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2022-09-25

第一篇:癫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胰腺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较常见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现有的影像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尚不能达到早期诊断;其治疗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基础,辅以放疗和化疗,预后较差。平均5年生存率低于5%,被称为“癌中之王”[1]。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发展起来的基因检测技术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方向,为胰腺癌的有效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就胰腺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一、基因诊断 Ⅰ. 胰腺腺癌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多个基因异常变化积累的结果。许多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DNA错位修复基因等,都和胰腺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 原癌基因 1.1 K-ras 与胰腺癌有关的ras基因家族主要是K-ras和N-ras。其中以K-ras的点突变研究的最为深入和广泛,可见于90%胰腺癌,明显高于其他癌[2]。但由于K-ras突变也见于一些良性疾病,临床上可作为筛选指标。某些研究发现,用外周血浆检测K-ras突变还可用于评估肿瘤大小、可切除性以及预后[3],因此外周血浆检测K-ras基因突变有望成为快速准确诊断胰腺癌的方法。 1.2 C-erbB-2(Her2/neu)

C-erbB-2基因编码具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跨膜糖蛋白Her2/neu,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有结果显示近70%浸润性胰腺导管癌过度表达Her2/ neu。正常胰腺导管上皮不表达Her2/neu,82%的平坦型病变导管,86%的乳头状病变导管,92%的有异型的乳头状病变导管上皮表达Her2/neu[4]。胰腺癌中Her2/neu的强表达可能与肿瘤早期增殖有关,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线索。 1.3 Bcl-2 Bcl-2的过度表达见于约50%的胰腺癌,可阻止胰腺癌细胞凋亡,导致肿瘤形成。但无转移的高分化胰腺癌的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有转移的低分化胰腺癌[5]。 1.4 p8

1 40%以上的胰腺癌过表达p8基因产物,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而与预后无关[

6、7]。

其他如Myc、C-fos、c-raf、HLA-DR-α和C-met基因都与胰腺癌有较大的关联。 2. 抑癌基因 2.1 p16 P16能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1-细胞周期依赖激酶CDK4/6,使细胞稳定的处于G1期,从而破坏整个通路。p16基因失活使活化转录因子释放,促进了细胞周期。约90%胰腺癌有p16基因异常[8]。据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研究,化学诱导的大鼠胰腺癌中90.3%与p16失活有关 [8]。检测p16基因突变可为胰腺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2.2 p53

活化的p53上调p21,作用于细胞周期蛋白E/CDK2而避免细胞周期停滞于G1/S期。P53作用的另一个靶基因是其负调控因子MDM2。另外P53蛋白还能诱导细胞凋亡,阻止有癌变倾向的细胞产生[8]。约40%-75%的胰腺癌肿存在p53基因的异常。

血清中p53蛋白浓度可用于胰腺癌的诊断及判断肿瘤的进展。 2.3 DPC4 进化上非常保守的Smad基因家族。产物蛋白是TGF-β受体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必需物质。DPC4的丢失可使细胞过度生长。临床上发现近50%胰腺癌都存在DPC4的缺失。DPC4失活被认为是肿瘤发生中的晚期事件。

其他如LKB1/STK11[9]、APC和MCC[10]、DCC[11]、MPP[12] 、TGF-β超家族[13]、三联脆组基因FHIT[14]等也有资料表明其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具相关性。 3.基因组维持基因 3.1端粒酶

端粒酶是细胞核内的核糖核蛋白酶,具有逆转录酶的活性。人正常体细胞端粒酶活性为阴性,而90%左右恶性肿瘤细胞端粒酶呈活化状态。Hiyama等报道95%的胰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呈阳性,而11例良性胰腺肿瘤均呈阴性[10]。因此端粒酶可作为胰腺癌诊断的基因标记物。 3.2 BRCA2 最近的研究发现具有BRCA2胚系突变的病人其患胰腺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2 Goggins等发现在41例胰腺癌中,15例存在BRCA2杂合子缺失,4例存在突变[15]。 4.血管生成相关基因

近年来的肿瘤研究确立了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生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检测有助于胰腺癌预后的判断,但作为诊断手段尤其早期诊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5.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是基因突变分析、基因测序和基因表达研究的高效手段,具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可筛选出在胰腺癌中呈特征性表达的基因,作出早期准确的诊断。更重要的是应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校正这些变异基因,可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

Ⅱ.其他类型胰腺肿瘤 1. 胰腺内分泌肿瘤

研究中发现胃泌素瘤和胰腺内分泌肿瘤中MEN-1等位缺失的发生率58.4%,突变的发生率23.2%。胃泌素瘤的基因半定量PCR分析发现与HER-2/neu相关。胰腺无功能内分泌肿瘤中,大部分有p16的失活, 55%的无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有DPC4/Smad4的异常。

2. 导管内乳头粘液瘤(IPMT):

65%IPMT有K-ras突变(浸润性腺癌90%突变),p16和p53杂合子的缺失在浸润性IPMT中明显高于非浸润性IPMT[16]。

二、 基因治疗 Ⅰ.基因治疗策略

1.恢复抑癌基因和抑制癌基因

重新引入野生型抑癌基因拷贝修复突变基因的功能,来抑制肿瘤生长或诱导肿瘤细胞调亡,这在高突变率的个体中,并没有很大意义。关键是干扰肿瘤细胞持续性生长的途径。胰腺癌中主要用反义核酸和核酶技术直接破坏癌基因的mRNA的转录。如将含K-ras反义核苷酸的脂质体质粒载体经腹腔注射胰腺癌小鼠模型,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17]。 2.酶解药物前体疗法

3 将非哺乳动物某些酶通过基因转导入肿瘤部位,再给予无毒性前体药物治疗,其经酶解代谢后的毒性产物在局部具有高浓度,能将肿瘤细胞杀死,而全身反应轻微。

在酶解药物前体治疗研究中还发现存在“旁观者效应”,利用已转导的肿瘤细胞杀死未发生基因转导的肿瘤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3.免疫疗法

