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就业创业的论文

2022-05-16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就业创业的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国内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文章结合实际,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设想,以期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

第一篇:关于就业创业的论文

关于高校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探究

摘 要:在高校对大学生展开就业与创业的指导和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当下我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方面缺乏相应的对策系统,就业创业指导教学模针对性不足、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不足等问题,提出改革方案如下:重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教学地位;完善理论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为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提供软件资源。

关键词:高校;就业与创业;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已经突破了700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1%,其中教育部直属院校就业率超过90%,而普通高校本科生首次就业率只有80%左右,专科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只有不足45%。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环境上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仍然存在,经济内需拉动就业能力不足,有效的就业岗位需求不足,因此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短期内无法改善。高校不仅仅承担着专业教学与能力培养的任务,而且有必要建构完善的就业和创业指导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一、现行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当下我国高校教育设定的课程中,明确规定的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有四类课程,即政治思想类公共必修课、语言工具类公共必修课、体育类以及计算机类公共必修课等。大多数高校在这几类课的师资、学分、学时和课程建设方面都有明确规定。但是关于大学生就業的课程,如大学生职业规划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以及创业指导课等都仅仅是列入选修课,暴露出高校忽视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不重视大学生在就业与创业方面的指导教育同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形成了反差,这从侧面反映出另外一个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缺乏在学科专业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如就业和创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这种高校课程设置环境下,这方面的课程的师资资源不足,由于缺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方面的教学研究,缺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教育实践,大学就业与创业方面的课程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一方面不能清晰地判断就业形势,对自身的就业定位也不准确,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在就业市场处处碰壁的状况。

(二) 机构建设有待完善

虽然当前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中心,但是负责这方面工作的常设机构的人员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一般常设就业指导机构只有2到4人负责日常工作,而且机构的功能单一。事实上,当前的大学常设就业指导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是远远不能满足数以千计大学生的多样化就业需求。大学生就业数量多、专业种类多、学生个体情况不同,直接决定就业指导常设机构应该是分工细化,自成一体,工作量大,服务多样的大型指导机构,绝不是简单的办公室机构。然而大多数高校仍然用传统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观念来建设常设就业机构,就业指导机构简单,工作量小,常设机构的工作负责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就业指导学习和培训,工作人员相对缺乏,由于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本来就不受到学校重视,就业机构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工作人员平时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就业指导工作的常设机构往往工作效率低下。

(三)就业和创业指导发展失衡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当前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差,社会就业压力大,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并进一步建构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多数高校的主干课程与核心课程在教学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很好,其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设置富有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而大学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及实践基地资源不足、教育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该方面的课程资源利用尚处于探索时期。与西方国家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机构相比起来,我国教育部直属大学占用了过多的教育资源,而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则严重不足,就业与创业的工作所需要的资源则由大学自己来负担,一方面国家应该多重视普通高校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高校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利用社会资源来支持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建设不足

要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与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建设是很重要的,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大多数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建设是不足的,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很少涉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专业定位,潜力定位,清晰自己的就业优势和劣势,防止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出现盲目的状态,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二、高校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系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大学生需要进行至少三年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过程,因此就业与创业指导需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贯穿其中,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要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系统性,大一需要进行初步的就业与创业指导,主要是方向性和原则性的指导,到了大二可以在初步指导基础上,依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以及个体情况,深化就业指导,到了大三和大四就可以依据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社会发展需求,大学生的个人能力素质来进行就业和创业的指导,让大学毕业生从在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能做到有备无患。

(二)共性与个性指导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从根本上来说必须从大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以及发展潜力,依据其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就业与创业指导,另一方面,就业与创业又遵循着共同的规律,需要高校老师进行共性指导。事实上,就业与创业有着共同的规律,如人际交往能力强,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老师可以依据这一共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人际交往指导。有的学生有着自己的特长与潜能,不一定都适用于普遍的就业规则,因此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善于挖掘自己的优势,依据个体特点来择业、从业或者创业。

