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的发展趋势

2022-07-04

第一篇:茶产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茶产业或呈现的趋势

从2012年到2013年,中国茶产业走过了纷纷扰扰的一年,从农残风波到地理商标之争,从“绿变红”猛闹到茶业电商萌动„„中国茶有太多的时刻未及分辨,就被市场的洪流推到舞台上,留下一连串意味深长的思考。值此2013开年之际,在《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深耕中国茶产业的第11个年头里,让我们谨以一份审慎、客观且深怀期待的心情,大胆对2013年的中国茶业略作展望。中国的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都居世界首位,这已不是一种骄傲,而是一种焦灼,全国8000万的涉茶人口,正呼唤将各种现代信息技术、高科技加工设备、生物技术等手段应用到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和销售的整个产业链之中。因此中国茶业的未来创新,绝不仅止于茶叶本身的品种、工艺等方面的微调,它将是全方位、多渠道、各个层面的趋势引领,也因此茶叶深加工的逐步深入,将成为各种企业、各种机构、各地组织全力追求的目标。目前,国内茶叶深加工领域仅采用不到我国茶叶总产量5%的中低档原料,就创造了约30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规模,已开发的茶叶深加工产品包括茶粉、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浓缩汁、茶化妆品、茶日用品、茶服装等等,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收获了市场赞许。

中国茶叶的深加工是一项重大命题,是实现茶叶资源高效增值的关键环节。今后,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的投资,将从大规模建立茶叶提取物(如茶粉)工厂,转移到建立以茶叶功能成分为原料的各种天然药物、功能保健品及个人生活护理品的开发上来,也会出现相当部分叫得响、出得去且站得住的强势品牌与企业。以往在中国茶叶的营销方式上,我们的多数茶企业习惯了花大钱建立品牌连锁店,举办各式各样耗资甚巨的推介会、巡回展以及争相邀请明星代言人等形式。不能否认,这些手段在品牌建立的初期确有一定效用,但随着时代进步和消费市场的成熟,一种更多元、更经济、更紧密互为依托的营销模式即将来临,在中国茶叶的一二三产业链之间,将会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体现出抱团、协作、理性、创新的特点。因此,无论是茶叶资源大省贵州借力茅台门店整合黔茶出山,还是安溪从铁观音基地起步打造茶叶风光旅游带,都只是表明中国茶正开始多角度思维,迎合趋势、巧妙借力,将成为2013中国茶产业亮点不断的原因。在新的一年,各种外部资本进入茶行业的脚步还会进一步加快,各类型茶叶市场、经销店的洗牌速度也将大大加快,而茶知识、茶营销类的培训或将持续走热,市场将培养真正理性的消费者和出色专业的茶业营销队伍。

由于在以往,大众茶市场经常成为陈茶、劣质茶大量倾销的领域,因此品牌茶企对这一环节的重塑,将大力提振中国茶叶市场的信心,让老百姓喝得起茶、放心喝茶,将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自发追求。在此风尚的影响下,2013年的中国茶叶市场将出现主流茶企力推适合平民价位的商超专供产品、各种名茶低姿态登陆电商亮相以及茶叶产品包装瘦身追求环保等趋势,消费者的满意度将被真正重视。

第二篇: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2008-09-02

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今年着重以开展“生态建设年”活动为载体,全力实施“生态建设十大工程”,让龙泉人真正走生态路、吃生态饭、创生态业。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现就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认识必须统一。

历史悠久。龙泉产茶历史悠久,史载龙泉在三国时即已产茶,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岁贡“芽茶四斤”。清代张竹楠《梅移随笔》载:“龙泉西南二乡,产云雾芽茶,每岁清明后谷雨前,县令发价采办,额定贡茶24斤,色味双绝„„”。

优势明显。其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宜茶山地资源。龙泉素有“浙南林海”之称,森林覆盖率79.9%,生态优势明显,大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Ⅰ、Ⅱ类标准,在全国2348个县(市)环境评比中综合排名第八。全市有山地面积388万亩,其中坡度25度以下的低山缓坡约占30%,山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非常适宜栽植茶叶,高山山地茶发展空间广阔。

其二,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气候、地质环境。一是具有发展乌龙茶的优越条件。我市毗邻福建浦城县,与我国著名乌龙茶产地——武夷山区同属洞宫山系,气候、土质、生态等方面都与福建乌龙茶原产地颇为相似。福建省乌龙茶最主要产地——中国茶都安溪县,年平均气温16—21℃,年降雨1600—1800mm。我市年平均气温16.9—17.5℃,无霜期226—263天,年降水量

1564—1824mm。龙泉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大大提高了乌龙茶生产的成功率。龙泉金福茶业公司引种和加工乌龙茶的成功,充分说明了我市发展乌龙茶的可行性。二是具有绿茶生产的“早采”优势。由于北面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阻隔,北方强冷空气不易入侵,龙泉正常年份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0℃初始日在3月14日,比杭州早19天,比温州还早5天。绿茶市场流通注重早,“明前茶”的价格优势明显,同等条件下我市春茶开采时间可以比杭州等地提早近15天。“早采”提升了龙泉茶叶的附加值,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使龙泉茶业发展蕴藏了巨大商机。

成效显现。近年来我市注重特色发展,强化重点优势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茶业,积极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推进“龙泉金观音”品牌建设。根据农业统计数据,2007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2.82万亩,其中特色茶叶面积3500亩。茶叶产量达到940吨,产值2406万元。拥有龙泉市凤阳春有限公司和龙泉市金福茶业有限公司和阳光农业公司3家丽水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凤阳春”、“白天鹅”两只浙江名茶,在省内率先成功开发了乌龙茶新产品——“龙泉金观音”,并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在杭州钱王祠举办“2007年浙江龙泉生态茶——迎新茶会”上好评如潮,被誉为“龙泉第三宝”。

2、观念必须转变。

(1)茶叶发展悲观论。有些人认为龙泉茶叶发展几经波折,上世纪80年代初,全市茶叶面积达到5万余亩,兰巨、八都等重点茶区茶山相望,茶叶曾一度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曾经辉煌一时的茶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却经不起市场风波,茶厂倒闭,茶农弃茶。一部分人因此认为茶叶发展没希望,大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现象。这种观念的形成一是没有客观分析我市上世纪80年代初茶产业衰败的原因,二是对茶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缺乏认识。笔者认为当年茶产业衰败的原因,其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供销系统停止了茶叶收购,茶农断绝了销售渠道;其二是市场需求由大宗茶向名优茶转型,我市没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导致茶叶滞销;其三是行业失管制约了我市茶业的发展。

