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税收论文

2022-05-0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亩产税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印染产业是柯桥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能耗、水耗、废水排放量较大的行业。随着资源、环境等刚性约束的日益增强,印染产业面临着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等问题,如何求得“增加产值”和“节约土地”两者之间“鱼和熊掌”的兼得或平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亩产税收论文 篇1:

关于“亩产税收论英雄”的几点思考

“亩产税收论英雄”就是以企业每亩土地的平均财政收入贡献为标准,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管理的一种机制。近年来,面对严峻经济形势,温州市把“亩产税收论英雄”作为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的有力抓手,认真部署落实,并自主开发《亩产税收论英雄应用平台》,在建立完善“亩产税收论英雄”的导向、约束、评判机制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本文试图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温州市“亩产税收论英雄”推广应用情况,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温州市“亩产税收论英雄”推行背景

1、收入组织压力空前。经济决定税收,经济是影响税收收入规模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因素,税收增长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但连年来温州市税收收入增速始终远远高于GDP增速,尤其是近年来温州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税源增长乏力,而日益严密的征管使税收基本上做到应收尽收,挖潜增收空间狭窄。税源与收入任务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收入缺口越来越大,纳税人反响强烈,征收机关压力空前。

2、土地瓶颈日益凸显。人多地少是温州市的基本市情,土地要素制约一直是阻碍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因为用地紧张,外面的优质企业引不进、本市的大中企业留不住,企业外迁已是司空见惯,一大批优质税源流失。

3、土地供给与产出失衡。除了政府在土地供应环节对企业税收收入贡献未予足够重视等传统弊端外,近年来温州市出现的一个新问题也需引起注意:一些企业迷失于炒房、炒煤、高利贷等“暴利”行业,实体经济出现不同程度的产业空心化。部分企业家不事主业,自行缩减生产规模甚至停产,并以厂房抵押银行贷得资金进行投击,同时将闲置厂房高价转租他人,而相当数量的企业却苦于没有土地不得不高价寻租生产厂房甚至忍痛拒接订单,企业间拥有的土地、厂房与产品产量、税收收入等产出不配比,行业内、行业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供给与产出失衡。

二、“亩产税收论英雄”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企业提高纳税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以亩产税收的多少排定英雄榜,收入贡献大的企业受政府褒奖并优先获得土地、水电、资金等方面的供给与保障,此举可有效激励企业依法纳税,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2、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以亩产税收为核心的导向约束机制,将稀缺的土地供应给那些真正需要土地并能带来“真金白银”税收贡献的企业,促进企业有效利用土地,减少土地空置或随意转租,将“有限的土地”用在刀刃上。

3、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亩产税收论英雄的评价管理机制,可以让那些科技含量高、亩均税收多、占地少的企业在评比中胜出,同时淘汰部分发展方式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企业,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型提升。

三、当前温州市“亩产税收论英雄”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数据采集质量有待提升

扎实的数据基础是做好“亩产论英雄”的必要前提,如若出现少登、漏登、错登,不仅会使国家财政收入遭受损失,还会弄巧成拙让少缴税者成英雄。在实际数据采集过程中既要关注工作进度,更要确保信息准确无误。目前信息登记错误率仍比较高,当务之急是更正错误数据、提升数据采集质量,让数据与实相符。

2、测评规则有待细化、优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评出真英雄测评细节马虎不得,测算评比方法、规则和标准亟待进一步细化、优化。测算口径如何选择、测算依据如何确定、如何细分行业评比、评比指标如何设置这些都要仔细斟酌。

3、测评结果运用有待深化

关于“亩产论英雄”,温州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对此项工作寄予了厚望,因此绝不能只是就评比而评比。排定亩产英雄榜并不意味着此项工作的结束,恰恰相反,它只是“亩产论英雄”的开始,更关键的在于评比结果的运用。好戏在后头,要唱好“亩产论英雄”这出戏决不能在结果运用这一环节掉以轻心,它才是整项工作的初衷所在。对英雄榜的后续应用与管理需要深入研究。

