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译制片翻译分析论文

2022-04-29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影视译制片翻译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电影传入中国后,中国译制片的雏形开始形成,并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影视翻译研究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影视翻译研究未能引起中国翻译界的重视。在翻译领域,无论高校课程设置还是学者研究范围,大部分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真正系统学习或研究影视翻译的人却少之又少。这就导致合格的影视翻译人才相当匮乏。

影视译制片翻译分析论文 篇1:

美学视阈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

摘 要 影视字幕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翻译不仅寻求两种语言文本之间的对等关系,而且要在它们之间寻求一种美的美的信息和美的传递。本文以美学的视角,对影视字幕翻译进行研究,总结和分析了字幕翻译的审美原则,也就是:传递原片风格、人物个性化以及情感化。

关键词 美学 影视字幕翻译 审美原则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国间文化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影视作品引入中国,成为我们了解异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影视字幕翻译进行了研究。本文针对影视字幕翻译的特殊性,并且与实际的影视翻译实践相结合,将在美学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提了出来。

1 影视字幕的特点

针对大众音像交际类型的诸如电视以及电影等两种方式进行的术语转换,就是所谓的字幕,字幕不仅可以是语内的,同时也可以是语际间的。将话语向着不同的语言文本进行转换就是所谓的语内字幕翻译,在使原声的内容得以保留的前提之下,采用其他的语言来替代剧中人物的语言,这就是所谓的语际字幕翻译,字幕翻译既有文学翻译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1)时间性。由于受到观众浏览字幕时间以及文本图像以及声音的限制,所以字幕翻译往往只具有非常短的屏幕停留时间;(2)通俗性。电影的观众是不确定的。这样就要求影视自身作为一种大众的传媒必须要对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市场反应进行充分的考虑,做到雅俗共赏。(3)综合性。人物语言与动态画面在影视作品当中一般都会具有相互补充以及相互影响的特点,所以需要保证有机结合剧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真正实现声画同步。

2 翻译美学原理概述

作为一门有机集合现代美学与古典美学、文艺美学与翻译理论的学科,翻译美学能够将翻译学的美学渊源揭示出来,并且针对翻译学受到美学的特殊影响进行探讨,其能够对翻译通过对美学基本原理的运用将不一样的审美标准提出来,从而能够对双语转换过程中的美学问题进行解决、阐释以及分析。翻译美学最基本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现代语言学和美学的原理的运用,针对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进行解决,并且让人们能够对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产生一定的认识,最终能够使人们对译文的审美鉴别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美学思想伴随着人类的审美经验一步步发展,翻译审美也伴随着哲学、美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古代翻译家的审美思考中。

在中国,翻译与美学的结合可以追溯到佛经翻译。中国佛教翻译史上一直存在“文、质”之争。文派译者主张翻译应当“辞旨文雅”,行文要“清丽欣畅”,质派译者对于“质直求真”的翻译原则比较推崇,这些人将以“质而不野”以及“辨而不华”的朴拙之风看成是翻译标准,汉代的王充就反对用“文”来掩饰“虚妄”,要求译文要做到诚实。我国翻译学对美的追求与探索就能够在“文、质”之争得到很好的体现。

而在后来的一些有关翻译标准的研究当中对翻译美学的探索也有所涉及,如马建忠的“善译”代表当时的士人对翻译“所谓何来”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特征;严复的“信达雅”论概括了翻译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傅雷的“神似重于形似”要求译文要具有“生命精神”,要有一种超越外的精神气质;钱钟书用“化境”将文学翻译的价值标准提出来,意在说明翻译要体现出神入化的境界。

