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研究论文

2022-04-1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作者简介:岳红玲(1980-),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贵州师范大学宣传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目前思政课堂上几乎一半学生是“低头族”。而思政课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决定课堂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研究论文 篇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论依据,而其整体性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主要的特性,因此,要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道路,就必须从其整体性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在学术界持有的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依据,本文主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具体概述,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整体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来说,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入手,虽然目前我国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还是存在争论,但是整体性研究是一个大方向,无论从哪个方面开展相关内容的分析,对于我国的整体发展都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意义的。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概述

1.本质规定性

本质规定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规定性在当代社会中具有规范群众的思想的作用。本质规定性中包含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性质,甚至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理想的体现,很多党政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以本质规定性为基础,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过程中,需要以本质规定性的理论品质为基础,并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结构,才能使其整体性有更加明确的表达。

2.基础内容

在探讨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过程中,需要以其基础内容为基础,围绕内容开展相关讨论才是理论探讨的根本。就当前学术界的看法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基础内容分为立足点、内容基础以及主线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能够相互促进但也会相互牵制。第一个层次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第二个层次是马哲、社会主义以及经济学,第三个层则是无产阶级的思想路线。

3.自身逻辑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其自身的逻辑才能发挥出科学的理论思维的主导作用。每个理论研究都需要以严密的逻辑体系为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则需要将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行紧密的结合。

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的方法

1.世界观、方法论相统一

世界观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基本原理,虽然这种结论没有得到具体的证实,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研究人的过程中就是需要从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出发。方法论则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根本内容,就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说,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使其进行统一,将两者进行相互转化,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整体和方法整体体现出来。

2.层次结构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多个不同的模块的,这些模块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在其理论整体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联系,使其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层次结构为方法、原理和论断,在使用相关方法进行研究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其基本原理并且根据方法的实行进行论断,这三个层次之间紧密相连,并且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层级体系就此构成,在研究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3.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是体现马克思中心理论的重要依据,很多学者都是依据其经典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内容进行猜测和推断的。马克思经典著作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学科门类,每一类都体现了其基础逻辑思维的形成和理论结果的构成方式,因此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过程中就可以从其经典著作中寻找相关线索。就其主要的著作来看,《共产党宣言》是包含范围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理著作,其内容繁多,大多数都做了具体的说明,在研究其整体性的过程中就可以进行借鉴,从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面貌。

4.创新性与实践性

创新与实践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理论整体性总是在不断的完善之中的,而其长久性的讨论就是基于没有统一的具体研究结果之上的,而在实践和创新过程中就可以对其整体性进行拓展和延伸。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过程中就需要以实践为基础动力,创新思想和方法,在探索劳动力的解放的过程中获取新的途径,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现实作用。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需要建立在其基础内容和逻辑思维上,才能保证理论研究成果的完整性。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马克思经典著作和整体性的层次结构上开展具体的实践,通过创新研究方法完善研究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拓展和延伸。

参考文献:

[1]杨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述评[J].江汉论坛,2012(12):57-59

作者:彭子细

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研究论文 篇2:

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岳红玲(1980-),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贵州师范大学宣传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目前思政课堂上几乎一半学生是“低头族”。而思政课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决定课堂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手段调查了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状况,并分析了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理论基础。思政课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和改革开放的稳定问题相结合,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前许多思政课教师照本宣科,思政课堂上几乎一半学生是“低头族”。学生把思政课仅仅当做是要修完的学分而被迫去听课,感兴趣的是少数学生,而这少数的学生也只是为了考公务员或者考研而学习。而思政课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决定课堂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手段调查了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状况。

一、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现状

(一)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状况总体良好

其主要表现在,大部分教师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多数教师能够理性看待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大约一半的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坚定理想信念;70后和80后成为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体,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一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技巧一般。

(二)部分思政教师在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存在一些不足

一些思政课教师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思政课教师不能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解决思想问题,不能及时补充新的观点,不能解释当下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起因、形成以及走势。

(三)部分教师有意无意持有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在调查中发现,我省一些专职或兼职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有抹黑中国的言论。有的对西方思潮心向往之。如部分青年思政课教师,认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无论是人均GDP还是总量GDP都还和他们有差距。他们得出结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比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更优越。有些教师认为西方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比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公平。这些显然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有的对中央政策百般质疑。一些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宣扬自由民主人权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普世价值观点,歪曲中国革命历史,污蔑丑化中国革命领袖的观点,这些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坏的影响。

二、我省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和导向力度不够

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和导向力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对于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各种思潮则缺乏有效的批判和抵制方式。i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边缘化,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一些报刊、电视台、网络媒体时常出现。一些与事实不符合的影视剧层出不穷。如“抗日神剧”的出现。它把敌人描绘的过于弱智,这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抗战英雄的不敬。“抗日神剧”ii给人的印象,不是中国顽强抗战八年,而是日本顽强抵抗八年,这与事实不符。国家相关负责部门应加大这方面监管力度。一些人“妖魔化毛泽东”。毛泽东是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否定毛泽东,就是对中国革命的否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否定,是对中国民族精神的否定。这些情况造成的舆论氛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二)目前思政课课程教材理论性强,理论不能自圆其说,理论不能说服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较抽象,而中国的具体国情是鲜活的历史,把抽象的知识与鲜活的历史知识结合,编出一本师生喜欢的课程教材来,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课程教材很久不能更新,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伟大成绩都没有涉及到,如中国航母的建成、舰载机的成功试飞、天宫一号的建设、华为手机、三一重工、徐工集团这些企业的创新等。

