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德育方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初中阶段,老师要让学生们了解德育的深层含义,这样对于帮助学生们的学习来说有一定的意义。能够让德育之花在学生们时期盛开,学生们会学到更多关于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有利于让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更加的优秀,走出学校后,能够代表学校彰显更加优秀的品质。

第一篇:德育方法论文范文

转变德育观念 改进德育方法 构建德育特色

【摘要】学校德育的创新与发展应从经验思维提升到理性思维,在注重方法手段研究的同时注重德育内涵的研究与开发,真正认识并确立学校德育的核心价值目标。

【关键词】转变观念尊重需要构建模式

社会是否和谐,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群体素质的提高。群体素质的基础在于学生时期的培养。学校根据自己的文化积淀和教育特色,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应该始终把德育作为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最基础的教育,从实效性出发,在探索德育规律与创新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学校德育的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完善学校德育的价值目标。因此,在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的今天,学校作为承担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对学校德育核心价值理念的认识和实现这个价值目标的实践与研究显得更为迫切。

在德育实践中,我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系列德育活动为特色,实行系列活动与常规管理相结合,做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相结合,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学校的育人目标是: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全面打好素质基础,“重德育才,要成才先成人”,培养具有个性特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职中生,为学生的未来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

一、构建学校德育新体系

1.转变德育观念

长期以来,学校比较多的是依靠经验开展德育工作,各自由经验产生的方法创新虽然有它的作用,但以德育规律的研究视角来看,尚未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长效的、学生渴望接受的、和谐发展的德育课程、系统和方法手段。

学校德育的创新与发展应从经验思维提升到理性思维,在注重方法手段研究的同时注重德育内涵的研究与开发,真正认识并确立学校德育的核心价值目标。按照我国政治制度的要求,学校德育承担起思想、政治、心理、道德等更为广泛的教育内容。因此,必须担负起指导和帮助学生懂得人生规律、科学把握人生、感悟人生真谛、树立理想信念、完善人生发展的作用。简而言之,德育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不仅是社会伦理道德学问,还是一门健康生存与正确发展学问,从中能够获得优化健康生存方式的知识和科学发展的新认识。它客观上已形成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学说体系,是学会做人,优化、完善社会关系,使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一门基础科学。学校德育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生命价值的丰富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德育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理念基础上,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的价值的集中体现;德育应该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是紧密联系的,体现的是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注重发展个性,注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学校德育应该是使学生学会做人的科学导航基础性课程,它的生命力在于能够成为帮助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在积极适应和参与社会进步与社会建设中实现个人价值。

2.尊重和满足“两个需要”

改进学校德育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学校德育规律,并且明确学校德育的核心价值目标——从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得人生的成功与发展出发,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使学生掌握如何从人生意义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从而使自己发展得更好。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工作要坚持尊重和满足“两个需要”。

(1)学校德育要满足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

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以德育专职队伍与全体教职工达成共识为实施德育的思想基础,形成团队合力。德育虽然有政治工作的要求成份,但不完全等同于政治工作,它必须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发展。它既有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又有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不能仅仅作为对学生的目标要求,应该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与社会理想、职业理想、个人的生活理想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大胆正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主客观条件,增强自主发展的动力;养成教育也不仅仅是为了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在提出行为规范要求的同时,应该向学生传授行为技巧,传授行为科学,引导行为智慧,优化行为表现,提升行为能力和层次。也就是在对学生提出该怎么做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并通过实践去体验,进一步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做,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好处,以及怎么才能做得更好。因此,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实施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愿意接受,成为自己的需要。这是一项基础性的、有规律可循的教育活动。

(2)学校德育要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是由认识支配的,并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是德育的重要功能和职责。德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成长发展得更好。这个价值目标,能坚定学生的追求,成为行动的指南,起到名至实归的效果。我们从事德育工作,既不能把它看成是一项任务,更不能把它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关键是落实教书育人。

3.发挥灵活机制

学校德育在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不言而喻,而德育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却同样不言而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使我们不仅看到德育在国家领导人眼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看到基层德育工作者对改革德育工作的迫切要求,焦点在如何充分发挥德育的功效,体现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高级目标(如理想信念等)的教育中,如何使其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把理想信念教育的规定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学生逐步认识、提升当今学习生活的意义上,使他们逐步达到领悟点。通过“远”与“近”的联系,找到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需要的最佳结合点,这就是德育应起的作用。比如,我们向学生提出,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符合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中职生这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同时组织学生联系自己,联系现实社会,引导生涯设计,进行社会考察,相互交流,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根据不同的情况列举生动的案例。同样,在道德规范的养成性教育中,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联系起来,授予行为技巧、正确的行为方式、指导了解有智慧的行为特征等。因此,我校开设文明礼仪课,开展“团员之家”、感恩教育等活动,建立系统化的校本德育课程包,以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从而有效地发挥德育的功能并体现德育的生命力。

