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规划范文

2022-06-24

第一篇:商贸流通业规划范文

==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调整优化商贸流通业发展思路,壮大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内需、促稳定、保增长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快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农业固本、工业强基、商贸活源、文化旺市”的总体思路,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坚持自我发展和引进提升相结合,加快传统商贸物流业改造,重点培育大型批发、零售市场和现代物流企业,着力打造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商贸物流中心,把我市建成豫皖两省交界的商品集散地,全面提升我市商贸流通服务业水平。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商贸流通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第三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明显提升,商贸流通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撑性产业。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市区商贸中心的建设。加大对专业市场的投入,巩固提高老城区商贸中心的地位,适当增强新区的商业功能,建设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型批发专业市场和现代零售企业,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县市的商贸中心。

(二)积极构筑城乡一体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按照“便民、为民、利民”的宗旨,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向乡

1镇、农村和工业企业连锁延伸,不断提高连锁经营在流通业中的比重,建立起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体系。

(三)着力提升传统商贸业。坚持引进、扩建、连锁、改造并举,积极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努力创新新型营销模式,推进批发零售、特色餐饮、商旅住宿、废旧物资回收等行业快速发展。

(四)加强商贸流通领域基础建设。做好中心集镇、工业集聚区和人流集散区域商贸流通业规划布局,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商贸流通服务设施;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有行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商贸流通信息化总体水平。

(五)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和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安全、快速、便捷的现代化运输网络。利用高速交汇、沙河通航、铁路升级的交通优势,建设一批物流企业,把我市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四、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加快创新步伐,提高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

1、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龙头商贸流通企业。重点发展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开展龙头企业认定。结合我市商贸流通业实际和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向,每年在批发、零售、餐饮、专业市场、物流、汽车销售等业态中,根据经营规模、效益、市场信誉度,综合评定行业龙头企业,由市政府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奖励。

2、放开搞活中小企业。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特色化、专业化、品牌

化经营,利用产业梯度转移的契机,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积极利用特许加盟和自愿连锁等方式,提高中小企业的组织化水平和竞争力。

3、切实推进连锁经营。鼓励连锁经营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建立直营连锁网络,或通过商品、品牌、商号、配送、管理技术等联合方式发展特许经营网络。支持连锁经营企业向农资、药品、餐饮、住宿、汽车销售、农产品等多领域、深层次发展。积极扶持连锁经营企业在市内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支持连锁经营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到社区、农村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公安、交通、城市管理部门要对符合条件的送货车辆尽可能提供城区通行、停靠的便利。

4、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根据合理布局、重点培育、加快发展、形成中心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商务部门要会同发改、规划、建设、交通、工业经济、农业、粮食、供销社、烟草、邮政等部门,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搞好物流规划,结合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物流。加快现代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物流中心、港口货运中心、阿深高速货运中心和铁路货运中心建设;对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直接用于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按工业项目用地同等对待,相关规费按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其用水、用气、动力用电同价;整合物流资源,努力构筑跨企业、行业性的公共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剥离内部物流机构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政府设立促进物流发展引导资金,采取以奖代投方式促进物流企业和物流项目的建设。

5、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鼓励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相结合,提高流通领域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促进流通现代化水平。商务部门要建立范围广、层次高的电子商务工作体系,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和促进机制。扶持第三方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开展网上交易。

(二)加强商贸流通基础建设,提高中心城区的聚集效应和辐射能力

1、科学编制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商务部门要会同规划、发改等部门,根据我市商业经营实际,完成全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实施,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变更。城区建立大型商业网点实行听证制度,由市商务局牵头,组织发改、建设、规划、工商、环保、交通、质监、商业企业、社区代表和专家组成听证委员会,对新建 3000平方米 以上的商业网点和专业市场举行听证,促进大型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设立危险化学物品经营网点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申报、选址和建设,对违规建设和无证经营者坚决予以取缔。商务部门还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完善我市现代服务业和外贸发展规划。

2、加大城区商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城区商业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商业区、购物中心、步行街、物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加快建设城区江南步行街、仁和商业步行街、商城服装市场、大象购物广场、秣陵镇古槐商贸城、孙店综合大市场、李寨综合商贸城的建设,充分发挥商贸城的辐射带动作用。

3、引导建材、摩托车、家居用品等专业市场的发展。适时发展汽车、农产品、农资等专业市场,在巩固交易功能的基础上,加强物流配送功能,提高商品集散能力,实现市场功能的转型和提升,创造条件向现代化批发中心转变。在争取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的同时,我市也要出台扶持专业市场建设的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专业市场实行优惠政策,并给予适当财政补助,努力提升城区聚集效应。

4、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促进生活保障性服务业发展。支持发展社区商业网点,大力发展便利服务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重点

支持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超市、便利店、餐饮、美容美发、废旧物资回收和维修服务网点,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新开发建设的居民区内,规划确定的商业网点用房、用地以及作为小区公益性资产的便民网点,不得挪作他用。

(三)加强农村市场建设,构建顺畅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

1、继续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引导承办企业建立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引导和扩大农村消费,积极扩展网络服务功能,逐步实现消费品、农资、药品、图书流通“一网多用”,努力探索“农家店”收购农副产品,并整合移动、电信、烟草等服务网络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副产品创自有品牌等功能;着力减轻农家店税费负担,创造良好的长期发展环境;扩大农家店商品和服务经营范围,消除各类政策性障碍,增加农家店销售额;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大型流通企业的配送优势,切实提高农村商品配送率;组织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商品,确保农村流通的商品质优价廉。

2、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和集贸市场的升级改造。依托小城镇建设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扶持建材大世界、粮油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汽车交易市场、花木市场、农贸市场,===鞋业市场、龙城家俱广场、==皮革皮毛市场、==劳保服装市场、==芝麻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完善;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重点改造其物流配送、市场信息、检验检测、交易大厅、仓储等基础设施;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的建设,支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建设;商务部门要争取上级资金和利用工商两费返还资金,支持对农村集贸市场水、电、棚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改造。

3、扶持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的发展。组织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开展农村经纪人的培训。

4、全力做好家电下乡推广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产品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政策效用,理清思路,精心组织,强化监管,保证质量,切实做好家电下乡推广工作,真正体现家电下乡“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是一项紧迫、艰巨、长期的重要任务,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二)注重规划指导。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环境生态和商贸服务业发展趋势,依据我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导向目录和商贸项目准入标准。对市政府重点扶持业态中的重大商贸流通项目,实行“一企一策”或“一事一议”政策。