(三) 理论指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原则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问题,涉及学校方面,就是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工作能力的要求。一方面是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相脱节,另一方面就是大学教育重视理论教育而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所导致的。所以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方面,不仅应该完善理论课程体系,依据社会生产发展需求调整和完善大学理论教学内容,同时还应该完善相应的社会实践体系,挖掘社会企业事业单位的实践资源,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我国高校教育体系日益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对传统公立高等育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同时富有竞争力的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倒逼着现代公立高等教育进行改革,迫使公立高等教育不断调整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公立高等教育必须调整传统的僵化高等教育体制,重视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大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践教学,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提高。

(四)动态化与开放性相结合

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不是一成不变和静止不动的,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也日益多样,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实现动态化与开放性相互結合。美国一项数据统计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里,以互联网、电子产品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在短时间内吸收了大量劳动资本和金融资本,拉动了美国的经济,增加了相当可观的就业岗位数量。现代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时,应该探索动态化的就业指导模式,要制定出相应的开放性培养方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元思维、开发性思维和战略思维,培养他们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学习能力,从而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三、高校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模式改革

(一) 重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教学地位

在当前教育发展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乃至于其生存和发展,更是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但是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学工作绝不是简单地开设一两门课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学校的重视,教学资源的支撑,各个教学部门的相互配合。高校必须拥有独立的负责就业和创业指导的工作队伍,建构完善的校内就业体系,高校的各个学院的党委书记要重视本学院的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要给就业与创业指导机构配备优秀的教职工人员,保障就业与创业指导的经费,为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展开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全员化和信息化,把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上升到战略地位来对待。

(二) 完善理论体系,充实教学内容

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要有完善的教学内容和理论体系。第一,就业与创业指导要树立全程就业指导的理念。高校应该从大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掌握就业最新政策就业技巧,针对本专业就业特点强化就业素质和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同时及时给学生发布就业市场信息,全方位为学生做好就业工作。第二,建构完善的就业指导实践教学体系。除了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高校还应做好就业实践工作,充分利用用人单位和社会就业资源,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适当的就业实践环境,如开发以市场为主导的就业与创业服务项目等,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三)为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提供软件资源

软件资源主要包括制度资源和师资资源。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的展开一要有制度做保障,二要有师资做支撑。在制度资源方面,当前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必须解决当前困境,即用市场来检验毕业生就业率同学校内部非市场化的教育体系的矛盾,毕业生作为学校的产品,需要学校内部做出改变,教育系统应该与市场寻求最佳的结合点,改变这一困境。在师资资源方面,一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二是要提高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人员;三是制定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和奖励考核措施,通过多种措施,为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工作提供全面的软件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文.高等教育投资与毕业生供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432.

[2]姚裕群,彭思舟.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讨论综述[J].人口与经济,2008(3).

[3]王宝义.论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5).

[4]黄昌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5).

作者:李娟娟

第二篇: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探讨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国内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文章结合实际,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设想,以期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法律服务

[作者简介]李蔚娅(1980-),女,吉林长春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盖世洲(1978-),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郝志功(1963-),男,河北文安人,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党政办公室主任,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河北廊坊065000)

根据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统计,2011年,我国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60万人,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逾400万人之多,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高达千万余人。国内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时,找到一份专业对口、待遇优厚的工作,对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而言,无异于痴人说梦。“先就业、再择业”口号的提出,恰恰说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笔者认为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局面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1.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因分析。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的不足,是造成其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一,大学生的知识构成、专业能力存在欠缺。虽然国家一直在致力于推行素质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培养出高质量的大学毕业生并非易事。目前,国内高校的普遍状况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要求,教学条件也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高等教育的需要。而学习过程中实践环节的欠缺,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如果不能提高自身的含金量,即使就业环境好转、压力下降,就业困境也无法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第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存在欠缺。就业、求职并非是一项简单的活动,无论是正确认识就业、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还是真正开展求职活动顺利就业,以及就业后进一步的发展等,都是具有较高技术要求的。没有相应的就业能力是无法顺利完成求职、就业等一系列活动的。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开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是针对在校生就业能力的一种培养。但仅仅依靠这一课程远远不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导水平普遍较低,不能给大学生带来真正具有实战意义的能力培养,许多就业指导课往往流于形式。建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系统、科学培养,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多元培养机制势在必行。