肿瘤的免疫治疗就是诱导及增强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主要包括应用肿瘤疫苗、转染某些细胞因子基因和利用抗体等对肿瘤进行治疗。以肿瘤疫苗研究较为深入。Schnurr等将胰腺癌细胞提取物载入树突细胞制备抗肿瘤疫苗,避免了单一抗原的局限性,结果表明此种疫苗可以诱导较强的T细胞抗肿瘤免疫反应[18]。 4.抗肿瘤血管生成

Kuo等构建的表达vEGF受体Flk1的病毒载体,通过离体和在体转染胰腺癌细胞,抑制胰腺癌生长[19]。 Ⅱ.基因转导系统

肿瘤基因治疗受基因转导载体的限制,包括载体的有效浓度和转导的生物有效性。目前使用的基因转导方法有三种:病毒、非病毒和物理方法。常用的病毒载体有逆转录病毒、腺病毒和腺相关病毒;非病毒载体有裸DNA技术和脂质-DNA复合物;物理方法主要有细针注射和电穿孔[20]。病毒载体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基因转导方法。

目前已有用于胰腺肿瘤细胞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如单克隆鼠白血病病毒(MoMLV)[21]。腺相关病毒(AAV)载体也已经用于胰腺癌细胞的基因转导[22]。

杂交载体转导是基因转导系统中的转折点。它既保留了原病毒载体的特性,又能解决滴度和免疫应答的问题。 Ⅲ.胰腺癌基因治疗的靶基因 1. K-ras 消除优势途径:Kuzumaki等从原癌基因v-H-ras得到一种突变N116Y,通过脂质体将其导入8种具有K-ras突变的人胰腺癌细胞株后,发现可抑制细胞株的生长,而对正常的细胞则不起作用[23]。

免疫治疗途径:胰腺肿瘤肽可放大抗原递呈效应,细胞毒T细胞(CTL)对突变 4 的ras肽反应,能暂时将胰腺癌细胞株杀死 [24]。

反义RNA及核酶途径:在裸鼠模型中转导含反义RNA的质粒,能抑制胰腺肿瘤的生长[17]。另外的研究表明,用腺病毒系统转导针对K-ras第12密码子突变的核酶,发现突变的K-ras的mRNA和Bcl-2蛋白明显减少,并且能抑制肿瘤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25]。 2. P16 直接在胰腺肿瘤部位或通过门静脉注射含p16的腺病毒载体(Adp16),在切除肿瘤后能抑制肿瘤的转移[26]。 3. P53 腺病毒转导野生型p53至胰腺肿瘤细胞,在体内外均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在体内研究中,同时转染p53和p16能提高细胞凋亡的程度。所以至少在胰腺癌模型中,可以得出p53和p16在诱导细胞凋亡上具有协同作用。

最近的研究中发现88%以上的胰腺癌与CaSm(肿瘤相关类sm原癌基因)有关,特别是与肿瘤的恶性表现联系紧密。腺病毒转导CaSm至胰腺肿瘤后,在体内外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27]。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有关胰腺癌基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 虽然目前尚未发现特异表达于胰腺癌组织的基因,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这些基因改变,有希望成为一种新的早期诊断方法。

胰腺癌的基因治疗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尽管目前采用的任何一种基因治疗措施都不尽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肿瘤的基因治疗已经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经过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通过基因治疗治愈胰腺癌有望成为本世纪新的有效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Parker SL, Tong T, Bolden S, et al. Cancerstatistics. CA Cancer J Clin 1997;47(1):5-8 2. Dergham ST, Dugan MC, Arlauskas P, et al. Int J Pancreatol 1997;21(3):225-234. 3. Hugh EM, Jacquekine L, Christine L,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K-ras mutation in the plasma of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 Clin Cancer Res1998;4(2):272-275

5 4.于观贞.胰腺癌的分子变化基础及分子诊断.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23(1):64-67 5. Nio Y, Dong M, Iguchi C, et al. Expression of Bcl-2 and p53 protein in resectable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the pancreas: effects on clinical outcome and efficacy of adjuvant chemotherapy. J Surg Oncol2001; 76(3): 188-196 6. Su SB, Motoo Y, Iovanna JL,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p8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apoptosis in pancreatic cancer. Clin Cancer Res 2001 ; 7(5): 1320-1324

7. Su SB, Motoo Y, Iovanna JL, et al. Expression of p8 in human pancreatic cancer. Clin Cancer Res 2001 ; 7(2): 309-313

8. Sarah M Cowgill, Peter Muscarella. The genetics of pancreatic cance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2003;186: 279–286 9. Su GH, Hruban RH, Bansal RK, et al. Germline and somatic mutations of the STK11/LKB1 Peutz-Jeghers gene in pancreatic and biliary cancers. Am J Pathol1999; 154(6): 1835-1840

10. Hiyama E, Kodama T, Shinbara K, et al. Telomerase activity is detected in pancreatic cancer but not in benign tumors. Cancer Res1997 ; 57(2): 326-331 11. Iwao T, Hiyama E, Yokoyama, et al. Telomerase activity for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cancer. J Natl Cancer Inst 1997 ; 89(21): 1621-1623

12. Xinqun Yang, Edgar D. Staren, John M. Howard, et al. Invasiveness and MMP Expression in Pancreatic Carcinoma.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2001;98:33–39 13.张俐,世珍,徐克强. TGF-β1和TβRⅡ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癌症. 1999;18(2):246-248 14.蔡清萍,李海倩,付志仁等.三联脆组基因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中华消化杂志2001;21(7):423-425. 15. Nakao A, Oshima K, Takeda S, et al. Peritoneal washings cytology combined with immunocytochemical staining in pancreatic cancer. Hepatogastroenterology 1999 ; 46(29): 2974-2977

16. Wada K. P16 and p53 gene alterations and accumulations in the malignant evolution of intraductal papillary-mucinous tumors of the pancreas. 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

