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危机与货币政策论文

2022-05-0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财务危机与货币政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摘要:随着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日益紧密,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与操作体系面临愈来愈多的挑战。

财务危机与货币政策论文 篇1:

网络环境下公司财务危机的成因及发生规律分析

【摘要】网络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企业纷纷试图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寻求新的盈利模式。然多元化经营在分散经营风险的同时也会带来极大的财务危机,一体化的网络经济会进一步加大这种风险,从而给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财务专业人才培训和财务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带来了不可预知的新挑战,使企业面临著更多、更复杂的财务危机。因此,企业如何有效全面地识别、规避和控制财务危机是决定其在网络环境下较好发展的关键。鉴于此,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热点,通过调查研究客观审慎地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公司财务危机的发生规律,探讨了新形势下财务危机的表现、成因及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变革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 财务危机 规律 全局性

一、财务危机的内涵及表现

目前对企业财务危机的规范性界定国内外还没有权威的标准,学术界也没有认同度较高的统一定义。总的来说,对财务危机的解释有两种主流观点:第一种,将财务危机定義为企业宣告失败和破产的经济现象。如Altman(1968)认为财务危机是“进入法定破产、重整和被接管的企业”。第二种,基于财务危机的轻重程度定义不同的财务危机,因此企业可能处于不同类型财务危机的各个阶段,但不一定破产倒闭。

从内涵来讲,财务危机主要是由财务困境导致财务恶化,进而循序渐进地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虽财务危机与财务困境的诱因都是始于资金管理不当而造成现金流短缺,但两者引起的后果严重程度不同,财务困境可通过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和财务管理策略加以化解;而企业一旦面临财务危机则须及时实施必要且有针对性的举措,否则必会走到破产的地步。因而从管理的角度看,在将财务危机与财务困境加以区分的同时,强调财务危机的重要性会使企业在日常管理中重视财务困境的及时解决,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从而避免破产的窘境。

总体而言,对财务危机的定性描述大多集中在无偿债能力或破产清算等方面。由此,借鉴国内外财务危机理论研究成果,将财务危机定义为:由于企业自身经管不善、财务状况恶化,而使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遭受影响,甚至威胁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困境,其具体表现包括持续亏损、流动资金短缺、偿付能力丧失、违约、倒闭或破产等。

二、网络环境下公司财务危机的成因

网络经济下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分析,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其中,内部原因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不善,营运资金流动性较差,债务过高,投资决策失误等。外部原因主要有市场竞争,不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等。

(一)财务危机形成的内部因素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直至破产的内部诱因主要有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两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诱因分析。

(1)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结构包括股权构成和股权集中度两层含义。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产权基础,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程度决定着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对公司战略决策的影响程度;股权集中度是衡量公司股权分布状态和稳定性强弱的重要指标。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使得传统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理念面临新的挑战。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股权过度集中或分散都不利于公司治理的有效运行,而使公司面临过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2)董事会治理行为弱化。企业因董事会治理缺陷而诱发财务危机主要包括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成员构成、董事会会议频率。网络经济下,规范而有效率的董事会是构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董事会规模过小不利于对委托代理人的监督;规模过大的董事会易存在“搭便车”的心理,董事会同样容易被委托代理人控制。公司内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使股东、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之间,存在较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董事会的独立性可抑制控股股东的“隧道挖掘”行为,有利于监督和决策两项基本职能的实现,提高公司价值。

(3)监事会职能缺失。公司治理最核心的是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间的受托责任关系,监事会为保证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应在该特定的受托责任关系中确保受托人履行自身责任。综合学者们的研究,监事会职能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第一,监事会的独立性较弱,监事会成员大部分是职工或大股东所安排的。第二,监事会成员能力不足。第三,职责冲突。监事会的职责安排与独立董事职责、企业高管和职代会的监督存在一定的相容性,监督问题一旦发生很可能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

2.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方面的诱因分析。

(1)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诱发财务危机的关键原因,由于产品市场、销售网络、管理模式和政策法规等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公司收益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企业对产品售价的调控能力、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化及经营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经验等。从原材料供应风险、生产风险、产品风险、销售风险、总体经营风险的五大经营风险来看,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企业生产方面的危机诱因。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隐藏的诱发因素主要有: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原材料供应不足;过高的生产成本、费用;生产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投入不够;不科学的物流管理、存货管理;企业循环生产流程水平低等。

②企业营销方面的危机诱因。企业营销就是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旨在满足顾客需求,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经营活动。其诱因主要有:产品或服务质量的缺陷、忽视消费者需求、市场营销近视症、产品错误定价、企业对产品售价的调控力较弱等。

