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资料分析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论坛资料分析范文

论坛资料1

追求内涵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

——瞿靖中心小学

王凤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 一位退休老领导说:“学校,就是要让老师的心情激荡,走进学校,应当让他们能感受到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如何达到这种境界?这就需要一位懂管理、能管理、善管理的好校长。因为校长是学校的领头雁,能否做一名称职的校长,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发展进程,关系到如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先争优,加快发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关系到实施“五项工程”、“打造高校课堂”、实现“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年”的奋斗目标。因此,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年”和“师德建设年”活动中,学校的管理,既要树师德新风、促质量的提升,又要重提高素质,促特色学校的发展。下面谈一点浅薄的认识,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一、树形象,行为世范。

我曾在学生中搞过一次民意测验,评定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评定结果出来,得分最高的是两位青年教师,而几位教学能力特别强,又十分负责任的老教师被甩到了后面,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从民意测验中找到了答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是师德好、教学能力强、衣着得体、举止文雅。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的管理应该从细处入手,既要抓大型活动等重要工作,又要注重抓好这些工作中的细枝末节。一个人的品味,一所学校的档次,往往最能从细节中体现出来,“细微之处见精神”。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抓教师的仪表。引导广大教师“为人师表”,从发型、服饰抓起,对不大讲究的中、老年教师,要求他们学会扮靓自己,对过分讲究的年轻教师,则要求他们时尚而不失端庄、前卫而不忘得体。其次抓教师的言行。如:学校规定不能在校内骑车,但往往教师做不到;升旗仪式时,学生庄严肃穆,教师可能还谈笑风生。这些“情节”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要抓细节管理,要求校长要“小题大做”,要重视对教师行为细节的要求,通过开展“三爱三评”和“七查七看”等活动,规范教师的言行,从小节中培养教师的师表等形象,以此感染学生。

二、立师德,德高为师。

师德是教育的根。古希腊人说过:一切教育有两个根本目的,一是使人聪明,二是使人高尚。我认为真正的师德就是唤起教师的尊严,成为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所以说,

首先教师要做师德高尚的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大千世界的诱惑和丰厚待遇的吸引,教师会出现攀比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校长必须让每个教师都有个盼头,那就是看到希望,发现意义,找到价值。并告诉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每个有生命的东西都有价值,从做人这个方面考虑,当教师是最有价值的,那就选择当个好教师,作名师,但是名师人数有限,只好选择做良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才是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职业,教师真所谓有目标就有动力,有动力学校才有活力。

其次要做海纳百川的人。学校通过组织学习、看名人录像、讲座、撰写心得体会,开展“创先争优”和“树师德新风、促质量的提升”等活动,要求教师要有宽容的心,学会赏识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不足;学会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磨砺自己的机会;做人做事要大气大度,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

三是要讲团结。全校上下必须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并结合“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活动,积极推进党员教师承诺制,“三会一课”制、周工作汇报制、阶段质量检测评比制、学习思想交流制和各项工作检查制等,大力开展“六比六看”、“四风评比”和“四比三优两满意”等活动,使每个党员教师做到讲党性、讲敬业、讲责任,真正营造出比师德、比师能、比奉献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精业务,打造高效。

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校长应该走在教改的前列,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更新自我。要努力成为教育目标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创造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者。

我校围绕教研室“三研三训两提高”的工作目标,以“深化改革、推广模式、打造高效、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遵循“高质量、低投入、分层次、全员参与、整体提高”的原则。开展了“五促”、“六提升”活动。(即以学促教提升学习质量、以课促教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帮促教提升传帮带的质量、以考促教提升阶段性质量检测质量、以评促教提升教育教学评价质量,最终达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载着希望和梦想,我校寻求出了新时期具有本校特色的改革模式,提炼出了“精讲多练、当堂消化”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设计、实践、切磋、反思、再设计、再实践的课堂磨练过程中,打造出了一支师德高尚,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

1、提出教师“五心”的教育目标。一是精心备课。备课着力开掘出“三要点”,知识吸收点、能力开发点和思想教育点。备课力求做到“五明确”,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课标和教材要求、明确教材特点、难点重点,明确教路学路、编者思路,明确双基训练任务。二是全心上课。力戒“满堂灌”。教师教学做到“三有”,心中有本、目中有生、脑中有法。三是细心批改。教师批改作业做到“三批三改”,基本题全批全改,重点题细批细改,学困生面批面改。四是耐心辅导。教师辅导学生力求体现“三性”,针对性、层次性和民主性。五是潜心研究。我校本着“人出课题、课题出人”的宗旨,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学校教科研当中。要求教师做到“四勤”,勤学习、勤实践、勤思考、勤总结。实现由“匠人型”向“学者型”转化。

