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计算机教育论文

2022-05-01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多元智能计算机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社会性、潜在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实质,结合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探讨了多元智能角度下高师计算机专业的多元化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多元化实验、多元化创新、多元化科研等教育方法,为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教育思路。

多元智能计算机教育论文 篇1:

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摘 要: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要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要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优化课程设计,丰富课程内容,创设多元智能发展环境,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

收稿日期:2009-03-0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11525015)

作者简介:郭川军(1963-),女,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算发优化研究;齐景嘉(1970-),女,哈尔滨人,教授,硕士,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和软件开发研究;胡晓旭(1975-),男,哈尔滨人,讲师,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和计算机控制理论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是当今教育界非常流行的教育教学理论之一,并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对创新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探讨多元智能理论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问题。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与特征

1.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简称MI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1983年首先提出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加德纳在研究了不同对象的人脑与智能的基础上,修正了传统的智能概念,并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是人们在发现难题或寻求解决难题的方法时不断积累新知识的能力。

MI理论把人的智能归纳成八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使其智能各具特点。多元智能理论摒弃了传统智能理论对人的线性审视,更注重的是人的智能类型是什么。由于该理论的内涵和我国目前正在倡导实施的素质教育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多元智能理论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越来越认识到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价值。

2.多元智能理论的特征

(1)多元性。

多元智能理论改变了只重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的传统智能观念,强调智能的多元性,认为人的八种智能因素同等重要,这些智能彼此独立,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共同发挥作用。

(2)差异性。

由于环境与教育的差异,使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发展程度和表现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即每个人都有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3)文化性与实践性。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解决问题,就是针对某一特定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

(4)潜在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存在,智能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因此学校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智能特点,开发其潜能,促进其发展。

(5)创造性。

多元智能理论把智能与创造力、创新能力融为一体,因为“从本质上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它主要是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智力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没有先例可循的新问题,特别是解决难题的能力”,所以说教育要开发学生的智能就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确定培养目标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要尊重个性,以人为本,这种理念与我们的素质教育目标在许多方面是吻合的。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层次化和结构化的人才群体,我们每个人都能以不同的方式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有价值的贡献。教育要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必须认识培养目标的多样性,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主线,从而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计算机系毕业生大多从事计算机管理、软件开发、网络服务等计算机应用工作。我们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根据行业需求,以培养岗位针对性强、适应环境快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不仅学到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推进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材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在于正确地看待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根据社会需求的多元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我们要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由于学生智能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无论何时,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学习兴趣,来展开教学。

1.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要素,计算机教学的教学内容又应该同目前计算机发展现状相适应。计算机软、硬件更新换代的周期短,内容变化快,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这必然要求这一学科的教学不断更新。要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

(1)在完成必修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尽力加大选修课程的设置范围,尊重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选择的学习,以发展自身的优势智能。例如开设Java程序设计、Delphi程序设计、JSP、Photoshop、Authorware、Flash、Dreamweaver、Fireworks、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实务、财务会计、会计原理等本专业和跨专业课程,以利于实现针对性更强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积极开发丰富的网络精品课程,引导学生开发自身的优势智能,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

2.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环境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始终不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太可能被激发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计算机教学多以实际操作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提供了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智能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开发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潜能。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形象的画面、清晰的文字创设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情景,它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极大的吸引力,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中应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在双向互动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率。

(2)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形式下施教者与受教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生随时可以登陆校园网进行学习、提出疑问,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辅导学生、收发作业,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学习。另外,网络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锻炼学生搜集、整理和加工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学生借助先进的网络就可以将数据、设计、解题步骤与方法、作业、课外实验等上传给教师,教师可以进行网络评价,并借助网络平台发布教学信息,传达教育思想,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加德纳的智能定义使我们认识到,人的智能实际上是多种智能的组合,设计和开展丰富的实践类教学活动,将十分有利于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

(1)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空间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我们要注重对实验内容的合理组织,实验内容要和理论知识的教学进度相配合,循序渐进。实验内容中还要减少验证性实验,提高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在鼓励学生编写程序时要使他们不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方式,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多角度、多途径地解决问题。

(2)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团队意识和发展人际交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了提高学生该项智能,在做实验时,我们可将学生自由分组,使他们在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团结合作的力量,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分组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人际交往潜能,而且可以帮助弱势群体,从而收到智能互补的效果。

四、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评价学生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我们抛弃陈腐观念,确立积极的学生观,即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多元智能理论还反对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学生也许具有发展某种智能的潜能,但还没遇到合适的环境,一旦条件成熟,学生曾经表现平凡的某种智能就有可能会迅速发展成为优势智能。教师应该用发现的眼光,拿起表扬的武器,鼓励学生全面深入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使其有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考核不是检测记住了多少理论知识,而是检查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考核方式要以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依据,结合计算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科学地设计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式,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可以引入多种考核方式,如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实验设计、上机考试、期末考试、课程答辩等。

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知识的理解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从而使教学工作的重点即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吴志宏.多元智能视野下的学校德育及管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杨南昌,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对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3.

