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常回家看范文

常回家看看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常回家看看》让我们体会回到了亲情。

能够用《常回家看看》的曲调创编歌词。

自学指导:自己把歌词念一遍,然后说说歌词里讲了些什么内容。 教学过程:

1、 看、议 教师播放一段春运的的资料片段,然后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这些人愿意高价买回家的车票呢?

2、 听、唱

教师播放《常回家看看》,请一些同学起来说歌词内容反映了主人翁是怎样孝敬父母的。也可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你对歌曲的内容的体会,并举些自己亲身体验的人间真情事例与大家分享

在演唱方面不做过高的要求,主要以欣赏体验为主。在跟随音乐学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感受音乐中所体现的亲情。在反复演唱中探索音乐风格与演唱家对音乐的处理。

为了让学生用声准确的表达心中的感情,在处理情感上课范唱。

3、 动、创

结合教材“参与.探索的要求,进行歌曲处理.在《常回家看看》的曲调进行创作。创作形式不限,可以个人创作,也可与同学合作创作。创作可在课堂上进行,视上课时间而定。如《常把家务干干》等。

4、 赏析

教师给学生播放不同版本的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当堂训练:请个别同学把自己创编的歌词唱出来。

教师在学生演唱后做总结。

第二篇:常回家看看

前些日子我的右眼一直跳个不停,俗话说:左跳财,右跳灾,虽然我不迷信这些,但近年来母亲一直卧病在床靠人照料,又加之离家路程太远及工作的原因自己又很少回家,所以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便一天到晚老往家里打电话询问情况。电话打多了,每天都守护在母亲身边的小妹终于忍不住了,她说:姐,老是打电话回来问有什么用,你问什么爸妈都只

会说好他们拍你担心呀,你还是回家看看吧,妈妈的情况真的不是很好,如果真有什么事你会后悔一辈子的。听完小妹的话,仔细算算真的又有好些日子没有回家了,没想到这些日母亲的病情会加重的如此之快,忽然间我心里萌生着一种不祥的预感有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从头到脚阵阵发凉。回想起妈妈躺在病床痛苦的样子和父亲那憔悴的面容,那刻以前所有的托辞、借口显得那么苍白那么的无力甚至沦为谎言,我责问自己为什么在父母面前那么自私,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能回家去看看他们。以前每次打电话回家,父母在那头嘱咐的话语依旧不断,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说自己一切很好,不要挂念,总是报喜不报忧,原来二老一直善意的欺骗着我,我却天真的相信着他们,总以为多打几个电话回家问问就能求得心安了,没想到自己竟然这么混蛋。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想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一样,都怕自己会给子女添麻烦,怕儿女在外替自己担忧,怕影响孩子的工作和家庭,然而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却总是拿工作和孩子当挡将牌,心安理得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甚至用各种理由推脱说不能常回家。扪心自问,其实每个人都有孩子,每个人也有父母,可在感情的天平上我们的法码是不是总是偏向孩子,总把孩子看成是我们生命的全部,而对父母我们只会去享用他们对我们无私的爱而没想到去回报呢?身为父母我们陪孩子的日子还有大半辈子,而做为子女我们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日又还有多少,为什么我们就不明白呢?俗话说:娘心里藏着千个儿,可儿心里又几时惦着娘呢?想着举步维艰的母亲,想着满头白发的父亲,想着日渐苍老的父母,想着自己如此的“孝顺”, 泪水已不再受自己控制了肆意的从眼眶涌出,那是愧疚的泪是不安的泪我这个不孝的女儿忏悔的泪。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最悲痛的事情,而“亲不待,子方知欲养”无疑才是真正的悲哀!如今子女“常回家看看”拟入老年法,身为子女的我们是否该好好反省反省了。常回家看看吧,父母健在的朋友们,就如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词中所写,其实我们的父母很容易满足,他们不图你为家做多大贡献,只盼望着你常常来到他们的身边,让他们随时能看到你是胖了还是瘦了,想问问你生活得好不好,工作累不累;也希望你能陪他们拉拉家常,听听他们讲讲你小时候的趣事和过去生活的艰辛不易,讲讲你不在时家里发生的大事小事以及他们往后生活上的一些安排。如果我们能耐心的聆听,偶尔说上几句心里话,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会感到很幸福的;常回家看看吧,虽然我们每个人在外都十分的不容易,还是多抽些时间带上孩子和爱人回家温暖一下老人们那颗孤独和牵挂的心,让自己年迈的父母好好享受那份儿孙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感受你那片至真至诚的孝心情怀,孝心不能等待,不要让我们在内心对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第三篇:不常回家看看

不常回家看看,是不能还是不想?

