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普及的社区教育论文

2022-04-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法律知识普及的社区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本文针对现今农村出现赌博成习、乡风日下、道德危机等精神文明匮乏现象,试图从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关于农村乡风建设、文化繁荣和农村道德教育等方面寻找理论支持和解决之道。

法律知识普及的社区教育论文 篇1:

从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看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摘要:本文针对现今农村出现赌博成习、乡风日下、道德危机等精神文明匮乏现象,试图从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关于农村乡风建设、文化繁荣和农村道德教育等方面寻找理论支持和解决之道。

关键词:陶行知 农村 精神文明

文献标识码:A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崭新的时代命题。农村广阔天地在党中央的重视下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都反映了农村物质文明的进步。可相应的精神文明却没有得到显著的发展。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相对应的是精神文明的匮乏,形成了一种极不平衡和不和谐的局面,农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关系越来越淡,这与家庭经济不无关系。但也是物质文明发展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的和谐与进步。笔者试从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寻找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解决方法。

一、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中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陶行知在1924年10月总结平民教育运动时提出了平民教育“下乡”的问题;1926年他考察了江宁、无锡等地的农村教育,褒扬的同时倡议师范教育下乡。提出要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试验乡村幼稚园,并随着即成立乡村教师研究会,筹办试验乡村学校,并发表了《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筹办改进社乡教育同志会会刊《乡教从讯》,加强宣传;1927年3月15日创办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从此。乡村教育运动正式开始。陶行知以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的高瞻远瞩之思把生活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运动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他的乡村教育思想。

(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在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中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他提倡两种文明、两种追求的统一。陶行知认识到中国乡村的穷苦,认识到创造物质的重要性,因此,他特别提倡生利的乡村教育,倡导富民的乡村教育,倡导普及的乡村教育。同时。他也认识到文化匮乏的弊端,认识到乡村教育应丰富民众的生活。给民众以精神的创造力。他还明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他在对乡村学校教师表达心愿时说要“捧着一颗心来。”去爱乡村的学生民众,促使民众去创造自己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二)以学校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

早在1918年陶行知就积极倡导知识阶层深入农村,开展文化下嫁活动。他主张通过学校造就出“文化细胞”,以学校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据地,再进一步结成“文化网”。从而使学校教育在普及文化方面产生更深刻更广泛的作用,实现“农夫农妇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陶行知所践行的乡村文化普及,冲破了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礼不下庶人”的观念,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机会接受以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文明和中华精神,掀起了一场新的文化下移的运动。其中最可贵的是陶行知提倡文化的普及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除学校之外,我们必须创造一种下层文化的组织。”即通过农村社会组织来开展文化活动,而这点值得我们借鉴。

(三)以农村教育建设农村道德

传承以道德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乃是教育的题中之义,中国教育一直以来也遵从做人重于为学的传统。陶行知在农村社会的道德建设中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陶行知看来,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在真善美、知行意、智仁勇、礼义信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官人”和“庸人”。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胡锦涛同志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上,是为了构建和谐农村,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笼统的看其前两点落脚点在物质上,后三点落脚点在精神层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直是不离不弃的,就像人的两条腿,缺少任何一方都会造成“行动不便”。而现今的农村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处于滞后的状态。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形而上学,就像富丽堂皇的庙殿没有至高无上的神一样。”依此说,新农村有富足的物质生活而缺乏相应的精神生活也就像富丽堂皇的庙殿没有至高无上的神,

近些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迅速,农民收入也显著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令人越来越满意,在全面建设小康水平的号召下。许多农民都进入了幸福的阶梯。当人们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忘了补充充足的精神粮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在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甚至成了被遗忘了角落。假如一块土地没有及时种上禾苗就为杂草提供了机会。发达的物质文明提供了更多的闲暇给农民,不及时给予精神上的食粮难免会出现恶习。