3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

3.1 情感化原则

译者要在角色当中融入自己,使剧中的人物能够与自己进行一定程度的情感沟通,同时还要对各个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切的体会,最终能够做到译文“有感而发”,这就是所谓的情感化原则。一些优秀的译制片能够吸引大量的观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观众对翻译的痕迹很少有所察觉,同时也能够真正地在将自己融入到剧情当中。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前提条件就是译文真切感人。要是译文尽管做到忠实于文字的表层,但是没有真情实感,就会产生非常生硬的感觉,也无法打动观众。在创作过程中翻译人员必须要追求的思想境界就是情感化原则,这也是针对翻译者翻译水平进行鉴赏的重要标准,更是翻译者针对翻译进行取舍的重要尺度。因此翻译者需要针对原文所蕴含的每一份情感进行最准确自然的传递。

翻译这份工作曾经被一个翻译家说成是一个非常寂寞的职业,比如在翻译的工作条件方面,只需要将一张桌子放在角落里面就能够进行翻译。但是翻译家并不会孤独,这是由于其需要一直与别人进行对话,其中包括影片的创造者以及剧中的每一个人物,甚至翻译家还要与每一位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进行对话。尤其在翻译影视剧本的时候,这种对话具有更直观、更形象以及更生动的特点。一旦在进行翻译的时候,翻译者没有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就会导致翻译的影视作品失去灵魂。就好像人们在观看剧本的时候就会有舞台形象在自己的脑海出现,这就属于一种再创造的工作。比如美国影片《亚瑟王》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公元5世纪的时候,亚瑟王因为父辈是战俘,所以只能做罗马帝国的骑士,亚瑟王带着具有同样身世的骑士们在整整15年的时间里为罗马帝国服役。到后来他们终于熬到了可以退役的时候,但是他们却需要先讲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完成,才能够真正退役,最后这些勇士最终将这些任务很好的完成了,并且具有了自由之身。然而由于萨克森人的侵犯,于是罗马舒适自由的生活被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义无反顾地抛之脑后,最终勇敢地拿起武器与当地人一起针对外来的侵略进行反抗,并且将侵犯者鸡腿,极大地推动了不列颠的独立和统一,最后亚瑟王被人们推举为国王,由于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所以剧中人物的对话到处洋溢着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

例 1:Bors: Now that we’re free men. I’m gonna drink till I can’t piss straight.

Gawain: You do that every night.

Bors: I never could piss straight. Too much of myself to handle down there.

译文1:鲍斯:终于要退役了,我可要喝个一醉方休啊。

高文:你哪天不醉?

鲍斯:不醉就睡不着,在外征战十五年,想家呀。

实在难熬,我这是借酒消愁。

译文2:波尔斯:现在我们自由了,我要痛饮到尿不准为止。

高文:你每晚都这样啊?

波尔斯:我从来都尿不准,连我都掌握不了……

人物丰富的感情色彩在这段对话当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在异地生活了15年之后,罗马帝国的骑士们终于可以退役,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个自由的时刻,大家痛饮以庆祝。角色的内心世界在译文1当中得到了有效挖掘,使译文具有真实的情感。骑士们洒脱的心情在“一醉方休”,“借酒消愁”这些译文当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由于选择了意译的手法,译文1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剧中角色们压抑已久并得以宣泄的情感。

例 2:Lancelot: The Saxons only claim what they kill.

Gawain: They only kill everything.

译文1:兰斯洛特:不列颠人一定会拼死抵抗他们。

高文:那会被人杀光。

译文2:兰斯洛特:撒克逊人只会杀戮。

高文:他们见一个杀一个。

显然,相对于译文1而言,译文2具有更加强烈的感情色彩,同时还与剧中人物的情感更加符合。“那会被人杀光”带有一种平淡无奇的感觉,而说话人的愤恨之情则可以通过“他们见一个杀一个”很好地表达出来。

