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特点论文

2022-04-27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高中历史学习特点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及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孙荷香(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高级中学)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国家对高中生综合素养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而历史素养是高中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历史学习特点论文 篇1: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摘 要:核心素养是当前高中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向,是提高高中生历史素养的关键指导。高中历史教师要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结合高中生学习特点,在各个教学环节落实核心素养理念,充分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为例,对其中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实进行几点具体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实践;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理念在教学中的普及也更加深入。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研究和理解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和思想,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制定科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历史各方面素养的发展。

1.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指的是学生具有能够推动自己终身发展的能力素质。具体地说,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学生具有自主发展能力以及社会参与的公民精神,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说,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出发,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对历史发展规律能够洞察,对历史发展现状能够准确地把握。第二,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出发,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复习。第三,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出发,需要高中生对历史知识做到能够学以致用,将为学生未来发展指明道路,对当前发生的社会事件进行解释说明。

2.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1)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从本质上来说,兴趣是影响行动的主要因素。学生在学习时,只有保持充分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全身心的学习。然而,高中历史的教学书,内容比较多,并且冗杂、枯燥,理论性比较强,因此,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对历史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历史知识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已经家喻户晓,主要是因为其内容十分富有哲理,并且其内容也十分引人深思。这些内容也是有效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转折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历史,并且能够对历史知识产生学习兴趣,逐渐养成历史思维。

(2)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实质上来说,高中历史科学在众多的学科中,属于文科型学科的典型代表。历史学科中,有很多需要背诵记忆的知识内容,所以,很多的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都是以知识教育为主。然而,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产生历史学习情趣,学生虽然通过背诵,可以记忆一些知识,但是这些知识都比较零碎,并不能串联起来,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并不好。教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首先先要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思维,使得学生面对历史时,能够做到活學活用,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不断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3.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从当前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来说,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很多高中历史老师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认识程度不高,在教学中渗透力度也不高,很多高中老师并没有认识到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作用,这些都导致当前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有关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严重缺失

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主要是是看学生能够以历史的角度和唯物史观来对历史问题展开分析和评价,这对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很多高中历史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于对学生讲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过程和结果等,并没有引导学生探讨历史事件,这样就导致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出现了缺失。此外,有关高中历史老师在课程教学备课阶段就没能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重要的课程教学目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历史论述题解答的引导,对历史材料也缺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就造成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是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不足。

(2)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滞后

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高中历史就需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知识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样来推动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培养。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中老师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理念比较滞后。比如,在对有关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的时候,高中历史老师可能会直接向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学生也是根据老师的解题思路进行答案的描述。高中生在对历史问题展开分析的时候,不能规范化地运用历史语言,这直接造成学生的历史思维得不到有效地锻炼,很难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4.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助力作用,结合上述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下面对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进行如下分析:

(1)利用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是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真实事件,历史学习中建立正确的时空观念非常重要。教师充分挖掘课本内容,整合历史教学知识点,并结合学生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个三维立体的历史学习时空,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加真实的历史感知,进而提升自身的时空观念。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建立基本的脉络。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有了基本认知,总结出:春秋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这是后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时期,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奠定了良好根基;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家思想和学问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出现,为多元化思想的撞击和出现开创了新局面。

教师:引导学生以这个四个阶段作为线索,展开深入学习。

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创建历史事件的进程图标。

通过这样的引导和梳理,学生对历史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其时空能力也会得到良好发展。

(2)合理地设置问题并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生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也显得更加重要。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设置引导性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发展。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学习主体,采用科学的引导问题,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促使对历史资料进行探究和分析,提高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比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如下策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希特勒,你会怎么做?”“中国和美国是属于合作关系还是对抗关系?”等。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探究,从而构建历史思维,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3)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历史理解能力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保证教学效率,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样,历史教师想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够主动开展学习活动。

比如:教师在带着学生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内容时,教师想要让学生对这一内容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或者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国当时的社会背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之后在对其进行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这样学生在理解历史时,才能够更深入,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4)创设学生理解历史新方法,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釋素养也是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视角入手,对历史资料进行解读,提高学生历史事物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客观、唯物主义的历史学习观念,尽可能推动学生与历史对话,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对历史资料最初正确、客观的辩证认识。

比如:《民族政权的并立》一课,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澶渊之盟》,作了如下的设计:

教师:展示材料,如下所示:

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宋与辽议和后......可以收回付出银两的十分之五六。(陶晋升《宋辽关系史研究》)

学生:综合分析以上资料,结合教师引导会发问题。

教师:对学生解答进行评价,并再次进行引导性提问:你们知道澶渊之盟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吗?

学生1:北宋王朝在战争中获得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

教师:大家回答非常好,那么北宋为什么在取得胜利的时候还要签订盟约呢?每年要送这么多的“岁币”给金?请根据材料,找出答案依据。

学生:(学生七嘴八舌)和平,贸易,节约军费……

通过如上设计,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并且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能力得到培养,对历史发展历程以及认知能力也会不断提高,从而奠定学生核心素养基础。

5.结束语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要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导向,在教学中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引入历史资料等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够在学习中将历史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实际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高中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教师与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内容相结合,全面推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余瑛.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9(10):96+107.

