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落实论文

2022-05-09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科学发展观落实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进行科学发展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对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做法进行了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落实论文 篇1:

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移民扶贫工作中

移民搬迁扶贫是解决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群众居住安全的最根本的办法。当前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扶贫系统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移民扶贫工作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解决移民搬迁深层次的问题,更全面地扶助和服务移民群众。

一、基本情况

资溪县是山区林业县,更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全县有100多处省监控的地质灾害点,有3764户,15309人住在深山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全县国土面积1251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占87.6%,耕地面积为6.9万亩;总人口1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9万人,人均耕地少于1亩。2008年开始实施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移民搬迁工作,全县移民搬迁扶贫指标为700人,实际完成移民搬迁740人,为全年任务的105.7%;其中集中安置87户439人,分散安置70户301人;有土安置121户583人,进县城无土安置36户157人。新建移民集中安置点5个,已通路5个,通电5个,通水5个,基本上实现“三通一平”。2008年筹措移民建房补助311.85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资金210万元,市配套28万元,县配套7万元,县奖励补助66.85万元。

二、存在问题

1 移民扶贫补助与搬迁移民建房成本的差距较大。我省移民扶贫建房补助一直维持2003年以来的标准每人3500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每人1000元,移民建房实得补助每人2500元;大部分移民户家庭人口5人左右,建房补助为1.25万元左右。近些年物价不断上涨,建房成本逐年加大,调研过程中对资溪移民搬迁的成本进行测算,农村宅基地100平方米,建2层楼房平均费用9.29万元,装修3万元,购置生活用品7000元,这三项费用平均累计为12.99万元。这样每户搬迁群众自筹款达11万元,移民户中有45%的能解决自筹款,45%的能解决自筹款达的一半,其余的钱靠借债,10%的基本不能解决自筹款,即特困户、残疾户和五保户,他们都想搬,也应该搬,但既没钱也筹不到钱。

2 新村基础设施投入与筹集建设资金的缺口较大。资溪县是山区林业县,可用建设土地非常紧缺,群众的土地价值观念强,调剂移民建新村的土地难度大。通常实行群众双方自愿协商有偿补助,基价每亩2万元以上,平整地面基价1.3万元/亩,架电投入6万-10万元,护坡10万元以上,修村中路基价60元/平方米,这样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50万元以上。移民搬迁人口在100-200人,按每人1000元计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万元以内,缺口却在20万元以上。我们调研中发现,村干部测算里大源移民新村的护坡缺口资金30万元以上;何家山移民新村架桥缺口资金20多万元。目前有2个安置点公共卫生设施未建成,天气渐热,严重影响移民生活可能还会引发疾病。

3 土地难调剂是制约移民搬迁的最大拦路虎。我们在座谈中,已搬迁和计划搬迁的移民户普通反映调剂新村安置土地是最难办的事,特别像资溪山区县调剂用地就更难,只要把安置土地解决好,其它移民搬迁事情都能想办法做好。2008年资溪县5个集中安置点的建房用地,有2个点用地是搬迁地本村小组的田地,2个点用地是有偿购买的,1个用地是挖山造地建新村。

4 移民后续挟持政策措施缺乏。移民搬迁安置新村重建家园和发展生产生活保障等都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全社会的帮助。目前,搬迁移民后续扶持办法不多,渠道不宽,帮助移民发展生产创业的资金几乎没有,创业资金完全依靠移民自身能力解决。调查情况反映有20%的移民生活非常困难,每年拼命挣的钱还建新房的债务,同时维持最低的生活保障,出现因移民搬迁而走上返贫之路。

5 垂直管理单位与地方直属部门支持情况相差较大。由于支持移民搬迁工作在不同程度影响本单位的利益,因此许多部门特别是垂直管理单位考虑本单位的利益而不大支持移民搬迁工作。

三、主要做法

1 宣传发动广泛深入。资溪县充分利用会议、电视、座谈会、黑板报等各种宣传阵地和新闻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移民搬迁扶贫政策。各乡镇组织干部下村进户宣讲移民扶贫政策,重点突出“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工作目标和县里“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战略,做到三个到户,即宣传资料发放到户,政策宣讲到户,群众疑虑解答到户;通过宣传发动,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 坚持政策界线,严把移民对象关。开展宣传发动同时,再次开展全面调查摸底核实全县需要移民搬迁的人数、居住状况、生产生活等情况,为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依据和准确的资料。由于形势的发展和历史变迁等原因,如许多出嫁妇女户口不迁出,嫁进妇女和出生小孩不上户口,农村人口结构错综复杂。县里派出联合工作组上户调查,走访老干部和邻居,到公安部门核查户籍资料,逐户逐人调查核实,做到不漏了享受政策的每个人,清除不该享受政策的任何人,确保移民搬迁对象都符合移民政策要求和客观事实。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严把移民对象审批关。

