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关心的问题

2022-10-11

第一篇:企业员工关心的问题

企业最关心的管理问题(总经理)

企业最关心的管理问题

——维新5000家客户3658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

1. 在渡过创业阶段后,激情消失,缺少活力

2. 企业越做越大,老板越做越累

3. 老板驱动企业,离开老板,工作就不能正常进行

4. 老板跑得太快,中高层走得太慢

5. 一竿子插到底,事情解决了,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多,治标不治本

6. 对中高层恨铁不成钢,逼着他们学习、提高,却是皇上不急太监急

7. 虚假“团结”:老板说一,高层马上说一,不敢说二

8. 员工思考,老板行动

9. 张飞领导诸葛亮,公司缺少真正的管理人员

10. 职责不清,“三个领导一个兵”

11. 中高层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不关心自己该做的事

12. 太多的事需要协调,越协调,协调的事却越多

13. 管理者时间不够用,花太多时间救火,火却越救越旺

14. 计划不少,制度很多,执行太差

15. 不开会不知道做啥,开会也解决不了啥

16. 工作不到位、借口一大堆,每人个似乎都很忙,业绩却不断滑坡

17. 订单越来越多,生产应付不了

18. 小企业犯大企业病,程序繁多、部门壁垒、信息不通

19. 销售额增长,却不见利润提高

20. 公司内耗,产生1+1<1的现象,损失巨大

21. 嫡系部队”与“非嫡系部队”、新员工与老员工矛盾重重,很难建立信任与合作

22. 企业高层思想不统一,各自为政,互相拆台

23. 员工“打小报告”换得上级的青睐,上级视之为“忠诚”,“公司政治”泛滥

24. 几个人得势,大多人失意

25. 公司产生特权阶层,元老级人物思想僵化,自以为是

26. 以德服人,以情服人,就不以“法”服人,缺少公开、公正、公平的氛围

27. 强调“道德人、机器人”,就是不承认“经济人”

28. 将员工当做成本,抓绩效实质是变相降低工资

29. 关键制度缺失,工作过于随意

30. 公司没有核心文化,或者核心文化混乱

31. 企业文化、理念只是一种口号,是挂在墙上追求时髦的装饰品

32. 员工不快乐,缺少安全感、忠诚度, “打小算盘、敲怨气鼓、“骑驴找马”

33. 急需人才,跳槽人数却急剧增长

34. 公司没方向,员工没未来

35. 部门工作偏离公司战略

36. 企业要变革,阻力主要来自于高层和当初共同创业的“兄弟”

第二篇:企业职工关心问题

由于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是生产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单方面确定工资的分配,既违背了市场中劳动力供求双方地位平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压低工资成本,侵害职工经济利益的自发倾向性。纠正这种倾向性的有效途径,便是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进行工资平等协商,签订保障职工经济利益的集体合同。

第一,在企业内工会是劳动者一方的代表者,而管理层则是受资方委托的企业一方的代表者,二者在集体协商中的界线分明。不然,便有“角色不清”之嫌。

第二,企业内劳动关系双方的协商应当是平等的。从这个意义讲,为保证双方地位的平等,工会就应当是独立的。不然,便有“立场不稳”之嫌。

第三,工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应当有严格的程序性要求。不然便有“私下交易”之嫌。

第四,工资集体协商是实现职工利益的基本手段。不然便有“偏离方向”之嫌。

上述基本原则,称得上是工会理论常识。在对国内外一些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我们所倡导的理论模式与基层企业工会的实际工作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一是集体协商首席代表(即企业工会主席)大多由中层管理干部兼任;二是非正式沟通成为工资集体协商的关键环节;三是工资集体协商的基调突出互利合作;四是工资集体协商的主要成果体现在工资结构调整方面。