[2]鲁梦琳.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历史开放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9.

[3]吴才兴,高婷.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首问”教学实践[J].文教资料,2019(02):200-201.

[4]刘术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作者:曾秀芹

高中历史学习特点论文 篇2: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及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及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孙荷香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高级中学)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国家对高中生综合素养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而历史素养是高中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采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层次鲜明的教学手法,来增强历史课堂的灵活性、实用性和层次性,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教学手法;教学内容;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历史课程在传承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科学、规范、合理的授课方法是构建高效优质高中历史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选取实用性强、代表性高、层次鲜明的历史素材来丰富课堂内容,从而在增强历史课程灵活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学习历史、分析历史、总结历史,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投身历史学习”的兴趣爱好。

一、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内容枯燥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众所周知,高中历史课程具有知识点密集、知识结构庞大、课时紧张等特点。因此,在高考指挥棒下,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知识的“溶解量”,通常会采用“填鸭式”的授课方法来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历史课堂模式。这种“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由于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分析、总结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通常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繁杂、枯燥的历史知识,结果常常是事倍功半,收效颇微。这种枯燥、单调的历史课堂形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此外,这种一味保持历史课堂稳定性、一致性的“喂养”方式,只能是“授之以鱼”而无法达到“授之以渔”。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仅无法实现历史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反之,即使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学生也会因“喂养”惯性而出现“无所适从”“无法下手”的“不良反应。

2.“一刀切”现象严重,忽视个体差异性

陶行知曾经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新颖、层次性教学,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步步为营,进而实现既能保持课堂进度的统一性,同时也兼顾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教学目标。

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很多历史教师为了保持课堂进度的一致性,通常会采取“一刀切”的授课方式来推进教学活动,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考查。这种层次不分、一味求“整齐”“规范”的历史课堂授课模式,不仅无法激发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历史课堂极易陷入“好学生吃不饱,坏学生吃不了”的恶性循环中去。

二、构建高中高效历史课堂的措施

1.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内容丰富、结构完善、层次鲜明的课堂内容,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上,教师应立足于教材,选取贴近生活、新颖灵活、代表性强的历史素材,来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典型性和生活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影像、网络、音响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可观、可想、可操作的全方位、立体化和层次性的历史学习环境,从而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主人翁地位的转变。

例如:在学习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事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让学生借助网络、报刊、书籍等多种渠道,来制作相关的多媒体历史课件,并在课堂上以“授课”方式展现给大家,并评出一二三等奖。这种让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授课方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索历史的热情,同时,这种互帮互助、争优创先的课堂形式,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历史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此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历史画廊带领学生去参观历史景物、重温历史情境,使得历史课堂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延伸和拓展。

2.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性差异

赞科夫曾经说过:“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由此可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开展因材施教教学策略,是构建高效优质高中历史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等方面入手,努力做到在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层次性、梯度化教学,从而使得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记忆、知识结构的构建、知识疑难点的理解上;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开展发散性强、灵活度大、总结性强的历史题目练习。这种层次分明、梯度明显的历史教学,不仅能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为各个学习层次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此外,教师也可以将班级优差生组成“一对一帮扶小组”,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学习,从而让学生在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水平。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为了切实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立足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性高、层次性明显、代表性强的教学手法来增强历史课堂的灵活性,层次性和实用性,从而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分析历史、总结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学生由“让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从而逐步促进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李炳芹.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编辑 段丽君

作者:孙荷香

高中历史学习特点论文 篇3:

初探普通高中历史弱势生的转化

摘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高中历史弱势生的表现、成因、对策及成效。

关键词: 弱势生 转化 高中历史教学

目前,新课改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关爱每一位学生。同时新课改也要求:关注个体差异,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然而,在普通高中,往往存在一些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并对历史学习热情不高导致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他们大都存在厌学情绪,为了取得高分,教师、家长不断地向学生施压,结果适得其反,毫无趣味的机械训练,漫无边际的题海只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一旦学习内容发生改变,他们就难以适应,甚至丧失信心。因此,改善弱势生的状况不仅是顺应课程改革,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需要,而且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力的要求。

另外,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三星级学校,由于受环境、基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历史学困生特别多,严重地影响了历史学科的整体发展,因此高中历史学困生的成功转化是大面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大面积提高学困生成绩?怎样使学困生树立信心,学有所成呢?围绕这一新的课题,我对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一次转化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要表现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谈等方法,我了解到弱势生有以下特点。

(一)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

(二)不预习,不看书,不复习。

(三)上课不发问,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听讲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下。

(四)记忆力弱,学习方法多是死记硬背。

由此可见,“为他人而學,而不是我要学”是弱势生的明显特征。

二、历史学习困难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

1.学习方法不正确。

高中功课门类多,作业量大,合理安排时间、科学用脑成为学生会学并取得好成绩的前提,但是弱势生在这方面却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体表现在:学习无计划、课前不预习、上课分不清老师讲课的重点,这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成绩。

2.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不完善及基础差。

当一些学生把前面的知识忘了或者根本就没有学懂,就会在新课的学习中对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产生困难,如果不及时弥补,就会给学习带来障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最终形成严重的厌学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成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3.小学时期形成的学习坏习惯。

大部分弱势生从小学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校习惯,在上课时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把上历史课当听故事,不做笔记,书上没有重要的标注。由于历史这门功课对记忆的特殊要求,弱势生在回家复习时不知道复习的重难点,更不知道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所谓的复习也就是走马观花过过场而已,这样的学习习惯怎能使他们在历史这门功课上取得好成绩呢?