2、以校为本的培训。根据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的问题,确立校本培训内容,培训任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通过模式讲座、课堂展示、名师引领、业务再培训、结对帮扶,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

3、抓“富脑”工程。实施了每堂一句,用名人格言、谚语和生活中的童谣、书本中的经典语句为课堂增色,为师生积累语汇,在教师中反响特别好。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请专家讲座、看录像、外出学习等开阔视野。

4、撰写教学论著。通过“五个百”评赛活动,将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反思、每堂一句和说课材料整理成文本书籍,以便教师及时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弥补漏洞,使教学能力渐进提升。

5、课例研究。如:本学期在推广教学模式的模块备课过程中,教师遇到了备课讲课的难度,不知道什么地方该讲什么地方不该讲?学校开展了“三度磨课”活动。具体操作流程是:一度磨课——本校。教师独立备课、上探讨课、同备科组集体研究。二度磨课——异校。二次上课、骨干引领、捆绑学校研讨、自我反思。三度磨课——本校。汇报展示、博客交流、总结提高。并且提炼出了本校教学模式中“精讲多练”要注意“三性”。针对性,要符合三不教的原则。即凡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不教,凡是自己看不懂但是想一想能动的不教,想想也不懂但是同学交流能动的也不讲。提高性,要注意培养四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生成能力。有效性,要解决精讲多练的实效问题,去实现教学高效由“知识型课堂”转变成“智慧型的课堂。”

四、激励活校,创建特色。 在学校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形式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一是目标激励。通过一定的形式让教师参与并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近期目标,并团结一致的为之努力,有了集体制定的这个目标,且目标有时代性、使命感,教师工作就有强大的动力,积极性就易于被调动。如我校在抓特色方面,倡导“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特长,师生有特点”。所辖各校在特色学校建设中首先是求同,创立了快乐大课间特色、“书香校园”特色、“名人班级文化”特色、校园《雏鹰校报》特色和校本教材特色。各校在个性特色发展中又做到了存异,创立了“快乐阅读”、“快乐书写”、“花样跳绳”、“智慧树”等特色项目,还不同程度开设了绘画、书法、课文诵读、竖笛、音乐等兴趣小组活动,变“补短教育”为“扬长教育”。二是领导激励。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领导是否决策正确,是否以身作则,班子成员是否和教师一样工作在一线,率先垂范,做出了榜样。三是情感激励。以“无情决策、有情操作”为原则,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注意教师的情感变化,善于疏导,多沟通、多谈心,常交流、常帮助。如:发现教师有突出表现及时表扬,发现不良现象个别谈心,对于教师的困难和烦恼,要通过工会组织为教师排忧解难。四是典型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不同形式树立身边的榜样。如、可以通过教研说课、评课、讲课和参加各类比赛活动等,评选出标兵教师,树立起典型,使教职工学有典型,干有导航;五是信任激励。俗话说:信任就是力量。在管理中,教师期盼的就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信任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正如几位老教师说:“早要和你共事我们会提高的更快”。六是参与激励。让广大教师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鼓励和支持他们为学校的发展或评先评优以及牵扯到教室个人利益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让教师找到“主人翁”的感觉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工作热情。七是精神激励。在教师这个行列里,更多的实践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更为重要。例如:每年春节、教师节或中秋节,领导要对那些家庭比较贫困的教师、老教师和生病的教师、以及婚丧嫁娶的教师家中进行走访,表达组织的问候,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有的教师说:学校领导如此关心我们,不拼命工作能行吗?不干好工作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教师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又如有的教师学科竞赛获奖了,活动获奖等,奖金全变成奖品奖励给了学生。只要学校领导在大会上一肯定,奖励的教师就喜形于色,为什么呢?因为教师的成就需要得到精神的满足。

五、奖惩结合,兴趣高涨。

奖励是从正面激励教职员工,惩罚则是从反面激励教职员工。校领导在采取这种奖励激励方法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尤其是惩罚的尺度。例如,学校有的教师因为一次偶然的原因,上班迟到了。是全部扣除他的全勤奖,还是部分扣除呢?一般应以部分扣除为宜。如果全部扣除,不仅达不到警醒教育的目的,反而会使教师“破罐子破摔”。又如教学奖惩,我校每年教学成果奖励资金2万余元,既注意发放的面不能太窄,也不能太宽,又注意发放的标准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获奖数量的差异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等等。大大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因此,管理者一定要对教职员工进行深刻的、全面的了解,选择最能发挥效用的奖惩方式,以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 总之,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刚柔”并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深谙管理之道的校长,才能带出一所充满生机活力的学校来。

