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高校学生校园管理论文

2022-04-1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信息时代高校学生校园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21世纪是一个高效率、快节奏的多元化信息时代,随着校园传媒形式、种类以及获取渠道等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兴媒体开始登上高校传媒的舞台。新兴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校园媒体的发展确实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如果适时地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融合,便可使传统媒体摆脱困境、突破发展限制,为高校传媒的发展探索出一条高效的发展道路。

信息时代高校学生校园管理论文 篇1:

浅谈信息时代高校的学生管理

摘 要:信息技术进入高校校园,对高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针对当前高校管理面临的问题,分别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浅谈了信息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学生管理;高校管理者;高校学生

一、引言

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各个高校管理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逐步深入高校校园各个角落和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领域,为高校教学引入了新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手段,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亟待研究。

二、信息技术时代高校管理面临的问题

第一,随着网络在高校校园内的普及,由于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当代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得到快捷准确的信息,逐渐削弱了高校和高校教师的权威性。

第二,由于大学生自身存在不成熟、自制力差等特性以及“九零后”追求个性、性格叛逆等因素的影响,在网络的各种诱惑下,相当一部分学生迷恋电脑网络游戏和手机网络游戏,甚至荒废学业。

第三,网络信息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不健康、甚至反动的有害信息,而多数大学生的判断力不足以辨别和抵御这些有害信息,最终导致某些大学生受骗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信息时代的高校学生管理方法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

第一,针对信息时代高校管理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对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在高校的整个教学及管理过程中,要一切以学生为本,始终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天候育人的“四全育人”理念。一切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关心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解决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第二,坚持以情感人、以情暖人、以情育人情感教育理念,将传统的严格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目前,国内各所大学纷纷建立了完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逐步实现了统一、严格、科学的管理程序。然而,针对个体在思想上的差异越来越大的现实情况,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应因材施教,通过亲近了解学生和关心尊重学生,以情感教育为载体,使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逐步提高。

(二)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管理者的主导作用

第一,高校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多样性,他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还要实时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发展动态,这些都需要在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管理者的引导下逐步从中学的思维状态进行转变。这就需要所有的高校教师都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任课教师通过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同时,学生管理者需要积极引导部分大学生走出学习倦怠、生活懒散、精神空虚的消沉状态,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

第二,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要紧密配合高校学生工作的部署,通过开班会、走访宿舍、学生谈心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生活自理能力、寢室生活行为人身财产安全等进行必要的引导,对家庭困难和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适时的关心和帮助。

第三,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在军训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各种学生社团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长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系统的入学教育引导大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取得学生的信任,为以后的学生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一,学生干部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建立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并充分的发挥它在学生中的积极作用,能大大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效率,同时,能够提高参与管理的学生干部的自身素质。学生干部队伍可以通过老师推荐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方法产生,他们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比较容易把班级学生紧密团结在自己周围,共同进步。同时,他们与同学共同学习生活,更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管理者及时处理问题提供必要的依据。

第二,引导各种学生社团针对学校和专业特色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辩论赛、演讲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专业技能大赛、专题讲座、舞蹈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自我管理,逐步培养学生主动约束自己,不断完善自身人生观、世界观。

第三,学生寝室是高校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交流的场所,也是学生生活自主管理的重要场所,通过组织寝室安全、卫生评比和寝室文化节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物品规划管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学生在寝室中相互协作,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要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需要全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在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方的协调努力下,逐步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人才。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作者:张钧惠 陶桂香

信息时代高校学生校园管理论文 篇2:

高等院校传播媒体的发展研究

摘要:21世纪是一个高效率、快节奏的多元化信息时代,随着校园传媒形式、种类以及获取渠道等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兴媒体开始登上高校传媒的舞台。新兴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校园媒体的发展确实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如果适时地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融合,便可使传统媒体摆脱困境、突破发展限制,为高校传媒的发展探索出一条高效的发展道路。因此,时刻关注高校传媒的变化,适时合理地对之加以分析与运用,对各个高校校园媒体的改革和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传媒 传统 新兴 发展

高校内的传播媒体是由学校负责创办、发行,以师生为主要观众的媒体形式。它的特殊在于其不以盈利为目的,形式包括电视台、报纸、网络、通讯社、广播等。2010年12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的200多所高校学生媒体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有报纸的高校占91.5%,有广播的高校占0.2%,有新闻网的高校占75%,有通讯社的高校占72.8%,有电视台的高校占58%,有新闻类杂志的高校占46.4%。校园内的媒体成为引导校园舆论、加强师生沟通、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渠道,成为一支充满活力的力量。

