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强国的举措

2022-09-23

第一篇:建设文化强国的举措

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

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文化建设和发展最重要的领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方式。文化产业如同空气、水分和粮食,成为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文化产业化生存,已经成为我们今天生活的一个特征。倘若我们今天的生活没有广播、电视、电影、图书、报纸和互联网这些构成文化产业最基本的文化单元,我们的生活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那我们就很可能倒退到史前社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那么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是什么呢?

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次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共十七大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中共十七大四中全会对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全面部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所以,建设文化强国,关键在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

范,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使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发展振兴而共同团结奋斗。

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在历史上我国曾经是一个文化强国,我国的价值观念、制度文明和艺术文化等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当今世界,衡量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特别是其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国民素质、国家形象等能不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能不能赢得更多的国际认同,能不能占领世界文化高地。因此,我们需要着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入把握文化交流规律,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三、加强教育和改革教育体制

加强教育是指加强教育体系尤其是基础教育体系的建设。我们可以设想在教育基础非常薄弱的地区,如果孩子们连最基本的在校饮食都不能保证,教师们连最基本的教学条件都难以达到,又何谈建设文化强国呢?

改革教育体制是指要改革教育的目标体系和考核体系。高校的大幅扩招不仅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量增加,相应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制度都发生了变化。过去统一培养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建设规模扩大、学生数量剧增、知识结构单一,大学生专业技能差、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等因素,已经严重影响到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充斥在整个社会发展当中,人们缺乏对人才的综合认识,造成了大都片面追求高学历而忽视个人创新能力培养的现象,这就需要国家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当今社会需求。

四、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我国文化资源丰厚,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大国。建设文化强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创新的规律,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关键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努力培育、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能力。一方面,应

在大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应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品位,激发有思想、有影响力的文化创作。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激励文化工作者不断创造精品力作。

第二篇: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

陈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必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增强文化建设本领,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就谈不上文化的真正发展;没有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自内心的认同,就谈不上文化的凝聚力。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所以,建设文化强国,关键在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使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发展振兴而共同团结奋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历史上我国曾经是一个文化强国,我国的价值观念、制度文明和艺术文化等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当今世界,衡量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特别是其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国民素质、国家形象等能不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能不能赢得更多的国际认同,能不能占领世界文化高地。因此,我们需要着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入把握文化交流规律,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我国文化资源丰厚,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大国。建设文化强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创新的规律,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不解决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活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文化产品数量再多,也不能说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关键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努力培育、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能力。一方面,应在大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应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品位,激发有思想、有影响力的文化创作。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激励文化工作者不断创造精品力作。

(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形势与政策

——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摘要: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呈现出活力迸发、硕果累累、英才辈出的崭新面貌,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

文化强国 发展 战略意义

正文:

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望。因此,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建设文化强国,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一个民族国家若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绝对不是一个强国。一个多元的社会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利益上,而且表现在思想上。所以,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多样性、选择性、多变性等一系列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这是我们现在碰到

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我认为,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就是要通过文化来整合整个社会,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二,建设文化强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新阶段有许多难关需要我们去攻克,有许多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去化解。这个时候尤其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所以,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用文化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因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可以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社会。所以,建设文化强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全面实现我们的现代化目标。现代化是我们几代人的追求,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205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而且越来越取决于文化的发展。

第三,建设文化强国,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一种全新的形象,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大批走向世界,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国人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中表现不文明,留给世人的就是一种不佳形象。这种情况下,怎么让人看到一个大国、强国形象呢?

第四,建设文化强国,归根到底是为了造福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就是因为我们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但是,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则就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够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造血”,造一个新鲜的血液,给我们这个民族增添新的力量。这个新的力量,归根到底就表现在我们中国人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上。这是中华民族一个最大的福祉。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而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和能力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意义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强国战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党中央在准确地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世情、国情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意义深远的文化强国时期。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以文化和科技双驱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在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会的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集中地反映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动驾驭社会变革,自觉推进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对于中国更好地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主体的重要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要义: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空前高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代表着中华民族第一次追求现代性文化的自觉与自信:(1)经济发展对先进文化具有催生作用;(2)传统文化有着自身革故鼎新、寻求现代启蒙的诉求;(3)知识精英热衷于文化“舶来品”的传播;(4)“文化救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深刻地反映在:(1)传统文化进入现代化反思领域,一种新的政治文化的澄明,成为推进中国社会巨大变迁的精神动力;(2)文化多样性逐步输入与被接纳;(3)以追求转型与发展为主导的社会文化范式,逐渐替代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的社会文化范式;(4)文化的“祝福意识”渐弱,文化的“忧患意识”趋强。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其文化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充分体现在:(1)首次从执政党战略的高度确立“文化强国”发展战略,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置文化建设这个全局,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经济驱动力和文化驱动力等多种力量驱动时代;(2)文化事业内涵得到开拓(人民性、公益性、公共性、服务性等),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互相链接;(3)把文化改革作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前提,结合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化、虚拟经济时代特征,全方位地推进文化体制、建制及其政策改革与创新;(4)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并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第二,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开拓。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到