(一)农村中赌博成习

就笔者亲身所观所闻,现在农村有个很不好的风气就是赌博成习,赌博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农民的“第二职业”。现代技术进步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剩余时间,除去在外打工的农民,大部分在家的农民都是以赌博为生活的乐趣所在。不管男女老少,口中谈论的话题总是谁家今天赢了多少钱输了多少钱,每天的活动就是赌博,更有甚者,在牌桌上还会大口唾骂,口沫四溅,斯文扫地,颜面尽失,甚至为了一点小利反目成仇,全然不顾一人的尊严与人格,更不理会在旁学习的小孩会受怎样的影响。有些甚至把家人在外辛辛苦苦打工赚来的钱在牌桌上挥霍一空,还把理应做的家务都抛之脑后,为了能占到一席之地天亮就开始叫呼人去赌场,天黑还不归,上学归家的孩子倚着紧闭的大门睡觉。特别是在一些农民家庭中因为赌博造成夫妻经常吵架,婆媳相处不顺等家庭关系问题弄得家中乌烟瘴气。这给下一代造成多大的创伤,他们怎能以身心健康的姿态成长。物质上的高速发展难免会造成精神上的空虚与贫乏,为了寻找精神支撑与寄托,而却因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思想高度与知识水平又有限,无事可做无事可忧的情况下选择娱乐是可以理解,而这种娱乐过于放纵以致耽误了你的生活,影响了家庭和谐甚至造成不良后果的时候难免会让人心忧。正所谓玩物丧志,农村中的赌博恶习造成的不良影响,酿造的一场场风波,亟需解决,而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从这一层面上看无疑是可取的。

(二)农村中乡风日下

淳朴、善良、热情曾是乡村人的代名词,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农村已不是以前的农村,农民亦不是以前的农民,新面貌下藏着新的思想,打破了以前朴素的乡风,一些不得体的风气慢慢滋生。有的甚至成为农民的行为准则,经济利益至上、物欲横行、私利四溢、一切向钱看思想充斥着农民的头脑,各家各户关注的不再是集体的事业,不再注目于农村公共利益,各家自扫门前雪,相互之间为了一点经济利益还

会大打出手,曾经的互帮互组思想荡然无存,心眼小、狭隘的观念在物欲四溢下更是凸显,不能正确看待物质生活的发展,素质低的局限性也暴露无疑,更别说团结一致了,相互之间的竞争覆盖了相互的互助与合作,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物质文明的发展下显得更紧张更疏远淡薄,以前相互之间的打打闹闹的热烈气氛取而代之的是紧闭的大门和冰冷的铁锁。群聚而论、集体讨论的景象已不存在,相互之间的关系因为利变得那么的脆弱,为利冲昏了头脑,为利不惜一切,为利甚至违法犯罪等等,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膨胀物欲在没有良好的精神文明指导下得不到合理控制与利用,这也说明农村中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性。

(三)农村中的道德危机

在物欲暴涨、经济利益至上的影响下,农村中一些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行为规范面临严重的危机,有时甚至连基本的廉耻都可以抛之脑后,忘之九霄云外。村民之间关系的冷漠,公共道德越来越缺少践行者,公德失守、行为失范等现象弄得农村精神面貌、道德标准出现严重的危机。农村学校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成为摆设,被“搁置”,只为应付考试和检查。没有起到实质性的道德教育的作用,尊老爱幼的传统也受到挑战,孩子为了一点小事会出手与父母对抗,甚至还有暴力,特别是在当今网络环境下经常出现由于道德教育的缺失而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这些都呼唤着农村道德教育发挥作用。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也证明,凡是改革比较成功的地方都有一条共同经验,即必须坚持两手抓:既重视抓物质文明建设,办教育促进农民致富;同时也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教育多种功能的协调与配合,提高农民的理想信念、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精神风貌,逐步克服旧的落后的思想意识和习俗,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的进步缺少不了精神文明的发展,我们从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也能看到陶行知很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针对农村出现的精神文明匮乏的现象。并结合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关于农村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提出几点浅薄的建议:

(一)积极发展农村社会组织

由于长期处于贫困中农民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贫困化”的生活规范、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形成了农村的文化贫困。农村的贫困既是经济的贫困也是文化的贫苦,既是物质的贫困也是精神的贫困,我们不能囿于解决经济的贫困而忽视精神和文化的提升,只有精神文明得以提高才能促进农民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从这个层面上说更突出了精神与文化提升的重要性。