6 2002;9:76–85. 17. Bouvet M, Bold RJ, Lee J, et al. Adenovirus-mediated wild-type p53 tumor suppressor gene therapy induces apoptosis and suppresses growth of human pancreatic cancer. Ann Surg Oncol 1998;5(8): 681-688

18. Schnurr M, Galambos P, Scholz C, et al. Tumor cell lysate-pulsed human dendritic cells induce a T-cell response against pancreatic carcinoma cells: an in vitro model for the assessment of tumor vaccines. Cancer Res 2001;61(17): 6445-6450 19. Kuo CJ, Farnebo F, Yu EY, et al. Adenovirus-mediated delivery of a soluble form of the VEGF receptor Flk1 delays the growth of murine and human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in mice. Surgery 2002;132(5): 857-865

20. Moutain A. Gene therapy: the first decade.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000;18:119–128. 21. Humphreys MJ, Greenhalf W, Neoptolemos JP, Ghaneh P. The potential for gene therapy in pancreatic canc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ncreatology 1999;1:5–21. 22. Kasuya H, Mizuno M, Yoshida J, Nishiyama Y, Nomoto S, Nakao A. Combined effects of 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 anda herpes simplex virus mutant as neoplastic therapy.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2000;74(3):214–218. 23.Takeuchi M, Shichinohe T, Senmaru N, Kuzumaki N. The dominant negative H-ras mutant, N116Y, suppresses growth of metastatic human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in the liver of nude mice. Gene Ther 2000 ;7(6): 518-526。

24. Jaffee EM, Schutte M, Gossett J, et 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a cytokine-secreting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vaccine from primary tumours foruse in clinical trials. Cancer Journal Science American1998;4:194–203. 25. Kijima H, Scanlon KJ. Ribozyme as an approach for growth suppression of human pancreatic cancer. Mol Biotechnol 2000;14(1): 59-72

26. Ghaneh P, Greenhalf W, Humpreys M, et al. Adenovirus mediated transfer of p53 and p16INK4A results in pancreatic cancer regress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Gene Therapy 2001;8:199–208. 27. Kelley JR, Brown JM, Frasier MM, et al. The cancer-associated Smlike oncogene: A

7 novel target for the gene therapy of pancreaticcancer. Surgery 2000;128(2):353–360. 8

第二篇:基因工程论文:基因工程原理及进展

基因工程原理及进展

【摘要】

基因工程技术是一项正在蓬勃发展的技术,它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有必要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程序,以及基因工程在农业、工业、医药等方面的应用和进展情况。

[关键词]

基因工程 原理 技术程序 应用进展

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生物工程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改造和设计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以便更经济、更有效、更大规模地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和产品的技术,它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和发酵工程。其中基因工程是在遗传物质的分子水平上改造和设计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技术,是一项正在蓬勃发展的技术,它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程序。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在体外将不同来源的DNA进行剪切和重组,形成镶嵌DNA分子,然后将之导入宿主细胞,使其扩增表达,从而使宿主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性,形成新的基因产物。它有3个基本的步骤:①从合适材料分离或制备目的基因或DNA片段。②目的基因或DNA片段与载体连接作成重组DNA分子。③重组DNA分子引入宿主细胞,在其中扩增和表达。不同种类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其基因工程在操作上和具体技术上必然有所差异,但技术核心都是DNA的重组,即利用一系列的DNA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等分子手术工具,在某种生物DNA链上切下某个目标基因或特殊的DNA片段,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将其接合到受体生物DNA链上。一个完整的用于生产生产目的的基因工程技术程序包括的基本内容有:①外源目标基因的分离、克隆以及目标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②适合转移、表达载体的构建或目标基因的表达调控结构重组。③外源基因的导入。④外源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整合、表达及检测与转基因生物的筛选。⑤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生理功能的检定。⑥转基因新品系的选育和建立以及转基因新品系的效益分析。⑦生态与进化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⑧消费安全评价。

一、外源目标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功能结构分析

获得合乎人类某种需要的目标基因是开展一项基因工程的前提和全部工作的核心,基因工程的第一步就是获得目标基因。目前人们已经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获取目标基因,比如从构建的基因文库中调取和筛选目标基因,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已知核苷酸序列的目标基因,以及通过逆转录酶用mRNA为模板合成目标基因等。

二、构建能在受体生物细胞中表达的重组目标基因

要使一个外源目标基因能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并能在整合后在受体基因组的调控下有效地转录和翻译,就必须事先对目标基因的功能结构用DNA重组技术进行适当的修饰,也就是将目标基因与一种特别的DNA分子重组,这种特别的DNA分子称为基因载体,目前所用的载体主要有以下几类:质粒、λ噬菌体、柯斯质粒、病毒载体、YAC载体等,各类载体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可用于不同的目标基因。

三、外源重组目标基因的导入

将重组的外源目标基因转入到宿主细胞中的过程称为基因导入或基因转移。接受外源基因的细胞称为受体细胞。由于受体生物学特征的不同以及基因工程目的不同,外源基因导入的方法也不同,有的是用载体导入,有的是直接用物理的方法导入。目前使用的有转化、转染、电穿孔导入法、基因枪射入法、显微注射法、脂质体介导法等,向细菌等微生物中导入外源目标基因常用质粒转化和噬菌体转染方法;向植物细胞中导入外源基因常用基因枪注入法和Ti质粒导入法;能由原生质体再生出植株的植物细胞还可以用电穿孔导入法及脂质体融合法;动物的受精卵一般通过人工显微镜注射法导入外源基因;动物的体细胞可用电穿孔法和病毒转染法导入外源基因,但对用于生产目的的基因工程常常避免用病毒转染法。

四、转基因细胞或个体的鉴别和筛选

在对宿主的细胞进行了外源目标基因导入处理以后,有些细胞可能并没有外源基因的进入,另有一些细胞可能在外源基因进入后因各种原因而不能使外源基因表达,因此必须对被进行了基因转移处理的细胞或个体进行鉴别,以筛选出导入外源目标基因的转基因细胞或个体。鉴别和筛选转基因生物一般在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检测目标基因是否表达,二是检测目标基因是否整合到了宿主的染色体上和能否稳定传代。表达检测的方法主要有转录产物的印迹杂交法、免疫印迹检测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等。整合检测可通过DNA分子杂交来确定。

