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层次设计维护信息系统论文

2022-04-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制度层次设计维护信息系统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制度连接着历史,承载着现实,扎根于实践,导引着未来。制度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支撑。而现实中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颇多,屡遭诟病。文章提出行政制度体系建设必须实现三个深度融合,才能凝聚力量、促进发展、导引未来,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层次设计维护信息系统论文 篇1:

动漫产业集群:自发秩序与政企博弈

摘要:动漫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应当是基于动漫产业行业特性和各地要素禀赋结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市场自发秩序。同时,有效的政府管理和制度设计对动漫产业集群的发展也会起到较好的规范和促进作用。然而,在对中国已出台动漫产业法规进行比较制度分析和相关案例的研究后,发现各地政府的制度设计中都存在“圈地运动”式和硬件供给式的动漫产业集群发展倾向。因此,政府在拓展动漫产业集群时应着眼于其行业特性,避免盲目跟风,使所制定的政策能有效推动动漫产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动漫产业;自发秩序;产业集群;要素禀赋结构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财政部等,2006)目前全球动漫产业的产值为2000亿到5000亿美元(叶朗,2007),规模上已形成了庞大的全球产业链和消费市场。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动漫产业发展较晚,出口竞争力不强。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国内动漫市场的份额中,日本占60%,欧美占29%,中国原创仅占11%。(胡景岩,2008)因此在产业政策层面,未来国内动漫产业能力的形成亟待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的双重扶持,而动漫企业集聚是形成良好的产业能力和完整的产业链条的重要初始条件。

本文从自发秩序、政府规制与企业策略的博弈,以及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政府的制度设计与市场发展规律之间的内在关系,并通过分析动漫产业集群的特性,突出市场自发秩序和本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在集群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将全国七个省市地区已出台的动漫产业发展正规文件与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2006)进行比较,对这七个省市地区的政府对动漫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组织方式、权力分配和具体的职能间架进行较为清晰的多维分析,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笔者通过对某市软件园的调研,进一步分析实际中政府规制与市场秩序不协调对动漫产业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印证本文提出的有关自发秩序与政企博弈的理论:动漫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其自身内在的市场规律的,政府的规制和制度设计应当基于动漫产业的行业特性和各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引导,而不应单纯依靠硬件供给去拓展动漫产业集群。

一、理论基础

(一)自发秩序

哈耶克曾指出:“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一系列具有明确目的生活形式的生成,是极其复杂但却又条理井然的。然而,这既不是什么设计的结果,也不是发明的结果,而是产生于诸多未明确意识到其所作所为会有此结果的人的各自行动。”(Hayek,1960:56-67)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也就是他所指出的自由制度)是一种自发形成的社会秩序。虽然哈耶克的理论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其基本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即市场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内在规则维护和调节的,这种市场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规则和秩序并不完全出自于任何人的设计,而是源于千百万人在长期的市场交易过程中的互动和博弈。同样,一个产业的发展往往是不同的行为主体在追求各自的目标时不经意而产生的结果,而并不完全是人为刻意设计的结果。产业的发展必然要先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要素禀赋和技术积累等初始条件(Initial Conditions),而政府的制度安排在激发这些初始条件、壮大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则可以起到积极的诱导、规范和激励作用。也就是说,政府的规制是发生在一定的市场初始条件之上的,制度和市场的关系决不是“无马先置鞍”的情形,而应该是且必定是“有马再配鞍”的关系。(韦森,2004:7)

(二)政企博弈

我们强调市场秩序是一种内在的自发秩序,并不是否认政府制度和规制在调节市场秩序中的作用。当在市场力量作用下形成的自发秩序达到一定规模和一定程度之后,政府的规制和相应的制度设计就显得尤为必要,有效的政府规制和制度设计对市场和产业会起到较好的规范、激励和促进作用。(Aoki,2001)政府规制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是否与内在演化出来的市场规则相协调,否则会大大削弱规制的功效,甚至会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预言的那样,政府规制与企业行为相互抵触,引起市场秩序的混乱。在制度设计中,政府和企业作为两个不同的主体,都可视为基于一定利益的理性行动者,分别代表了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实施对象,即构成了制度设计的博弈双方。政府博弈方具有规制性,而企业博弈方则具有策略性。在政府规制和企业策略的互动中,博弈双方既有合作又有冲突的关系导致了博弈行为,从而使政府的制度设计产生了三种制度博弈的结果。第一,当政府的规制对企业来说是有利的,在这种制度设计框架下,企业对于政府制度安排的反应是努力配合,此时政府的制度设计与企业的策略之间实现了协调发展,博弈双方会产生无意识的共鸣,促进了自发秩序的生成,这种制度设计可以说是有效的。第二,当政府与企业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由于政府官员本身一些因素的限制导致政府的规制与企业切身相关的利益不一致甚至出现矛盾时,在这种制度设计框架下,企业采取的反应将是消极抵抗或者通过规避等手段来尽量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制度设计是缺乏有效性的,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博弈双方都受到损失。第三,当政府的规制对企业来说影响不大时,企业会选择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策略去运作,这种制度设计实质上也是缺乏有效性的,因为此时这种制度安排没有达到政府规制的预期目标。另外,统治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意识形态的遗传惯性,利益集团的斗争,官僚主义(林毅夫,1984),以及政府官员的知识结构限制等因素,在特定国情、体制共同作用下往往能成为影响体制变迁的重要变量。