4.意志力薄弱。

弱势生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往往一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上课、做作业都难以专心,因而成绩上不去。

(二)客观原因。

1.智力存在缺陷。

这类学生往往不能正确把握解决问题技巧的知识,即使读书比较认真,也很难取得好成绩。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利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性格和态度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有些离异家庭对自己孩子的学业漠不关心,家长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更不重视自己的学习。长此以往,学困生就会养成“不是我要学”的坏习惯。

3.教师因素。

有些教师施教求同,大纲相同、教材相同,因此弱势生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节奏,学习成绩自然也上不去。同时,有些教师对弱势生少有耐心,加剧了两极分化现象。另外,还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弱势生训斥责骂,不顾及学生的面子,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4.学校因素。

目前,有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和本科上线率,而弱势生大都很难考上大学,因此这些学校忽视了对弱势生的转化工作。

三、历史弱势生转化的对策

历史学习弱势生的转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师生和谐是转化弱势生的大前提。

1.师生无距离。

大多数弱势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我针对弱势生的特点,和他们讲题和谈话时,经常保持微笑,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另外,积极主动地和弱势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能消除他们心中的障碍,使他们愿意和老师交流。

2.笔谈汇心渠。

作业批改是教师了解和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途径。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倔强,直接谈话不容易接受,作业就成为一个良好的载体。批语时,我会写上:“这次作业你有很大进步,继续保持,你会很棒。”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多一次表扬,多一次鼓励,多一次进步。”

3.耐心育学生。

根据调查显示,很多高中弱势生都有学好历史的愿望。可是历史有很多知识需要依靠记忆来完成,结果很多学困生由于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刚刚燃起的学习欲望又消退了,因此教师对弱势生的关心和鼓励应该是交心式的。一发现学困生有退步的苗头就要及时找出原因,以耐心教育学困生,对学困生的情况要“反复抓”,“抓反复”。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转化弱势生的主要途径。

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要求教师从最低点起步,分类设计问题,以免造成人为的困难。要让某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于弱势生要多鼓励他们开口回答问题,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产生良性循环。同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让他们体会到我也学得会,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提供机会,评价统一。

教师应从思想上认为他们只是学得慢或基础差而已,在课堂上应提供平等的机会给他们。在课堂上不但要表扬好学生,对弱势生的一点点进步而且要及时伸出大拇指,露出赞许的微笑,对他们的错误表达应多宽容,善引导。把赞许的目光多给予学困生,使他们心中重新燃起学习的希望。

(三)制定遞进式学习要求是转化弱势生的关键。

有些弱势生内心有着迫切的提高愿望,但由于经常遭到失败,极易半途而废,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期望值,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饱尝实力的喜悦,形成一种良好的递进成功心态。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转化弱势生的核心。

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形成长久的学力。具体表现为:

1.课前预习。课前教师把预习提纲发到每个学生手上,要求学生根据提纲自主预习,这样弱势生在上课时就能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提高了,这更易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2.指导弱势生记忆的方法。学习历史的难题之一是如何记忆,大部分弱势生都很害怕记忆,或者背完就忘了。所以老师必须教弱势生怎样记忆,要求他们理顺课本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再进行记忆,再教他们一些合理的记忆方法,如:尝试回忆法。同时根据遗忘规律,要求他们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教师要多督促,多检查,保证学生能持之以恒。

(五)实行合作式教学是转化学困生的保证。

合作式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欲望,而且可以通过集体合作,可以给学困生提供一种安全的氛围,使他们敢于参与和表现。

转化历史弱势生是一项漫长的工作,教师需长期不懈地坚持。只要我们重视高中的历史弱势生问题,尽早地重燃弱势生希望的火苗,精诚所至,就一定金石为开。

四、成效

(一)培养了弱势生的“叛逆性”。

《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体现了教师要具有谦虚的治学态度,学生敢于挑战的精神,教师不再急于解答所有问题,学生自己开始主动解答,积极争辩。有些弱势生基础差,但思维活跃,有时想法角度怪和偏,反而可以作为调动其积极性的契机。

(二)培养了弱势生的自主内化能力。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加者。”在历史复习阶段,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尤为重要。有些弱势生也想提高成绩,他们能自行整理错题集,并和同学交流。学生在整理和互相比较的过程中,再一次强化了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弱势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学生的起始就学阶段,教师要善于捕捉问题,杜绝弱势生的形成;而弱势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实践工作,这一过程需要智慧,也充满了乐趣和回报。愿与同行一道,用我们理想的教育去实现教育的理想。

作者:苏建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论文下一篇:管理哲学模式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