首先,我国企业内的工会主要负责人,除少数国有企业内的专职干部享受同级党政副职待遇外,私营、三资企业内的兼职工会主席,几乎全部是由中层管理干部担任的。现实生活中的这一特点,与我们工会代表性的理论设想和对集体协商的理论设计相距甚远。究其原因,必须承认企业内的中层管理人员成为工会主席,亦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一是中层管理人员担任工会主席,大多是通过民主程序,由职工推选或选举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二是只有中层管理人员,才相对具备更高的素质和拥有更有效的信息渠道,有能力在协商中有理有据地提出工资要求,具有协商谈判的一定优势;三是由于中层管理人员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他们在协商中的分析和观点也较容易为管理方所接受;四是中层管理人员本身也是工薪收入者,工资集体协商是他们自身利益之所在。因此,在看似阵线不分明的企业工会中,由中层管理人员担任的工会主席,恰恰能起到协调劳动关系,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作用,这是我们所始料不及的。

其次,非正式沟通在我国的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形成的惯例和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是有差异的。这个特点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相关的表述来看,西方国家将工会对劳动关系问题的交涉称为集体谈判,而在我国则被称为集体协商,体现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差异性。集体协商大大拓宽了工会进行非正式沟通的渠道。只有非正式沟通才易于避免陷入僵局和对抗,才能更充分地就有关问题进行酝酿和磨合。当然,在我国非正式沟通能大行其道,也有若干其它的影响因素,如协商双方具有企业内上下级的关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人际关系远远胜过制度规范;以及工会缺少展现实力的手段以制约对方等等因素。

再次,在我国的工资集体协商中,合作为主而并非斗争为主是普遍的倾向性。即便在斗

争的方针确定之后,工会也需要区分对抗与非对抗、合法还是非法斗争的界限;即便在合作的方针确定之后,工会也需要区分全面合作与局部合作,通过让步还是斗争实现合作的界限。总之,如何处理劳动关系(劳资关系),永远是工会面对的主题。我国工会在处理劳动关系方面,普遍采取的是在合作基础上维护职工群众权益,这在工资集体协商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在协商过程中,不仅要谈职工工资的增长问题,还要谈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问题;在合同或协议中,不仅有企业对工资增长的承诺,还要有工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承诺;在集体合同的形式上经常是权利义务同时出现。我国工会大多以合作为前提进行协商,在整个协商过程中都体现出合作的主基调。总之,没有合作工资集体协商就可能一事无成。其理由,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我国是各项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只能以这个大方针为前提;建国后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建国初期“劳资两利”的工运方针是正确的;在我国,由于法律上没有明确工会的罢工权,工会不具备采取极端手段的法律依据,合作几乎是解决劳动关系矛盾的惟一途径;企业内部工会干部的位置和处境,决定了工会只能以合作的方式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等。

最后,工资集体协商的最终成果在形式上是工资的总体增长幅度,而实质内容往往却是工资结构的内部调整和变化。工资的总体增幅是协商成果的最显著标志,但总体增幅的比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工会说服企业进行协商的基本理由之一就是工资过低不合理,职工队伍不稳定,会造成人才流失。立足于这种前提的工资协商当然要在工资总量有一定增幅的条件下具体谈工资结构如何调整才能稳定企业内的人才。而在企业内的所谓人才,往往就是那些有经营管理才干、技术专业能力,以及高超的操作技巧和经验的业务骨干。工资集体协商,企业方关注的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以合作为主导,工会方当然要与企业共同解决这个问题。更何况兼职的工会负责人本身就大多是企业内的业务技术骨干,自身利益即在其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相当部分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展现出的特点有其必然性,有其合理性。但也必须看到,这些特点有些违背了工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初衷,如不加限制和规范的话,可能会危害工会的社会形象和基本职责。

如对大多数企业内的兼职工会主席由中层管理干部担任的做法,关键是要强调民主选举、民主程序、民主监督是选任工会主席的基本要求,大多数职工群众的满意、高兴、答应是衡量他们的基本标准。

对大多数企业内工会的集体协商以非正式沟通为主,也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只能在程序、机制上强化透明度,在目标和结果上确保必须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认可。同时要在制度上强化正式沟通和摆在桌面上的协商,避免非正式沟通可能带来的暗箱操作。

