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培训管理论文提纲

2022-08-14

论文题目:干旱乡村人地系统演化的脆弱性—恢复力整合研究 ——以甘肃民勤县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西北乡村干旱环境变化、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等促使人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为评估这种变化对乡村可持续性的影响,本文按照“环境变化与社会变迁—乡村转型适应—系统脆弱性和恢复力变化—乡村人地系统演进”的逻辑思路,以甘肃省民勤绿洲为例,对乡村人地关系演化与适应进行系统研究。首先,通过构建脆弱性-恢复力整合分析框架,从乡村适应出发,对乡村系统脆弱性-恢复力演化评估,界定乡村人地系统演化态势;进而,以适应性循环与扰沌理论为指导,通过量化数理分析,明确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恢复力演化的动力因素,探索系统动态时间演化效应,农户适应能力对乡村演化影响的尺度效应,剖析乡村人地系统演化作用机制。最后,总结乡村人地演化适应路径,在对案例地人地系统演化反思基础上,基于系统适应性管理理念提出乡村未来发展的适应性优化策略。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相关理论及国内研究进展的梳理,在乡村人地系统结构功能、影响因素和演化过程的理论探讨基础上,构建了乡村人地系统演化的脆弱性-恢复力整合分析框架。研究认为乡村人地系统是由核心层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构成,其与关联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反馈关系,外部环境的风险冲击将会推动乡村人地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变化。乡村系统受外部风险扰动的暴露度、敏感性和调整适应的恢复力大小直接关系系统演化趋势与发展态势。系统脆弱性-恢复力因果反馈循环是乡村人地系统演化的动力,系统反馈循环作用的结果将推动系统不断演化发展到不同阶段,乡村人地系统一般经历开发利用、稳定守恒、释放混乱和更新重组四个适应循环阶段。(2)乡村人地系统演化过程与特征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迁,系统阶段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期(1978-1990年)乡村生态系统逐步恶化,传统农业生产扩张推动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乡村人口温饱问题解决,乡村社会文化与观念更新。市场经济改革时期(1990-2002年),粗放式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剧生态恶化,但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下农业经济收入大幅提升,乡村社会关系网络重构。生态环境治理时期(2002-至今),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缓解了乡村人地系统矛盾,生态恶化态势得到遏制。人民生活水平与社会保障不断提升,但生态治理与乡村发展利益矛盾突出,社会关系网络分化。(3)适应管理策略决定系统脆弱性-恢复力作用效应,影响乡村人地系统发展态势及演化路径,有效的适应模式(行动)能促进系统恢复力提升,降低系统脆弱性。30年来,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模式不断演变,政府适应行动由被动适应向以水资源调控与经济结构调整为主导的主动适应策略转变,而农户生计适应行为表现出以农业转变主导的生计多元化转向。(4)通过构建脆弱性-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对近30年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恢复力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7年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总体呈现出“南降-北升”的趋势,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南低-东北高”的格局。而系统恢复力总体下降,空间分布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其次,1990-2017年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恢复力正循环效应不断强化,乡村人地系统发展态势好转。但系统发展态势空间上出现两极分化格局,湖区乡村人地系统受高脆弱性主导。(5)乡村人地系统演化是影响乡村人地系统的动力因素、作用机制以及系统适应演化路径所构成的系统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地理环境、水资源匮乏加剧的生态环境恶化是民勤县人地系统脆弱性的根源。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理想的恢复力一直受限于生态、经济恢复力不足。各时期系统演化的主控因素不同,其影响因子的作用机制也迥异,乡村人地系统演化的时间效应受人类活动强度、水资源变化、政府政策以及社会发展与制度变迁影响,而农户自然资源利用及方式、认知学习能力以及社会关系网络对乡村人地系统演化存在尺度效应。(6)基于扰沌理论揭示了乡村人地系统演化路径,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自改革开放(1978年)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适应循环过程。其中,1978-1990年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发展处于持续稳定的阶段;1990-2007年人地系统发展由持续稳定向释放混乱阶段转变;2007年-至今人地系统向更新重组阶段转变。(7)基于适应性管理理念提出了乡村人地系统适应路径优化的思路与策略。在乡村尺度上,首先,需要因地制宜的开展乡村生态治理与管理;其次,实施科学有效的水资源调控,不断“开源节流”,进行水资源调控动态监测与评估,以“农户导向”推动水资源管配方案修订,推进水价改革。最后,以效益与节水为导向开展农业结构调整,探索生态农业差异化发展机制,不断创新与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在农户尺度上,首先,政府生态治理与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尊重农民意愿与话语权,保障农户主体地位。其次,政府应引导农户以市场效应导向的生产结构调整,打开农产品销路,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最后,农户自身应增强教育投入和参与农业技术等培训,提高自身认知能力;选择多元化适应策略,避免被动和单一生计适应策略风险。