其实在回答上面那些问题时,回答说“有”的朋友们不用羞愧,虽然按孝道来看,哪一项说出来这都是“不孝”,是“大不敬”,但最起码有一点,没违法!而且与我们一样曾“不孝”过的人有很多,甚至包括不少成功人士。

著名中医专家,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平时风轻云淡,谈及自己八十老父对其放弃体制内编制,而导致无法评定职称的评价是“不正统很草莽”时,言语之中也是十分无奈。[详细]

著名编剧六六对其母亲的抱怨更是心直口快:“我妈每吵必胜的原因是她成功将丢失各类证件的原因归咎到我对她冷漠不关心让我哑口无言。”[详细]

你的父母让你郁闷过么?我爱父母,分开了就各种想,可回家了就各种吵,这是为什么?

拥有开明的家长是一种幸运,但坦白地说,确实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福气,否则吐槽微博@我的父母是个奇葩 、中国婆媳剧、天涯极品父母抱怨帖和豆瓣“父母皆祸害”讨论组都不会这么引人关注。

工作太忙, 离家太远,休不了探亲假,回家开销大„„在这些诸多理由后面,也许要反问自己一句真心话:你到底有多想回家看父母?(无需拿浩浩荡荡的春运大军说事,毕竟春节回家并不仅仅只是为了看父母) 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一部分人是逃避和父母近距离相处的!只因年青一代愈发重视自由和个性,这往往与中国父母对子女家长式管理相忤逆,这是一场自由精神对家长精神的争斗,也是很多人想“孝”但难“顺”的困境心理成因。

而“常回家看看法”立法的初衷正是要约束这一小部分逃避父母的人,让人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精神自由和金钱财富时依然能不忘记曾将我们养大的老人。是的,意思就是,无论你与父母之间的分歧多大,但经常性地回家陪伴或者问候应是基本的准则。说白了,哄父母高兴,是你天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当然,怎样又能哄得父母高兴,又能保有自己的自由人格和世界观,这要考量情商。

对老人来说,精神赡养和物质赡养同等重要,这已超出了道德层面所要求的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法律层面上所要求的“可不可以”的问题。既然公众能认可物质式的“赡养老人”入法,又何苦要反对精神式赡养“常回家看看”入法?

当然,这部“倡导性”的软法确实存在缺乏实际操作性的硬伤,但这是后续对法规的细化问题,不能因此否认该项立法的积极意义所在。

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渐失说服力 用孝压人不如依法行事

传统家庭伦理本就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以“孝道”为例,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孝道”这项传统家庭伦理也正在发生着变化,比如 “二十四孝”之一,同时也是最残

忍的一项“郭巨埋儿奉母”,早被人们斥为封建糟粕,“卧冰求鲤”也被公认是不科学的行为。而被孔子认可的孝即“无违”一说,对于尊重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现代人来说更加艰难。(试问如今有几人能做到?)

此外,诸如古代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女子来说,讲究“夫为妻纲”,对子女来说则是“父为子纲”,以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这些传统的家庭伦理,在经过几代人的抗争之下,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也许还未完全退出,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摆脱,不是吗?)

而传统家庭伦理中的一些美好愿景,例如“四世同堂”、“父母在不远游”等等,也在城镇化的滚滚浪潮及年青人外出打工的脚步声中渐行渐远。

据调查显示,中国目前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已经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倾向:家庭民主逐步取代家长制;夫妻关系的平等成为家庭生活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家庭成员之间协商增多;生育观发生根本变化等。

[详细]

因此,当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渐渐失去说服力,甚至会和现代家庭观念发生冲突时,拿什么来约束底限?唯有法律。最起码,法律可以告诉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在对待父母时,什么事情是必须做的,什么事情是必须不能做。

即便我们深爱父母,但还是避免不了我们会偶尔“不孝”,但有了相关法律的约束,可以给处于弱势的年迈父母们提供最基本的法律救济。

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孝”与“不孝”这种道德概念难以厘清,与其用孝压人,不如依法行事。对于真正欺凌老人者来说,只是道德谴责不孝,久而久之也就是虱子多了不痒、脸皮变厚习以为常罢了。 甚至可说得更大胆点,如果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只讲亲情和法律,而不动辄扣“孝道”这顶道德大帽子,有没有可能父母和孩子会相处得更轻松?