(三)产业集群

市场的自发秩序和政府的有效规制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壮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济学家波特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并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含义: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Porter,1998)按照波特的理解,产业集群就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关联度大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中间机构和研究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因素:首先,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集群的“骨骼脉络”。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间具有如“神经节”式的密切联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第三,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相关的政府、商会、协会、银行、中介

机构等,这是集群的“生态系统”。

基于前文对于市场自发秩序和政府规制之间关系的理论论述以及产业集群特征的分析,我们认为产业集群大都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是基于本地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市场自发的秩序。它是通过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粘住全国甚至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落户本地,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陈柳钦,2005)政府的规制和制度安排对于引导产业集群合理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防止产业集群退化甚至走向衰退等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对动漫产业进行分析后的观点是政府不能按照以往建立工业产业园区的惯性思维试图创造全新的产业集群,新的产业集群最好是从既有的集群中萌芽。同时,相应的产业集群政策应该以已经存在或正在萌芽中且已通过市场测试的新兴领域为基础,政府所能做的是在创造集群形成的良好业态的同时还专注于减少妨碍集群形成和成长的阻碍,使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升级更为顺畅。

二、动漫产业集群特性及中国园区目前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一样,动漫产业的发展也日益呈现集群化趋势。我们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各省区位商值后发现,动漫产业的上游软件产业存在较强的东部和中心城市集聚。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创意产业相对区位商分别为1.24,1.21和1.20。在上游的软件行业中,北京、上海、广东的区位商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33、3.44、1.29倍,这三个地区也是全国各省市中发展动漫产业最具潜力的省市。从行业特性上看,动漫产业是一种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内容产业,具有占地少、耗能少、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高附加值、产业关联度大等行业特点。从消费上看,其产品是一种具有“体验性”的产品,因此对其消费需要进行引导和培养。同其他文化产品一样,动漫产品具有消费的偏好累积性和消费群体固定(青少年)等特点。从产业组织上看,动漫产业作为内容产业的一部分与相关产业如软件、电视、网络等行业间的策略联盟日趋紧密。对动漫生产者经济利益最根本的保障来源于知识产权赋予其拥有者的排他性。从生产上看,动漫产品的生产往往受制于生产成本高,复制成本低这一因素的制约。(赫斯蒙德夫,2007)在动漫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对技术、知识以及智力要素的依赖大大超过了对其他生产要素的依赖,需要大量分工明确的人才,是高技术人才的“脑力劳动密集型”产业。成功的动漫产品其后期衍生品潜力巨大,具有明显的长尾效应。(安德森,2006)

正是基于动漫产业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的种种特点,动漫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有其不同于其他产业集群发展的特性。也就是说,在发展动漫产业集群时,政府应当改变过去发展传统制造业的惯性思维,不应该将重点单纯放在厂房、园区和硬件设施的置备上,而是要注重市场的培育、动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技术和创意的结合、后期衍生产业链的开发、下游产业及互补产品的供应以及与其他相关的电信、软件、计算机服务、新闻传播、知识产权等行业间的互动。动漫产业集群的发展要基于本地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比较优势。不同的地区适合发展的产业并不相同,不同的地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也不相同。如果某区域并不具备动漫产业集聚的初始条件,强行要发展这种产业,机会成本和失败的概率将大大增加。现阶段,中国政府组织型动漫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相当普遍,主要表现形式是各地政府争相建设各种类型的动漫基地和工业园区,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导向使资源流向动漫产业,从而使动漫产业出现明显的局部强势,实现集群式发展。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构建动漫产业集群时的热情往往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和思维惯性,往往存在着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的心态。相关部门在制度设计时缺少深思熟虑,没有考虑到动漫产业的行业特性、本地的要素禀赋结构和本地区的产业组织结构,也没有考虑到本地是否已经具备了发展集群所必需的市场条件,急于以优惠政策、圈地建区的方式引进大项目或外商投资,依靠纯粹的硬件供给和“圈地运动”来发展产业集群。这将导致部分地区在政策设计理念和推进方式上割裂产业链本身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要求,客观上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动漫产业集群化的效果,反而阻碍了动漫产业的发展进程。

根据前面所述的动漫产业集群的特性,我们应当明确一个概念:创办了动漫产业园区并不等于实现了集群式发展。在动漫产业集群的萌芽或发展时期,政府可以强化或提供协助,但是如果在还没有通过市场自身演变出“自发的秩序”,就试图通过“圈地运动”和纯粹的硬件供给来创造一个全新的动漫产业集群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集群的兴起需要一定的市场基础,首先要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引致一些企业的产生,这样就保证了该产业的发展不是无本之木。与对产业园区进行大规模硬件投资而又无法吸引所需的动漫企业入园形成集群效应这一难堪的现状相比,通过政府购买动漫产品能够创造良好的市场需求环境,由引致的市场需求和经济乘数效应共同带动当地动漫产业的良性循环,更为可行且更具有可持续性。(叶臻,2008)

三、动漫产业的比较制度分析

2006年7月国务院转发财政部《十部委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此外,全国另有七个省市地区已出台了动漫产业发展政策,分别为江苏省、山东省、江西省、湖南省、厦门市、广州市、无锡市。笔者对全国这七个省市地区已出台的动漫产业正规文件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分析,将文件中的各项政策按照鼓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融资支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人才引进以及知识产权保护这六个方面进行了归类划分,将其与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进行了比较制度分析,并运用多维麦肯锡矩阵较为直观地表现了这些政策的扶持力度强弱。