3 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实施无土安置。为了切实解决安置用地难的问题和实现“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旅游兴县”的战略目标,资溪县大力鼓励搬迁移民进城无土安置,在县城购置商品房的移民搬迁户在国家补助每人3500元的基础上,再奖励每人3500元,两项共补助每人7000元。2008年共有36户157人进县城实施无土安置,占总移民人数的21%。这种安置方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移民安置地难落实和建房资金不足问题,而且为之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

4 多渠道并举的后续扶持措施。资溪县采取扎实有效的扶持措施,把它列入全县民生工程中,移民搬迁户进城后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医保、社保、就学待遇;在就业培训方面即可享用扶贫系统的“雨露工程”和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同时还可享用居民的“金蓝领工程”再就业培训的优惠政策,不断培训移民的生存和生产技能,移民搬迁家庭的劳动力都学会2门以上致富技术。

5 乡镇全免移民建房税费,减轻经济负担。在调研中,我们走访4个乡镇5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干部和移民都说乡镇政府优先安排移民建房用材指标并免收税费,其他属乡镇财政征收建房有关的税收也实行免收政策,移民户户均减轻负担3000多元。

6 动态淘汰机制效果佳。资溪县采取滚动式取优淘劣的动态管理措施,根据基层单位重视程度和群众搬迁所具备条件情况来确定初步移民搬迁指标,在工作进展中排名竞赛,不断取优淘汰工作表现差,淘汰出局的移民对象作为下年度预备对象,并提出整改的措施和办法。这样循环动态管理,促进全县搬迁工作高质高效发展。

四、感受和启示

1 领导高度重视支持是移民扶贫成功的保证。资溪十分

重视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每年都是以县政府名义下发移民扶贫实施方案,县长亲自任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移民工作规划、实施方案、制定优惠政策,协调解决工作中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把此项工作列入乡镇场和县级部门年终考核主要内容中。县领导下乡时都会了解指导移民扶贫工作,宣传讲解移民搬迁扶贫政策。乡镇村干部把移民扶贫当作中心工作来抓,明确任务,落实人员,形成各级政府齐抓共管的好局面。

2 发挥搬迁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搬迁扶贫的根本。搬迁群众是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主体。只有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发动,政策宣传,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才能使搬迁群众主动自愿地搬迁建新居,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使搬迁群众从内心感觉党和政府移民搬迁扶贫是给予他们的恩惠和帮助,就能全面发挥出搬迁群众的主体作用,工作中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整个工作就会快速有序地开展。

3 统筹城乡发展是移民搬迁扶贫的有效途径。移民搬迁进城无土安置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增加城镇居住人口,优化城镇人口结构、繁荣城镇,带动城镇经济发展;同时移民户享用城镇居住同等的卫生、社保、教育等待遇,有效地提高移民搬迁群众生活质量;还有效地转变农民增收方式,实现农民增收与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取得移民搬迁高效扶贫和城镇统筹发展建设“互惠双赢”的效果。

4 动态管理是推动搬迁工作的有效激励机制。资溪县实施滚动式动态管理以来,在五个方面有明显效果,一是有效地调动移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能动性。二是有效地解决基层领导的重视和配合难的问题,乡村领导主动来扶贫部门争取移民搬迁指标和移民安置地。三是有效地掌握了搬迁工作的主动权,消除被动的局面。四是有效地解决等靠拖的现象。五是有效地解决搬迁工作质量难把握的问题。

五、对策建议

1 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一是提高县乡村各级组织对移民扶贫工作的思想认识。有些乡镇政府认为,移民扶贫是扶贫部门的工作,乡镇政府只须配合就行,导致在抓移民扶贫工作时较为被动。从移民扶贫实践中反映,凡是乡镇党委政府对移民扶贫工作重视和主动的,成效就较为明显,乡镇党委政府对移民扶贫工作不重视和被动的,搬迁工作就难顺利开展。为此要落实“乡镇抓落实”的工作原则。二是提高移民群众对搬迁扶贫政策的认识理解。许多移民群众对搬迁扶贫政策了解不全面,存在一知半解,片面理解,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移民户树立“珍惜机遇、自力更生、主动搬迁、重建家园”的意识。