“困境儿童”急需法律干涉人伦

其实,有一个群体,他们比老人更加弱势,更加急需让法律来干涉人伦,他们就是“困境儿童”。

困境儿童是指流浪的未成年人,因其他原因暂时失去生活依靠的未成年人,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父母服刑或戒毒期间的儿童、贫困家庭患重病和罕见病儿童等。

据北师大儿童福利研究中心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全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总数高达58万。 近年来,中国“困境儿童”的悲剧一再上演。

2003年6月21日,成都3岁幼女李思怡被发现饿死在家中;2011年7月,广州7岁女童彤彤不堪饥饿从2楼阳台跳下觅食,2012年11月,贵州毕节五名流浪儿童闷死在垃圾箱中„„今年,南京两名幼儿因父亲入狱母亲吸毒,被活活饿死家中。

据媒体披露,两个孩子在被饿死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曾因饥饿而彻夜拍门喊妈妈,甚至趴到马桶上吃粪便充饥。三个多月中,邻居、民警、社区和亲戚都曾作出他们自认为称职的努力,但最终孩子一次次被还回她们的吸毒母亲手中,得救的机会被一次次地错过。

为什么?

有评论一针见血指出:“将孩子视为家庭或父母的“私产”,孩子挨饿或者挨打都是’家务事’,邻居不好管、不敢管,社区等基层组织也不爱 管、不屑管。他们不是没有爱心,更不是没有关怀,而是在保护孩子的命题上过于“谦抑”,而这与强势的传统家族观念不无关联。” [详细]

最近半个世纪,英国、日本、瑞典、挪威 以及香港、台湾地区都先后出台了儿童福利专门法案,从法律层面上确立“困境儿童的监护权转移”原则,并且成立相应的国家保护机构。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父母达不到为孩子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的要求,以儿童福利局为代表的儿童权力捍卫机构,会将儿童带离混乱的生活环境。如果法院判决剥夺孩子监护人的监护权,儿童福利局会暂时将儿童接收照料,并着手寻找一个合适的家庭来收养这个孩子。

十二年前的电影《刮痧》生动阐述了这样的案例,今天看来,电影中所彰显的“孩子至上”理念和“强制报告”等刚性制度,看似有违人伦的,实际却是我们所欠缺且急需的。

说得更直白些就是,你可以居无定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即便经济条件如此恶劣你也可以生孩子,但是,你若让孩子也居无定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上不了学,那可不行。如果你养不了,就请交出你的监护权。 若按这个的制度,老话里的“宁跟讨饭娘,不要当官爹”观念将不能被支持,因为这不从情感和人伦出发,而完全从儿童利益角度考虑。虽然有违人伦伤害感情,但这确实是对儿童保护的最大化。

7月5号,制作本期专题当天,又出现一则让人震惊且无奈的新闻,一个父亲带着6岁女孩晓晓在南京街头行乞,只因讨钱更多,晓晓索性叼着烟光着身子躺在父亲身边。面对市民的指责,身处壮年的父亲说“这是我的孩子,我不需要救助”“这么多年我都是这么过来的,种地太累,还不如这样。”

律师表示,因“监护人法定就是父母,现在她母亲失踪多年,晓晓又没有户籍所在地,那么,谁来提出变更监护人呢?这是关键。”因此律师认为晓晓的问题确实比较难办 “这确实是个盲区,各个部门看似都能管,但也都不好管。”[详细]

据传来的最新消息,女童连同其父被警方找到,并被连夜送回原籍,当地已为其申领低保,据称“女孩父母均为智障人士”。 [详细]

那么,然后呢?还有然后么

第四篇:常回家看看读后感

常回家看看

父母住在哪,那就是我们的家,哪里就是我们永远的驿站。纵便我们浪迹天涯,心也都永远走不出那个家,而且父母也会站在家门口,对我们翘首以盼。

常回家看看,来保持这份亲情,这一份任何物质也代替不了的爱;常回家看看,来延续人间这份无止境而又伟大的爱。

我们身在化工厂上班,是连续倒班的岗位,就连节假日也在上班,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既不缺钱又不少居的八旬老翁走上法庭告自己的子女。原因是老伴去世后,他一个人住在老屋里倍感孤独,要求法院判决子女经常回家看望自己。现在家庭结构的日趋小型化,子女常常做不到“常回家看看”。孤独的老人只有渴望等待子女的体贴与关照。

常回家看看其实家里并不需要你做什么。家中有个孩子,父母就有了一个倾诉的对象,有了一个他们所谓的知己。他们就会感到心情舒畅,乐中因为有了我们。父母的万般爱心就都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常回家看看,其实也不需要你花多少钱。中秋节一盒月饼;重阳节几块糕点;或双休日偶尔带上几瓶小酒,几个小菜。回家跟父母小坐在他们身边陪他们聊聊天。这一点对我们来说绝对不是负担,反而会让你觉得心中会一种幸福在洋溢。