综合六项扶持政策,我们发现广州市的政策扶持力度在七个省市地区中是最强的,依次下来是湖南省、山东省、江苏省、厦门市、无锡市和江西省。如图1所示,在政府的鼓励政策方面,广州市的政策扶持力度是脱颖而出的,而湖南省在税收优惠和融资支持方面力度最强,该省从抵扣所得税、免征关税、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免部分或全部房产税等方面都做了细致的规定;且在贷款担保、出口信贷支持、贷款贴息等相关方面都有较为细化的支持政策。从图2可以看到,广州市的政策支持力度在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和人才引进以及与高校的合作方面都是最强的,该市设立了政府科技资金、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资金以及一系列的政府专项补贴。同时,该市的政策中详细地规划了如何利用广州本地的高校和技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分高、中、低三个层次培养动漫产业需要的多层次人才,具体地规定了如何利用户籍、住房、子女入学等一系列相关事项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总体来说七个省市地区在这个方面的制度设计都缺乏保护力度,每个省(市)都只是全盘参照了中央文件中的提法,基本上没有提出其他实质性的保护措施。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企业现存的一个重要弱势——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企业自我保护意识

淡薄。动漫产业是知识产权经济,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知识产权的良性循环运营。这个产业能否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在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地政府的文件中均有提到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说明政府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却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缺乏对企业的设计、商标、作品注册以及衍生产业链的保护和引导。

通过分析各地区的政策间架,我们将各地政府的管理方式和运作程序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指导小组统一领导型(由政府的各相关部门建立动漫产业指导小组)、配合园区集群型(强调通过建设各产业园区来形成产业集群)、联合知名企业型(强调联合知名动漫企业来构筑完整的动漫产业链条)。对这些制度间架进行分析后,不难看出各地政府的制度安排中存在具体管理部门过多,管理体系复杂,形成了多头管理和多层级管理的体系等问题,导致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管理权限分散。参与动漫指导小组的部门多达十几个以上,而每项工作又由多个部门同时负责,很容易形成各个部门都以管理者的身份对企业发号施令,而一旦出了问题,又互相推诿扯皮。而且由于部门间权责不清,企业在申请相关优惠时往往无法确定相关事项该向哪个部门申请办理。

综上所述,各地政府的制度设计中都存在着以“圈地运动”式和硬件供给式的动漫产业集群发展倾向,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动漫产业的行业特性,没有真正得去了解本地企业的需求和本地市场的发展状况。同时,政策间架中政府规制的权责不分明和多头管理的权利分配方式也将会加重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会导致制度安排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案例分析:飞翔软件园的调研报告

下文具体分析一起动漫产业园区的案例,以此产业园区建设的现状来突出说明现有的规制体系在发展产业集群时产生的一些现实问题。因为研究道德(Research ethics)的需要,如下案例对该产业园区和所在地采用匿名方式陈述。

案例中,飞翔市市政府建设软件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促进飞翔市软件及动漫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使其成为飞翔市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理想中的飞翔软件园应该像一个磁场,不断将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一带的知名软件企业吸引过来,使得飞翔市的软件产业发展模式由原来的“游击队作战”变为“集团军作战”。但是事实上,政府在制度设计和实施建设中明显没有考虑到动漫产业的行业特性,依旧用以前建造制造业企业工业园区的惯性思维来建造动漫企业的产业园区,使得软件园现在的状况与理想中的情况是大相径庭的。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严格的入园审查标准。政府制定了企业入园审查标准,进入园区的企业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评定,经评审后方能人园。这种审查标准将一些企业拒之门外(包括工业设计等相关企业),严重伤害企业的创业热情和入驻激情,使得入驻园区内的企业远远不到预期的数量,园区入园率较低,无法迅速形成产业集群的效应。这种严格的入园审查标准和政府大力倡导形成产业聚集的政策是自相矛盾的。

第二,硬性的购买规定。这是政府不了解动漫企业行业特性的一个典型规定。软件园管理委员会曾一度规定动漫专区的企业必须购买园区内的研发办公楼而不能租赁,价格为3000元/平方米,这个价格比起目前居民房地产价格和工业用地价格来说是不贵,但是对于大多数处于创业期的动漫企业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很多的动漫企业规模都很小,从创意到制作完成可能只有一两个人,企业对于资金的承受能力较小。这些企业一旦需要进驻软件园,就必须按照规定购买办公楼,贷款、按揭、装修等相关的费用使得一些原本就资金不足的企业雪上加霜。对于这些动漫企业来说,租赁研发办公楼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必须购买研发办公楼”这项政策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也只能是望楼兴叹,这也是造成园区空置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专项资金获得困难。政府在制度安排中明确规定了设置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但是政府制度设计的政策间架过于简单,并没有将每个部门的工作流程和实施细则明晰化,没有建立起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齿轮链条式”权力运行机制,使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很多企业在投资和申请相关专项资金时无法知道政府各部门详细的运作流程,这就使得制度刚性大打折扣。经调研,虽然在该市科技局有挂靠一笔动漫企业的专用资助资金,但是行政效率很低,审批程序复杂繁琐,企业基本上是无法获得这笔资金资助的,企业大多只能自行解决资金问题。

第四,融资担保的困难。政府在制度安排中规定经认定的动漫企业可以获得贷款,但是由于没有明确规定认定企业的标准,使得政策在运作的过程中缺乏其应有的刚性,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动漫企业在融资担保方面仍然存在困难。动漫企业在争取一个发展前景很好的项目时,往往无法在银行获得贷款,政府亦不会为一个小企业出面做融资担保,使得企业往往会错失很多良机。

