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教师的师德

2023-03-18

第一篇:浅谈新时代教师的师德

怎样做新时代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师有百行,以德为首”。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师德,犹如教师的生命,微小中蕴藏着博大,短暂中孕育着永恒。《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于意见》指出:“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呼唤,更是对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教师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在新的世纪里,肩负着民族振兴重任的我们,应当怎样去做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民教师?本人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与实践:直面不良现象,剖析师德缺失根源;更新教育观念,认识新时期师德内涵;注重师德实践,做高尚人民教师。

一、更新教育观念,认识新时期师德内涵

近年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养、培训工作,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有所提高,基本能够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但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当今社会重经济、重效益、追求物质生活,提倡超前消费的潮流中,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师德意识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极其复杂的,这与我们的师德教育缺乏实效性是分不开的。师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教育教学实践这一师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使师德规范要求真正内化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使高尚的师德成为新时代教师的追求。

1、追求高尚师德,做一名无私奉献、能够敬业勤业精业创业的教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这一职业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默默耕耘的敬业者。21世纪不再提倡教师像红烛一样为照亮别人而悲惨地燃尽、消亡,但是,教师职业的特定内涵,决定了它始终都要像燃烧的蜡烛向世人承诺着光明与奉献的坦荡胸怀,一旦投入其中,奉献精神将成为其生命的主旋律,只是燃烧中不仅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所谓“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不过是别人对教师的赞美与评价。身为教师,既然挑起了这“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重担,就得无私奉献,不仅敬业勤业,更要精业创业,把这担子挑得好,挑像样。

2、追求高尚师德,做一名充满爱心、懂得尊重与信任的教师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就是履行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无论从敬业奉献到教书育人,从求精探索到面向学生,从模范行为到为人师表,无一例外,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二、注重师德实践,塑造大特区高尚师魂

1、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现献身教育的人生价值现。为收获理想之果,广大教师应当具备两种意识:一是参与意识,教育改革已进入实质性的攻坚阶段,如不少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我们不能充当事外闲人,应当使出浑身解数,满怀信心地投入其中,以高素质、高水准赢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二是奉献意识,教师常常与清贫划等号,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要乐守清贫,要呕心沥血,今天我们提倡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但仍然要弘扬“春蚕精神”“红烛精神”,养尊处优本来就与教师无缘,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更不是教师职业的应有之义。

2、弘扬师爱,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面对孩子,只有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获取爱之回报。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如何处理爱与严的关系?真正的爱,是真诚,是尊重,是信任,但不是迁就;而严,则要有度,有方,还要有恒。尊重与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尊重是前提,严格要求是保证,两者缺一不可。诚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领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3、确立正确的人才观。何谓新时期的人才观?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完成这个宏大任务,我们必须矫正自己的人才观,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己任,不以一模识人才,不拘一格育人才。 旧社会追求的是“学而优则仕”、出人头地、高人一等,今天的许多人追求的是上名牌、读重点,如此这般,难免培育出畸形“人才”,难与时代合拍。

4. 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适应科学发展形式。以前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几乎已成为笑谈了:教师的水一定能比学生的水多吗?教师那桶水,有多少年没有更新过了,是否已经变质?诸如此类的质问,的确令教师不得不反问自己,知识量是否严重不足,知识结构是否存在缺失,等等。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广大教师已认识到必须尽快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手段,以应对校园里的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革命。 5.加强学习,掌握与素质教育相关的知识。素质教育给教师素质提出全新且全面的要求。科技的高度发展促使文理相渗相通,作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必须既专且博,而现今教师的现状则令人堪忧:语文教师不懂理科常识,遑论新科技;数学教师常写错别字,更不说正确规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绝大多数教师不识五线谱,不懂色彩、线条。总之,我们不少人专得不够,何谈为博?为了拓宽知识面,承担素质教育这副重任,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补救措施,如开设音乐、美术、普通话、电化教学讲习班,程度不同地改变着教师知识水平的缺胳膊少腿现象,但历史的痼疾非朝夕之间能够痊愈,我们必须有打常规战、持久战的准备。就个人而言,当有目标、有计划的学习,一点一点的积累,一个顽堡一个顽堡的攻克;就主管部门来说,应给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予以必要的指导,加强督促检查,真正扎实有效地补好这一课。