1 文化建设系统、全面的战略构想,反映了发展从关注物质福利的进步,如人均GDP的增长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到关注一系列社会指标的改变,如国民健康状况、受教育状况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提高,再到关注可以归入“生活质量”标题下的非物质特征,如空气质量和水质等环境指标的考量。而今对文化制度安排的关注,如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等,文化既被视为促进物质进步不可或缺的倍增器、精神引擎,又被输入到不同社会所感受到的需求结构中,更被确定为执政党执政为民、实现国强民富的发展方略和软实力。

科学发展观内涵得以深化深刻反映在:把更为全面的发展观理解为经济发展观、人类发展观和文化发展观的相互契合;理解为三个一致性:追求社会发展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一致性、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一致性、追求财富创造与文化自觉和自信的一致性;理解为把发展政策的目标定为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拥有能力,而不是单纯追求国家或少数利益群体的财富积累能力。可见,从物质性开发到精神向物质的自觉贯通,它既鲜活地呈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实践推进的历史轨迹;又深刻地展示了党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的逻辑深化;更充分地彰显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高度自觉与自信。 第三,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应当同时是经济强国、文化强国、军事强国的统一体。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人们常常把“文化强国”视为强国的一个主要标志;国家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已是文化的比拼。因此,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也必须建设与“经济强国”相匹配的“文化强国”。 建设“文化强国”既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展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之力量源泉,更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强大信心保障。建设“文化强国”将不仅仅体现在我国作为大国的实质竞争力提升,体现在为人类繁荣模式的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这一活动和过程也将有效地促进我国人民坚持更高标准的道德,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形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第四,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把中华文化从原来的世界边缘向世界中心推进,让中国更加自觉地融入世界、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成为可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提升中国在世界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中外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将在各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什么

强文化之魂: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与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统领文化的精气神,可谓中国当代“文化之魂”,它可概括为“五个魂”。一是马列之党魂,即作为统一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二是理想之国魂,作为共同理想信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中华之民魂,作为强大精神力量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四是时代之世魂,作为强大精神力量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五是道德之人魂,作为基本道德规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文化之魂”,一是要研究、提炼出简明扼要、广泛认同、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国民人心,引领社会思潮。

健文化之体: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与主干。“文化之体”是承载、传播文化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的重要功能。只有把“体”做大做强,才能使文化之“魂”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当代中国文化之“体”有多种形态,就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并列的文化建设而言,可以概括为“五个体”。一是事业之基体,包括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和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的现代传播体系、作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二是产业之实体,是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和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包括重大项目、产业园区、骨干企业、产业品牌、产业政策、市场体系等。三是作品之文体,包括理论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之作、导向正确的新闻舆论之作、优秀经典的文化艺术之作、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之作。四是人才之主体,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五是服务之载体,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物质保障的配套完善的文化设施设备。

聚文化之气:文化强国建设的动力与保障。强文化之“魂”、健文化之“体”,目标远大,任务艰巨,需要有强大的动力和坚强的保障来聚文化之“气”。聚文化之“气”主要是聚集“五个气”。一是聚举国之人气,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其次要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聚举国之财气,首先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其次要鼓励各类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开发。三是聚天下之文气,首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经验机制;其次,要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的引进工作。四是聚改革之锐气,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推进各类国有文化单位的分类改革。五是聚创新之勇气,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让新思想与新理念、新体制与新机制、新作品与新产品、新人才与新技术、新模式与新业态在文化领域不断涌现。 发文化之力:文化强国建设的目的与旨归。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化建设只有服务于人民的幸福发展、服务于祖国的崛起强盛才最终实现价值、完成使命。以文化来强国,关键是要“发文化之力”,重点发挥好以下“五个力”。一是发挥好凝聚之力,用作为文化之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全党、教育全民,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理想基础、精神基础、道德基础,促进社会的和谐与民族的团结。二是发挥好创造之力,用文化艺术特有而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起全社会各领域的创意、创新、创造,贡献于创新型国家、创造型民族的建设。三是发挥好影响之力,打造具有中国精神、国际表达、世界认同的文化产品与服务,通过文化外交、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等途径走出去,以提升国家的文化形象,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四是发挥好教育之力,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体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文明素养。五是发挥好生产之力,为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注入文化内涵,既要努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要争取把各类经济产业培育成文化内涵丰富和文化附加值高的文化性产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师资格证试讲要求下一篇:技术员先进事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