第五,产业园区远离高校。这充分体现了政府的官僚主义作风以及忽视动漫产业行业特性的操作。如前文所述,动漫产业是一项依托科技发展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更胜于其他产业。软件园区应根据园区内动漫企业的需要,主动与高校合作,形成“高校一园区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本园区的企业做“贴身服务”。这种培养方式有相当的规模效益,有助于培养动漫园区的人才队伍。但事实上,新建成的园区远离飞翔市的高校、技校,很难形成与高校之间的互动,且该市的高校刚刚开始兴办相应专业培养动漫人才,但企业的参与有限,短期培训经费昂贵且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

第六,欠缺灵活性的资产管理方式。以渲染机为例,渲染机对于动漫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价格昂贵,一般企业是无法承担的。飞翔市的动漫渲染机全部由政府负责购进,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当企业需要使用时,只需交纳一定的使用费便可到相应的部门去使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企业的资金和成本负担。但是,渲染机放置在相关的政府部门里,其管理人员的上下班时间是相对固定的,常常与企业需要的时间发生冲突,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完工,给企业带来了不可比避免的损失。

第七,配套设施的不完善。飞翔市软件园采用边建设、边招商、边入驻、边服务的方式进行运作,使得园区规划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很不齐全。经调研,我们发现软件园到目前为止只有税务机关进驻,相关的会计、法律、银行等服务设施全都没有跟进。企业日常的资金往来需要到距离园区较远的市区银行去办理,不便之处显而易见。软件园软件配套设施较差,要求人驻的全部是动漫和软件信息类企业,在建设的时候却没有安装宽带和光纤,企业需要自行办理。园区内有两百栋研发办公楼,但都没有设置相应的住宅区,而且园区离市区较远,因过往的公交车很少,交通不够便利。由于园区是一边建设一边招商,且园区因为地处偏远的郊区,使得园区周边的治安管理跟不上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动漫园的发展。

第八,淡薄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飞翔市软件及动漫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许多动漫企业不知道自己的动漫作品可以注册设计保护,甚至不知道自己企业的商标也可以注册。政府部门在

相关政策的制定时也未能予以充分的重视。

由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地政府的制度设计和发展举措缺乏规划和深思熟虑,重点并未放在激励动漫产业发展的内生的市场原动力上,仍然倾向于“圈地运动”式和硬件供给式的方式。相关部门未考虑到动漫企业的发展和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之间的区别,也没有考虑到动漫产业的行业特性,更没有实际去了解本地企业的需求、本地市场的发展状况和要素禀赋结构。政府的盲目行为加重了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至造成如今这种不如人意的尴尬状况,使得该市的动漫产业得不到良性的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动漫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其自身内在规律的,这应当是基于动漫产业行业特性和各地要素禀赋结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市场自发秩序。政府试图人为地创造动漫产业集群以促进本地区域经济增长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若不考虑动漫产业的行业特性,同时又忽略了本地的要素禀赋结构,特别是人才和高校的作用,依然停留在旧有的建设制造业工业园区的惯性思维上,试图单纯依靠硬件投资的发展方式打造动漫产业集群,这样拓展出来的动漫产业集群往往是脆弱的,也不会是长久的。因此,政府在拓展动漫产业集群时应当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充分认识到市场自发秩序在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制度设计的着力点应跳出供给式的思维局限,不应当仅仅停留在依靠优惠政策来吸引大项目的阶段上,应将制度设计的主要着力点放在培育适宜动漫产业发展的商业市场环境、激发动漫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初始条件以及确保促使初始产业集群形成所需的自发动力上。第二,政府的规制和制度设计不应盲目跟风,需深思熟虑,充分考虑本地的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比较优势,在发展动漫产业集群时充分考虑到动漫产业是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的行业,要改变以往发展制造企业工业园区的思维惯性。知识经济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的方面在于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保留。这不但需要有良好的动漫人才孕育机制,也需要有吸引人才的业态及配套生活环境。第三,在制度设计时,应当尽力避免空头口号,在真正了解到企业需求之后,政府应将涉及到的条款和政策落实到切实可行,使每个部门的工作流程和具体的实施细则明晰化、规范化,建立起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齿轮链条式”的权力运行机制。第四,充分运用政府采购的乘数效应,通过政府购买动漫产品来创造良好的市场需求环境和发展初始阶段的业态,由引致的市场需求大力带动当地动漫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 叶颖玫

作者:叶 臻 王琼英

制度层次设计维护信息系统论文 篇2:

深度融合:行政制度体系建设的应然选择

【摘要】制度连接着历史,承载着现实,扎根于实践,导引着未来。制度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支撑。而现实中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颇多,屡遭诟病。文章提出行政制度体系建设必须实现三个深度融合,才能凝聚力量、促进发展、导引未来,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深度融合 行政制度 建设 应然选择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一目标把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制度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从不同角度分析制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系统的角度看,制度是一个层级制约、横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属性上看,制度是一种具有指导性、约束性、程序性和激励性的规范规则。从政治角度看,制度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规范体系及由此构成的体系架构。从社会角度看,制度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秩序,保证国家的社会管理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和政策而制定的具有法规性、指导性、约束力的各种具体规范的总称。从功用上看,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的规矩意识和能力,是现代化国家治国理政的要求。从价值上看,如果说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生命和灵魂,那么制度就是彰显和固化民族精神的载体之一,是助推和牵引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制度设计源于现实问题,更要解决现实问题,而实现制度的深度融合是摒弃我国现行制度建设中彼此隔离和与现实脱节之弊的应然之举,也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重大任务和现实课题。

