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人生观价值观论文

2022-05-17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思修人生观价值观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群体,也是特殊一份子,他们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担当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当代学生是否树立积极有效的人生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希望。然而,通过一些调查和研究不难发现,当代学生在树立人生价值观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导致了个人的发展出现了障碍。所以,当代学生必须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且是当务之急。

第一篇:思修人生观价值观论文

“思修”课教学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价值旨归及实践路径

[摘 要] “思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修”课教学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即在“思修”课教学中明晰价值性和知识性,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思修”课教学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价值旨归在于: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环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实践路径包括四个方面:深挖教材、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关键词] “思修”课;价值性;知识性;价值旨归;实践路径

一 “思修”课教学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理论内涵

“思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修”课教学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一)“思修”课教学中的价值性

首先,“思修”课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复杂的人生课题和人生选择,比如在学习、工作、生活与感情等各方面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思修”课在这个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上好“思修”课能够引导大学生独立观察与思考,正确地处理矛盾、做出选择,逐渐形成正确的三观,更好地开启未来的新征程。

其次,“思修”课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法治素养。上好“思修”课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大学生公民道德准则;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使其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最后,“思修”课能够指引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修”课能够引导大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修”课教学中的知识性

首先,“思修”课教学是帮助大学生对基础概念进行科学界定的过程。“思修”课教学能够将一些基础知识与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与运用这些知识。其次,“思修”课教学是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过程。“思修”课教学将基础知识加以系统化,促进大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以2018年版“思修”教材为参考,从教学的整体内容来看,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篇,另一部分是法律基础篇。从教学的具体内容来看,总共涉及六章内容,每一章内容又细化为三至六节,由几个小节的内容来系统化地讲清楚一个问题。与此同时,每个章节的内容又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思修”课的知识系统。

(三)“思修”课教学要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首先,“思修”课教学要坚持知识的客观性,正确地传授科学知识,这是上好“思修”课的基础。正确地传授知识要求“思修”课教师在熟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挖掘,不仅要将课本上的内容讲清楚、讲深刻、讲透彻,更要挖掘课程的深层内容,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现实需要以及社会现实问题,将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科学地、系统地、深刻地掌握知识,更好地学以致用。

其次,“思修”课教学要注重价值的引领性,积极践行价值引领,这是上好“思修”课的动力。一是要做到从困扰学生的问题入手,通过上好“思修”课为学生答疑解惑,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以正能量来引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二是要引导学生明辨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不轻易被错误言论与思想影响,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三是要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时代新人。

最后,“思修”课教学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思修”课教学既不能灌输式地传授知识,使知识僵化为具体的知识点,让学生認为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就可以掌握,这会背离课程的目标;“思修”课教学也不能过分地夸大其意识形态属性,让学生认为这只是一门纯粹的政治课,学不到实用性的知识。知识教育是价值教育的基础,价值教育是知识教育的目的,“思修”课教学既要坚持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价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争做时代新人。

二 “思修”课教学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价值旨归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即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思修”课教学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具有重要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思修”课教学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环节,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进入了新的人生阶段,之前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他们对知识的海洋饱含探索欲,因此,为了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他们需要通过“思修”课来获取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思想的活跃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之处于复杂的现实环境中,难免会面临许多现实的困惑与抉择,因此也十分需要精神上的价值引领。“思修”课教学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

(三)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素养。“思修”课教学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重视知识教育又重视价值教育,既重视提高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又重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在提升知识水平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修”课教学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中国力量。

三 “思修”课教学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实践路径

“思修”课教学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要在实践中落实好,就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挖教材内容

首先,要熟悉“思修”课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要认真研读“思修”课教材,深刻把握其基础内容、基本结构与内在逻辑;与此同时,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深挖教材,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思修”课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回答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增强“思修”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同时“思修”课教学要结合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增强“思修”课的政治性和时代性。