对合作为主导的工资集体协商模式,要在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注意防止片面性。合作是主旋律,营造双赢局面,当然是皆大欢喜。但要看到,在利益矛盾面前,没有斗争就没有合作,只有通过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才能实现利益的转化。从工资集体协商的本质来看,工会是主动要约方,是利益的争取者,是当前现实利益的实现者,而对企业利益的承诺,只能是潜在的,是职工利益实现后的必然趋势。就工资集体协商而言,双赢是有先后之分的,是现实与预期的统一,不能混为一谈,也不宜作为束缚自己的条件。

对工资结构调整为主的工资集体协商倾向,要在承认其合理性的同时,抑制其走向有违社会公平的极端。工会从上到下在制定工资集体协商的方针政策法规时,应当强调在集体协商中援助困难群体,保护困难群体。为保证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不忽视企业弱势群体的利益,应明确规定协商代表中按人数比例有一线普通职工和农民工的代表。对这些代表的资格认定,不是有否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和能力,而是能否表达他们代表的那部分职工的利益、意愿和心声。

工会的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在我国方兴未艾,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我们应当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求实态度,不拘泥于理论教条和所谓国际惯例,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特点全面深入地推进这项工作的展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

:“在‘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体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要求,其中包括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等。这表明十七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十二五”期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政府的着力点在哪里呢?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表示:“当前我国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这说明我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十分繁重。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积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不断提高低收入居民群体的生活保障水平,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40)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加快

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

算和收益分享制度。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第三篇:站长所关心的问题

站长就像是一个网站的母亲,每天想着怎样做好自己的网站,给与营养。合肥网站建设认为在其位就要某其责。站长要对自己的网站负责,每天一下的问题必须关心:

1,,服务器加了硬防之后,会不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蜘蛛的爬行与抓取呢,

如果有影响,那么该如何解决为好?谢谢!

答:正常情况是不会有影响。

如果担心,可以关注一下安装前后的baiduspider抓取情况

2,竞拍下了一个域名,然后拿过来做小游戏站,几天后site一下恢复了以前的收录,但之后一直没更新过,用YAHOO查了一下外链,发现这域名以前是做******的,不知道是不是对以后我做小游戏站,有影响呢?比如不给权重?是不是******用过的域名,再做别的站,会深受影响?答:搜索引擎需要一定时间了解域名下网站内容发生的改变。

3,5.23建站,截至6.23为止处于网站版面调试期,期间使用robots协议屏蔽所有搜索引擎蜘蛛抓取;

6.23网站正式上线,修改robots协议开放所有搜索引擎蜘蛛爬取页面;

自上线到现在将近2个月时间,蜘蛛爬取很少,可以说是基本不爬取,到目前为止只抓取/收录首页。首页收录也很奇怪,经常出现今天索引标题、描述(即首页都能正常被索引),第二天又没有标题、描述了。这两个月时间一直如此反反复复,截至最近几天,百度蜘蛛根本不爬取网站了。不知道是什么问题,麻烦 开导开导!

答:请再检查一下robots文件。

4,我的网站此从我的网站改版后,百度流量就急骤下降,百度收录也再不断下降,我每天更新文章百度都会在当天收录一些内容,我site下百度收录量有所添加,但过1-2天再site下网站百度收录量就下降了,而且百度还有网站改版之前的链接。

答:首先,site查询的值仅作参考,详细说明请参考这里h其次,站点改版有很多种(例如改换域名、改换目录、改换版面等等),不同形式百度的处理方式和时间均有所不同。

5,请代我将此问题发至百度站长俱乐部,非常感谢!我的一个网站,已经不带www的域名做了301转向至www的域名上,已经有1年左右;可是搜索网站名字,不带www的域名依然会出现,而www的域名却没有踪迹。

答:301跳转,当前的处理周期的确会比较长。我们已经意识到问题,并且调研并制定了更良好的处理方式,目前正在开发中。本文由信息安全(http://.cn)天眼网收集整理发布!

