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工程教育论文

2022-04-28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等院校工程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工科的学习人数、工程教育的规模也是其他专业不能相比的,但是我国的现实国情是我国仍是一个工程教育大国却不是一个工程教育强国。为了解决现有问题,我国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的国际化工程师,因而工程教育的改革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意义。

高等院校工程教育论文 篇1:

高等院校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的探讨

[摘 要] 在分析了高等院校在工程实践教育环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高等院校工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系统设计,构建了以“三个层次、三大平台、四大模块”为主要特征的全过程、递进式、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以河南城建学院为例,总结了在工程实践教育中的先进经验。

[关 键 词] 高等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模式;工程教育;实践教育

伴随着产业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调整和升级,我国对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实际需求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其中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尤为突出和迫切。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正式启动会。该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为全面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创新和实践,大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先进模式的中国特色的全新现代化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一、高等院校在工程实践教育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尚未从思想上得到实质性转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教学、重理論环节轻实践环节的倾向。

(二)实践教学脱离工程实际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的结合远远不到位。集中表现在缺乏校企联合、共同实施产学研的合作教育机制,尚未建立一种有助于校企优势互补、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符合校企双方利益要求的机制。

(三)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过大;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数量较少,加之在工程实践中外聘教师的数量有限,导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普遍较差。

二、高等院校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的构建

本文从整体上对高等院校工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系统设计,构建了以“三个层次、三大平台、四大模块”为主要特征的全过程、递进式、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三个层次

在基础实践层次,通过基础课实验及认识实习等教学内容,有效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强化独立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专业实践层次,通过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环节,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在综合实践层次,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适应社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三大平台

(1)实践教学平台是以校内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搭建的校内实践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2)实践教学平台是由校内外实习基地以及校企双方共同搭建的校外实习基地,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3)实践教学平台是由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搭建的社会实践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四大模块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包括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以理论课为基础开设的基础性实验,旨在使学生了解基本理念、基本方法,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由相关专业课程的课内实验构成的专业性实验,旨在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与领悟力,将学习到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专业领域所应具备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模块通常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分为随课程进行的课程设计或者单独开设的课程设计两种类型。实际上,课程设计的开设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的专门的阶段性专业训练、独立工作等,使其解决工程实际能力得以提升。

河南城建学院于2002年由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是河南省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城建”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高校。河南城建学院2012年建设了普通高校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分别为建筑学和交通工程专业。为了做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我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两个试点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明显得到提升,得到行业(企业)的一致好评。具体的经验如下:

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工程素质为重点,优化理论教学体系,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修订了符合学校实际工程实践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明确,构建了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的多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符合学校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城建大学”的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发展;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综合、全面、协调发展,着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

根据社会需求,科学、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大幅度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授课比例,设置了生产实习(实训)以及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环节,并推进实践教学质量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三个阶段逐步提升的实验教学体系。

作者:赵琬

高等院校工程教育论文 篇2:

探索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发展及改革

摘要: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工科的学习人数、工程教育的规模也是其他专业不能相比的,但是我国的现实国情是我国仍是一个工程教育大国却不是一个工程教育强国。为了解决现有问题,我国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的国际化工程师,因而工程教育的改革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工程教育;工程素质;人才培养

中国当今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和新型工业化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表现在本、专科层次工科人才“工程性”与“创新性”缺失等问题,培养大批面向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工科本、专科生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是高等工程教育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要去面对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突出地位,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国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新中国建立以来更是得以快速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的不同阶段,在知识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做出了显著贡献。

目前我国设有工科专业的高校占普通高校的90%左右,工科专业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德国不到15%,英国不到8%,美国还不到6%。丰富而优质的工科生源是中国和世界工程教育的宝贵资源。依靠高等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我国掌握了以大庆油田开发、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大型桥梁工程等为标志的重大工程建设的系统技术以及煤炭、冶金、石油化工、制造、电力、交通等主要产业中一些创新性技。

二、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准确

查阅我国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术化倾向严重,反映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欠缺多样性和适应性。实事求是地说,当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普遍存在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一部装满“成熟理论”的书柜而已,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根本谈不上,团队能力和系统适应调控能力差强人意,教育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社会评价较低。

(二)工程实践环节薄弱

我国大学生接触工程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由于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校企间缺少产学研实质性合作、学校实习的经费相对紧张等原因,使得学生的实践时间与内容都难以得到保证,工程训练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这使得我国工科毕业大学生大多都缺乏实践与创新能力,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特别是综合性较强的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教师队伍缺乏工程经历

高等工程教育的质,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息息相关。我国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学历、轻实践”的现象,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缺少制度上、资金上的支持。

三、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趋势

(一)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人才培养新观念

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实现以“学科”为中心向 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是多样的,从“学科”向“学习者”的转变,其实是一种观念的转变。目前,工科院校的教育方式仍然是这种传统的“学科”教育方式。要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首先要改变学生整体化的求知方式,把教育由教师教给学生真理转化为教给学生如何获得真理,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导向的作用,做着“抛砖引玉”的工作。

(二)改革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工程师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培养专业人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实施“系内跨专业校内跨学科”的教学模式,打破专业设置狭窄的现状,树立大专业思想,在保留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多设置公共选 修课,适度充实经济、管理、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要给选修课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基础教育的教师不同,他们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站在学科前沿开展教育的能力。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专业领域的创新也在日新月异,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领路人,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真正起到导航的作用。专业教师要具备现代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学科前沿的专业课外书目,把学生的学习带入一个更高的学科发展领域。

参考文献:

[1]姜嘉乐,张海英.中国工程教育问题探源.朱高峰院士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

[2]沃尔夫,张维.工程教育改革的紧迫性[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3]顾秉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C].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北京:美国工程教育协会,2004.