2.大学生就业难的外因分析。目前国内的各种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第一,国内就业形势仍不理想。进入21世纪,国内外经济形势以更快的速度不断地进行变化与发展,这对于国内的就业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尽管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的就业形势趋于好转,但就业压力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众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尚不能顺利实现就业或再就业,更何况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

第二,国家促进、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尚不完善。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并不能完全到位,且政策本身也并未完全涵盖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全部内容,因此这些措施尚不能构成一个促进、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完善的体系。政府应当对于现有政策进行适时调整,并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出台更多、更切合实际的配套措施,保障其实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切合其需要的帮助与服务。

第三,高校扩招的负面效应。1999年,基于解决部分经济问题与就业问题的需要,我国政府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高校扩招计划,并于年内正式实施。扩招使很多原本不能通过“独木桥”的人也顺利进入了大学校园。这原本是高等教育普及的良机,但许多高校因扩招准备不充分、盲目扩招,出现了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的不足,不能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直接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这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含金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更为关键的是,随着2003年大学扩招后第一批学生的走向毕业,大量大学毕业生在突然之间全部涌入就业市场,而就业市场却没有足够的岗位可以提供给求职的大学生,客观上造成了供求关系的扭曲,对原本就因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取消而开始变得相对困难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造成了更加强烈的冲击。

第四,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大量存在。长期生活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常常遭遇合法权益损害事件。尤其是在其就业、创业过程中,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几乎没有社会经验,对现实的估计盲目的乐观或悲观,一旦发生变化往往缺乏应对准备,而对于各种有可能损害自身合法权益的风险也缺乏基本的辨别与防范能力,因此才会出现大量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例如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不规范,甚至没有劳动合同,单方面扩大求职大学生的劳动义务等。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难局面的改善,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其根本途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单凭高校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这一单一形式是远远不够的。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的共同努力,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就业形势需要,多领域、多角度入手,方可实现能力提高的目的。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专业能力,这个可以通过高等教育改革来实现,即重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强化大学生自身知识储备,提高大学生实践水平以提升其专业能力。自身含金量的提高,必然会增加就业成功的砝码。而另一方面是大学生针对就业全过程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如对国家就业政策、措施的正确解读,当前就业环境的恰当分析,就业形势的合理预期,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以及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各种求职技巧、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等。这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并非高校通过课堂教育可以实现,也不是社会上各类职业培训、职业中介所能实现,必须建立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及创业法律服务体系,才可以将工作做到实处,真正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设想

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是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提供专业服务,特别是法律服务的公益机构,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公益性等特点。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国外相关领域的经验借鉴,提出关于国内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构建的初步设想。

1.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创建。鉴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权威性、专业性、公益性等特点,该体系应当由政府主导、人力与社会保障部门直接负责或批准有资质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创建。而服务体系建立的地域范围应当视不同地区高校分布的具体情况而定,至少应当在二级行政区划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体系,以满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除却实体创建之外,还应当结合网络技术创建对应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网络平台,以便更快、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帮助与服务。

2.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内容。第一,大学生就业政策指导。成功就业,首先要正确解读就业政策。目前国内大学的就业指导课程其任课教师多为辅导员等非专业人士,在国家大学生就业政策解读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聘请专业人士为大学生进行系统、规范、合理、实用的政策指导,其形式可以是与大中专院校合作在校内开展就业政策指导的专业讲座、印发就业政策宣传资料、提供就业政策咨询(主要是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以及网上咨询)等。

第二,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充分了解实时的就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前的充分准备。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通过对国内就业环境的实时情况的调查与研究,结合各地区、各行业、各工种的具体需要,结合各类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帮助其对未来就业环境做正确分析与预判。

第三,大学生就业信息交流。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利用政府力量,整合各类用工、求职信息资源,使之科学化、系统化,采用资料免费发放、网络公布等方式,定期向大学生公布就业信息,做好信息传播的使者。同时,也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召开各种招聘会议,协助用人单位与求职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第四,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较差、对于社会竞争与社会压力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于未来预期过高、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过于自信或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直面人生的困难与挫折等情况。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利用讲座、宣传、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辅助其做好正确的心理准备,迎接步入社会的各种挑战。