物质文明的发展为农民提高了更多的闲暇,“恒产者有恒心”,农民的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随之增长。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农民不再愁于温饱问题,思考的更多的是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仅仅的物质文明已不能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精神需求。如何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现在一些地区社区学院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此问题,但在偏僻的农村谈社区学院可以说纯属空中楼阁。以前的政府经常以学校为基地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而今,农村的文化活动很少,甚至是达到匮乏的程度,农民“集体的活动”就是赌博,怎样将从沉醉于赌博的农民拉出来,指引他们向更健康更向上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在这点上很有必要。

针对赌博成习行为,农村社会组织首先可以大力宣传赌博的坏处并列举各种反面的活生生的例子对农民进行教育,从思想矫正恶性赌博事情,且奖罚并重,规范农民的赌博行为。农村社会组织定期举行文化活动或者进行农民知识竞赛,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设定每期的主题,如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时事政治、传统文化、农业和法律知识等等都可以简单的涉及,一步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解脱农民沉迷于不良习性的约束,激励农民主动学习。也能建设良好的乡风,农民之间的也随之距离拉近,提高农民的认识的同时也丰富了其精神生活,促进精神文明的进步。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发挥农村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充分挖掘农民群众蕴含的无穷智力,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这也是陶行知提倡的文化下移,创造一种下层文化组织。

(二)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

陶行知在农村道德建设中提出了如革除乡村的一些恶俗陋习、戒赌戒偷;废除一夫多妻,倡导一夫一妻:要团结互助,不要偏狭自私;要爱家爱国,爱护公共财产。陶行知还力求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师生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使道德能与现实生活问题发生联系,并指导问题的解决。当下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水平的快速提高。除了陶行知所重视的道德问题还出现了新的问题与难点,物欲横行、经济利益至上的标准被现代农民奉为圭臬,无时无刻不出现因此而产生的逾越道德底线的现象。

解决农村中的道德危机问题。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必须要发展农村的道德教育。学校的道德教育不能仅仅是摆设而必须发挥实质上的作用,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理,内化为自我的行为规范,学生能积极遵守道德规范,也能带动其农民家庭的良好道德行为。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加强对农民的道德教育,教师也要走出校门,捧着一颗为农民的心热情为农民宣讲道德知识,增加农民的道德素质。可以组织道德模范评比活动,充分发挥模范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最后促使农民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农民的道德建设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要目标坚定,至始至终都贯彻好道德思想教育,自然有水到渠成的时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才会促进农村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张永红

法律知识普及的社区教育论文 篇2:

从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看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摘要:本文针对现今农村出现赌博成习、乡风日下、道德危机等精神文明匮乏现象,试图从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关于农村乡风建设、文化繁荣和农村道德教育等方面寻找理论支持和解决之道。

关键词:陶行知 农村 精神文明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崭新的时代命题。农村广阔天地在党中央的重视下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都反映了农村物质文明的进步,可相应的精神文明却没有得到显著的发展,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相对应的是精神文明的匮乏,形成了一种极不平衡和不和谐的局面,农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关系越来越淡,这与家庭经济不无关系,但也是物质文明发展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的和谐与进步。笔者试从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寻找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解决方法。

一、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中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陶行知在1924年10月总结平民教育运动时提出了平民教育“下乡”的问题;1926年他考察了江宁、无锡等地的农村教育,褒扬的同时倡议师范教育下乡,提出要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试验乡村幼稚园,并随着即成立乡村教师研究会,筹办试验乡村学校,并发表了《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筹办改进社乡教育同志会会刊《乡教从讯》,加强宣传;1927年3月15日创办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从此,乡村教育运动正式开始。[1]陶行知以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的高瞻远瞩之思把生活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运动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他的乡村教育思想。

(一)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在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中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他提倡两种文明、两种追求的统一。陶行知认识到中国乡村的穷苦,认识到创造物质的重要性,因此,他特别提倡生利的乡村教育,倡导富民的乡村教育,倡导普及的乡村教育。同时,他也认识到文化匮乏的弊端,认识到乡村教育应丰富民众的生活,给民众以精神的创造力。他还明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他在对乡村学校教师表达心愿时说要“捧着一颗心来。”去爱乡村的学生民众,促使民众去创造自己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二) 以学校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