第四篇: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问题探析

摘要: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已发生变化,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对于企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心理学。

随着全球化发展,国内企业已被快速纳入世界经济的洪流中,许多优秀跨国企业凭借其雄厚实力,对国内企业攻势频频。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人”成为最关键的竞争性资源。如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这需要有效地调动员工积极性。

当前,许多企业领导虽已意识到并开始重视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但受传统思维影响,仍有很多企业继续沿用过去的管理办法。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这种管理方式明显与时代脱节。当然,有的企业借鉴西方的管理经验,大搞物质刺激,注重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和福利等物质因素,却忽视员工心理因素,仍收效甚微。由此看来,企业要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并不是一件易事。

所谓积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指人在心理能动状态下的一种行为动力表现。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重在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动力,这是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根本,也是每一位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管理学无数案例表明,一个企业的成功经营不仅仅取决于它所拥有的资源,很大程度上还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密不可分的。既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来说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提升工作积极性呢?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学科至少包括两种研究取向:心理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是近年的研究热点。笔者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问题,提出如何有效地调动员工积极性。

1从心理学人性观角度进行分析。

人性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西方管理心理学者认为,从传统管理到管理心理学,实际上存在四种对人性的假设: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当前,虽然我国整体上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职业还是人们谋生的唯一手段,薪水是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尤其是人们在收入水平不高且对丰富的物质产品世界充满欲望时,人的行为背后确实有经济动机在起作用。此时,把人看作“经济人”也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能否用“经济人”的人性观来看待员工?物质的激励是否能够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一般来说,管理原则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公司制定规章、程序和职务说明书,所有这些都隐含的假定是“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并不能只从“经济人”这一角度来看待人性,把人与物质看成具有同一性,单纯用物质奖励来保证规章制度的执行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员工价值观多元化,事实证明,高水平的收入不是万能的,高额的薪酬成本支出不一定就能获得理想的回报。现代企业的高级员工决不是单纯的“经济动物”,仅仅提供高水平的薪酬收入还远远无法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企业管理者在看到人们追求物质收入的同时,还应该从“社会人”的人性观角度来激励员工。如果不了解员工的这些特性,就会出现投入很多却收效甚微的现象。为此,管理者可以在企业的发展不同阶段与状况,对不同员工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对于基层员工,考虑到他们对收入的需求,可以偏重于物质激励,如奖金等;而对于中高层员工,则可以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激励员工,诸如给绩效优异的人员提供深造学习的机会以及提供业务发展的机会等措施。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归纳为五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

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下文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如何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2.1从生理需要层次来看。

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最基本的需要,它包括人类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体现在企业管理中,就是要向员工提供物质激励,来达到激励职工工作的目的。常见的物质激励主要有薪资激励、福利激励和股权激励。生理上的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所以对待生活困难的基层员工和没有经济基础的新员工,提高薪水是他们的优势需要也是最好的激励手段。例如,摩托罗拉公司非常重视员工的物质激励,公司在每年的薪资福利调整前,都对市场价格因素及相关的、有代表性企业的薪资福利状况进行比较调查,以便使公司在制定薪资福利时,与其他企业相比能保持优势和具有竞争力。此项计划使员工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2.2从安全需要层次来看。

这是人类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免于灾难以及要求劳动保护、社会保险、退休金等。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心员工的福利,在给员工提供工作保障的同时,也为员工的身心和生理安全提供保障。例如,完善员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使员工面临疾病、年老和失业时不再恐惧,可以安心工作。确保给员工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减少员工跳槽的机会,保持企业的稳定性和发展的连续性。对于有孩子的员工,为其提供儿童照料以及职工子弟学校等额外福利。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极大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和生产效率。实践证明,对企业来说,通过提供各种福利形式来增加职工地位的稳定性,增强职工的向心力,是提高士气一种有效方式。

