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绩效审计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绩效审计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为进一步提高烟草企业的运营效率,树立烟草行业取之于公众、服务于国家、回馈于社会的良好形象,迫切需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改变目前着眼于发现被审计单位以往存在的问题和错弊的“向后看”审计向关注被审计单位未来的“向前看”绩效审计转化。

第一篇:企业绩效审计论文

企业绩效审计标准初探

摘要:企业绩效审计标准是指衡量、判断企业经济效益高低与优劣的准绳,也是审计人员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科学的绩效计量体系,缺乏公认的缋效审计标准。本文在介绍企业绩效审计的涵义与标准的基础上,从保全性、合法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方面构思了基本框架,旨在说明企业绩效审计的标准不应该是单一的标准,而应该是标准的集合。

关键词:绩效审计 标准 经济性 效率性 效果性

一、引言

绩效审计是对一个组织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评价,在国外一般称为“3E审计”。由于绩效审计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行业、部门、单位和城镇居民,使得绩效审计对象千差万别,衡量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和尺度难以统一,给审计师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困难。建立绩效审计计量体系,旨在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为审计师进行绩效审计提供明确的目标。审计师在绩效审计过程中,根据什么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查取证,对所掌握的审计证据进行鉴别、分析和判断并推导出审计结论,这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计量被审事实,界定经济效益质和量的标准。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其中,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即支出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即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即是否达到目标。绩效审计的目的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促进资源的管理者或经营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绩效审计是由政府和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的。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构进行,而上市公司绩效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本文的着眼点是针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展开论述的。政府审计机构对企业进行绩效审计,将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与同行业的差距等情况报告给企业,有利于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使企业重视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审查与评价投资项目可行性,遏制重复投资,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企业绩效审计标准回顾与分析

(一)企业绩效审计标准的回顾 目前在绩效审计领域主要有以下三种绩效评价体系作为企业绩效审计的标准。(1)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财政部、原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原国家计委联合印发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重点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项目内容,通过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对企业效绩进行层层深入分析,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经过几年的实践,2002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计委对《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修改了某些指标,制订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基本形成了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定性分析为辅助,定量与定性分析相互校正的综合评价体系。基本指标与修正指标的设置,较合理、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绩效,有利于国有资本的保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标志着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在我国的初步建立。这是目前我国最权威的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方法。(2)平衡积分卡(BSC,Balanced Score Card)绩效衡量系统。该系统是在1992年由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S.卡普兰教授和其同事大卫·诺顿教授发明的。“世界500强”中有80%的企业在应用平衡积分卡。平衡积分卡是围绕企业的长远规划,制定与企业目标紧密相连、体现企业成功关键因素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而组成的绩效衡量系统。它是从企业的战略出发,将企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任务和决策转化为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目标,然后再把目标分解成财务状况、顾客服务、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项指标。(图1)为BSC基本思路示意图。(3)经济增加值(EVA,EconomicValueAdded)绩效评价体系。美国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在1982年提出了经济增加值的概念,建立了EVA的管理模式,1991年他们又提出经济增加值的指标。经济增加值,也就是经济利润、剩余收入,简单的说,就是公司经过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减去投入的全部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其公式为:EVA=调整后税后营业净利润一资本成本=调整后税后营业净利润一资本投入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ACC)