关键词:乡村;脆弱性;恢复力;人地关系;民勤县

学科专业:人文地理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对象选择及概况

1.4.1 案例地选择依据

1.4.2 案例地区位及概况

1.5 研究数据与时段

1.5.1 遥感影像及统计数据

1.5.2 实地调查数据

1.5.3 研究时段划定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回顾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乡村

2.1.2 人地(关系)系统

2.1.3 脆弱性、恢复力、适应性

2.2 基础理论与方法

2.2.1 系统论

2.2.2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2.3 适应性循环理论

2.2.4 可持续生计框架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乡村发展与人地关系研究进展

2.3.2 脆弱性和恢复力研究进展

2.3.3 人地系统演化与适应研究进展

2.3.4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章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理论与框架建构

3.1 乡村人地系统特征、结构和功能

3.1.1 乡村人地系统基本特征

3.1.2 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要素

3.1.3 乡村人地系统功能

3.2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因素

3.2.1 自然环境因素

3.2.2 人文环境因素

3.2.3 人类活动因素

3.3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的过程和机制

3.4 乡村人地系统整合分析框架

3.4.1 整合框架构建必要性

3.4.2 整合分析框架构建

第四章 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演化过程与特征

4.1 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概况

4.1.1 自然环境概况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1.3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阶段划分

4.2 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期乡村人地系统发展与特征(1979-1990年)

4.2.1 乡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4.2.2 乡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

4.2.3 乡村社会更新

4.3 市场经济改革时期乡村人地系统发展与特征(1990-2002年)

4.3.1 乡村生态整体恶化与局部治理

4.3.2 乡村经济(粗放式)快速发展

4.3.3 乡村社会发展与分化

4.4 生态环境治理时期乡村人地系统发展与特征(2002-2017年)

4.4.1 乡村生态系统综合治理

4.4.2 乡村经济发展调整与转型

4.4.3 乡村社会发展与变迁

第五章 脆弱性-恢复力整合的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演化

5.1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策略演变

5.1.1 政府适应性管理政策

5.1.2 农户生计适应行为

5.2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恢复力演化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2 数据处理与评估模型

5.2.3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化特征

5.2.4 乡村人地系统恢复力时空演化特征

5.3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恢复力响应

5.3.1 乡村人地系统主导态势变化

5.3.2 乡村人地系统态势空间分异

第六章 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演化机理

6.1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内涵

6.1.1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内涵解析

6.1.2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内容体系

6.2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动力因素

6.2.1 数据处理与方法

6.2.2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脆弱性主控因素

6.2.3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恢复力主控因素

6.3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作用机制

6.3.1 数据处理与方法

6.3.2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时间效应

6.3.3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尺度效应

6.4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演化路径

第七章 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管理与优化策略

7.1 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演化思考

7.1.1 适应性管理与思路

7.1.2 系统关键要素变化及影响

7.1.3 系统适应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7.2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路径优化策略

7.2.1 因地制宜主导乡村生态适应管理

7.2.2 科学有效的水资源调控与管理

7.2.3 效益与生态兼顾的发展模式

7.3 农户尺度适应管理与策略

7.3.1 确立农户适应主体地位

7.3.2 强化生态移民和扶贫实施正效应

7.3.3 推动农户自适应选择与认知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形象营销论文提纲下一篇:社会医学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