第五,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果能正确认识并利用这些特点,为其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拟订一条正确、可行的职业道路,必然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地实现就业目标。

第六,求职面试技巧培训。求职面试过程中,各种技巧的恰当运用,可以大大提高自身附加值,为求职成功加分。例如端庄合体的着装打扮、大方有礼的言谈举止等,都可以提高求职成功的几率。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可以通过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合作,将各种求职面试技巧融入就业指导的课堂教学,使大学生快速掌握,进而运用与个人的求职过程中。

第七,就业、创业法律事务的咨询与解决。针对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如合同如何签订、违约如何追偿等,以及创业过程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如企业如何设立等,通过专业人士进行专业解答,让大学生了解自身合法权益,在合法权益受损时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特别是在问题发生时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以便问题能够得到顺利解决。为了强化大学生对于自身合法权益的认识,还可以通过讲座、宣传等方式普及劳动法律制度。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并非一朝一夕造成,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集合国家、社会、高校及个人的力量,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将措施落到实处,方能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真正改变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局面。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创建科学、规范的法律服务体系,必将成为今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周丹.论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J].人力资源管理,2010(5).

[2]刘海军.当前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的不足与完善[J].管理工程师,2010(3).

[3]关新.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J].教育探索,2010(1).

[4]张涵,刘昕悦,张乐.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初探[J].法学之窗,2010(4).

作者:李蔚娅 盖世洲 郝志功

第三篇: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

摘要: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内容,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应有之举。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对于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题词:大学生;就业创业;思考

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和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深化教育改革,迎接时代挑战,培养经济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的应有之举。面对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教育的困难,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挑战,对于高校和谐发展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一、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教育,始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由此可见,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中心,也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等教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计划经济年代,还是在市场经济年代;无论是在精英教育时代,还是在大众化教育时代,我国高校都始终重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因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不同,不同时期的就业和创业教育各有侧重。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校实行统招统分制度,学生人数少,办学规模不大,重视学生实习,校外实习均是有组织有领导地统一进行,学生在实习单位通过见习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有了基本的认识和适应;毕业前对学生进行毕业教育,教育学生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种教育对促进学生适应形势、艰苦创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学生服从分配,到基层工作、建功立业,大都成为单位的骨干和中坚,有的成为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科学家和出色的经营管理专家。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以来,特别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由于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接受学生实习的自觉性和意愿下降;学校学生人数多,集中组织学生实习难度大,大学生实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进行就业和创业锻炼的机会大大减少。高校进行的课程改革、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接受就业和创业教育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相对大学生深入一线和现场实习和锻炼的效果,却黯然失色。

二、当前制约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内容,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这样才能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同步。就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进展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还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

1.高校就业和创业教育空泛、不连贯,期望值高。从内容上讲,高校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内容均有体现,但在事实上存在着一连串问题。一是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和讲座实施,与校外实习、实践联系不密切,学生因校外或现场实习、实践的机会减少,缺乏对将来所从事工作或就业、创业的直接认识和体验;二是就业和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脱节、开设晚,因而学生在学习专业时对专业与就业、创业的关系,对专业知识在就业和创业中的作用,对如何利用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进行就业、创业,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出现学习时不明白、学过后又明白晚了的问题,导致学生为学习而学习、甚至为不挂科而学习形成高分低能的致命障碍,错失培植就业和创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好时机;三是就业和创业教育期望值高,一说就业特别是创业就希望一创业就干大的、干高级的,容易出现空对空的问题。

2.高校就业和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环境。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大多属于国有和集体的,一旦学生需要实习,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比较高,也会配上企业专门人员参与指导学生实习,这是我们高教成功的一大因素。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以来,企业普遍重视经济效益,因担心影响企业生产和经济效益,大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或毕业生进行毕业实习,即使同意实习也不会让学生顶岗实习,有的还要收取较高实习费用,这样就使高校实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打了折扣,这使办学经费捉襟见肘的高校望而却步。为弥补不足,一些高校或把校外实习改为校内实习,或压缩校外实习时间。由于校内与校外是两种不同的实习环境,加上高校扩招场所不足,实习条件、管理方式等与现场不一致,导致学生在求职和创业时出现不适应。