其中,资本投入额=权益资本投入额+债务资本投入额;WACC=权益资本比重×权益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比重×债务资本成本率。在EVA方法中,对税后营业净利润的调整内容达到200多项,通常包括研发费用、商誉、初始投资、资产清理等,企业具体运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企业绩效审计标准分析与评价 本文对以上标准进行简要的评价,力求构建企业绩效审计标准的框架。由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形成了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定性分析为辅助,定量与定性分析相互校正的综合评价体系。基本指标与修正指标的设置,较合理、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绩效,有利于国有资本的保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但是这种传统的绩效审计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标准片面追求财务指标,许多对企业经营管理有着重要影响的非财务指标没有涉及,势必会造成企业管理层过分重视取得和维护短期财务成果,影响企业长期竞争能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视不够,缺少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指标,而且它使用的是年度的财务报告资料,不能衡量企业的发展趋势;对现金流量指标的关注不够,因此应将一些有价值的现金流量指标也纳入到体系中;某些指标设置的权数比重分配欠妥。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财务效益状况指标的评分权重最高(42%),而发展能力状况指标的评分权重则较低(18%),评议指标的评分权重为20%。权数的主观性越强,评价结构的客观性越差。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所以应加大企业发展能力指标的权重。平衡积分卡绩效衡量系统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全面、系统地考评企业的经营绩效,克服了单一财务指标体系的不足,有利于战略性竞争优势的正确评价和管理者的正确决策,体现了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平衡计分卡中,“学习与成长”是核心,“内部经营过程”是基础,“顾客服务”是关键因素,而“财务”仍然是最终目标,四方面的综合评价全面反映了企业的业绩。在保持对财务业绩关注的同时,平衡计分卡清楚地表明了长期的公司价值和业绩驱动因素的关系。应该说,BSC不仅从财务的角度,而且从战略角度体现了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思想。然而该绩效衡量体统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中的各种财务指标可能在评价时发生冲突,非财务指标的确定也有很大的主观性,而且这么复杂的体系也存在操作的难度。经济增加值绩效评价体系由于

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因此真实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对于EVA来讲,尽管传统的财务报表依然是进行计算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是它要求在计算之前对会计信息来源进行必要的调整,尽量剔除会计失真对绩效评价的影响。此外,它将股东财富与企业决策联系在一起,注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显示了一种新型的企业价值观。但是该绩效评价体系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适用范围的局限,研究标明,EVA不适用于金融机构、周期性企业、风险投资公司、新成立企业等企业;EVA使用资产历史成本,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只注重财务方面的评价,忽视了非财务方面的评价;EVA是历史性的而不是前瞻性的,无法计量一家企业在行业中创造财富的相对地位。

三、企业绩效审计标准构建

(一)绩效审计标准的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至少七个坚持,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以人为本。所有这些“坚持”结合起来意味着要求我们国家的整体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必须得到极大的提高,为此,加强绩效审计已成为我们国家整个审计工作的重要战略选择,同时也是历史的和现实的选择。以怎样的标准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计量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关键。科学发展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计量标准,但却指出了计量标准的一般原则,即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认为,这一原则也可作为我们制定绩效审计标准的一般原则。绩效审计的本质含义是“3E”,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它们的实现必须以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前提。

(二)企业绩效审计标准架构 从绩效审计产生的根源来讲,绩效审计要代表社会公众对政府和企业行为进行监督,这是绩效审计的第一重责任;从绩效审计的实施过程来看,绩效审计要代表政府主管部门了解企业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和意见,这是绩效审计的第二重责任。绩效审计的目标是促进受托经济责任中的绩效责任得到全面有效地履行。因此,在具体制定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计量标准的设置。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企业。传统的企业绩效审计是以财务审计为主的,主要是确定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否根据会计准则公正的说明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平衡积分卡绩效评价系统中,虽然引入了非财务指标,但是由于部分指标的量化工作难以落实,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企业的绩效审计工作中,还依然是以财务审计标准为主。因此,在标准的设置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非财务指标的量化问题以及如何用非财务指标进行企业的绩效审计。