(2)规模等同效益观。随着茶叶的发展,尝到甜头的部分茶农和企业在发展茶业的过程中

出现了另一种错误倾向——重规模,轻管理,认为规模做大了,效益自然好。对于规模和效益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辨证看待。从地方产业发展看必须要注重规模,有了规模才能形成各种要素的集聚,才能做大做强产业。但其前提必须是产业链的顺畅,在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基础上才能注重规模扩张。因此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阶段发展,明确工作重心,企业和茶农在发展基地时必须要注重精耕细作,先精后大,保证充足的加工和销售能力,切勿粗放经营,盲目扩张。现在市场发展趋势是产品优,不愁销;产品劣,销售难。

3、三项当务之急的工作。

(1)加快茶厂优化改造工作,着力提高加工能力。

改进茶叶加工环境卫生状况,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加快产业化分工已迫在眉睫。一是要加快全市茶厂布局,形成合理加工网络。南区主要以凤阳春公司、白天鹅公司为核心,大汪、大巨、茶丰为布点;西区主要以八都坪山岭、安田、松渠、龙竹、锦溪岭上、住龙住溪为重点;市区主要以安青山茶场和塔下茶场为布点进行茶厂布局。二是积极鼓励农户小规模加工生产。三是加快茶厂优化改造。改造和新建茶厂4家,建成茶叶机械化生产加工示范基地1个。

(2)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品牌和市场体系培育。

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协会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协调、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立足生态特色,加强“龙泉金观音”公用品牌管理和宣传;做好“龙泉金观音”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壮大龙头企业,积极鼓励龙头企业更新设备,加快技改,建立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快QS认证进程。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博览会、展销会和推荐会,提高我市茶业的知名度。积极开展茶青、茶干交易市场的建设工作,致力解决广大茶农的交易难问题。

(3)抓好基地建设,推进生态茶园建设。

2008年在基地建设上重点抓好5000亩基地建设工程,建成茶叶标准化基地5个,示范村2个。在具体建设中:

(1)突出重点。在兼顾面上的同时,重点抓好1个中心(兰巨)、2个区块(南区、西区)基地建设,特别要加快特色茶叶核心基地建设。

(2)确保质量。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严格执行基地建设申报程序,并做到早规划、早落实,确保基地建设质量。

(3)狠抓管理。在不同层面开展幼龄茶树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和抚育管理检查。

(4)注重茶园生态体系建设。通过技术规范、政策引导、宣传指导、部门协调等手段,着力加强生态茶园建设,逐步引导企业建立“顶带帽、腰系带、底穿鞋”的建园方式,通过实施立体复合栽培,形成林—茶复合型茶园,人为创造良好的多物种生态环境。

第三篇:关于茶产业发展的讲话稿

围绕中心强服务 努力推动**茶产业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按照大会安排,我代表**县茶业协会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工作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县是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县茶园面积12.34万亩,有机茶生产面积2.96万亩,从事茶产业生产的茶农6万多人。2013年全年产茶1.72万吨,产值6.56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385吨,产值3.765亿元。茶产业是我县农业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主要途径之一,已成为我县惠及面最广、产业化程度最高、稳定性最好的富民产业。近年来,**县茶业协会较好地发挥了指导、协调、服务、沟通、监督的职能,为我县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围绕茶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调研献策工作。我们始终把调研献策作为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精心选题,就全县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认真开展调研,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协会会同**茶城管委会联合组成调研组,围绕加快**茶城建设课题开展调研,撰写了《关于加快**茶城建设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加强领导、合理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市场监管水平、强化市场品牌建设等5个方面的建议。县政府专门听取了协会有关调研情况的汇报,并对调研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协会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县政府的采纳,有力推动了**茶城的建设。为进一步挖掘茶文化,推动茶业经济发展,协会组织开展了白姆乡水阁村古茶行专题调研,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了古茶行的历史和现状。与此同时,协会还专门组织到磐安县玉山古茶场考察学习保护和建设经验,提出了茶文化挖掘与旅游宣传相结合、与茶叶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思路建议,并得到了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采纳。

二、坚持以会员为中心,提升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协会始终把服务作为立会之本,坚持以会员所需,尽协会之能,创新方法,努力为会员提供服务。一是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协会创办了《**茶业信息》刊物,及时向会员发布行业信息,共已刊发13期。同时,结合召开理事会、会员大会通报茶叶行业最新动态以及政府扶持政策。二是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协会采取以会带训、邀请专家上课、赴外地考察等形式开展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如今年6月,全省红茶加工技术培训现场会在我县举办,县茶业协会组织会员听取专家授课、实地参观,努力促进了我县红茶加工技术的提升。为培养茶文化人才,县茶业协会先后会同县农业局、县总工会等单位举办了2期茶艺师培训班,共培训茶艺师 70多人。近年来,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活动12次,促进了茶叶技术的推广,提升了会员茶叶生产的技术水平。三是提供考察展会服务。县茶业协会先后组织理事到台湾、福建安溪、安徽皖南茶区、四川成都茶区以及我省嵊州、新昌、安吉等地考察,学习外地经验。会同农业局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会茶事活动,先后组织参加了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北京国际茶叶展、浙江省·静冈县绿茶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华市万人品茶大会等展会共12次,使会员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加强了我县茶叶企业的对外交流,提升了我县茶叶的知名度。在各类展会上,我县共有14个茶产品获奖。四是提供经营管理服务。为促进茶城有序经营,协会会同县农业局、茶城管理办公室召开了茶城经营户代表座谈会,鼓励各经营户诚信依法经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五是积极为会员排忧解难。春茶生产期间,很多会员反映用电紧张,协会立即向县政府反映,并与有关部门沟通,及时解决了企业用电问题。一位理事在组织员工采茶运输鲜叶时不幸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协会迅速召开理事会,共捐款162200元,帮助他渡过难关。同时,邀请县交警大队民警给会员上安全教育课,引导茶企业增强安全意识。近年来,协会共为会员解决各类难题20多件。