3.现有的管理制度制约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开展。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也离不开教育制度的支持。现在各高校大都倡导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但在管理制度上却有很多不适应。例如,大学生经商,有相当的教师认为学生以学为主不应该经商,因而不支持学生经商;有的学校学生手册明文禁止学生经商。学生校外实习和锻炼的条件变了,经费可以采取学校、学院(系)、学生共同承担,但高校收费有明文规定,如果向学生收费没有明文规定属于乱收费,也影响了计划的实施。诸如此类,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抑制作用。

4.家庭和学生对就业和创业教育的认识不一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和母鸡带小鸡的影响,许多学生家长宁肯自己苦些也不愿意孩子受罪,不同意孩子早就业、不同意孩子去基层,一门心思督促孩子去大城市、去事业单位就业,督促孩子考研究生、考公务员,使孩子既失去了接受就业和创业教育的机会,也在求职择业和就业时失去了很多选择和就业创业机会。大学生本身的片面认识,也是影响就业和创业教育开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家庭的期望、个人的期望,使很多学生自入校起,就把目标锁定在考研、考公务员和到大城市、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就业上。平时对就业不想,一门心思考研,社会活动不积极,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

三、标本兼治,加强和改进就业教育

大学生是我国高学历优秀青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掌握了大学生才能掌握未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和就业教育是高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在新的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和就业教育,必须统筹兼顾、标本兼治。

1.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权限进一步加大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的措施,关口前移,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和措施迁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就业、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确立上来,营造就业和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解决大学生就业前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进一步加大高校投入和教育改革力度,解决当前高校教育经费不足和实习就业困难,规范高校办学行为,切实把就业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其次,要整合政策措施,对自觉接受高校大学生见习、实习和就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优惠或补助,为高校学生规范实习和就业提供真实的场所和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基层县(市)、区或乡镇,要掌握本地学生的去向,利用寒暑假时间,通过召开会议、发放调研材料、组织参观等形式,一方面了解本地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人才需求情况和往届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既增强大学生自觉成才和自主就业、创业意识,也使他们对未来就业或创业有一定的思考。

2.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大学生毕业时既不能自主就业,更不会自主创业,那他们就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也相当于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此,高校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要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标准,科学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措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达标准够水平;二是要围绕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核心竞争力,把就业和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科技创新的每个环节,突破就业和创业教育面窄量少的情况;三是加强教育实习和实践环节,强化就业和创业教育效果。

3.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在就业和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也是对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类企事业单位要从单位长远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强校企合作关系,主动接纳大学生进单位进行实习锻炼,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规范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和创业的平台和阵地,使他们体会企业的文化和就业创业的意义,在锻炼中加深认识,提高水平和本领;另一方面也在学生锻炼中发现人才,为单位选拔优秀和合格人才,这样的人才远比一场招聘更加实际:一是对人才有更深入更直接的考察,并且这种考察比校园招聘更深入;二是减少了单位东西南北招聘的辛劳和不菲的花费;三是提高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率。

4.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宣传我国的招生就业政策,宣传我国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家长在孩子在考取大学之时,就了解我国的就业形势和考研就业实际,丢掉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特别是基层县市区劳动保障和社会部门,要透明本地大学生就业政策和用人计划,使学生家长了解实际情况,消除“孩子看着自己的好”和“自己的孩子是龙是风,别人家的孩子是虫是鸡”的不合实际的幻想,预知孩子几年后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吃饭穿衣量家当”。从实际出发,关注孩子的成长,根据孩子的实际,确立孩子的出路,支持和督促孩子努力学习,在寒暑假时间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实践和岗位实习,树立自主就业和创业意识。从而使家庭作用与政府主导、学校培养、社会支持相结合,形成齐抓共管强化就业创业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实际锻炼。

作者简介:刘强(1976-),男,山东省莱芜市人,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山东科技大学工学硕士;韩明臣(1966-),男,山东省平阴县人,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副教授,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王春宇(1977-),女,山东省青岛市人,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辅导员,讲师,青岛大学文学硕士;陈英慧(1979-),女,山东省东营市人,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辅导员,山东大学法学硕士。

作者:刘强,韩明臣,王春宇,陈英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职业学校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轨道车司机技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