(2)经济指标的设置。既要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短期绩效指标,又要重视反映经济发展的长期绩效指标,使短期绩效指标服从于长期绩效指标,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衡量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中,应该增加可持续增长比率这个指标。可持续增长比率=净资产收益率×(1-股利支付率)。增加可持续增长比率,可以进一步衡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增长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和企业的股利政策、以及企业的再融资政策密切相关,也与企业的销售规模、营运能力、资本结构等诸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将各个因素协调好,才能使企业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构建企业绩效审计集合标准。(图2)为企业绩效审计标准设计思路。保全性标准是指企业的经营者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是否保证了受托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就国有企业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国有企业就是国有独资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在国有企业里最主要的资产是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并由代表全民利益的人民政府来集中行使所有权,并且是收益的最终索取人。西方国家存在着及其根深蒂固的观念,即管理公共财产的人必须向公众说明财产的使用情况,而不能将其作为自己的财产任意处置,这一观点也正在得到我国普遍接受。因此,对企业进行绩效审计,要在财务资料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指标进行分析,看企业是否达到了保全性的标准,这样有助于防止因盲目决策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也有助于评价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责任。合法性标准是指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令、制度、指令、方针(政策)、预算(计划)、合同与程序等的要求,包括财务报告是否遵守了公认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否如实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绩效审计应该和财务审计相结合,在进行审计的时,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审计的重点在于资产项目和损益项目,查明有无隐瞒资产、少报资产或算假账、搞虚盈,形成经营隐患的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完整,是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主要经济指责,也是审计评价工作内容的基础。经济性标准是指企业是否以最低的资源消耗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即在保证适当质量的前提下,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并提供合格的服务。它是从获取资源的角度来讲的,强调的是节省程度,追求花费最小化。效率性标准是指企业是否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或以一定投入获得较大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产出,即支出是否合理。强调的是产出与投入的比例关系,追求产出投入比的最大化,要求受托经济资源的运用必须具有效率。效果性标准是指企业的经营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实现程度如何,产生了哪些影响和效果,强调的是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关系,追求效果的最优化。它要求企业的经营行为应该或必须为全面实现各项计划、预算或预期经营目标而奋斗。审计的任务最初是检查预期目标是否达到,不考虑为达到预期目标所投入的资源情况。当然,既经济而又有效率的取得预期效果是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延伸到环境保护等以往未涉及的领域,效果性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社会性标准是指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与要求,是否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并为社会作出贡献。它要求尽可能消除或减少企业经营行为对社会造成或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环境污染、失业、劣质商品与服务等,但社会对企业作出的贡献也要给予鼓励和正确的评价。在这个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有关环境的部分可以参考环境审计的内容,借鉴国外环境审计的标准,加大用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投入,构建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从消极防范向积极防范发展;同时,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民意测评等方式对企业缓解就业压力、产品及服务质量、对公益事业的态度等方面作详尽的调查,社会公众对企业进行的活动有其自身的衡量尺度,该衡量尺度通常通过媒体或社会舆论体现出来。控制性标准是指企业是否建立了严密的控制系统对经营行为及其过程实施严密的控制。建立并实施控制是受托经济责任的必然内容。这里的控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部控制结构,它包括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两大方面。内部控制是保证组织内部生成的经济信息真实可靠、财产物资安全完整、法规制度得以遵循以及经营方针政策得到贯彻和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机制。

上述标准不能割裂开来,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个初步构思的框架中,经济性标准、效率性标准、效果性标准是核心,充分反映了绩效审计的本质,强调的是企业管理的结果;保全性标准、合法性标准是前提和基础。绩效审计产生的根源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因此保全性标准应是企业绩效审计中首先要关注的问题,绩效审计直指公共资产、资源运用的本质,合法本身不是目的,合法是公共资产、资源运用的底线要求,而且可以通过运行规则与控制措施的完善予以保证,只有满足了底线要求,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审计,即绩效审计;社会性标准实际上是强调了对企业绩效审计范围的扩大,企业绩效并不仅是局限于经济上的绩效,还应该将环境因素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考虑进来;控制性标准强调的是企业管理的目标和过程。在传统的审计中,审计目标是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发表意见,强调审计要从内部控制和管理情况人手,因为有效运行的内部控制可以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提供一定的保证。企业绩效审计更是如此。从绩效审计的本质特征来看,管理情况从来都是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其中战略内容的审计应是其关键。具体包括企业是否确立了与环境相适应的企业使命、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企业制定的战略是否合理、可行等。因此,控制性标准是贯穿企业绩效审计全过程的标准。