三、积极配合参与中心工作,增强了会员的大局意识。一是积极参与做好重大茶事活动筹备工作。先后参与了中国(**)国际有机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更香杯”武阳春雨炒茶大赛、中国·**首届名优精品展销会、“武阳春雨”万人品茶活动、中国**国际养生博览会、“武阳春雨”杯第二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茶产业发展研讨会等重大茶事活动的筹备工作。每次活动中,协会做到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按照分工认真完成任务,确保了活动的圆满成功。二是积极配合县农业局做好“武阳春雨”参评省十大名茶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协会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沟通协调。经过考核争取,“武阳春雨”成功蝉联,成为金华市唯一入围的茶叶品牌。三是认真配合做好茶叶品牌管理工作。协会按照**县“武阳春雨”茶商标管理办法,积极做好“武阳春雨”茶品牌日常管理和新加盟“武阳春雨”茶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核、报送等工作。清溪茶业专业合作社、叶常香茶业有限公司、嘉南香茶业有限公司先后被批准加盟“武阳春雨”,“武阳春雨”品牌茶企业从七家发展到十家。县茶业协会还与县农业局联合开展“武阳春雨”茶质量抽查活动,有力推动了茶叶质量的提升。

四、精心设计宣传载体,提高了**茶叶的知名度。一是邀请媒体开展集中采访宣传。协会积极参与更香公司邀请的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浪网等在京主流媒体来我县开展了以“探有机茶乡、寻低碳茗香”为主题的采访活动。活动期间,媒体记者实地考察了有机茶园、鲜叶采摘、春茶加工生产流程,举行了以有机茶产业的低碳发展优势为主题的座谈会,有效提高了**有机茶的知名度。二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宣传。协会领导先后多次参加省内外茶协工作交流会,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宣传**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努力当好宣传员。三是多形式开展茶文化宣传。县茶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充分利用协会与研究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优势,积极开展茶文化宣传。先后组织开展了茶文化“四进”活动,与县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更香杯”茶文化全国征文大赛,在当地媒体《今日**》开办了《**茶文化》专刊,促进了茶文化的宣传普及。四是加强媒体宣传。充分运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开展宣传。近年来,共在县级及以上新闻媒体刊发新闻稿件90多篇,提升了**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着力提升素质,加强协会自身建设。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协会理事会十分注重政治理论、科技、行业知识的学习,通过以会代训、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组织开展学习。协会组织全体理事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举办了茶产业专题研修班,通过听报告、实地考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理事业务素质。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了协会会长会议、理事会议、会长重大事项沟通联系等制度,推动了协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积极改进理事会议形式,围绕议题,把会议开到企业车间,提高了会议效果。俞学文会长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2011首都杰出茶人。四是加强协会党建工作。根据县委两新工委的部署,建立了协会党支部。支部建立后,积极完善设施,创建了党员活动室,进行了规范化布置,并积极组织党员开展活动,被评为全县新社会组织党建示范点。协会工作得到了上级协会的肯定,协会被省茶叶产业协会评为全省茶叶行业协会工作先进单位。原省政协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茶协名誉会长许行贯,原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鸿道等领导先后来**考察,对协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也深深感到,**茶业协会的工作与兄弟县市协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离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会员期盼仍有不少的距离。我们认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抓好服务,不断提升协会服务质量。要认真总结协会服务工作的经验,查找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要在做好传统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创新服务的方式方法,拓宽服务的领域。要把上级行业协会、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与会员需求相结合,围绕服务多听意见,做到问需于会员、问计于会员,不断增强协会服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使协会成为会员之家。

二、如何抓好调研献策,努力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要继续发挥协会联系广泛,信息畅通的优势,开展建言献策。要精心选题,围绕全县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广大会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要注重调研方式方法,多掌握第一手资料,力求做到摸清情况,找准症结,提好建议,及时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有价值、可操作性的建议意见,共同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

三、如何抓好重点,提高协会服务中心工作和宣传的能力。要不断增强协会的中心意识、大局意识。积极参与做好在**举办的各类重要茶事活动,对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做到积极主动,尽心尽职,努力完成。要把扩大**茶叶知名度,提升“武阳春雨”品牌作为协会推动**茶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精心设计宣传载体,通过组织开展活动,组织媒体采访、参加各类展会、开展协会对外交流,编印宣传册等多种形式,提高宣传的广度与深度,努力为**茶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当好宣传员。

四、如何抓好基础,不断提高协会自身素质。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继续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形式,组织理事会成员和会员学习政治理论、科技知识,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要积极改进作风,通过走访,问卷等方式,多征求听取会员和对协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改进协会工作。要建立健全协会各项制度,推进协会“三化”建设。要加强协会与兄弟协会的联络联系,相互借鉴工作经验,提高服务的水平。要主动邀请县领导和县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理事会,到协会指导工作,积极为协会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做好会员发展工作,为协会增添新鲜血液,增强协会活力。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蓬勃发展的**茶产业为**茶业协会履职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我们将认真学习这次会议上交流介绍的各地先进经,以饱满的热情,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为**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有关安溪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福建省安溪县是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被誉为“中国茶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茶产业已逐步从安溪县的传统产业转变为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成为安溪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本文将从安溪茶产业的现状和市场形势入手,着重探讨安溪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安溪;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品牌战略;科技兴茶

目前,安溪茶产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繁荣兴盛时期,面对良好的发展形势,能否保持这良好的势头,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安溪人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安溪茶产业的发展现状

安溪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安溪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全县现有茶园面积61万亩,产量7万吨,涉茶产值74亿元;80万人从事涉茶行业,每户经营铁观的茶农,每年收入均可上10万元。安溪茶业拥有众多全国第一,无论是茶园种植面积、年产茶叶、涉茶行业总产值、茶业受益人口,还是在外茶商、在外茶店、中国茶都市场交易额和交易量等,都是全国最多。安溪铁观音继荣获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国茶业界首枚中国驰名商标,被外商评为最熟悉和最喜爱的中国品牌,福建省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具影响力、最具贡献力品牌,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品牌500强之后,又在2009年入选“中国世博十大名茶” 首位,名列“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第一位。

据安溪县茶叶管理委员会统计,,目前至少有10万安溪人在全国各地开设茶店、茶庄、茶艺馆3万家以上;安溪人在东南亚地区开设的茶店也已逾300加,包括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也都有安溪人开设的茶店。可见,安溪乌龙茶名誉海外,有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二、安溪茶产业的优势