其次,深挖教材内容最终的落脚点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价值引领,在深刻把握“思修”课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改善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有功利化的趋势,许多课程教学以应试为主要目的,过分强调实用性而忽视教学背后的价值、情感与精神关照。因此,“思修”课教学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改善教学方法,发展多元化教学,利用好各类资源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价值观引导。

首先,要更好地发展案例教学法。要注重选取合适的案例来配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案例选取既要恰当地反映教学知识,又要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或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这样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并说明社会问题,引导学生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去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其次,要更好地发展实践教学。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修”课教学一定不能停留于书本知识,要尽可能地利用实践资源、创造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去亲自体会,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进行价值引领。

(三)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首先,“思修”课教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来严格要求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项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其次,“思修”课教师要坚定专业自信,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思修”教材,熟悉教學内容,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更好地传授科学知识。

最后,“思修”课教师要坚定价值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形成法治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担时代使命。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首先,要完善课堂评价机制,设计合理的评价机制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价,比如可以采取问卷与谈话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合理的问题,对结果进行细致分析,以此来检测学生是否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要在收到反馈后认真进行分析,分析目前已达到的效果以及不足之处,并依此来做出及时的调整。如果学生在知识方面掌握不充分,就要适当根据学生需求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调整;如果学生对正确的价值观还有不明晰之处,就要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王义祥)

作者:薄晓凌

第二篇:论当代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群体,也是特殊一份子,他们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担当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当代学生是否树立积极有效的人生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希望。然而,通过一些调查和研究不难发现,当代学生在树立人生价值观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导致了个人的发展出现了障碍。所以,当代学生必须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且是当务之急。

一、当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现状

1、追求多元化。传统时期人们的思想就是致力于国家建设,以奉献为主。然而在当下社会发展的今天,这种心态已不复存在,当代学生的头脑变得复杂化,与旧时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各种形式和渠道的出现,使得他们有了更多展现自我的平台,多元化的追求是他们的目标,他们没有传统思想的束缚,更多地强调自我价值。

2、竞争意识强,责任感匮乏。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学生的竞争意识尤为强烈,一方面是压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的追求目标所影响。光是就业压力就足以让当代学生有了很大的压力感,竞争意识尤为强烈,因此就出现了本升研升博的局势,虽然,考研、考博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在此过程中带有明显的功力化,且责任感比较匮乏,由此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社会发展。

3、人生价值观物质化,忽略个人精神世界构建。学生的世界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尤其在当下的社会形态之下,各种高科技、电子产品等相继出现,学生被社会所诱惑着,一些不良的习惯时刻在学校上演着,导致了社会发展的恶性环节,学生的内心世界大部分被物质所充沛着。在这些物质的诱惑之下,他们的理想追求显得尤为淡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迷茫着、彷徨着、犹豫着,直至选择时刻真正到来,由此导致了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物质化,个人精神世界构建全无。

4、人生价值观迷茫化。当下一些学生进入学校要么成才,要么无所作为,甚至有些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失去了目标,没有人生理想,缺乏个人奋斗力。他们对于人生规划没有方向和目标可言,认为大学对于他们没有任何作用,这是一种十分狭隘的观点,常常会导致学生自身的风貌和心理有所扭曲。

二、当代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方法

1、加强自身修养。对于当下学生来说,应该努力学好自己的各门课程,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时刻关注社会新闻动态,向一些积极优秀的人员学习,各种对身心健康有利的活动应该积极参加。作为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心中有抱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一个大学生如果想要做到这些,内心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在个人品质方面较为优越,与此同时还应该具备一些能力,比如说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将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明确地端正人生的目标和方向,由此提高人生价值观。