早在1918年陶行知就积极倡导知识阶层深入农村,开展文化下嫁活动。他主张通过学校造就出“文化细胞”,以学校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据地,再进一步结成“文化网”,从而使学校教育在普及文化方面产生更深刻更广泛的作用,实现“农夫农妇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2]陶行知所践行的乡村文化普及,冲破了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礼不下庶人”的观念,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机会接受以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文明和中华精神,掀起了一场新的文化下移的运动。其中最可贵的是陶行知提倡文化的普及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除学校之外,我们必须创造一种下层文化的组织。”即通过农村社会组织来开展文化活动,而这点值得我们借鉴。

(三)以农村教育建设农村道德

传承以道德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乃是教育的题中之义,中国教育一直以来也遵从做人重于为学的传统。陶行知在农村社会的道德建设中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陶行知看来,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在真善美、知行意、智仁勇、礼义信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官人”和“庸人”。

二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胡锦涛同志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上,是为了构建和谐农村,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笼统的看其前两点落脚点在物质上,后三点落脚点在精神层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直是不离不弃的,就像人的两条腿,缺少任何一方都会造成“行动不便”。而现今的农村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处于滞后的状态。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形而上学,就像富丽堂皇的庙殿没有至高无上的神一样。”依此说,新农村有富足的物质生活而缺乏相应的精神生活也就像富丽堂皇的庙殿没有至高无上的神。

近些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迅速,农民收入也显著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令人越来越满意,在全面建设小康水平的号召下,许多农民都进入了幸福的阶梯。当人们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忘了补充充足的精神粮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在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甚至成了被遗忘了角落。假如一块土地没有及时种上禾苗就为杂草提供了机会。发达的物质文明提供了更多的闲暇给农民,不及时给予精神上的食粮难免会出现恶习。

(一) 农村中赌博成习

就笔者亲身所观所闻,现在农村有个很不好的风气就是赌博成习,赌博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农民的“第二职业”,现代技术进步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剩余时间,除去在外打工的农民,大部分在家的农民都是以赌博为生活的乐趣所在,不管男女老少,口中谈论的话题总是谁家今天赢了多少钱输了多少钱,每天的活动就是赌博,更有甚者,在牌桌上还会大口唾骂,口沫四溅,斯文扫地,颜面尽失,甚至为了一点小利反目成仇,全然不顾一人的尊严与人格,更不理会在旁学习的小孩会受怎样的影响。有些甚至把家人在外辛辛苦苦打工赚来的钱在牌桌上挥霍一空,还把理应做的家务都抛之脑后,为了能占到一席之地天亮就开始叫呼人去赌场,天黑还不归,上学归家的孩子倚着紧闭的大门睡觉。特别是在一些农民家庭中因为赌博造成夫妻经常吵架,婆媳相处不顺等家庭关系问题弄得家中乌烟瘴气。这给下一代造成多大的创伤,他们怎能以身心健康的姿态成长。物质上的高速发展难免会造成精神上的空虚与贫乏,为了寻找精神支撑与寄托,而却因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思想高度与知识水平又有限,无事可做无事可忧的情况下选择娱乐是可以理解,而这种娱乐过于放纵以致耽误了你的生活,影响了家庭和谐甚至造成不良后果的时候难免会让人心忧。正所谓玩物丧志,农村中的赌博恶习造成的不良影响,酿造的一场场风波,亟需解决,而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从这一层面上看无疑是可取的。

(二)农村中乡风日下

淳朴、善良、热情曾是乡村人的代名词,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农村已不是以前的农村,农民亦不是以前的农民,新面貌下藏着新的思想,打破了以前朴素的乡风,一些不得体的风气慢慢滋生,有的甚至成为农民的行为准则,经济利益至上、物欲横行、私利四溢、一切向钱看思想充斥着农民的头脑,各家各户关注的不再是集体的事业,不再注目于农村公共利益,各家自扫门前雪,相互之间为了一点经济利益还会大打出手,曾经的互帮互组思想荡然无存,心眼小、狭隘的观念在物欲四溢下更是凸显,不能正确看待物质生活的发展,素质低的局限性也暴露无疑,更别说团结一致了,相互之间的竞争覆盖了相互的互助与合作,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物质文明的发展下显得更紧张更疏远淡薄,以前相互之间的打打闹闹的热烈气氛取而代之的是紧闭的大门和冰冷的铁锁,群聚而论、集体讨论的景象已不存在,相互之间的关系因为利变得那么的脆弱,为利冲昏了头脑,为利不惜一切,为利甚至违法犯罪等等,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膨胀物欲在没有良好的精神文明指导下得不到合理控制与利用,这也说明农村中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性。

