,将合格公民应具备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统编语文教材的课文涵盖了极其丰富的公民教育资源,是开展国民教育极具适应性的潜在课程。具体从哪几方面设置了公民教育的内容?于艾凡、付林鹏在《现代中小学教育》撰文认为,统编教材中的公民教育体现出了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人与地球、人与社会、个人品格方面的内容。文章对统编教材的课文作了梳理,在“国家认同”方面有《祖国多么广大》等课文;在“文化自信”方面,有《难忘的泼水节》等课文,还有识字课、语文园地中出现的趣联妙对、名言警句、楹联、谜语、俗语等;在“人与地球”方面,有《寒号鸟》等课文;在“人与社会”方面,有《商量》等课文;在“个人品格”方面,有《文具的家》等课文。作为国家意志、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将合格公民所具备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四)统编教材为劳动教育内容设计了多个维度,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劳动的美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关键举措,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机部分。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刘倩然在《小学语文》撰文,对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的教材内容进行了梳理,将其内容分为五个教育维度,即知晓劳动意义、赞美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劳动习惯以及进行良好品质的培养。在“知晓劳动意义”方面,有《邓小平爷爷植树》等课文;在“珍惜劳动成果”方面,有《悯农(其三)》等课文;在“培养劳动习惯”方面,有《我爱做手工》等课文;在“进行良好品质培养”方面,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课文。重视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实现个性及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是实现文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一个主流价值观。

统编教材的大变革,给一线教师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精准施教统编教材,是需要我们深度思索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众多研究者从“立德树人”总目标、教材的价值导向、语文学科特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等方面,提出统编教材使用的优化方略。一致认为,统编教材的新思想、新内容真正落实到位,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增强“教材意识”。

在党的领导下,在立德树人目标下,语文教材改革是一个不懈追求、不断超越、不断更新的过程,改革“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刘学智,王馨若.基于立德树人的大中小学教材一体化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19(8).

[2]朱水平.统编版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及教学指引[J].小学教学设计,2019(7-8).

[3]王本华.统编语文教材建设与立德树人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2020(4).

(责任编辑:李阳)

作者:戴正兴

自主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 篇2:

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再思考

[摘 要]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无须赘言。进入21世纪以来,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带动下,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本文将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入手,阐述其发展与应用,并调查我国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两者整合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状况,探讨高新科技产品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语文

[作者简介] 吴伟民(1957—),男,上海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E-mail:woogle@163.com。

一、引 言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倡导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2]自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语文课本身的重要性和特点对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研究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其意义在于更深入地剖析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质与特征,找到学科之间的交叉点,从理论上为二者的整合找出合理依据,以便更好地指导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从而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使语文教学取得更好效果,同时更好地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进行。

二、研究成果与实践现状

教育部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相关规定出台之后,学术领域和各地教育一线都纷纷投入到了研究当中,而对这一课题的实践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十多年来,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实践应用也初见成效。

理论研究方面,国内的学术期刊中,关于“整合”的理论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发表。有学者做过统计,以《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电教》和《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这5种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期刊为例,l999—2008年10年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论文从零起步,截至2008年共计发表了648篇。其中,有关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论文共有38篇,占总数的18.3%,居各学科第二。近两年来,相关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更是可喜,不但数量上增加了不少,内容上也日臻成熟,创新点层出不穷。这些都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提供了坚强而有力的理论依据。[4]

实践方面,全国各地中小学近年来纷纷加大投入,以适应课程整合的改革。硬件方面,各地中小学投入资金变革教学环境,纷纷修建多媒体教室,投入数字化设备,为信息技术的使用提供了物质环境。以青岛市的中小学为例,现在已经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室,教室中配备了中央控制器、数字投影仪、大屏幕、实物展台、电视机、音箱等设备,有些教室更配备了网络设备。这些都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环境。软件方面,几年来,各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身处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重新走入培训课堂,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树立新颖教学理念,掌握新兴教学手段,以适应新课改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由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际教学中的软硬件兼备,迈入了实践落实的新时代。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也纷纷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元素,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之道。

三、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误区

(一)过分依赖网络资源

有不少教师凡事都依靠网络解决,以至于养成了遇到问题就找“网老师”的习惯,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其他宝贵资源,从而导致学生也缺乏处理其他资源信息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语文教学的课堂。

(二)课件使用不当

目前,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为了展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往往置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于不顾,一味地在课件上下功夫,结果成了为“使用课件”而使用课件。很多情况下,上课的时候使用的课件充斥着大量的录像视频、录音范读、图片、动画等。而在内容上,教师希望能将所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源都包纳进去,导致课件信息冗杂,甚至出现了与教学内容无关、牵强附会的情况。

(三)课堂控制欠缺灵活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按照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预先制作出来的。课件一旦制作完成,它的内容和演示过程就被定型,不便于更改。在课堂上,教师只能被动地按照固定的程序逐次演示教学内容,而不能随着教学过程的变化灵活控制演示内容和演示程序。

