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成功整合之道

2023-02-10

第一篇:海外并购成功整合之道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与失败案例大汇总讲述

中企海外并购 成功案例 联想:并购IBMPC业务 2004年12月8日,联想用12.5亿美元购入IBM的PC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这次并购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方面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的提升。并购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联想的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BM原有的分销渠道得到大大优化。 点评:联想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 海尔:居高临下,步步为营 2005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点评:拥有像海一样宏大目标的海尔,不仅伸开臂膀广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更具备了海一样强大的自净能力。它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如今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筹码。 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 吉利在成功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名牌战略之后,开始了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品牌战略。2009年4月,吉利汽车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使其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 点评:吉利作为我国汽车行业海外品牌战略的先行者,如果能安全度过磨合期,在实现技术资产有效转移和与工会达成一致上有所突破,真正掌控国际著名1/9页品牌,吸收一流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并购之路获得成功。 奇瑞汽车:海外布局,辐射全球 奇瑞与其协作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和供应商协同,和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所等进行产、学、研联合开发了研发体系,掌握了一批整车开发和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目前,奇瑞正全面推进全球化布局,产品面向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海外15个CKD工厂已建或在建,通过这些生产基地的市场辐射能力,实现了全面覆盖亚、欧、非、南美和北美五大洲的汽车市场。 点评:奇瑞的“质量”和“技术创新”的武器使它成功突出重围,不仅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认可,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与国际巨头们PK得风生水起。 北汽:收购萨博相关知识产权 2009年12月11日,北汽以2亿美元成功收购瑞典萨博汽车公司相关知识产权。北汽成功收购萨博技术,一是通过收购得到了先进的核心技术;二是通过收购取得了完整的质量与制造工艺体系,为产品技术的消化吸收和研发制造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这次收购具有极高的性价比,为基于产品性能和成本控制的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定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点评:也许北汽这次“走出去”不像其他企业的并购投资那样引人注目,但它却抓住金融危机后跨国并购难得的机遇,开启了在发达国家收购先进成套设备的快乐之旅。 百度:挑战核心技术 2007年,百度正式宣布“走出去”,并将日本作为国际化战略第一站。经过短短1年发展,百度已经在日本开发出视频搜索、博客搜索等富有特色的产品,从流量方面成为日本第四大独立搜索引擎,在速度、运行稳定方面也全面赶超海外市场主要竞争对手。 点评:百度这个富有中国古典诗意的名字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熟识。互联网搜索业务作为现代社会一个标志性的产业,明天的发展空间必将更为广阔。 华为:自主创造与拿来主义的精妙平衡 2/9页华为在研发上做足了功课,每年坚持不少于10%的研发投入,并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不断跟踪新技术、新领域。除了通过自主开发技术提升竞争力,华为亦从未拒绝过以开放的心态,“站在巨人肩膀上”去获取商业的快速成功。?这也是1996年华为引入IBM对其公司产品开发流程进行改革的直接动力之一。自2001年之后,华为实现了100%产品研发都通过新的流程化产生,为华为2002年开始的深入国际化,奠定了管理和文化的基础。 点评:自主品牌很重要,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在利润链上能否分得那最大的“一杯羹”,但企业的发展,尤其在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时,拼的是效率。不因过度捍卫“自主”而耽误了效率,这就是“华为榜样”的精神实质。 顺德日新:借助国企当跳板 2009年12月26日,顺德日新宣布收购智利一座储量高达30亿吨的铁矿。日新在矿山项目中持股超过七成,投资约10亿元全部来自于自有资金。同时,顺德日新也与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珠海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采之后所有铁矿都将由中国五矿珠海公司进口,承诺智利项目所产矿石将以低于国际市场20%到30%的价格,通过央企中国五矿珠海公司内销渠道,打入国内市场。 点评:民营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敏锐审视市场和捕捉机会的能力,以及快速果决的决策效率,本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谦虚姿态,迅速完成海外矿山收购,显示了产权清晰的民营企业独具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在对外扩张中的优势。 葛洲坝:国际工程承包大显身手 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公司是2004年首次登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行榜的中国企业之一。在管理型、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一型三化”发展战略指导下,葛洲坝集团“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目前,葛洲坝集团的足迹已经遍及南亚、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美洲等地区。 点评:葛洲坝集团在对外承包工程中屡战屡胜,得益于它自己多年来在国内工程项目承包市场中积累起来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完整的规划和统一实施的策略,在市场定位和项目管理上的经验。 失败案例 中航油:投资期货,折戟沉沙 3/9页2004年底,曾被中国企业捧为“走出去”战略棋盘上过河尖兵的中国航油股份有限公司,因总经理陈久霖在石油期权和期货投机中判断失误,累积超过5.5亿美元的亏损,并于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点评:中航油“折戟沉沙”的惨痛教训:第一,跨国经营必须要建立内控和相互制衡的风险控制机制。第二,企业必须重视对现金流量的监控和审核。第三,要正确认识道德风险。 中投公司:投资黑石,资产缩水 2007年3月才开始筹备的中投公司,在5月就斥资30亿美元外汇储备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参股美国私募基金巨头黑石集团10%的IPO。这项交易成立的初衷旨在为中国1.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寻找多元化投资出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黑石集团上市后股价连续下跌,也造成了中投公司这笔投资大幅缩水。截至美国时间2008年2月12日,中投公司在黑石投资中的亏损额达12.18亿美元。 点评:这一案例或者可以证明,我国企业尚不具备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运行规律的能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历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教训、经验,学会选择投资品种,控制风险,把握投资时机。 上汽集团:并购双龙,整合不利 2004年10月28日,上汽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此次收购,上汽的本意是借此迅速提升技术,利用双龙的品牌和研发实力。但并购之后主要遭遇了两个问题:首先,对并购的收益估计过高,双龙汽车虽然拥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在技术和研发上较好,但缺少市场;其次,上汽在收购双龙之前对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对方的工会文化认识不足,乃至于在收购后两个企业的文化难以融合,合作与企业经营拓展无法真正展开。 点评:上汽与双龙并购案的失败,充分暴露出了中国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过程中的典型性问题:准备功课不足,盲目上阵,导致对潜在的管理、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识别不清,收购之后又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中铝集团:入股力拓,无疾而终 中铝公司与力拓集团于2009年2月12日签署了合作与执行协议,以总计195亿美元战略入股力拓集团。中铝公司就此次交易完成了210亿美元的融资安排,并获得了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德国联邦企业联合管理局、美4/9页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等监管机构的批准。但力拓集团却在2009年6月5日撤销了双方的合作交易,依据协议向中铝支付了1.95亿美元的违约金,并与必和必拓就合资经营铁矿石业务达成协议。 点评:中国央企在海外投资时往往以资金充裕著称,公关能力却只能勉强徘徊在及格线附近。而央企与政府的连带关系却常常使得企业的投资行为被赋予了国家意志的猜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企的收购行为自然就很容易遭到被投资国民众排斥。 力拓集团(Rio Tinto Group),成立于1873年的西班牙。Rio Tinto是西班牙文,意为黄色的河流。1954年,公司出售了大部分西班牙业务。1962年至1997年,该公司兼并了数家全球有影响力的矿业公司,并在2000年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北方矿业公司,成为在勘探、开采和加工矿产资源方面的全球佼佼者。被称为铁矿石三巨头之一。力拓集团总部在英国,澳洲总部在墨尔本。