3.2 人物个性化原则

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很多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而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必须要做到针对人物性格进行创造,比如张友松先生在对马克·吐温作品进行翻译之后,曾经谈到翻译的体会,各色各样的人物在原作中被描述出来的言谈举止以及形象是翻译者必须要细心揣摩的,并且要在作品里将自己融入进去,在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在观众的面前非常鲜活地呈现各种人物和自然景色,真正做到言如其人,最终能够使观众听到声音就能够了解人物形象。人物具有特色的一言一行最终将动人的故事构筑起来,人物性格越鲜明,故事就越感人。作为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摇篮,电影往往是以人物性格为根据从而将影片中的不同人物的台词设定出来,因此这些人物往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比如电影《加菲猫》中Work fascinates me. I can look at it for hours!——工作好有意思耶!尤其是看着别人工作。这句台词是由剧中的主角加菲猫说出来的,加菲猫本身具有非常幽默机智的特点,而且具有非常懒散的性格,一些特别经典的话语经常从他口中说出来,而文中所选的这句台词正好是加菲猫的经典话语。这一句译文非常生动传神,采用感叹句来取代原文当中的陈述句,同时还将语气词加入了进去,因此与人物的口吻和性格十分符合,同时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没有进行直接翻译,而是真正在角色当中融入了自己,立足于加菲猫的性格特点,采用了意译的方式进行了翻译。

例2:好莱坞著名电影《保镖》中有这么一段对话(雷切尔与她的保镖弗兰克初次见面):

Raehel: Well, you don’t look like a bodyguard.(你看起来不像保镖。)

Frank: What would you expect? (你觉得保镖应该是什么样子?)

Raehel: Well, I don’t know, maybe a tough guy. (嗯,我也不知道,或许应该很强壮吧。)

Frank: This is my disguise.(这样可以掩饰我的身份。)

“This is my disguise.”弗兰克的机智幽默在这一句话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要是采用直译的方式将其翻译成“我用它来做掩饰”,就会使这句话显得十分生硬,而选择意译的方式将其翻译成“这样可以掩饰我的身份。”采用这样的方式就能够使语言与剧中人物的个性十分符合。

3.3 原片风格的传递

与文学作品一样,电影作品通常都具有比较独特的风格,译者应该努力地去追求在翻译过程中的风格的传递。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该将自己的创作风格放弃,最大限度地去采用与原文特色相同的翻译文字特色。正是因为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相对于原片的风格而言,经过翻译配音后的影片肯定会存在着较大的不同。相对于英语而言,汉语在语调、语音、表达方式以及语言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由于字幕的限制性因素或者为了对口型进行配合,从而采用增减或变异处理的方式针对原文进行处理,就会使原片风格的传递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采用归化处理的方式针对影片中的文化异质信息进行翻译,就会丧失原有的异国文化特色,这样就会导致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有非常大的出入。

4 结语

随着翻译学科的不断发展,从总体上来说,现在大家普遍重视小说、诗歌的翻译,但是却忽视了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传播得非常广泛,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影视字幕翻译。通过研究,本文总结和分析了字幕翻译的审美原则,字幕翻译应该以美学的方法论为根据,针对影视字幕翻译进行研究,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项目“美学视阈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14207)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Shen, Dan. Literary Stylistics and Fictional Translation.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1995:129.

[2]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 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38-40.

[4] 张友松.文学翻译漫谈.载于巴金等著.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作者:周莹 刘馨

影视译制片翻译分析论文 篇2:

影视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电影传入中国后,中国译制片的雏形开始形成,并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影视翻译研究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影视翻译研究未能引起中国翻译界的重视。在翻译领域,无论高校课程设置还是学者研究范围,大部分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真正系统学习或研究影视翻译的人却少之又少。这就导致合格的影视翻译人才相当匮乏。因此,改革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影视翻译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合格的影视翻译人才,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影视翻译;翻译教学;人才培养

隨着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影视翻译人才的市场需求日益迫切。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翻译教学改革的趋势。然而,效果不尽如人意。翻译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社会需求很大的一项技能。但近年来,翻译人才培养在师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改革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影视翻译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很多高校研究的问题,该文章立足于当前高校英语专业翻译硕士人才培养现状,根据河北传媒学院英语专业和翻译硕士培养实际情况,培养影视翻译人才,改善目前影视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影视翻译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国际交流的需求以及信息时代文化传播的需求。