③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危机诱因。一个完整的企业战略包括战略制定、执行、评价与控制过程。企业在战略管理方面的危机诱因集中体现在战略制定和动态调整两阶段,战略执行、评价和控制贯穿于企业各个管理活动。因此,企业战略管理对财务危机的影响主要是战略制定阶段的危机诱因和缺乏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对战略的适时调整。

(2)财务风险。

从筹资、投资和日常经营的各环节来看,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融资风险。无论是新兴网络环境下的企业,还是传统企业转型的电子商务企业,对资金都有着强烈需求,尤其是处于成长初期的电子商务企业,由于自身资金短缺,盈利能力不足,留存收益较少,加之在行业中尚未累积良好商誉,往往会通过融资或贷款等外部资金来支持公司运转,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预期收益。但由于筹资的不确定性和企业不合理的筹资体系,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遭致融资困难。

②投資风险。由于网络经济下,企业筹资渠道愈渐宽泛,加之对市场缺乏一定的调查,使得企业资本结构中内外筹资比例不合理,筹资结构多元化。此外,网络经济属于新兴业态,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在衡量自身资本问题时,容易乐观估计企业的偿付能力和盈利能力,导致企业不合理的筹资结构,从而引发较高的投资风险,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压力。

③流动性风险。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存货等流动资产在电商企业资产中占很大比重,一旦市场发生较大波动,企业将陷入存货积压、商品滞销的困境,进而降低企业资金流动性,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甚至造成资金链断裂。此外,网络环境下企业虚拟资产较多、商誉比重大、数据化程度高,在抵押物欠缺的情况下,难以开展债权性融资,一旦财务预算不合理,偿付能力方面便会出现问题,难以应对突发状况,亦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④内部管理风險。在网络经济下从事商业活动的企业,其财务组织结构、管理模式需适应市场变化,一旦企业管理模式调整不及时,很容易陷入财务困境。网络经济下企业资金流量大,企业往往会采取中短期理财方式提高资金效益,然繁多的中短期理财方式其风险各不相同,需要专业团队进行管理和监控。

(二)财务危机形成的外部因素

网络环境的不利变化是企业无法掌控的危机因子,这些因子促使企业经营危机的出现,当诱发因子的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加剧企业爆发危及生存和发展的财务危机。根据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经营管理影响的方式和程度,财务危机形成的外部因素可分为宏观经济诱因、制度诱因、政策诱因、行业竞争风险诱因几方面。

1.宏观经济环境诱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消费和劳资情况、经济制度、产业结构等因素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也是企业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在网络环境中,经济运行周期对企业财务危机和经营风险的影响最大、最显著,也最为直接。经济繁荣常伴随着通货膨胀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和资本成本不断上升;经济衰退会使得市场萎缩,产品销售困难,资本流动性变慢,以致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而陷入危机或破产。

2.宏观制度诱因。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来说,诱发财务危机的宏观制度主要有不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宏观管理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在内,我国宏观管理制度还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市场准入制度性的缺陷为劣质公司上市打开了缺口,从宏观层面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3.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诱因。通过对货币政策、税收法规或地方性法规、产业政策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以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等经济和非经济因素会对不同的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也是网络经济下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关键外部诱因之一。

4.行业竞争风险诱因。在行业竞争复杂变化的网络经济下,竞争风险是企业面临的最为直接的风险,如果企业部门存在僵化的结构惰性,而使其战略、资源产生滞后效应,各部门对网络环境就处在一种不匹配、不适应的“非均衡”状态,从而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低下和财务状况的恶化。

三、网络环境下公司财务危机的发生规律

由上可知,企业财务危机的诱因很多,财务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循序渐进的,它始于危机露出苗头的那一刻,终于企业破产。对财务危机如何发生进行详细描述的文献较少,危机的传导机制也很复杂,但是否发生危机,就已有的文献来看,大致是从两种视角来分析财务危机的发生规律:既内外因两种基本力量的共同作用相对比决定的。一种是诱发财务危机发生的力量,如市场持续萎靡、融资不畅、投资失控等;一种是抵挡财务危机发生的力量,如企业经营盈利、政府减税、股东投资等。根据前人的研究及企业的运作机制,企业财务危机发生规律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财务危机潜伏期。潜伏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未引起企业高层管理人的关注,其特征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盲目扩张,内控制度失效,风险监管不当,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企业开始出现经营混乱,资金流动性变差,库存变大,现金回收变慢,销量减少,利润无法达到期望值。