(三)发挥政策引导。积极争取相关扶持政策,及时向有关企业通报信息,做好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开拓市场资金、外经贸区域促进资金等的申报和争取工作,通过政策资金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和贴息方式,调动地方和社会投入积极性,促进农村流通体系和城市服务体系发展。

第二篇:祁连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

(2009--2015)

祁连县经济贸易局

二〇〇九年六月

目 录

一、规划总则

1(一)规划背景 1

(二)规划目的 1

(三)规划范围

2(四)规划依据 2

(五)规划原则

3(六)规划期限

4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4(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4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总体情况 6

(三)商贸发展主要指标分析 10

三、商贸流通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1

5(一)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优势 15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劣势 16

(三)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机遇 17

四、商贸流通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 18

(一)指导思想 18

(二)发展原则 18

(三)发展思路 19

(四)发展目标 20

五、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与发展重点 20

(一)商贸流通业布局背景 20

(二)商贸流通业布局总体思路 2

2(三)县城地区 2

3(四)县城外其它乡镇 29

六、流通现代化发展战略 30

(一)积极推进连锁经营方式 30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30

(三)积极稳妥推进电子商务

31(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31

七、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31(一)加强组织领导 31

(二)严格执行商业网点建设规划 31

(三)落实商业结构调整资金 3

2(四)完善优惠政策,对重大商贸项目实行最优惠政策 32

(五)深化政府服务职能,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32

(六)加强市场监管,提高管理效率 32

(七)促进产业融合,构建大商贸格局 33

(八)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环境 33

(九)城乡联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3

一、规划总则(初稿)

(一)规划背景

商贸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先导性产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十一五”期间,祁连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央支持青海等藏区发展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建设富有特色的商贸旅游县为目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商贸流通产业设施不断更新,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商贸流通体系日臻完善,初步建成县域性商贸中心。

“十二五”期间,是祁连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商贸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根据祁连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为进一步推动祁连县商贸流通产业持续、规范、有序发展,推进流通现代化,促进县域协调发展,开拓市场,扩大消费,拉动生产,增加就业,完善城镇功能,保障人民消费安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水平,开创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新局面,特编制祁连县商贸流通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规划目的

根据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结合祁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通过本规划的编制,确定祁连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指导思想、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总体布局、重要举措及实施保障手段,充分反映政府对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商贸流通工作重点,形成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对商贸业未来发展的共识和思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以便于集中力量,抓住重点,共同努力,使祁连商贸流通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决策科学性,推动“十二五”期间祁连县商贸流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规划范围

规划对象:祁连县商贸流通产业。

涉及商贸流通产业范围: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45--2002)》标准,参照国际商贸流通产业统计范围,结合祁连县实际,本规划中商贸流通产业的范围包括:批发业、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生活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会展服务、中介服务及其他商务服务)。

(四)规划依据

1.国务院《关于加快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

2.国家商务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导意见有关要求的通知》。

3.国家商务部《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4.国家经贸委《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

5.《祁连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

6.《祁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7.《祁连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

8.《祁连县旅游业发展规划》。

(五)规划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着眼于祁连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战略高度重新定位流通产业,把握以下规划原则:

1.指导性原则

强调在时间和空间发展上的战略谋划和具体部署,主要指出发展的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发展政策,解决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和重大政策等问题。

2.可操作性原则

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内容限定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

3.创新性原则

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规划编制理念,在规划编制理念、内容、程序、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

4.前瞻性原则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注重前瞻性,关注发展动态,强调动态调整。

5.协调性原则

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努力与祁连县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其它专项规划以及重要项目发展相互协调,相互衔接,互为支撑,提高规划决策的统筹性。

6.突出重点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围绕商贸流通产业重点领域以及影响商贸流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找准

制约因素、“瓶颈”因素、优势因素,理清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提纲挈领,解决问题。

(六)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9-2015年。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祁连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素有青海“北大门”之称,县境东西长280公里、南北宽185公里,总面积13886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43%、全省总面积的2.05%。地处东经98°05′35—101°02′06”,北纬37°25′16”—39°05′18”,平均海拔3500米;东与门源县,南与刚察县、海晏县相连,北及西北与甘肃省肃南县、民乐县、山丹县相邻。全县辖4乡3镇45个行政村,总人口4.94万人,有汉、藏、回、蒙古、撒拉等1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8%。

祁连县座落在青藏高原北缘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因地处世界名山—祁连山中段而得名。祁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丰富的历史积淀、独特的人文内涵和壮美的自然景观赋予这片沃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素有“天境祁连”、“东方瑞士”之美称,因物产丰富、宝藏甚多,被新中国地质工作的奠基人李四光誉为“中国的乌拉尔”、“天然聚宝盘”,以盛产“八宝”(鹿茸、麝香、蘑菇、大黄、金、银、铜、铁)誉满天下。祁连的优势资源集中在五大类:一是矿产资源不但种类多,品位高,且贮量丰富。全县已查明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为1.25万亿元,占青海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17.8万亿的7.02%,是青海省矿产资源最为集中的县域之一。二是境内森林茂密,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野生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多为珍禽异兽。主要物种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约20余种,相对储量2万余头只;天然植物种类多,其中雪莲、冬虫夏草、大黄、柴胡、黄芪、羌活、雪莲等药用植物达368种。尤其是祁连的黄蘑菇和冬虫夏草在省内外享有很好的声誉。三是畜牧业资源丰富且品质优异。全县草场面积1764.11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508.88万亩,牧草品质优良,类型多样;全县存栏各类牲畜117万头(只、匹),是青海省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主要畜种祁连藏系羊、牦牛、阿柔马等及其产品在省内外口碑载道。四是水力水电资源丰富。县境内分布有默勒河(大通河上源)、黑河、八宝河、托勒河等大小河流247条,年径流量23.22亿立方米,集水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达56.77万千瓦。五是旅游资源禀赋特异。祁连独特的地理构造使境内地貌多异,景观奇特,皑皑雪峰,千年冰川,广阔草原,原始森林,高山峡谷,汹涌黑河,历史遗址,珍禽异兽,祁连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极大;目前,祁连旅游体系已初步建立,能够为游客在吃、住、行、娱、购、游等方面提供较好的服务。

在省(州)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西部大开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祁连县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协调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第一,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一、

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由2000年的37.09∶34.10∶28.81调整为2008年的30.5∶37.4∶32.1,结构更趋合理;2008年