五、转基因品系的效益分析。

一个生产性能优越的转基因品系,首要的条件是目标基因的表达产物必须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另一个必要标志是其目标基因必须有适度的高效表达特性和可持续生产能力。

六、生态与进化安全保障

由于转基因生物与其他生物一样具有可遗传、易扩散及自主的特性,而且人类对生命、生态系统、生物的演化实际上还知之甚少,对不同物种间基因的人工组合,外源基因对受体生物进化的可能影响,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等都无法进行评估,因此如果人们不事先采取控制措施,转基因生物一旦进入到自然环境中就可能打破生态平衡,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种质资源。对转基因生物的控制措施有物理的方法和生物的方法:物理的方法就是通过各种严格的管理措施和物理屏障尽量使转基因生物不能从实验室逃逸进入到自然环境里去;生物的方法一般就是造成转基因生物与非转基因生物之间的生殖隔离,如利用三倍体不育的特性将用于生产的转基因动物或植物变成三倍体等。

七、消费安全评价

(一)消费安全评价一般要考虑以下一些主要的方面:①导入外源目标基因本身编码的产物是否安全。②外源目标基因是否稳定。③使用的载体是否安全。④使用的报道基因(就是能产生很容易观察的性状的基因)是否会产生有害物质。⑤外源基因导入后是否会诱导受体生物产生新的有害遗传性状或不利于健康的成分。为了保护人类的健康,许多国家都已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消费安全评价和严格的管理,对进口转基因食品严格限制。

(二)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基因工程在农业、工业及环境保护、医药、食品等方面的应用。随着生命科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以基因工程改良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品种已经或将要应用于社会生产。农业生产的方式必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将大幅度提高;许多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工产业将可能被低耗能、低污染的基因工程产业所取代;经过人工改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将不但能高效而清洁地生产出医药化工所能生产的药品和试剂,还能生产出医药化工所不能生产的效力强大、作用专一的特殊药品;人体器官培养将成为产业,器官移植将成为临床常规等。

1.基因工程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粮食短缺曾是长期威胁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生活的一个最大问题,也仍然是一个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解决我国和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近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与美国科学家的联合研究发现了一个高光合效率的基因,专家们的分析认为,如果将此高光合效率基因转移到杂交水稻中,则杂交水稻的产量有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提高20%。虫害是降低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都因虫害要损失数千亿美元。化学杀虫剂的长期和大量使用已经产生出许多严重的问题,而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出的能抗虫害,不需要施用农药,对人、畜食用安全的作物,则不仅能提高种植的经济效益,而且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国科研工作者研制的转Bt毒蛋白基因棉花、转Bt毒蛋白基因烟草、水稻、杨树等植物,都有很强的杀虫效果。基因工程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前景是相当广阔的,除了前面说的增产、抗虫害,还可能培育出能固氮的转基因作物,能抗旱、抗寒的转基因植物等。

2.基因工程在工业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使植物成为能替代微生物发酵设备的生物反应器,更经济地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各种原料已经成为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领域。现在已经培育了多种可作为生物反应器的转基因植物,能产生出可分解的塑料原料、石油、工业用脂肪、糖类和酶类等。经典工业所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料,以及人民生活所产生的垃圾等各种污染物,已经构成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严重威胁。环境保护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与人类前途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基因重组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基因重组,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将某种微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微生物中,创造一些对有害物质分解能力更强、更能适应环境要求的新菌种。利用微生物分解各种废弃物的同时能产生出重要的工业原料是转基因微生物应用的一个重点,植物的纤维素和木质素是木材工业中常见的废弃物,人们可利用转基因微生物来分解纤维素,生产工业用的原料,如乙醇等石油化工产品。许多低耗能、少污染的基因工程逐渐取代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工产业已成为一种趋势。

3.基因工程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在医药方面,基因工程主要用来生产各种重要的人蛋白药物,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分离和克隆了300多种不同的人用蛋白药物的基因,其中有数十种基因已经在不同的宿主中进行了表达和对其表达产物进行了功能分析和检测,有20多种经批准已经投放市场,如通过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干扰素、胰岛素、人和动物用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是最早通过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蛋白药物。人们将编码胰岛素A链和B链的基因编码序列分别克隆到细菌质粒载体上,并都与半乳糖苷酶基因串联在一起。由细菌中分开合成的蛋白质是都连接有半乳糖苷酶的胰岛素A链和B链。纯化和收集合成产物后用溴化氰处理除去半乳糖苷酶,然后再用磺酸处理,就可以使A链和B链通过二硫键连接到一起而组成完整的胰岛素。人们还在尝试用转基因哺乳动物如牛、羊的乳腺作为生物反应器,高效生产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药物。有人还将人的珠蛋白基因的调控区与人的两个1珠蛋白基因和一个珠蛋白基因重组在一起,转移到猪的受精卵中,得到的转基因猪在血液中出现了人的血红蛋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便可以用转基因猪生产的人血红蛋白来辅助输血。猪的各种器官的大小与人类的器官比较一致,有人设想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改造猪的某些器官的抗

原特性,以生产出用于人类医疗移植的器官,解决器官来源的问题。我们期待着基因工程能给人类带来更健康的生命、更富足的物质、更舒适的环境。

(三)我们了解一下基因工程的进展状况。基因工程技术是一项正在蓬勃发展的技术,而且也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应用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基因工程技术不是一项已经成熟的技术,仍然还很粗糙和原始,在许多方面尚需完善和改进。

1.基因工程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目前的基因工程在技术上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不稳定性,二是由于对不同生物的生理特性的了解不很深入,如我们将鱼类抗冻蛋白基因转移到不抗寒的罗非鱼等热带鱼中,虽然抗冻蛋白基因得到表达,但并没有使受体鱼产生预期的抗寒效果。目前我们所进行的基因工程基本上只能对简单的、单基因控制的性状进行设计和改造,操作对象只限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单因子基因。但生物绝大部分的重要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的,对这些多基因控制的性状,现有的基因工程技术几乎仍然是束手无策。我们对活的生物体中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知之甚少,有关的知识仅限于对启动子和增强子有所了解,对生物体整体的调节复杂性的认识还刚刚开始。