财务危机发作期。步入发作期,企业自有资金不足,流动资金处于红十字状态,资金运转困难;过度依赖银行贷款或贴现等进行外部融资,导致企业过重的利息负担,缺乏财务危机的预警作用,债务拖延偿付;一些对企业有帮助的合同没法签订,大量货款没法及时支付。

财务危机加剧期。到加剧期,企业经营者开始无心经营业务,将专注力集中放在财务周转上;然重要财务指标表明,周转资金不足,银行贷款困难,应付账款随之变多,债务到期违约无法支付;企业发生债务重组。

财务危机恶化期。到恶化期,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全面恶化,随之负债超过资产,企业完全丧失偿付能力,不得不被公布破产。

一般来说,财务危机的发生会历经多个阶段,是一个渐进爆发的过程,从最初的经营管理不善、资金不足、债务延期支付到随后的财务结构恶化、资金周转失灵、债务违约,直至债务总额超过资产总额、企业丧失清偿能力宣告破产倒闭。从这一过程的发展趋势来看,破产是企业财务危机最极端和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却不是其唯一形式。

四、评述及展望

本文从财务危机的内外部诱因两方面入手,综合运用管理学、统计学、人和质量控制理论等多学科知识,对网络环境下财务危机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对财务危机的发生规律和财务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当然,财务危机的发生规律是复杂多变的,分析并没有到此为止,如果仅考虑到这两种基本力量,难免会使分析太过片面。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经济活动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网络经济在使金融一体化的同时应运而生,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信息安全保障、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挑战。有效安排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内容,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可使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下得到较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ltman E I,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1968,9(23): 589-609.

[2]Compbell, Hilscher J, and Szilagyi J. In Search of Distress Risk[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8, 63(6):2899-2939.

[3]Richard B.Whitaker.The early stages of financial distress[J].Journal of Econotnics and Finance,1999,23(2):123-133.

[4]袁晓峰.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与财务危机相关性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4,35(11):97-101.

[5]李彦龙.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J].审计月刊,2016,33(9):50-51.

[6]王梓宜,李玉红.中小微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的措施[J].中国商论,2016,25(4):21-23.

[7]邓彦,张芬芬.浅析企业财务危机成因及防范[J].财会通讯,2010,31(4):138-139.

[8]吴星泽.财务预警的非财务观[J].当代财经,2010,31(4):122-128.

[9]边海容.Web信息驱动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3:1-100.

作者简介:庞梅(1991-),女,汉族,四川达州人,研究生,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庞梅

财务危机与货币政策论文 篇2: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随着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日益紧密,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与操作体系面临愈来愈多的挑战。资产价格往往有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资产价格由膨胀到崩溃的急剧变化很可能引发长时间的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这就给宏观经济政策当局为了保证经济较为平稳健康发展而制定相关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重点关注资产价格波动究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以及效果有什么影响;传统的以保证物价稳定、国内外收支平衡等为目标的基础上,是否应该增加稳定资产价格或者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等对于资产价格波动的关注,又该如何关注,可能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的一些相关问题做了简单的阐述,并对金融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作用进行简单的理论分析。

关键词:货币政策;资产价格;流动性;通货膨胀

1 引言

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而言,货币政策的目标可以分为多元目标和单一目标。多重目标一般可以概括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而单一目标的趋势开始是保持货币价值稳定。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较为成功的控制了通货膨胀,物价稳定成为多数国家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货币政策目标,如德意志邦银行是长期实施这一目标的成功典范;日本银行法第2 条规定:“日本银行的基本任务是稳定物价,并借此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1993 年修订的法兰西银行条例规定价格稳定是其“首要目标”;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虽然并不明确宣布规定单一的政策目标,并且在操作中同时兼顾物价、产出、就业等多种目标,但在长期中控制通货膨胀始终是关注的重点。至于英联邦国家,从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则渐次采用“通货膨胀目标”,直接“盯住物价上涨率”。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结构的变化,资产价格的波动对货币政策提出越来越多的挑战,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与崩溃常常会给实体经济造成很大的伤害。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日本、英国以及北欧一些国家资产价格极度膨胀引发的“泡沫经济”对其经济造成了长期不利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资产价格明显偏离实体经济发展趋势引起了决策都门普遍担忧;21世纪初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为导火线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更是引起了包括宏观经济政策部门在内的各方对资本市场的关注。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指出:“资产价格泡沫和货币政策关系问题,是进入21 世纪以来,现代中央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Trichet,2005)。人们在越来越多地探讨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问题,关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以股市为代表的资本市场的泡沫进行控制的争论也日益多了起来。就我国而言,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资产价格的波动使我国金融环境发生了结构性改变,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也发生了改变,这就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当局制定货币政策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2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关系简析