校园媒体的新特点

高校媒体规模扩大趋势非常明显。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媒体中近30%创建于2000年以后,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形式上,除了传统的媒体形式,学生广播电台、学生电视台、报网一体化、学生网络论坛等新兴校园媒体的发展也日渐增快。在学生报刊技术方面,网络数据库及激光照排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高校学生媒体的工作效率。高校传媒分层趋势也日趋明显:校级、院系级、班级学生媒体纷纷成为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渠道。

受众群体的认同正逐步提高。校园媒体日益表现出贴近大学生群体的信息需求、贴近大学生群体的信息获取习惯、贴近大学生群体的言说表达方式的特征。高校媒体为大学生受众群体提供的参与门槛极低,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读者反馈、通讯投稿、直接参与等方式加入到学生媒体的活动之中,从而使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大大接近,使得受众群体的认同大大提高。

高校媒体之间的组织化程度正在加强。近年来,各高校媒体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组织化程度也在加强。

思想政治宣传教育阵地得到巩固。高校校园媒体大多由党委或团委负责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都有老师负责指导日常工作,这不仅保证了高校媒體基本工作的正常运行,而且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使得思想政治宣传教育阵地得到巩固。

逐步朝专业化方向发展。随着校园传媒的不断发展,作为高科技新兴媒体的网络也不甘示弱。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创建校园网络,学校的各类信息都迅速地出现在网络上。网络凭借其时效性、互动性、图文并茂等优势,在高校传媒发展中大显身手。

校园传统媒体的发展

校报的产生。校报几乎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同时出现,有着光荣的传统。1895年天津北洋大学创办了《北洋大学校刊》,从那时算起,我国校报发展历程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1949年前,拥有大学校报的高校仅有25家,到20世纪70年代高校校报已发展到200多家。而今,校报已经占据了绝大多数高校的宣传阵地,高校校报总数已经有1000多家。高校校报一直是内部报纸,国家新闻出版总署1998年3月18日下发的文件《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改变了这一状况,将其纳入公开出版报刊系列全国统一管理,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就阅读人群来讲,目前全国高校在校生近2000万人、教师近90万人,加上社会各界人士、校友、学生家长,高校校报的受众群十分庞大。更重要的是,高校校报作为高校校园主导媒体之一,作为学校重要的思想阵地和宣传舆论工具,在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为培养“四有”人才服务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校报自身的发展。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校报的发展可谓是良好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并存。然而各个高校面临这个巨大的挑战并没有退缩,取而代之的是对校报的工作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投入,增加人员编制,改善办报条件,缩短出版周期,强化校报服务功能,并着力在校报的内容与版式上加以创新,印刷上力求精美,使校报的办报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当前形势下,一些高校校报在办报的模式上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如《中国传媒大学校报》不断尝试突破原有模式,在报社的组织形式上做了一些探索,采用部门制;在版面上大胆实践,顺应现代报刊发展潮流,采用“窄报”的形式。开拓出由学院承办的路子,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报纸的运作,策划、采编、排版、发行这几个环节都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浙江大学与校内职能部门联合办报,也尝试面向社会,借助社会力量,解决制约校报发展中面临的人员缺乏、资金匮乏等问题。

新兴媒体下校报的发展。近年来,在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社会报纸发行量下降、读者流失已成不可否认的事实。同样,以报纸为主导的校园传统媒体也受相同问题困扰,由于新媒体对年轻读者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在以年轻读者为主的大学校园里,读者流失的问题对校园报纸的发展尤为不利。传统校园媒体现阶段还有着传播内容单一、指导思想有误区、结构不够完善、设备简陋、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媒体之间缺乏交流互动等一系列问题,也导致了以校报为首的传统校园媒体在与新媒体竞争中的劣势地位越发明显。①

作为新媒体中的重要代表,网络和手机同样也是在操作上最便于与报纸进行有效互动的。就目前的媒体发展现状来看,报纸与新媒体之间共存、竞争并存,二者在发展上存在着优势互补的关系,报纸具有其便携性,但不具有长期保存价值,而新兴网络媒体具有大容量、长期性、及时性等优点。从效果上看,新媒体和报纸的互动既可以有效改善报纸的读者群体,也能提高报纸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因此,校园传统媒体要想摆脱困境,创新发展,行之有效的做法不失为与新媒体互动。