2.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对社会大众来说,最主要和最关心的是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因工程产品的消费安全问题,二是转基因生物的生态安全问题。目前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出来的食品因其成分的某些改变是否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需要实验和时间来验证。有着某种生存优势的转基因生物如果进入到自然生态系统,就有可能排挤自然种群,降低生态系统里物种的多样性,打破生态平衡。

所以我们在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转基因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品种的生物控制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在转基因品种的安全性没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没有可靠的生物控制措施之前,应严格禁止其进行生产和进入开放的自然生态系统,只有其生态安全性达到了传统育种方法培育的新品种时,或无生殖能力的转基因动物和植物才能允许进入自然界进行生产,也只有这样才是有益于人类和社会进步的。

参考文献:

[1]罗琛主编,生物工程与生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颜青山主编,洞悉生命的真谛,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

[3]刘祖洞编著,遗传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王镜岩等主编,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09生物职师班;张超超 2009101343

第三篇: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

(张鹏

山西焦煤集团古交矿区总医院 )

摘要:肩周炎是一种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以中老年人多见,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因此肩周炎治疗尤为重要,针灸治疗本病有明显的疗效,依据辩证取穴的理论基础,方法众多,多采用综合针灸治疗。此文总结了目前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针灸治疗肩周炎的多种方法。 关键词:针灸;肩周炎;治疗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针灸治疗本病有明显的疗效,且已见大量临床报道。现将近年针灸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肩周炎治疗理论基础:辩证取穴

肩周炎辨证分型主要分为三种:经络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结合病因辨证,临床上

[][]以两者结合辩证最为常用。经络辨证方面,周氏

1、王氏2将经络辨证分为五型: 手少阳经型以肩峰后侧及三角肌后缘处疼痛为主,肩关节活动障碍以外展、 内收等障碍为主;手阳明经型以肩峰、 肩穴及三角肌中点及其肱骨附着点处疼痛为主,肩关节活动障碍以外展、外旋等障碍为主;手太阳经型以腋窝及肩之后廉、肩胛骨处疼痛为主,肩关节活动障碍以外展、 内收、 上举障碍为主;手太阴经型以前胸壁外上方、臂内侧处疼痛为主,肩关节活动

[]障碍以内收、后伸障碍为主。病因辨证方面,张氏等3分为三型,风邪侵袭为主表现为起病急,发病突然疼痛走窜不固定, 患者常感某一区域疼痛而不能确定某一点,功能受限或障碍程度较轻,发病年龄较小;寒邪侵袭为主表现为病程较长,疼痛较重,功能受限严重;湿邪侵袭表现为疼痛不剧烈,以麻木多见,肢体功能受限不显著。

肩周炎取穴方法主要有:局部取穴、辨证取穴、特定穴取穴(输穴、筋会)、经外奇穴取穴(中平、肩痛、颈夹脊)取穴,临床上各种取穴方法均有一定疗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选穴。黄氏4认为本病除常规取局部肩井、肩贞、臂臑、阿是穴为主外,还要随证配

[]穴取曲池、天宗、外关、合谷、 条口、肩井、中渚、承山、臑俞。孟氏5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采用针刺循经起、止两端穴。大肠经之病取商阳、迎香;肺经之病取少商、中府;小肠经之病配少泽、听宫,能通经活络,泻邪止痛,此方法疗效显著。 2 肩周炎治疗方法 2.1单一针灸治疗

2.1.1针刺 王文远等[6]采用肩痛穴平衡针刺法治疗偏瘫性肩周炎疗效同与传统针刺法,且具有取穴少、痛苦小、操作简便等优点。王伟等[7]发现针刺健侧小腿穴位的奇穴特效针法对肩周炎患者疼痛和运动功能方面较传统针刺治疗更有优势,奇穴特效针法的取穴是以“左有病而右侧取 , 头有病而脚上针”为原则,均取健侧小腿穴位,主穴肾关。

2.1.2 电针

车涛等 [8] 比较了电针肩穴与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剂治疗肩周炎的疗效。结果电针肩穴治疗肩周炎有显著疗效,且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片。陈敏娜等[9] 观察分部针刺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疗效和作用规律。选取阿是穴、第4-6颈夹脊、合谷、足三里。电针刺激 ,每次 30 min,每周2-3 次,共2周。结果提示分部针刺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疗效确切,收效快捷,值得推广应用。 2.1.3温针

杨凤琼等[10]以病因辩证为基,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散瘀止痛为法。采用局部取穴和痛点取穴为主, 配合循经取穴和辨证取穴为辅的取穴原则 , 用温针灸治疗与电针治疗做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前者较后者有

明显的优势。徐运瑜[11]根据病变的疼痛部位循经取穴 ,选取肩髃、肩髎、肩贞、天宗、 曲池、合谷 阳陵泉等穴。针灸配合艾灸,结合局部规律活动,治疗10日,并与口服芬必得胶囊作对照。结果温针治疗较药物治疗有更显著的作用。

2.1.4 火针

范郁山等[12]观察了火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治疗组采用火针疗法,选取患侧肩髃、肩贞、肩前、肩髎、肩井、天宗、曲池、合谷等穴。风寒湿痹型加阳陵泉、血海;筋脉失荣型加足三里、三阴交。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 取穴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张学丽等[13]将肩周炎辨证分为风寒湿型、气滞血瘀型、风寒湿型兼气滞血瘀型3 型。采用师氏细火针合锋钩针治疗肩周炎并与采用毫针常规刺法对照比较。结论为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