大事记

?

1、平安收购富通浮亏157亿人民币

中国平安保险于2007年底斥资18.1亿欧元,在二级市场陆续买入比利时富通集团总计4.18%的股票,成为其最大的单一股东,后又增持至4.99%。2008年初,平安又宣布拟以21.5亿欧元收购富通旗下资产管理公司50%的股权。 然而,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富通集团遭遇巨大流动性压力,富通股价大跌。短短几个月,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已浮亏了高达157亿元人民币。面对压力,平安不得不宣布放弃收购富通的计划。但2008年一年间,平安保险在投资富通上的账面亏损已超过90%,平安为其“看走眼”付出了巨额代价。

富通银行成立于2000年3月21日,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富通银行(Generale Bank)、荷兰Meespierson银行、比利时Aslk/Cger 是由比利时通用银行Bank储蓄银行与荷兰Vsb Bank储蓄银行等多家银行,合并组成的欧洲银行。

富通银行的母公司富通集团(Fortis Group)原本主要基地是在荷兰,以保险业务(Benelux)最大的金融机为主。收购比利时通用银行及其他银行后,成为低地三国2007年构之一,业务也扩展至全世界。业务范围包括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ABN AMRO)部分业务后更成为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在收购荷兰银行2004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富通集团资产排名第24位。在2004年《福布500强中,富通集团在销售、利润、资产及市值等指标的综合排名中,斯》世界38位。在2008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升至第14位,荣列全球金融服务商第 在商业及储蓄银行类别中更升至全球第二位。5/9页

第二篇:基于国内企业海外并购趋势下的并购贷款分析

资金来源问题是制约大规模战略性并购的主要瓶颈,并购企业不仅要支付目标企业产权转让价格、中介机构咨询费用等,并购后的重组更需要大量的资金,银行信贷作为并购活动中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在世界各国公司并购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一、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及特点