除了增加报纸本身的特色亮点外,在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下,许多高校还积极主动地研发报纸上网这一举措,实施“报网一体”的发展战略,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新闻报道的立体化、客户服务的捆绑化和运营手段的多样化,最大限度地为读者和客户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服务。高校校报要改变现状,也需充分借助网络优势,开拓报网融合的新方式。校报上网时效性强、新闻更新快、下载及时,并可做链接报道,同时应用其大容量的特性,在网上可设置许多面对校园、贴近师生的栏目,改变校报信息量小、影响小、周期长、变更难的不足。不少校报已在网上办出了独具特色的网报,如清华大学电子版的《刊外刊》、北京大学新改版后的标签式分类新闻、中国农大的标题检索等,都使校园新闻更加快捷,影响范围扩大。②

校报上网目前主要有网络版、电子版两种形式。校报电子版,是将校报报纸内容复制到网上;校报网络版则是在报纸内容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增加新闻、互动、网上投稿、检索等功能,扩大了服务范围。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校校报网络版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高校的BBS论坛成为高校网络的重要信息平台,对校报的视点有很好的引导性。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报网互动的困境,肤浅现象严重,有些高校仅仅流于形式,只是简单的拼合,并没有体现他们的互补相融性,造成资源的浪费,没有真正开掘报网互动的范式。③

多种校园传媒的融合

“融合新闻”的概念。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经过多方探索和努力,构成了崭新的新闻传播模式——“融合新闻”,也被称之为“多样化新闻”(Multiple—journalism)。“融合新闻”是指通过多种媒体手段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多种媒体如电视台、报纸、网站、电台等,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相互协调、统一策划,采集新闻素材,再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制成不同的新闻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媒体)传播给受众。借助新兴媒体形式的推动作用,校园媒体也应注意调动各种媒介,统一整合,突破原有的框架,扩大媒体影响力。对适合在新媒体上广泛传播的内容要大力推动,对适合在校园内部发行的内容则可以通过校园报纸产生影响力。

多种校园传媒融合发展的方法。作为媒体,我们不仅要把报纸搬上网络,也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及时、互动等特点,实行报网互动和融合。

首先,对一些突发的热点事件应互相配合。对一些从主题内容上和传播影响上没有地域限制的新闻(能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不直接损害学校利益因而阻力较小的),在报纸进行原因剖析和深度追踪报道的基础上,由网络进行循环播放、持续报道。

其次,讀者参与新闻制作。借助社交网络及“众包”,报纸网站提供留言、评论、论坛、投票、“最受欢迎”统计显示等,以各种形式对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整合和二次编辑,再由网络和报纸进行新闻制作。校园内的广大师生是校园媒体服务的对象,与此同时,师生感兴趣的和所关心的话题也应是校园媒体最重要的内容。

充分利用网络、短信等新兴技术手段,实现新闻采集的信息化。目前,部分报纸已经开始运用网络采集社会调查性新闻、访谈类新闻等,一方面拓宽了新闻采集渠道,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读者参与报纸传播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对新形势下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的思考

新形势下对高校传媒发展的整体分析。以校报、校园广播和教育电视(闭路)台等传统形式为主要载体的校园媒体,在面对新媒体冲击时,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方面:(1)在内容方面增强自身吸引力,使信息传播更加丰富;(2)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使宣传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3)不断完善制度,带动整体发展;(4)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改善传播方式,及时有效地与新媒体结合,扬长避短。

新形势下高校传媒发展的措施。首先,做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媒体宣传,增强校园媒体的综合素质。校园媒体应遵循“三贴近”,避免传播内容的单一化,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工作。例如以社会热点话题为契机,采用创新性的视角和题材报道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新闻,采用人性化的方式关注校内教职工和高校学生在生活上、心理上以及思想上的变化等。传播内容上的多样和传播方式上的进步,可以让内容与技术形成“珠联璧合”的良好效果,从而从根本上推动校园媒体的发展。