2.1.5穴位注射

游纯秋等[14]观察了“肩三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的疗效。穴位注射组取穴肩髃、肩前、肩后 ,抽取曲安奈德1ml、利多卡因3 ml、注射用水3ml, 对准穴位后快速进针,轻轻提插 ,患者出现酸麻胀感、回抽无血即可缓慢推药。每个穴位注射药量2 ~3 ml。而后嘱患者进行自主肩关节功能锻炼 ,如拱手上举、 肩外展上举内旋及肩环转运动。并与局部痛点封闭组对照比较。结果穴位注射组总有效率较局部痛点封闭组高。“肩三针”穴位药物注射治疗肩周炎疼痛期患者有良好效果, 推荐临床使用。

2.1.5 缝勾针治疗

常选穴位为阿是穴、肩井、肩髃、肩外俞或循肩部阳明、太阳经取痛点勾割2 ~3穴,必须勾至出血,或挤捏出血为度。史兴忠等对缝勾针联合拔罐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进行了临床研究,且与传统针刺进行比较,发现前者疗效显著,具有时间短,起效快,复发慢等特点,值得临床推荐。 2.2 综合针灸治疗

除了单一的针刺治疗外,综合针灸治疗越来越受临床医生的青睐,其中以温针或电针配合穴位注射,针刺配合温针或拔罐,缝勾针配合拔罐最为常用,该方法在治疗肩周炎,缓解病人疼痛方面较单一治疗发挥了更显著优势。林广燕[15] 观察了温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治疗组取穴肩髃、肩前、肩后、 天宗, 配穴取臂臑、曲池、外关、阿是穴等 ,均取患侧穴位。采用温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 ,同时用 TDP照射患部。取穴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疗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金德玉等研究火针联合火罐治疗肩周炎疗效,认为肩周炎属于痹症的范围,故应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方法治疗,火针联合火罐是该法的最好体现,且与电针、毫针治疗做比较,发现这种联合治疗法疗效较传统针刺疗法显著。 3 小结

针灸治疗肩周炎,首先应该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将经络辨证和病因辨证相结合,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在临床具体应用中方法较多 ,有的主张单独应用 , 也有主张综合治疗 ,然而,临床报道的众多疗法,疗效难分伯仲,因而又给临床的推广与普及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尚缺乏统一的疗效标准,临床追踪及设置对照等方面尚显不足。且本病本是一个自限性疾病,且治疗过程中常有反复,因此必须开展远期疗效观察,客观评估针灸对本病的疗效。我们应该将影响针灸疗效的众多因素(如患者机能状态、针灸时机、针灸工具或辅助工具,腧穴及其配伍、针刺手法等)考虑全面,开展有关因素主次地位及相互作用的研究,从而选择出最佳组合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周湘明,辨证归经治疗肩周炎102例疗效观察[J].江苏中医,2000,21(11):35. [2]王忠良.输穴运动针刺法治疗肩周炎4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 (11) : 28 -29. [3]张炜,李全喜,等.分型治疗肩周炎126例[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1999,(6):557. [4]黄琴峰,王正明.针灸治疗肩周炎.上海针灸杂志, 2001,20(1):48. [5]孟庆良,赵存君,曲恒让,等.针刺循经起、止两端穴治疗肩周炎154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4,10(3):21. [6]王文远 ,孙永慧 ,齐迎春 ,等.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168例[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41):67 ,72. [7]王伟,于泽来,谢杰,等. 奇穴特效针法与常规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改善疼痛及功能障碍的效果比较 [J]. 中国临床康复,2005 ,9(26):48-50. [8]车涛, 裘敏雷,忻志平,等.电针肩髃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6 ,25(1):21-22. [9]陈敏娜,周美启 . 分部针刺法治疗急性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6 ,25 (1):18 – 21. [10]杨凤琼,陈良金.温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85例[J]. 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6(12) : 1287-1288. [11]徐运瑜.温针灸治疗肩周炎102 例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 ,23(5) :318. [12]范郁山,罗燕,林原.火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 ,8(3):41 – 42. [13]张学丽,刘颖,解秸萍 ,等.师氏细火针和锋钩针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 信息杂志 ,2006 13(2) :73. [14] 游纯秋 ,蒋擎 , 林燕云.“肩三针” 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66例疗效观察 [J]. 福建 医药杂志, 2007 , 29 (4) :125-126 [15]林广燕.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38例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6 ,22(7):405.

第四篇:脊柱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赵炳荣 卢天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也有了迅速的发展。这种发展是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于减少痛苦,缩短治疗时间,早期社会复归的追求。新的手术治疗技术体现在各种内固定的广泛开展、复杂部位内固定的实现、固定的微创化、固定的准确化等几个方面。

脊柱内固定的广泛开展

过去由于脊柱内固定手术需要神经外科的指导,需要C形臂等价格较为昂贵的辅助设备,需要较为复杂的手术技术,因此基本都是由大医院的外科医师开展的。但现在脊柱骨折的内固定手术已经在很多大、中、小医院广泛开展,从患者可以迅速得到治疗的角度看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种技术迅速普及的原因首先是脊柱内固定技术的成熟,通过各种学术交流来传播,大医院的专家外出会诊使手术广泛开展,进而使中小医院的医生可以较快的获得相应的技能。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医院设备的进步使得很多中小医院也具备了脊柱内固定的条件。患者的经济状况的改善使患者能够接受比较昂贵的内固定手术也促进了患者脊柱内固定手术的普及。

但是脊柱内固定手术的广泛开展也存在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没有掌握手术适应症和常规,没有懂得内固定的种类和

1 范畴的选择,没有掌握相应的内固定手术的操作技术,没有基本的内固定手术条件而强行开展手术,也因此出现了一些内固定手术并发症。

复杂部位内固定的实现

最能体现复杂部位内固定这一进步的是颈椎的内固定,在过去颈椎没有很好的内固定方法,常用棘突椎板钢丝,较长范围的钢棒或头胸外固定支架,或使用前后路手术的方法。1990年日本首先使用颈椎椎弓根固定技术一期后路固定治疗颈椎骨折,取得成功。但是由颈椎椎弓根细小,手术操作具有较大难度,我国北京积水潭医院在2003年发表了使用三维导航下进行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报告,为这一手术的应用开拓了新的前景,现在可以使用齿状突内螺钉固定治疗齿状骨折,不但固定范围小,对于寰椎和齿状突功能也很好的保留。