底,全县GDP达到66853万元,较“十五”末增长56.2%;“十一五”前三年,GDP保持了较高增速,平均增速达到8% 。2008年县属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65亿元,较“十五”末增长5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36万元,较“十五”末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493元和3869元,较“十五”末增长59% 和65%,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十一五”前三年,全县累计开工建设项目226个,完成投资9.83亿元,年均增长23.5%。县域交通、电力、通讯和城乡配套设施建设水平得以全面提升;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步伐加快;生态保护治理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第三,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畜牧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第四,商业经济稳步发展。形成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与其它产业密切协作的商业发展格局。第五,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向纵深推进。

第四,商业经济稳步发展。形成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与其它产业密切协作的商业发展格局。第五,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向纵深推进。

第三篇:江苏商贸流通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江苏省商务厅 2017年3月

江苏省商贸流通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目 录

一、 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 发展现状

(二) 面临形势

二、 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二) 基本原则

(三) 发展目标

三、 主要任务

(一) 加快信息化转型,提升创新发展水平

(二) 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流通运行效率

(三) 强化集约化发展,提升流通运行质量

(四) 推进国际化拓展,提升资源整合水平

(五) 打造品质化消费环境,提升流通供给水平

(六) 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流通治理水平

四、 保障措施

(一) 加强政策支持

(二) 创新管理服务

(三)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四) 完善统计监测体系

本规划依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商务部等10部门《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文件编制,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我省商贸流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是“十三五”时期全省商贸流通工作的纲领和指引。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省委、省政府和商务部的领导下,全省商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商贸流通各项改革、创新、发展工作,全省商贸流通总量规模稳步扩大,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三大商圈”、“七大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市场监管与调控机制明显改善,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得到确立。

流通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总体规模快速增长,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76亿元,占全国比重为8.6%,“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7%,总量规模连续十三年居全国第3位。流通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182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7%,占GDP比重为11.7%,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24.0%,是仅次于制造业的国民经济第二大产业部门。 流通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城乡商业网络体系更趋合理,综合商圈、城市商业中心功能地位更加突显,商业街、商贸镇发展特色进一步强化,社区商业和乡镇商贸中心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乡双向现代流通网络基本建成,商品交易市场加快整合转型,特种商贸服务业在规范中稳步发展。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商圈”集聚效应更加凸显,2015年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流通业增加值的47.6%、23.0%和13.0%。

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流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015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18000亿元,占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的18.1%,其中网络零售额4200亿元。连锁经营全方位推进,全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连锁门店1.9万个,商品零售额204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9%。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常州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被列入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

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培育卓有成效,涌现出一批跨行业、跨地区、专业化、特色化的商贸流通企业。2015年,苏宁云商集团销售规模达到3429亿元,位列中国零售百强第三位。苏宁云商、宏图三胞、文峰大世界、金鹰、五星电器、江苏华地、中央商场、江苏新合作常客隆等企业进入中国连锁百强。江苏品尚餐饮、大娘水饺等企业入选全国餐饮业百强。全省交易额超百亿元的交易市场35个,超千亿市场2个。苏宁易购、宏图三胞、焦点科技、惠龙易通、同程网络、远东买卖宝、途牛等12家企业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我省被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达96家,占全国的8.5%。

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期间,国家和省政府促进内贸流通发展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标准体系逐步健全。肉类蔬菜、酒类等重要商品追溯体系范围逐步扩大,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对于重要领域、重要商品的专项整治持续开展,侵权假冒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推动简政放权,有效加强成品油、典当、拍卖、二手车、特许经营、再生资源和单用途预付卡等事中事后监管。

“十二五”期间,我省商贸流通业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实体商业发展亟待转型,电子商务须在发展中规范,线上与线下、内贸与外贸融合发展有待协调,总体流通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依然存在;流通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公益性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供应链发展水平不高,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制约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因素仍然存在,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多变的时期,我省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

1.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贸流通业发展提出新要求、新任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拉开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序幕。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两聚一高”的发展目标。党中央和江苏省委的这些重大判断、重大决策和重大部署,既对商贸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创新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又对商贸流通业服务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发挥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的作用提出了新任务。

2.科技与产业革命给商贸流通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新挑战。“十三五”期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商贸流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快速发展。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对于传统商业,既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又提供了巨大的转型创新发展动力与技术支撑;对于新兴商业,则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机和广阔空间;对于商贸流通业,则提出了传统与现代、线下与线上、实体与虚拟整合互动发展的新课题。

3.新型城镇化、经济一体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给商贸流通业发展带来新动力、新空间。“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将极大地改变流通业的时空格局,要求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跟进。省委省政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将推动农村乡镇特色商贸加快发展。城镇化、经济一体化带来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服务消费需求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为商贸流通业带来了新动力、新空间,而土地、人力、物业租金等费用及综合成本的上升,也提出了创新经营业态、商业模式、服务内容和降本增效的艰巨任务。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两聚一高”发展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新技术应用为支撑,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流通现代化、提升流通供给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为主要目标,全力推动“六化六提升”,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国际化和消费环境品质化、营商环境法治化,提升创新发展、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市场资源整合、流通供给和流通治理水平,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做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聚力创新,以改革创新为主引擎,突出制度创新,完善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流通领域要素高效整合;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着力培育流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商贸流通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2.坚持协调推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推进流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推动流通与工业、农业和其他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均衡发展。

3.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流通,培育绿色流通主体,推广绿色流通技术和标准,发展绿色流通方式,引导和促进低碳生产和绿色消费。

4.坚持开放融合。提高商贸流通开放水平,加强与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实现资源要素高效整合,培育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5.坚持共享发展。聚焦富民,以便民、惠民、利民为指向,大力提高流通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构建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更好发挥商贸流通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满足消费等保障和改善民生功能。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商贸流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线上与线下融合、虚拟与实体互动成为主流。流通产业跨界融合、全渠道经营、智慧供应链建设进一步发展,流通供给水平明显提升,引领生产、促进消费能力明显增强,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进一步凸显。江苏成为全国流通强省,流通业成为江苏现代战略性支柱产业。具体目标为:

总体规模稳步扩大。到202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7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0%左右;批发零售与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万亿元,年均增长7.5%左右。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达到2.5万亿元。

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流通方式得到普及,城乡双向现代流通网络基本形成;农产品流通布点、强链、优网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冷链化、标准化流通快速发展;社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保障,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基本形成。

现代化水平继续提升。创新驱动的商贸流通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其中,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5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20%;网络零售额超过1.4万亿元,年均增长27%。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例达到80%。

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培育一批联通世界、辐射全国、具有行业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到2020年,力争全省进入世界零售100强的企业2家,进入全国零售50强的企业5家,年交易额超千亿元的全国性一级批发市场5家,交易额超亿元的电商企业2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超过100家。