(四)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失衡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环境下,有些教师抱着“宁滥勿缺”的心理,不顾教学内容,滥用多媒体,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放任学生自己学习,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极端化的倾向在一些对信息技术不太了解或者对新型教学结构掌握得不太好的教师中普遍存在。[5]出现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6]与之相反的是教师主导地位的绝对化。教师虽然采用了信息技术来辅助语文课程的教学,但是仍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和观念,“一令一动”,过度约束学生的学习。这是以“新”的名义来从事“旧”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按部就班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五)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很多的课堂教学,即使是一些示范课,都鲜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课堂的纵深度差,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书”目的达到了,但是没有完成“育人”的目的。[7]有时因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信息量过大,学生容易沉醉或者迷失在资料的海洋里,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

(六)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持怀疑和排斥态度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认为以中国教育的现行体制及经济现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根本无法大面积实现,计算机与网络教学只是在那里摆摆样子。②认为计算机永远只是一种工具,不可能对专业学科教学构成什么影响。③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是年轻人的事,已经有一定年龄和具有一定资历的搞不搞是没什么关系的。④认为语文是“传统”学科,自古以来的教学都是先生讲,学生背,从大教育家孔子开设学堂到上世纪末都没有信息技术手段,照样教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⑤认为整合是领导应付上级检查、考核评估或用于教学比赛的产物,与常规教学无关,只在要求上整合课、公开课时才想到整合,放着信息技术的优越条件不利用。

(七)把整合课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等同看待

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应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种看法也是一种误区。

四、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策略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应适度

信息技术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信息表现形式多样、交互性活动和学习主动性、开放性等特点,这表明信息技术可以为语文课程所用,以其为教学服务。而语文课程本身的人文性、工具性、基础性亦表明信息技术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必须尊重语文课程的品质,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注重信息的人文整合,关注语文自身的工具作用,切忌喧宾夺主。[8]

(二)信息技术是辅助手段,而非主要手段

诚然,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非常有用,但是我们更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辅助教学,而非教学的根本内容。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9]因而在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上,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把内容和形式的位置颠倒,滥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更不能只重视教学的形式,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课堂上如果学生、老师都围着多媒体运转,那必定是失败的课堂。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以提高课堂效果为目的,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为目标

多媒体教学图文声情并茂,直观形象,因而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公开课、竞赛课也常常将有无多媒体的应用作为评定一堂课的重要依据。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抛弃黑板、粉笔,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令人眼花缭乱,甚至有时在黑板上很容易写出来的信息,却偏要用鼠标在电脑屏幕上“画”半天,这也是不对的。教学形式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是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应该从目标着眼,从内容着手,从教学需要出发,合理地选用多媒体。

(四)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要与三维教学目标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往往有些教师把精力都投入到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使用精致的课件上,而忽视了新课改的三个维度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教学目标,对于中小学生来讲,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品格尚未养成,需要有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以免误入歧途,形成扭曲的心理。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当认真考虑如何达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五)教师要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方法,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语文课程教学服务

把信息技术介入语文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必须接受并自觉形成信息教育观念,包括良好的信息素养、敏锐的学科信息触角和与时俱进的教育信息观念;另一方面要求语文教师在形成信息教育观念的同时,必须对自身角色有正确的定位,避免成为信息技术的傀儡。

五、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受到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影响,近年来信息技术主要向着高效能的趋势发展,通信技术向着数字化、网络化、宽带化方向发展,而3G时代的到来也将促成媒体的融合。由此,我们可以预测出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将会有高速大容量、综合集成、网络化的特点,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无疑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中最宏大、最具活力的产业。信息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和竞争要素。

(二)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发展

1.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在于:一是可以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如视觉和听觉;二是可以提供超越人的感官系统的信息,使信息的表达更加直观;三是具有强烈的通感性,可以即时实现人的不同感觉之间的交换与交流。

根据以上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也将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进一步发展;一是为语文教学的听、说方面提供方便和必要的资源;二是为创造教学情境提供简捷而实用的手段;三是多媒体技术的加入,更增加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以往单调的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也催生出许多新的事物。电子阅读设备和电子白板的诞生,无疑为教育教学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1)电子阅读设备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这种新型的电子阅读设备具有容量大、方便携带、节省纸张、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很受现代社会的推崇。尤其是在提倡低碳节约型社会的今天,使用电子读物也给无纸化办公和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虽然电子读物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课本书籍,但它大大提高了“书本”的再利用率,制作简单,引起了社会各领域的关注。语文是一门要求大阅读量的学科,笔者预计,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也将会受到电子化读物的影响,引进电子阅读设备和电子读物,变革语文课程的教学环境,这样,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图书馆”了。