2.1 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理论

货币政策的传导,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变化如何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简单地说,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的相对价格,从而改变市场参与者和其它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最终把货币政策的意图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早期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1)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渠道传导观点。

货币供给的变化通过影响利率从而对投资和需求(主要是耐用消费品)发生影响,从而导致总产出发生变动。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在既定的流动性偏好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改变了资金市场上货币供求的相对关系,导致市场利率的下降;在既定的资本边际效率下,更低的利率刺激投资支出的增加,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导致产出增加。当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措施时,商业银行放款能力增加,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得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进一步促使利率降低。在资本边际效率不变的情况下,投资有利可图,理性的经济人为寻求较多的收益会增加投资,通过乘数效应直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拉动社会产出的增加。这个过程可以归纳为: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消费)支出总产出。

(2)货币主义的资产价格观点。

该观点认为(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所有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在均衡的状态下,其边际收益率大致相等。从金融资产看,如债券、股票、储蓄、票据等金融资产可以带来收益,因而有一定的收益率,货币虽然不能带来收益,但以其方便、安全、可以立即提供购买力的形式提供便利。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应最时,均衡状态被打破。由于资产组合中包含了更多的货币,货币的边际收益率下降,其它的资产就会更具有吸引力,因此,资产组合所有者会以其他资产代替货币。例如国库券,它与货币十分相似。国库券价格上升又会导致其收益率下降。从而其它与国库券类似的资产如商业票据、国债等更显得便宜。这样,货币的冲击从一种金融资产波及到其他资产,直到所有资产边际收益率重新达到均衡。在新均衡状态下,股票价格代表企业现有生产设备的市值会较以前高,这刺激了企业发行股票以进行新的投资;在新均衡状态下,对消费品的支出也会增加,这两方面增加产出的增长。这个过程可以简要描述为:

货币供应量非货币金融资产价格投资(消费)支出总产出。

(3)其他传导渠道——以汇率渠道为例。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汇率和净出口的方式影响到总产出。在一个开放的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本币相对于外币的价值变动来影响宏观经济。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时,本币的利率会下降,本外币利率的差异会引起外汇市场上的套利行为,理性的投资者会增持外币、抛售本币,进而引起本币贬值。本币的贬值有利于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增加本国的净出口,从而拉动国内生产,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即: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汇率本币贬值净出口总产出。

2.2 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

资产价格的传导机制强调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通过对投资者和消费者资产组合以及财富总量的影响,从而导致投资和消费的变化,最终对产出形成影响。资产价格的传导渠道是建立在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的基础之上,货币政策的变化通过作用于资本市场而影响投资和总需求。一般认为,在一国的经济中有股票、房地产和汇率三种资产价格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来影响宏观经济,其中,股票价格对经济状况高度敏感,是人们在整体经济中最密切关注的资产价格之一,因此,在对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进行研究时,往往把重点放在股票价格。

2.2.1 货币政策影响资产价格的传统渠道

央行的货币政策影响股票市场价格,股票价格大致通过四个渠道,即投资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财富效应渠道和流动性渠道,来传导货币政策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具体来看:

(1)投资渠道。

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投资渠道可以用托宾(Tobin)Q理论来解释。Q理论是1982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耶鲁大学教授J·托宾以调整成本理论为基础,建立的一个投资行为摸型,该模型揭示了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来影响投资需求,最终影响真实产出的机理。央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市场利率将会降低,这将使得股票比债券更加吸引投资者,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上升从而股票价格上升。根据托宾Q理论,当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的资本重置成本的比值q较高时,表明企业资本的市场价值大于获得重置成本,新投资比较便宜,因此企业会增加其资本存量。这时企业将会增加投资,购买更多的新设备,建设更多的新设施。另外,企业此时如果通过发行新股票的方式融资,由于股票价格上升,每单位股票将可以融得更多资金,使得投资的相对成本更低,这也将导致企业进行更多投资。因此,扩张性政策通过抬高企业股票价格,使得企业的市场价值上升,q值上升,企业的投资增加,进而通过投资增加了总需求和总产出。托宾Q效应反映了股票价格变化使企业市场价值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引起企业投资行为的相应改变,从而对社会产出产生一定的影响。即: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Q投资总产出