其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有机结合。对于管理工作较为分散的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多种多样的校园媒体,校媒工作者要进行资源优势整合,分类管理,统一领导,还应发挥新媒体的科技化和现代化手段,加快校园传媒产业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进程,提高校园媒体的号召性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传媒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时刻关注它的变化与发展,始终都是我们能否赶上时代的步伐乃至引领信息科技前沿的关键所在。

注 释:

①谢晓红、王维新:《我国高校校报现状及发展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6(6)。

②张向凤:《互联网时代高校校报的发展》,《开封大学报》,2002(2)。

③张彦:《报网互动语境下高校校报的处境与发展》,《大众文艺》,2009(13)。

参考文献:

1.贾耀钟、张华君:《报纸应与新媒体互动》,《新闻爱好者》,2006(9)。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专业在读博士,河南中医学院团委副书记)

编校:郑 艳

作者:郭婧

信息时代高校学生校园管理论文 篇3: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学生管理工作路径探索

摘 要:智慧校园是现代高校变革教育理念、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信息现代化的崭新途径之一,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将信息化技术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性相融合,提升“以生为本”的校园服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以此实现校园现代化的飞跃,是高校教育管理者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路径创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实现了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教育信息的现代化不仅推动了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更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要支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1]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如何顺应智慧校园的发展趋势,通过信息化手段为校园植入智慧管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着重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智慧校园的概念辨析及特征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不仅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在信息化背景下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工作。“智慧校园”概念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由于智慧校园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尽管学术界对智慧校园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在这些争议背后,我们仍可以找寻学者之间的共识,即“智慧校园是指在互联网基础上,通过多种应用系统把教学、科研、服务融为一体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教学、学习和生活环境。”[2]

智慧校园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较之数字化校园,它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第一,网络与智能终端的“无缝隙”覆盖。“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互联网的无缝隙覆盖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而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校园环境、师生生活状态等相关信息传输到学校控制系统,这是智慧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第二,海量的数据支撑。“大数据技术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相较于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最核心的特征是通过各种智能终端、可感知设备和信息系统获取了海量的活动过程与状态数据。”[3]第三,个性化的服务体系。“智慧校园环境及其功能均以个性服务为理念,各种关键技术的应用均以有效解决师生在校园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诸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4]这一显著特点满足了师生的各种需求,同时也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不懈动力。第四,开放的学习环境。智慧校园发挥其信息共享的优势,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教科书模式,同时时间上的可支配性(从单一的课上扩展到任何时间)、空间上的可延展性(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能得以发生)都使得学习环境大大的开放。

二、智慧校园建设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

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由于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构建的不完整性,导致校园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这不仅制约了智慧教育改革路径的创新,在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中也遭遇了新的障碍和瓶颈。

(一)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与信息化技术的耦合性低

毋庸置疑,全方位“智能化”是建设智慧校园的技术核心,也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崭新途径。它试图将信息化技术和网络平台与校园资源充分融合、统一协调,以此建立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因云技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不到位,学生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依托于数字化校园,仍以“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的单向管理模式为主,学工线的教师仍然未从大量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真正走出来。数字化校园建设着重构建独立部门的信息系统(如图书馆管理、公寓管理、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等),这种建设方式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集被“割裂”,各个应用系统所应发挥的效益没有更好地被利用和挖掘,也很难对整个学校信息进行查询和决策分析,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再加上学工线上的辅导员教师学科背景各异,信息素养能力参差不齐,这也在客观上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智能化信息服务能力不强

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向全体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使其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校内的人员、设施等资源信息,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生活提供服务。如学生考勤管理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和参加社团活动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教师或活动负责人来承担考勤管理工作,但是这项工作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如何利用智能化信息手段提高学生考勤的效率是多数高校亟待攻关的难题。再如校园一卡通,多数高校现有的一卡通系统在设计时仅仅是将多个系统进行简单的整合,对于整合后的系统如何管理,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如何共享、如何交互使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控制系统的各部门在对师生进行服务时,并不能全面的了解用户(如未能将学生的学习、科研、心理档案等独立信息源融合為一个完整的信息集呈现出来),这使得部门的重复工作大大增加,也造成了部门的服务始终不能达到师生的满意。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的思政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视频微课、翻转课堂、MOOC(慕课)成为教育变革的三大热点,要求教师在使用信息资源时,必须要像运用粉笔和黑板一样自如。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这些课堂上成为“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当信息技术撬动了课堂,课堂就必须与时俱进。智慧课堂建设,关键还是在教师自身。要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的融合,既要排除机器的干扰和牵制,又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智慧课堂的优势。新技术用与不用之间,掌控全在老师。”[5]但对于高校的大多数辅导员老师而言,其所学专业与智慧校园建设中所需知识并不能有效吻合。在未经过较长时间培训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思想工作的管理更多依靠的还是“言传身教”。但成长在高科技浪潮背景下的95后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来真实表达自己的状态和情感。面对教育对象这一庞大群体特征的巨大变化,高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相结合是必然趋势。

