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恢复期症状30例临床疗效观察

2022-09-13

中风也叫脑卒中, 以突然昏扑, 半身不遂, 语言謇涩或失语, 口舌歪斜, 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 并具有起病急, 变化快, 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 不省人事, 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1]。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 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中风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恢复期症状具有确切疗效, 可以大大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且无毒、副作用。本文分析了中医治疗中风恢复期症状30例临床疗效观察, 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入住我卫生队的30例患者, 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15例, 男10例、女5例, 患者最小年龄41岁, 最大年龄为66岁, 平均年龄为 (55.6±4.5) 岁, 病程为 (40±5) d。对照组15例, 男9例、女6例, 患者年龄最小年龄41岁, 最大年龄为67岁, 平均年龄 (55.5±4.3) 岁, 病程 (42±6) d。2组无显著性差异。诊断依据是所有患者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史, 多在静态发病, 起病缓慢或急骤, 临床表现为意识清、偏瘫、言语不利、肢体肌力下降、头颅CT扫描示低密度灶或MRI示长T1长T2信号。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低分子右旋糖5 0 0 m L静滴, ATP40mg、辅酶A100U加入5%GS250m L中静滴, 脑活素10m L加于5%NS250m L中静滴, 每日1次。治疗14d为1个疗程, 休息3~5d, 再做第2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在采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药用黄芪60g、当归尾15g、赤芍12g、桃仁12g、红花12g、地龙15g、川芎15g。偏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牛膝, 偏痰浊内阻者加胆南星、制半夏, 偏气虚血瘀者加党参、石菖蒲、丹参, 口角歪斜者加僵蚕、全蝎, 血脂高者加生山楂、决明子。

1.2.2 疗效评定标准[2]

基本痊愈: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 能徒步行走, 生活能自理。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肢体肌力恢复到2个等级以上。有效:肢体活动及其它症状有所改善, 肢体肌力恢复1个等级以上;无效:治疗前后体征症状无改善。

1.2.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x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基本治愈9例, 显效4例, 有效1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3.3%。对照组基本治愈7例, 显效3例, 有效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8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4.021, P=0.045) (P<0.05) 。

3 讨论

《金贵要略》说:“夫风之为病, 当半身不遂……贼邪不泻, 或左或右, 邪气反缓, 正气即急, 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脏, 舌即难言, 口吐涎”说明中风后, 不仅有半身不遂, 还伴有口眼歪等症状[3]。中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 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不语, 偏身麻木等症。大多起病急骤, 变化迅速。故在治疗上, 注重表征控制的同时, 重点在以下几点来作用于此病: (1) 增加脑血流量, 降低脑血管阻力, 并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粘度, 抑制血栓形成, 从而改善大脑血液循环和脑细胞能量代谢。 (2) 对大脑缺血缺氧所形成的脑循环障碍, 可增强其耐受力, 降低脑耗氧量, 保护脑细胞。 (3) 改善脑膜微循环, 改善血液流态, 增加毛细血管网点, 扩张毛细血管管径, 这也是临床上治疗中风、瘫痪、脑梗塞的作用机理之一[4]。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遗症, 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 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 与活血化瘀药配伍, 功在益气活血,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4]。笔者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功效, 广泛用于临床难治之症, 常获良效, 补阳还五汤方中“生黄芪四两、当归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5]。功用是补气活血通络, 本方所治素体气虚, 不能行血, 以致脉络瘀阻, 筋脉肌肉失却濡养, 故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气虚血滞, 舌体失养, 故语言蹇涩, 口角流涎;气虚失于固摄, 则小便频数, 遗尿失禁, 苔白, 脉缓亦为气虚佐症。综上诸症, 皆由气虚血瘀所致, 原书称为“因虚致癖”。治当补气活血通络。方中重用生黄芪, 大补脾胃之元气, 令气旺血行, 瘀去络通, 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 且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疲, 地龙通经活络, 均为佐药。

本方配伍用药特点有三: (1) 重用黄芪, 量大力专, 既可资生脾胃化源又能顾护经络真气, 使元气充足, 方能鼓动血脉, 可谓“开源节流”;生黄芪走表, 经络亦为表, 走而不守, 补气以行瘀, 这是用黄茂而不用大补元气之人参的道理。 (2) 活血通络之药用量较小, 味药的总量仅为黄芪的1/5, 既使全方祛瘀而不伤正, 又体现了补气为主, 化瘀为辅的立法宗旨。同时, 当归与川芎, 桃仁与红花这两组性质和功效相似的药物配伍同用, 使活血化瘀之力明显增强。 (3) 在黄芪运用上, 不仅量重, 还要求渐增, 愈后继服, 以补“阳”还“五”。补阳还五汤开创了以通为补、通补兼施的益气活血法。

黄芪、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地龙, 或加全蝎、乌梢蛇、桂枝等, 增加通经活络之力。如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山萸肉、益智仁、五味子等补肾收涩之品。如患侧手足肿甚者加茯苓、泽泻、薏苡仁等淡渗利湿之品。语言不利加郁金、菖蒲。远志以祛痰利窍。口眼斜加白附子、全蝎、僵蚕等以祛风通络。肢体麻木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以理气燥湿而祛风痰。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等润肠通便之品[6]。

中风恢复期症状多有肢体不遂, 为病久气血虚衰、气不能行、血不能荣、脉络痹阻而致。中风早期由于出现肢体麻木不仁或偏废不用, 患者易情绪急躁, 使肝阳上亢较多;中风后期未完全康复, 又消极悲观。中风其实是完全能够预防的。只要饮食合理, 注意控制血压, 多参加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动, 加强对疾病的防治, 可以将中风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这就是一级预防。近来中风发病率和病死率下降的事实也充分说明中风预防的效果。尽管我们目前还不能全面说出死亡率下降的所有原因, 们毫无疑问中风患者死亡率下降与近来重视中风的预防有关。人们已越来越懂得如何去减少或消除中风的危险因素, 如积极治疗高血压, 防治肥胖, 减少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取, 以及禁止抽烟等。控制和去除危险因素一定能够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了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恢复期症状30例临床疗效观察, 提高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入住我卫生队的30例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治疗组。2组均采用西药治疗, 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86.7%,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 治疗效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症状疗效显著。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中风恢复期,治疗

参考文献

[1] 彭兴华.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86例临床观察[J].医药世界, 2006, 20 (32) :101~102.

[2] 马显彪.补阳还五汤配合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70例[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20 (20) :220~221.

[3] 刘超, 王静, 杨军.赤芍总甙活血化瘀作用的研究[J].中药材, 2000, 23 (9) :557~560.

[4] 李国庆, 王林静, 叶健, 等.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中风的研究概况[J].吉林中医药, 2002, 22 (4) :57~59.

[5] 葛纪霞.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12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3, 25 (8) :333~334.

[6] 李波.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38例临床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1999, 23 (6) :25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两相流安全阀计算实例讨论下一篇:乡村文化创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