[4]刘素婷.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6).

[5]靳瑞霞,徐久成,尹清爽.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师计算机专业创新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7(12).

[6]霍力岩.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5(9).

〔责任编辑:谢维琪〕

作者:郭川军 齐景嘉 胡晓旭

多元智能计算机教育论文 篇2: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师计算机专业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本文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社会性、潜在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实质,结合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探讨了多元智能角度下高师计算机专业的多元化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多元化实验、多元化创新、多元化科研等教育方法,为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教育思路。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创新能力;高师计算机专业

多元智能理论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体系化的教育理论,并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应用,尤其是对创新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针对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多元智能理论下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1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教授加德纳认为从认知科学、心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来看,人的智能由彼此独立的、以多元方式存在的八种智能组成[1,2]:

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能够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能够有效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能够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生产和创造事务的能力)、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能够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认知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能够正确的意识和评价自身并进行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ic Intelligence: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一元智能观进行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强调智能的多元性[3]——多元智能理论改变了只重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的传统智能观念,强调智能的多元性,认为人的八种智能因素同等重要,这些智能彼此独立,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共同发挥作用。

强调智能的社会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智能类型侧重点不同,对智能的理解和评价也不同,有时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

强调智能的潜在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具有一定的潜在性,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智能特点、开发潜能,促进其发展。

强调智能的实践性[3]——多元智能理论注重智能的实践性,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强调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以学习成绩评定智力优劣。

强调智能的创造性——多元智能理论把智能与创造力、创新能力融为一体,因为“从本质上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它主要是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智力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没有先例可循的新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4],所以说教育要开发学生的智能就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多元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来看,多元智能理论比传统的智能理论更具有广阔性和开放性,也与我国目前全面开展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更加切合,对我们全面开展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2高师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具体来说,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科特点为:以培养实践型计算机教育人才为主要目标。高师计算机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计算机教师,培养的应该是教育型人才。

回顾高师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把高师计算机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划分为两类:普遍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5]。

(1) 普遍性问题:高师计算机专业发展趋缓

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计算机专业招生分数线相对下降,招生总人数虽然仍处于上升趋势但其增幅却在不断下降。这是因为计算机专业在大规模扩招的压力下,师资和实验设备严重短缺,办学能力与培养需求脱节,直接导致了学生就业优势的不断下降,间接影响了招生的生源质量,并由之形成了一系列恶性循环。

(2) 特殊性问题:高师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模糊

依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给出的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专业(培养研究型人才,以培养科学家为目标)、计算机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工程型人才,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面对这四种具体的专业方向,高师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模式在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工作方法等方面,都与科学、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较大的差别,归属显然不够明确,因此不能采用合适的培养模式,可以说这是全国高师计算机专业教育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高师计算机专业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师资及硬件建设,研究社会需求,调整招生计划和规模;另一方面是要确定自身的培养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切实突出高师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特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师计算机专业创新能力培养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质和特点,结合高师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多元智能理论下进行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以下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下高师计算机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1) 设置多元化课程,发掘学生创新意识

创造性人才的智能是多元的,其知识结构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的特点[6]。从这一点来看,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

① 高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往往开设有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美学、音乐鉴赏课程,知识背景相对较宽。

② 高师计算机专业往往开设有较为丰富的选修课程,其开设宗旨在于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

高师计算机专业应该在现有良好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进一步设置多元化、动态化的丰富课程。如:一方面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加大选修课程的设置范围,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抉择的学习,发现自身的优势智能;另一方面可积极发展丰富的网络精品课程,使学生能够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给学生提供发展自身优势智能的机会。通过多元化课程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优势智能在不断的学习进程中逐步发掘出自身的创新意识。

(2) 运用多元化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大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属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一个鲜活、灵动的大脑一旦接受过教育的加工,犹如生产流水线上产生的思维标准件,整齐划一,缺少的却是个性和创造性[7]”。

高师计算机专业教育要改变这一局面要做到以下两点:

①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高师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课程或知识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把计算机课程转化为多元模式的学习机会,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学习。