(三)农村中的道德危机

在物欲暴涨、经济利益至上的影响下,农村中一些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行为规范面临严重的危机,有时甚至连基本的廉耻都可以抛之脑后,忘之九霄云外。村民之间关系的冷漠,公共道德越来越缺少践行者,公德失守、行为失范等现象弄得农村精神面貌、道德标准出现严重的危机。农村学校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成为摆设,被“搁置”,只为应付考试和检查,没有起到实质性的道德教育的作用,尊老爱幼的传统也受到挑战,孩子为了一点小事会出手与父母对抗,甚至还有暴力,特别是在当今网络环境下经常出现由于道德教育的缺失而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这些都呼唤着农村道德教育发挥作用,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

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实践也证明, 凡是改革比较成功的地方都有一条共同经验, 即必须坚持两手抓:既重视抓物质文明建设, 办教育促进农民致富;同时也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教育多种功能的协调与配合,提高农民的理想信念、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精神风貌,逐步克服旧的落后的思想意识和习俗,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3]物质文明的进步缺少不了精神文明的发展,我们从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也能看到陶行知很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针对农村出现的精神文明匮乏的现象,并结合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关于农村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提出几点浅薄的建议:

(一) 积极发展农村社会组织

由于长期处于贫困中农民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贫困化”的生活规范、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形成了农村的文化贫困,农村的贫困既是经济的贫困也是文化的贫苦,既是物质的贫困也是精神的贫困,我们不能囿于解决经济的贫困而忽视精神和文化的提升,只有精神文明得以提高才能促进农民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从这个层面上说更突出了精神与文化提升的重要性。

物质文明的发展为农民提高了更多的闲暇,“恒产者有恒心”,农民的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随之增长,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农民不再愁于温饱问题,思考的更多的是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仅仅的物质文明已不能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精神需求。如何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现在一些地区社区学院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此问题,但在偏僻的农村谈社区学院可以说纯属空中楼阁。以前的政府经常以学校为基地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而今,农村的文化活动很少,甚至是达到匮乏的程度,农民“集体的活动”就是赌博,怎样将从沉醉于赌博的农民拉出来,指引他们向更健康更向上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在这点上很有必要。

针对赌博成习行为,农村社会组织首先可以大力宣传赌博的坏处并列举各种反面的活生生的例子对农民进行教育,从思想矫正恶性赌博事情,且奖罚并重,规范农民的赌博行为。农村社会组织定期举行文化活动或者进行农民知识竞赛,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设定每期的主题,如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时事政治、传统文化、农业和法律知识等等都可以简单的涉及,一步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解脱农民沉迷于不良习性的约束,激励农民主动学习,也能建设良好的乡风,农民之间的也随之距离拉近,提高农民的认识的同时也丰富了其精神生活,促进精神文明的进步。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发挥农村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充分挖掘农民群众蕴含的无穷智力,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这也是陶行知提倡的文化下移,创造一种下层文化组织。

(二)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

陶行知在农村道德建设中提出了如革除乡村的一些恶俗陋习、戒赌戒偷;废除一夫多妻, 倡导一夫一妻;要团结互助, 不要偏狭自私;要爱家爱国, 爱护公共财产。陶行知还力求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师生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使道德能与现实生活问题发生联系, 并指导问题的解决。当下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水平的快速提高,除了陶行知所重视的道德问题还出现了新的问题与难点,物欲横行、经济利益至上的标准被现代农民奉为圭臬,无时无刻不出现因此而产生的逾越道德底线的现象。

解决农村中的道德危机问题,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必须要发展农村的道德教育。学校的道德教育不能仅仅是摆设而必须发挥实质上的作用,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理,内化为自我的行为规范,学生能积极遵守道德规范,也能带动其农民家庭的良好道德行为。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加强对农民的道德教育,教师也要走出校门,捧着一颗为农民的心热情为农民宣讲道德知识,增加农民的道德素质。可以组织道德模范评比活动,充分发挥模范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最后促使农民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农民的道德建设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要目标坚定,至始至终都贯彻好道德思想教育,自然有水到渠成的时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才会促进农村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陈会忠.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简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28).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5)[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52).

