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教学

2022-09-10

我国的诗歌浩如烟海, 佳作如林。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 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辉煌的诗歌艺术, 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所在。近几年来,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逐渐增加, 高考中所占分值也有所提高, 这都体现了诗歌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体会诗歌的内涵, 传承这一艺术成就, 下面我以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由于古典诗歌距离我们时代久远, 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极大, 学生对此也非常陌生, 如果教学只停留在“扫清字词障碍”的识记层次上, 忽略了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丢失了诗歌的魅力, 课堂沉闷, 学习也没有兴趣, 效率更是无从谈起。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我让学生在“熟读静思”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自己借助图书、互联网等去寻找和了解作者的生平, 作者写这首诗歌时的经历等, 让学生进入作者那个年代, 进入作者的生活和情感, 融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更全面的了解体会诗歌这一艺术瑰宝。这样老师教的活, 学生学的有味, 自然是乐在其中。在学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积极的发掘探索, 也体会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和魅力, 既培养了情感, 也学会了学习方法, 一举两得。

如在教杜甫的《兵车行》的时候, 我让学生先自己去查找和了解杜甫的生平, 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国家局面等, 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诗人会说“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为什么会出现“禾生陇亩无东西”的景象……在上课的前几分钟里, 让学生自己讲他们的理解, 讲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和好处等, 然后我再做总结。通过自己查找和讲解知识, 学生记得更快、更牢, 课堂也更活跃。

有了兴趣的铺垫, 熟悉了作者的生平仍是不够的, 要深入地学习诗歌,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还需要熟悉诗歌的分析技巧和学会捕捉意境、体会意境。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 为了表达自己真切的感受并把它有效地传达给外界, 常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 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客观事物之中。所以我非常侧重于培养学生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分析诗歌采用的表现手法等技巧。通过技巧分析, 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艺术空间, 体味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提高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还以杜甫的《兵车行》为例, 当时正是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残酷征伐时期。常年征兵, 连年征战, 壮士不归的惨状, 逼出了一个与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极为不符的现状:生男为“恶”, 生女为“好”。这种与“重男轻女”的思想形成的强烈反差, 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 把握了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后, 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肯定会更上一层楼。

为了巩固学到的知识, 熟读背诵和扩展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法必须以语言的感受、涵泳、领悟、运用为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灵动, 品味语言的气韵, 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古诗是音乐性的语言, 朗读得好, 让静止的诗歌活动起来, 我们就能准确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诗歌的气势、节奏、神韵。加强诵读教学, 是学习诗歌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读”得有效果, 教师要做好范读工作, 以声带情, 在情感上感染学生, 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诗人的生活环境,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诗人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无论是老师范读还是学生诵读, 都要读准字音, 读懂意思,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读出韵味, 读出意境。齐读、散读、个别吟诵、音乐配诵各种方式灵活运用, 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趣味, 真切地体味包裹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之中的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 经过充分反复地诵读, 将自己溶进诗歌情境, 真正体味出诗歌语言的无穷魅力。

在活跃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发散性思维方面, 扩展阅读和比较分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学完一首诗, 我都让学生找一些相同题材、相同背景或相同手法等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 突出其共同性和差异性, 巩固先前学到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诗歌鉴赏能力以及文学修养。

其实, 诗歌的比较分析并不局限于不同诗歌间的比较, 同一首诗歌也可以做比较。诗歌的艺术, 也就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中的文字都是经过诗人“捻断数根须”后地精心选择。我在教诗歌的时候, 经常让学生找些近义词替换诗歌中的原字词, 然后分析体会诗歌替换前后得到的不同表达效果, 让学生了解“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的魅力。通过对同一首诗歌字词的分析比较, 不仅提高了学生赏析诗歌的水平, 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可谓是一举两得。

此外, 我认为诗歌教学不必按照教材上编好的顺序, 老师完全可以因时设景。比如中秋前夕, 精挑细选一组中秋诗作, 发动学生了解中秋传说、中秋习俗。中秋之夜, 明月东升, 夜空如洗, 四野俱寂。老师带着学生们在操场团团而坐, 赏皎皎玉盘之色, 适时诱导学生望月怀想, 诵明月之诗, 歌皓月之词, 学生的心灵与诗词作者的灵魂撞击, 再现“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的雅致,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怅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如此, 这些中秋咏月诗词定会牢牢印在学生心中, 历代文人所追求、崇尚的艺术人文精神也会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

以上是我在平时诗歌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每首诗歌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 融会贯通, 因时依景而做不同的变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老师在教学的中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中的得失, 努力探索新颖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就一定会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 丰富学生诗歌知识, 提高诗歌教学成效。

摘要:诗歌鉴赏能力是中学生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必备的素养之一, 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在组织教学时, 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通过联想等方法让学生领悟诗歌的魅力, 达到融会贯通之功效,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主动学习,分析艺术技巧,诵读背诵,扩展阅读,因时设景

参考文献

[1]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11.

[2] 于漪著.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羊玉祥.古诗文鉴赏方法21讲[M].成都:巴蜀书社, 1995, 5.

[4] 胡加才.现代语文教学论[M].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1.

[5] 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 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四辊轧机厚度控制系统应用与探讨下一篇:浅论美术创作(命题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