(一)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总体状况

麦肯锡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企业国内以及在境外收购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80%左右,收购的海外企业已经扩展到世界各地,并购的重点行业在能源和矿产方面。2008年以来,低迷的经济形势为海外并购提供新的机遇,金融危机逐步侵害到实体经济,为寻求国际化、进行产业升级的国内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2008年中国市场共发生了66起跨国并购事件,其中43起已披露价格的并购事件并购总额达129.58亿美元,前三季度跨国并购金额呈现出明显的逐季增长趋势,第三季度发生了数起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上大型并购事件,并购金额达到峰值91.21亿美元,第四季度由于受金融风暴影响,并购总额回落至20.37亿美元。

2009年以来,具有收购意愿和实力的国内企业面对尚处于不确定性中的市场,还在伺机而动。截至2009年2月17日,中国企业今年的海外收购总额较去年同期增加40%,涉及金额达到218亿美元,仅次于德国。

(二)国内企业海外并购呈现出的特点

1.大宗并购案交易规模大,主要集中于有色金属行业。2008年以来中铝公司在海外频频出手,通过合资公司和认购可转换债券向力拓集团投资195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同时与美铝公司收购力拓英国公司12%普通股股份、与马来西亚矿业国际控股和沙特阿拉伯王国本拉登集团签署合资协议控股合资公司40%股份等;中金岭南先后收购澳大利亚的先驱资源公司和PEM公司;中钢集团收购澳大利亚Midwest公司成为中国公司首次海外敌意并购的成功案例。

图1 2006~2009年中国市场跨国并购季度(月份)分布

注:2009年为1月份数据,其余为季度数据,数据来源于清科研究中心

其主要原因:一是全球金融危机和大宗商品的暴跌引发国外部分矿业公司陷入债务危机,资金链断裂,使得有色金属行业成为自然资源行业中并购规模最大的行业;二是中国对于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依存度高达35%~40%,而铜金矿、铝土矿相对行业产量而言,依存度更高,澳元的持续暴跌使得澳大利亚的矿业资产变得较为便宜;三是每年国内70%的铜金矿需要依靠力拓的进口,而铝土矿和氧化铝也绝大多数依靠力拓的支持。

2.单一的支付和融资手段使国内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现金支付是国内企业跨国并购中最常见的支付方式和较为稳定的支付工具。中铝公司前后共为力拓支付300多亿美元的巨额账单,创下中国海外股权收购的新纪录,引发了媒体对其资金链危机的担忧。为了解决巨额资金的来源,2008年10月,中铝公司曾因现金流紧张的问题而发行100亿人民币的公司债。 国内企业并购资金主要来自自有资金、国内银行贷款、国际银团贷款,少数企业通过到国际市场发行债券融资。单一的融资手段加重了企业的债务负担,形成高负债率,企业再融资成本加大,再加上还本付息,企业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压力。国开行、进出口银行、中行和农行四家国内银行与中铝公司签订银团贷款协议,将向中铝公司提供约210亿美元的贷款额度,以支付中铝公司对力拓集团的投资对价和其他有关本次投资的资金需求,国内银行融资将是本次并购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中联重科支付1.626亿欧元获得CIFA的实际掌控权,将通过银行借款2亿美元及自有资金5000万美元,来解决收购所需资金,交易完成后,将引起公司资产负债率上升。

3.借助海外巨头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力降低收购门槛。与一般的国企在外频频受阻不同,中铝在海外的并购成功率相当高,中铝的并购多以国外巨头合作,进而落实到项目,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借助海外资源巨头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力,一定程度上降低收购门槛,2008年1月31日,中铝公司联合美铝斥资140.5亿美元收购力拓英国约12%股份,相当于获得力拓约9%股份,挫败了必和必拓收购力拓的交易。得益于并购式发展,中铝成为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盈利能力最强的龙头企业;而中联重科收购CIFA则引起共同投资人高盛、曼达林,高盛作为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在投资管理方面有十分成熟的经验和国际资源,曼达林则是有中意两国政府背景的意大利本土基金,这样的组合既熟悉、了解中国和意大利文化,又具有国际视野,可以在融合前期有效地缓冲文化和理念的冲突,保证重组整合顺利的进行,交易完成后,中联重科将获得CIFA60%股权,曼达林持股9.04%,弘毅投资持股18.04%,高盛持股12.92%。

二、国内并购贷款的由来及发展状况

(一)国内并购贷款的由来

为了保障贷款的安全性,1996年制定的《贷款通则》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借款人“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实际操作中,国有商业银行发放并购贷款需向银监会“一事一报”,经特批后才能放行,借款人仅限于政府投资公司或拥有财务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政策性银行,如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可发放并购贷款用于央企的海外并购。自2005年以来,商业银行事先经银监会报批同意,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华能、国航等发放了相应贷款。