用制度融合利益,凝聚力量

随着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改革深化、结构调整,社会主体的多样性及其权益关系的复杂性日渐突出,集中表现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构成多重化、利益差别明显化、利益关系的博弈与渗透更加直接胶着。在独立而多样的利益主体并存的背景下,要实现全面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运用制度规范整合多种利益关系,统筹各方社会力量,形成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构建互利合作的利益格局,以凝聚力量。

制度设计必须合乎法理,体现社会公正。坚持合理合法就要做到行政管理制度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在统一,树立起对法律的敬仰和信奉,不仅要将正确的法律观念和科学的法律思想融入党政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内在信念,还要避免只从行政管理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行政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看成单纯的行政业务。

在制度设计中要着力克服偏重行政思维、弱化法治思维,偏重单项合法、忽视系统合法的倾向,其制度设计的具体要求表现为:一是主体地位平等。涉及民众福利保障的具体制度,如医保制度、养老制度、子女就学制度、青年就业制度等都要体现公民法律地位平等、社会地位平等,不能以制度设计中主体不平等的人为缺陷对抗法律平等的基本原则。

二是内容公平可称。在制度设计动因符合法律目的的基础上,制度的内容要体现公平可称,即保证制度相对人公平的“获得感”,在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基础上利益分配各得其所。

制度设计必须精简规范,路径明晰。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各类矛盾叠加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能否通过创业、创新获得收入、获取利益,依托于能否出台导向明确、路径清晰,更有效、更切实、更具体的制度安排,其导向作用和路径指引对于激发社会各界“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能动性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是门槛的简化规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步入门槛较之以前要低,但更要简化规范。简化是入门程序环节的简单,如简化行政审批制度、更多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减少人为的限制干预等。规范是入门要件标准的一致,不因地域、层级、主体的不同而差异化对待,强化行政服务制度和行政监管制度的统一规范。二是管理方式的多样化。要根据各行业的实际,制定符合行业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各行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管理制度。切忌简单低效的行政化的行业管理、等级化的事业管理、简单化的专业管理模式一统天下。三是淘汰机制的市场化。在利益整合中,制度的设计要着力于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社会组织自治约束的作用来滤清社会机体。当下很多产能过剩的行业成为改革进程中的巨大包袱,这与人为的制度保护撇不开关系,背离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

制度设计必须以利益保护为核心,兼顾利益协调。一是完善利益诉求表达制度。通过民意调查、信息公开、听证会、协商谈判、网上对话等形式融合公众参与具体的制度设计之中,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党政干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刚性制度规定,以制度调动各种社会组织反映民意诉求积极性,使群众工作与党政工作实现机制上的有效对接。要建设完善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数据共享平台,使群众利益表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二是健全利益协调制度。利益分配和获得的绝对平均既做不到也不公平,这就要通过制度协调利益,实现利益差异化下的利益平衡。相关制度设计要重在利益引导、利益约束、利益调节、利益补偿机制上下功夫。

三是确立体现人文关怀的兜底保障制度。对自身无力保证基本生存条件的困难弱势群体,其利益获取和保障只能依靠制度,在充分发挥组织关怀、社会帮助、精准帮扶的前提下,制定具体明细的兜底制度,通过公开透明的程序操作,使其贫而生活有济,穷而权利平等,苦而有业可就,难而帮扶可解。

用制度融合取向,促进发展

能否实现既定目标有赖于全面深化改革中破解矛盾、化解风险的力度、能力和效果。其中重要的一环是行政改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经确立都要进行制度细化,并依靠制度保证落实。但是行政制度体系内部各项制度之间相互矛盾、交叉、不配套、难操作等情形一直备受诟病。理顺行政制度关系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推动力量。

制度设计必须坚持取向一致,体系完整,为促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环境。行政组织是一个纵向衔接、横向相连的严密体系,行政管理活动是依托制度上下贯通、左右配合的有机整体。如果制度本身存在矛盾,体系和整体不但难以形成,还会人为割裂。因此在制度设计中必须融合各种取向,不能各自为政。

一是确保宏观制度与微观制度在制度精神、制度导向、制度原则上的一致。要坚持下位服从上位、下级服从上级、单项服从全局的原则,做好上下贯通。同时要根据制度属性的不同,坚持特定的制度行为规则,如决策性制度要坚持依法依规、集体决策、公开透明、终身负责的原则,突出科学性、民主化;执行性制度要坚持主体明确、程序规范、责任细化、考核有据的原则,突出时效性、责任制;监管性制度要坚持主体独立、纵横协同、全程监督的原则,突出独立化、纵向性。

二是确保同类制度在制度规范上的协调统一。性质同类的制度必须坚持同一的规范指向,层次同类的制度必须坚持共同的规范要求,以保持制度运行中的左右衔接。比如涉及经济管理的制度,要注重行政管理规则与市场运行法则的融合;涉及党政管理交叉的制度,要注重党组织的活动规范与行政管理规则的融合;涉及公务员和专技人员管理的制度,要注重公务员重身份职责管理的具体制度与专技人员重技术研究创新的管理制度的融合。最终实现在制度体系的运转中各个群体工作上同力,运行上同轨,作用上同效。