营商及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构建符合江苏实际的流通标准体系、追溯体系、诚信体系和监管体系。物流标准化和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取得新进展;追溯体系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继续完善商务诚信体系,市场秩序更加良好;提高综合执法效能,建立更为有力的监管体系,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持续改善。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信息化转型,提升创新发展水平

1.推动流通企业信息化。推动各类流通企业信息化应用和改造,在营销、支付、售后服务等方面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应用互联网技术挖掘市场价值、锁定目标受众、协调顾客关系等,实施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全方位、全天候满足消费需求。鼓励流通企业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传统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化社会闲置资源配置,拓展产品和服务消费新空间新领域,鼓励发展分享经济新模式,扩大社会灵活就业。积极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拓展智能消费领域,提高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水平。

2.促进线下线上融合发展。促进“互联网+商贸”流通模式创新。引导传统商贸企业发展线上业务,推动网络销售企业拓展线下功能,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整合,提高全渠道营销能力。加快企业从流通中介向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和数据服务等多功能集成转型,创造实现更大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商业业态。推动物流配送信息化,鼓励自动化仓储设施和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发展第三方仓储模式。深化互联网在社区商业的应用,加强电子商务企业与社区商业网点融合互动,探索“电子商务+社区终端”便利智能化生活新模式,整合零散的社区服务资源,打造多层次、多业态的便民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和传统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居民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便利化、品质化、精细化发展。

3.发展智慧流通。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整合物联网、传感网与互联网,对商品实施智能化跟踪与管理,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流通效率。加强智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全程冷链建设,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统筹智能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建设。加快智慧商圈建设,促进商圈内各种商业模式和业态优势互补、信息互联互通、市场资源要素共享,抱团向主动服务、智能服务、立体服务和个性化服务转变,提高商圈内资源整合能力和消费集聚水平,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体验式智慧商圈。

4.引导实体商业创新经营业态与模式。鼓励大型实体店创新商业业态,增加餐饮、休闲、娱乐、文化等体验消费,强化服务体验优势,向智能化、主题商城等综合服务体转型。鼓励中小实体店积极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增加目录销售、网订店取等便民服务功能。鼓励实体店铺和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动数字化改造,增强店面场景化、智能化和立体化展示功能,引入移动支付,推动线上聚流、精准营销和线下体验、配送到家等优势整合。鼓励商品交易市场利用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平台化转型,提升供应链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以转型升级实现市场结构优化、提质增效。

(二)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流通运行效率

1.加强流通标准制订。加强流通基础设施、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农产品流通、居民生活服务、药品流通、绿色流通、重要产品追溯体系等重点领域标准的制修订。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中介组织等积极参与流通标准化工作,加快构建企业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互衔接、配套完善的内贸流通标准体系。推进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参与专业领域地方标准、管理及服务规范的制定工作,加快相关企业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转化。加强对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和跟踪评价,建立流通标准实施后评估机制。

2.强化流通标准实施应用。建立政府支持引导、社会中介组织推动、骨干企业示范应用的商贸流通标准实施应用机制。选取部分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地区、社会中介组织、企业等开展标准化应用项目试点。培育商贸流通标准化服务和管理品牌,增强流通标准实施应用的示范效应。拓宽标准实施推广途径,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等通过开展标准发布会、标准技能培训、标准实施结果评价等活动,提高标准的宣传贯彻与执行力度。推动社会中介组织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工作。推动建立经营场所服务标准公开公示制度,倡导商贸企业依据标准规范服务、交易和管理行为。

3.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加快托盘标准应用推广及循环共用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带标准托盘运输,使用和更新标准化物流设备,支持物流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减量化及循环利用,支持仓储、加工、分拣、配送等流程服务标准化。积极发展城市共同配送,加快构建以物流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点等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推行符合国际规范的质量安全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落实生鲜农产品全程监控与质量追溯制度,推广应用国家保鲜与制冷保温等技术标准,加快RFID、GPS、传感等技术传播与应用,建立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平台,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三)强化集约化发展,提升流通运行质量

1.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快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培育工作,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国有、民营商贸流通企业相互参股,推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继续实施大集团带动战略,鼓励大型流通集团通过网络化运营,向生产、物流、贸易综合化发展。鼓励本地流通企业与国内外大型流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培育、发展和整合一批管理先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流通集团企业。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中小流通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需求,在境内外上市或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多样化融资工具开展直接融资。推动商业银行开发符合商贸流通行业特点的融资产品,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完善小微商贸流通企业融资环境。支持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典当企业创新服务产品。加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项目。

2.加强流通品牌建设。积极引进具备独特品牌价值和先进品牌运营模式的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品牌、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鼓励我省商贸流通企业创立和维护商标信誉,将现有的品牌扶持政策覆盖到商贸流通领域。鼓励江苏品牌企业实施或扩大连锁经营,提高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水平,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打造老字号品牌,积极引导老字号企业利用展会、媒体等平台,整体展示和推介我省老字号,提升江苏老字号的知名度和公信度,推动老字号一条街建设。

3.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将平台经济作为发展商贸流通业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结合我省商品交易市场的特色优势,以大型市场、专业市场为重点,支持一批龙头企业打造集聚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电商平台、物流平台,并将产业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结合行业特点进行专项交易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不同类型平台企业配套发展、协同联动、服务共赢的“平台经济”。通过不断完善交易撮合、商品集散、价格发现和信息交互等传统功能,积极拓展研发设计、电子交易、展览展示、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售后服务等现代功能,全面推进我省商品交易市场由传统交易场所型向基于互联网的综合服务平台型转变。

4.创新流通供应链管理。积极引导龙头商贸流通企业逐步由单一贸易功能向集采购、货运、配送、贸易、金融、信息等服务功能拓展,从传统的商品销售商向供应链服务商、全渠道平台商、综合服务商加速转型,打造跨界经营综合体。鼓励连锁零售企业面向上游供应商、物流服务商和下游消费者,积极开展市场推广、品牌代理、品类管理、销售渠道拓展、大数据分析等业务,提高供应链综合管理水平。鼓励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探索应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向生产、零售环节延伸,实现由商品批发向供应链管理服务转变。构建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条,积极推广多渠道对接方式,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以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

5.打造高品质商贸集聚区。以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商圈”为重点,探索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体验式智慧商圈,促进商圈内不同经营模式和业态优势互补、信息互联互通、消费客户资源共享。加强商圈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智能交通引导、客流疏导、信息推送、移动支付、消费互动、物流配送等功能。加快实施特色商业街区示范建设,引导商业街区发挥“商、文、旅、绿”等禀赋优势,提高商品和服务特色化、差异化、精准化、数字化营销推广能力。加强绿色节能技术在商贸流通中的应用,鼓励流通企业发展共同配送、合理组织、优化配送路径的管理模式,完善绿色流通统一管理标准,提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加强流通渠道和末端网点的信息追踪和综合管理。

