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30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它的课程设置及其内容的确定,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任务的完成和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更新理念、丰富内容、拓展有效途径、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职德育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从深化德育课程内容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科学评价等方面对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设置提出了几点思考。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1: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

【摘要】古者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是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只取决于教师的精彩说教,而是在于言与行相辅相成。德育工作大多是通过课本讲授、课堂教学和活动等形式完成,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的实效性,在教育实践和反思中成长。

【关键词】小学德育;班主任工作;立德树人

现代化的教育改革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而综合素质不仅包括文化知识,还包括德育。小学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书育人,做好德育事业,以自己的言行作为最好的榜样,从点滴之处要求自我,反省自律,为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前进的动力。只有深刻的德育才能牢固地扎根在学生的人生当中。因此,我们要做好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师德素养。

一、以身作则,贵在践行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做到言传和身教相结合。教育者最重要的是用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受益匪浅。教师立德树人,源于心,始于行。作为教师,学生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我们。因此,我们要肩负起“引路人”的重担,用自己的好行为和好品质影响学生,给他们树立起良好的榜样,让他们形成自己的个性品质。小学没有单独设立德育课程,在1951年学制改革后,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得到重视,并在1957年后逐步开设小学政治课。教育是最基本的,德育是最首要的。没有声音的语言就是我们的举动。德育工作的主导人物是教育者。师者,人之楷模。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只有教育者以身立标,不断加强师风建设和师德修养,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人物是什么?那就是用自己作为榜样去教导学生。”学生效仿的人物当然是每天传授知识的教师。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因此,作为教育者在教学常态化的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

二、言行一致,立德树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切记,我们不仅是讲课的老师,也是孩子们的教导者,生活中的和道德上的指路人。”单单是知识的传授不能满足德育的教学,我们要做的是,在学生“行”与“知”中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道德知识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三是德育课程形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作为教书育人的典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学生。这就显然要求教师要做到言与行要一致,表与里要如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应提前进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而不是铃声响后才姗姗来迟。如,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教师应该书写板书工整,而且批改作业的评语也要一笔一划写好,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只有从细节上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好他们的表率。

如,在一次开学典礼上,座位不够,教师为了把座位留给学生,自己站着。而学生看到这情况,邀请本来站着的教师去坐,学生们再挤着一起坐。从这微小的举动可见,教师爱护自己的学生,学生也会尊敬自己的教师。这就体现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做榜样,让学生从心里深处认同教师的教育方式。在小学教育的范围中,德育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所有教育活动的基本。教育力量是直观的、形象的和具体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陶冶。

三、严于律己,勇于实践

君子坦荡荡,要严于律己,教师也应如此。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也会让旁人看出,从而评价师德。现阶段,不少学校在教育道德方面比较注重的是偏向给学生教育一些理念和规范。教师训诫的形式教条化影响了学生的理解,教师某个程度上的说教似乎在既定程式上,但不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大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源于德育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德育工作面临着多元化的冲击,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勢下的发展,教师更应该做好德育工作的开展。小学阶段的学生的道德观还在逐步形成中,作为教育者,要在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观上多用心,要重点培育学生在实践中的道德观,要让良好的道德品格与他们如影相随。空谈是实现不了的,要通过教师的竭力教育和严于律己,让学生学会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另外要加强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合为一体,形成一股强烈的德育合力。首先让家长懂得学校的教育模式,这样可以使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无缝对接。这样不仅推进了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工作,也推进了学校教育的德育工作,一举两得。学生的思想品行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有反复,甚至与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这就需要教师像修剪树木一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用我们的爱心、耐心、恒心,把学生培育成国之栋梁。

四、反求诸己,砥砺前行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实践改革下的德育工作中,也许没有哪位教师能把事情做得毫无瑕疵。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德育又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先秦《论语·颜渊》中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教师多从实践中反省,再回到实践中,不断地取得进步,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的德育目的。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使德育工作更好地开展,每位教育者应该从细微之处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切实实把德育的每一项任务都落实到位。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与班主任,应克服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已经固化的经验性思维和惯习,不断增强自身的研究意识,提升科学化水平。模仿是小学生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偶像”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不只是取决于教师的精彩说教,而是在于言与行相辅相成。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多自省,砥砺前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要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要做好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在于每位德育工作者的一举一动。行动赋予感化人心的无穷力量,愿教师言行一致,反求诸己,做好践行育人使命的行动。

参考文献:

[1]吴慧珠.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演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6.

[2]詹万生.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3.

[3]周丽.刍议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如何加强德育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8.