三是确保相关制度在运行程序上的衔接。制度的制定要强化执行流程确保落实;制度的执行要强化流程的真实记录便于监督;制度的监督要明晰监督主体和对象、监督程序和标准,保证监督依据明确、监督责任到人、监督活动独立、监督处置有效。要注意避免既往常见的三种情形:其一,谋求部门利益导致的制度失衡。表现为过分强调部门工作的特殊性而无视行政运行的整体,导致制度内容冲突,制度取向相左。其二,权责失衡导致的制度运行失控。表现为过分追求权力的制度保护而无视责任的制度要求,造成制度运行失范,制度取向摩擦。其三,追责缺失导致的制度约束落空。表现为要么决策、执行、监督混同,要么决策、执行、监督互不相关,运行脱节造成制度空转。

制度设计必须体现共同认可,目标同向,为促进发展提供思想动力支撑。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整合各种积极因素,调动多方力量,全面而持续的激发社会活力。现代国家治国理政中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在于社会百姓的需要,制度作用的发挥也要通过群众的实践活动而实现。因此,制度是否合理可行离不了相关组织和人员的参与度和认可度。

一是在制度设计上,导向要积极、指向要明确、参与要广泛、依据要充分,特别要广泛吸纳相关组织和人员共同协商制度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充分发挥民主决策的作用,这是实现制度共同认可的前提。

二是上下级认可。制度设计的目标、内容、指向、导向必须与上级的有关制度规定相一致,与下级的工作职责、实践难题及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相吻合,形成上下呼应,相得益彰。

三是相关组织认可。不仅要与相关组织在职能、责任、权力上形成职能规定性的互补,而且要与相关组织在工作环节、权限范围上衔接,尽量避免工作上的漏洞或磨擦。在涉及决策与执行、执行与执行、执行与监督各环节、各部门的职能交叉和业务重叠的问题时,尤其要注意统一各方的工作理念﹑理清各自的职责权限﹑着力在工作环节的衔接与配套上形成导向统一﹑目标一致﹑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实施有效的制度运行机制。

四是相关人员认可。要使相关人员领悟制度精神、深谙制度导向、赞成制度规定、接受制度约束、实施制度内容,使制度意识成为全体行政人员及相关社会成员的思想共识。

其实再好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冲突与差别是必不可免的,但应当明确好的制度不是消灭冲突,而是能够容纳冲突和利用制度化的方式解决冲突;好的制度也不是消灭差别,而是能够容纳差别并利用差别基础上的制度去维护差别社会的秩序。其中的关键在于这些被容纳的冲突和差别一定是在大多数社会公众可以容纳的限阈之中。因此,制度设计中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差别中寻求一致,才会不断增强制度的公认度。

用制度融合关系,导引未来

行政管理活动中面对的关系种类多样,其中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关系的统筹,又包括过去制度与现实制度的融洽衔接,还包括历史文化传统观念与现实制度规范要求的转承,更包括制度实施与社会运行相互融合等。制度能否流畅运行取得实效并导引未来,重在制度设计中能否融合各种对立的关系。

制度设计必须明晰“应然”和“不然”的界限关系,谨防失范,为未来提供行动导引。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规范,消极意义在于防范。在制度设计中不能缺失反面预设,要从“消极人”的逻辑支撑和逻辑起点出发,注重防范、纠偏。一是在制度设计上要借鉴西方政治学说和经济学说中的“有限理性”假设、“权力无休止界限”假设、“政治创租”假说等理论,制度内容体现“应然”还要包含“不然”。比如决策制度必须付之以风险评估制度、社会评价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执行制度必须付之以主体责任制度、责任倒查制度等;监督制度必须付之以回避制度、工作独立制度等。最大可能从源头上堵塞制度失范缝隙,防范投机取巧行为滋生。

二是细化制度运行流程,明确制度运行标准,严格制度运行规范,最大可能地革除制度运行中的失范之机。不执行或不严格执行制度,比没有制度危害更大。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各个领域都在逐渐步入新常态,客观上一些“不适”现象出现在所难免,但是主观人为的失范行为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加以防范。比如行政管理领域中“懒政”、“怠政”、“庸政”、“蛮政”等不思作为、只求保身的消极倾向还比较严重,制度建设要致力于遏制负能量,在现实的激浊扬清中为开辟未来提供行动导引。

制度设计必须考量行政成本和效益的关系,激发活力,为未来蓄能积力。制度之所以出现和存在,其主要功能就在于降低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协调成本,当然这里也包括范围更大的管理成本。一是以履行职责、提高社会综合效益、工作效率为制度设计的基本着眼点。以较小的行政资源投入实现最佳的行政工作目标,达到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而不能抛开效能把行政内部的“平等”、“公平”放在首位,一味地从保持“稳定”、维持“现状”出发,因人设事,因人设制,也不能用制度装潢门面,粉饰太平,应付检查,搞“制度游戏”。制度的科学性不仅在于提高工作效率,更在于提高社会效益;不仅包含在制度本身的完整性与体系性之中,更要体现在制度实施结果的效率性、效益性和效能性上。

二是必须在组织效能与个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统一中把握制度设计的基本导向。应当看到,制度运行效能的提高必须建立在人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制度实施效率性的关键在于制度执行者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增强行政人员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加强行政组织的文化建设,提升行政人员的素质修养,成为健全行政管理制度体系,提高组织工作效率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三是健全考评制度,使成本和效益之比可明确、可量化。设定科学的考评指标,严密的考评程序,规范的考评过程,广泛的考评主体,特别要明确和细化执行制度的考评内容。