一、国内高校翻译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现状

(一)教学理念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的错误观念和认识使得在翻译课的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翻译理论-翻译方法讲解-学生自己练习,参照参考答案讲解。而且,教师的讲解集中到文学翻译上。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欣赏,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并不多,长此以往,学生进行的翻译实践较少,往往会不敢翻译,甚至会造成依赖参考答案的后果,课堂中学生参与程度较低。

(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大都是通用类型,没有特色,有些院校会根据自身学校特色增设一些翻译课程,但开设影视翻译课程的院校比较少,大都是工程、航空、计算机、商务翻译等的课程。而且理论课偏多,沿袭之前的重理论,轻实践。从开设课程的时间和内容上看,学生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是课时少,而且翻译实践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课堂教授的内容与学生真正想学的内容存在脱节现象,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节,学生认为课堂所学内容与知识是没有用的,这些知识的学习对自己提高翻译能力没有多大益处,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也偷提没有提高。这样会导致学生毕业之前所学翻译知识不够系统,理论基础不扎实,尤其是实践能力差,毕业后不能胜任职业翻译,如影视翻译类岗位的翻译。

(三)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目前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仍然存在一定问题。课程体系不完整,缺乏理论深度,缺乏应用型课程,教师还是将教学重点反复在翻译理论与技巧的讲解上,缺乏真实情境中的实践锻炼机会,这也造成了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差,不能与市场需求接轨。

(四)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是当前很多高校教师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师通常给学生提供文本,学生翻译,对照译文,然后老师纠错、讲评。影视领域翻译的教学方法很多也是如此。传统的“讲评法”“纠错法”使学习变动枯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影视剧的语言相对特殊,如果采用传统教学,只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

二、构建影视翻译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研究模式

(一)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翻译行业业已进入到信息化、商业化的运营模式。翻译也要利用网络时代的新技术辅助翻译,来为社会服务。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掌握新技术,掌握翻译软件使用等,不断提高自己,另外,教师要转变观念,做好角色的转变,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讨论者,合作者,组织者,资源的开发者,是教练,是导员,是陪练。使学生能够“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

(二)确立复合型影视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影视翻译的专业特点及特殊性,影视翻译的教学应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应该与影视翻译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即培养也就是培养既懂英语、懂影视,会翻译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也应该与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结合,因此,应主要分为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并加强实践模块的教学与训练。理论模块不仅包括一般翻译史课、翻译文化课、翻译策略课、翻译的工具能力课等,还应增加影视类专业课程,使学生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和知识、影视翻译的技术工具课。实践模块也并不完全是单纯的实践活动,在学生操练,教师点评的过程中,从翻译与文化及相关知识结合的角度,运用文本分析、媒体研究、语用学等研究成果探讨配音语字幕翻译的技巧与策略。另外,本校的翻译工作坊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练习的机会,课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做好开课前的准备工作。开课前,教师提前找好材料发给学生,学生翻译完成后,提交给老师,在教师授课前,教师将学生译文进行认真批阅与点评,返还给学生。在课上的,教师会把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类。利用课上时间,跟学生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更恰当的译法。

另外,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影视翻译者,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是必须的。影视翻译往往会涉猎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对中西方文化素养要求也很高,因此,还应在课程设置上增加汉语类课程夯实学生汉语知识,提高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同时,开设《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课程,适当给学生延伸相关文化知识。还要给学生制定了详细的阅读计划安排,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中西文化书籍,布置阅读任务,教师定期进行测试,以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三)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影视翻译教学在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还要依托、利用现代多媒体“声、文、图”并茂的特点,建设翻译实验室,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模拟创造交流环境的真实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加强互动交流。同时,完整的语境也增强了翻译训练效果,也就是说,依托影视字幕的每次翻译训练,学生接收图像和声音信息,又置身于影片语境,这些对白场景有助于学生掌握翻译策略,准确理解原文语境,正确进行双语转换。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高,学习效率自然就高。