[4]王莲华.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实践案例100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齐学红.学校德育与班主任专业成长[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吴华娣

作者:蒋雅媚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关于中职德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思考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它的课程设置及其内容的确定,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任务的完成和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更新理念、丰富内容、拓展有效途径、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职德育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从深化德育课程内容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科学评价等方面对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设置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 德育课程 内容设置 原则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加入WTO,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在国际上地位越来越高,这些变化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一个稳定快速的发展时期。200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新时期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德育教育也要主动适应这种新的要求,改变过去系统性强、教学目标不切实际的“泛政治化”的德育教育模式,逐步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模式。中职德育课程内容设置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我初步认为应依据以下的原则。

一、中职德育教育目标要切合实际——要以人为本

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是由德育教育本性决定的,德育教育的本性在于培养有社会生活能力、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人”。个体的德育素质的形成,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对于个体而言,其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其情感的投入程度的高低。因此我们将以往“泛政治化“的德育教育目标与对象的日常生活、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解决实际问题、适应自身需要统一起来,重在教化人们如何做人守法、诚实守信、勤劳敬业、富有同情心。这就要求今天的中职道德教育要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做出大的调整。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讲道,“学校和教师一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最后才是教学生具体的专业知识”。省教育厅李小鲁副厅长说过,“中职学校特别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可见,中职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爱国守法的意识;培养学生“维权”的意识;培养学生讲良心、讲人格、维护正义、乐于助人的品格;培养学生对人、自然、社会的认同和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认知、明理、行动上有明显的转变。

二、中职德育教育内容要贴近生活——符合心理生理特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中职学生所处的生理、心理阶段来考虑,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依据青少年思维发展水平和动机的心理机制来确定。著名心理学家邓京华教授在对中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实验中,将学生发展水平分为5个等级:第一级,能按辩证逻辑进行思维;第二级,基本能但不深刻,不完善;第三级,能初步进行但有较大片面性和个人情绪色彩;第四级,虽然区分正误,但说不清理由;第五级,完全不能。经研究发现,初三学生处在第三级的最多(44%),高二学生处在第二级的最多(42%)。也就是说,中职阶段的青少年在说明一般道理时,似乎也能侃侃而谈,说些“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类颇有辩证味的用语,但一接触实际问题和某些社会现象时,则常失之偏颇,暴露出许多因缺乏辩证观念而造成的思想方面的弊端。另外,人的行为动机是由内因和外因、内在主观需要和外在的客观事物所共同制约和决定的,中职德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生理需要特点,制定出适合他们需要的教学内容。

依据中职生这个特殊群体,德育课程可以设置“做一个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做一个会学习、正确思维的人,做一个与自然、社会和谐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等篇章。在具体内容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中职生年龄、思维习惯乃至终身教育理念等因素。所编写的教学内容,虽然分出了篇章,但每个篇章都应当相对独立,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相应的调整。这种灵活多变的课件内容模式,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中职德育教育的对象要有针对性——一般的学生群体

中职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心理偏差、行为缺失、道德淡薄等问题。因此德育教育要针对教育的一般群体。一般群体即人群的中间群体,是人群的大多数。在德育教育中既要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天下为公”的集体主义等高层次品德要求,又要有适合一般学生群体的较低层次的品德要求,如交通意识、诚信意识、敬业意识、协作意识、交往礼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及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改革开放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权利义务观念、效率效益观念、互动互惠观念、公关信息观念、商品市场观念、文明消费观念、依法纳税观念等。将德育教育目标定在学生中的大多数,在每节内容选择上,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这样,中职德育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四、中职德育教学方式要贴近生活——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形成是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实践道德。只有通过道德实践,社会的道德理想、道德准则才会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人们的道德素养才会得以提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将道德活动作为实现教育目标最重要的手段,这是符合活动教育模式要求的。德育的活动模式在当代学校德育中已经成为与其他学科课程并列、互补的一种以活动为重要内容的教育形式。如果说活动模式在学校教育的其他领域中还有一定局限性的话,那么在道德教育这样一个特别需要实践的领域中则具有较大的优势。

同时,道德教育的得失成败也需要通过道德实践来检验。道德实践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最主要的形态的道德教育应该是无教之教,而达到无教之教目标最有效的办法是形成自我教育机制。如果道德教育只限于课堂讲授,则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可能只限于一般的思辩。而道德自我教育的重要要求之一,是要使学生能够将自己作为一个“对象”时时反省、改进和提高。在道德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理想、信念、正义、良知等道德理念和社会舆论评价的作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同时在日常生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能够亲身体验和感悟到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的伟大力量,从而加深对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的理解,提高道德自觉性,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逐步升华为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实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在道德教育中安排适当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道德实践中获得自我反思、评价和学习的机会。因而开展教育活动要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应付;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我们的内容设置也要体现这个原则。

五、中职德育教育要跟上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

当今社会是名副其实的“国际社会”,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日益全球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将会更为“相互激荡”。面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性的历史潮流。德育思维的变革也是如此。一方面,依照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方针,思想文化建设也要开拓新的视野,不断吸收世界文明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教育信息的全球化,必然会造就文化的单一取向,这样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就会受到冲击,外来的不健康思潮就会侵蚀我们的新一代,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不愿看到的,那么如何确定今天的中职教育呢?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为了使中职德育教育跟上社会科技的步伐,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应充分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使德育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实用,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判断、自我分析、自我改造。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相当深刻的。简单地采取“堵”的办法,不仅收不到什么好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专家指出,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学校德育成效不显著,与教师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许多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方法对学生施教,这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其次,许多教师,包括很多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都很少接触网络文化,更谈不上了解,也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受网络影响很深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说服学生,教育学生,自然是十分困难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观念在不断更新,面对这些新观念,教师应以疏导、引导为主,而不能一概予以否定。虽然有的观念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标准不符,但只要是正确的,就该予以肯定。德育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要时刻以新的形象,出现在学生中,这样才能赢得德育教学的效果。

