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历史教师应对措施初探

2022-09-13

2007年秋季开始,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湖南省全面铺开, 为长期处于一种不景气状态的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改革旧有的观念, 改革落后的教学模式, 把握新课改形势, 做好新课程改, 成为了学校和历史教师们的必须。

1 改革传统

1.1 改革观念

在新课程标准下, “传承”式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被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所取代。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如讲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节时, 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学习, 应当说, 大运河的开凿是顺应社会需要的, 开凿后, 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南北商业交通的往来, 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这项工程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隋炀帝这个成绩是应当肯定的。但是同时应当看到, 作为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在进行这项浩大工程中, 曾耗费了人民的大量生命财产。从这方面来分析, 隋炀帝开运河又应当时看做他的暴政之一。另外, 还应当对隋炀帝开运河是为了到江南去享乐的动机作一番全面的分析。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 学生在分析与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时, 就能从当时的历史现状出发, 既肯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进步性, 又能看到其局限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与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1.2 改革教学

古语说的好, 知已知彼, 百战不殆。不打无准备的战, 唯有正视之, 才能攻克之。新课程较之以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历史教师们如果不及早关注、了解, 面对新课程, 是很难适应的。我们要及时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 教师不光立足于“教”, 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 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 要引导学生“会学”, 所谓: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于渔。

(1) 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 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 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要会“燃情”, 要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情感, 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全情投入到历史课的教学活动中。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 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 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让学生们的情绪悄悄被点燃。如:讲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的时候, 按组分成两派, 进行一个简短的辩论, 学生对这一节目特别感兴趣,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 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 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 都必须通过主体参与, 才能将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在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 让学生凭借自已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去感受, 通过自已的摸索去发现, 教师将问题提出后, 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的探究的时空, 让他们有更体验、感悟, 实践的机会。如尝试一些选修内容让学生自已来上。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 就是学生自已提出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长期以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少教师常常只注重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而忽视而不见学生提出问题, 它造成了学生亦步亦趋, 人云亦云的信赖倾向, 无形中抵制或扼杀了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因此, 教学中必须努力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 着眼未来

2.1 提升自我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必修模块”抑或“选修模块”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到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因此, 作为新课程的教师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教学不仅是技术, 更是艺术。它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充实自已, 积累知识、提升自我, 拓展思维、迎接挑战。其中有两点尤为重要。

其一:拥有广博的知识。毋庸至疑, 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否则是不可能教好该学科课程的。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 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 教师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以及要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历史教学除了史学之外, 还应了解其它诸多相关学科, 尤其是地理和文学。以历史与文学为例, 新课程明显突出了科技文化这一块的内容。古人云:“文史相通”。《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也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其二: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 涉及内容极广, 跨度极大的学科。而新课程的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 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很难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借用多媒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如《红军长征》一节, 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 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 学习红军的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 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 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条件, 在教学资源和资料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狠下功夫, 尤其要加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和掌握一般的电脑操作技术、上网搜寻信息的技巧、制作课件本领无疑是十分迫切的。

2.2 追求创新

举办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电视里的益智节目有许多题目都跟历史有关, 可以组织收看。在学校的课堂上有时也可以搞一些竞赛, 活跃氛围。我尝试过小组竞赛, 采用记分的方式, 学生们确实很有热情。电影里反映中国史实的优秀影片很多, 如《鸦片战争》、《甲午风云》、《四渡赤水》、《南京大屠杀》、《开国大典》等等, 学校可举办优秀影片回顾周, 组织学生们观看, 可以说是一个让他们充分体验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的绝好载体。

有效地利用校外的课程资源。校外的课程资源, 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 走出课堂和学校, 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 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要使素质教育能够很好的开展, 教学的区域不应局限于课堂,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去参观实践。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遗址都可以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很好课堂。

摘要:2007年秋季开始,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湖南省全面铺开, 为长期处于一种不景气状态的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改革旧有的观念, 改革落后的教学模式, 把握新课改形势, 做好新课程改革, 成为了学校和历史教师们的必须。

关键词:课程改革,历史教师,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海英, 叶军.中国历史之谜[M].文汇出版社, 2001.

[2] 教育信息资料[J].嘉兴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6, 200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机械制图》课的教学下一篇: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改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