脊柱骨折的微创治疗

1987年国外报告了首先开展透视下经皮穿刺骨折椎体内注入骨胶治疗肿瘤造成的病理性椎体骨折的方法,以后逐渐扩展到骨质疏松性病理骨折的治疗,称之为椎体成形术。以后也有通过插入气囊使椎体高度得到一定的复原,再注入骨胶进行固定的方法,称为后胶凸成形术。无论哪一种手术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微创的方法,使骨折椎体的压溃停止,疼痛改善,但椎体的复原并不理想,但后来在世界范围得到临床实践。无论哪一种方法,生物力学试验证明治疗后的椎体强度高于患者的其它椎体强度,可能会造成其它椎体容易发生骨折。另外,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骨胶进入血

2 管,造成肺栓塞性死亡。日本国的卫生部在1998年至2001年后三年内共死亡20例病人。我们国内也正在时开展这样之手术,希望在安全上引起足够重视。

准确脊柱内固定的进步

脊柱内固定特别是各种椎弓根内固定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开展以来,不准确的内固定造成的手术并发症,也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一种使用二维和三维虚拟图像技术的计算机机器人系统在临床上可以帮助手术医师实时判断操作位置,以便准确进行复杂的脊柱内固定。1994年,爱麦特首先报告了这种计算机辅助下的椎弓根内固定技术。以后在发达国家陆续得到应用。我国首先开展此项技术的北京积水潭医院,2002年内开展上颈椎8例,颈椎椎弓根11例,上胸椎5例,胸腰段后凸畸形6例,腰椎6例的不同部位,使用计算机导航手术的经验。认为计算机导航技术提供了以往临床经验无可比拟的准确性和多角度实时的信息,而且以为三维导航可以提供最为准确的信息。在腰椎椎弓根比较粗大的部位可以使用二维导航。这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无疑开拓了一个脊椎外科手术的新时代。

进入21世纪,脊柱骨折的治疗也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脊柱内固定技术将会在微创、准确以及新的材料方面有一个更大的提高。脊柱外科将向着高技术、高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中国的脊柱外科技术将达到国际相当的水准。在这样的技术浪潮中,打好基本功,掌握脊柱外伤治疗的根本原则和必备的手术技能,正确认识和理解新的理论和技术是我们能否真正跟上或超越世界脊柱外科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五篇:中医治疗慢阻肺的研究进展

学校代码:13899学 号:11501149

毕业论文

题目:中医治疗慢阻肺的研究进展

作 者: 宋大成

专 业: 中医学 班 级: 11级中医3班

指导老师:

张艳春

2016年 4月 10 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2011级毕业论文

目 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1 内治法...................................................2 1.1 辨证分型论治...........................................2 1.2 经验方治疗.......................................2 2 针灸推拿治疗...............................................3 2.1 针灸治疗...............................................3 2.2 推拿治疗...............................................3 3 中医特色疗法.............................................4 3.1中药雾化吸入.............................................4 3.2穴位注射.............................................4 3.3穴位贴敷.............................................4 3.4穴位埋线................................................4 4 结语..... ...............................................5 参考文献...................................................5 致谢.......................................................7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2011级毕业论文

中医治疗慢阻肺的研究进展

作者 宋大成 指导老师 张艳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学专业2011级 11501149)

[摘要] 通过搜集近几年关于中医治疗慢阻肺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从而得出中医通过内治、外治及中医特色疗法等治疗对慢阻肺均取得很好疗效。目前慢阻肺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中医药在慢阻肺的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医

辨证论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慢性不可逆性、 病情进行性加重性、 慢性肺部疾患,病程长,发病较缓慢, 常反复发作。慢性气流受阻,是气道疾病( 阻塞性细支气管炎) 和肺实质破坏( 肺气肿)共同所致, 临床表现因人而异[1]。主症见气急、 动则喘促, 有咳嗽、 咳痰或喘息等症状, 且每因外邪侵袭而诱发。归属中医“肺胀、咳嗽、喘证”等疾病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肺,可累及脾肾。我国COP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40岁以上成年人的COPD患病率为8.2%,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住院率不断上升,从1998年的1.0%上升至2008年的1.6% [2]。近年来,对COPD中医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整体观念”“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等治疗原则,中药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机理,以及毒副作用较少的特点,均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中医综合治疗手段,如辨证用药、内外同治、冬病夏治、药食同疗、气功、体操锻炼等方法。中医治疗该病有其明显优势,现将中医治疗慢阻肺的现状综述如下:

1 内治法

1.1 辨证分型论治

武氏[3]根据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舌脉综合分析,将慢阻肺分为6个证型,分别为气虚血瘀、痰热郁肺证,气虚血疲、痰浊郁肺证,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阴虚血瘀、热痰恋肺证,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肝肾阴虚、痰蒙心窍证。一般说来,气虚血瘀、痰热郁肺证和气虚血瘀、痰浊郁肺证病程相对较短,正气亏虚不甚显著,临床上以咳嗽、咯痰、虚喘为主,病情多为轻中度。而后四种证型或病程日久,或由前二型逐渐演变而成,临床症状常伴有紫绀、心悸、水肿、神昏、发热难退等病情多属重度。病理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病机变化颇为复杂。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2011级毕业论文

传统中医分型论治 COPD 临床以咳、喘、痰为主症[4],分为急性加重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稳定期,病因为咳喘日久,久病肺虚。治疗时注重寒热虚实,扶正补虚治本,兼顾利水化瘀。咳嗽属风寒犯肺者,治从宣肺化痰,方药可用三拗汤加减;风热治从疏风清肺,常以桑菊饮为基础;痰热蕴肺,顺传阳明者,则应通腑泄热,以下为清,取宣白承气汤为佳;肺阴亏虚,拟用沙参麦冬汤;肺气亏虚,则用补肺汤化裁。治痰亦分寒、热;痰是铁锈色多属热伤血络,配以黛蛤散、丹皮; 属脾湿上干,内蕴于肺,治痰常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味;痰浊偏重,用二陈合三子养亲汤;若素体阳虚, 当“以温药和之”,用小青龙汤散寒蠲饮。徐志瑛教授重视“痰”“瘀”“虚”产生的机制,从肺、脾、肾三脏分期治疗,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2 经验方治疗

