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中习语的文化差异

2022-09-12

不论是在小学, 中学还是大学, 英语课都是必修课。而在英语的学习方式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就是英汉互译。对于初学者来说, 只要能把简单的句子按照一定的语序对应出来英汉互译就算是完成了。而对于高级的学习者, 在翻译中遇到习语、俚语、俗语、谚语都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对一些文学作品翻译时, 习语的准确翻译更加重要。因为一旦习语俚语翻译不准确, 不仅对读者产生误导, 而且起不到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因此, 在英汉互译中, 了解并掌握习语的翻译及习语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呢?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1 什么是习语

习语是某种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本文所说的英语习语 (idioms) 是就其广义而言的, 包括俗语 (colloquialisms) 、谚语 (proverbs) 、俚语 (slang expressions) 和典故 (allusions) 等。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 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 这些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 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 并且习语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地域、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英汉习语承载着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的翻译不仅要翻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修辞方法, 还要翻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并充分注重其文化差异。

2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来自不同的区域和语系, 因此它们的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异, 同样字面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常常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义。表现在英汉习语方面差异就更大。那么如何才能把隐含意义翻译出来, 这就要求译者不仅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 还要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本文首先来介绍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2.1 地理位置不同导致的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众所周知, 英国是一个岛国, 四面临海。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繁衍生息,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这样对于许多事物的比喻两种语言就大相径庭。比喻花钱浪费,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再比如: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汉民族位于东半球的亚洲大陆,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刮东风就预示着春天的气息。而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七月流火”、“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 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却是温馨宜人的季节, 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ㄢ

2.2 日常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习俗的差异

习语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构成了习语的底蕴, 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 (一块蛋糕) 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这种意义下, 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的事情”的意思。但是在习语中, 两个民族对同意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 这就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常见的食品, 几乎每天都吃, 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容易做到的事情。小菜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 因此, 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

正因为这种饮食风俗习惯的不同, 汉英习语在表达同一种源于饮食文化的意义时, 采用完全不同的形式。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 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上也大相径庭。汉语中常用一些含有动物的成语来表达一些意思, 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猪狗不如”等。其中“狗”多用作贬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因而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都是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 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ㄢ

2.3 种族的不同导致宗教信仰的差异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英汉语言中。佛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 如“佛主保佑”、“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在西方许多国家, 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 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

2.4 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 意义深远, 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例如, 汉语有“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而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Penelope’s web (永远完不成的工作)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枣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等。

3 英汉互译中习语的翻译具体原则和方法

3.1 翻译的原则

首先, 要忠实原文。所谓忠实原文就是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 不仅要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还要忠实表达原文的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 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 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 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但没有隐含意义。尤其是, 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 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 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

其次, 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 或者虽然形象相同, 隐含意义 (包括褒贬意义) 却冲突, 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形象的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 可更换另一个译文诗刊熟悉的形象或得舍弃形象意义, 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 隐含意义, 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

3.2 翻译的方法

3.2.1 直译

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 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 则直译字面意义。如Easy come, easy go与汉谚“来得容易, 去得快”、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铁、“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熟能生巧、“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与“身教胜于言传”等等。相近似的有spend money like water与“挥金如土”;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此类习语直译, 既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 又保留了原文的风格, 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接受, 是一种最佳方式。另外还有其他例子: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

雪中送炭-to offer fuel in snowy w e a t h e r.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r.

“瓜田李下”来自“瓜田不纳履, 李下不整冠”, 译为Neither adjust your shoe in a melem patch, nor your hat under a plum t r e e.

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 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 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 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 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3.2.2 意译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 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 译出隐含意义。例如, 英语习语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 读者会不明白, 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其实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入乡随俗”, 若译为“到什么山, 唱什么歌”, 则更为形象生动, 关于译成以上两者中的哪一个, 则要视原文体、上下文语境而定。

再如汉语中有“天有不测风云”, 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不保留地译成英语, 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 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 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 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 e n a n y t i m e, 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较常见。如Achille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 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的弱点”更恰当。

同类的例子还有fight like cat and dog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 虽保留了原文的形象, 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 but we fight like cat and dog可译为:“我们常吵吵闹闹, 但仍很相爱。”

3.2.3 代换法

英汉语言中有些词的形象意义不同, 但其文化内涵及交际意义是一样的或相近的。为了不使译文较之原作逊色, 译者在翻译时常常使用代换法来克服这些障碍。

例如:在文学语言中, 形象比喻比比皆是, 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同一比喻在不同的语言中往往使用不同的喻体。应根据各自民族文化特点, 在翻译时运用替换原喻体的方法, 使其做到形不似而神似。下面以带动物喻体的英语习语与汉语翻译作一比较。a lion in the way译为“拦路虎”;beard the lion译为“虎口拔牙”;as majestic as a lion译为“虎虎生威”;in like a lion, out like a lamb译为“虎头蛇尾。”goose flesh译为“鸡皮疙瘩”;kill the goose tha t la ys g olde n eg gs译为“杀鸡取卵。”c h i c k e n-h e a r t e d, p i g e o n-h e a r t e d和a s scared as a rabbit均可译为“胆小如鼠。”like a duck to water译为“如鱼得水。”

又如, 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壮大。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是“like mushroom” (象蘑菇一样) 。另外, 汉语中的“画蛇添足”与“paint the lily”在表达“多此一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 英汉两种语言有一部分习语可以互相借用、替代。

4 结语

本文对习语的差异性及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习语是文化的产物, 他们蕴涵了太丰富的文化知识。尽管英汉习语在起源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但在内涵意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作者受语用学有关理论的启发, 提出在英汉习语翻译中首先要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转达, 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由此出发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

摘要:在英汉互译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英语习语的翻译。想要对这些习语进行准确无误地翻译, 译者不仅要有一定程度的英语语言知识, 而且还要对英语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本文将从英语文化背景并借助一些语用学的理论, 对英语习语的翻译作一些初步探索。

关键词:英汉互译,习语,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 毕研韬, 李闻海.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2] 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 向明友, 徐玲.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 贾德江.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6] 王寿来.英语格言谚语小辞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2.

[7] 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8] 蒋澄生, 廖定中.英语学习背景知识精粹[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9] 孙勉志.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地形图测量实践的RTK图根控制测量技术研究下一篇:浅谈土建项目冬季施工管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