2008年12月9日,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正式对并购贷款开闸,将并购界定为“境内并购方企业通过受让现有股权、认购新增股权,或收购资产、承接债务等方式以实现合并或实际控制已设立并持续经营的目标企业的交易行为”,“并购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并购方或其子公司发放的,用于支付并购交易价款的贷款”。

此次对并购贷款的解禁既是对金融业发展的战略考量,又有对当前经济形势逆向操作的意图。中央加大对企业并购重组贷款支持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企业在此次贷危机中以兼并重组为主要手段,通过收购其他相关产业以做大做强,在逆境中成长为真正世界性的产业领跑者;以国内现有优质企业、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进行行业内部的整合,通过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发展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世界各国在经济起飞阶段金融资本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历史表明,像通用公司、三星、索尼等世界性品牌企业,均是在国内强力金融巨头的支持下,通过世界范围内的技术与产业兼并重组,真正站到世界产业巅峰的。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如果能够与产业资本密切结合,促进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竞争力,创出世界品牌,无疑将收获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长远来看,放开金融部门对产业部门并购重组的信贷支持势在必行,同时成功的合作也将使双方受益匪浅,这是双方建立合作的基石。

(二)国内并购贷款的发展状况

自并购贷款启动以来,符合银监会资格条件的银行如工行、交行、建行、浦发行和上海银行迅速做出反应。自2009年1月6日工行北京分行与首创股份、北京产权交易所三方签署国内首笔并购贷款合作意向协议的不到半个月时间内,工行已先后携手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与深圳产权交易中心,签订了总金额超过30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并购贷款意向性额度,大约相当于工行2008年信贷增长额度的1/10

截至2009年3月18日,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授信额度超过800亿元,已经发放的并购贷款达到80亿元,所涉及的行业包括钢铁、水泥、电力、房地产和能源等。从贷款对象上看,目前商业银行发放的并购贷款主要集中于规模较大、信用等级高的国有企业,与之配套的并

购贷款风险低、收益期短,目前以3年期为主,低于一般基建项目期限,即使按照基准贷款利率定价,考虑到财务顾问、并购咨询等关联收费,并购贷款业务仍将提供较好的利润空间。 预计2009~2010年间国内并购贷款业务将获得加速发展,并购贷款将成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按照《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全部并购贷款余额占同期本行核心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应超过50%,以当前上市银行总资本为1.74万亿元左右估算,并购贷款的理论上限为9000亿元。

三、国内企业海外并购贷款面临的风险分析

并购贷款业务的推出有利于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更好地满足企业越来越迫切的融资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帮助国内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同时相比于证券市场融资,企业申请银行并购贷款在时间上更为快捷,在程序上更为简便,有利于抓住稍纵即逝的并购机会,企业申请过桥贷款也可为企业筹措足够的资金赢得更多的时间。但并购贷款本质上是风险贷款,和其他银行贷款相比风险更大,在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蕴含着极高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强调以借款人本身还贷能力为本的基本理念。

(一)国内企业缺乏海外整合与运营能力

并购贷款的最大特点,不是以借款人的偿债能力作为借款的条件,而是以被并购对象的偿债能力作为条件,即被并购对象未来的经营现金流是否能够偿还银行发放的并购贷款,需要对收购方和被收购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比较高层次的分析。研究表明,80%左右的国际并购失败案例直接或间接源于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而只有20%左右的失败案例出现在并购的前期交易阶段,因此并购后企业整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并购的效益和并购后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甚至并购整体的生存。联想并购IBM、TCL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等都面临着双方在管理风格、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上的迥然不同,大大提高了跨国并购的成本和风险,面临着估值下调、盈利骤减、流动性短缺的逆境。

(二)国内金融服务市场发展水平有限

跨国并购是一项多元的、复杂的资本运营活动,并购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需要许多中介机构提供服务。我国尚无专业性的跨国并购咨询服务机构;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主体主要有专业的证券公司、兼营的信托投资公司和一些财务公司等,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差,业务则主要集中于证券承销领域,很少涉及企业兼并收购、风险投资、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等新兴业务,无论是在职能上还是在金融工具上都不能适应金融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需要;而几家大型商业银行中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功能和工具也颇为不健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并购贷款的交易成本和过程不透明,使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管难度加大

并购贷款涉及到对企业债务成本的统一安排,以及对融资工具的熟练应用和转换,对银行提出较高要求。目前国有银行的业务能力还没有专业化到统一安排企业债务成本以及并购完成后对企业运作实施有效的参与、监督和驾驭,从而难以控制信贷风险,加上征信、立法、司法等中介环境或基础设施,以及多渠道的并购融资措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商业银行对于并购活动的融资支持趋于保守;并购贷款的风险程度较高,操作过程复杂,由于不采取审批制批准并购贷款,在鼓励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同时,监管部门不能忽视风险防控,需防范贷款被挪用的风险。

