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定额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2-09-12

我国的综合教育改革进程中, 把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作为核心。怎样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 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建筑工程定额与计价》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 具有很强综合性、实践性。其教学目标是: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建筑工程定额与计价》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因为《建筑工程定额与计价》这门课的特点是课程内容多、涉及的技术知识多、教材及相关资料多。学生大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 对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 而且缺乏专业意识。大量的概念和抽象的内容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这些情况因此给日常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因此, 在学习本课程的开始, 教师要强调本课程的重要性, 使学生明确课程教学的意义, 产生学习本课程的浓厚兴趣, 并把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从而对本课程的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整合教学内容, 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

《建筑工程定额与计价》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 具有很强综合性、实践性, 其教学目标是: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要有动手能力, 实现“零距离”上岗。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 充分考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全面审视本课程的内容, 深刻分析该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结合教学实际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 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补充和改进。

2.1 教材选择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实用和有效的教材是取得教学效果的基础。有的一些教材, 没有结合本地区的现行定额和取费程序, 脱离当地的情况, 使得学生工作以后不会使用当地的建筑工程定额, 不会分析和套用计价程序, 缺乏一定的通用性[1]。如果单纯依靠现有的全国通用教材进行教学, 其广度和深度都不够, 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预算员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 无法及时反映新规范、新标准、新技术和新工艺, 教学内容也过于学科化和系统化, 实用性不强。

2.2 教学内容构建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渠道主要集中于建筑、装饰施工企业和造价咨询单位。就业指导教学, “实用、适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决定了课程的内容:在实施清单计价规范以前, 课程教学强调定额运用, 重点集中于施工图预算和结算的编制。在目前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并行阶段, 课程教学应以定额原理和施工图预算为主线, 重点讲述定额原理、施工图工程量计算以及工程量清单计价, 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并能及时应用, 加强学生就业的适用性。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3.1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应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调控者, 进行引导、启发、点拨、提问, 然后讲解。学生应通过主动学习、争论思索、发现并解决问题, 使思维得到开发。由于本课程实践性较强, 课堂上应采用“循序渐进、教学内容系统化”的方法。如“定额原理”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进行紧扣教学内容的练习, 教师配合案例实际运用穿插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学生在练习中消化上课内容, 既调动学生积极性, 又符合认识规律, 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3.2 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定额与计价》中, 现代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 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种工程计价软件也应运而生。工程计价的电算化, 将工程计价人员从繁重的手工算量、套价中解脱出来, 取而代之的是轻松、快捷、准确的计算机算量、套价。为与市场接轨, 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在本课程内容的安排上, 应增加工程计价软件应用的内容。不仅要让学生弄清楚手工计价的思路、原理, 还要让学生掌握工程计价软件的操作方法、软件中的有关参数的设置及软件的计算思路。第二, 正确算量的前提是相关知识的系统应用和正确识图[2]。多数学生由于知识的系统性较差、空间想象能力有限, 即使知道计算方法, 也难以从图纸上正确读出尺寸计算工程量。

3.3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高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 其实习实训就要得到有效保证。工科教学离不开实践环节, 特别是专业实习环节。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安排了4周~6周的专业实习环节, 目的就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施工现场学习施工技术、施工管理方面的知识, 增加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在专业实习环节, 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施工组织设计、工程价款的结算、合同管理与索赔等工作的进行, 预算知识的掌握都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专业实习, 学生深入到实际的施工管理的环节, 增加了专业感性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4 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验, 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原来的“一次笔试定成绩的考核模式”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重视实践周的考核。与传统的考核方式相比, 该考核体系变一元考核为多元考核, 变阶段考核为过程考核, 变重书面理论知识考核为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考核。随着新的考核体系的建立, 考试方法也要作相应的改革。

在考试改革方面, 可尝试开展课程考试与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的模式。通过社会的认证考试, 不仅可以检查教学实际效果, 而且通过考试学生可以取得预算员资格证书, 为今后就业做准备。这种课程考核与社会认证考试有效对接后, 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 又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 落实了“双证书”制度, 真正适应了社会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建设市场将需要大量工程造价人才。必须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有计划、有措施地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与时俱进, 保持课程处于最新发展状态, 满足我国造价体制改革的要求。

摘要:本文根据《建筑工程定额与计价》课程的特点, 结合教学实践经验, 分别从培养学生兴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以及课程考核模式方面对本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为高校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定额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丽云.《建筑工程定额与计价》课程教学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 .

[2] 徐琳.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文教资料, 2005 (29) .

[3] 彭德红.搞好 (建筑工程概预算) 课程教学的思考[J].基建优化, 2005 (4) .

[4] 朱桂荣.《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3) :36~3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让“优等生”学会尊重和宽容——“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高校学生管理典型案例分析与思考下一篇:农村学生厌学的原因和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