(2)资产负债表渠道。

根据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z and Weiss,1981)的研究,由于借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可能通过提高利率来结清市场,在各企业投资项目的未来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准备投资于风险较小项目的企业会感到贷款利率太高而放弃贷款,而只有准备投资风险较大的项目的企业会愿意付出更多努力取得贷款。而由于破产法的存在,企业投资失败导致破产后,企业主只会损失企业的净资产而不必负连带责任,从而大大加大了银行的风险。因此,银行为了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倾向于通过信贷配给而不是提高利率来结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往往通过考察企业的资产平衡表来进行贷款对象的选择。如果企业的资产净值较高,银行就有可能在企业经营或投资失败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收回贷款,避免更大的损失。扩张性货币政策,会造成股票市场价格上升,企业的资产净值上升,所以企业赢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大,进而企业的投资也就会增加,这可能会带动新的扩张,进一步刺激资产价格。这个过程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企业净市值抵押品价值道德风险等相对银行放贷投资总支出。

(3)财富效应渠道。

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资产结构的调整和资产价格的变动,从而影响其财富持有者所持资产的市场价值,引发财富效应。根据莫迪利安尼(ModigIiam,1971)的论述,消费支出取决于消费者生命周期内的财富资源即总财富,这种财富资源由实际资本、金融财富和人力资本构成。金融财富主要由普通股票构成,而股票的价格直接受货币政策变动的影响,当货币政策扩张时,股票价格上升,金融财富相对于总财富上升,从而引起消费的增加,总需求和总产出增加。同理,紧缩性政策会造成股票价格下降,消费下降,减少总需求和总产出。中央银行采取降低利率等松动银根的政策措施会刺激股价上升,居民持有的财富总量增加或预期未来收入增加,从而摆脱工资刚性的约束,推动居民即期和远期消费增加,并带动总需求扩大。反之总需求则可能缩小。但是,当股票价格持续上升所产生的“财富扩张效应”使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即社会潜在生产能力时,股票价格财富效应就会不可避免地推动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上升,并进一步恶化股市泡沫。而在一个供给能力过剩的经济中,即使财富扩张效应不一定引发通货膨胀,股票市场泡沫终究会破灭,这会迅速显著地恶化银行、公司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导致“财富紧缩效应”,并急剧地紧缩经济,引发严重的通货紧缩。

(4)家庭财富效应。

根据利兰(Leland,1968)、迪顿(Deaton,1991)以及卡罗尔(Carroll,1992)等人的研究,家庭的未来收入和支出存在不确定性,并且家庭极不愿承受因消费的大幅下降而带来的负效用。因此家庭为了避免突发的财务危机引起的消费大幅下降,出于预防性动机通常愿意减少一部分当期消费,提高储蓄,从而形成了预防性储蓄(利兰,1968年)。预防性储蓄必须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可以变现的资产,以便可以在家庭收入突然大幅下降时,变现并转化为一定量的消费,避免消费与收入同时大幅下降。而家庭的资产按资产的流动性划分主要可分为流动性较强的金融资产和流动性较弱的不动产两种。金融资产可以在短时间内较容易的等值变现并可以转化为消费,而不动产则由于购买者与出售者之间关于资产质量的信息不对称,在转手交易中存在逆向选择,使得不动产无法在短时间内等价的变现并转化为消费。因此,只有金融资产适合于作为预防性储蓄,而不动产则不适合。家庭出于预防性动机和流动性偏好,更加愿意优先持有金融资产,而对不动产的持有则是在保证了预防性储蓄后,才会逐渐增加。在现代条件下,股票资产已经成为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增加股票资产的价值,从而增加家庭金融资产,使得家庭在满足了预防性储蓄后,有更多的金融资产可以变现并转化为当期消费,增加消费量,而且有条件增加不动产的持有量,增加家庭对耐用消费品和房产的支出,从而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股票价格增加了家庭的支出,增加了总需求和总产出。也就是说,当股价上升时,消费者拥有的金融资产的价值也随之上升,此时消费者认为已经持有了较多的安全金融资产,未来遭遇家庭财务危机的概率也较小,因此耐用品的消费支出也会增多。这个渠道可以简单描述为: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金融资产价值道陷入财务危机风险(耐用消费品、住房)消费总支出总产出。

