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能力体系及要求的研究

2022-09-11

能力是人们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的较稳定的本领, 或是人们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1]。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使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 以更好地为社会体育事业服务。因此, 科学、全面以及系统的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能力, 是高等院校乃至社会体育事业广泛关注的问题, 也是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与学生发展现状

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 内容丰富, 形式灵活的体育活动[2]。社会体育在国外也称为大众体育, 我国以前称之为群众体育。1993年, 天津体育学院成为我国首个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 此后, 高校连年“扩招”,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 是体育院系五个基本专业之一[3]。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能从事社会体育工作, 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 社会体育专业的定位在于社会体育指导和社区服务、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营销以及社会体育管理等[4]。

随着社会的发展, 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社会体育快速发展, 普通大众对健身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前景良好。但根据文献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 多数社区没有配备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管理员, 而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同时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与现实情况不符, 究其原因, 一方面在于对国家相关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另一方面, 也是学生自身能力上存在缺陷。现今单一的社会体育岗位较少, 多数岗位对人才提出了多方面要求, 包括社会体育指导、管理、大型文娱活动的组织、安全教育、文秘、策划等多方面需求, 体现出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 高校在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上, 不能只重视专业能力, 而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专业能力为基础, 多方面发展。

2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能力体系及各项指标要求

注:本文为遵义医学院硕士启动资金资助课题《基于层次分析理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能力体系的构建》成果之一。编号F—597。

根据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结合专家咨询与调查结果,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能力体系及各指标的要求如下。

2.1 心理能力

心理素质发展良好, 成就动机强烈, 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逻辑思维能力, 体育道德高尚, 具体要求为:1) 成就动机, 有明确的目标, 并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以实现目标的动机;2) 意志品质, 个性坚强, 具备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3) 逻辑思维能力, 头脑清晰, 具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 能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4) 体育道德, 在体育活动中遵循的道德规范, 热爱体育事业, 刻苦训练, 公平竞赛, 执裁公正。

2.2 基础技能

掌握参与各项工作的基础技能, 具体要求为:1) 外语能力, 掌握一至两种外语基本对话能力;2) 计算机能力, 掌握基本计算机知识, 熟练运用WORD、EXCEL、PPT等办公软件;3) 普通话, 普通话发音标准, 对话流利。

2.3 体育运动能力

体育运动能力强, 能参与各项体育运动, 并有自己的专项和辅项, 具体要求为:1) 体能, 身体素质发展良好, 体态匀称, 身体机能良好;2) 专项水平, 专项技术水平突出, 达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3) 体育基本技能, 掌握基本的跑、跳、投掷技术。

2.4 专业能力

熟练掌握社会化体育专业要求的各项知识、技能, 具体要求为:1) 社会体育指导能力, 能实际进行社会体育指导, 达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标准;2) 社会体育管理能力, 掌握社会体育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能从事相关的社会体育管理工作;3) 体育教学能力, 掌握体育教学方法, 能在中小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4) 运动训练能力, 掌握基本的运动训练方法, 了解相关知识, 能辅助他人进行带队训练;5) 体育科研能力, 掌握体育科研方法。

2.5 社会适应能力

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生存的环境, 充分发挥自身各方面能力, 适应社会变化, 具体要求为:1) 社交能力, 能主动与他人交往并形成良好关系, 掌握体育交谈、体育运动中的待人接物方式;2) 创新能力, 能运用知识和理论, 在各个领域中不断提供新思想、新理论;3) 合作能力,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完成各种任务, 并在合作的过程中建立良好关系。

3 根据能力体系, 注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全面性

首先来说, 专业能力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立身之本。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 人们的体育需求增加[5]。另一方面, 从当前社会大众体质健康现状来说, 与发达国家国民体质水平仍存在差距, 特别是近几年来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 导致体育康复需求量大增, 也让人们认识到具备良好身体素质在预防各种自然灾害时的重要作用。这此背景下, 社会大众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大大增加。而普通大众进行体育锻炼, 需要有专人进行指导才能有的放矢, 取得良好效果, 有效的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是大众进行科学健身的重要途径。

其次, 体育运动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助力。社会体育专业作为我国体育学科之一, 虽其对体育运动能力要求不如运动训练专业或体育教育专业, 但良好的体育运动能力能使其拥有良好体魄和规范化的专业技术, 有利于其从事体育方面的相关职业。

再次, 基础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是适应社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需求量大, 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却与现实相反[6], 究其原因, 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趋向于复合型专业人才, 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在招聘时均要求应聘者应同时具备各项综合能力, 以及一定的社交和创新能力。因此, 良好的基础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

最后, 心理能力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辅助。在当前社会工作压力愈大, 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空间减少的环境下, 具备良好的心理能力是其调整心态、形成良好工作、生活态度的重要保障,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不能忽视对其心理能力的培养。

结论

在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背景下,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应同时具备专业性和全面性。根据调查结果,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能力分为心理能力、基础技能、专业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下属18个二级能力, 各个指标的要求应符合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能力体系为指导, 注重培养的专业性和全面性。

摘要:为科学指导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3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多方面发展;2.各项能力的要求应符合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社会体育,能力体系,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洪峰.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 2005.

[2] 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2.

[3] 梁柱平, 谢翔.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专业学习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77.

[4] 陆亨伯.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3) :73.

[5] 陆大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的体育健身方式转型[J].体育科研, 2013 (1) :19-22.

[6] 聂清德, 李泽群, 刘雪勇, 等.社会转型期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特点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 :133-13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探如何实施高中英语过程性教学下一篇:高中历史开放式教学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