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需耦合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2022-12-2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社会需求人才的机制逐渐向市场化发展、社会的经济体制在不断向新经济体制转变、社会中不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社会整体就业、下岗等压力的不断加大, 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逐渐成为学校以及社会的关注重点问题之一, 也逐渐成为整治以及社会生活的重心之一。随着我国大学生的基础人数在不断增加, 我国市场中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已十分严峻,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不能得出良好的解决方案。在现代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 毕业学生期许达到高质量、高水平以及满意的就业水平, 主要还是需要依靠自身的就业能力。在普遍就业困难的大环境的背景下, 体育专业的学生更需要通过自身努力以及学校帮助进行加强培养学生自身的入职能力, 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学校提高就业率的目的。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影响现代普遍大学生供需耦合的不同因素并结合吉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身就业特点以及优势, 研究出适合我国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生能够具有的就业能力结构。

一、吉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从业能力现状

(一) 就业能力定义

就业能力是当代毕业学生的自身多种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是指当代毕业大学生在学校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自身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开发而得到能够实现自身从业理想, 并能够满足我国社会需要以及能够在当代我国社会生活中体现毕业大学生自身价值的能力。既往研究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的过度, 书本中对就业能力有具体介绍, 就业能力是一个关于就业的动态过程, 其在强调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 加入其经济政策等宏观方面进行阐述就业能力[2]。就业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 通常应用于分析我国现代社会市场在挑选大学生等就业人员过程的手段, 也是企业人事部门进行内部管理的因素。

(二) 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情况以及就业能力

吉林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 居就业排行第949名, 在我国大陆排名高于西南医科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长春科技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以及东北石油大学, 在吉林省的排名高于长春科技学院、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以及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对吉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以及其用人单位关于其大学生的结构认知以及评价进行比较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以及现实岗位需求的缺口, 且大学生普遍存在低估自身性格特质、执行能力、社会人格以及学习能力的问题, 而高估对求职能力、社会经济因素、学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重要性;且有研究表明, 企业对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等满意度并不高。

二、吉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一) 体育专业大学生需求对就其外部因素分析

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书本知识的了解以及在此过程中对自己综合素质能力的开发进而得到完成自己从业要求, 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以及得到能够在现实社会中体现自身价值的综合能力。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体现社会工作的特点以及自身综合素质以及社会各个用人单位录取方向的认同。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进行入职的外部因素也可称其为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由国家大学生就业政策、国家整体经济情况、学校教育程度以及社会各个单位录取学生环境等因素组成[3]。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独特的专业各型特点, 因此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外部因素也具有相应的专业特点, 故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就业面相对较窄, 其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较高。学生具有多能力成为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敲门砖。在我国大多数经济水平以及文化程度较差地区, 甚至有领导有谁都能带学生体育课、认为体育课仅需要带学生放松和玩耍等落后观念, 用人单位的落后思想也会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环境以及条件造成一定严重影响。且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性别也存在一定要求。在本次研究中发现, 用人单位虽对入职人员就读的学校以及性别有一定考虑, 但更重要的是看重应聘毕业生的综合就业能力以及社会工作经验等综合就业能力;且认为不同地区政策性人事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部分毕业生面试过程中会主动提出入职后会继续学习, 且部分用人单位会提出毕业生入职后需要深造等相应要求。其档案问题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而多学生本身对单位的要求与选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

(二) 体育专业大学生供给对就其内部因素分析

内部因素通常被认为是毕业生的个人因素, 属于毕业学生的主观意愿, 对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其中主要包括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自身知识储存因素、非知识储存因素以及自身选择职业的心理三个方面。在现实社会就业过程中,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自身知识储存通过在校以及工作过程中学习知识水平可得到表现, 而提高毕业生自身知识水平需要有扎实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深度的体育专业知识, 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次研究调查中, 个人因素中的大学生自身知识储存因素以及选择职业的心理占体育专业大学生内部因素的主要地位, 在现代职业过程中, 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学生可能会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无法胜任该工作, 而非知识储存因素不会对自身能力不足无法胜任该工作等想法产生一定影响[4]。尤其是在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职业心理方面, 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生自身对选择职业的心态不端正, 其正确的选择职业心理有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职场生活中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自身综合就业能力评估过高, 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自身综合就业能力评估过低都会影响就业情况。因此良好的选择职业心理因素对体育教育抓也大学生的就业具有一定良好影响。

三、就业能力结构优化

(一) 毕业生需求对就业能力结构优化

吉林省各学校进行体育教育学科学校专业课程进行整体结构调整, 增加与社会需求就业综合能力相对应的课程比例, 学校根据现职业市场变化情况以及现代社会不同职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整学校课程比例, 让学校设立的专业课程与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相结合。以社会实际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作为调整课程设置的基础, 以培养当代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为主要核心, 突出体育专业毕业学生专业技能, 增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就业课程的比例, 提高就业大学生市场适应能力, 进而达到增加求职成功目的。学校在招生时应提高入校要求, 宁可缺也不可将就的基本原则, 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文化成绩以及专业技能学校应对其进行严格把关, 进而改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在专业课专业技能能力以及体育教育专业文化知识不足的基本局面[5]。学校可面向社会开放招生, 以市场为主要导向, 让大学生提前走进社会, 对体育教育专业职业社会岗位进行进一步了解, 让在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 让当代大学生能够在现实社会中认清自我价值以及提高自身实际技能。

(二) 毕业生供给对就业能力结构优化

学校应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能力, 引导体育专业毕业学生转变其就业观点。当代社会关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岗位以及就业方式多样化, 体育专业毕业学生应该认清现代就业难的形式, 体育专业毕业生应珍惜每个就业机会, 实现每个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向普通劳动者的就业观念进行转变, 不同渠道进行就业, 尽可能融入社会。充分利用大学生应征入伍、特岗教师招聘以及到村任职等多个政策就业渠道, 鼓励学生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学校对大一学生主要以规划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身职业生涯, 让学生尽早、尽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进而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自我发展为主。大二、大三学生主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就业基本能力, 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确立自身专业方向, 强化以及建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身专业技能思想, 开展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专业实际活动, 达到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目的。而毕业年级重心应该在选择职业进行指导, 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 进而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整体就业水平。

四、结论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劳动力市场人才的快速变化, 而我国教育改革相对落后, 对人才的培养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没有相对应, 导致现代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以及现代需求存在缺口, 造成劳动力市场形成较大的职业空缺与失业人群较多的结构性状态;考虑是现代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空缺不符是造成结构不良的主要原因, 也是困扰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从解决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角度看, 适应社会需求进行适时改革、提高学校人才供给质量, 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匹配程度, 是缓解现阶段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必要途径。

摘要:本次研究根据大学生不同释义就业能力对其构成要素的不同理解, 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方面着手, 基于供给予需求耦合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从业过程进行研究分析, 进一步界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范围, 并分析吉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从业现状以及就业结构情况, 从供给予需求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影响因素, 并提出其优化对策。

关键词:吉林省,体育,毕业生,从业能力,改善政策

参考文献

[1] 刘羲, 李菊花.基于职业观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34) :165-166.

[2] 戴艳, 周强.高职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J].职教论坛, 2014 (29) :21-24.

[3] 应德万.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社会学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 2017 (13) :421-421.

[4] 周玲.普通高校体育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探析[C]//决策论坛——如何制定科学决策学术研讨会.2015.

[5] 汤绍康.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相结合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7, 31 (1) :75-77.

[6] 刘力, 李玲.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素质与社会需求的耦合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27 (2) :7-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谈供排水业节水新举措下一篇:浅谈建筑施工噪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