6. 投身课改,更新教学方式方法。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进行了三年,课改中广大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学与教的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教师为主导”,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机器,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以加重学生负担为能事,搞得学生苦不堪言——已在课程改革中被永远地摈弃。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还自主给学生;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获取新知;要恰当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益,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依托校本研训,创新师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

1、引导价值取向,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努力克服只重教师专业素质、不重思想道德的偏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放在工作的首位。在价值取向上,提高教师对自我从事职业的崇高性认识,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增强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在激励机制上,加强对教师少德水平的考核,并严格落实到对喜师的学考核之中,在政策导向上给予激励和监督。

学校还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以“铸师魂、重师德、练师功、正师风、树形象、促发展”为主题的师德建设年活动,教育全体教师在新世纪里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严谨笃学、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通过全方位、分层次、系列化的师德教育活动,全面提高我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水平。

学校、教师向社会承诺,家长学生对教师评价,教育行为多方位接受监督学校召开家长会,公开向家长社会承诺办学方向,公开教师行为“十不准”、用语“十不准”和“十提倡”,承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成立校外监督委员会,发动学校、教师进行监督,定期召开座听诊会,广泛听取意见或建议,共商办学大计。在学校工作中则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使学生具有“五爱”、“五心”、“五小公民”的良好品质。

第二篇:浅谈教师素质的时代特点

新世纪我们如何当教师

--------时代发展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

张桂华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一体化加速,国与国之间竞争日益加剧。我国坚持改革方针,一方面固然是激活自身机体,谋求健康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当亦为时代挑战之回应,这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直接而紧迫的压力。竞争,在未来首先是人才之竞争、创造力之竞争。人才的培养要依赖于教育。我国教育的改革,具有时代发展的内在动力。

1、世界经济一体化影响我国教育的战略目标。世界范围的竞争,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出能够参与新世纪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2、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成为世界经济竞争中获胜的法宝,未来教育必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增长,网络把全世界联系在—起,媒体作用日益强大。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关于这个世界正在变化发展的各种信息。学校已从过去的封闭状态转向与社会的紧密融合。

4、时代的飞速发展使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将面临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特别是受教育者,除了接受从教育方面的影响之外,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受到来自社会(不仅是国内还有国际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时代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必然要引起各种教育因素的变化,当然也必然要引起教育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变化。因此,教师在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时,应努力适应时代发展,迎接由此而来的挑战。

新世纪我们如何当教师

————教师素质的时代特点

王昌尧

教师素质的时代特点,是发展的时代所提出的客观要求。时代在发展,教师素质的时代特点也将不断发展和丰富。根据当前时代和我国实际,教师素质的时代特点,试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关注社会,跟上潮流,具有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思维、新观念。面对飞速发展的世界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将遇到前所未遇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时代的变化也必然地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对此,教育者不应回避,不能迷惘,不能自拘于不适应时代潮流的旧思想、旧观念之中;而是应该密切地关往世界潮流和社会生活,勇于投身实践,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形成符合时代特点的新思维、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社会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才能在教育工作中探索改革,以变应变。教师对社会的深刻认识,还有利于他们对同样受到来自社会各种不同影响的学生的了解,使他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教育和引导。

2、锐意改革,勇干创新,具有研究和实践教育改革的勇气和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改革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也不能例外。教育改革是社会变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当代教师要深刻感知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在推进社会,多元发展,具有社会实践的信念和能力。过去我们更为强调教师应在教育领域努力作为,无私奉献,实现其人生价值。这对于鼓励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专心改志于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但由此也带来一种片面认识,认为教师应安贫乐道,安于教学,其他都是份外之事,参与其间便是不安心于教育事业,应尽量避免;形成一种教育的奇怪局面,即有时被教育者从社会带来的众多新信息和现实问题,教育者对之却闻所未闻,无所解答。这无疑是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尤其是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当前社会与教育的紧密联系,给教师参与社会提供了广阔天地。教师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经与社会的互动,一方面把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满腔热情奉献给社会,另一方面也从社会获得新的