2.3从社交需要层次来看。

这种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处于这一层次中的人,希望和同事保持友谊与忠诚的伙伴关系,希望有所归属,成为团体的一员。宽松的工作氛围,友好的人际沟通是调动员工士气的一个重要因素。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交需求成为调动员工士气的主要激励源时,工作往往被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为此,管理者应当尽量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比如,建立公共活动环境,提供多种活动载体,让各种类型的人都有自己喜好的交际,从那里找到自己从属于企业这个大家庭的归属感。

2.4从尊重需要层次来说。

它是指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和才干给予承认并给予较高的评价,从而得到别人的尊重并发挥一定的影响力。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他们会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具有更高的忠诚度和积极性,并愿意为此投入更多精力和智力。因此,管理者对于员工不同方面的成就要给予合适的评价,诸如荣誉的激励,以增强员工对自己的价值满足感。例如,安利公司专门对营销人员设立了银章、金章、红宝石、明珠、蓝宝石、翡翠、钻石等奖章,颁发给营业主任及营业经理,通过颁发奖衔来肯定人们的成就、满足尊重的需2.5自我实现的需要。

就是希望工作上有所成就,事业上有所建树,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现代企业中,随着中层管理者在薪酬回报得到满足,管理者不能再继续沿用传统的发送奖金之类的方式来激励员工士气。此时,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层次的员工更愿意追求更高层的内容。如:工作自主性、任务挑战性以及权利需求或成就需求等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职位个性化激励的方式,提高这一阶层员工的积极性有明显效用。

3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提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通过公平理论的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劳动投入包括经验、教育程度、专业技能、努力程度、工作时间等;公式中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成就、认可、表扬等。公平理论公式表明:员工一方面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历史的比较(纵向比较);另一方面,还把自己付出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社会比较(横向比较)。当发现比例相当时,会认为公平,心情舒畅。如果发现比例不当,会认为不公平,内心就会不满。

在激励理论与激励手段充斥管理领域的今天,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也是很有效的原则———公平。公平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首先是薪酬的公平。在现在的企业薪酬结构中,一般都包括职位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工资。

每一种评估都要把握好公平,保证同工同酬,不同工要有合理的工资差距。其次是招聘时的公平、晋升机会的公平等。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情绪,影响激励效果。据调查,在企业中,员工不公平感的产生主要体现在薪酬制度、福利制度、选拔制度以及深造培训制度等几个方面。

目前许多企业,为了激励员工,常常将隐形收入和灰色收入作为薪酬的一次补充。这种补充的表现形式多为临时性补贴、一次性福利或性的奖金等。不少隐形收入的初衷是为了弥补正式薪资的不公平。但事实上,由于收入是隐性的、临时性的,没有明文规定来保障,因中间的差异反而加重了员工对公平性的质疑。同时由于给付标准不明确,弹性过大,很容易引起员工相互猜疑,从而成为员工产生不公平感的诱因之一。从而改变原来的劳动动机,降低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公平理论,并尽可能完善各项制度,从制度上缩小和消除员工的不公平感。

通过以上三个比较典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企业员工积极性的分析,可以看出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对人力资源管理乃至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是企业活力之源和竞争之本,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实现自己战略的关键因素。企业要想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学会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企业员工的实际发展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建立相应的制度,注重对员工积极性的问题的研究与关注。

参考文献。

1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郭丽红。对事业单位员工激励的分析[J]。

管理与实践,2005(9)。

4杨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人力资源开发[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12)。5路天祥。浅析影响企业员工积极性的因素与对策[J]。山西政报,2001(1)。要。

第五篇:当前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培训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员工培训的力度,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现状却是国内企业的培训体系状况与企业面临的发展需求及竞争不符合,培训只注重形式,培训实践效果差,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等现象,造成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许多企业的培训,只是简单按照培训流程来安排及搭建培训理论体系,便于培训体系建立的操作,而不能体现培训与企业发展及人员发展的关联性。