自然禀赋优势。安溪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2000毫米,平均气温17-21.3℃,无霜期256天以上,昼夜温差大,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以红壤、黄壤土为主,最适宜茶树生长。品种资源丰富、品质特征优异,除铁观音、本山、黄旦、毛蟹四大当家品种之外,还培育货引进有大叶乌龙、金萱、茗科一号、丹桂等品种。

生产规模优势突出。安溪县茶产量7万吨,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45~50%,安溪茶业大发展让安溪茶实现了从“小鸡” 到“凤凰” 的嬗变,成为中国乌龙茶中的突出代表,茶叶生产实力进一步加强。

产品质量优异。安溪产茶的历史渊源、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精湛的采制工艺,造就了安溪乌龙茶的品质特色。随着制茶技艺的传承和技术含量的提高、制茶设备的革新、夏暑茶空调制茶技术的应用,全县的茶叶质量普遍提高,而且更加优质化,尤其是安溪铁观音堪称中华一绝,成为我国茶叶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此外,还与省内外的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研究合作协议。

逐步形成茶叶企业群。全县茶叶产业聚集,初步呈现种植大户、规模制茶、专业经商群体的专业化分工,分工的日益细化,有利于形成协作、竞争、互动联盟的共同发展,有力地促进茶产业的集约化生产。同时还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卓有远见地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发展连锁经营和国际化经营,实施品牌战略,品牌优势明显。“安溪铁观音”、“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成为安溪茶产业发展的大载体和大品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发展后劲,同时,也有八马、凤山、魏氏等一些企业品牌脱颖而出,品牌发展势头强劲,已初步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品牌的趋势。

市场前景广阔。安溪茶叶,尤其是铁观音以其优异的品种和独特的韵味迎合了广大消费者得需求,再加上近年来铁观音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品牌化运作,市场需求空前活跃,销量逐年上升。本地市场茶叶交易火热,交易额年年攀升。在国内已形成了福建市场、广东市场、长江流域市场和北方市场四大区域,并逐步开拓西部市场。国际上已经形成以日本、东南亚为主,俄罗斯、欧美为辅的外销市场,产品销往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量1.6万多吨,每年为国家创汇4000万美元。

三、安溪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水平还比较落后

安溪茶业企业虽然在当地遍地开花,但是大部分属于各自为政的小企业。茶叶产业化程度较低,生产、加工、销售仍以分散性为主,企业难以做大。很多“内安溪”茶农自产自销,自己加工了茶叶后挑到县城的茶叶市场上卖,还停留在低层次的生产经营状况中,经营缺乏一体化,不利于生产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也不利于新科技的大面积推广,影响茶叶生产的发展后劲。

2、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茶园生态设施非常薄弱,相当部分茶园地力衰退。茶农无序开垦山林地和改良田为茶园问题相当突出,茶园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各类茶叶基地的标准化生产有待强化建设。

3、滥用农药现象仍然存在,无法应对“绿色壁垒”

茶饮料具有很多碳酸饮料所没有的独特功能,欧美人也在慢慢的接受了茶饮料,因此有人预言:21世纪是茶饮料的世纪。安溪茶叶的国际市场大有所为,但是,和很多中国的农产品一样,安溪茶同样有个硬伤:农药残留超标。茶农缺乏绿色意识,据调查统计,即使一些盛产茶叶的乡镇,知道国外绿色壁垒的茶农不足35%,主动采取措施减少农药残留的不超过60%。而且,目前安溪县大部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仍处于传统的粗放型加工方式,茶叶成品品质较低,在茶叶市场上卖不出好价钱。面对发达国家筑起的“绿色壁垒”,安溪不少企业望而却步,从而影响了茶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和安溪茶叶的整体形象。茶叶“农残”仍是困扰安溪茶叶发展的大难题,整治的宏观性、协调性、持续性有待完善和规范。

4、缺乏茶叶深加工企业,茶产品高附加值较低

安溪深加工产品的加工不仅可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促进产品的特色化、优质化和多样化,从而创造范围经济。此外,还能解决部分低档茶叶销售难、价格低的困难。深加工茶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是制茶业得长期发展必由之路,如茶饮料、茶保健品和风味茶食品等生产能把茶叶引入食品行业,促进产业的扩大和升级。而当前安溪县专门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生产的大型企业还非常少,这对安溪县茶叶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

5、品牌推广力度不够

安溪有众多的茶叶品牌,但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品牌很少。很多企业满足于传统的批发方式,认为做品牌要投入很多广告成本,没有形成一个知名品牌,甚至很多茶叶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而是笼统称为“铁观音”。

6、茶文化旅游经济开发不充分

安溪县虽然做足茶文章,大力弘扬茶文化,通过茶叶会展吸引各地生产、经营者的广泛参与,达到促进茶叶贸易、引进先进技术、扩大融资渠道等目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办展体制落后、缺乏专业人才、行政色彩过浓等等。

四、安溪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茶叶产业化发展

安溪茶业企业众多,但是分散而实力强的很少,中国加入WTO,要参与国际竞争,一个重要的策略是企业集团化。企业集团化是指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优势产品为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将产品关联度强的众多企业,通过资产的合并、兼并、划转等途径,组成新的更大的企业群体,对现有存量资产进行重新配置,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新的规模优势。对此,天福集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天福集团系由世界茶王李瑞河先生在大陆创办的茶专业集团。天福集团到2011年02月28日在中国大陆开设1077家“天福茗茶”连锁店,天福集团现有漳州天福茶业有限公司茶厂(福建漳州)、天元茶业有限公司茶厂(福建福州)、夹江天福观光茶园有限公司茶厂(四川乐山)、天福食品厂(福建漳州)、天福茶食品厂(四川乐山) 等5 家工厂;2家茶博物院,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1个“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天福”获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全国获此殊荣的第一家茶业企业。天福集团集茶叶分级包装、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是当前世界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天福集团集茶业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是当前世界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因此,安溪茶业企业应该坐到谈判桌前,进行资源重组,以当地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若干茶业集团。由国营福建省安溪茶厂改制而成的安溪铁观音集团就是一个好的先例,该集团以“凤山”为注册商标,公司拥有上万亩优质生态茶园,年生产加工乌龙茶5000-8000吨,产品畅销日本、东南亚、俄罗斯、美国、香港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凤山牌系列产品拥有国优、部优、省

优及各种国际、国内博览会金奖等荣誉30多项,一直是国内外市场上的主导产品。“凤山”注册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全国重点保护商标,并在新加坡、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香港等七个国家和地区延伸注册,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2、重视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实行科教兴茶