(四)推进国际化拓展,提升市场资源整合水平 1.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统筹发展现代流通和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市场规则体系与国际经贸规则对接互融,加快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建设。鼓励创建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展会,积极提供国际市场信息服务,组织开展内外商对接活动,培育一批内外贸结合、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商品交易市场。深入推进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和常熟服装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改革,培育壮大市场采购贸易各方经营主体,拓展市场外贸功能,提升市场国际化水平。积极引入跨国公司和境外企业在市场设立常驻采购分销机构,大力发展以商品交易市场为依托的跨境电子商务和国际配销网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大市场探索发展海外分市场,复制成熟市场管理模式,吸收融合国外先进经验。

2.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加快发展中国(苏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进南京、无锡、连云港、宿迁四个省级跨境电商试点,支持“单一窗口”建设,在信息共享、统计监测、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链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跨境电商企业,大力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完善配套产业链,形成集群效应,打造良好的跨境电商生态圈。支持企业建立全球物流供应链和境外物流服务体系,通过整合省内外贸、物流、电商等企业现有的海外仓储资源,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

3.提高流通业利用外资水平。放宽商贸流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布局。引导外资投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生活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农村、社区商业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力度吸引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和跨国采购、营销、研发、结算等功能性机构,并不断完善和强化扶持措施,推动苏南地区利用现有产业和人才技术优势,加大外资总部经济集聚,提升质量和层次;鼓励苏中苏北地区进一步加大吸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商贸服务业项目。

4.加快流通企业走出去步伐。紧紧抓住我省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前景广阔的战略机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建设国际营销网络、支付结算和仓储物流网络,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境外延伸,鼓励并购境外知名品牌,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深度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制定“走出去”发展战略,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合作,到沿线国家、地区投资发展。积极发挥江苏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国有企业实力雄厚的特点,组建混合所有制的国际化产业集团。鼓励流通大企业与制造企业联手,推动组建战略联盟和联合“走出去”。

(五)打造品质化消费环境,提升流通供给水平 1.打造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纳入城镇化规划,推进集零售、餐饮、文化娱乐、配送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发展一批对周边乡镇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商贸强镇,培育一批具有历史底蕴和时代特色的商贸小镇。推动农村商业网点连锁化经营、集中配送、信息化改造,提升流通效率。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地区物流快递、售后服务等网点建设。推动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支持“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流通模式。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流通一体化发展机制,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渠道。

2.优化城市流通网络体系。推动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商圈”建设,引导建设多层次、特色性商圈,建成若干长三角区域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推动城市中心商圈提质升级,实施特色商业街示范工程建设,探索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的体验式智慧商圈。加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消费集聚水平。学习借鉴苏州邻里中心经验,积极打造十五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在社区商业领域的应用,形成一批具有带动引领作用的示范社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仓储物流、农产品冷链、信息化设施建设。

3.加强公益性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提升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保供、稳价、安全、环保等功能,建立健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投资、运营及监管机制。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公益性农产品零售市场,包括农贸市场、社区直供店(点)、平价店等。将农贸市场、社区直供店(点)、平价店、大众化餐饮店、医保定点药店、家政服务网点、再生资源回收点等纳入微利经营的流通设施范畴,完善建设保障制度,加强流通业投资引导和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应急保供预案,建立猪肉、蔬菜、短缺药品等重要商品储备,维护市场稳定。推进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改革,着力从供给侧优化储备结构,提升储备的效率效能。

4.扩大市场有效供给。推动流通与工业、农业融合发展,发挥内贸流通引导生产的作用,促进以需定产和供需匹配。引导制造企业创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扩大高质量、个性化产品供给。增强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供给能力。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和生产源头对接,推动农业种植主体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引导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融入供应链管理,提高供给效率。大力发展大众化餐饮、家政服务等生活服务业,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创新服务方式,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会展业综合带动效应,进一步推动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典当、拍卖、直销等行业健康发展,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多渠道增加有效供给,鼓励从国际市场引入国内有较大需求的日用消费品、新技术、新产品、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促进海外消费回流。推动“苏货行天下”专项工程,拓展江苏名特优新产品供给渠道。

5.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实施消费促进专项行动,推动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建设“布局更合理、经营更集约、服务更方便、消费更安全、价格更合理”的城乡生活服务便民体系,在城镇社区形成15分钟的餐饮、购物、医疗、文化、健身、养老、教育等服务圈。推动餐饮、住宿、家政、药品零售等生活服务行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引导绿色消费从生态有机食品向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多品类商品和服务拓展。鼓励旧货市场规范发展,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活跃二手车市场。配合有关部门推进黄标车、老旧汽车淘汰工作,推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鼓励品牌商品、高质量商品消费,完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保障消费安全。

(六)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流通治理水平 1.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以沪苏浙皖赣“四省一市”签署的“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为纲领,巩固和强化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联动机制,深入推进规则体系共建、创新模式共推、市场监管共治、流通设施互联、市场信息互通、信用体系互认“三共三互”工程。配合有关部门有序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及做法,依法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建立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的长效机制。建立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的长效机制。加强“四省一市”在电子商务、电子口岸制度环境建设上的交流与协作,逐步实现地方电子口岸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形成长三角区域便捷通关企业统一认定标准和管理互认机制。

2.加快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坚持信用与监管相结合,加快建设省、市、县(市、区)三级共享的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建立完善行政管理信息共享、市场化综合信用评价、第三方专业信用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商务诚信制度规范和标准体系,以商务诚信行政监督平台为支撑,深入推进以信用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鼓励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信用保险等信用服务业建立企业信用交易记录,完善企业交易信用评价机制,加大信用服务产品在行政管理和市场交易中的应用。指导商会、协会建立会员企业诚信档案、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交换共享平台,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开展诚信文化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积极向善、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

3.构建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加快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保证从原料、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全程可追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原则,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全省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稀土产品等七大类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形成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完善追溯体系管理机制,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提升追溯体系运行成效。提升追溯体系综合服务功能,加大追溯信息在事中事后监管、行业发展促进、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力度,鼓励建设消费者深度参与的双向互动追溯模式,开通统一的公共服务窗口,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查询服务,促进消费转型升级。