2.2.2 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的现实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货币政策不仅仅通过利率等传统环节传导,还可以通过资产价格途径传导,资产价格可以传导货币政策,并且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资产价格已经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其市场的健康与否也会严重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这就为货币当局为什么要关注资产价格提供了理论依据。既然资产价格是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因素,那么货币当局应该考虑如何将资产价格的运动纳入到他们的决策视野中来以及如何应对资产价格的波动。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基于资产价格在影响货币政策中的重要作用,金融资产价格应作为辅助的监测指标,纳入货币政策的视野。央行有必要建立与金融资产价格监测相关的指标体系,并根据市场走向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判断,进而实施必要的调控行动。但是,把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尚存在一些问题:

(1)央行并不存在资产价格方面的信息优势,资产价格泡沫的识别存在一定的困难。实际上,央行并不比投资者更加了解资产价格变动的原因和价格变动的持续时间。当资产价格发生变化,例如存在泡沫时,央行此时并不能够利用对市场的独有信息优势,在市场投资者之前发现泡沫并且利用货币政策将其有效控制住。资产价格泡沫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投资者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而没有发现价格变化的根本原因,不清楚价格变动的持续时间而盲目的增加投资,使得资产价格虚高造成的,并且央行作为一个非市场主体并不会比投资者掌握更多的信息,也无法意识到泡沫的存在,更不用说能够发现泡沫并制订合适的政策来控制资产价格了。因此,面对资产价格的不正常波动,央行并不能意识到并作出反应,希望央行能够控制资产价格或将资产价格稳定作为政策的目标只能是一种愿望。

(2)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的相关性相对较弱。资产价格虽然可以传导货币政策,但实际上资产价格变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货币政策更多是通过影响短期利率来影响资产价格的。而根据金融理论,一种股票的价格是由该股票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值决定的,因此,货币政策能否影响资产价格,取决于货币政策即短期利率是否可以影响到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值和未来预期可得租金的贴现值。实际上在资产市场中,以上的两种预期收益的贴现值都是依赖于投资者的心理判断的,而且这种判断又是在不完全的信息条件下进行的,所以投资者的许多判断都是凭借直觉而非理性,其行为有时是无法用经济学理性预期模型解释的。而且,正如前文讨论的,投资者并不认为央行比他们更了解资产价格变动的原因和趋势,对央行的劝说和政策措施未必会有所反应。所以,即使央行真的能够比投资者更早发现了资产价格泡沫,也不一定能够通过影响短期利率来影响预期的收益率从而影响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达到控制资产价格的目的。

(3)如果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之一可能会对其他目标的实现产生一些影响。货币政策的目标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货币政策不可能兼顾每一个目标。而且,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货币政策实践表明,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是几乎无能为力的,央行应当集中注意力于长期经济目标。资产价格的变化是比较具有短期性的,因此将资产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不恰当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对短期变化的资产价格作出反应,而且即使作出反应,如前文所述其政策措施也极可能是无效的。更重要的是,这样会分散央行对其它更重要目标的控制力,而且由于政策目标问很可能是矛盾的,这就使得央行很可能会因为关注并企图控制资产价格的波动而干扰了控制通胀率这样更重要的长期目标。

3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有重要的传导作用,而且资产价格包含了大量有关将来通货膨胀及宏观经济状况的信息,资产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资产价格的波动还会影响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政策传导,货币政策对其反操作时,其反应路径也会发生变化,这些都需引起中央银行的注意,中央银行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加以参考。但是,央行可以将资产价格水平当作重要的监测性经济指标,却没有能力有效地控制资产价格,将资产价格的稳定性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也是目前无法达到的。

参考文献

[1] 伯南克,米什金.通货膨胀目标制: 国际经验(中译)[M].大连:东北财金大学出版社,2006.

[2]孙宝祥.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3]余明,资产价格、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74.

[4]瞿强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2001,(7).

[5]瞿强资产价格泡沫与信用扩张[J].金融研究,2005,(3).

[6]徐慧贤.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反应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7]王晓芳,卢小兵.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货币政策选择与均衡框架构建[J].财经科学,2007,(6).