知识和鲜活的经验,并锻炼出多方面的才能。教师参与社会,多方发展,既可以有功于社会,又可以丰富自己的的人生价值;还可以归本返宗,大大地有利于他的教育活动。教师把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崭新知识和鲜活经验带到教学中,就会象有源之活水,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教师素质的时代特点是多方面的。教师只有在对它们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自觉地、有目的地充实和提高自己,为履行其教育的职能创造良好的条件。

新世纪我们如何当教师

--------立足本职、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提高自身素质

倪鑫

为了培养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人才,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素质教育,就是用“素质”去培养“素质”,使学生成人,成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大力培养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新世纪的我国教育,面临着日新月异的世界环境和科技发展态势,这就使我们在研究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学素质的时候,不能不开拓视野,在坚持教学素质的社会主义方向、特点和内涵的同时,特别重视对教师素质的时代性特点的研究。唯有我们的教师具有符合时代发展的素质、是建设新世纪的参与者和开拓者,才能把下一代培养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如果没有一支具有时代特点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无法完成时代赋予新世纪教育的神圣使命的。素质教育向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新要求。为了适应时代,搞好素质教育,教师应该大力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般个人的修身养性,而要从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的角度出发,在自身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前,教师素质的提高,尤其要注重于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能力的加强,教育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在自己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中去发现自身的不足,也应该在自己的实践中去锻炼提高。要把提高自身素质与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素质的提高,对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对教师个人来说则是一个艰苦的历程。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具有这样的认识、态度和志向,才能把当今世界的崭新知识和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我们的视野;才会有把握未来发展、刻意改革求新的思想动力;才能保证教育的前瞻性,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教师素质的这种高目标,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的竞争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这是因为人的素质在内容上有无限的丰富性,在高度上有无限的开拓性。作为人民教师,肩负振兴民族教育的重任,不仅要有无尚的光荣感,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全心全意,义远返顾,继承优良传统,艰苦奋斗,锤炼自己,提高素质,

为振兴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打下坚实地基础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新问题需要教师探索。教师应本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我们不仅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工作之中,而且还要研究当代社会主义教育的新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当前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方法。要以发展个性。培养成才为目标,在各科教学中探索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篇:浅谈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作者姓名:罗志平单位:临川三中

摘要: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引起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建设一支优良、精干、高效,适合信息时代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我们老师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认识,转换角色。 关键字:“浅谈信息……”

信息时代,因为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

1、教学内容新颖全面。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掌握新知识,紧跟前沿科技成为现代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信息量大,加上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融合,教师的教学内容已不能局限于自己或少数人的科研成果。

2、教学方式形象生动。一些抽象枯燥、晦涩难懂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配以模型挂图和死板的教学道具,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用多媒体手段,集声象字画动态显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让学生亲临其境,化单纯的死记硬背为理解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信息量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要给学生丰富又广阔的知识,靠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且限制了信息的扩充。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不乱的特点,用它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4、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传统教学中,许多优 1

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耗费心血编写的教案,由于保存不便,缺乏交流,随着岁月的流失而遗失,从某种意义上讲,造成了知识和经验的浪费。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智慧和经验都将在制作的课件里以电子技术的方式记录,保存。后继的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发展和授课对象的要求,吸收经验,不断地更新、完善、应用。

5、使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现代媒体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网上学习,教师网上指导答疑,相互交流,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的深刻变化,引起了我们教师角色的转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因此,信息时代的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具体表现如下:

一、随着Interent网络的出现,为网上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种新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而展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应围着学生转。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即采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的结合起来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大脑各区交替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跃;二是学习策略的设计,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众所周知,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而且这些知识和资源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

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唯一的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有限的知识,一方面又利用网络主动获取无限的相关知识并不断的提出新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围绕同一主题,提出不同问题,大家分头获取信息,找出答案的过程。

三、“基础教育不但应该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更应该在挖掘学生潜力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信息时代教师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怎么教,更注重怎么学,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交互式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认识和调整,应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这样才能自如地与学生进行真正的交流讨论,扮演好辅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真正体现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的现代教学思想。

当然,教师角色的转换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地位,如果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师生交互和交流,那么这种教学必失败无疑;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必须要明确,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成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强,每一环节若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因此,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更重要。我们必须:

一、转变观念。人们对任何一种新的知识和技术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

要使自己接受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加强学习,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换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认识到我们开展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完成跨世纪的教育变革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认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现代化教育,谁 把握了信息科学技术,谁就把握未来教育,谁就能在未来信息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二、角色转化意识到位。要通过学习,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将“教师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具体讲,就是教师由“权威者”转变为“合作者”和“指导者”,将学生从“吸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三、加强自身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认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就差,而且由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信息分散等因素,造成信息吸收困难。良好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为实现三个面向目标,迎接21世纪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科学的超前意识,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适合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首先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掌握计算机的方法和要领。其次学会CAI 课件的开发和使用,学会常用软件如Authorware、Photoshp、Frontpage的使用和技巧。同时学习上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习获取、应用、处理信息的方法。

第四篇:浅谈高校教师师德素养与专业发展的关系

~教务处伙国堂

翻阅历史卷章,那一页页的篇章无不诉说着高尚的师德素养皆是行业、专业发展的灯塔,高尚的师德素养正是行业、专业发展的奠基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者,人格魅力之彰显,素养乃行业发展源泉。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同时也是一部行为引导的经典教学著作。例如:孔子曰:言必行,行必果,释意:师者言行举止皆为学生学习之楷模,坚定不移的做好每一件事必然有收获。观:现代教学体制,教学模式对升学率的追逐,使得很大一部分80后90后00后对于传统文化学习抛诸脑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弃之,行之则深感可耻,这是教育的舍本逐末。

国家不断出台各种关于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文件,无不的证明了国民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乃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源于生活,践行生活;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部分人民群众腰包鼓起,而忘却了自我本性,充斥着铜臭味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无不对学生的思想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却正如虎都所说:该救的不是身体而是思想,没有国家感、社会感、集体感、家庭感的个体,无异于行尸走肉般的活着,了无生趣。

职业教育的迅速崛起,师资队伍的欠缺,导致部分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角色的瞬间转换,对于这一部分教师师德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尚未经历社会的洗涤,行业的锻造,纯理论的教学方式稍显得苍白无力,此时师德,人格魅力的彰显则显得更为有利,践行‘师者,言必行,行必果’,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专业,找到学习的乐趣,找准学习的兴趣,行出有效的良果。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欣赏这门专业课,若授课老师仅仅只是口若悬河,而不显真才实学,学生则不能深彻感知各物体造型之原理,不得术之要领。然以实训示范之加以指导,在线条色泽的变化之间共同感受艺术造型的魅力,提升学习兴趣,共同参与,践行‘行必果’,讨论艺术欣赏在生活中的体现,在学前教育中的展现,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开发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必然有所收获。

加强教师师德素养的学习,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展现高尚的人格魅力,完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行业的了解,通过实践教学对行业特征的把握有助于学生掌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行业的健康发展则有赖于师德素养的综合展现。

第五篇:浅谈提高教师师德和师能的重要性

师德建设的核心应该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一、立师德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因此,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性。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简称“师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而一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一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

教师的教育具有科学性。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最后,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把教师提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由四大系统构成,即,动力系统,人格特征系统,操作系统和监控系统。每一大系统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师的动力系统包括教师职业的兴趣、动机、信念、理想等。因此,理想是教师动力系统的重要内容。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教师的理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有的把个人发展作为奋斗目标,有的为多培养出优秀人才作为奋斗目标等。由于理想的层次不同,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动力也不同。那些具有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努力奋斗的教师、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具有长远而高尚的理想,他们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呕心沥血,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总之,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立师德是师德师风建设首要任务。

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即风气问题。个人师德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二、强师能

学高为师,学是师之骨。我们常问: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我认为,世纪的教师应该是高师能的人,具体是:

1、终身学习的楷模。知识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并快速陈旧。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方能胜任教师工作。终身学习者不是一个盲目的学习者,知识传播渠道和信息量的剧增,使教师受到来自四面八方信息的“狂轰滥炸”。一个好的学习者首先要具有批判性和选择力,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世纪的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楷模。