4.实现“三个和谐”

让和谐意蕴充盈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为职中生成就和谐人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造就一大批建设主力军,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光荣而艰巨的时代使命。要履行好这个使命,和谐德育必须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不懈的创新目标与追求。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是充满生机性、体现时代感、富于创造力的一项条理、融洽、透射出和谐美的育人实践活动,其本质是实践的,其运作是和谐的。

(1)人际和谐:实现德育目标的首要前提

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学校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教育,承担着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自我完善意识的任务。完成这个过程,师生人际关系状况对德育接受效果有着决定影响,必须调整好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的态度,使二者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一是德育工作者要研究学生心理需求,客观地分析职中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做到“知己知彼”;二是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消除隔膜,使学生产生“自己人”的感觉;三是要学会把德育内容“活化”,从解决学生生活、学习、择业等实际问题入手,促进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四是引导学生自觉修德,大胆放手,指导学生自发开展有利于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充分发挥的育德活动。

(2)管理和谐:德育成效的切实保证

学校管理系统的和谐与否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而德育管理的和谐一定程度上也在制约着学校整体管理的质量。管理与和谐是相互促进的一对范畴,没有管理,和谐就缺乏基础,没有和谐,管理就缺乏方向,学校德育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形成一个全员德育的工作局面。一是要更新德育观念,通过引导、教育,使学校教师摒弃思想上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的思维局限,秉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优良传统,主动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实习实训与就业指导等各项工作与德育工作间的联系、渗透和融合;二是健全管理机制,保证落实好德育工作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德育投入;三是在管理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德育运行在和谐状态下进行。

(3)环境和谐:学生德行成长的肥沃土壤

职中生的道德形成、发展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这些有机情境。让学生学会判断并吸纳这些情境中“情”的有益养分,使其在品德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职责。必须努力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肥沃的成长土壤。首先,校外环境与校内环境要和谐。积极争取社会各行各业和广大家长的支持,塑造适应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其次,校园内部诸子环境要和谐。校园文化环境、专业建设环境、师生人际环境等子环境构成学校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些子环境中德育氛围形成与否、程度深浅及子环境间德育目标与方式的整体协调性,在促进学生加强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和对其本身和谐、全面发展的深入理解上至关重要。

二、构建走向主体实践的学校德育新模式

学校德育的主要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处于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而达到领悟点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重要的是必须为他们打下扎实的认知和认识基础。德育的作用最终应该充分体现在学生的道德行为方面。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校的特点作出比较明确的安排,保证主题德育与学科类教学活动有一定比例的时间与空间,重在基础性、养成性、系统性、联系性、激励性,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两个层面的教育中,有针对性地架梯登高、以情景感染,使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更富有理性的思考和积极的行为动力。

我校从以下途径入手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

1.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指导性的分段德育目标

根据各年级学生个性特点、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制定分段德育目标。

2.增加学生课外活动及研究活动的比重

把学生社团、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纳入学校常规管理;鼓励学生以研究小组的方式进行小型的科研活动;某些学科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共探的合作学习。

3.探索符合我校特点的德育管理模式

真正推进素质教育,既要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又要考虑其全面发展;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自主性,激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与创造潜力;在运作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科学、民主的特点,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身行为的主人,自主教育的主体。

4.教师用宽容理念营造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

(1)科学认识宽容理念

正确认识与处理宽容理念与日常教育的关系;研究正宽容、临界宽容、负宽容的区别;研究其操作方法等。

(2)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仅能在学科教学及学科教学以外的授课时间,而且能在学校生活的各个领域主动关心并悦纳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自发地产生学习兴趣;真正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营造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做楷模。

(3)营造良好的生生关系

根据时代要求,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自身发展营造一个有效的自主教育环境。

根据时代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对五自精神(自尊、自爱、自信、自主、自立)分阶段提出细化性的达成目标,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尊重独立的人格和个性。通过不同的途径,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真正认识自己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状况。