2 要逐步提高移民扶贫补助标准。现行的移民搬迁补助标准与移民建房成本相差太大,从而影响了移民扶贫工作顺利进行,移民扶贫标准要逐年增加10-20%,尽量缩小两者间的差距,帮助减轻移民户的经济负担,尽量减少因移民搬迁返贫的现象。

3 要不断提高解决移民安置用地难的能力。移民安置用地难调剂是困扰移民扶贫工作进展的主要问题,也是导致个别地方工作滞后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难题,就不断地提高协调用地能力,一是积极争取县领导的高度重视,把移民安置用地纳入县政府规划用地中;二是主动加强与土管、林业等部门的联系、协调和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三是督促有移民任务的乡镇政府要提前向土管部门提出用地计划,早抓移民安置用地的落实,争取工作的主动。如2008年鹤城镇、马头山镇统筹好移民安置建设用地,年初上报县政府列入规划用地;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取得全社会的关心,特别是接受地群众支持移民搬迁,主动大方地提供适量有偿移民安置用地。

4 要加大整合基础设施资金的力度。移民群众实施搬迁后,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移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条件。光靠移民扶贫资金来搞好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够,必须加大整合资金力度,争取更多社会资金和部门项目资金。一是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二是充分发挥移民理事会的作用,调动移民户的积极性,多方捐款捐物筹措社会资金。三是把新农村建设和圩镇建设与移民新村结合起来,把移民集中安置点列入新农村建设点或圩镇建设计划中,整合新农村建设和圩镇建设资金。四是整合部门项目资金投入移民安置点,如交通、水利等。

5 要健全移民后续扶持长效机制。一是制定就业培训制度,加强对移民进行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本领;二是建立就业创业帮扶措施,就业局要把移民户列入再就业人员的重点对象,帮助创办就业基地、落实小额贷款、支持发展养殖业等多种途径,使移民户有稳定的就业。妥善地解决好移民户的生产生活问题。

6 要建立健全移民搬迁结对帮扶制度。要把领导和党员干部帮扶措施延伸到移民搬迁扶贫工作中,帮助经济条件差的搬迁移民重建新居。采取安排各极领导和党员干部挂点搬迁困难的移民,实行“一对一”帮扶措施,由结对帮扶领导(党员干部)自己出一点,协调部门扶一点,找社会爱心人士捐一点,号召企业赞助一点,银行贷一点等多渠道帮助贫困群众创造搬迁条件,实现搬迁愿望。

7 要解决好部门协调支持的问题。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是民生工程和综合工程,需多个部门共同支持才能顺利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协调部门齐心支持移民搬迁工作的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垂直管理的部门。县直各部门反映要按照省市对口上级部门文件来办。有文件具体要求,他们就好操作。

8 要安排移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搬迁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个全新的工程,建设项目多,投入资金量大,仅靠移民补助中每人的1000元是远远不够的;当地政府支持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有限的,致使安置地许多基础设施项目没有实施或未能全部完工,给移民群众带来诸多不便,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省办要安排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基数应按不少于移民人均1000元来测算,这样能基本实施好移民新村的基础设施项目,给移民群众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作者:夏亚非 沈建华 黄振根

科学发展观落实论文 篇2:

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初中地理教学中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进行科学发展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对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做法进行了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有些学生环境意识淡薄,可能是传统发展观长期以来潜移默化的结果,教师要在地理教学具体的章节中,扭转传统发展观对学生的影响,以全新的科学发展观武装学生头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规范其行为,提高其素质,发展地理教育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教育意义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机渗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呢?