作者:张潇文

财务危机与货币政策论文 篇3: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成因分析

【摘要】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我国上市公司遭遇财务危机的现象屡屡发生。本文研究了财务危机的涵义,分析了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内外部因素,从多方面进行了阐述。

目前,我国陷入财务危机的上市公司不断增多,如江苏春兰集团、熊猫集团、秦池酒厂、实达集团、东方宝龙、四川长虹等等。据我国上市公司公布的2005年年报,2005年亏损的上市公司达181家,而2004年和2003年这个数字分别为174家和147家。在这些严峻的数字面前,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成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危机的涵义

目前,国际上对财务危机尚无权威的界定。国外大多数学者将公司提出破产申请的行为作为确定其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我国学者对财务危机的范围也作出诸多界定,例如谷祺教授将财务危机定义为: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企业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破产是财务危机的一种极端形式,当企业资金匮乏和信用崩溃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时,企业破产便无可挽回。

本文认为财务危机是指公司因不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或经营管理不善,使得财务状况日益恶化,导致公司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的一种状况。

国际上对公司财务危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1)企业经营的观点,Sharma与 Mahajah认为,企业经营同时受到内在与外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外在因素指行业与经济等外部可控因素;内在因素则侧重于管理的策略与执行,错误的管理或外边冲击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主要因素,而绩效指标恶化则是发生经营失败的先兆。(2)公司治理的观点,Demsetz等人认为,因为企业的控股股东和外部小股东的利益不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从而使企业增加了财务与经营风险。

本文将从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两方面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

二、引发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外生因素

(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

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方向。政府往往制定货币政策或税收政策对某些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由此,可能会对相关公司的生产要素、产品市场份额或者产品销售价格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的利润,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

1.货币政策

2001年下半年,为了抑制当时房地产业发展过热的现象,央行开始规范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降低了按揭贷款的比例,使得房地产业的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2001年房地产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仅增长了1.14%,而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税后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下降25-30%。一些经营状况较差、融资渠道单一的公司因缺乏资金而发生财务危机。

2.税收政策

2006年为了平衡经济增长和降低能源需求战略,4月份国家提高了高档手表、大排量汽车和实木地板消费税率,提高的幅度从5%到20%不等。此次税率的调整,将使一些与其有关联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受到影响。向大排量汽车征收消费税,对轿车销量影响不大,但对利润影响较大,中信证券的分析报告认为,轿车行业利润率将可能因此下降约0.3%,整体利润将因此下降约8%。

(二)体制因素

目前我国一些政府部门仍对企业进行过度干预,使企业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作。以我国的造纸业为例,我国造纸公司的纸浆长期以来主要依赖进口,目前国外纸浆市场竞争激烈,为缓解原材料供应压力,我国提出了“林浆纸”一体化发展战略。但由于我国造林与造纸采取分部门管理的体制,造林属林业局管理范畴,造纸却归属于原轻工业部,所以“林浆纸”一体化发展战略实行缓慢,加之资金投入不足、造林周期长且不能持续进行、盈利回收慢以及我国推行的保护自然林政策,使得从事造纸的上市公司愈发面临窘境。

(三)行业背景

Michael.E.Porter认为,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根本因素是行业的吸引力。并非所有行业都提供均等的持续盈利机会,行业间盈利能力的差异是决定企业经营业绩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2004年世界石油供应陷入极大的困境。一方面欧佩克产能正在接近上限;另一方面非欧佩克产油国俄罗斯、挪威等由于投资不足,无法立即大幅度增产。这一年世界石油的库存量也降到了较低的水平。而伊拉克的石油生产因局势恶化、恐怖袭击的不断发生,无法恢复到预期的水平。在国际原油价格猛涨的背景下,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航油”在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中损失约5.5亿美元(合人民币45亿元),被迫进行债务重组,陷入财务危机。石油行业的国际竞争背景是“中航油”产生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我国,某些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使得公司之间大打价格战,销售利润急剧下降,使公司严重亏损,陷入财务危机。例如,ST厦华在2001年年报中分析财务危机时解释说,“报告期内,国内视听、通信产品市场爆发了最为激烈的恶性降价竞争,许多产品已出现零毛利的情况,严重危及到公司的生存。”

三、我国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内生因素

(一)公司战略决策失误

1.追求高速,急功近利,盲目扩张的多元化经营

一个公司经营的成败通常取决于经营战略与战术的制定是否科学。如果一个公司经营决策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财务危机。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开展多元化经营是公司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多元化经营可以使公司拥有多个获利点,分散风险,充分有效地利用公司所拥有的资源。现阶段我国许多公司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以增强其经济实力和经济规模。然而由于多数公司对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没有充分的认识,对新行业缺乏足够的了解,结果盲目多元化经营,不但没有提高公司业绩,而且由于放松了对主业的经营,使得现金流量拮据。以上海水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水仙”公布的2000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已连续4年亏损,每股收益为-0.62元,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仅为-0.86元,负债总额为4.7亿多元,净资产为-5996万元。“水仙”发生了严重的财务危机。1995年水仙公司和美国惠而浦集团合资失败后,选择了多元化经营。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多元化涉及房地产、国际贸易、模具制造、电气等行业。然而,并不是所有涉及的行业都为水仙公司所擅长。由于产品落后,核心产品合资失败,造成主业萎缩、过度负债。多元化不但无法产生协同效应,而且牵扯了更多的管理精力,分散了有限的资金。最终,使得公司各项财务指标明显恶化,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由1993年的12.27%下降到了1999年的-234.79%。