5.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参与现代竞争与合作的重要保障。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是我校的一个薄弱环节,只限于做心理测试和分析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深入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方面还有待加强,我们将分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工作,使我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为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创造理论条件。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因此,作为基层学校,应对学校德育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探索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丰富关于学校德育的理论和青少年道德发展和形成的理论研究,为实施以德治国的重大方略架起新的支点;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为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自我教育新论》 蒋自立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年出版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4]《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纲要》

作者:吴秀文

第二篇:探究德育方法,让德育之花盛开

【摘要】在初中阶段,老师要让学生们了解德育的深层含义,这样对于帮助学生们的学习来说有一定的意义。能够让德育之花在学生们时期盛开,学生们会学到更多关于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有利于让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更加的优秀,走出学校后,能够代表学校彰显更加优秀的品质。能够让学生们的教育道德品质之花盛开,这是学校非常希望看到的现象,并且也会鼓励老师在课堂当中,要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德育的学习方法,这样他们学习效率会更高。

【关键词】探究 德育方法 教学模式

【正文】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很多学校都改变了之前的教学方法,在上思想品德课时,能够让学生们对于德育学习更加的有兴趣,让德育之花盛开。学习德育课时,只学习课本当中仅有的知识,会让学生们感到非常的枯燥,这样是不利于学生们对于德育学习进步的。所以德育老师也在课堂当中努力的创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样能够使学生们感到德育课是非常新颖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但是根据最新的社会调查报告显示,部分初中老师在对于德育方法教育方面当中,并不能够引起很大的重视,这样会不利于学生们思想得到进步的,更不利于学生们能够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质。

一、初中德育教育方法在国内的现状

很多初中老师在教育学生们德育方面的知识时,内容都是非常的枯燥单一,这让学生们学起来是非常无味的,渐渐地会让学生们失去对于学习等于教育的兴趣。但是在新课改之后,德育老师彻底改变了之前的教学模式,采用了更加吸引灵活的教学方法,这样在课堂当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就会非常的集中,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老师的教学效率也在慢慢的提升,这是学校和老师都是希望看到的现象。但是也有部分初中老师对于德育的教育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是不利于学生们跟上时代步伐的进步。为了解决这些现状,学校也正在创建更加有风气的教学课堂。

二、促进初中德育教育方法,使德育之花盛开的措施

2.1改变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

很多初中生都是非常喜欢有趣并且新颖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吸引他们在课堂当中的学习兴趣。老师要根据学生们的年龄要求,随时的调整教学模式。因为初中生这个年龄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在课堂当中会不认真的听讲,甚至在课桌下搞一些小动作,这是课堂当中绝对不允许出现的现象。例如思想品德老师可以给学生们上一节人生哲理课,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们感悟人生,这样他们就能明白当前的学习是有多么的重要。让学生们阐述自己对于德育观点,这样老师就能够从学生的角度了解现在对于德育学习的现状。

例如:在课本《丰富的社会生活》这一节内容当中,主要是要求学生们能够根据丰富的社会生活让自己的德育品质变得更加优秀,吾出更多的德育深层含义。其中“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出几道关于这方面的题型,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答辩,在答辩的过程当中就能够体现学生们在德育品质方面的养成如何。在课堂当中,老师也要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回答这方面的相关问题,有利于学生们健康的成长。

2.2老师灵活运用多媒体与德育课堂相融合

因为现在正处于互联网大时代当中,多媒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应用也是非常的广泛。所以德育老师在初中课堂当中,要灵活的运用多媒体与德育课堂相结合,这样老师的教学效率会非常的显著,学生们在课堂当中的表现情况也是非常优秀的。例如老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几个关于德育的案例,对于这种案例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当自己处于这种情境时,自己应该怎么处理这种事情,这些都是体现出学生们德育品质的最佳阶段。让学生们进行组队或者是个人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学校领导也是非常重视德育老师的教学方案,并且在每周会不定时的到课堂当中进行听讲,对老师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这样也能够使老师的教学取得明显的进步。因为学生们的德育品质与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帮助学生自身养成优秀的综合素养来說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学生们在这个年龄阶段当中,能够让德育之花盛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并且在学校每周也会举行关于德育的教育活动,让学校的几位代表学生进行演讲。

例如:在课本《社会生活讲道德》这一节内容当中,主要是让学生们能够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这些都是学生们德育教育当中的学习内容。其中“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尊重他人,希望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老师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几个关于道德生活的案例,然后让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情况讲述一下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对于学生们德育的培养来说,有一定的帮助。

【结束语】

让初中学生们学习德育课程,能够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教育品质,培养学生们综合自身的素养,并且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也会灵活的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并且利用多媒体与课堂相融合,这样才能够使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们也会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 田雁. 铸魂提素质 立德育新人[N]. 大同日报,2021-09-10(002).