四、改进意见与建议

1、扎实数据基础

实施“亩产论英雄”关键在于准确核算每户企业的亩产情况,企业占有多少土地、财政收入贡献多少,都要全面、准确登记,数据来不得半点差错,尤其是对自有或租用多处房产的企业,不可遗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排定英雄榜。在实际采集过程中,要加强对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合理性的审核,挤干水分,确保数据质量:通过部门协作,充分利用土地、国税、统计等相关部门导入的数据,进行稽核比对;加强数据逻辑合理性的审核,对亩均税费奇高或奇低等异常企业要逐户实地核查。

2、统一测算口径

财政收入贡献多寡具体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是地方税收收入、地税部门组织的收入(包含税费)、国地税收入合计还是地方财政收入?不同口径的测算意义不同、操作不同、测算结果也大相径庭,必须事先慎重敲定、统一执行。个人认为地方财政收入这个口径更符合亩产论英雄政策初衷,因此更合适。

3、科学确定测算依据

测算依据的确定要合理,主要考虑以下两方面:一是对因国家政策鼓励而实际享有的税费减免是否予以核增?二是对企业实际用于绿化或职工宿舍等方面的用地是否予以核减?例如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优惠税率而可以少缴税款,如果不考虑政策减免因素,企业在计算亩产税收时就會处于劣势,不利于“亩产论英雄”促进转型升级初衷的实现;又比如企业绿化用地有美化社会环境的积极意义,是否应在“亩产论英雄”时予以适当引导?建议对这两方面因素确定一个权重指标,予以一定比例的核增或核减。

4、优化指标设置

从发展的视角出发,建议关注亩产税收“年均增长率”指标,增设成长型亩产英雄。这样一来可以防止一次性的“集中收入”或偶然因素造就的“临时英雄”过多,有利于税源的稳定和持续增长;二来可以让处于创业期、上升期的优质企业苗子有机会进入英雄榜,进而享受政府扶持,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

5、分行业评比

不同产业、行业间的用地规模、财政收入贡献差异明显,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地进行亩产评比显然缺乏合理性。因此,在具体评比过程中应注意细分不同行业,分门别类进行。

6、奖惩并举

“亩产论英雄”不仅要奖励先进,同时也要惩治落后。对“亩产先进”要在财政奖励、土地供应、资金流动、个性化服务等方面予以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与便利,同时对“亩产后进”也要有措施,如通过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手段强化后续税收征管,限制新购土地审批甚至收回土地、严格资金信贷发放等。

7、评定不绝对化

“亩产论英雄”仅仅是从财政收入贡献的角度给企业排定英雄榜,在实际发展中,除了考虑财政税收意义外,还要从就业、产业结构等多方面来筛选企业、引导发展,这样才更科学、全面。

作者:赵金微

亩产税收论文 篇2:

从“亩产税收”视角谈如何支持柯桥区印染业集聚升级

印染产业是柯桥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能耗、水耗、废水排放量较大的行业。随着资源、环境等刚性约束的日益增强,印染产业面临着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等问题,如何求得“增加产值”和“节约土地”两者之间“鱼和熊掌”的兼得或平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亩产税收视角来分析柯桥区印染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印染业集聚升级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柯桥区印染业亩产税收情况分析

目前现有印染企业212家,占地面积18181亩,印染设备10810台(套),每年印染布产量大概190亿米,占全省总产量的53%。

1.印染业亩均税收低于制造业和整个行业亩产税收

2009年至2011年,全区印染业亩产税收为6.95、7.69、8.38万元/亩,年平均增长率为9.8%;制造业亩产税收为7.27、7.78、9.89万元/亩,年均增长率为16.63%;整个行业亩产税收为9.72、11.43、14.21万元/亩,年平均增长率为20.91%。印染业亩均税收年平均增长率低于制造业亩产税收6.83个百分点,低于整个行业年平均增长率11.11个百分点。这说明印染业作为该区传统行业,是以劳动、资金密集型企业为主,产品附加值相对比较低,在工艺技术、新品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2.印染业亩均税收呈逐年递增态势