2.盲目扩大规模,负债经营,使得债务比例严重失衡

很多公司为了做大,常常不计成本、不择手段进行融资,盲目扩大其投资规模。盲目投资使公司经营不善,无法偿债,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以短期资金用于长期计划,以短期举债支付回收缓慢的长期投资,导致流动负债远远高于流动资产,债务比率严重失衡。最后银行利息过重,长期投资回收缓不济急,致使财务恶化。

“德隆系”曾被称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不死鸟”,并被某些专家、学者称为“产业整合”、“战略投资”、“产融结合”、“金融运作”、“国际并购”以及庞大产业王国的管理模式“典范”。2004年“德隆系”发生严重的财务危机,其财务数据显示,盲目扩大投资规模,债务比例严重失衡是造成德隆系严重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德隆“三剑客”贷款构成情况为例,2002年至2003年,德隆系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融得大量资金,其中,两年短期贷款在公司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均超过了70%,甚至有的高达99%。德隆系通过上市公司未披露的大量抵押、担保从银行套取现金,而且借助旗下的金融机构违规挪用了巨额的民间委托理财资金。另外,德隆系以一年还本付息、20%以上的高回报,向企业进行短期融资。从资金的用途来看,德隆系将融得的大部分资金用于购买企业,自身留存的资金有限,同时德隆系所投项目也没有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根本无力支付巨额的融资成本,债务比率严重失衡,最终爆发德隆危机。

(二)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陷

1.一股独大,股权结构频繁变动

从我国上市公司所有权的最终追溯看,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成,国有股占了很大比重。不同的股权控制类型会对公司治理机制、经营目标及决策准则产生深刻影响,并最终影响到公司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这种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方便了公司大股东的股权频繁转让,致使公司经营层没有长远的计划。在缺乏外部控制压力,或外部股东类型比较多元化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可能以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通过追求自身利益目标而不是公司价值目标来实现自身福利最大化。同时,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大股东越是倾向于采取大额派现、购销关联交易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对于股权集中度较低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倾向于采取担保、非购销关联交易、挪占款项的“掏空”方式来实现利益。对于一些上市公司而言,大股东的股权转让过度频繁,不但不会使经营业绩好转,反而会更加恶化。

2.内部人控制现象

由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突出特点是非流通股过于集中,流通股过于分散。这使得公众股东对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直接控制,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本结构导致股东监督真空,造成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董事会职能失灵、上市公司的短期化行为以及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的不正常关联交易,导致出现了一些上市公司成为控股大股东的“抽血工具”的现象。《公司法》明确规定了股东会和董事会的各项职权,分工十分明确。但是在实践中董事会往往缺乏独立性,不能履行其职责,完全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我国大多数独立董事并没有承担起独立董事的责任和义务,内部董事在董事会中占多数,其成员中绝大多数都是由股东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委派的,这使得董事会的职能基本失灵,公司管理者随意抵押资产,或为其他公司风险项目提供担保等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频繁发生。

(三)公司财务管理不健全,应收账款数额巨大

在维持公司正常运转时,公司由于资金管理和调度不当,会造成支付能力不足,这种技术性失败所引起的困难可能是暂时或局部的,若不能采取恰当措施加以补救,就会使财务状况整体恶化,并诱发财务危机。

另外,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公司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就会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严重影响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诱发财务危机。以四川长虹集团为例,该公司为了扩大海外业务,采用宽松的赊销政策,2004年底因对海外APEX公司约40亿元的应收账款计提了3.1亿美元坏账准备,预计亏损27亿多元,据估计公司要近10年左右才能弥补完亏损,并且在此期间几乎不可能向股东分红。由此可见不当的赊销及收款政策是上市公司引发财务危机的隐形导火索。

防范或制止财务危机的出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对于外因而言,一般是上市公司不能影响、控制其形成、发生的,所以上市公司必须从内部因素出发,寻找自身原因,随时关注公司的财务状况,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财务危机监管机制,培育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王 强 蓝 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华反倾销的统计分析论文下一篇:水商品价值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