当代的翻译教学不仅要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教会学生基本的翻译技巧,还应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双语交际能力,教师应该利用影视本身的特点,寓教于乐,与时代相结合。单纯的文字讲解无法活跃课堂氛围,也难以带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老师的教学方法得当、学生的学习方法正确,学生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状况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加大力度,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同时,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翻译水平,锻炼教师的翻译能力。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邀请知名专家或具有丰富翻译经验的业界人士来学院讲学,教师提供更多机会面对面交流或翻译实践指导。学术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也使教师切实感受到专家学者的学术魅力。其次,派遣教师参加全国性质的相关学术会议和研讨班,教师们认真学习,及时掌握了该学科前沿知识,是教师增长了见识,积极投身到教学实践与科研活动当中。另外,学校为教师提供了较多的翻译实践机会,包括学术讲座的现场口译,和艺术节等活动的陪同翻译等。如伦敦前非市长来校讲学,教师担任现场口译,美国康斯坦斯教授来校讲学,教师担任现场口译等。

除了自由教师的培养外,学校还可以外聘请一些影视翻译经验丰富的业界人士或者影视翻译领域专家担任外聘教师或以讲座形式给学生授课,给学生尽可能提供更多机会进行面对面交流或翻译实践指导,这样学生能得到更专业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外,更直接、更全面的认识影视翻译这个领域。

(五)拓展实践渠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翻译学习,实践是重中之重。以往的翻译教学,有教材陈旧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等客观原因,造成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兴趣不高,翻译实践活动进行的较少,而且往往会流于形式。该模式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翻译实践机会,努力建立“课内+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翻译实战机会。一方面,让学生注册成为翻译公司译员,亲自实践。另一方面,借助本校特有的专业特点,将影视学院学生、动画学院学生拍摄的作品,进行翻译实践。同时一年一度的传媒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了国内外大量的素材。再者,学校成立了“影视翻译培训与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最后,学校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担任学术会议或讲座的口译和陪同翻译。锻炼学生真实场景下的翻译能力。

三、结束语

教学模式是英语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构建影视翻译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翻译学科建设,推动影视翻译人材培养模式改革,为社会培养合格影视翻译人才,将促进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这必将对本省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乃瑞华.复合型文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为陕西经济发展培养专业翻译人才[J].教育教学探索,2014(12).

[2]王玉秀.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4(23).

[3]吴 .翻译能力建构与中译外人才培养[J].外语学刊,2015(1).

作者:郭淑丽 冯梅

影视译制片翻译分析论文 篇3:

文化语境的把握与影视题材翻译

[摘要]在影视题材翻译的过程中,他们既要满足各种限制,又要保持与影片画面的默契,充分表现故事情节、情景和文化内涵。还应该考虑话语环境以及情节和主题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因素。不同民族的文化冲突能否处理得当,不仅取决于译者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唯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跨越语言鸿沟,从而使翻译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关键词]文化差异 影视翻译 文化语境 动态对等

影视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和其他翻译形式并列,比如小说翻译、诗歌翻译和散文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有与文学翻译的相通之处。遵守着文学翻译的一般准则。但在更大程度上它还是受制于影视艺术本身的特殊性。用带上镣铐跳舞来形容影视剧的翻译实在是再生动不过了。我们如何能译出使原影片人物灵魂复活的片名和对白,再现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让越来越多的受众喜爱来自异域的译制片。本文就文化语境的把握,和对影视题材的翻译来做以分析说明。

一、影视题材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中国翻译界新崛起的“文化学派”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来说文化传达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基于文化与语言的若干特点,翻译工作所能完成的只是尽可能多的文化传递,“文化传真”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或是说,终极的目标。