常回家看看,其实也不需要你花费许多的时间。中午吃饭、晚上下班,你骑自行车“弯一趟”,来回用不了几分钟。可就是这一弯,既温暖了父母、也坦然了自己。也正是这地久天长的“弯一趟”,惹得父母楼上楼下、街坊邻居都对你羡慕不已。常回家看看,一份真情会赢得父母更多的关爱。常回家家看看,点滴孝心也教会子女做人的道理。你可能会想到:你也要为人母,你也要有那么一天;但你也可能不会想到。常回家看看,最终受益的将会是你自己。

人生需要关怀,人人需要爱。对朋友的爱、对父母的爱、对子女的爱。“常回家看看”就是一份关爱,更是一种修养,一种爱孝敬老人的美德。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为什么红遍全中国,因为它唱出所有人的心声。

常回家看看吧!让我们年迈的父母时刻感受我们的赤子情怀,感受我们的爱意吧!

第五篇:常回家看看的情感散文

昨天,既是重阳节,又是老人节。所以,我就打算回家去看看爸妈,顺便陪陪他们。给老爸买了他最喜欢喝的普洱茶,给老妈买了一件新衣服,又买了些其他的吃食,我就兴冲冲地回家了。还没到家,在村口,我就看到了妈妈的身影。妈妈看到我来了,很是高兴地迎了过来,嘴巴咧得大大的,不停地和我说:“冷吗?这天冷,你咋也不多穿点呢……”看着妈妈高兴的样子,我微笑着没有答话,只是和妈妈边走边聊,朝家里走去。

到了家,我没看到老爸,就问妈妈:“我爸呢?咋没看到我爸啊?”妈妈听完一楞,脸色有些不太自然,过了一会才说:“哦,你爸呀,他出去遛弯了。你也知道他的,他在家闷不住,索性,就出去走走。”虽然我看到妈妈的神情有些不对,但也没多想,因为老爸确实不喜欢在家闷着,没事时,他就喜欢出去走走。不再纠结于这事,我就和妈妈说道:“我买了肉馅,中午包饺子吧。很久没吃你包的饺子了,我想吃了。”“行啊,想吃饺子,那还不简单啊?”妈妈说完,就开始准备弄饺子馅,我也在旁边帮忙。

正在我和妈妈包饺子的时候,老爸回来了。老爸刚进屋,我就感觉老爸有些风尘仆仆的,而且,脸色也不好看。我正想问老爸怎么了,老爸却先开口了:“二丫头回来了,今天天不好,你还回来干啥?我和你妈好着呢,不用你们惦记。”说完,老爸就进屋了。我感觉有些疑惑,就问妈妈:“妈,我爸怎么了?我怎么感觉我爸脸色不太好呢?”“没事,估计你爸是走累了。”说完,妈妈就低头包起饺子来。我想也是,都走半天了,也肯定累了,就又低头去擀饺子皮。可在我擀完饺子皮,准备和妈妈包饺子时,我却猛然看到妈妈的眼圈红了。这下,我知道肯定有事,要不,妈妈不会这样。我就赶紧急声询问:“妈,到底怎么了?你为啥哭啊?”说着,我的额头就开始冒汗,我以为我爸咋了呢。妈妈看到我这样,赶紧说道:“别急,别急,你爸没事,就是把他后背的那个肉瘤给开了。你爸怕耽误你们工作,不让告诉你们。这不,你回来,他还不让说呢……”“什么,爸后背的肉瘤开了?啥时候的事?怎么没告诉我啊?要紧吗?手术做得怎么样……”没等妈妈说完,我的问题就如连珠炮一般甩了出去。“没事,就是一个小手术,能有啥事?听你妈在那瞎咋呼。”这时,老爸走了出来,语气轻松地答道。“那你刚去干啥了?怎么看起来风尘仆仆的?”我问老爸。“没事,就是去换药了。今天天不好、风大,所以刮了些土。行了,快包饺子吧,我都饿了。”老爸说完就转身回屋了。尽管,老爸故作轻松,可我还是能看出老爸行动起来有些吃力。