制度设计必须重视纠偏和扶正的关系,自我矫正,为未来目的实现提供机制保障。任何制度设计都有目的要求、目标指向,但现实中制度运行逐渐偏离目标导致目的无法实现的情况也不少见,用制度纠偏扶正则更具刚性。

一是对制度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督与控制,防止制度运行偏轨。在制度设计上要明确制度执行主体的权力和责任,更要明确监督制度执行的主体及其权力和责任,使制度执行与监督执行相互制约。同时制度监控机制的设计要力求监控行为全覆盖、全过程、立体性、动态化。

二是健全与完善沟通协调与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制度运行的偏轨。只注重单向执行制度缺乏执行与反馈的回路,就难以发现制度运行偏轨。因此要注重制度执行中的信息收集方法多样、覆盖广泛、内容详实,同时保证沟通渠道畅通、传输迅速、反馈准确。对制度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力争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制止,做到防微杜渐及时矫正。

三是强化落实责任追究。只一味执行制度,不强化落实制度执行偏轨的责任追究,不但会导致制度执行结果背离制度设计初衷,必然诱发制度规范的约束性被随意践踏,其溢出效应进而会架空整个制度体系的权威性和刚性,使制度徒有其形式。对于难以矫正并造成事实损害的制度运行偏轨,责任追究必须到位,不仅是弥补经济损失,更在于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以保证制度的刚性执行。

(作者为中共安康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哲学文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编 /张蕾 徐娟(实习)

作者:陈菊

制度层次设计维护信息系统论文 篇3:

省级统筹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建设与技术探讨

摘要:文章以福建省为例,探讨基于省级统筹的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软硬件平台建设,以及系统风险、数据安全等技术问题。

关键词:系统目标;硬件;软件;风险

前期,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建设在市、县一级进行了积极探索。单机系统的业务、数据处理能力低,无法实现多用户实时请求;统筹层次低导致各地政策不一致,业务操作流程不统一,数据信息交换不顺畅;同时,也带来了重复投资建设,学生学籍异动、转移办理手续繁琐等问题。以大集中、大统一、大整合为主要特征的省级统筹建设管理与运行维护信息系统近几年正在兴起和实施,全面推广、使用省级统筹建设的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实现全省小学学籍的电子化联网管理,促进了中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的一体化,对加强和规范小学学籍管理,准确了解各地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状况,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惠民政策都有重要现实意义。现以福建省为例,探讨基于省级统筹的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软硬件平台建设,以及系统风险、数据安全等技术问题。

一、 省级统筹建设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目标

省级统筹建设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实现业务处理、公共服务、监管预警、统计分析等主要功能;实现数据中心一体化、数据信息一体化、应用软件一体化、安全体系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监管预警一体化,信息交换标准规范统一,系统集中运行维护;实现小学学生学籍同省同库,学籍关系省内无障碍电子化转移,全省小学生学籍一体化管理;为升学考试,高一级别教育学籍信息化管理,省际间数据交换,全国数据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提供技术支撑。

二、 硬件部署

市县统筹过渡到省级统筹,任务艰巨,阻力大,全省统筹模式一个数据中心,一套系统软件,一支运行维护队伍。我国金融系统多采用全国数据大集中模式,税务系统也进行了省级数据集中,国内众多信息系统建设实践经验表明,在技术上,业务处理上,安全保障上,全省统筹模式是可行的。

1.网络拓扑结构(见图1)

2.硬件平台构建和特点

(1)系统服务器硬件采用刀片服务器集群,由Dell PowerEdge M1000E机箱和6个Dell PowerEdge M610刀片服务器单元组成,承载学籍管理业务系统和导入服务中心、报表服务中心、缓存服务中心及负载均衡服务系统。刀片服务器在标准高度的机架式机箱内最多可插装12个卡式的服务器单元,实现高可用、高密度、低成本。极大减少所需外部线缆的数量,降低由于线缆连接故障带来的隐患,提高系统可靠性。同时,刀片中心包含了交换机模块和独立的管理模块,减少所需外部交换机,降低运行管理费用,节省空间和降低能耗。刀片服务器单元配置一张远程管理卡,可以通过远程管理卡实现主机远程管理,包括:远程开/关机、远程BIOS刷新、远程启动界面接管、远程虚拟光驱。

(2)数据库服务器采用两台机架式服务器集群,采用双机热备心跳模式连接,互相备份,共同执行同一服务。两台Dell PowerEdge R910两台服务器之间基于TCP/IP的方式直连网线,热备及集群软件在集群节点间保持着间歇的通信心跳信号,是错误检测的一个机制,依靠心跳诊断来判断另一服务器的运行状况,通过每一个通信路径,周期性地检测两个节点的状态 (包括系统的状态和应用的状态),如果连续没有收到的心跳信号到了一定的数目,双机热备及集群软件就将认为相应的系统已经出现故障。当一台Dell PowerEdge R910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可以由另一台数据库服务器承担服务任务,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保证系统能持续提供服务。

3.光纤存储交换中心

由DELL 博科BRC300 汇聚数据到IBM DS4700存储阵列,可提供8个高性能G级光纤通道连接,存储系统整合到集中管理、共享的存储区域网络环境中,提高存储速度和空间利用率;DS4700模块化的体系结构,支持根据需求增加存储,实现随需应变的业务环境。此外,DS4700在线固件升级和远程支持管理等自助功能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三、软件平台