②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高师计算机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计算机教师,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创新,做到因材施教。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使教师发现学生的智能特色,从而有机会发现学生的长处,提高其学习效率,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创新思维。也就是说只有教师进行了教学创新,才能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开拓。

(3) 进行多元化教学实验 实践学生创新能力

就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来说,没有很好的实验课程和实验设备,就谈不上培养合格的计算机人才。经过对一些高师计算机专业的实验课程进行调查研究,我们注意到现在很多学校仍在采用验证性实验方法,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采用事先设计好的探究方法、实验程序、数据记录格式等标准,针对特定的目标来进行验证,使实验课程的功能大打折扣[8]。

高师计算机专业应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依据学生的多元智能结构特点,对实验课程结构和实验方法进行改进,精选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提高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这条主线贯穿全部实验教学过程。除了安排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必做实验外,还应该安排较多其它可供学生进行选择的实验项目,允许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实验中进行实践。同时也可以通过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实验的锻炼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实践。

(4) 开展多元化创新活动 拓展学生创新方向

高等院校的学生往往拥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不仅值得学生深入思考,广大教师也应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积极进行引导。具体方法有:

① 开辟学生创新基地

高师计算机专业要从师资、经费、场地等方面对学生的创新活动给予支持,开辟学生创新基地是比较可行的办法。可以采取在创新基地中配置科研、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指导,定期开展科研方法讲座及学术讨论会,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以专业教师为指导,以科研工作为载体,以参研学生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② 鼓励课外科技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和IT培训等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积极进行科研交流,认识不足;同时也可以引进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 参与多元化科研 增加学生创新深度

高师计算机专业实践性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元化的科研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①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应正确认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积极探索科研与教学结合的途径,把科研成果和科研思想带入课堂,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科技新成果及时融入到教学中去,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教师应将其参与科研工作的事例在教学中体现,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② 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高师计算机专业教师应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引导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了解科研项目的构成及工作方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拓展创新思路,。

③ 支持学生申报科研项目。以①②两点为基础,教师应积极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独立申报校内科研项目。帮助学生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组成智能结构合理的项目团队;引导学生在团队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智能,通过相互协作顺利完成项目。

(6) 实行多元化评估 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由于我国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弊端,高等教育的评价方式也侧重于以分数为重的一元化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往往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有时甚至因为评估失误而大大打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兴趣。高师计算机专业应该摒弃传统的评价观,在多元智能观的指导下,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从多角度来评价学生的智能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生活和学习情境,采取多元化形式,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形成性评价,避免对学生进行定论式评价。多元智能观下的评价体系,目标不在于区分优生和差生,而是作为一种工具来发现学生的特点和潜能,以利于学生扬长补短得到真正的发展。只有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才能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激发其创新潜能。

4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为高师计算机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在高师计算机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积极思考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与促进作用,务必会把高师计算机专业改革推向新的台阶,取得更好的成绩。多元化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多元化试验、多元化创新、多元化科研、多元化评估等方案要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还要进一步细化,教师应吃透多元智能理论的含义,把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工具,进行有意义的教学,不断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Howard Gardner.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3.

[2] Armstrong T. 7 Kinds of Smart: Identifying and Developing Your Many Intelligences [M] New York: Plume, 1993.

[3] 詹茂光.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改革的价值[J]. 龙岩师专学报, 2003,4.

[4] 霍力岩.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 教育研究, 2005,9.

[5] 王万森. 计算机专业还有几分天下[J]. 计算机教育,2006,2.

[6] 赵国英. 多元智能理论与高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 教学研究,2005,28,(3).

[7] 武任恒. 多元智能理论对创新教育的启示[J]. 江西社会科学, 2005.1.

[8] 蒋景华.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加强实验室育人功能[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4.

本课题由河南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6-102-19)

作者:靳瑞霞 徐久成 尹清爽

多元智能计算机教育论文 篇3:

多元智能理论在软件工程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文章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的特征,着重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软件工程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并介绍了广西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多元智能 职业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

[作者简介]刘智(1979- ),女,湖南湘乡人,广西工学院计算机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应用与多媒体技术。(广西 柳州 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工学院教改项目“多元智能导向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类实验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0907)

一、引言

多元智能理论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的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中需要利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开发、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而实践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力方式,是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有效途径。在单位用人策略越来越趋向实际的情况中,学生如何在了解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完善和积累“职业能力”,把自己的能力和企业需要联系起来,合理地利用“职业能力”,将最终成为学生能否被企业接纳的重要因素。