对于文化这个及其宽泛的概念,很多学者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现代文化学之父,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定义文化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即包括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罗伯特·拉多和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儿也都指出文化行为的模式化特性。英国学者泰勒做出了另外一种经典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虽然定义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无疑文化具有极大的含概性,包容了几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说明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如双关的翻译就很难用译语完整地传达原语的意义。在以下句子“If we do not hang together,we would be hanged together,”中。hang一词在英语里既有“挂”又有“吊死”之意。而汉语中,没有等效得多义词。文学作品中这类双关现象尤为常见。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剧中,第二幕新王问哈姆雷特说:“我的儿子(son),你为什么躲在阴影里(shadow)。哈姆雷特用了一个双关来回答“too much sun”。这里的sun与son同音,是一种含沙射影的讽刺,讽刺哈姆雷特的叔父篡夺王权,又假意亲热。在翻译时,这一棘手的问题,最多只能用注释来告诉读者原文的巧妙又完整的含义表达,原语的睿智用心则在直接译文中出现空缺。再如《苔丝》中,克莱尔抱苔丝、莱蒂、玛丽安、伊兹过河一节中克莱尔说:“Three Leahs to get one Rachel”一句中,没有文化背景的读者就无法理解该句的含义。所以,译者不得不在此采用加注的手法。不胜枚举的此类例子说明这种语言与语言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翻译时是难以处理的。

二、影视题材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各类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e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跨文化合作)”、“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或“transculturation(跨文化交际)”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

在英汉翻译的实践中,通过对两种文化差异的对比,从而掌握它们的特点,并运用这些特点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困难,是十分重要的。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假背景所导致的。归根到底,翻译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因为两种语言差异而造成的障碍。“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可见,在翻译这个千里之行的旅程中,始于足下的应当是对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这是翻译的一个主要任务,也是一个难题。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互相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唯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跨越语言鸿沟,从而使翻译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认知语言学告诉我们,在人类大脑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母语的影响,因此好的译制片能帮助观众准确的理解原片,满足观众情感需要,令其对影片情节过目不忘。相反观看原版作品时由于对于外语或源语文化学握水平的欠缺,往往观众对看过的影片只能有一个大概了解,囫囵吞枣,不能做到准确生动,甚至于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很难理解或出现理解偏差。

例1:英国电影“It Happened OneNight”《一夜风流》里的一段台词:PeterOh,this?Well I like privacy when I retire,Yes I’m very delicate in that respectPrying eyes annoy me Behold the wallsOf Jerichho!Err,maybe not as thick asthe ones that Joshua blew down with histrumpet,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观众很难看懂其中的the walls of Jerichho和Joshua到底指什么。其实the walls of Jerichho指的是

“耶利亚城墙”,而Joshua指“约书亚”,这两个词语都出自《圣经》。大多数中国观众对于西方宗教文化无法了解的如此透彻,为了帮助中国观众理解这些词语及其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尽可能清晰地把原文涉及的文化因素传达给观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加解释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像《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虽比不上以色列人的军长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经过这样的翻译润色,观众就能基本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与含义,并能看懂影片内容了。

再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译者把它译为《魂断蓝桥》是非常适合中国观众来欣赏的。蓝桥在中国古代是有典故的:唐代裴铡所作小说《传奇·裴航》的男女主人公为裴航和云英。传说中裴航为唐长庆间秀才,游鄂渚,梦得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宫,何必崎岖上玉清。”后路过蓝桥驿,遇见一织麻老妪,航渴甚求饮,妪呼女子云英捧一瓯水浆饮之,甘如玉液。航见云英姿容绝世,因谓欲娶此女,妪告:“昨有神仙与药一刀圭,须玉杵臼捣之。欲娶云英,须以玉杵臼为聘,为捣药百日乃可。”后裴航终于找到月宫中玉兔用的玉杵臼,娶了云英,夫妻双双入玉峰,成仙而去。在这个传说中“蓝桥”已经不再单纯的用来指桥的名字了,而是成为获得爱情的宝地,被赋予了非常美好的内涵。把"Waterloo Bridge”译为“魂断蓝桥”,观众一看电影名字就知道这个电影是关于浪漫美丽的爱情故事的,同时这个名字也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脑海中,加大了这部电影的影响度和精彩度。