在新的世纪里,安溪茶业要有更大作为,首先必须实现指导思想从资源开发转到整体素质的提高上来,重视技术开发和人才的培养。坚持不懈地改善茶区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把茶业科技真正放到第一生产力位置,提高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科学技术对茶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科教兴国”体现在茶业发展上就是“科教兴茶”。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国内茶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同过多种途径,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各方面的茶叶专家,通过项目课题、远程咨询、现场指导等形式为安溪县茶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并建立茶叶科技专家库,以备随时咨询。并通过运用生物工程和信息工程等现代科技手段,在茶树育种、生态茶叶、高效栽培技术、茶树病虫害预测与生物防治、茶叶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果、新经验。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这些新成果,新经验,促进茶业可持续发展,茶叶经济增效,茶农普遍增收,农村落后面貌彻底改观。

3、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茶叶的技术创新,促进安溪茶叶消费得持续发展

树立安溪茶叶的绿色食品理念,建立和实施卫生质量标准及其监控体系,保证卫生质量安全。通过综合防治、科学施肥来保证原料来源安全。同时,可以加强茶树育种技术及推广体系的创新。良种是实现“一优两高”(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措施。虽然目前安溪县无性系良种普及率达到90% 以上,但良种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品种混杂、抗性低,如何提纯复壮现有的主栽品种、引进新良种、加强选育和推广优质高效茶树新品种还存在一定差距。因而要尽快建立适合本地区良种选育一良种繁殖一良种推广体系。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嫁接换种在提高工效、简化管理、稳定成活率,稳定种性等方面急需攻克的技术,为加强良种的普及率寻找新的途径。首先要加快对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发掘更多的优异种质资源供育种利用。其次在育种手段上要利用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选育出新品种。利用基因转化手段培育出抗病虫害品种,从根本上解决茶叶的农残问题。

加快低耗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的创新。在茶园基础建设上重视农技措施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积极推广低耗、高效、综合的栽培技术,如深耕改土、植草种肥、铺草覆盖、客土增肥、树冠修剪与机械采茶等。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特别是茶园施肥技术的革新,具有极大的潜力,宜推广测土施肥、配方施肥,提高肥效利用率。茶园有选择性的机采仍是空白,以致名优茶生产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同时机采、机剪的机械价格

水平还未达到使用者普遍接受的程度,机械性能有待稳定。这些都需要通过进一步技术革新解决。

以建设生态型茶业为目标,实施茶园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有机茶的开发、无公害茶叶的生产已成为进一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资源,减少和防止污染,促进农村特别是广大茶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因地制宜,以建设生态型茶业为目标,实施茶园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按技术标准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茶叶,逐步建立和转换一批有机茶园,积极开展有机茶生产,扩大国内外市场。

4、大力建设生态茶园,促进安溪茶叶生产的可持续

安溪县可以根据不同乡镇或区域的具体特点,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茶园建设模式,例如:立体植物结构型、食物链型、立体食物链综合型等等。同时,还要进一步探索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措施,通过全面规划布局茶区的山、林、水、路等,在尽量保护茶区原有的树林、植被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宏观环境条件,创造一个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

5、发展茶叶循环经济,促进安溪县茶产业的放大与永续发展

实现茶叶生产的“减量化”,节约物资与能源的投入。要尽量使用土地减量化、水资源减量化、施用肥料减量化、喷施药品减量化、施用能源减量化等,力求在茶叶生产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提高生态效益。同时,还要加强节能环保型加工机械引进应用,开发应用清洁化能源如电能、液化气等新的节能型生产设备,实施供热作业与加工作业隔离等技术,以达到车间清洁加工和节约能源的目的。还可通过茶叶生产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延伸产业链,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

6、用品牌文化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品牌的魅力,也是文化的魅力。安溪县委、县政府应纵观世界经济全局,带领安溪人民实施“优质、精品、名牌”茶叶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的实施进程中,“安溪铁观音”、“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可谓是“旗手”和“号角”,她们不但完成了原始积累,还筑成了有价值、有文化、有个性、有很强渗透力的品牌文化。我们可通过这些品牌文化的融合与提升,来推进安溪茶产业不断地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民营企业应以政府统一打造的大品牌文化为依托,扩充生产要素,提高自身市场运作管理能力,拓展和占领市场。安溪铁观音有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制高点”,如何保护、经营好这一品牌关键在于依法规范,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提高保护措施的技术含量和功能,才能真正维护安溪铁观音的品牌形象。“中国茶都”是中国茶叶流通领域的一大品牌,必须进一步拓展文化的应用功能,提升品牌效应。还要围绕销售队伍建设、市容市貌整治、优质服务、诚信经营等方面的软环境创建“绿色茶都”,以保持茶叶市场不竭的动力、潜力和活力。“安溪茶文化”与安溪茶经济的互动紧密相关,已成为安溪茶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我们要有思维创新,在更高的层次上挖掘茶王赛、茶艺表演等文化产品的内涵,

谋划精品,提高品位,促动茶文化品牌的进一步发展。

五、总结

有人说,21世纪会是茶的世纪,茶的全世界推广给安溪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和压力。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作为中国著名侨乡和重要的台胞祖籍地,安溪迎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安溪县必须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有机契机,依托安溪茶业的品牌效应和对台人文优势,以海峡两岸(安溪)茶业合作加工示范区为龙头,加快海峡茶博园、海西茶业基地、闽台茶叶机械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包装、物流、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产业发展格局,尽快把资源优势化为产业优势,实现茶业效益最大化,力争把安溪铁观音打造成国际性大品牌,从而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屈家新.用国际市场理念整体推进乡镇茶业产业化发展[J].中国茶叶,2002(24).

[2]冯廷俭.福建名优茶发展趋势与品牌战略探讨[J].福建茶叶,2007(1).

[3]刘乾刚、杨江帆、蔡建明.“福建乌龙茶”的品牌问题及营销思路[J].福建茶叶,2004(4).

[4]冯廷俭.福建名优茶发展趋势与品牌战略探讨[J].福建茶叶,2007(1).