广西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长期以来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1994年,在柳州市委和柳州市政府的倡导下,由广西工学院、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等13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广西工学院董事会。目前,董事单位已发展到44家。多年来,我校与企事业董事单位有着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董事会的运作为载体,努力创新办学体制,走出了一条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特色办学新路,逐步形成了“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鲜明办学特色。

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继承和发展了我校这一办学特色传统,高度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课堂实训、项目实训、企业实训”三个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办学。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与区内知名IT企业广西德意数码、南宁平方软件、柳州蓝海科技、广西软件评测中心、南宁时空网以及区外中软国际、四川华迪、深圳达内、深圳计算机协会、上海杰普、珠海永亚等单位签订了校外实习实训合作协议,安排学生赴公司实习实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特征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框架中,人的智能至少包括下列八个方面: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流—交际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多元智能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关注文化性。智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第二,突出多元性。智能是以多元化形式存在的,多种智能因素同等重要,需要给予同等的关注。第三,强调差异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在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能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第四,重视实践性。把智能作为解决实践问题中的能力,是智能理论发展的一个突破性进展。评价一个人的智能水平,要看这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自然合理的环境下的创造力。第五,注重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

三、软件工程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方案

软件工程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做中学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怎么“做人”,课程的设置要面向市场,以“厚基础、精方向、重实践、突特色、强外语”为原则指导课程设置,强调按照现代工程和软件开发、设计、分析和管理等技术来设置课程组,以实际应用为需求,依据学生特点,建立个性化培养方案,其中特别强调实践教学,构建“课程实训→项目实训→企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1.关注文化性,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多元智能理论尊重个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加德纳的智能定义强调了智能的社会文化性。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寻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着力发展少能耗、低污染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竞争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些都需要大量适应经济形势的高级工程型人才,除要求他们掌握日益增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更懂得人文知识,了解全球问题,具备文化多样性和高效的交流能力。这对智能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在课程实习、暑假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进行改革,探索高效的工程训练内容设计、过程管理新机制。坚持走“走出去”(送学生到企业实习)和“请进来”(将企业好的做法和项目引进到校内)相结合的新路子,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挥企业优势,使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办好“校内”“校外”两个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内继续凝练、深化“校内实习工厂”的建设思路,在校外与深圳、上海、南宁等软件公司建设好实训基地。将传统授课模式改写成在实践过程中去施教的过程,在“做中学”,以项目和案例为学习过程的载体,以不断涌现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知识的驱动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接受企业的文化,体验团队协作的精神,提高“职业能力”。

2.突出多元,强调差异,改革授课内容和授课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以多元化形式存在的,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在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能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强调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保障学生实验和设计的题目全部来源于工程实践项目,正视学生的智能多元性和差异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知识选择校内企业联合实验室项目、指导教师项目、实习企业项目,完成自己的各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规划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此外,我们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完成规定的大作业,使学生在软件系统开发(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团队实践和过程控制、管理能力等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和提高。

3.重视实践性、开发性,完善教学体系。实践性、开发性正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特征。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重视实践,强调必须在实践过程中去施教的过程,在“做中学、学中做”。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围绕培养具有综合竞争能力的软件工程师这一核心,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和教学过程管理等进行改革,探索适合软件人才培养的新型教育模式和新机制。具体方案设计如下:

基础知识教育。围绕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围绕数学基础、程序设计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暑期前后进行近一个月的编程强化训练,由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主讲,强化训练结束后进行编程能力的考核。

专业知识教育。围绕专业基础、软件工程基础、计算机硬件基础等展开教学。在此阶段,学生参加为期三个月的模拟项目实训,聘请企业教师主讲,校内教师做教辅,实训结束后进行第二级项目能力的考核。这是二年级到三年级的过渡阶段,也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校项目实际锻炼的重要阶段。

软件工程教育围绕着软件开发、专业方向课程展开教学。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群,突破学期、授课教师、课程各自独立的局限,实现总体设计、综合布局、交叉穿插、协同配合的新模式。设计一个综合项目,贯穿于几门课程之中。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课程,提高软件系统开发、团队实践和过程控制、管理等能力。

软件工程实践学生参加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参加企业的实际项目的开发与运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知识选择校内企业联合实验室项目、指导教师项目、实习企业项目,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四、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各培养环节我们都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因材施教,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人格健全、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综合能力强的软件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年[J].沈致隆,译.人民教育,2003(17).

[2](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l999.

[3]陈旭东,卢苇,赵宏,等.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8).

[4]蒋景华.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加强实验室育人功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4).

作者:刘 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游戏教育中幼儿教学论文下一篇:改革创新计算机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