四、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水平,完善业务流程和组织体系

并购贷款的开闸是支撑企业海外并购的最重要资金来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还显不足。因此,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贷款之前,商业银行首先需要对自身并购贷款风险管理能力谨慎衡量,更重要的是必须建立健全并购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做好对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尽职调查,重点分析和评估并购后企业的未来收益

及现金流变化。另外,充分利用金融风险管理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大对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增强银行在并购贷款法律结构设计和谈判的话语权

商业银行应加强与产权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扩大信息来源,提高信息质量和判断分析能力;改变银行仅作为资金提供方的被动角色,积极参与交易法律结构的设计和谈判,并根据交易结构提出并购贷款结构和担保法律结构的安排意见;银行应当关注并研究并购方提出的并购方案或结构以及担保建议,并从贷款风险控制角度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而不应仅仅关注贷款安排本身。

(三)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机构

专业的金融中介机构介入可以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而充当中介机构的又以投资银行为主。投资银行业除传统的证券承销、经纪和自营业务以外,还需深入到并购重组、资产管理、投资咨询、项目融资、研究开发、风险投资和金融衍生工具等诸多领域,多种业务齐头并进,尤其是在并购领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三篇:企业海外并购案例研究(开题报告)

中国服装企业海外并购案例研究 -------以雅戈尔收购新马为例

(开题报告)

一、 研究背景(选题的依据或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2008年1月7日,“2007中国十大并购事件” 闪亮登场,中国移动收购巴基斯坦巴科泰尔运营商、中国投资公司入股黑石、国家电网竞购菲律宾电网等10个标志性并购事件当选,纵观十大并购事件发现,其中7宗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亮剑‟的典型代表。由此吸引了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研究兴趣。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屡创新高、流动性过剩和跨国资本流动的加速,在外资并购风起云涌的同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戏连台上演。正如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的评价“中国企业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以前西方发达国家并购中国企业为主的格局开始转为双向互动式的并购浪潮”。普华永道企业并购部总监赵亮也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购的天平不会永远向一边倾斜,而是寻求平衡”。

毋庸置疑,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和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为和活动在逐年增加,中国企业开始与国际直接对接,与外资企业在同一个价值链条上对抗。

此外,与国外企业进入中国经历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收购等演变相比,中国企业在海外倾向于直接通过资金并购。在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并购经验的情况下,并购战略的制定、并购目标的选择、并购后的整合以及并购的风险分析和防范等问题,摆在了已经进行或将要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的面前。

2007年,在美国次级债的影响和全球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下,国内也面临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能源、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出口退税率降低、加征出口关税、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贷款利率提高等因素。因此,在投资成本上升、市场前景不明朗和盈利预期下降的三重考验下,研究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装、纺织等行业如何“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是一个具有民族经济战略意义的重要课题。

二、 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并购至今仍然是一个迷。虽然并购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但到目前为止,人们似乎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公认成功的并购模式值得借鉴。由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历史不长等种种原因,国内学术界对有关并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或者是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方面,而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研究相对不足。

有关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条件是否成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时代是否到来,中国企业要不要进行海外并购等问题,到至今仍然存在争论。而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目标的选择、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后的整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分析与防范策略等课题来进行研究,必将为中国目前实实在在发生的和即将要发生的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导意义。

不同于以往发生在汽车、能源、家电、电信、IT、机械等行业的海外并购案例,选取最新发生在服装纺织行业第一次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来进行研究,对我国传统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服装纺织行业如何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进行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2008年,全球服装行业面临结构性大洗牌。全球经济环境对出口影响进一步显现,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成本和用工方面的连锁反应,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等等因素,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同时,大企业通过产品结构升级、产业资源重组、梯度转移、品牌创新、渠道多元化、扩大融资等手段化解危机,取得企业的全面升级和发展。

三、 研究目的及内容(课题研究预期要解决的问题或解决的程序)

1.研究全球跨国并购发展的实践及理论问题,包括跨国并购的涵义与类型,跨国并购的动因理论,全球跨国并购的现状与历史演进。

2.研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现状、特点。研究并购有关的动因理论、整合理论,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

3.对服装企业海外并购进行案例研究,以雅戈尔并购新马为例,对其海外并购的战略、过程、动因等进行案例分析. 4.雅戈尔海外并购的启示(有关尽职调查、海外并购的战略、目标选择、时机选择、整合建议等)。