4.加强商务执法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市、县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梳理执法职责,整合执法职能,下移执法重心,加强执法协作,创新执法手段,强化执法保障,全面提高商务监管水平。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推进商务综合执法信息化大数据监管,加强市场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商会、专业机构的合作,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协同监管。创新电子商务监管模式,健全消费者维权和交易争端解决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受理、办理、转办和督办机制,严厉打击商务领域违法行为。

5.强化侵权假冒打击力度。针对侵权假冒跨区域、跨国境、产业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特点,围绕重点领域持续开展专项治理,深入推进跨部门跨区域综合治理和执法协作,提高事中事后监管和预警防范能力,对危害民生和妨碍创新发展的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实施全链条、整体打击。加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力度,明确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积极推动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坚决遏制侵权假冒高发态势。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探索建立互联网领域打击侵权假冒治理模式。发挥网络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建设,逐步实现社会共治,形成从源头上、根本上治理侵权假冒机制。

6.提升行政服务便利化水平。根据上位法立改废进展情况,推动制定、修订完善电子商务、新车销售、二手车流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典当、成品油等行业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及时清理、修订完善相关规范性文件。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商贸流通行政管理权力清单、部门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依法界定商贸流通领域经营活动审批、资格许可和认定等管理事项,加快推广行政审批“一个窗口”受理,规范行政许可流程。优化政府服务,充分发挥“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完善服务于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融资、诚信、走出去、电子商务拓展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政府产业基金市场化运作模式,支持流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重点工程。引导社会资金、境外资本投入,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完善公益性流通社会投入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对各类税费减免政策,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鼓励流通企业通过设立基金、动产质押、典当、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方式开展融资,加强对各类小微流通企业、新型农村流通主体的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支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典当企业创新服务产品。将流通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纳入各级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落实好现有各类土地支持政策,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增加流通业用地比例,重点支持各类流通公共服务平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及冷链设施等项目。

(二)创新管理服务

适应“互联网+流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机制体制和方式方法,建立与现代流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政务公开、电子审批等,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加强对先进典型案例的总结宣传,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行业协会提高服务水平,在加强行业自律、服务行业发展、反映行业诉求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协会商会“去行政化”改革,创新协会商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以规范和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形成政府与协会商会的新型合作模式。鼓励第三方机构和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为各类市场主体和消费者提供检测、信息、信用查询、监督认证等服务,辅助经营管理或消费决策,建立“市场机制指引、政府管理服务、社会协同共治”的商贸流通新型治理模式。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现代流通领域学科专业建设,鼓励省内高等院校增设高水平的国际商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会展等专业和课程,培养符合现代流通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强化职业培训,完善各项技能资格认证制度,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采取企业内训、外部培训、校企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探索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新方式。加强人才引进,吸引海内外精通现代流通方式、掌握商业经营管理和信息化知识的高端紧缺人才,促进人才流动。加强干部培训,强化商贸流通管理队伍建设。

(四)完善统计监测体系

完善行业统计监测制度,健全统计样本库,建立全面反映我省流通业发展规模、结构、效益及潜力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加强服务消费、电子商务、新型业态等统计指标体系建设,更好地反映商贸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情况。完善数据报送体系,运用信息技术,采用企业直报、社会采集等方式,构建商贸流通统计监测大数据平台。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加强数据关联度分析和深度挖掘,强化预测预警。完善数据发布制度,运用数字媒体和信息化社交平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更高效的信息传播网络。

附件:江苏省商贸流通业“十三五”重点工程

附件

江苏省商贸流通业“十三五”重点工程

1.重点电子商务企业和特色平台培育工程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平台化转型,加快电子商务支付类、应用及平台建设类、营销服务类、物流服务类等平台型、功能型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平台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发展专业特色平台。支持发展以服务本地生活为主的票务订购、网上订餐、房产交易、文化旅游、生鲜农产品销售等区域性服务平台,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程度。在全省打造200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争取创建20家以上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2.电子商务“双百工程”

在全省创建100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100个省级电子商务双创孵化基地(中心)。争取创建10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推动示范基地(园区)招引优质电商企业入驻,设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积极发挥电子商务双创孵化功能,大力培育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努力打造电子商务平台经济集聚区。

3.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工程

积极营造环境,加强典型示范和政策引导,推动各地商品交易市场优化结构、改善设施、拓展功能、培育品牌、强化特色,积极应用和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市场形态商场化、商业模式现代化、交易方式多样化、运营管理专业化、服务功能多元化、物流配送高效化、商品辐射国际化、市场商品品牌化,逐步实现由传统交易场所型向现代综合服务平台型的转变。力争到2020年,全省初步形成实体与虚拟并存、线上与线下互动、内贸与外贸融合、大市场与大电商结合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

4.无锡梁溪区省级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 支持无锡梁溪区省级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紧紧抓住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新型业态,着力提升传统商贸能级,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商贸流通业现代化、品牌化、信息化的新飞跃,建成空间布局合理、网络体系完善、业态结构优化、服务功能齐全、方便居民生活的现代化城区,全面提高区域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5.徐州云龙区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区建设 支持徐州市云龙区开展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云龙区传统商贸和市场的集聚优势,以推动区域内商品交易市场整体转型升级为契机,以资源集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鼓励云龙区在市场管理机制创新、新技术运用、智慧物流与市场融合发展、新型消费热点培育等方面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实体与虚拟并存、线上与线下互动、内贸与外贸融合、大市场与大电商结合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探索平台经济发展和商贸强区的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6.扬州小微商贸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区建设

支持扬州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推进扬州商贸集聚区特色发展和“三把刀”集聚区发展,拓展商贸企业创业创新空间;建设中小商贸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商贸企业提供信息发布、投融资、市场开拓、科技应用、人才培训、管理提升等专业服务,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实施“老字号”保护提升工程和“三把刀”服务创新工程,推进“老字号”集聚发展示范街区建设,促进传统优势商贸服务业创新发展;依托“互联网+商贸”,加大对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扶持,促进传统商贸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7.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在全省创建35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区)、150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乡镇(街道)、300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居委会)。规范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支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渠道下沉,完善农村地区物流快递体系。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经纪人等开展电子商务,培育一批扎根农村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农民用网推广活动,引导省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应用培训、实操培训,鼓励农村青年进行互联网创业。

8.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工程

建立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在全省农产品生产、集散和消费集中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探索建立公益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保障、运营管理和政府监管等长效机制。完善农产品零售网络,建设改造一批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直供店(点)、生鲜超市、平价店。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支持企业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经营。积极推广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以及农产品展销中心等产销衔接方式,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9.品质苏货网上行工程

