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困生成因的分析论文

2022-12-26

1 关于学困生成因的分析与研究, 不能避重就轻

我们研究学困生的成因, 目的在于探索更快、更有效地解决学困生问题的途径, 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而不是为了推卸责任。

关于学困生的成因, 大家谈家庭和社会因素的比较多, 谈学校因素的相对较少, 这就有点避重就轻了。学校是教育的主战场,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社会和家庭的某些因素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大多数通过学校的努力是完全有可能解决的。有些问题从表面上看很难解决, 但只要教师肯下工夫, 认真分析、钻研, 最终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有些学生的家庭残缺, 或父母身体残疾需要学生照顾, 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等问题, 通过培养“逆商”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背着父亲上学的孩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大家谈学困生有哪些不良表现的多, 而谈教师有哪些不当行为的少。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教师职业十分辛苦, 许多教师长期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 整天忙于教学, 没有时间或忽视了教研的重要性, 普遍存在重教轻研的现象。而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浅薄, 教育理念的缺失, 认识的偏差, 教学策略、方法的落后, 工作的不细致、不妥当, 过失行为, 甚至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等, 都是导致学困生的直接或潜在因素, 如从不喜欢老师开始, 逐渐失去了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有些教师给予学困生的往往是他们不需要或不能接受的, 如伤害自尊心的言行。人们说,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学不会的学生, 这话虽然有点夸大教育的作用, 但也不无道理。部分教师的行为对学困生的形成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家几乎都没有谈到有关领导的因素。比如学校的领导, 虽然他们的人数少, 但对学校的发展、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长, 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官能团”作用。领导教育观念、管理理念的落后, 认识水平的低下, 是导致学困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有人说,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这话虽然有点夸大校长的作用, 却道出了领导的“官能团”作用。有些教师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 具备了较为扎实的学科知识, 取得了教师职业资格, 工作很努力, 但尚未领悟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工作中存在着某些困难或困惑, 主观上想把每一位学生都教好, 客观上却在不可避免地、不断地制造“学困生”, 这类教师实属于“教困师”。教师队伍中不乏“教困师”, 而有些学校领导根本就不知道有“教困师”的存在。领导不能解决“教困师”的问题, 那“教困师”又如何能够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呢?

因此, 学困生成因的分析与研究, 重点应该放在学校的因素上, 领导和教师的因素是重中之重。只有抓住了这个重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困生”的问题。

2 关于学困生成因的分析与研究, 要努力揭示最本质的原因

“现象是本质的反映, 本质决定了现象的必然”。

问题的多, 谈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的少;谈学困生有那些不良行为表现的多, 谈为什么会有这些不良行为的少。这是因为对导致“学困生”本质原因的研究还不够深刻。

笔者认为, 导致学困生的因素应该分为社会、家庭和学校等三个方面, 而学校因素又应该分为五个方面就比较明确、具体, 也便于操作。 (1) 领导因素; (2) 班主任因素; (3) 任课老师因素; (4) 学生自身因素; (5) 考试方式、试卷结构及考试成绩等评价因素。各种因素对学生综合作用的结果, 实际上集中在了一点——学生的心理因素。

大家一致认为:学困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正常, 且没有感官障碍。造成学困生的主要因素是非智力因素, 而非智力是因素心理因素的一个关键因素。大多数学困生都有厌学行为, 厌学的本质原因大多又是心理障碍。学生的厌学行为, 最初都是一种潜意识性的情绪反应, 是一种心不由已的强迫性反应。努力学了, 但效果不佳。然而, 由于许多教师不知道世界上竟会有潜意识厌学这种事, 所以, 把一种本来和强迫症、恐惧症 (这些都是有两次心理训练就可能彻底控制的心理障碍) 一样难以靠意志克服的心理反应, 当成是孩子说了“下决心努力学习”的假话, 说话不算数, 不懂事, 不懂得学习好了会有如何好的前途……教育缺乏针对性, 久而久之, 心理障碍致使他们成了“学困生”。

因此,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与学生心理活动的关系上, 从案例研究开始, 逐步向更深层次的规律性认识发展。

3 关于学困生成因的分析与研究, 要走出误区

有些教师认为:高一入口成绩低的学生都是“胎里带”型的学困生, 把这些学生教好几乎是不可能的, 甚至认为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至于入口成绩不错, 而后来形成的学困生, 认为是学生自己造成的, 教师尽到了责任。这种认识上的错误, 致使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进入了误区——大家谈转化的多, 谈预防的少。

没有前进就不存在“掉队者”, 所以高一开学前没有“学困生”。开学以后是否会出现学困生, 这要看教师怎么教了。成绩低的学生往往知识储备少, 理解能力差, 缺乏自信心, 常规教法很难取得“优等生”的效果。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 没有找到最近发展区, 设计的课堂学习目标不适当, 或目标单一, 没有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一厢情愿的教学, 过分看重“基础”与“智商”, 忽视“情商”、“逆商”、“胆商”、“心商”、“志商”、“灵商”及“健商”的培养, 出现学困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 高中学困生并不是“胎里带”, 而是前进中的“掉队者”, “教困师”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

总之, 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转化“学困生”的问题上, 倒不如先放在如何转化“教困师”的问题上, 放在如何预防的问题上。不制造“学困生”很难做到, 但做了有效的预防, 就会大幅度减少“学困生”的产量。不能再走“先致困, 后治困”的老路了。

摘要:国内外许多同行在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这一课题, 并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关于学困生的成因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因素。笔者觉得这样的认识虽然比较系统, 对学困生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目前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对本质原因的揭示尚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内容。笔者就学困生成因的分析与研究从多与少入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供大家商榷。

关键词:学困生,教困师,本质原因,分析与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王极盛.智力ABC[M].北京出版社, 1981.

[2] 金洪源.厌学行为的潜意识性及其心理机制[EB/OL].中国心理网, 2005-09-08.

[3] 乔顺.灵商的四项修炼[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7, 8.

[4] 朱德全, 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班主任工作重在以点带面论文下一篇:利用植物分类法筛选高效净化甲醛的室内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