2、学习技巧的传授者和学习障碍的诊断者。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方面,不是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进而掌握学习技巧,养成自学的习惯。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并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3、令人信任的心理医生。由于家庭问题、社会问题的共同作用产生了许多问题儿童,表现为行为异常,心理上有障碍。教师需要了解孩子们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运用巧妙的方法予以疏导解决。

4、课程设计的专家。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民主化的发展,使教师不仅要参与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而且愈来愈拥有课程设计的自主权。教师要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本着有利于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原则,了解知识产生和更新的状况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设计切实可行的课程。

5、现代教育技术的行家,信息资源的提供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教师要学会应用这些教学技术。教师应是新的料学技术的应用者和推广者,是这些方面的行家里手。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把这些资源吸收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变成自己的知识。

6、独立研究、独立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在学校里的时间相对于人的一生毕竟是短暂的。因此,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和掌握现成的知识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以此培养学习的技能,在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学会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些方面教师是指导者、领路人、导航员。

7、客观公正的评价者。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多方面。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学习的质和量上也就存在差异。教师必须了解和评估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对其成绩的评估要尽可能运用多元化的评估技术、力求科学、客观、公正。

总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建设工程,是一项需要每一个人民教师长期奋斗的艰巨任务。让我们每一位拥有人民教师称号的人,怀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的态度,“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使自己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使自己能够担当起培养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

韩愈说,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陶行知先生说,老师要“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于漪老师说,在我的字典里,永远没有一个“够”字。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师观,但是教师的职责是育人,这一点是共同的。而育人者必需具备育人的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便是育人者应有的素质。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有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师德、师智和师能。古人言:“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资”。德才兼备,德是统帅,是首要的。

教师要将自己渊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首先要靠其高尚的品德。教师的使命就在于用自己的心灵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思想,用对事业和对学生的爱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高尚品德的老师能教出拥有高尚情操的优秀学生;一个缺乏敬业精神的老师能带出对祖国、对未来有高度责任心的学生;一个人格不健全、心灵不美好的老师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反之,师德高尚的老师,不仅能使普通班级成为团结奋进的优秀集体,使一般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且能使后进生发生本质的转变。因为他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爱自己所执教的班级和学生。这种爱心使他能贴近学生的心灵,这种爱心使他有了一双慧眼,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与短处。即使面对好学生也能及时发现他的不足,帮助他戒骄戒躁,不断进取;即使面对后进学生也能及时看到他的闪光点,鼓励他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在成功的道路上昂首前进。他的敬业精神和爱心,也能使他找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潜心思考,认真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带好班,上好课。马卡连柯说:“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教育楷模。一个教育教学能力不合格的教师,不可能肩担起教书育人的道德责任。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具备三种“力”,即“教育能力、事业动力、人格魅力”,“动力”是前提,“能力”是基础,“魅力”是升华。“无能”不能当好教师,“无德”不能当教师。师德与师能并重,才能当教师,才能当好教师。

师能--技高为师。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是 :1.本体性知识—-胜任岗位的基本保证;2.文化知识—-博采众长自成一家;3.实践知识—-机智丰富的个体存在;4.条件性知识—-成功教学的“金钥匙”. 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1.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优秀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反思;2.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善于对信息技术优化、整合;3.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积极维护和保健. 新时期的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力,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学科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要有良好的育人技巧,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同时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使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相结合,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和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在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师生之间更便于交流,教师也能更充分地挖掘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自由的空间内得到焕发,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早在一千年前,韩愈在《师说》中就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先进师生观。其实,只要教师教育得法,学生完全可以超越老师。此时,对于教师来说,更应摆正位置,尽力引导并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把学生的进步、成功看作是教师的光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教好数学,成为“经师”,而且更要成为学生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导者,成为“人师”。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地热爱他们

时,他们的感情大门、智慧大门就向你打开。数学教育应该是建立在爱上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数学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就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数学的执着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数学教育要重视智力因素的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数学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刚毅的性格,以激发学生为数学拼搏的豪情。

我们的教学直接面对生命,生命是人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需要的整合体,因此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情感潜能,提高教学效率。面对生命,上中学数学课就要有激情,融氛围之美、数学之美、探索之美、发现之美于数学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不是一种苦役、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

“创新是人类时步的灵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层次最高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下一篇:浅谈平江县小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