一、当前企业员工培训存在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对培训目的不明确,执行力度不够

培训的首要目的是满足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的需要,但是有些企业管理者并不清楚公司人力资源的瓶颈所在,不但没有将实施的培训工作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而且更没有将培训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这样就造成了培训工作仅仅满足了企业的眼前利益和企业的短期需求。有些企业甚至于将培训视为一种盲目的应急式、救火式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培训的短期行为,失去了培训的真正目的和意义,不但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而且更不能将培训内容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培训人力、物力的浪费,企业不但没能培训出优秀的管理、技术储备人才,而且也损失了资金,最终也没能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更糟糕的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引导,管理层和决策层领导的培训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二)员工参加培训积极性低致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是必要和必需的,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培训更是企业增加活力,培养和储备高素质、高技能、高科技人才,拥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对培训的态度淡漠,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是排斥,那么其培训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企业则会是直接损失者,花钱却收效甚微,也有可能会出现负面效应,使员工更加漠视培训,亦有可能使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影响企业的稳定和发展,长此下去便形成了恶性循环。当今的社会条件下,一些企业也面临着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的境况,在企业文化不健全的情况下不可能会存在培训文化浓厚的氛围,所以员工不会真正形成终身和动态的受教育理念,安于现状者居多,更谈不上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积极主动参加企业培训的情况,在加上企业传统的培训模式,内容单调,不但影响了实际效率,更没办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可见,培训的成功与否与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程度息息相关。只有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的条件下,培训才能真正成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中的自身需求,才能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动力,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

(三)培训内容和方法单一,缺乏新意

培训的基本要求是“学以致用”,要求培训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但是我国企业对培训内容的选择却不是很清晰,大多存在跟随社会热点的倾向,其缺乏实用性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追求表面形式,例如,一些企业家为拿到MBA不惜出高额费用,对企业到底能有多大意义无人问津。针对不同的对象实施相应的培训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员工培训的内容与知识要与技能及工作要求相一致,培训后要学会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能够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同时也能增加企业凝聚力;管理人员的培训也要根据工作内容而有所侧重,虽然都需要学习协调、沟通和激励的能力和手段,但也不能完全一致。品德优势往往能弥补人的知识、技能和学历的不足,也只有一个具备优良品德的人,具备责任感、进取心和善沟通协调的人才能将所有素质聚集起来,才能淋漓尽致地将人力资源潜能发挥到极致,所以注重企业员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注重价值观的培训异常重要。另外,培训的内容需要先进和超前,特别是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培训的内容能够使管理和技术人员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领域,能够使他们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训应有的效果,企业才能真正从中受益。

现代的培训方法虽然很多,但是我国企业的培训方法还是很单一,属于静态教学,大多数是以灌输式为主,单向教学,没有互动,学员以听为主。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管理者缺乏对培训专业知识的认识,认为培训如同学校教育,同样的,很多的培训课程也习惯性的单纯讲授,对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知之甚少,所以培训与实际脱节,培训效果不明显,效率低下。

(四)缺乏系统的、健全的培训体系

企业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系统化、程序化、科学化体系,是培训需求、计划、实施、评估、评估反馈等各个模块的有机集合体,绝对不能淡化或者取消任何一个方面 。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企业员工培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单独成立培训部门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真正重视培训,培训效果很不明显,所以企业员工培训体系更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建立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切合实际的企业员工培训模式。

1.缺乏深入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之前对员工需求的培训分析工作是最基础的工作,同时也至关重要,是培训工作流程的首要环节,培训需求的分析是培训工作能不能有效展开的保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员工(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工作人员)的个人需求和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外部力量(法律的规定、顾客的要求、新技术的出现等)、内部环境(组织发展方向的变化、工作变化、人员变化等)等各种情况的改变都会影响培训的效果,所以,如果

企业管理者仅仅是对培训抱有良好的期待和愿望,却没有对培训的需求进行深入的、科学的分析,那么培训就会缺乏针对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其培训结果可想而知,不但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而且造成了人力资源的闲置。