四、 研究思路(对研究过程的基本构思、对如何研究的具体设计和构想)

1. 研究并购理论特别是对跨国并购理论进行重点研究,包括国内外并购的历史和类型和现状、并购动因理论、并购整合、并购涉及到的相关法律、并购风险分析和防范对策等一般理论。

2. 选取服装行业雅戈尔海外并购进行案例分析或实证分析。 3. 结合案例分析海外并购的启示或建议。

五、 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点及局限与不足

a.研究方法: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购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2. 文献分析法,结合书籍、书刊、学术论文、新闻媒体报告,对现有并购理论进行综述和概括;

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研究和数据分析、图、表相结合;查阅上市公司年报、相关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等统计数据;收集历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事件并进行分类与统计; 4. 数据来源:文献资料(图书馆、网站、公司)、现场资料(问卷、访谈、直接观察、参与观察)。

5. 文献资料收集对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支持本论文观点的理论、研究结论与本论文不同的、对研究课题存在争议和正在探讨的。

b.论文创新点:

1. 选取最新发生年在服装企业海外并购进行案例分析本身就是应用性创新;

2. 对有关海外并购战略、目标选择、整合理论、风险分析和防范对策进行总计和拓展,属完善性创新;

3. 针对对有关海外并购时代还没有到来、条件还不成熟的判断,大胆提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局部活跃时代已经到来,有批判性创新;(局部活跃?)

2 c.局限与不足:

1.没有进行绩效研究,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受市场有效性 制约),满足要求的样本数量少(海外并购历时不长),很难采用事件研究法(短期效应)或会计研究法对海外并购进行长期绩效研究; 2. 3.

六、 理论综述(阐述、归纳和概括现有理论,为研究课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分析框架)

七、 写作大纲(列出章、节、目三级标题)

中国服装企业海外并购案例研究 ——以雅戈尔收购新马为例

摘要: 关键词: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研究的内容

1.3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4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2章 跨国并购概述

2.1国外跨国并购的概述

2.1.1国外跨国并购的历史回顾 2.1.2国外跨国并购的现状 2.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概述

2.2.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回顾

2.2.2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格局

2.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特征和趋势 第3章 跨国并购理论

3.1跨国并购理论概述

3.2国外跨国并购动机理论

3.2.1国外跨国并购动机理论综述

3.2.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机分析 3.3跨国并购整合理论

第4章 雅戈尔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4.1并购背景分析

4.1.1国内外服装行业背景分析

4.1.2雅戈尔背景简介

4.1.3 KellWood背景简介 4.2雅戈尔海外并购动因分析 4.3并购过程分析

4.4 并购之后的整合风险分析 第5章 雅戈尔海外并购案例的启示

5.1 并购战略的制定 5.2 目标公司的筛选 5.3 并购时机的把握

第6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6.1面临的问题 6.2对策

第7章 结论、讨论与局限

八、 参考文献(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主要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大众媒体相关报告及网站资料)

九、 拟收集和分析的数据

1.2001或更早年至2007年历年发生的主要海外并购事件列表(时间、收购方、被收购方、收购方式、金额、收购事件简要描述);

2.2001年或更早至2007年历年海外并购的数量占所有并购事件数量(外资并购、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与海外并购的数量 之和 )的比例;

3.历年海外并购占我国FDI(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的比重分析; 4.历年十大并购事件;

5.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产业结构(按金额);

6.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与全球跨国并购产业结构对比图; 7.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行业分布(按金额) 8.历年中国外汇储备情况

第四篇:浅析中石化的多次海外并购

财务分析中石化海外并购

浅析中石化的多次海外并购

姓名

(5555555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财务管理0902班)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也不断增长,能源竞争已经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中石化海外并购在战略上调整,以及调整后在创造利润点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问题,本文对并购问题作出阐述及对策措施。

关键词:海外并购战略调整问题对策措施

一、 引言

经济危机过后,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经济的恢复,经济增长逐渐回升,经济的回升带动了油气发展,各国都在寻求油气发展的新路。中石化开始致力于海外并购,来改善中石化集团的资源结构,实现海外油气的跨越式发展,提高我国的原油供应链的安全与保障,提高竞争力。