[5]叶霖露.安溪茶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福建茶叶,2004(2)

[6]高显达.安溪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战略.2009(12)

第五篇:商南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究

王玲

(渭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学专业10级2班)

摘 要:茶产业是商南县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商南县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全面分析了商南茶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所存在的产业化水平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缺乏技术等问题,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建设茶园、科技创新等建议性对策,以期保障商南茶产业能够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南;产业化;规模效益;品牌战略

一、绪论

茶是源于我国一种古老而文明的饮料,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非酒精类饮料,以其神奇的功能与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风靡全球的大众化饮料。“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几千年来,茶文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

商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是一个结构复杂的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山区[1],属于长江流域的汉江水系,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16℃,年降水量700mm—1500mm[2]。年照时数大概1973.5小时,无霜期216天左右[3]。土壤肥沃充足,富含硒、锌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空气无污染[4],利于茶叶的生长,茶区位于秦岭生态区,良好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外部环境、生态条件。春季气温回升快,温差大,高山茶叶内营养积累丰富,茶多味浓、耐泡、品质好,属于健康绿色饮品,符合现代广大消费者的要求。

商南原本无茶,1961年,以张淑珍为代表,开展了一系列茶叶的试验、引进和推广工作,于1970年试验成功,期初,在浅山平地地区推广和发展,将茶叶培植由南向北推移三百多公里,成为我国西部新兴优良茶区,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茶产业已逐渐成为商南县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获得了多项省级奖项,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

二、商南县茶产业的发展简史

商南县不产茶,只是有少量零星自然生长的茶树,1961年原西北农学院张淑珍开始引种试验,经不断研究探索,于1970年实验成功,开始在商南浅山坪地地区发展,经过40多年的努力,目前,茶业已成为商南县的主导产业,成为我省最北部的新兴茶区,被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

1. 商南茶产业发展的阶段

商南茶叶产业发展经历了自然生长、引种试验、大发展、受挫折和产业化发展等五个阶段,具体特征如下:

[5](1)自然生长阶段

1960年以前,只有零星少数自然生长的野生茶树,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任其自然生长。

(2)引种试验阶段

商南县从60年代初开始由县林业站技术干部张淑珍负责茶树的引进栽培。1961年秋育茶苗2hm2,100多株,1963年移栽到二道河大队,当年全部死亡,1963~1966年,每年育苗2hm2,均未栽培成活,1967年从紫阳购种10kg,在县苗圃育苗2分地,把这些苗木留圃建园,长势良好。1970年首次采茶1.9kg,1970年在茶坊村山坡种茶1亩,获得成功。

(3)茶叶的发展阶段

由于多次探索,引种试验成功,经多次实地考查、调研和分析,写出了项目考察报告送县委政府,引起了当时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制定了全县发展茶叶的规划,并及时召开了商南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茶叶工作会,以行政手段推动了茶叶的大发展。1970年到1982年,商南县茶叶产量得到了发展(如下图所示),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到1976年茶园面积2.7万亩,茶叶产量也是逐年提高。但这期间茶叶发展属粗放性发展阶段,茶叶收购由供销社统购统销。

表1-1 商南县1975—1982年茶产量及收购量折线图

[6](4)茶叶的受挫阶段

从1983年到1985年,商南茶叶发展受到了阻碍,茶园面积和茶产量骤减。其发展受挫的原因:一是在选址的问题上只考虑了土壤的酸碱度、却忽视了土壤中物质的化学反应反应,造成茶树大面积死亡。二是部分群众盲目种植,没有得到相关技术指导。三是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下的统购统销政策被取消,茶农的销售渠道未开启,造成茶叶难以卖出。四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台,也影响了茶叶的发展,由于商南茶叶价格低,一些茶农自毁茶园种粮,使得全县的茶园面积由原来的7万亩骤减到0.6万亩。

(5)茶叶的产业化发展阶段

近年来,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以茶叶站为主体、联合乡镇(村)茶和技术服务,集组成的材料供应、复制加工和茶叶销售为业务实体,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县现有茶园20多万亩,其中可采茶园12万亩,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4.2万亩,新良种园6000亩,新建良种无性系茶园1000亩,茶叶专业户4200多户。新建良种园6000亩,新建良种无性系茶园1000亩,茶叶专业户4200多户。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商南县的优势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等相关政策,大力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建设[5]。从2004年开始,配合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以建设旅游观光茶园为基础,新建生态茶园和初制茶厂,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县茶产值达到3亿元。

表1—2 部分乡镇茶叶种植收入[6]折线图

2.茶树培育

茶树的生长直接受气候,土壤环境中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质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光照强度、照射时间及光质对茶树生长非常重要。温度制约茶树的生长速度,也直接影响它的地理分布,茶树最适宜于20℃—30℃气温的环境。茶树需要的水分要求也高于一般树木,不适宜在干旱的环境中发育。土壤是茶树生长的基础,土质、土壤温度、土壤的PH值对茶树根系的作用非常明显。

三、商南茶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区域规模优势基本形成,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几十年规模化种植,目前,商南县14个分镇116个行镇村中拥有种植大户4200多户,共建茶园20多万亩,其中开采茶园10万亩,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4.2万亩,年产茶叶2200多吨,年产值达2.4亿多元。茶业已成为商南人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

[7]2.品牌建设稳定推进

商南县原本不种茶,只有少量零星分布的自然生长的茶树,1961年,以张淑珍为代表,开产了茶叶的实验,引种工作,于1970年实验成功,通过40多年的发展,先后成立了商南县茶叶站、茶叶协会、茶叶研究所,并建设了全省第一条茶艺文化街。

先后研制开发出商南绿茶、炒青、仙茗、茯砖、乌龙、白茶六大系列二十多个花色品种,得到国家和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商南“双山”牌商标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商南泉茗连续多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品种,并先后获得中国(西安)茶叶博览会金奖、“陆羽杯”奖等多项奖项,“双山”白茶、秦岭泉茗、红茶等品种也先后获得金奖。商南县由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

3.茶叶品质不断提高

2008年8月,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茶产品获IS09001—2000质量体制认证,商南泉茗、仙茗、乌龙、红茶等茶品先后多次在茶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04年,无公害茶叶产品称号经农业部批准,于2005年开始使用,2006年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无性系茶园获得国家高标准示范园认证。另外,商南县工业少,自然条件优良,茶叶病虫害少,茶树种植过程中不用农药化肥,是纯天然绿色饮品,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基本上都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同时,商南县境内多山地、丘陵,且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富含硒、锌等人体微量元素,茶叶营养成分高,造就了茶叶品质耐泡、色绿、香醇、味浓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4.茶业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1976年成立商南茶叶站,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3人。主要负责全县茶产业发展规划、茶叶生产管理、科技推广服务工作。2002年商南县茶叶协会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间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经县政府批准于第二年成立商南县茶叶研究所,并以茶叶站技术人员为主,负责新产品的开发研制、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等工作。