1.总体功能模块划分

福建省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以学籍系统和教务成绩为核心,将系统划分为系统登录、系统管理、办公中心、学籍系统和教务成绩等五个主功能模块,涵盖基本信息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与其他系统交互等过程。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有各自不同的业务侧重点,通过不同角色的不同权限来进行操作。学籍管理系统流程如图2。

教务成绩管理业务流程如图3。

2.特点

以学籍管理和教务管理为核心,实现了对学生的学籍信息和成绩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涵盖基本信息收集、整理、审核、统计、上报、分析等过程,对教育局及所属学校的教务及考务进行管理。

(1)清晰的层次化管理

根据管理层次的不同,系统提供了省教育厅、地市教育局、县区教育局、中心校行政管理以及学校的五级管理机制,实现了上下级单位间的层次化管理(如图4所示)。

(2)便捷的权限管理

无论是教育行政机构还是学校,其单位内必定有着担任各种不同职务的教职工(如:教育局局长、校长、学籍老师、年段长、班主任等),由于各个教职工职務不同,以致他们所拥有的日常管理权限均各不相同。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提供了极为灵活的权限(角色)管理机制,其中包括校长角色、学籍老师角色、年段长角色、班主任角色等各类角色,各个单位的系统管理员只要针对不同的教职工所担任的职务应具备的管理权限,为这些教职工授予不同的角色权限,便可轻松地实现教职工管理权限的划分和管理。

(3)流程化的学籍管理和丰富的报表查询

学籍管理实现了从新生入学建档、学生信息维护、日常学籍变动,直至毕结业的流程化的信息管理,同时为学籍老师、年段长、班主任等担任不同职务的教师提供了学生花名册、学生人数统计、学生增减情况表、毕业生花名册、辍学生名册、异动统计查询、综合查询、毕结业信息查询、学生基本信息查询等可供查询的统计报表。

(4)便捷的教务管理和考试成绩管理

教务管理提供了包括课程开设、课程表维护和课程表查询等教务管理功能;考试成绩管理实现了便捷的学生考试成绩的录入、成绩分析与统计、不合格学生重考处理等考务管理功能。丰富的教务管理功能,既可以减少了教职工们处理繁琐的课程安排、成绩分析统计的时间,也大大地减少了教职工日常工作中易犯的错误(课程冲突、成绩统计错误),使得教职工能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质量的提升上来。

3.技术路线

系统采用基于J2EE多层体系结构,界面和业务逻辑分离,各项应用均在Web上展开,通过Web方式完成用户和系统的交互。浏览器层为用户提供可视化图形界面,Web服务层响应客户请求,为客户提供所请求的数据,应用服务层进行应用逻辑计算,完成浏览器请求的相应计算和业务数据操作;数据层存储、管理数据。采用多层结构的方式使得系统将拥有较强的伸缩性、通用性、兼容性和可操作性,每一层能专注于特定的角色和功能。对用户、角色、角色组等资源进行统一分配和多级监管,采用身份认证等手段,使权限管理更加安全,各地市县区操作员的操作情况、系统异常信息、登录信息等都可以通过日志管理进行稽核和监管。

数据库系统采用SQL SERVER2000 ,SQL Server 作为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准确高效数据查询、安全数据访问、数据存储、数据备份,满足多层结构要求。

四、省级统筹系统建设风险评估

全省数据大集中风险也随之高度聚集。

规划设计风险:省级统筹信息系统建设涉及省级数据中心机房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包括供配电、综合布线、散热通风,气体消防、环境监测、防雷接地、故障预警子系统在内的规划设计不周或失误,实践经验的不足,都会带来潜在的系统风险。

意外风险:雷击、暴雨等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機房设备损毁、停电、网络中断等风险。以福建为例,要高度重视暴雨特别是沿海地区强风暴带来信息系统物理环境的危险。要警惕火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导致机房墙体开裂带来的风险等。

故障类风险:系统的硬件设备、网络线路、机房设施故障等物理设备故障导致业务运行中断。总结多年的教育信息系统运行情况,硬件设备故障不多,主要是网络线路、机房设施故障。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工具软件故障等也会时有,所有软件都不尽完美,软件版本不断升级也带来新漏洞。

人为风险:软件开发人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维护人员非规范化操作造成严重事件。以福建为例,全省近7000所小学管理员在同一系统平台上运行,用户口令管理和操作权限控制事关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口令泄密会带来操作异常、区域数据被修改、删除、增加,以及资料泄密等问题。破坏数据库系统、软硬件运行平台等。业务数据库为数据分析与挖掘提供有利条件,从制度管理上、技术上如何防止数据被盗,也是省级统筹系统重要的课题。

结束语

省级统筹小学新课程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已在众多省份开始实施,并取得显著效果,将为学籍全省通行和全国数据交换奠定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省级统筹信息系统建设以学生管理先行,逐步建立教师管理、科研管理、经费管理、外事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遵循统一的技术架构规范,应用统一的软件系统,提供集中的系统运维服务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和管理决策平台,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地实现教育监管和教育服务。

省级统筹信息系统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建立保障制度,搞好规划设计,采取建立异地容灾中心等技术手段,防范和化解系统数据集中风险,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罗维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施工企业海外项目财务风险论文下一篇:高职艺术设计色彩课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