包完饺子,妈妈去点火烧水,我还是有些不放心,就进屋去和老爸说话。“爸,怎么样,伤口疼吗?”“不疼!就是一个小伤口,有啥好疼的?没事,你别担心。”说是这样说,可我还是不放心,非要看看老爸的伤口,老爸被我磨得没办法,就让我看了伤口。看到伤口,我的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哪像老爸说的那样啊,虽然只是小手术,可因为老爸的肉瘤已经很长时间了,个长得大,所以,刀口并不小,而且,不知为何,老爸的伤口被医生缝作了一团。看着那纠结的一团,我感觉自己的心也被狠狠地纠结在了一起。老爸却轻松地和我说:“没事,真的没事,刀口就是看着吓人,其实真的不疼。你们都忙,我不想耽搁你们。再说,真的只是个小手术,也值不得兴师动众的。我啊,就盼着你们都能好好地——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过好自己的日子。至于我和你妈,你们不用惦记,我们身体好着呢,也会照顾好自己的……”老爸唠唠叨叨地说了很多,但我却没有心思细听。因为,当时我只是感觉心疼,也感觉愧疚。父母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了我身上,可我却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没有陪在他们身边。

吃过午饭,我心情仍旧无法平静,也想和妈妈说说话,所以,我就和妈妈一起午休。在午休时,妈妈和我说:“你不知道啊,当时,你爸进了手术室,我心里可难受了,就怕他有点啥事。那时,我心里就像扎了草一样,痒痒的、麻麻的,我真希望能有个人陪着我。我可想给你打电话了,可你爸在进去之前,千叮咛万嘱咐,不让告诉你,说怕耽误你工作。”听着妈妈说这些话,我就哭了:“那为啥不告诉我?你知道,我回来听到你说这事,我心里有多难过吗?都说养儿防老,在你们需要时,还不告诉我,那你们生我养我干嘛?”妈妈见我急了,就赶紧安抚我:“我咋不知道?不要忘了,你是我闺女。可是,做父母的就希望你们都好好的,能不给你们添麻烦,就不想给你们添麻烦。丫头啊,别生气了,我和你爸就是怕你担心啊。”听妈妈说完这些,我心情好了一些,可我,还是感到自责。

今天,是老爸去医院拆药线的日子,我本打算陪老爸去的。一来,想看看老爸的伤口如何;二来,也是为了陪我妈妈。因为我妈妈胆小、身体也不好,可是,老爸却坚决不同意。他说:“你要是陪着去,那我就不去拆药线了,就让它长着好了。”我和老爸僵持了很久,最终,我还是没能扭过老爸,只能让妈妈陪着老爸去医院拆药线。好在,拆完药线,老爸给我打了电话,告诉我伤口恢复得很好,让我不用惦记了。我本打算中午放学后去接他们吃饭的,结果,两人却偷偷地回家了。我知道,老爸是怕耽误我工作,也不想给我添麻烦。可,作为女儿,我真的感觉愧对父母。

虽然,我基本每周都会抽空回家去看他们,但大多时间都是来去匆匆。每次回家,我也就是买些东西或是留下一些钱,告诉他们想吃什么就买点什么,然后吃过午饭就匆匆回来。我从来都不曾和父母好好聊过天,也从来没有尽心地问过他们的生活怎么样、身体怎么样,也就更没时间听听他们唠叨家常了。我一直都以为,听他们说那些,纯属是浪费时间。甚至,有时忙了,就是一个电话打回去:“妈,我这周忙,就不回家了”、“爸,我今天又是要和朋友出去,不回去了”、“我这周加班,我不回家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样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年轻嘛,总想着多多打拼,多多攒钱,总认为:只要有钱了,就可以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要有钱了,就可以给父母买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可我却忽略了——其实,父母并不需要我给他们多少钱,也并不需要我给他们提供多么优渥的生活,他们所想要的,无非是儿女绕膝、子孙满堂,一家子能够坐下来幸幸福福、快快乐乐地吃顿家常便饭。可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要求,我却是很难做到。

写到这,我想到:我的这些想法,应该为人子女的都深有体会吧。我们总是忙工作、忙应酬、忙感情、忙孩子、忙自己的小家,唯独,给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少之又少。尤其是身处这个激烈竞争、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为了工作打拼,为了生活努力,对父母,我们又给了多少时间和关注呢?父母最渴望的儿女绕膝、全家团聚,我们又有多少能够满足老人呢?

我衷心地希望,所有为人子女的,都尽量少些应酬、多抽出一点时间,常回家去看看父母。不用带多少山珍海味,不用留下多少钱财,只是简简单单地陪陪他们——陪他们说说话,陪他们唠唠嗑。这对父母而言,就是最大的孝心。

在我写此文的时候,我耳边一直在播放着那首《常回家看看》:“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等待超人范文下一篇:茶读后感范文

热门文章

回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