[2]记者 王鹏 施雨岑 孙少龙. 铸魂立德育新人[N]. 新华每日电讯,2021-09-09(009).

作者:黄荣贵

第三篇:杜威德育方法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摘要: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在德育理论中提倡探究式讨论提高法、活动式训练教学法以及社会式学校育人法。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总体效果良好,但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从我国中学目前的实际出发,寻找解决办法;另一方面,更需要借鉴国外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杜威;德育方法;中学德育;启示

中学德育是按照社会需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通过对杜威德育方法论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其中可供我们借鉴之处,这对我国中学德育实践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杜威的德育方法

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在德育理论中提倡探究式讨论提高法、活动式训练教学法以及社会式学校育人法。

(一)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

杜威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而不是教授“关于道德的观念”。“道德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指指导行为、具有方向作用的观念,可以说它是性格的一部分的观念,与行为者的人格是同义的,它可能在行为者的意识指导下付诸实际行动。而后者只是有关道德的知识和信息。行为者尽管认识,甚至掌握它,也未必付出真正的实践活动。所以,杜威指出在学校通过直接的道德教育,向儿童传授关于道德的知识和信息,他们是可以获得很多关于道德的知识,但是不付诸道德实践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杜威认为,必须要采用以学校的全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为媒介的间接性道德教育方式,提出了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

杜威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第一,“要通过学校生活进行道德教育。”[]杜威认为,在学校中要引进公民的生活,并让儿童去适应、参与这种生活,以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参与能力和改造能力;第二,“要通过全学科教材进行道德教育。”[]杜威认为,要按照社会标准来改造教材,增强各教材内容的社会性,保证各个学科具有丰富的道德内容,发挥各种教材的德育效应;第三,“要通过教育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杜威认为,学校要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在教育方法方面,必须应用诉诸于儿童的构筑本能和表现本能的教育方法。既不能采用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不能简单采用激发外部动机的方法,而是要发挥内在动机的作用。

(二)德育理论中的具体方法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遵循儿童自身德行发展的规律,结合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杜威主张的德育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探究式讨论提高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提供给学生,或者设计出一些道德两难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好奇心与思考,引起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探究式讨论。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传统教育的强制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因。

其次,活动式训练教学法。杜威认为,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或者从课程中学来的知识是没有什么道德价值的,只有在经验中获得并检验的知识才具有道德意义,道德教育更应该重视道德行为的训练。为此,他主张学校教育应以一种“主动作业”活动的方式代替让学生“静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道德行为的训练是学生获得道德真知的关键举措。

再次,社会式学校育人法。杜威认为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教育作用,突出的表现在人们语言能力的获得、道德习惯的养成等方面。他主张学校生活要与社会生活相接轨,要与儿童的生活相接轨,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主张,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的契合点。另外,杜威还强调学校要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活动,认为道德训练如果不参与社会实际活动,就像学游泳不下水,只是反复训练游泳动作一样不可取。他指出参与社会实际活动,不仅是儿童道德品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道德教育效果的途径。

杜威主张把社会生活融入到学校生活中来,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德育。“教育既生长”、“教育既生活”的思想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杜威一向反对灌输教育法,主张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当前,我国的中学德育与过去相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杜威的德育思想,找出我国中学德育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这是加强与改进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举措。

二、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中学德育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教育。另外,德育方法也比较单一,忽视了其他因素的渗透作用。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目前,我国的中学德育在方法上仍然侧重课堂灌输法,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然而真正活跃有效的课堂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的,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只会使课堂陷入一潭死水,奏不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德育是做人的工作,影响和改造的是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因而更需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儿童的人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正符合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而造成部分学生人格分裂的现状。

(二)没有充分发挥其他因素的渗透作用

目前我国的中学德育过分依赖相关德育教材的教学,通过德育教材向学生传达德育的内容与精神,思想政治课承担着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重任。然而,思想政治教师更多的也只是把相关道德规范、法律要求、品德约束等直接灌输给学生们。虽然,很多中学生了解并理解了很多有关德育的知识和信息,但是他们其中很多都没有付诸实践,始终没有摆脱纸上谈兵的困境。中学德育不仅仅只能依靠德育教材的教授、思想政治教师以及辅导员的教诲,还应该充分挖掘其他资源开展德育工作。这些其他因素包括:各学科的教学、校内外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社会各界力量等等。