2009年至2011年,全区印染行业税收收入(国地税收入总和)由86151万元递增至103988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0%;全区总行业税收收入(国地税收入总和)由733360万元递增至1071170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0.86%;印染企业自有土地三年期间不变,但亩产税收由6.95万元/亩增至8.38万元/亩,年平均增长率为9.8%,亩产税收的年均增幅略低于税收收入的增幅,亩产税收与税收收入的走势基本拟合,相对均衡。这说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在该区区委区府一系列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激励下,印染企业开始从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逐渐转变为依靠先进技术的投入来提升效益。同时该区实施的亩产论英雄激励企业节约用地政策,对亩均税收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3.印染企业亩产税收差距过大,用地大户税收贡献率较低

从调查的202家印染企业情况来看,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差距过大,2011年亩产税收最高的已达到47.86万元/亩,亩产税收最低的只有0.42万元/亩,有11家企业则不到1万元/亩。这说明,不少印染企业在土地使用上存在“宽打宽算”现象,只算土地征用的“买卖账”、“补偿账”,很少关心工业用地的亩均“产出账”,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都相对较低。

二、以“亩产税收”促进印染业集聚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般而言,任何资源的利用都存在规模效益和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土地也不例外。据数据分析,占地面积25亩及以下的企业有18.32%亩产税收高于8.38万元/亩,占地面积25亩以上且小于等于60亩企业中有16.83%亩产税收高于8.38万元/亩,占地面积60亩以上的企业只有12.37%企业亩产税收高于8.38万元/亩。这表明,随着企业土地占地面积的逐步增大,土地资源边际效用递减明显。印染业虽然亩产税收远低于整个行业亩产税收水平,但税收收入占全区总税收收入的9.7%。如果能够想方设法提高印染业的亩产税收水平将对柯桥区整个行业的亩产水平提升,对印染业集聚升级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以“亩产税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用了算”到“算了用”的转变

在要素资源紧缺特别是土地资源稀少的当前,把“亩产税收”与印染产业集聚中企业用地、用水、用工等资源配置合理结合起来,将对印染集聚升级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安排用地指标上,首先要严把印染企业入园关,把“亩产税收”作为入驻印染产业集聚区--滨海工业园区最主要条件,要求进驻园区的企业“亩产”不得低于9万元/亩。其次要严把企业新增用地关。把亩产税收排名在前30位,税收超500万元的企业列为优先供地企业。同时要求得地企业必须要有“亩产税收”承诺,承诺项目供地后五年内“亩产税收”达到15万元/亩以上。并制定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向上扩展空间实现用地扩容,在不新增用地的情况下,有效增加企业建筑面积。二是在闲置土地清理上,建立土地使用和效益产出台账,从统计数字中发现动态信息,对于土地闲置或单位产出不佳的项目,及时回收或动员退回征而未用的闲置土地,对达不到“亩产税收”平均标准(9万元/亩)的项目相继缩小用地面积、置换土地或退出园区。对未批而用的集体土地也要加大征收力度,以保持公平性。三是在其他资源分配上,对亩产税收中税收贡献高的增加排放指标、用电、用水指标;对税收贡献低的减少相应的指标,并提高收费标准。

2.以“亩产税收”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实现“要我变”到“我要变”的转变

技术含量高是提高企业亩产税收的决定因素,为此,要促使印染企业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进行分档奖励。适当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对城镇土地使用税负担增加的企业按照亩产税收的贡献实行差别化的减免政策:对亩产税收贡献大和鼓励发展的企业,其增加的税收负担通过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确保不增加负担。