2.缺少有效的评估机制。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培训评估体系,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的方法比较单一,结果的评估工作也仅仅是停留在一个简单的考评上,事后亦不做跟踪调查,从而造成了培训与实际相脱节。有些外包的培训,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仅仅是能够最终持有培训合格证书。另外,员工经过培训后,企业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事情原来怎么做现在依然如旧。这样一来,并不能起到考评培训效果的作用,在培训上的巨大投入并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如果缺少有效的培训评估机制,那么培训也只是一种形式,对企业没有任何作用,其存在也是可有可无。

二、当前企业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对培训的认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培训由排斥到接受,由接受到认可,再由认可到推崇,都可能遇到各种问题,从而陷入种种误区。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应该纠缠于企业已经出现的问题,而是应该及时警觉,并追寻问题发生的深层原因,及时改进。通过对培训现状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造成目前培训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培训的认识存在误区

误区一:流行什么培训什么。有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培训内容的选择不清晰,很容易受到媒体炒作的影响,从表面上看,许多企业的培训或许办得红红火火,但实际上是无的放矢,效果不一定理想。

误区二:“培训只是培训部门的事情”。企业的高层会有这样的认识:培训部门负责培训,员工素质不行是培训部门培训得不好,而不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培训部门就好比“一个孤独的漫步者,在企业中独自行走,低头沉思,他们不了解外面喧哗的世界,外面的人也总是向他们投去仰慕中略带轻蔑的一瞥”。这就是培训部门尴尬的角色。

误区三:“培训万能论”。“培训万能论”认为培训是解决企业面临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或对培训的功能和作用的期望过分夸张,认为企业只要经过短暂的培训,就可以立刻提高业绩,击败竞争对手。

误区四:“培训部门下论”。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领导人而言的,部分干部认为自己是领导,参加培训是一件丢面子的事。这样的人往往对培训抱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培训只是针对一般员工和基层管理者而言的,作为领导,有知识,有经验,本身就是人才,只

要组织培训就可以了,而没有必要参加。

(二)对培训缺乏重视 ,尤其缺乏对基层人员的培训。

虽然近几年来,企业对培训的投入越来越慷慨,从表面上来看,企业确实对企业员工培训越来越重视,但是,很少有企业能够把培训的重视坚持下来,培训工作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尤其是当培训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理想时,培训工作就难以为继,因此企业还是没有真正做到重视培训。另外在培训经费的使用上,企业领导培训经费占到了一多半,而用于大多数基层员工的经费却很少,这种情况几乎存在每一个企业。企业的发展说到底靠的是占人数绝大多数的基层员工,这样的经费使用显然不可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领导者素质不高,忽视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对企业员工培训的认同程度和企业领导者的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成正比关系。企业的领导人可能在产品开发、质量和营销上都下过功夫,但是结果却事倍功半。这是由于领导者抓问题没有到点子上,根本的问题,是员工的素质提高没有得以解决。员工的潜力既然没有得以发挥,那么产品的开发、质量和营销都是空话,不仅如此,已有的结果也会慢慢消失。培训作为提高员工的素质的主要途径应该受到企业领导者的足够重视,而企业领导者忽视培训问题正是说明了企业的领导者看问题比较肤浅。

忽视企业员工培训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没有重视员工。现在,只要打开有关于管理方面的书籍或是点击相关的论文,都会看见“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人才是企业的动力之源”、“人是企业的立足之本”等之类的话语。诚然,在当前这个“以人为本”成为主题的时代,不拿员工当回事确实是冒天下之大不讳。然而,忽视企业员工培训,剥夺员工发展的权利,断送员工的前程不正是违反了“以人为本”的本意吗?说到底,企业还是没有认识到员工的宝贵之处,没有意识到企业的前途是和员工的素质和发展密不可分,企业要想发展,只有先把员工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希望,而企业员工培训正是提高员工素质的捷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求职申请表填写范本下一篇:期中考试教务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