2、深化教学革新。学校应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将课堂作为基础,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加大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重视度,注重各种趣味教学的导入,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由此感染学生,使得学生自身形成较好的道德水平,在其它课程上教师也应该将道德类引入课程。此外,应该定期开展与此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此有关的电影,观后写出观后感,且将优秀的观后感评出,感染其他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亲身体验,可以鼓舞学生,让他们从中感悟生活,扩展眼界,丰富生活。对于那些有条件的学校更应该充分利用条件,聘请一些名人授课,定期开展积极有效的课程教学,让学生从这些名人教学中体会与众不同,感悟课程的有效性。此外,在课程其中可以加大学生与名人教师的交流互动空间,让学生从交流互动中解决一些疑惑,从而真正达到有效课程的目的。

3、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当代学生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而树立这些不是简单的三言两句,需要一个十分长久且艰难的阶段。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坚定信念,有勇气和毅力,当国家利益摆在面前时,要有牺牲个人利益的充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毛泽东同志的要求,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人生价值观。

4、将国家社会作为后盾力量

国家应该不断适应新时代,进行各种课程教育的改革,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专业课程教育同步对待,可以将一些课程设置进行相关的调整,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将政治文件作为主力,把社会媒体舆论作为辅助条件。此外,要加大各种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摒弃不良社会风气,将高校素质教育作为重点,切实保证当代大学生能够将个人追求与国家社会追求有效地结合。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当代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分析不难看出,当代学生在此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这些不足和缺陷导致了他们人生目标的不明确,不能够有机地将个人利于与社会利益有效结合。为此,必须进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当代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他们成长、成才,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甚至要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象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 罗世钦.论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暨南学报.1995年03期

[2] 成 力.对人生价值观几个问题的探讨.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3] 王锐生.21世纪的人将有什么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04期

[4] 靳安广.人生价值的结构.理论探讨.2000年05期

作者:孔燕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取向探析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存在着偏离奉献、牺牲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与名、利、钱、权直接挂钩的现象。因此,如何引导教育新的历史时期的当代大学生践行科学、真理、道德的人生价值观是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优化社会道德环境,从转变新的历史时期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根源入手,使他们成为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奉献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价值取向

前言

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对自己周围的客观事物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评价和看法,这就是价值观。当他将身边所有的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中进行依主次、轻重的不同排列次序时,他便有了价值观体系。而决定这一次序主次先后以何种方式排列的则是他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价值观体系和价值取向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不同时代的人们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不同,决定着他们的价值观念的不同。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这种行为定势也被称为社会行为模式,这种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就是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

人的价值取向一旦形成,其价值体系也基本稳定,其人生目标也基本确立,人就开始走向个体平稳发展的道路。

然而,人毕竟不是机械化工厂生产出来的标准件。自身所处环境的不同,身体与心理上的差异,决定了个体人格发展的差异性。特别是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青年时期,主体能动性的特征更加突出。由于社会化程度愈来愈高,以及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使青年学生产生了许多疑惑、冲突和挫折,他们在不断地质疑和探索中增强独立性,其主体价值体系也就逐渐地脱离对他人灌输或投射的单纯依赖,而自觉到自己的本质、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能力,并以此作为自身个人价值体系的参照系,从而呈现出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性。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存在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历史时期,上个世纪末因国家形势需要而产生、实施的旧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脑海里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新的社会规范仍处于一种摸索、前进状态之中,加之网络时代的到来,西方社会存在的各种与我国社会形态、意识形势、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像洪水一般直涌大学生脑海,使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取向存在着迷糊、迷失、迷路、迷茫的“四迷”现象,这四种现象的存在,从大的方向说,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国家战略和国家发展的走向,从小的方面来说可能导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迷失自我,因此说,让新的历史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价值观取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当然大学生自身也要做到自爱、自重、自惜、自知。

所谓价值观取向,从宏观上说,是指人的思想领域所在的对人和事或者说是对某个特定的载体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从微观上说,是指人的思想领域对人和事或者说是某个特定的载体所产生的个人坚定看法,并依据当时所在的社会环境、个人处境进行一定的价值所选。

自古以来,中国的读书人都怀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人生态度,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失业、求业和钱、权、利、势的现象中,当代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也因环境的影响而变得不在是单纯,反之则是在善、恶、良、坏之间进行艰难抉择,这不是大学生本身的错,也不是教育的错,而是整个社会所处的环境所造成的。