3.以“亩产税收”确定财政奖罚,实现“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的转变

为更好地发挥财税资金“四两拨千金”的杠杆效应,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亩产效益评价考核機构,负责根据亩产税收、亩产能耗情况对印染企业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财政激励措施挂钩。一是建立以亩产税收、亩产能耗为导向的专项激励机制。按企业亩产税收、亩产能耗水平择优扶持,可在支持经济转型升级财政专项资金中切出一块专门用于奖励排名靠前的企业,从而保障其优先发展。还可设立土地亩产税收贡献奖,即对当年地方财政收入贡献额在300万元以上、亩产税收9万元/亩以上的企业进行排序,对排名前5名的,6-10名,11-20名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以进一步鼓励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二是建立以亩产税收、亩产能耗为导向的惩罚机制。可对土地利用差、亩均产出低、单位增加值排放量大、用能多的企业进行惩罚,促使企业重视亩产效益这项指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经有关部门组织评定,对其年度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得分靠后的20户企业和违反环保、国土资源、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而被行政处罚的企业,取消其享受部分财政扶持政策的资格。

作者:喻光耀

亩产税收论文 篇3:

绿水青山的账本

十年前,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10年来,浙江财税部门以“两山”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不断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深化认识

算账是财税部门的看家本领,什么样的算账方法决定着什么样的行为方式。面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做单选题还是做多选题,是算小账还是算大账,检验的不仅是价值取向,更是胸怀全局的责任和担当。为此,财税部门深入学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把握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统筹算好四本“账”。

算好长远账。保护绿水青山,必须改变传统的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模式,淘汰一批对资源环境破坏较大的企业和产能,在短期内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时,生态保护需要增加财政投入,虽然会给“紧平衡”的财政收支格局带来压力。但从长远看,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财税部门宁可少收眼前的“三五斗”,也要把绿水青山长远地保护好。

算好全局账。绿水青山是一个跨越地理界线和行政区域的有机整体,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关起门来算账,过分计较“一城一池”“一时一地”的得失,往往一叶障目、挂一漏万,滋生地方保护主义和短期行为。对此,财税部门要立足全局、系统谋划,站在全省的高度,处理好投入与产出、区域与整体的关系。认准的方向,只要有利于全省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提升,有利于社会总福利水平的增加,就要保持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善作善成。

算好生态账。浙江山不高,却是郁郁葱葱;水不宽,但是蜿蜒秀美。山水相宜,处处体现出江南山水的韵味,处处是景,处处生辉。绿水青山既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生态资源,又是培育旅游、休闲、健康等新兴业态的发展资源,更是相较于上海、江苏等周边省市的比较优势。这些资源,如果保护得法、运用得当,都可转化为绿色财源,成为财政收入永续增长的不竭源泉。算生态账其实就是算发展账、收入账。

算好民生账。老百姓过去盼的是温饱,现在盼的是环保。“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这是人民群众迫切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投入就是民生投入,保护绿水青山实际上就是在向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最普惠优质的公务产品,切实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十年实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账算清了,目标明确了,接下来就是行动。10年来,财税部门紧紧围绕“两山”,先闯先试、大胆探索,积极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财税政策体系,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保驾护航。

坚持战略引领,守护好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绿水青山是“1”,金山银山是“0”,没有了绿水青山,再多的金山银山也等于“0”。因此,守护绿水青山是理所应然、责所必当。财税部门积极实施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治水、治气、治林、治环境,努力留住一方好水土。围绕“五水共治”,通过盘活存量、整合专项资金、压缩“三公”经费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治水项目建设,省财政7年内安排600多亿元用于治水。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明确试点县可享受省对县财政体制一类一档财政政策,对其因保护生态功能而限制部分产业发展的机怀杀敬犹逯粕细璨钩ィ⑹凳┪廴疚锱欧攀辗阎贫龋萜涑鼍乘省⑸指哺锹省⒘帜拘罨康惹榭鼋邢嘤背汀N粕媪直;ぃ⒔∪媪植普钩ケ曜嫉髡疲鹉晏岣卟怪曜肌J〔钩ケ曜家延?004年的8元/亩提高到2015年的30元/亩,增长了近3倍,为全国省级最高。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建立,不仅借助经济杠杆,从制度上遏制了林农“坐山吃山”、砍树卖树的冲动,而且增加了林农的财产性收入,提升了生活保障和品质。