此外,最新的电子阅读设备不但可以将电子书显示给读者,还添加了对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文件的支持,具备语音朗诵功能,可以将书“读”给使用者听,这无疑将会使电子阅读设备在未来成为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得力助手。

(2)手写板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如今,“手写板”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了,它是一种计算机手写绘图输入设备,通常不喜欢使用键盘或者不习惯使用中文输入法的人会选择使用手写板。另外,需要精确制图的人通常也需要手写板来工作,手写板可用于电路设计、CAD设计、图形设计、自由绘画以及文本和数据的输入等。

中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都有识字与写字的课程目标。而且,小学语文作为中国学生母语文化教育的启蒙阶段,汉字的正确书写是很重要的部分。在计算机进入人们生活之后,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书写弱化的隐患,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使用键盘录入文字,而淡化了用笔书写,甚至“提笔忘字”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书写板的使用给这种局面带来了转机,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利用写字板来输入汉字,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键盘输入方式的不足。

(3)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通常简称为“交互白板”,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兴教学工具。它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集软硬件系统、资源系统为一体的平台,通过投影将计算机显示器上的内容同步投影到交互白板屏幕上,并利用定位感应笔代替鼠标,非常便于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应用和操作。同时,交互白板所具有的多种优势为构造多方互动的教学环境提供了技术基础。[10]

基于多媒体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从设备上大大优化了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而传统的教室布局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为了与之相适应,学生教室的布局也应当有所创新,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改进后的多媒体教室中教师的讲台实际上是一个中央控制系统,配有可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配备了数字视频展台、数字投影仪、电子白板、音箱等多媒体设备,其中,白板和投影幕或者电子白板都可根据需要变换位置。学生桌椅的摆放打破常规模式,采用“圆桌式”布局,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有利于课堂互动的展开。[11]

2. 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根据网络技术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促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一是资源共享,二是自主学习,三是远程教学。

(1)资源共享。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而在这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又往往需要涉猎大量的课外知识,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资源信息库作为语文学习的支撑。网络的信息量之丰富,无出其右。因此,互联网给语文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资源。语文教学所需要的网络资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一些专门的教育机构或者教师有意识地利用网络形式将一些资源提供给学生和教师们,创建一些专门语文学习网络空间,这种资源往往能够直接针对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另一种是涵盖了网络中本已存在的全部信息,由学生或教师根据自己需要,主动地进行

搜索和筛选,以获取信息。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语文教学的空间,也使语文学科的教与学过程中获取资源的程序大大简化。未来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尤其是阅读课教学,将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图书馆和网络阅览室各自的优点,将阅读课堂搬进网络教室,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读万卷书”。

(2)自主学习。新课改理念的精髓之一便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更深一层的目的。网络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也给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网络不但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它更应该是一个教学的平台,在网络的海洋里,处处都隐藏着可以学习的内容。网络的开放性打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自己随时随地都可学习,更可贵的是,网络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课堂上无法提供的知识。自主学习的本质就是“个人化的学习”,网络和教育教学的集合使得这种个人化学习的进行成为可能。未来的“网络学校”和“网络课程”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专门机构建立专门的“网络学校”,学生们可以通过在家中参与“网络学校”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二是学校通过网络提供的“网络课程”,将学校里教师优秀讲课的视频或教案等材料上传到本校网站,学生课余时间可以利用这些“网络课程”进行复习,查漏补缺,巩固课程。

3G技术也给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带来了新的创意,借助于3G手机,自主学习也将会有更好的实施方式。3G手机上网技术是手机GPRS技术的延伸和发展,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手机网络电视、支持WAP附件的邮件服务、手机游戏、手机社区和手机书城等,这就为基于3G手机的在线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3G手机将互联网缩小到掌中,更突出了其优越的便利性。借助手机书城,基本可以实现个人书包、阅读搜索、图书连载、在线阅读和打包下载阅读、上传图书、书评互动等功能,这为语文教学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12]

(3)远程教学。远程教学也是信息技术的一个方面,它涵盖了许多的方面,包括函授教学、广播电视教学、网络在线教学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也将会随着网络发展的趋势,进而开始采用远程教学的手段。同一区片的学校甚至整个城市,乃至全国的中小学,可以建立共同的“基站”,将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精品课程集中起来,或者定期组织优秀的语文教师对本区域学校内的学生进行远程学习,接受高质量的教学。

六、总 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自提出、到实践、再到现在的精益求精进一步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不短的过程。这其中,无数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身处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们都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使得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信息技术和语文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语文教学借助信息技术的便捷、生动等特点而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而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引入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等特点而脱离纯操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实施问题探讨[DB/OL].http://www.docin.com/p-55605211.html, 2010-05-31.

[2] 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D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386.htm,2010-05-3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黄德群.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9,(8):86~94.