推进“苏货行天下”专项工作,借助省内外知名电商平台积极拓展苏货网络营销渠道,深入挖掘并积极支持省内优质生产制造企业集中展示和推介江苏名优特新产品,帮助生产制造企业加快品牌打造,扩大网上销售规模,增强苏货在国内外的市场影响力。大力推动垂直电商和工业电商发展,鼓励扩大交易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动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发挥线下品牌价值和行业地位优势,逐步实现电子商务的专业化、平台化发展,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

10.扩大消费专项行动

贯彻《商务部等13部门关于开展加快内贸流通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扩大消费专项行动的意见》,出台落实意见,制订专项行动方案。建立省消费促进联系会议制度,加强政策研究和创新,形成协调推进消费促进工作的长效机制。与电商企业联合实施扩大消费O2O行动,开展“江苏特色产品网上行”活动。吸引海外消费回流,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开展进口商品交易中心试点,拓宽进口消费品国内流通渠道,吸引海外消费回流。开展国庆、春节等节日消费促进活动,加强节日市场监测。以“消费促进月”为带动,开展有地方特色的促进活动。

11.居民生活服务业品质提升行动计划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消费需求,在居民生活服务领域大力实施品质提升行动计划,推进线上与线下融合,消费与体验互动,传统与现代结合,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促进居民生活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

12.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工程

扎实开展商务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坚持信用监管和信用服务相结合,按照云计算、大数据理念,采购第三方云服务,搭建全省统一的商务诚信数据中心,建设商务领域市场主体库、商务领域职业人群库和消费者库,建设全省商务诚信社会公众服务平台和商务诚信行政监管平台。选择重点行业、典型企业和部分地区开展商务诚信示范创建,以点带面,分步推进。

13.商务综合监管执法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市、县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商务系统集中监管、综合执法新体制,切实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保障。创新完善商务监管执法权责清单和运行机制,优化完善执法履职职责、内容、流程、裁量、考核等标准化体系,加快提升商务监管执法法治化水准。重点加大执法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监管力度,综合发挥监管执法、产品追溯、诚信建设等全省商务领域信息共享平台作用,大幅增强商务监管执法整体效能。

14.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程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分级管理,以肉类、蔬菜、酒类、乳制品等为重点,积极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打造一批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示范企业、示范市场和示范商户。建成并运行流通追溯体系省级平台,实现全省流通追溯信息联通、共享。

15.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工程

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弘扬优秀文化,提升品牌价值,进一步发挥老字号在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政策支持和服务指导,营造政府、协会、企业共同促进我省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突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促进老字号集聚发展,推动老字号品牌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扩大优质品牌供给。顺应消费需求新变化和“互联网+”新趋势,推动老字号产品“网上行”和“进名店”,支持老字号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充分挖掘老字号文化资源和商业特质,开展第二批“江苏老字号”认定工作。组织老字号专业展会及宣传活动,提升老字号品牌影响力。

第四篇:点军区十二五商贸流通业规划

点军区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区商贸流通业在“十五”规划发展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拉动内需,另一方面加强计划指导,政策扶持,鼓励多种经济成份竞争,加速培育市场体系;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使我区商贸流通业走上了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的轨道。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明显。

201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7.2亿元,比2005年

4.25亿元增长 69%,年均增长11%。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26.5亿元,比2005年19亿元增长39%,年均增长7%。商贸流通业对全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是商业网点总量不断增加。

全区现共有商业网点1762家,比2005年的1223家增长44%,年均增长11%。其中批发零售业1083家,比2005年的1011家增长7%;餐饮业217家,比2005年的192家增长13%。现有从业人数2860人,比2005年的2032人增长41%,年均增长9%。

三是新型经营业态初步形成。

主要表现为专业市场、商业街和中型专卖店、连锁店、商品超市逐步形成并具一定规模。其中,新增连锁店超市3家(朝阳、惠友、美宜佳超市)、家电专卖店19家、新增300平方米以上的餐饮服务业8家、服装超市2家,烟酒专卖店11家,药品超市7家, 旅游购物专业店3家,形成专业柑桔打蜡市场4家,商业街1条(土城)。

四是菜市场新建改造成效显著。

全区现共有成建制菜市场6家,分别是:由长江三峡实业有限公司投资的紫阳菜市场;宜昌夷陵长江大桥公司投资的五龙菜市场;宜昌奇龙物贸公司投资的桥边菜市场;宜昌金坤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改造的江南菜市场;田田化工投资建设的艾家菜市场;民间投资建设的土城乡菜市场。其中新建菜市场3家,分别为江南、桥边、土城菜市场,并在本期规划中,通过积极对上争

取已将江南、五龙、土城三家农贸市场纳入了标准化菜市场改造范围。目前,江南菜市场已改造完工,被中央、省确定为全国和全省第一批标准化菜市场,被市级确定为城区第一家标准化菜市场。

五是家电下乡民生工程有序推进。

自开展家电下乡工作以来,全区共审批备案销售网点18家,销售家电下乡产品6155台,区财政直接实施补贴160多万元,惠及农民18000多人。

六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面广。

依据中央、省、市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统一部署和要求,由湖北东方超市宜昌分公司,宜昌吉合农资公司对我区5个乡镇、街办农村生活日用品农家店和农资农家店进行了积极发展和规范建设,并适时加强规范指导和跟踪服务。到目前为止,全区共建成“万村千乡”农家店31家,其中,生活日用品农家店20家,农资农家店11家,有力地拉动了农村消费。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场硬件设施差,仓储和物流发展不够;二是商业与房地产业、旅游业互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房地产项目商业服务配套相对滞后,旅游购物网点档次低,特色不突出;三是达到统计规模的商业网点少,档次低,缺乏集聚辐射功能,后续建设规划实施难度大;四是商品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二、“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

商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目标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以“发展、规范、提高”为主线,不断完善体系、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建立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将我区基本建成立足三峡区域内重要的区级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以内部资源整合、积极完善商贸体系、营造良好的商贸流通环境为重点,初步形成区级商贸中心、片区商贸

中心、社区商贸中心三个层次的流通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商贸业的现代化。到2015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全区各类市场交易额达到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全区商业增加值达到4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全区商业营业总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以上;全区人均商业面积达到1平方米以上;商业从业人员2015年达到1万人,较2010年增长3.3倍。

三、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力争把五龙建设成区域行政服务中心、中心商务区、江南高尚住宅区、游客接待中心和宜昌国际会展中心;在桥边初步形成辐射川东鄂西农副产品批发中心,成为宜昌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基地;在桥边规划建设日用品店配送中心、商品检测中心、职工培训中心;沿夷联线布局总部经济,打造总部经济带;沿五龙路至火车南站布局机电、家具、服装等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火车南站仓储物流中心,打造现代物流经济带。