(三)部分思政教师未能明确意思到自身责任重大

一些思政课教师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重大责任,得过且过,照本宣科。教学中使用的PPT大多是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没有用心做教学PPT。大学老师做教案的也很少。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到科研上去,对教学投入的精力有限。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宣传一些错误理论。

三、提高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对策研究

(一)思政课的课程教材需要不断更新

把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后的伟大成就囊括到课本中来,数据和事实才是最能说服人的,也是最能影响人的。我们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值得大肆赞扬歌颂的民族英雄和伟人,这些鲜活的故事也是最能影响人的。我们有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的精华也是熏陶人的。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iii单纯的空洞的理论知识对人的影响力是微弱的。

(二)通过不断的学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做好思政课工作,一定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文本著作,还要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马克思主义实践者的著作。一些网络论坛中有许多针对当前时事政治专业精辟的分析。经常阅读这些中外人士的精华帖子,可以开阔眼界,客观公正看待事件的前因后果。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了解中国的工业、农业、军事、经济等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懂得军事知识,就可以深刻理解庆祝抗日胜利70周年举行的大阅兵典礼;懂得经济知识,就可以深刻理解中国成立“亚投行”和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懂得国际知识,就可以深刻理解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还要懂历史,懂政治知识。只有具备这些知识背景,才能上好思政课,思政课老师的知识越丰富,思路越开阔,思想越畅通,学生才能从中受益。

(三)深入基层实践了解国家和我省的实际情况

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iv仅仅有书本的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社会基层,深入农村、企业、社区,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深入贵州最贫穷的山区,去了解贫困;深入贵州特殊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贵钢)去了解中国的工业;深入到贵安新区,去了解中国的新开发区的建设等。通过这些基层实践来加深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社会经济建设成就以及在改革开放中还存在的问题,增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加强培训

通过邀请名师来给做培训,对思政课教师开阔思路,解答疑惑,规范行为的目的。给思政课教师做培训的人员应不仅有中央政府官员、有名师、也应有企业家等。培训采用在职进修、课程轮训、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

(五)宣传先进,学习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些思政课教师以其言行产生了广泛的良好影响。他们是思政课教师的优秀代表。如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他坚持深入学习,坚定信仰,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他用人民群众的语言而不是纯学术的语言把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讲得由深入浅,浅到妇孺皆知,浅到黄白皆知。他让人民群众真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解释现实,指导实践。他的誓言是:“我要让我的每一堂课都讲成精品!”v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应把方永刚作为自己的榜样,真信,真学,真懂,真情传播党的理论,践行对党的坚定信仰。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宣传部)

本文系:2013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经费课题“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研究”(课题编号:13ZC039)结题论文

参考文献:

[1]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7页.

[2]抗日神剧,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WbmZdRYTCfqlQJ2ZL6vn1fBqABTnSsf-4dVoIwy19odb1aErlijDjEOitMM7Gq5zs0ncJ91_EVi4o4y_2U5Y_

[3]我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系列调研座谈会,http://news.gznu.edu.cn/info/1002/33045.htm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http://www.txt66.net/read2.asp?id=16273&PageNum=3

[5]方永刚是什么人,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XFZxa__rlFdnc9pn-dkNUbDu9wnK4lOVjOEKIQ04_yAiD6rEEJWGsK1V2-sO7NGDqKNL2D1_uh649IzAsG_-LK

作者:岳红玲

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研究论文 篇3: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性问题的研究

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加强主体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性可以表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本质,马克思主义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更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终极目标。搞懂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性问题的重要性,高校才能有效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才能更好的实践、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关键词高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主体性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产生、发展及创新,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创新为前提条件的。如果没有搞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性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创新只能是虚构的,空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原动力。过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弱化主体性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和重点。

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性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把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我国学者也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对主体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认为:“人们常常是从主体一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来理解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上升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即标志着人成为主体的根本属性或性质,它是相对于客体的客观性而言。换言之,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一定对象的关系中所具有的主动态势,能动作用,积极态度和支配地位。当一定的人在与一定对象的关系中获得并实现了这种功能属性时,则成为这一对象的主体,对象则相应成为其客体。反之,人在一定对象面前丧失了这种功能属性时,则相应地就失去了其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在主体是指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其中,“教育者是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而它在马克思主義理论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人,而是在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知识基础上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经验上对教育主体的教育内容进行选择,通过强化教育主体,优化教育结构,整合教育知识资源进而形成新的行为。不仅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同时,也会反作用于教育者,形成双向反馈式螺旋进程。因此,受教育者是具有主体性的,也是自我教育和反教育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实际性,就一定要把教育者主体地位合理地转化为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影响。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起看成教育主体,最重要的理由是他们都是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价值取向的人,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即主体性。但是,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教育者的主体性弱化的现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弱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问题。