[5] 孙林. 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DB/OL].http://www.teacherclub.com.cn/tresearch/a/2000934279cid00049,2010-05-25.

[6] [7] 高红梅. 网络环境下教学主体和主导的异化 [DB/OL].http://www.eol.cn/article/20060210/3172511.shtml,2010-06-02.

[8] 唐铭培, 付燕燕.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1).

[9] 谢群浩.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几个误区[DB/OL].http://www.pep.com.cn/xxjs/jszj/cai/201008/t20100827_785237.htm,2010-05-05.

[10] 花洁,倪青.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传播与技术,2010,(1):54~57.

[11] Sharon E. Smaldino, James D. Russell, Robert Heinich, Michael Molenda. 教学技术与媒体(第八版,影印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 孙永丽.基于3G手机的移动教育[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167~169.

作者:吴伟民 李婷 杨玉洁

自主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 篇3: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探究

摘要:根据新课标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应具备比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更加要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培养;内容

中国分类号:G451

0引言

中小学语文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深入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可以说,一线教师在教研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主力军。

1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现状分析

中小学语文教师是新课改的重要执行者,他们担负着将课改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责任,是课改的"具体操作者",他们离学生最近,但离课改研究理论却不一定近。他们要根据课改研究进行具体的课改实验操作,但是他们却并不一定真正的理解或掌握课改的研究,于是便出现了有一部分中小学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面对新课改却出现了很多手足无措的现象:不能对课改形势下出现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科学地记录、分析和总结;虽然有一些较好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却不能提出系统的论述,渴望交流与探讨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等等。

2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提升策略

2.1学习掌握教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和手段

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从开始就必须要学习掌握基本的研究程序、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我们同样需要自学,向有经验的老教师或研究专家请教,总之是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我们需要的有效信息。

2.2拓宽知识的视野,适应新课改结构的变化

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还必须了解更宽更广的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以适应现在课改中课程结构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自如轻松的面对课改。我们不能认为中小学教师不必这样严格的要求自己,中小学是个体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世界的关键经验积累时期,中小学教师只有做到更强、更专业,才能进行更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

2.3要提高选题的能力

在教研活动中,选题是教学研究活动的开端。课题一旦选定,研究的目标与方向、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步骤等等也随之在某种程度上被确定。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对象和范围清晰。

选题就是寻找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突破口。中小学语文教学十分复杂,要探索其客观规律,必须有确定的着手点和突破口。先在一个方向上,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突破,逐步扩展,逐步深入,才能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有越来越深的认识。选题要角度小,有价值,有新意。要根据语文学科性质、目的、任务,先搭选题的框架,形成选题网络,然后由总到分,纵横交错,找聚汇点,找熟悉点,最后确立课题。

2.4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要加强教学研究能力,首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这是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第一步。义务教育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教育学生掌握各学科各领域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师,只有自己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更充分自如地进行教育教学。另一方面,仅仅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掌握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通过自学、假期进修、函授进修、函授等形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班级组织管理能力、把握学生心理的能力及对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的能力等等。

3要提高教学与研究的结合能力

中小学语文教学能力是一个立体结构。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练就多项本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1要把握新课程理念

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提出四个基本理念,这四个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语文的最终走向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个基本理念为我们进行语文过程改革的一线教师们指明了方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把握不好。

3.2要钻研和精通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中小学语文教师能否正确地掌握语文教材,关系到语文课程标准能否得到贯彻,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掌握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要切实掌握,须有独立钻研的能力。

一是从总体上把握;二是把握单元组合的规律;三是把握课文的个性。吃透教材是教学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教学须有的放矢,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设计作业。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桥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受教学目标的制约。讲述法、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等,各有优点,也各有局限性。

3.3要制订周密的计划

中小学语文教学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切忌随意性。学生在一定的阶段,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学缺少切合学生实际的计划,就会顾此失彼,贻误学生学业。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中小学语文教学计划的制订,并提高制订的能力。制订中小学语文教学计划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研究学生语文的实际水平、学习语文的主要心态、学习语文的方法与能力,以此来调整教学要求的高低,调整训练项目的难易,调整教学的进度。义务教育阶段初中三年是一个整体,根据学生语文程度,可采取先慢一点,后快一点的做法,也可匀速发展。不管怎样安排,读、写、听、说,应各自形成系统,有明显的坡度,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3.4要组织好课外活动

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语文,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封闭在课堂小天地里。从大语文的观念看,可探讨的问题很多,这里不赘述,但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有这样的意识。要在思想上重视,明确语文课外活动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课外活动内容要具体,形式要多样,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语文课外活动应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搞课堂教学的延伸,不能以规定的作业束缚学生,加重他们的负担。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冯华.试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j].学术论坛,2001(3)

[4]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5]张国祥,卢兰馨.多元智能开发与评价的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郑晓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兴趣激发的高中历史论文下一篇:公租房信托融资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