二、 并购历程

2008年12月16日,中石化以约136亿人民币收购加拿大Tanganyika石油公司。2009年,中石化以72亿美元成功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一度刷新中国企业海外油气收购纪录。2010年,中石化以46.5亿美元收购美国康菲石油公司拥有的加拿大油砂开采商辛克鲁德有限公司9.03%股权,又以71亿美元收购西班牙雷普索尔40%股份。2010年12月10日,中石化宣布又一笔价值达到163亿元人民币的收购达成协议。此次的收购对象为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简称“OXY”)位于阿根廷的子公司。中石化国勘此次收购的是OXY阿根廷子公司100%股权及其关联公司。2011年,3月17日,中石化与沙特阿拉伯阿美石油公司采取一种全新方式展开合作。双方同意共同投资在沙特阿拉伯西海岸城市延布建设一座世界级深度加工炼油厂项目——红海炼油公司,并分别持有红海炼油公司37.5%和62.5%的股权。10-11月,中国石化完成三次海外收购:先是收购加拿大日光能源所有普通股股份,接着收购壳牌持有的喀麦隆派克唐石油公司80%股份,后是斥巨资收购葡萄牙Galp能源公司巴西公司的股份及对应的荷兰服务公司30%的股权。

近五年来,中石化不断加大海外并购力度,对中石化更多的参加国际油气作业的战略目标、加快国际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三、 海外并购新战略

1、成熟市场发展

前几年,中石化的并购对象大多集中在非洲、中亚和拉美等地区。近两年,中石

化合作市场的范围正在逐步放大,其中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的油气企业,形成了非洲、中东、南美、南亚太、俄罗斯—中亚、加拿大六大油气生产基地。通过多次海外并购,对中石化实现更多参与成熟地区油气作业的战略目标、加快国际化发展、优化油气资产组合具有重要意义。

2、联合实力对象

通过与实力派油气企业联手,增加中石化的国际竞争能力,此外与实力派的国际

油气公司合作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大大增强中石化抗风险能力。

3、全面购进资源

中石化通过海外股权并购全方位地参与国际上游市场,能够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壮

大公司自身的实力和国际运作能力。

4、抓牢每次机会

海中石化外并购可以补足中石化当前存在的上游短板。董事长傅成玉表示:“今后

只要有机会,中石化海外并购会果断地“该出手时就出手”。

四、 海外并购面临的问题

经济危机过后,海外并购成为国内经济的热门话题。海外并购虽然大幅度提高,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大多以失败告终。中石化近几年来,大规模的进行海外并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油气能源的国际地位,但面临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1、资金投资太快太多,人才匮乏,机制与体制受到制约

中石化的多次海外并购,使得中石化处于高速扩张期,导致了中石化的沉重的资

金压力。首先,中石化的多次海外并购使得企业融入了大量的外部融资资金,完成并购后,中石化必须在短期内偿还借款的本金和利息,其次,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看中的是长期效益。被收购的企业大多都是短期内不会盈利,中石化需要继续投入新的资金来拉动被收购企业的发展。资金回笼时间比较长,造成短期财务压力。由于大规模的扩张,中石化在人才储备方面跟不上海外并购而产生的扩张速度。被收购企业都是为位于不同的国家和地理位置,更为人才的储备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并购速度如此快,范围如此之广,机制与体制的整合并不能尽如人意,每次的并购都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理位置来制定相关的制度,制度不可能如此快的适应新的并购方案。由此看出,资金的大量流出,人才的匮乏,制度的不完善性都造成的中石化海外并购的一道阻力。

2、非经济因素影响,与多数合作伙伴无法通力合作

中石化海外收购的企业位于不同的国家与地域,各国政府对与跨国并购都有自己

的相关规定,因此企业在并购后因为各国的政策规定可能无法更好的融合,更好的精诚相见。例如,在中石化收购Addax 石油公司时,遇到了阻碍,Addax 石油公司位于伊拉克库尔德地区的石油资源,存在地缘政治问题。一直以来,库尔德就像是伊拉克中的一个独立的世界,与伊拉克政府不相容,并购后,中石化就要面对库尔德地区的石油所带来的一系列政治问题。由于各种政治因素的存在,中石化的海外并购又增加

了一道阻力。

3、各国企业文化的差异整合存在困难

海外并购所面临的文化差异是一大难题和挑战,文化差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差异,

其一为并购双方国家文化的差异,其二是并购企业内部文化的差异。中石化的并购还并非单纯的这两种差异,还包括各个国家与中石化企业的文化整合问题,中石化面临的文化差异更加难以解决,由于机制与体制的制约,中石化对于国际人才处于一种想用却不敢用的状态,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4、长远战略技术发展投入不足,难以形成长期核心竞争力

中石化并购要注重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利润、市场份额、竞争优势、核心能力等因素中,对企业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是核心竞争能力。中国能源产业的表现:寡头垄断,行政周期约束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海外项目管理制度国内化等等。中石化在长期战略技术投入不足,使得发展可能会滞后,形成的长期核心竞争力壁垒比较薄弱。中石化品牌与技术创新能力相比于其他国家而言,明显不足。