1.课堂渗透,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地理教学中,除了讲清地理知识外,还要有意识突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例如:讲我国自然资源时,一方面讲清我国环境资源的优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必须讲清我国国情劣势,促使学生树立“人均意识”,产生危机感、忧国心,进而阐明我国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另外,课堂上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时事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如讲我国天气气候时,结合“2008年南方雪灾”、“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百年不遇的旱灾”原因,与一些地方过度砍划森林,乱垦滥挖,人为破坏环境有关,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报复我们。”教师要从环境资源利用保护的角度,揭示人地互动过程中的教训,促使学生从大量事实中形成强烈“忧患意识”、“环保意识”,并逐步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思考问题,指导言行。

教师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如讲到中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时,让学生讨论: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淘米水浇花;洗菜水冲厕所;要关紧水笼头;把雨水储藏起来再用……通过实践得到的体验,在细微之处感悟节约资源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护环境、爱惜资源的行为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意识不是抽象的,不能仅局限于书本,局限于课堂,更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让“吃、住、行”的行为具体规范成为环境教育的实际内容。例如:社会上有吃食野生动物的风气,当年“非典”肆行,不就从喜欢吃果子狸的人们身上传来的吗?要求学生们不但自己自觉抵制,而且还教育家人,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采摘花木,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3.开辟第二课堂把科学发展观具体化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它使学生从中获得生动具体的理解和感悟。

(1)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调查分析问题,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如调查学校平时在用电用水有哪些不合理的现象,对节约用水、用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研究桂林漓江近年来的水文特征和通过人们改造的变化状况,为保护漓江献言献策;调查统计学校旁边的321国道的车流量,为改善桂林交通状况绘蓝图。这一系列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掌握还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课外实习。一旦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就可能察觉到这个地区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为将来的发展做一个总体的规划,可能会采用同样的方法去觸类旁通得了解其他地区,研究区域的范围越来越大,最终会在头脑中形成科学发展的思想。

(2)开展专题演讲讨论,辩论比赛。事先布置或给学生出题,“地球——我们的家园”、“使用一次性筷子好不好”、 “小手拉大手——清洁处处有”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讨论,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科学发展的思想。

(3)编制环保小报。利用小报对重大的环境事件进行报道和分析,如:“沙尘暴离我们有多远”、“98特大洪灾透视”、“保护桂林母亲河——漓江”等,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参与环保的热情。

(4)结合专题活动。如“地球一小时”活动,即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人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2010年4月22日,桂林市二塘中学地理课堂上,师生们开展了“世界地球日——我们在行动”活动。西南大旱、青海玉树地震、桂林漓江突发洪水……地球怎么了?美丽的地球,她是世上一切事物的母亲,哺育着千千万万鲜活的生命,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她也无时无刻都在献出无私的爱,从来没求过回报,可是儿女们又是怎样对待母亲的爱呢?一个个问题引起了同学的积极思考和讨论。活动结束时,老师说:“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请同学们记住,小鹿是我们的伙伴,喜鹊是我们的朋友,森林是我们的兄弟,草原是我们的姐妹,海洋是我们的父母,江河是我们的祖先,让我们爱它们,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

(5)组织地理竞赛,培养地理素养。如:桂林市教育局与地震局举行的“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广西地理协会举办的“广西中学生地理知识竞赛”,中国地理学会开展的“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的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树立节约能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总之,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初中地理是渗透科学发展观最合适的课程之一,新课程改革又是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最好的契机,作为地理教师要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上,把科学发展观有机的落实到具体教学中。

作者:陈敬东

科学发展观落实论文 篇3:

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基层

省委书记梁保华在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指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科学发展,是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最大的实际、最重要的实践、最需要取得的实效,必须贯穿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城市街道、社区处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前沿,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遭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发展的外部环境异常严峻和复杂的形势下,完成“三保一促”各项任务,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南京市鼓楼区提出争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示范区”的明确目标,我们宁海路街道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立足发展特色经济保增长,做实社区服务保民生,坚持守土有责保稳定。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最基层,取得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成效。

发展特色经济保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街道作为城市的最基层,发展经济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关键在于如何发展。城市街道辖区面积一般较小,经济发展载体、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但“区域空间有限、科学发展无限”,只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样能够又好又快发展特色经济。

我们鼓楼区宁海路街道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所在地,面积3.93平方公里,被称为“省城第一街道”。辖区内有省财政厅、教育厅、省工商局等几十家省级机关,有河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有颐和路民国公馆区。面积虽然较小,但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环境优美,特色优势明显。为此,我们确立了“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科技经济、楼宇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思路。我们抓住当前国外经济衰退导致市场需求下降、跨国大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国内、意向在沿海城市设立地区总部、实现产业转移的机遇,抓住国内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拆迁成本相对较低的机遇,全面推进载体建设,为发展总部经济、科技经济、文化产业拓展新的空间。

