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中栽培技术论文提纲

2022-09-30

论文题目:大球盖菇种质资源评价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ex Murrill)作为近年来在国际食用菌市场上的新生食用菌之一,具备低脂高蛋白质的特征,与现代人追求的健康饮食习惯一致,深受人们喜爱。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其栽培趋势呈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菌株质量参差不齐,优质菌种缺乏,大球盖菇的栽培技术未能建立统一标准。不同地区的栽培原料、栽培模式、栽培时间、管理方法存在差异,栽培过程中存在的病虫害并未明确,导致产量不稳定。本研究对大球盖菇种质资源进行科学评价,针对汉中地区的具体情况筛选优良菌株,并对优选菌株进行菌种的制备条件优化,对栽培原料、栽培模式、栽培期、覆土材料及栽培过程中发生的病虫害进行研究,总结出汉中地区大球盖菇栽培关键技术。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种质综合评价及筛选:本试验对收集的20株大球盖菇进行综合性评价,发现通过体细胞不亲和方法,能区分遗传距离较远菌株,对于相近菌株不能准确区分;利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从18对ISSR引物中筛选出12个适宜引物,共扩增出93个条带,多态性比率为77.4%;对20株供试菌株进行UPGMA聚类分析,遗传相似水平在0.68~1.00之间,在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84时,大球盖菇菌株可分为6个类群,菌株S7单独为Ⅰ类群,菌株S1、S5为类群Ⅱ,DA、H5为类群Ⅲ,S2、S4、D2三个菌株为类群Ⅳ,H1、H2、H6三个菌株为类群Ⅴ,其余9个菌株为类群Ⅵ,其中类群Ⅵ中菌株D5和H4遗传相似系数达到1,结合体细胞不亲和结果可将D5和H4判定为同一菌株,运用传统方法并结合ISSR分子标记方法可有效对大球盖菇种质资源进行评价。进一步通过农艺性状指标,供试菌株的农艺性状存在差异,菌盖直径为3.20~6.53 cm,菌柄直径为2.07~4.82 cm,菌柄长度为4.27~10.56 cm,菌株H1产量相对较高(单箱产量达1100 g),但菇形较差,可作为高产菌株的育种材料。对比发现,菌株D3的农艺性状指标综合表现最好,本实验选择菌株D3作为优良菌株进行栽培技术的研究。2、菌种制备条件优化:通过单因素、Plackett-Burman试验及响应面中心设计方法优化确定大球盖菇液体菌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0.30 g/L、酵母膏3.74 g/L、蛋白胨1.00 g/L、KH2PO42.00 g/L、Mg SO4·7H2O 1.00 g/L、维生素B119.00mg/L;通过在配方中添加不同土壤量制备原种和栽培种,得出添加2%田地土的原种配方,菌丝日均生长速度最好,可达4.94 mm/d,菌丝长势情况较好;筛选出最佳的栽培种配方为Z-2:65%玉米秸秆、15%玉米芯、11%木屑、5%稻壳、2%田地土、石灰1%、石膏1%。3、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研究了不同栽培基质、栽培模式、栽培时间、覆土材料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最终确定大球盖菇最佳栽培基质为70%玉米秸秆、30%木屑;适宜栽培模式和栽培时间分别为畦式栽培、10月中旬;覆土材料为田地土和草炭土比为1:1时最宜,此条件下产量可达:2295.7g/m~2。4、病虫害调查与研究:调查大球盖菇栽培过程中病虫害发生情况,发现大球盖菇的病虫害时有发生,其中霉菌竞争性病害可发生春秋两季;虫害也出现在两季,主要害虫有菇瘿、跳虫等,它们的出现伴随着杂菌的发生。春栽大球盖菇的细菌性病害发生情况最为严重,发生率为4~5%,其病害类型为细菌性软腐病。对该软腐样品进行研究,分离得到14株细菌,通过回接实验验证菌株Sr-7致病性最强,鉴定病原菌株Sr-7为泛菌(Pantoea sp.)物种,系首次发现于大球盖菇子实体上。通过本研究,明确了汉中地区大球盖菇的种质资源情况,为大球盖菇的规模化栽培提供科学参考,也为本地区栽培大球盖菇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大球盖菇;种质资源评价;栽培模式;病虫害;泛菌

学科专业:理学 微生物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综述

1.1 大球盖菇概述

1.1.1 分类地位及栽培简史

1.1.2 营养和药用价值

1.1.3 生物学特性

1.2 大球盖菇种质资源评价方法

1.2.1 体细胞不亲和评价

1.2.2 形态特征评价

1.2.3 分子标价评价

1.3 大球盖菇栽培现状

1.3.1 栽培原料

1.3.2 栽培时间

1.3.3 栽培模式

1.3.4 覆土材料

1.4 汉中地区大球盖菇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优势

1.5 大球盖菇及常见食用菌病虫害研究概述

1.5.1 常见的食用菌病害

1.5.2 常见的虫害

1.5.3 大球盖菇的病虫害研究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大球盖菇种质资源评价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供试菌株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培养基及引物

2.2 试验方法

2.2.1 供试菌株的分离、活化及保存

2.2.2 不同温度菌落形态特征及生长速度

2.2.3 菌株间体细胞不亲和试验

2.2.4 各个菌株间的ISSR标记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间的体细胞不亲和评价

2.3.2 菌丝适宜生长温度评价

2.3.3 ISSR分子标记评价

2.3.4 农艺性状评价

2.4 小结

第3章 大球盖菇制种技术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供试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试验试剂

3.1.4 培养基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菌株活化及摇瓶培养

3.2.2 菌丝干重的测定

3.2.3 响应面法优化大球盖菇液体培养基

3.2.4 原种、栽培种培养配方筛选

3.2.5 数据分析及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液体培养基的优化

3.3.2 大球盖菇原种配方的筛选

3.3.3 大球盖菇栽培种配方的筛选

3.4 小结

第4章 大球盖菇的栽培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原料及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1.4 培养基

4.2 试验方法

4.2.1 不同培养基质与栽培模式对大球盖菇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4.2.2 不同栽培时间对大球盖菇产量的影响

4.2.3 覆土材料对大球盖菇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2.4 测定项目及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培养基质与栽培模式对大球盖菇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3.2 不同栽培时间对大球盖菇产量的影响

4.3.3 覆土材料对大球盖菇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大球盖菇病虫害调查及细菌性病原的分离鉴定

5.1 材料与仪器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及器材

5.1.3 培养基

5.2 试验方法

5.2.1 调查方法

5.2.2 细菌性病原菌分离纯化

5.2.3 细菌性病原菌鉴定

5.2.4 细菌性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大球盖菇病虫害情况调查结果

5.3.2 细菌性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致病性验证

5.3.3 病原菌的鉴定

5.3.4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结构工程师论文提纲下一篇:人寿保险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