(编辑 聂慧丽)

作者:陶 娅

第二篇:烟草企业绩效审计初探

为进一步提高烟草企业的运营效率,树立烟草行业取之于公众、服务于国家、回馈于社会的良好形象,迫切需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改变目前着眼于发现被审计单位以往存在的问题和错弊的“向后看”审计向关注被审计单位未来的“向前看”绩效审计转化。

绩效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其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独立性的监督活动,即效益审计、效率审计和效果审计三者的合称。绩效审计目前对我国来说还属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可操作的审计规范和评价标准,再加上它对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要求比其他审计要高,在烟草行业开展绩效审计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烟草行业开展绩效审计的外部环境

1.具备完善的考评制度体系及完整的工作记录。首先,各级公司给所属单位下达的任务和目标是非常明确和具体的,都有详细的文件规定并列示一系列量化的指标;其次,“五员”的工作质量都有一些可考核评估的量化标准;再次,各单位结合本身的特点都制定一套详细的职工操作手册,对每一职级和岗位都有一系列考核评价指标,用于指导工作和考核职工工作成果及效率。烟草行业的可评估性和完整的工作记录给绩效审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开展绩效审计成为可能。

2.财务审计已经相对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和与之配套的审计体系。烟草行业通过局域网进行了审计网页建设,建立了审计信息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实现了审计资源共享,让大家了解审计程序,理解审计法规,监督审计工作;并将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相分离,逐步完善了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了由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基建)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审计调查等在内的审计体系,制定了各项审计工作流程,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使绩效审计成为可能。

3.烟草行业注重加强“人、法、技”建设,财审人员综合素质较高。烟草行业历来注重对财审人员的后续教育,鼓励财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充电,参加各类资格考试,目前获得审计师、会计师职称的财审人员比例逐年增加;烟草行业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每年至少开办两期以上的培训班,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及最新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促使财审人员更新知识,积累经验,跟上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二、烟草企业实行绩效审计的背景和前提——企业绩效评价

1.烟草企业绩效评价概况。

目前,我国烟草行业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国家烟草专卖局统一领导、各地区分级归口管理、实行卷烟产品专卖专营的管理模式。针对这一特点,评价体系应明确区分为两个层次,分别以地区和企业作为评价对象。地区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区域内烟草企业的绩效综合评价来反映某一地区烟草行业的绩效。同时,鉴于我国烟草行业内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有着明确的分工,工业企业主要负责烟草制品生产,商业企业主要负责原材料供应和烟草制品销售,各自具有显著不同的经营特性,为了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客观性,必须对评价对象从工业和商业两个方面加以归类,并分别采用工业和商业两套不同的指标体系实施评价。

2.对烟草企业性质的认识。

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依企业的经营类型而定,不同经营类型的企业,其绩效评价的内容也有所不同。由于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和侧重点与企业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正确判断烟草行业的企业性质是合理设计烟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方面,我国对烟草实行专卖制度。烟草专卖是国家对烟草及其制品的买卖、生产实行垄断的一种政策,究其实质,则是政府对烟草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基于这一制度背景,可以判断烟草企业具有显著的非竞争特征。专卖专营、计划分配、交易限制等在我国当前实行的行业体制决定了目前的烟草企业不可能象一般竞争性企业那样自由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主营业务上也不能象一般竞争性企业那样自由发展。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我国烟草行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专卖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目标是在烟草行业内部建立竞争机制。因此,竞争是烟草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不但目前烟草行业内企业间、地区间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烟草行业买方市场的日渐明显和中国入关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竞争、尤其是与国外企业的竞争更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可以看出,烟草企业具有非竞争性的典型特征,设计烟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以此作为基本前提。在确定评价目的、选取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和标准等方面都应考虑烟草的基本特性,与一般竞争性企业有所区别。