[3]蒋纯焦.试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6-5B(34).

作者:张永红

法律知识普及的社区教育论文 篇3:

克拉玛依市“六五”普法工作的对策探究

摘要:做好“六五”普法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法制宣传服务,重视对重点对象的宣传教育。坚持做好普法工作中的“三结合”,确保“四个到位”。普法教育要着眼于满足不同对象的实际法律知识和法律服务的需求,同时注意依法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坚持和完善公务员的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将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其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 克拉玛依市;“六五”普法 ;改进措施

普法工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创造良好法制环境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克拉玛依市“六五”普法工作,应在过去普法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查找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普法成效,为克拉玛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一、“五五”普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通过“五五”普法,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在克拉玛依市得到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法治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法治六进”活动进一步深化,依法治理和各项法治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市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不断提高,全市依法治理的水平逐步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在服务经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基层领导和干部由于各种原因对普法工作的态度是“想起来必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把法制宣传教育当成软任务,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法制宣传教育流于形式。比如有些中小学虽然也聘了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但是通常情况下只见其名不见其人,造成事实上的长期缺位,没有真正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二是普法力量薄弱。过去的普法工作主要是由基层综合办和司法所或者是油田公司的各二级厂处承担,由于这些部门承担的职能过多,人员缺少的矛盾突出,致使其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在社区居委会这方面表现更加突出,工作人员整天忙于处理各种文字资料和繁杂事务,无暇顾及法制宣传教育事务。

三是现有普法体制不够完善,属地管理和垂直管理的矛盾突出,普法工作难以协调和沟通。比如中小学法制副校长的聘任是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一般通过区政法委进行聘任,而中小学的行政管理部门又是市教育局,市普法和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又很难对法制副校长进行考核管理。同时克拉玛依市、新疆油田公司一个党委领导下的两套普法体制也存在协调问题,部分单位普法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办事机构有名无实,工作落实不够。如新疆油田公司二级厂处的普法工作职能有的挂靠在党办,有的挂靠在计划科,有的挂靠在保卫部门,有的挂靠在行办,成了机关科室的“副业”,缺乏统一的设置和管理,致使其职责不清,出现“上面不查,下面不干”的现象。

四是普法的形式创新不够。反映在基层专兼职普法工作人员既没有掌握完全传统的普法形式,也没有掌握新的普法形式,不能适应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法制需求。大多数单位的法制宣传教育依然是在特殊的日子里挂个横幅、请位普法讲师团成员搞次讲座了事,没有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日常的法制宣传教育。

五是特殊人群的普法工作不到位。“特别是乌鲁木齐‘7·5’事件的发生,也暴露出我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1]。这些薄弱环节或多或少在克拉玛依市同样存在,如流动人口、宗教人士和“两劳”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法制宣传教育,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教育和基本法律教育。

二、“六五”普法工作改进的相应措施

为全面落实克拉玛依市《关于在各族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第六个五年规划》的任务,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必须巩固“五五”普法成果,解决“五五”普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机制等方面应有所创新。

1.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法制宣传服务

人民群众是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主体,只有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服务中教育群众,在教育中服务群众,法制宣传教育才会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才会有生命力,所以要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到管理和服务的每个环节中。

同时还要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利用互联网、手机通讯等现代媒体,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激发人民群众的学法兴趣,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好群众身边的事、身边的案例组织大家讨论,现身说法。也可以在每个单位的网站开辟法律互助专栏,如“我有法律问题想问您”、“您有问题我帮您”等栏目。