五、 并购对策措施

1、储备人才和增加人才交流

在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石化可以制定一个专门的人才

储备库,并不只是对于中国而言,对被并购企业位于的国家同样建立人才储备,培养海外管理人员,可以再需求的时候不会因为人才匮乏而导致发展停滞。中石化所并购的企业位于世界各地,各个国家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差异,可以通过人才交流的方法来增加企业的人员感情和融洽,外调或者引入国外的员工。

2、中石化并购中要正确处理各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中石化应加强海外活动能力,化解政治法律风险。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发

展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外对发展上要寻求新的政策。中石化在各国的海外并购方案中,中石化应该根据不同国家在能源方面的政策,制定相对应的规章制度,做到未雨绸缪,尽量使得中石化与被并购企业能够精诚相见、通力合作。在国际市场中,提高市场份额,扩大市场占有率,在全球石化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3、文化相互渗透、求同存异

中石化应该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沟通,采用各种沟通渠道进行,以使企业间彼此

的企业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寻找企业间文化的共同处,相互学习,相互渗透,通过求同存异的适应性来加强文化的整合。

4、中石化注重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石化是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应积极开展有利于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

的并购活动。中石化要提升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形成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解放人力资源,其次是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石化属于国家控股,相比于民营企业而言,竞争力稍弱,中石化应该加强国内竞争方面的体制,使得在全球化竞争中不至于

处于弱势。核心竞争力加强了,才能保证中石化在国际市场中保持永久不衰的地位。

六、 总结

国际能源并购市场上的变化日新月异,使得中国企业海外能源并购的环境更为复杂。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企业须走出去来满足需求,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只不过是减少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难度而已,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并购就会一帆风顺,对可能遭遇到的阻力,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看准机会进行并购的同时,中石化应提前做好各方面的风险策略研究,来及时应对各种始料不及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卫东,《石油央企的竞争力》, 《新世纪周刊》,2012-02-27

【2】王晓光,《浅析石化企业并购的动因、特点及对策措施》,《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9年6月

【3】张书瑞.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J],江苏商论,2009,(6):154—155.

【4】姚水洪,企业并购整合问题研究——面向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的并购后整合分析[M].北

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27~280.

第五篇:家庭信托与家族企业海外并购论坛

“家庭信托与家族企业海外并购论坛”在凯迪赫菲庄园举办

文、刘欣

据悉,王菲在与李亚鹏的婚姻解体后,为大女儿窦靖童在香港办理了信托,通过信托将资产传承给女儿,保证其今后的生活、教育等各项开支费用源源不绝。至此,“家族信托”模式进入更多高净值人士的视线。

家族财富传承是一个超越国别与时代的世界性的难题。在日前举办的以“家庭信托与家族企业海外并购”为主题的“2013沪港企业家财富沙龙”上,民生银行私人银行专家洪曦向与会的企业界人士发出警报:中国高净值人士以55—7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士为主,这些“富一代”已经处于交接班时期。而根据麦肯锡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30年,其中只有大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至第二代,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以后还能继续为公司股东创造价值。

洪曦说,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从1934年便开始为后人设立了一系列信托,在信托委员会和别名“5600房间”的家族办公室的打理下,老洛克菲勒当年积累的财富已传递到家族第六代成员。洛克菲勒家族中有能力的人可以参与企业管理,大部分人则定期从信托基金中获得一笔生活保障金。洛克菲勒家族几乎没有争产风波,直到现在家族成员仍会定期聚会,很好地沟通。这就是家族信托的财富效应。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根据《信托法》,信托财产一经设立,在法律上就独立于委托人、受益人的其他财产,信托财产不会被列入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破产、遗产和债务追索查封,从而实现财产独立与安全隔离——即能够有效防止不良债权人对委托人的恶意侵占,受益人以外的其他人也无法通过法庭判决来争夺信托财产,避免相关法律纠纷。

在本次沙龙上,普华永道合伙人、企业融资与海外并购专家鲁俊介绍了当前家族企业赴海外实施并购的现状和案例,并由此提出一些技术性建议。

鲁俊说,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海外并购快速获取核心资源、克服地区市场的进入障碍,战略性并购必将成为国内民营企业最常见的战略举措。

目前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已经从过去限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转向积极鼓励和对重点企业特别扶持,进一步确立了境外投资的产业鼓励方向,相关金融机构也加快步伐进一步满足企业并购贷款的需求。鲁俊认为,当前中国的民营企业正面临海外并购的空前良机:海外资产价格贬值,某些原本不向中国大陆开放的高科技、现代制造业企业开始接纳中国企业的投资并购。去年以来,万达、海航、复星等国内知名企业已经陆续加大了海外并购的力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下一篇:合同诈骗的手段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