3.确立烟草行业经营绩效评价内容的基本依据。

我国目前试行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即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财务效益状况主要反映企业的投资回报和盈利能力;资产营运状况主要反映企业的资产周转及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状况主要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发展能力状况主要反映企业的成长性和长远发展潜力。四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各有侧重,其中以财务效益状况为核心内容。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以工商类竞争性企业为评价对象设计的。上述四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竞争性企业。

当前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烟草企业也具有竞争性的一面,与一般竞争性企业有共性的地方,因此烟草行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可以以此作为出发点。同时还有必要根据烟草行业的实际和烟草企业经营特性,在烟草行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内容的设计中应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以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作为绩效评价的四个主要方面,突出以效益为中心。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但按照效绩评价理论,效绩评价以哪部分内容为主,是随着企业性质的不同而变化的。竞争性工商企业的评价重点是效益最大化;垄断性工商企业的评价重点是资产的合理、有效使用,强调社会效益。烟草企业具有非竞争性的一面,因此在突出财务效益状况的同时,还应强化资产营运状况的重要性。

(2)一般情况下,税收作为企业的社会贡献,并不纳入到绩效评价体系之中。但从烟草行业现状看,一方面,国家对烟草实行专卖管理,烟草行业是一个高税产业,烟草企业是国有企业,税负比重很大;另一方面,在目前财政税收体制和行业管理体制下,受现行卷烟消费税制的影响,企业间税负不均。为了使评价具有可比性,烟草行业绩效评价必须适当考虑税收因素。这样做既符合当前的现实,又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有利于与其它行业的横向比较。

(3)烟草工、商企业绩效评价相对分开。正如前文所分析的,烟草工、商企业经营特性差异很大,所以工、商企业绩效要分开评价,分别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对于地区综合评价,可以依据各地区工、商规模确定工业和商业的权重,最终进行加权综合。以此为选取评价指标的指导思想,分别构筑工业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和商业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三、烟草行业如何实行内部绩效审计

1.制定烟草行业内部绩效审计规则。绩效审计的目标是评价管理活动的效益、效率和效果,它要求审计具有确凿的审计法律法规依据。而烟草行业审计准则体系中关于绩效审计几乎还是个空白。因此,要制定以烟草行业内部工作制度和内审评价操作指南为基础,符合烟草行业内部管理体制的绩效审计准则,明确审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标准和原则及执业规范和道德准则。审计过程中应了解此项工作,明确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目标的实现。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考虑组织的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

2.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确立以量化审计为主的审计方式。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应将定性分析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建立多层次的、动态的、合理的可操作性指标评价体系。通过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平台促使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并推动有关各方不断丰富完善该体系。并利用计算机、计量经济学等技术作为绩效审计的必要手段,以增强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可信性,促进绩效审计合理化。

3.注重实施绩效审计的具体方法。

实施绩效审计具体操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审计立项,制订实施方案,搜集所需的审计资料,告知被审计对象需要协助的事项,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析,预测存在的何种风险,拟提出防范的措施。二是实施阶段:对被审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实施检查和评价,检测各项制度和文件的真实性、可行性,寻找各部门工作效率的缺陷,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提出整改建议。三是报告阶段:在报告阶段做好分析评价,提出具有全局性、建设性意义的审计报告,体现绩效审计的地位。四是后续审计阶段:审计工作完成一段时间后,检查审计报告的落实情况,评估被审计对象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所采取的改进措施和效果,必要时深入调查分析,写出后续审计报告。

4.处理好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关系。绩效审计是在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收集相关经济事项的数据和信息,然后运用管理学上的分析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效益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审计人员应处理好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关系。

在现阶段开展绩效审计,不能脱离传统的审计另起炉灶,要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利用已经取得的审计经验,克服旧习惯和思维的制约,将绩效审计理念导入传统审计项目中去,使绩效审计更具有操作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烟草公司)