2.重视重点对象的宣传教育

根据国家“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是法制宣传教育对象的重中之重。对领导干部要采取集中培训、辅导学习、考试考核等方法提高其法律水平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将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水平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如克拉玛依区采取在政府主要领导工作例会前十五分钟集中进行普法学习的方式,每次设定不同的主题,请法律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学习,每个领导认真做好学法笔记,效果很好。

要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着力宣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为基础,结合新疆实际广泛开展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的“一反两讲”主题活动,激发青少年学法兴趣,增强遵纪守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学校应根据中小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设定不同的法制宣传教育目标和内容,落实法制教育的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对于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和社会闲散青少年适当采取必要的警示教育。如克拉玛依市第二中学组织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到监狱接受警示教育,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规定,政府各相关部门必须依照职责做好重点人群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例如民族和宗教管理部门必须做好宗教人士的法制宣传教育,教育他们依法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司法部门必须做好“两劳”释放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解决“两劳”释放人员的实际困难中做好法制宣传教育服务,帮助他们重返社会,重新做人,重拾责任。

3.坚持做好普法工作中的“三结合”

一是将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与克拉玛依市中心工作相结合。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石油城”的战略目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服务克拉玛依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是将普法工作与依法行政相结合。建立健全中心学习组学法制度和领导班子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工作机制,对政府工作人员加强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的学习,同时加强相关行政法规的重点学习,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能力,坚持和完善公务员的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将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其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是将普法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相结合。普法教育要着眼于满足不同对象人群的实际法律知识和法律服务的需求,同时注意依法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信访和人民调解中要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依法解决矛盾纠纷,按照处理一起矛盾、知悉一部法律、教育一批群众、稳定一片民心的目标化解矛盾,稳定社会,实现在解决矛盾中普法、在普法中解决矛盾的工作局面。在调解中还应做到既要依法调解,又要多一些法外柔情,多一些人文关怀,最终让当事人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使社会稳定得到维护的同时又普及了法律知识。

4.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四个到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新疆普法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提供了法律保障,但要真正做好“六五”普法工作,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四个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完善普法工作的组织机构配备。克拉玛依市虽然从市到区分别成立了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依法治市、依法治区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市政府各部门和新疆油田公司各二级厂处也设立职责明确的组织机构和法制宣传教育专职人员,全市构建起了相互联系的组织领导体系,但是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当前需侧重解决属地管理和垂直管理的矛盾,特别是要明确中小学法制副校长的聘任、考核、管理职责,做到谁聘任谁考核、谁使用谁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司法行政部门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监督管理和协调作用。

二是普法措施落实到位。一要加强对基层普法专兼职人员的培训,使其全面领会法律精神,掌握法制宣传教育的技能;二要做好法律的灌输教育,重点做好讲座、培训等课堂主渠道的教育,充分利用好司法宣传日、宪法学习月;三要创造良好的法制宣传教育氛围,利用横幅、黑板报、互联网、手机等手段和方式加强引导、宣传,形成浓郁的法治文化氛围;四要积极开展法治实践,宣传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法,还要守法和学会用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要积极开展“法治六进”和“一反两讲”等主题活动,营造遵守法律、崇尚法治、依法办事的浓厚氛围。

三是普法工作的考核奖惩到位。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规定,应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年度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创建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考核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应结合克拉玛依市的实际制定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尽快出台具体的考核奖惩办法,加大检查、督办和考核力度,使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由过去的“软指标”变成“硬任务”,保证普法工作责任的落实。“六五”普法已经一年有余,现尚无全市统一可行的考核奖惩办法,目前仅乌尔禾区制定了考核奖惩方案,并在去年年底按照方案对辖区各个部门进行了法制宣传教育的考核。

四是经费保障到位。法制宣传教育是政府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服务中必然会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开支理应列入政府的公共开支,列入政府的预算。因此,只有将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足额拨付,专款专用,才能保证普法工作的正常进行。

总之,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政府各个部门、社会各个组织齐抓共管,齐心协力,各尽其责,才能确保克拉玛依市“六五”普法规划的顺利实施,才能确保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才能确保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艾力更·依明巴海.在自治区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fzxj.cn/view.asp?id=103347,2011-01-11.

作者:袁宝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护理美学下的手术室护理论文下一篇:环境创新能力下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