5.茶叶与旅游结合开发、扩大影响力

商南县著名景区金丝峡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2004年商南县建设了全省第一条茶艺文化街,并成功举办了首届旅游节,将茶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通过茶叶节吸引各地消费者、经营者的广泛参与,扩大引资、促进茶叶贸易、引进先进技术等工作。从而扩大了商南茶叶销售市场为商南茶叶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

四、商南县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南茶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历经了40多年已形成20多万亩的规模。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引导、支持和以张淑珍为代表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于 2008年,商南县被评为名茶百强县,商南茶叶的发展壮大与其特有的环境所形成的茶叶品质是分不开的。但是,商南茶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1.茶叶产业化水平落后,未形成规模效益

商南茶叶企业虽多,但大部分属于小私企业,且其技术落后,生产经营规模小,加工企业数量少,机械化程度与茶叶产业化程度较低,生产条件差,茶农组织化程度低,全县虽然有茶叶龙头,但其综合实力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企业难以成长,难以应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茶农自产,自我加工处理后,将茶叶挑到市场上卖,属于低层次的生产加工工艺,管理层缺乏整合,不利于生产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也不利于新技术的规模推广,不能形成生产规模,影响茶叶规模效益。

2.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茶园生态设施非常薄弱,相当部分茶园土壤退化严重。茶农无序开采山地和改农田使生态受到破坏,造成环境日益突出。各类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应加强。

3.销售网络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茶叶销售以本地零售为主,销售范围狭窄,还未进入大中城市商场;消费市场茶叶销售工作未做到位,品牌宣传不到位,广告投入少、力度不大,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较低。

4.缺乏茶叶深加工企业,茶产品附加值较低

深加工是指用茶鲜叶、成品茶、茶产品和茶残次品等为原料,通过合适的生产含茶制品的加工工艺的过程。茶叶深加工不但可以延伸产业链,提高茶产品附加值,而且还可以促进产品的多样化,从而创造规模经济,企业也可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另外,还能解决部分低档次茶叶的销售,丰富市场茶产品种类。

商南人长期习惯生产和消费绿茶,偏爱明前茶、雨前茶和嫩叶茶,绿茶的抗氧化作用是维他命E的二十倍之强。而对生产加工青茶重视不够,普遍忽视对夏秋茶、大叶茶的加工利用,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且生产的产品品种单一。近年来,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又引入乌龙茶、红茶、茗茶生产工艺,从加工层次看,仍然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阶段,所有乡村茶叶加工厂均为初制茶厂,均存在生产技术薄弱、机械化程度不高、加工规模小、技术人员少、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等问题;茶叶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如茶饮料、速溶茶和茶叶天然产物(茶多酚、生物碱)生产等还未开发;加工方式仍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式生产阶段,沿用上世纪80年代的设备,经营方式简单,很难与大市场对接。福建省茶叶龙头企业在加工方面,大都实现了加工环境空调化,生产流程电脑化,而商南至今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做到。而当前商南县专门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生产的大型企业还非常少,

[9]这对商南县茶叶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

5.新产品研发落后,茶叶技术人员缺乏,推广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茶叶种类分为六大类,即绿茶、黄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黑茶。因自然条件原因,商南只注重春茶生产,四十多年一直以绿茶为主,产品比较单一,夏秋两季炒青茶未得到研发,优质品种研发滞后导致茶叶浪费严重,目前商南县境内多是老品种茶树,无性系茶种于2010年引进,占全县茶园面积不到1%,发展滞后。商南茶区茶叶生产技术人员1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中级职称3人,基层技术人员匮乏已成为制约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6.缺乏资金投入

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财政对茶产业投入不足,不能满足茶产业的发展,现有的政府政策、财政扶持力度不够,影响了茶产业的发展与创新。目前,全县境内老茶树众多。茶产量低,特别是在低产茶园改建,新引进良种茶园推广,名优茶的制作加工。茶叶市场建设,新产品的研发及科技人才的培训等方面缺乏资金投入,都阻碍了茶产业的融资和发展。

7.茶叶品牌多,但知名品牌少

商南茶叶品牌有很多,但真正有实力的知名品牌却很少。截至目前,商南县拥有四家有实力的注册商标企业,即“金丝峡”、“双山”、“金丝泉”和“秦露”,其中“双山”和“秦露”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商南乌龙茶”和“商南泉茗”两大系列产品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陕西省品牌产品”。很多企业满足于传统的批发方式,认为做品牌需要投入的成本多,还没有形成一个知名品牌,很多茶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

五、商南茶叶产业的发展对策

1.优化商南茶叶产业区域布局,建立稳定的茶产业基地

应有计划地逐步淘汰低产茶园,选用优良品种,将无性系种和有性系种结合起来,逐步扩大无性系良种比例,提高茶种良种化水平。通过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加强无性系茶园建设。可根据商南自然经济、生态环境等状况对商南发展区域进行合理的产业化布局,开展适度规模下的专业化茶叶生产加工,使茶源基地在提供茶鲜叶的同时,进一步晋升为茶产业生产加工高新科技研究推广聚集地、示范基地,从而从源头增加茶叶种植的综合经济效益。适时借鉴国内外茶园种植成功经验,在企业和种植户之间的建立双方互惠的利益机制。以生态茶园模式为理论基础,以不破坏商南地区茶园的土壤和茶叶种植的自然环境为前提,选择适宜的场地条件,充分利用商南森林植物分布状况,扬长避短,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合本县立地条件的优良品种,通过区域试验成功后,在县内全面推广,挖掘良种潜力,提高产业产量,充分发挥最佳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构建一个具有高品质的生态效益的茶园模式。

2.大力建设生态茶园,促进商南茶叶的可持续

根据商南地形地貌特征和植被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在山上、公园、森林、水综合治理,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前提下,实现茶园环境生态化,尽量保护茶区原有的森林植被,在不宜种植茶树是陡坡、山脚等地大力植树造林;在茶园周围设置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为茶树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有利于茶园生产的管理和机械化。茶园尽可能符合无公害要求,即空气干净清新、水质清洁、土壤未受污染等。