(三)中学德育的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在我国的德育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标准的灌输,对课本上的硬性规定进行照本宣科。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仍然是主角,德育的气氛仍被教师主导着。虽然学生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他们的心中还是有所顾忌,很少敢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然而,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学生们敢于畅所欲言,敢于表达他们对当前社会各种道德与非道德现象的心声,这恰恰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弊端。

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承担中学生德育主要工作的班主任,往往也只是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之后才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开班会的方式进行说教,让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思想道德教育要从这种灌输的教育方式中走出来,关注学生的自身实践和情境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实践道德、发展道德。

3 A杜威的德育方法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尽管杜威的德育方法是在美国实施,并且针对的对象是儿童,但主体性对象都是人,这不影响我们从中汲取精华和养分,从而推动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德育始终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改变的是人的主观世界,影响的是人的精神与意识。杜威的德育方法论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要遵循学生内在道德成长的规律,注重结合实践,通过实际训练来获得“道德观念”等对我国大中学德育实践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一)更新德育理念,丰富德育方法

德育理念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指导原则,更新德育理念是道德教育改革和发

展的客观要求,是道德教育改革的最高层次任务。当前我国的中学德育理念仍然比较落后,没有真正地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在道德教育中,杜威一直强调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他指出:“一切行为都最终地、主要地产生于个体的内部需要”[],如果忽视个体的内部需要,道德行为就会变成模仿和盲从。因此,道德教育要走向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

德育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德育效果的理想程度,目前我国的中学德育方法仍然以灌输为主,缺乏实践教育。杜威一贯反对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他指出:“有人把感官视为一种神秘的筒子,以为我们能使知识经过这筒子,由外界把知识输入心里去……以为只要使眼睛常常望着书本,使儿童常常听着教师的话,就是求得完善知识的秘诀。”他完全反对这种看法,他认为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国的中学德育课堂也要积极摆脱枯燥无味的灌输,多加尝试采用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另外,中学要积极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道德行为的训练。

(二)深挖德育资源,注重隐性渗透

杜威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只包含在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中,还包含在各学科得教学之中,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以及在学习各学科的内容过程中,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美国学校一直遵循这一原则,将道德教育寓于其它学科的教学中,注重各学科的道德渗透作用。实践表明,美国的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我国的中学德育,也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还要充分发挥各学科的德育渗透作用。事实上,单纯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關键在于怎样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这就要求各学科课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具备超高的道德人格素养。另外,教育过程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堂,还发生在众多不同的环境中。无论是校园、宿舍、食堂、运动场等有形硬环境,还是校风、学风、班风、学校的优良传统等无形软环境无不渗透着中学德育教学的内容。比如有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很注意将其传统相传下去,以此来感化和熏陶学生。哈佛大学1636年建校时所用的校徽上面的拉丁文样“VERITAS”(真理),拉丁文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沿用至今,依然未变。因此,我国一些历史悠久的中学完全可以利用其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来发挥其德育功能。事实上,不管学生是否是真正乐意地接受正规的、显性的德育课程的教育与影响,他们始终都在接受着前述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影响,接受着各类隐性的或者潜在的“课程”的感染与熏陶。这些隐性德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客观的、深远持久的。同时,它对于学生言行举止的影响和控制又是悄无声息的。因此,中学的德育教育,不仅应该注重思想政治课、班会课、法制教育课等显性课程的建设,还应该注重校内外各种隐性课程的建设,做到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设施,整合一切教育资源,形成最大的德育合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

自我教育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因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靠自我教育来完成的。教育者只有巧妙地把对学生的教育转化成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德育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毫无实际意义。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总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单纯地依靠教育者的“教化”与“改造”是不可能完成的。人是高级的动物,有自己的思想,如果受教育者内心接受不了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与内容,他就不可能内化教育者所传授的东西,那么外化就无从谈起了。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受教育者自身心理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教育者要找到突破口,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其自身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最终实现道德信念,情感的内化与道德行为的外化。因此,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方法,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身作用,积极引导受教者进行自我教育,体现自我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王玄武.比较德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唐艳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外科护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终身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