三、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路径

“智慧校园”不仅仅是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还是信息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创新。顺应智慧校园的发展趋势,通过信息化手段为校园植入智慧管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是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者实现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协同性,将信息化技术植入学生管理工作

打造智慧校园是不仅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手段、促使校园管理模式的与时俱进,也是为了给师生创建更安全、便捷、智慧的校园环境,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师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信息平台建设人员与信息使用人员必须实现有效地沟通。一线的学工人员必须了解学校网络平台、智能终端设备等的使用方法;幕后的信息平台建设人员需要了解一个学生全部信息的维度。在综合考虑技术和学生工作管理方案之后,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之中,以此构建稳定、便捷、安全、科学、广泛参与的智慧校园。

为了响应教育部“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向操场”的号召,宁波某院校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晨跑制度管理中。学生在学院规定的时间内晨跑锻炼,只要刷一下校园卡,就会被记录晨跑的时间段和次数,进而与体育成绩直接挂钩。这样既督促了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又为老师烦琐的考勤工作减轻了负担。

(二)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智能化信息服务能力

高校的学生群体已经进入“95后”的年龄层,他们在科技浪潮的洗礼下,更加注重校园智能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人与物的联系更加紧密,甚至对“物”产生生活依赖。全面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有效地整合并共享信息资源,适应并引领学生时代潮流,建立一个开放的、创新的、协作的和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创新高效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也是智慧校园建成的目标之一。“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全校资源、数据的融合和共享[6]。

很多高校在每年迎新方面,尤其网上迎接系统方面得到不断完善,使得报到程序更加清晰化、人性化,体现了学校始终“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再比如,为了能够提升大一学生的生活技能水平,某高校宿管辅导员老师用微信这个智能平台,制作了关于如何清扫宿舍的微电影,通过互联网上传到学生的微信群中,学生通过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可获取服务资讯。

(三)构建智慧课堂,完善校内外的信息平台共享

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翻转课堂将课堂的教学时空拓宽,搭建起一个“半开放式”的教学系统;MOOC课堂则完全是基于网络的社会化学习,是一种深度协作式和开放式的教学。翻转课堂和MOOC课堂成为众多高校着力打造的新式教学模式。为此,高校应首先完善并整合校内的资源信息平台,并与相关学科背景强的院校达成“信息共享”的意愿,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无墙的课堂”,教学相长。此外,在课程评价方式上,可以借助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知识建构与复杂能力进行有效评估,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支持,实现“智慧化”学习。

部分高校已开设“微学分”“小微课堂”等,通过建设“微”教室、开设“微体验”课程、构建“微”单元自助式学习模式、开展“微”讨论活动等方式,逐步推进“微”教学的改革。“微”课的推出不仅有利于教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和合作式教学,也将传统枯燥的思政课堂充满活泼的气息。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平台,通过采取“一对一”模式或学生自主进行拼装组合模式,在线上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无疑为学校建设智慧校园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为学校的进一步提升做了良好的准备。

四、结语

智慧校园作为高校建设目标的更高形态,其发展和应用水平正逐步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充分认识智慧校园的内涵和特征,融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并植入到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是今后高校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重大课题。我们需顺应改革潮流,攻坚克难,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优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

[2]孫鑫.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与实施[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蒋东兴,付小龙,等.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120-131.

[4]黄荣怀,等.智慧校园:数宇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6.

[5]浙江宁波东恩中学:试水智慧课堂教育——学生用iPad描绘石油线路图[EB/OL].http://www.ict.edu.cn/campus/n-

20150202_22359.shtml

[6]浙江宁波:“互联网+”行动在校园——职教中心创建智慧校园[EB/OL].http://edu.zjol.com.cn/system/2015/03/21/-

020563876.shtml

作者:秦燕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组合作形式教学初中英语论文下一篇:图书馆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