四、发展重点

未来5-10年,是点军区加快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商贸业的发展必须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尽快形成与水电旅游名城相适应的区域性商业中心。

1、五龙商贸中心建设。结合五龙新城开发,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导投资业主投资开发商贸中心建设,规划点在五龙大道进口处,商贸大楼占地5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18000万元,可实现净利税5000万元。

2、总部经济带建设。立足夷联路,面向国内外,重点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商贸业等类型企业的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营运总部或国营分支机构总部到我区发展。初步规划5个以上总部经济项目,对企业信誉较好、产业链长、创税过高的总部企业优先入带。

3、物流园项目建设。在五龙至南站沿线,初步规划3个以上市场。即:电器批发市场、日用小商品批发市场、家俱销售市场等。共占地80亩,总投资在5000万以上。并在宜昌火车南站规划400亩,总投资3000万,打造煤运中心集散地、三峡五金机电建材等集散地。

4、规划化菜市场建设。到2015年共形成规划化菜市场9个,其中:新建5个,初步选址在谭家河、联棚、艾镇、五龙、梅子,共用地30亩;保留菜市场3个(江南、土城、桥边菜市场);改造1个(紫阳菜市场)。拆除菜市场2个(艾家、五龙菜市场)。 在桥边镇黄家棚村初步规划1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用地200亩,计划总投资不低于2亿元,形成优特农产品展示区、大宗农产品交易区、商务办公仓储货运区,打造直销全国大中城市的农产品商业平台,最终覆盖鄂西川东,连接重庆、武汉、长沙,辐射全国大中等城市。

5、农村日用品市场体系建设。推动东方超市配送中心及商住街项目建设,规划在点军桥边建设配送中心、商品检测中心、职工培训中心和商住街项目。总投资2亿元,规划用地200亩,

2其中建设配送中心及卖场5000m,并通过企业融资和扶持,分别

在辖区乡镇(街办)建设1个以上日用品配送超市,在村(社区)发展“万村千乡”日用品农家店50家以上,实现全覆盖。

五、保障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商贸发展工作的领导。商贸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发展城区经济就必须高度重视商贸业的发展,要切实加强对商贸服务业的领导、部门协调和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政府应把发展商贸服务业及物流业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作为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专题研究,把商贸服务业及物流业规划列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与城区建设同期展开,切实解决城市商贸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城市经济有序快速发展。

2、构建商贸行业有序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建立引导发展基金,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引导商贸行业有序发展的配套建设费。二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对投资商业网点建设符合商业规划,对增加税源、增加就业方面做出贡献的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 三是对重要的商业基础设施如重要商品的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社会性的大型商业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加大政府直接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

3、大力招商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依靠社会资金,加快点军新城区商业建设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传统流通、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注重重点商贸项目的策划论证、包装宣传、商业招商、建设实施和指导协调,保证重点商贸项目顺利推进。

4、开展规范市场秩序整治和商业行业自律工作。联合卫生、工商、质检、税务、城建等市场监督部门和商品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商务行业市场监管,不定期组织专项和综合执法行动,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价格欺诈、偷税漏税违法行为,整治乱摆摊设点占道经营问题,提高综合监理水平。同时积极支持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建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提高行业自律能力。

二○一一年三月十五日

第五篇:商贸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三产带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战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不断深化商贸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物流业等新兴产业,努力转变商务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更加注重服务民生,强化商务规范合法经营,促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规范有序流通新格局的形成。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市商贸流通发展要提档升级,提高效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商贸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继续保持前列,消费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城乡商业网点布局不断健全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逐步形成。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限上企业达到270家以上,每年增加20家以上;限上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以上,占比年均递增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占GDP总量的45%以上,年均递增3%。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网点布局。以中等城市主城区骨架为核心,以城西新区和仙女新区商贸流通发展为重点,以七个乡镇商贸节点为补充,利用各种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同特色,发展与**实际相吻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以商务部研究院量身定做**商贸物流规划为契机,在原有中长期商贸物流规划“一主两翼七节点”规划基础上,在市域范围内区分层次、按市场资源配置大型商业网点。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商贸连锁企业、餐饮酒店入驻**,促进商贸流通“大小个体”成长壮大为支柱企业。

2、调整产业结构。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稳定提高生活型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用现代营销方式改造传统商贸业,加快建设专业市场,提升市场聚集度,增强辐射能力。完善和提升商贸服务整体功能和形象,提高商业文化内涵,形成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环境美的核心商业圈。加快服务业品牌建设,提升特色街同业度,培育一批经营有特色、服务有品位、个性化突出的商业网点。利用我市国道、高速公路、铁路、高速铁路、长江黄金水道和三峡国际机场等立体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新兴产业物流业,力争打造国家级物流示范城市。

3、开拓农村市场。以实现农村市场网络化全覆盖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提高配送率。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农家店达到400个,乡镇和村级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5%以上。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引导建立多渠道投资体系,进一步加强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商贸物流信息网、商品流通物流链和商品市场网络,实现商品集约采购、配送、分销一体化的农村商品流通方式,逐步建立运用现代流通方式,覆盖广大农村的新型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努力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互动的流通格局。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原则,改造新建一批农贸市场,大力推进农改超,使现有农贸市场达到标准化规范要求,中心城区“马路市场”退路进场。到2020年农贸市场达到23家:其中主城区改造马半路、五柳树、城南市场、华龙农贸市场、滕家河农贸市场5处,提升城西市场1处,新建仙女、拽车、关堰、沿江、江北路、水府庙、余家溪、火车站农贸市场8处,每个镇改造提升农贸市场1个。

4、推进产业升级。通过“局部试点,重点示范”,尽快将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到全市流通领域,在市场运行监测、生活必需品储备和肉食品安全追溯等方面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视频化。鼓励流通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加强基础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建设涵盖购、销、调、存等业务环节的信息系统和营销网络,优化业务流通和交易方式,提高电子商务运作能力。积极培育一批以本土行业为重点的商业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增加生产企业产品的网上交易量,促进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相结合,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加快农村流通产业信息化进程,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抓手,支撑流通企业加强连锁农家店信息化建设。利用“**家政服务信息中心平台”,继续扩大行业服务范围、进一步促进服务消费。扶持我市业加入 “**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广新的信息化结算工具,大力发展刷卡消费。协调金融部门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信用消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三大通信运营商范文下一篇:上党课思想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