3.建立赏、观、品、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营造茶文化发展氛围,增强商南茶叶的宣传力度

旅游业是商南县的优势产业,政府在宣传金丝峡旅游的同时,也要加大对茶叶的宣传,加强招商引资力度。茶叶具有生态性和文化性

[10]

,建立以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茶叶生态旅游,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商南地区的茶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形成茶产化、茶经济、茶旅游良种互动,增强商南茶叶的宣传力度。可从绿色、健康、环保等方面进行大力宣传,加大对商南茶叶示范园、生态茶叶观光园等方面的投资,形成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使其显示茶的内涵,嗅到茶的芬香,增强旅游对商南茶的带动作用。提高商南茶叶的知名度,加大对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保护力度,同时紧跟市场,建立健全营销网络。通过茶叶节、博览会、推广会、电视、报刊等形式来提升商南茶叶的知名度。还可通过开展专题茶文化宣传活动,举办茶文化节、茶摄影、茶文化表演等活动,营造茶文化氛围。还可开办茶艺文化班、茶叶知识讲座、茶产品免费发放讲解活动等,以帮助茶农、经营户提升茶艺水平。鼓励茶文化和茶叶论坛举行; 各级茶叶合作社、龙头企业、茶叶组织要积极编写茶叶资料,传播茶文化,宣传企业理念,引导消费者更好地接受茶文化,借茶文化来提升茶叶市场和茶叶产业,提高文化附加值。

4.加强商南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新兴加工产业,有着巨大潜力。商南茶叶生产主要是初级产品,茶很少进行深加工,利用茶叶深加工工艺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利用率,解决中低档茶。为此,要加速名优茶介绍,深化产品开发,拓展新领域工艺,先进的加工工艺,多渠道、全方位开拓市场,增加茶类和花色品种,充分挖掘多样化茶资源优势,拓展茶叶消费,延长产业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逐步向茶饮料、茶食品、保健品、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深加工,精开发,保证茶叶的良好销路,同时提高茶原料的综合利用效益,不断提高产品增值和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增长。

5.重视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

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是茶叶生产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商南县今后应加大茶叶良种培育、新产品研发和制茶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成 果及时应用到生产加工过程中。其次应加强与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茶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的创造条件吸引茶叶专家,通过项目研究、现场指导等方式,重点开展良种选育,规范化栽培技术,土壤连坐障碍改变,病虫害防治,清洁化工工艺,新型茶产品开发等技术研究。再次要加强对茶农的专业技能培训,定期组织茶叶知识讲座,发放茶叶种植技术手册等;加强技术培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茶农种植水平,保障茶叶规范化和无公害化生产;积极推进商南茶叶机械化进程,推广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和茶园管理机械化,使名优茶叶加工实现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高茶叶的生产效率,逐步走向规范化、产业化、现代化茶叶生产模式;同时保证及时收集茶叶、加工处理,提高茶叶产量,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

6.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茶叶产业是商南县财政增长、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目前,商南县茶园种植面积的大有增长,“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初见成效,广大农民的种茶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茶产业发展前景良好。要坚持在政府引导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主体,以企业为主导,实现商南县茶产业从传统植茶业向现代生态茶园模式的转变。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茶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茶产业发展规划,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争取相关项目,引进资金,服务产业建设,开通绿色通道,重点扶持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建设,中低茶园改造,原料基地建设,初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的质量和安全、茶叶品牌建设给予适当的资金、土地等扶持和政策倾斜;在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加大招商引资力量和信贷扶持力度,有效解决茶农和茶叶企业的贷款等问题;根据茶叶的营养特点,研究和制订有别于茶鲜叶收购标准和产品的加工标准,以保障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优质化;推进茶产业全面升级,提高茶叶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7.培育市场,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是能给经营者带来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代表着商品的综合品质,亦是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具有特殊意义;品牌是打开市场大门的“敲门砖”,也是占领消费市场的“通行证”;茶叶消费目前还没有形成热点, 难以打动消费者。要大力发展茶产业必须进行以下工作:(1)培育市场。利用当前商南县已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立足茶叶的营养保健功能,抓住人们健康饮食的心里,准确定位,同时加大对茶叶营养保健价值及相关产品的宣传力度, 培育市场;(2)实施品牌建设。应增加茶叶产业投资品牌创新,为产品开发市场潜力,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质量,进一步开发高档茶产品,进行品牌质量认定、评选及商标注册,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和声誉、影响力和市场占有份额。在此基础上,加大茶 叶营养价值的宣传,使广大消费者认识茶、了解茶的独特营养价值、并进一步消费茶制品;

六、总结

通过调阅相关资料,对商南县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商南茶叶的发展史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商南茶产业收入所占比例。结合近几年商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商南县茶产业得到了很快发展。借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借着这股热潮,充分利用相关资源优势,将商南茶产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商南县茶叶产业化略尽绵薄之力。

(指导老师:马素英 田基成)

参考文献:

[1]韦德夫.商南县农业区划资料[M].1995.(3): 29 [2]王刚.陕西山区茶树冻害发生的症状与预防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0(3):233-234. [3]段若溪、姜会飞.农业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3.(5):71-72. [4]丁文.论陕西茶业及陕西茶文化的历史地位[J].农业考古,2004(4):45-54. [5]殷延青.论茶叶产业在商南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6]商南县统计局历年统计资料[M].2005.7-31 [7]轶名.陕西省商南县茶叶协会案例[C].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6. [8]郭亚峰.陕南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26(4):123-125. [9]LuyPaert J, Zhang M, Massart D, Feasibility study for the use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green tea[J].Camellia silences (L) Analytica Chinmica Acta. 2003,478:303—312 [10]KUMAR V,KUMAR D,SRIGIRIPURAM T,et al.Investigation in Tea on Fate of Fenazaquin Residues and Its Transfer in Brew[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 2004,42:423—428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On ShangNa

Tea Industry

WANG Ling ( Class 2 of Grade 2010,Economics,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Tea industry is ShangNanXi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gNanXi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leading industry and the superiority industry ShangNanXian. I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hangNan,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aiming at the existence of the backward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such problems as lack of technology and capital,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 gard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tensify support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o ensure ShangNa na long-term, s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Key words: shangnan; Industrialization; economies of scale; the brand strategy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倡导低碳生活教案下一篇:长城汽车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