作者:邓雪梅

第三篇: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浅析

摘要: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强化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是提升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的内在要求,更是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客观必然。同时也是企业审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有效性

文献标识码:A

一、导言

自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市场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对外贸易加速发展.外贸额逐年扩大,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进出口国。这充分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广泛而深入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这也迫使我国的每一个企业将毫无例外地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社会分工、产业布局、业务链条整合等诸多残酷竞争。而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地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才能经受住考验、获得长远发展,进而才能有效地履行经济、政治和社会三大责任。笔者认为,在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要不斷地对自己的经济行为“白省”,只有这样才能兴利除弊,实现管理、技术、市场、产品等方面的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而绩效审计正是一种实用的“自省”方式,在评价和鉴证具体经济事项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时,可以从独特的角度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从广义上讲不等于效益,绩是业绩。效是效果.绩效包括企业依法经营、经济收益、资产质量、社会效果等多个方面。绩效审计又叫效益审计、3E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等,是指对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这里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经济性(economics),是指以最低的投人达到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投入是否节约;效率性(eoiency),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包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简单地说就是指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effectiveness),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预期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是否达到目标;合规性(compliance),是指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三、绩效审计的意义

1.开展绩效审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主观愿望。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只有较好地履行经济责任才能为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国有企业在经过多轮改革之后,效率低下、盈利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的现象依然存在。迫切需要绩效审计及时地对具体经济事项进行评价和鉴证,提出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审计建议,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2.开展绩效审计是适应市场竞争的客观必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生存的前提就是追求利润,国有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必将接受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环境,不再有政策倾斜,因此只有苦练内功、挖掘潜力,才能生存和发展。这客观上要求在企业内部开展绩效审计,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3.开展绩效审计是企业审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从审计实践看,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主要表现在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和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两大方面,其目的主要是在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能够对被审计企业的经营隋况有所表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越来越被重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国有企业审计的内涵。

四、绩效审计的实施

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在具体实践中,程序和相关制度框架都已具备,审计取证方法和评价方法与财务收支审计没有太大区别。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或重要工作在于以下两点:

1.审计项目的选择。国有企业开展绩效审计,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并结合企业审计工作的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来开展。一般而言,在选择或确定绩效审计项目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被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主要从性质和金额两个方面考虑。例如:企业成本控制的难点、投资的重点和经营管理的薄弱点应该列为绩效审计的预选项目。二是被审计事项的受关注程度。三是被审计事项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程度。在确定项目之前应该对被审计事项的风险和复杂程度有可靠的度量,对过于复杂、风险不清或过大的项目应尽量避免。四是充分考虑审计资源。量体裁衣。尽量避免选择与审计组织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经验和技术条件不相适应的项目。

2.评价标准的选择。评价标准是否恰当事关绩效审计的成败,选择的标准不同结论也就不同。国有企业开展绩效审计,其使用标准多种多样,既有国家的法律法规,也有企业的规章制度。还有层次较低的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等。标准种类虽多,但是只要标准与被审计项目是相关的,且表述清楚明确、客观公正、能为公众或被审计单位认可的即可。

五、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评价标准较多,但缺乏与国有企业开展绩效审计相适应的标准体系。绩效审计对象复杂.衡量审计对象的标准难以统一,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不同。而且,国有企业承担一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客观数据难以评价,使审计工作成果得不到应有的有效利用,降低了绩效审计的功效。

2.专业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绩效审计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专业价值在其中占据核心地位。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绩效审计能否顺利进行。而目前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从业人员多为财会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管理、工程、法律和其他专业人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像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一样。根据需要适时尽快地出台绩效审计的一般准则和审计指南。建立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增加非财务指标和设定有警示功能的指标。使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能够对审计结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专业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根据国有企业自身行业特点和业务涵盖范围,合理引进工程、机械、计算机等专业人才,改善审计部门知识结构。同时加强对这些专业人才的审计业务培训和指导。

作者:杨晓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子商务贸易论文下一篇:土建工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