(作者简介:郭晓淼(1983.08-),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毕业于燕山大学,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汽车电子,汽车营销;罗 浩(1992.06-),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就读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研究方向:汽车服务工程。)

作者:郭晓淼 罗浩

高等院校工程教育论文 篇3: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工科高等院校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工科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基地,是实现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标的主力军。依据现代大工程管理实践和“工程教育观”理念,对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面向世界和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及特色,结合河北工程大学的工科培养模式,从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借鉴CDIO模式教学等四个方面构建适合于“工程教育观”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为一般工科高等院校提供一个可供操作的人才培养系统运作模式。

关键词:工科高等院校;工程教育观;人才培养;CDIO

现代化的工程要求管理者既要有系统化、集成化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还要学会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去管理工程,这些都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集成化、系统化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工程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工科高等院校要适合社会发展要求,更新传统教育上的“技术教育观”,探索出适合我国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工程教育观”。

一、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其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陈旧;二是专业教育面过窄,重专业,轻基础;三是功利导向过强,忽略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四是重视智力因素教育,轻视非智力因素教育;五是重理工教育,轻人文教育,人文陶冶过弱等。这些因素影响了高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人才的培养不利。

我国高等教育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落后的集中表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工科高等院校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专业教育比重过大,专业教育面偏窄;二是教学计划模式相对单一;三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所占的比重大,工程实践技能和工程师基本训练薄弱;四是实践环节教学效果不理想;五是缺少与社会和企业的联合培养;六是被动接受型的知识学习方式;七是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教育匮乏,素质教育不全面。虽然许多高校一直在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方面努力,但在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只注重课堂教育,轻视实践教学,轻视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和综合性。长期下来势必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节,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求,而企业却找不到真正需求的人才。

二、适合中国国情、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及特色

1 人才培养的模式定位。工科高等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摆脱传统的狭窄的工程专业教育模式,实现以普通教育、工程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整合的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综合和渗透,社会对工程的理解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传统观念对工程专门技术运用的理解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工程”的需要,现代的工程教育必须面临时代的挑战,建立在“工程教育观”指导下,适合中国国情,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现代工程师,不仅要有深远的科学基础,还应具备工程专业的素质及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社会环境、经济环境、道德规范等的了解和适应能力。在“工程教育观”理念引领下,面向基层培养大批能随时代的变迁,懂技术、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集成化和系统化复合型应用人才,这是一般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2 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为适应市场需要,工科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首先,应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方面做出改革,从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将按照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的人才输送到相应的产业中,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区域性特色。其次,作为主要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工科高等院校,应以能力为人才培养特色的中心,着重培养人才的创造、实践和综合能力,培养人才的工程应用性特色。

三、构建适合“工程教育观”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合理的“工程教育观”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工程教育观”理念指导下,新课程优化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统一,改变了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为学生打造全面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工程教育观”理念,完善四个平台;(1)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力学、电工电子、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所必须课程前提下,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打造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素质,为学生搭建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平台;(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它涵盖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入门课程,课程设置中包含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必修课和学科基础两部分;(3)专业课程平台,它是在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形成若干个适应不同培养方向的、有特色的柔性专业方向,让学生在不同应用能力的组合中选择不同类型的模块课,同时注重学科交叉,注重高起点引入学科最新的前沿知识,使专业方向宽广而柔性,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4)学生自选课平台,加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学习意愿选择课程,除了不同课程之间可以进行自由衔接组合,以方便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实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尊重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总的来说,工科院校教学培养计划和教学课程的安排,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具有工程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

2 构建工程实践教育的平台,强化实践环节建设。“工程”是“实学”而非“虚学”,这一特点决定了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注重基础、加强专业、强化实践、学以致用,培养能力”的原则,教学中注重工程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工程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围绕“工程教育观”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全方位结合,在基础、专业、工程、创新等四个层面,要从低年级就进入系统的实践学习环节,并在管理、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校内、校外)、质量评价和科技活动等六个方面采取措施,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特长提供指导和扶植,要结合工程的实际,开展实验和训练。培养学生积极投身实践,以提高学习工程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在某些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试点,增加“创新”学分,鼓励学生树立“敢于怀疑、勇于挑战”的思想。要制定扩大实验室和研究项目对学生的开放,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工程素质。贯彻“工程教育观”教育理念,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反映在学生的能力结构上,可分解为四个方面能力:(1)知识吸收的能力;(2)创造性观察与思考的能力;(3)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4)企业管理与工程管理的能力。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另外的重要载体就是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科学技术活动,主要形式有两类:一是思想、思维创新,如河北工程大学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筑结构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暑期社会实践、科技讲座咨询活动等;二是实物、成果创新,如科技作品制作、参与教师的重大课题研究、新产品开发、电脑软件设计、“挑战杯”、机器人大赛等。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学生参与到整个科技创新的环境中。需要系统考虑各方面因素独立开展工作的锻炼能力的过程,开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实现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4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CDIO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通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建立的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它的模式继承和发展了欧美国家20世纪90年代工程教育大改革的理念,是国际上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它可以集中概括及抽象表达为“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CDIO标准中提出的需求直接参照工业界。它将这种素质要求反推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中,通过每一门课、每个教学环节等来落实产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使培养的工程人才满足产业要求。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和工业界的好评。

我国的一般工科院校在学生培养中,应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借鉴CDIO的教育模式,结合学校的现有条件,进行充分的社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由此培养出适合企业和社会欢迎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作者:齐燕铭 齐俊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生主题教育研究论文下一篇: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