2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性的弱化

2.1教育者主体性的弱化

教育者主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在一特定环境和人员的相互作用时所能发挥的实际效用。教育者只有通过收集、分析信息,作出有效的决策,并把决策实施,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的指引和控制,才能体现其主体性。”

过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是:教育部下发文件—学校编排课程(安排课时)—老师教授书本的知识—最后用考试来鉴定教育成果。看起来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似乎把教育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但是,由于教育者是用死的知识和考试为重点的,用僵硬的死板的的教育方法向受教育者传达社会需求的,光是注重教育内容的形式不能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和整合,不能合理地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不能调动起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种教育者主体性的弱化最终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教育者主体性的弱化还表现在:第一,教育者主体不可以准确地分析外界环境的瞬息变化,不能解决教育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不可以分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和地位所发生的细微改变。不能改变老旧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第二,教育者主体的能动性受到抑制。主体之间缺少互动,教育过程中只是重视结果,进而形成了僵化的观念和老套的工作方式,这些观念和方式对教育者主体性功能的发挥存在着不利的影响。第三,教育形式化泛滥,过分追求教育的形式,不重视分析学生成长的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对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学习等问题不进行系统的分析,不能够掌握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从而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权威性。

2.2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弱化

2.2.1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弱化

过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总是把学生当作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只是看见了学生的不足,没看见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力,看不到学生在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具有主体性,过分的注重教育结果从而忽视了教育的过程,过分的注重“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的过程,过分地关注被动的“接受”过程而忽视学生的“自主的发展”潜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作为学生一定要服从的行为模板,更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视为学生自我发展和创新的资源。正是弱化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变成了死板的说教,灌输理论,本应丰富而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就变得干枯无味。时至今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仍然“执着”僵硬死板的教育方式,使得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仍然不能够有效的发挥。

2.2.2弱化受教育者的独特个性

由于过分的追求教育的结果,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上就形成了统一的教育目标,从而淡化了受教育者的独特个性,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脱离了实际,背离了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发展水平,忘记了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活动,造成受教育者知行脱节。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是跟随社会进步的,与此同时,工业化大生产的那种产业化、批量化的商品生产是高校教育理论无法排除和拒绝的。虽然集体化、普及化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特点,大量的人才生产的确也满足了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不知这种产业化教育的背后,暗藏着一种抹杀人个性的危害。因为没有重视教育主体的个体的不同,没有关注到受教育者的环境差异,没有尊重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征来发展和选择适合自己前进发展方向的权利,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的抑制和创新能力的缺失。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方面的竞争都需要高校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创新性的高智商人才,而创新来源于学生个性特色的充分发挥。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鼓励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依旧要承认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按此差异给予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

2.2.3弱化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片面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社会价值,而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个人价值,使受教育者被动的满足社会的要要,从而使受教育者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被抹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纯粹’的人。”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要让受教育者满足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一定要满足个人的价值。受教育者个体主体性意识,内在潜力的发挥,也同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重视教育者主体性的同时,同时又要特别重视受教育者个人价值的实现。这里有两层涵义: 一方面,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得到全面实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调动起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为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

3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性发展的未来展望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性问题也越显重要。主体性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学者们关心和研究的焦点。上世纪80年代,我国正是经济体制转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人的主体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下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的主体性发展。个人的主体性意识也迅速觉醒和快速发展,每个人都想发展自己的主体性,最终求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随着人的主体性意识的崛起,不重视主体性的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鼓励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为受教育者服务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是当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但要让教育者发挥主体性,即教育者主动掌握和分析受教育者的客观实际情况,要充分尊重理论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个人的思维发展水平,从而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规范,认真设定教育环境,用心选择教育内容,采用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创造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而满足受教育者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尤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让教育内容被受教育者主动的和广泛的接受,从而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得到广泛的有效的发挥,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综合全面来看:主体性非常强的理论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它表现在教育者的主体性问题上,当教育者在教育中具有主体性时,才能让教育活动具有主体性,最后决定着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上的引导,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性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第一,一定要把维护受教育者的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伴随高校改革的深化,不同人群之间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利益差距,因为利益问题而引发的思想问题大量存在。在此种情况下,逃避现实,不追求利益是不可能的,无条件的让人们放弃利益更是不切实际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要坚持不放弃利益,又要把解决受教育者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合理的满足受教育者的精神、物质文化需求,创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保护受教育者的合法利益,协助他们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从源头上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

最后,要把“民主”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民主不能只是口号,民主应该是一个实践,那势必要有实践主体。主体间是平等的,尊重的。所以,把民主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就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及主体地位。而实施民主能产生三个直接结果:一是死板的教育方式弱化。二是自主教育的强化,这点是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果的核心环节,不管什么方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终还是要变成自主教育才具有意义。三是让受教育者学会民主,即学会尊重人,平等待人,主动听取他人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胡子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M].人民出版社,2005:243.

[2] 張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9

[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人民出版社, 1994.11:106.

[4]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1.

作者:王 舟 赵志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加固工艺的公路桥梁工程论文下一篇:水文地质勘察中岩土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