因此,许多的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或在选择就业时,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许多悲悯想法,有的认为自己父母没有本事,没能为自己铺好路,只能靠自己来谋求;也有的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走向社会在岗位上用不上或者不實用;甚至有的认为自己从小所树立的某种价值观取向被当今这个社会种种不良现象所淹没。因此,许多新的历史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为了谋求日后的出路,求一份安心舒心、适合自己的工作,不惜通过一切手段谋求学历、提高自己身份,从而产生时下所流行的考试作弊、学历注水、抄袭论文、自私自利等与正确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取向所矛盾的现象产生。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化反映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演变和将要形成的格局。但从总体上来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还是呈现一个健康向上的趋势,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基本人生态度积极、个体价值趋向明显、多元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矛盾的人生态度、自我评价及道德评价标准散乱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根源于社会环境影响、中西文化交融的冲击和大学生内在因素的影响。在这个环节中,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处理好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关系、低层次与高层次教育的关系、短期性与长期性教育并重的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

二、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存在的困惑

一个人的价值观取向决定着一个人的一生命运,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取向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战略走向与民族兴衰,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决定着大学生本身的命运,也将极大地影响着我国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而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恶、是非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以及依靠社会舆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体系。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普遍存在着追求现实、获得名利、高人一等、利已利家等现象,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许多大学生在价值观取向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有的因为寒窗苦读十余载,可是到来头所学知识却与现实工作环境不相符合,甚至于毕业后为了生存迫不得已另学科目。特别是在时下这个个性张扬、思想狂浪的社会,许多大学生为了早日获得所需要的钱、物、利、名等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甚至于肉体,他们的这些价值观取向其实是一种虚拟的价值观取向,是一种暂时性的价值观取向,是一种与自身的意识形态所不符合的价值观取向,更是一种有害于社会风气、有损于家庭道德规范、有伤于民族气节的价值观取向,当然大部分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还是好的,正确的,科学的,对社会、家庭、民族来讲是有利的,对个人来讲更是符合自身的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诸如人的生命的价值、人的终极的关怀、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人生的态度、人生的意义、人生的境界和人生的理想等等。价值观是个性范畴,史上许多的思想家们都对价值观有过自己的论述,但是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深刻揭示价值观的内在本质。但是从史上的思想家们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人的价值观取的本质、内涵和功能决定着这个人一生的命运。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不但决定着大学生自身的命运,更决定着整个民族的命运,这不是夸大其言,更不是危言耸听。因此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取向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和痛苦。

三、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之走向

胡锦涛同志曾发表过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这对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来说,起到一个很好的教育引导功能。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看来,价值观既属于社会意识,也是属于个人意识,更是人们在依据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关于价值观的总和。反过来讲,价值观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和自生的心理体验,价值观更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奖与批。凡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都有自己对于价值观的看法和理解。这种价值观的看法和理解是依据社会首先规范和标准逐步形成的。

因此也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从根本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规范标准,这种道德价值取向和规范标准反映的是社会性的人们之间思想感情、言论行动、行为做法是否符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结构、秩序和规则的要求,是否有助于自己的合理稳定和发展。因此,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价值观取向是不同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应与社会相应、与家庭相应、与民族相应,以自身的价值观取向来推动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取向,这也正符合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当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使命有义务也有本领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富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使我们的民族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胡娅梅,袁晨黎.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浅析[J].科教文汇,2007,(07).

[3]高燕菁,林自强,李志芳.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与个性特征调查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6).

[3]褚詹玄.医学生人生价值取向与医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7,(06).

[4]周海燕.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调研与对策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1).

[5]胡光顺.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调查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6]李肃东.展示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道德学说——论孔孟的人生价值观[J].天津社会科学,1991,(04).

作者:吕春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育技术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经济地理论文范文

热门文章

人生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