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影视题材翻译既要满足各种限制,又要保持与影片画面的默契,充分表现故事情节、情景和文化内涵。中西文化虽然存在很多相通之处,但也存在很多冲突。这种文化冲突在翻译中也是很难处理的。在以书面形式出现的翻译中,译者还可以采用夹注、尾注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但这种方式在影视剧的译中是万万行不通的。对白译文应设法转换文化意象,弥补文化空白,使观众更易理解电影内涵。

例2:Classmate A:You can lead ablonde to water。but you can’t make herdrink,

译文:你得到她的人也不会得到她的心。

原文的含义是:想赢得这位美丽女子的芳心乃徒劳之举。但其文化意象(lead a blonde to water to make her drink)在汉文化中并不存在。由于字幕的时空限制。译者也不宜采用直译加注的手法。该译文采用意译将其内涵一语道出。

三、文化翻译视角下的动态对等

“动态对等”是奈达从交际学方面探索翻译中的对等问题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他给“动态对等”所下的定义是“最切近原语信息的自然对等。”并进一步解释说在上述定义中有三个关键术语:1、对等是对原语信息而言;2、自然是对目的语而言;3、最切近尚属两者的结合,以达到最高度近似。“动态对等”的理论基础是“效果对等”的原则,即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的反映基本一致。而社交语用的对等翻译则是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它的目的是让读者领会原作所要传递的信息。因此,译文并不一定拘泥于原文,而是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变洋为土,东西互通。

一部电影及其片名总是浸润在该民族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传统、习俗、传说等形成的文化体系中,加之所属文化圈的隔膜和对他者文化的抵抗,其内涵往往不为另一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所知晓而成为语际转换过程中的“超语言因素”,并且直接造成双方理解与交际的障碍。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十分显见,影片翻译所面临的困难亦在此。有些语言符号不仅有其直接的指称,更有其丰富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内涵。

随着大量的外国影视作品和光碟的涌入,如何翻译好影视作品,已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时下,乱译、误译的现象相当普遍。许多译者不顾剧情内容和人物性格的乱译,或者不弄清楚原意而误译的情况相当严重,加上网上传播和媒体炒作,以讹传讹,要改正都很难。类似的国产片误译不胜枚举《刘三姐》被译成“第三个刘姐姐”(ThirdSister Liu),《三国演义》则足以让西方人认为是“三个王国的罗曼史”(Romance of ThreeKingdoms),而《水浒传》被讹译成“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同样,西方影片被译介进来也存在此类型的误译。在第58届艾美奖竞逐中落败的美国热播电视系列剧《绝望主妇》,在引进我国播放时被译为《疯狂主妇》,有人认为改得好,其实是败笔,因为违背了原意。其原名The DesperateHousewives强调当今美国主妇们在性别歧视和“大男子主义”肆虐下的绝望心态,连第一夫人劳拉也自称是“绝望主妇”,照原意译“绝望”,比较深刻,而擅自译成“疯狂”,比较肤浅,因为“疯狂”只是“绝望”衍生的一种行为。故此,译者绝对不可以仅凭原片名的语言符号对电影进行简单的直译,而是必须在透彻理解题片主题的基础之上翻译出反映影片主题的片名。

结语

对于影视作品的翻译。动态对等原则也许会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一定的作用,达到等效。但是同其他理论一样。对等原则也不是万能的。有些学者发现在一些情况下可能达不到对等效果。或者说,对等只是相对的,而不对等才是绝对的。影视翻译领域需要更多其他的理论原则对其补充。以期拓展译学视野,建立我国完善的译学体系。“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于观众,耳目能懂”是广大译者追求的目标,也是对白翻译必须遵循的准则。现阶段我国影视翻译的总体质量还未达到较高水平。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需要译者不断探索、完善影视对白翻译技巧。推动影视翻译理论和影视翻译事业的发展。

作者:苏文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混凝土裂缝产生研究论文下一篇:电动机安装调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