彭氏等使用中药汤剂慢阻肺稳定方。慢阻肺稳定方由黄芪、 党参、 白术、 南沙参、北沙参、补骨脂、巴戟天、当归组成,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疗程 3 个月。2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有效率为91%,能明显降低半年内急性加重发作次数以及中重度急性加重发作次数,明显降低生活质量评分,对主症咳嗽、 咳痰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洪氏等[7]使用愈肺宁可以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和脾、气虚和阳虚的病理状态。许氏等[8]使用中药“慢肺饮”水煎剂。“慢肺饮”组成:人参30g、白术30g、云菩10g、破故纸15g、大壁虎1对、紫河车1具、炒苏子10g、川贝10g、法夏10g、益母草30g、水蛭15g、丹参15g等12味药组成。可根据邪气性质做加减,如寒甚者加附子、细辛、桂枝、麻黄之类,热甚者加银花、桔根、连翘等;在缓解期则以邪去正虚为主,应加大扶正固本之力。有效率为93.2%。 [6]

[5]

2 针灸推拿治疗

2.1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从而调节脏腑功能。钱氏等[9]取穴:定喘、膻中、风池、风府、风门、大椎、支沟、间使。有效率占91.67%。高氏等[10]选穴:定喘、肺俞、足三里为主,毫针针刺,对背部腧穴及足三里施以温针灸,隔日1次,每周3次,结果温针灸能起到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作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命质量。 2.2 推拿治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2011级毕业论文

推拿疗法是通过对局部及相关穴位刺激, 增加了内、 外呼吸肌的肌力,改善肺部通气状况。推拿疗法可改善患者的肌肉紧张度,纠正脊柱小关节紊乱,对肺脏和膈肌产生影响,从而改善肺功能。

3 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治疗慢阻肺病除了传统的辨证论治内服中药及针灸按摩之外,还有训多特色疗法,如中药雾化吸入,穴位注射法,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这些疗法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取得一定的疗效。 3.1 中药雾化吸入

雾化有利于痰液排除,终止传导性气道炎症恶性循环,还有助于消炎,减少抗生素的剂量,可减少医源性耐药及二重感染。李氏[11]用中药雾化吸入, 处方:百部15g,地龙15g,川贝母15g,黄芩12g,荆芥12g,细辛6g,丹参15 g。每日2次雾化吸入。雾化后均拍背协助痰液排出, 连续治疗10d为1个疗程。有效率占87%。雾化吸入可有效缓解COPD的临床症状,起效时间较传统汤剂快,值得广泛运用于临床。 3.2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疗法是按照穴位本身的主治功能和药物的药理作用,采用小剂量中西药注入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针刺、穴位和药物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的治疗方法。穴位注射丹可以改善COPD缓解期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患者免疫力。 3.3 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是中医重要的特色疗法之一。根据 “春夏养阳” 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 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魏氏[12]等观察了“冬病夏治”内外同治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每年夏至至秋分时节加用痰饮青穴位贴敷和痰饮丸内服,疗程为2年。有效率85.71%,“冬病夏治”内外同治法能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4 穴位埋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2011级毕业论文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具有操作简便、 创伤小、 刺激强、 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其通过调理人体脏腑、阴阳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13]。主要用穴:足三里、肺俞、孔最、丰隆。穴位埋线治疗能改善咳嗽、 咳痰、胸闷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线。

4 结语

目前文献报道显示,中医治疗慢阻肺具有独特的优势,故运用中医治疗慢阻肺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了中医在治疗慢阻肺上既能缓解临床症状, 又能增强患者体质,减少AECOPD,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另一方面,中医治疗慢阻肺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缺乏规范化、 标准化的作用机制研究,研究很少纵向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 疗效评价标准不一,不能规范统一的评价其临床效果。如何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今后,中医治疗慢阻肺的方向应面向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营养状况, 恢复肺功能等方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2011级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李为贵,赵小军.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3):50-50 [2] 方晓聪,王向东,白春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国的诊治现状[J].国际呼吸杂志,2011,31(7):493-497 [3]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J].中医杂志,2011,53(1):80-82. [4] 黄人鹤等,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况浅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4):150-151 [5]方灵云.徐志瑛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2):399-401.

[6] 彭磊,范毕辉,陆剑豪.慢阻肺稳定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303-342 [7]洪敏俐,杨朝阳,柯庚申,洪春霖,刘燕鸿,黄小华,李风森,李灿东.愈肺宁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医证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5):1666-1669 [8]许振林,许正龙.中药“慢肺饮”治疗慢阻肺73例[J].中医中药,2013,11(1):270-271 [9] 钱航,周庆伟.中医特色疗法对 COPD 稳定期的治疗进展[J].中医研究.2013,26(9):77-78 [10] 高洁,欧阳八四,孙钢.温针灸对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和生命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针灸,2011,(10):893-897 [11] 李刘英.中药雾化吸入疗法治疗 COPD 60 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6):19-20.

[12] 魏亚东,鱼涛,谢燕华,等 .“冬病夏治”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2011级毕业论文

病稳定期患者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2): 408-410. [13] 张选平,贾春生,王建岭,石晶,张莘,李晓峰,许晓康,覃亮,张美玲,康素刚,段晓东.穴位埋线疗法的优势病种及应用规律[J]中国针灸2012,32(10):947-95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2011级毕业论文

致 谢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指导老师张艳春的悉心指导!

还要感谢在我论文完成过程中给我宝贵意见的同学和在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母校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对我们实习生的关心和爱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卷烟营销员高级技能下一篇:加油站安全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