六、中职德育教学评价要适合学生——自我评定

中职德育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必然会带来评价方式的更新,为了使中职德育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教育,我们有必要改变过去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建立适合中职特点的学生素质情况评价体系。它不仅仅是对德育的评价,更是一项综合的评价,包括对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劳动技能、个性特征、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的评价。在教学效果评价上,以班级综合指标为主要评价标准,以阶段性评价、最终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社会认同评价为其效果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建立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而且要建立评价、反馈、调整等方面的评定机制。

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主要是知识性德育,即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目前学生对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有的学生还因此形成了“双重人格”:他可能已经掌握道德的有关知识,但却同样会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就尤为重要。

中职生是我国未来技术型劳动市场的中坚力量,对于他们采用合适的德育教育模式关系到我们未来经济建设的发展,所以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职生的德育教育。未来的中国,最真实的前景和最深刻的危机,并不在经济、政治方面,而在于文化结构的解体。单纯的经济、政治都属于社会浅层次的内容,即使有危机也不难度过,但文化结构解体所导致的精神紊乱,却会从根本上毁掉一个社会。所以中职的德育教育工作者,要从中华民族未来这个深层考虑,应将教育目标确定在能够实现、衡量的范围内,应将教学活动放在转变学生恶习、转变学生观念、转变学生思维方式上来,使德育课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詹万生.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2]沈梅.推进中职德育课程改革提高德育教育实效[J].

[3]白昭.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J].新科教,2009,(6).

作者:蔡子鸣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关于中小学德育困境的成因及消解对策分析

长期以来,国家教育部门都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党和政府也通过各种法律、政策来进一步地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历史、现实以及学校自身等一系列问题,中小学德育工作一直无法达到预期水平,并长期存在着理想化、现实化、功利化等现象,从而也就使得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一直处于困境之中。究其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德育在中小学处于边缘地位

目前我国中小学大多数都以“升学率”为主要的工作目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升学率”可以说是一个学生的生命线,也是衡量整个学校教职工工作绩效的标准。所以中小学的教育工作都是围绕着“升学率”来展开,而德育工作只需要做一做表面工作就行了。所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德育工作的开展造成困难,学校相关部门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教师的德育工作就无法有效地开展。这一现象也就充分说明了德育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处于“边缘地位”。

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脱离了现实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当今社会下,人们渐渐地将德育排除在了正规的教育工作之外,不仅大学教育中没有,甚至在中小学也很难看到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小学课程向着学科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却忽视了教育课程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相关学者指出:“现行的教育是与儿童的生活严重脱节的。”这就意味着现有的德育工作实际上是把道德规范通过知识化的形式进行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良好思维道德能力、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造成中小学德育工作上的缺失。

德育工作体制化

从目前来看,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主要还是有学校来开展。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专门开展德育工作的师资力量,并定期开展德育活动,这是德育工作体制化的主要表现,一方面体制化的德育工作下,可能会造成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下降;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思想下,还可能会出现“重智育轻德育,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消解中小学德育困境的策略分析

德育工作要围绕着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特点展开

德育工作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工作的开展就是努力提高儿童、青少年一代道德素质水平。所以德育工作者要清楚地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开展对象是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一个人生观念正在成型的阶段,德育工作者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其进行引导,防止中小学生在道德水平过渡阶段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例如,某小学六年级的教师发现,班里新转来的一名女同学性格内向,不爱与其他学生交流,学习成绩也一直在下降。教师从她原来的学校了解到,这名同学父母一直在外打工,一直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奶奶对自己的学习也不太重视,所以存在着一定自卑感。教師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每次上课都会提问该同学,并用一种赏识的语气来认可她的回答。久而久之,学生由自卑走向了自信,与其他学生的沟通也越来越多,最终成为了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所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围绕着相关的要求来进行,根据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切实地发挥出德育工作的作用,引导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形成热爱学习、孝敬父母、尊重教师等一系列的优良品质。

完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是充分发挥出教育工作作用的前提。就中小学德育工作来说,一个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其主导思想一定要正确,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出完善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相关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其性格、情绪等一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道德人格形成造成影响,若长期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形成对某种社会认知的固定倾向。所以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要从基础教育入手,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道德人格进行培养,从而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完善的人格。

提高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育工作开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思想的传播者,只有对德育工作认识得足够充分,才能有效地发挥出德育工作的作用。所以由此看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培养教师正确的“育人”意识,教师要做到身传言教,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对中小学生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其次要提高德育教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唤起教师对德育工作的热情,避免德育工作向着形式化的方向发展。教师只有对自身工作具有足够热情,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学能力,将课堂转变为学生学习良好道德知识的生活场所。最后,学校要定期对德育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并定期进行专业考核,为德育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积极解决德育教师在工作上的一些难题,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专业性。

作者:白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供应链管理企业营销论文下一篇:轨道交通中通信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