坚持转型发展,发掘好金山银山。生态问题与发展问题紧密相连,如果不能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那么绿水青山将成为“穷山恶水”,最终也难以为继。为此,财税部门不仅将关注点放在环境治理上,而是拉长链条、放远眼光,积极实施转型升级“组合拳”,努力让产业结构变“新”、发展方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建立与亩产税收、单位能耗、单位产出、污染物排放等相挂钩的财政奖惩机制,变“要我转型”为“我要转型”,引导生产要素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业创新型领域集聚。设立总规模为200亿的省产业基金,支持信息经济、环薄⒔】怠⒙糜巍⑹鄙小⒔鹑诤透叨俗氨钢圃斓?大产业和农业农村发展,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着力培育“不冒烟”的产业,为绿水青山留下干净的产业环境。灵活运用“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支持美丽乡村基础设施、产业项目、文化礼堂等建设,将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富村富民的金山银山。

短期的生态保护可以靠资金、靠政策、靠投入,长期的生态保护必须靠制度。10年来,财税部门树立“与其被动请客、不如主动买单”的理念,在制度供给上动脑筋、下功夫,不断完善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制度化保护生态的新路。

“谁保护、谁受益”。生态产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收益外溢、成本外流,权利义务错位,往往出现“谁保护、谁吃亏”“谁污染、谁受益”的情况,甚至出现“劣币淘汰良币”现象。为此,我们建立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补偿机制,在全国第一个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将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与水环境保护情况相挂钩,同时对因保护生态功能而限制部分产业发展的机会成本从体制上给予补偿。通过财税机制传导,将治污的外部收益和造污外部成本内部化,充分体现了“谁保护、谁受益”和“权责利统一”的原则,有效改变了“上游污染、下游防治”“上游发展、下游污染”的不合理现象,

“谁使用、谁买单”。相比于“关停并转”的行政手段,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通过市场机制确定排污权价格,体现“谁使用、谁买单”,可实现环境容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目前,全省所有县市均开展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累计实现各类排污权有偿使用14192笔,有偿使用费23.2亿元,排污权交易5428笔,交易额10.7亿元,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谁污染、谁交费”。在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制度,根据各地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收取一定费用,体现“谁污染、谁交费”,内化污染成本,遏制污染冲动。同时,积极探索以单位GDP能耗为基础的节能量交易制度和生态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民生优势。

成效初显

经过10年的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浙江财税人的基本遵循和自觉行动,成效也逐渐显现。

财政收入更扎实了。受益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指导,我省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财政收入结构更趋合理,“绿色”基因不断增多,收入基础更加扎实。2015年前7个月,信息软件服务业税收增长41%,“不冒烟”的产业税收增势强劲,而传统“低、小、散”制造业的增速明显回落。

区域发展更均衡了。绿水青山逐渐转变为金山银山,城乡差异、区域差异不断缩小,发展更加均衡。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2.44降低为2014年的2.08。人均财政支出比例也更加接近,基本公共服务继续保持较好的均衡水平。

城乡居民钱包更鼓了。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不仅富了产业,更鼓了城乡居民的钱包。201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39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373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名。

10年风雨、10年探索、十年辉煌,我们走出了一条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财税路径。这条路,蕴含着生态、经济、财税的协调发展,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相信,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

(作者为浙江省财政厅厅长、省地税局局长)

作者:钱巨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学院农学论文下一篇:系统解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