一是依托地区资源,全力推进“六大载体”建设,即颐和路11、12片区、宁海路欧洲风情街、模范马路三步两桥地块、南京艺术学院创意设计中心、石城现代艺术创意园、水木秦淮休闲街区(属于区政府打造的石城文化创意产业带的一部分)等。重点加快颐和路11、12片区的开发建设,力争引进一批带动力强、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总部企业。特别是从事展览、新闻发布、重要外事活动、企业文化活动等现代服务业态的企业总部,将其打造成南京、江苏乃至全国的企业总部集聚区。积极推动模范马路三步两桥地块的开发,使其成为科技经济的新载体和模范马路科技街的新亮点。同时,整合石城现代艺术创意园、南京艺术学院、古林公园、江苏电视塔等资源,按照鼓楼区政府打造石头城文化创意产业带的统一规划,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二是做好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我们一方面抓好为企业的服务工作。除了做好“一站式”、“代办式”服务外,还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政策信息、项目信息,帮助企业分析政策,用足用好政策,抓住机遇,逆风起航,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行政资源优势,加强沟通、协调,帮助企业争取资金,做好项目申报工作。这些工作有力促进了辖区现有企业和项目的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辖区机关、单位、企业广泛的人脉资源,拓宽信息渠道,加强和省、市、区等相关业务部门联系,并与驻区大机关、大企业等互动合作,做好招商网络建设,形成信息广、渠道畅的经济网络系统,为更多的大企业包括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或研发中心落户在宁海街道,创造良好的条件。

做实社区服务保民生

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对基层街道来说,最根本的是要做实社区服务,解决好民生问题。

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宁海路街道由于大单位多,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高。但也有2000人左右的困难群体,包括310户、600名低保人员,492名下岗失业人员,601名残疾人,670名独居老人,这些困难群体是街道的重点关注对象。我们加大帮扶力度,落实各项救助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救助工作到位。在社区建成托老、助老站,托残、助残社。建立了具有宁海路街道特色的就业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以内。扎实推进全民医保工作,为困难群体提供最优惠的医疗服务。

为群众创造一个整洁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是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我们按照南京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和创建全国生态园林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工作部署,积极探索符合街道实际、彰显街道特色的城市建设管理理念,按照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要求,实施精细化、长效化管理,努力打造精致街道。一是做精做美城区环境。结合老城改造,对老旧小区进行出新。大力实施楼顶绿化,凡是能做楼顶绿化的,想方设法做起来。结合城区危旧房改造,加大拆迁后空地的绿地建设。全力推进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居民停车难的问题,为驻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二是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和制度。在城管工作中,建立和完善定人、定岗、定职责、定奖惩的工作机制,制定明确的奖罚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人员到位、制度健全,确保考核有据、奖罚到人、管理有效。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培养一支特别能吃苦、能战斗的文明执法队伍,促进执法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加强对背街小巷的管理。对背街小巷集中力量进行整治出新,实行门前三包。并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对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逐步管起来,改变部分老旧小区脏乱差的局面。同时,加强对农贸市场周边的管理。通过强有力的严格管理、精细化管理,实现市容环境的根本改观。

同时,我们还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为群众做好各方面的优质服务。大力培育、扶持、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每个社区的服务型民间组织都达到10个以上。鼓励企业和个人提供产品和服务。推进社区服务的实体化和产业化。逐步建立起主体多元、功能完善、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坚持守土有责保稳定

实现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稳定工作关键在基层。我们坚持守土有责,全力做好社会安全稳定工作,成为全省最安全的街区之一。

宁海路街道是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当前正值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的特殊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交织期、凸显期。“宁海无小事”,保证宁海路街道的社会稳定,对维护全市、乃至全省发展大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梳理排查。既坚持依法办事原则,又坚持人性化工作方式。妥善处理各类信访及突发事件。积极防范、妥善处理因经济危机引发的企业裁员、工资拖欠等问题,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充分发挥“大接访”、“大调解”机制的作用,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紧密结合起来,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社区。

二是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大防控体系,通过整合社会防控力量,构建和完善防控网络,提高防控能力,确保街区安全稳定。

三是着力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牢同树立“安全第一”、“无事即大事,无功即有功”的观念,与区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排查辖区范围内和所属单位的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责任编辑:李克海

作者:陈 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英语口语论文下一篇:保洁员医院感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