2011年4月8日

第二篇:达沃斯论坛资料

中国夏季达沃斯论坛

一. 达沃斯论坛

1. 简介

世界经济论坛 (World Economic Forum -- WEF) 是一个非官方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前身是现任论坛主席、日内瓦商学院教授克劳斯·施瓦布1971年创建的“欧洲管理论 坛”。1987年,“欧洲管理论坛”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论坛因每年年会都在达沃斯召开,故也被称为“达沃斯论坛”。每年在达沃斯召开的论坛年会,一般是在一月下旬,会议持续约一周时间,每年都要确定一个主题,在此基础上安排200多场分论坛讨论。截止2010年共举办了39届年会。

达沃斯位于瑞士兰德瓦瑟河畔,海拔1560米。这里群山环抱,风光旖旎,一条宽阔的中心大街横穿市区,两旁山坡上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色彩和谐的楼房。达沃斯虽小,却遐迩闻名。通常在每年年初,世界经济论坛都要在这里召开年会,因此世界经济论坛也被称为“达沃斯论坛”。

每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均有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千余位政界、企业界和新闻机构的领袖人物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已经成为世界政要、企业界人士以及民间和社会团体领导人研讨世界经济问题最重要的非官方聚会和进行私人会晤、商务谈判的场所之一。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世界经济论坛所探讨的议题逐渐突破了纯经济领域,许多双边和地区性问题以及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安全和社会事件等也成为论坛讨论的内容。

论坛组成的核心是其会员和合作伙伴。目前,论坛拥有1000多个会员,全部是世界知名企业和公司。论坛有选择地与会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此外,论坛还有各种性质的会员制组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传媒和学术等领域。世界经济论坛每年还与若干国家的政府或企业联合主办各种国际经济讨论会。

每年在达沃斯召开的论坛年会,一般是在一月下旬,会议持续约一周时间,每年都要确定一个主题,在此基础上安排200多场分论坛讨论。

2. 成员结构

论坛的参与者主要是各国政界和经济界的高层领导人、企业首脑以及著名专家,宗旨是探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论坛所探讨的议题逐渐突破了纯经济领域,许多双边和地区性问题也成为论坛讨论的主要内容。近10多年来,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安全和社会事件多在论坛上得到反映。

世界经济论坛的影响力在于其成员组的实力。目前,世界经济论坛基金会的成员是目前位居全球前1000名之列、引领世界经济潮流的跨国公司。各个成员组的人们代表着各自领域内最有影响力的决策者和潮流领导者。成员组内的人员互相交流,不同成员组之间也进行密切讨论,这使得世界经济论坛基金会举办的每一项活动都得到了积极参与,而这,也正是世界经济论坛有别于其他论坛的主要标志。

为满足世界经济论坛成员和参加者各种具体的要求,该基金会召集有关人士并组织各种活动,如:成立一个专门的组委会,并举办一系列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的活动,以便促进合作、改进全球经济现状。全球成长性公司的成员属于一个单独的成员组,他们包括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创新企业。之所以成立GGC这个组织,是因为目前中小型创新企业在世界工业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他们往往采用跨国经营的模式。

此外,世界经济论坛还包括其它其他参与者。

这些参与者分属不同的成员组,这些小组把分散的力量聚集了起来,以便在其特定的领域内进行全球性的合作。每个小组都是独立的,而且成员名额有限,因此各自都具有其鲜明特点。他们包括:各行业领袖组:分别由世界主要工业领域内最知名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组成;未来全球领袖组:约有600名成员,年龄在45岁以下,他们是新一代全球性的决策者;

媒体领袖组:包括全球传媒领域内最有影响的人,他们的参与将保证本次活动的可靠性和公正性,并为所有的参与者增光添彩;论坛嘉宾组:包括在政治、经济、科学、社会、科技等领域内的知名人士;政界人士组:包括各国政府领导人以及主要国际组织的领袖人物。

文艺精英组:包括100余名来自文艺领域的知名人士。未来全球领袖组正努力网罗全球不同背景的年轻杰出人士,建立并发展一个全球性人才网络,以增进他们之间的互相支持,并促进他们就迎接全球性挑战等问题展开对话。

3. 权利和义务

企业在成为世界经济论坛的成员后,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同时可以享受一定的权利。

世界经济论坛相关负责人于江指出,企业在成为论坛成员后,应秉承论坛“致力于改善全球状况”这一宗旨,积极参与论坛举办的各种活动,并贡献其专业知识和资源。此外,由于论坛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其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会员费,因此,会员企业每年需要向论坛提供4.25万瑞士法郎(1美元约合1.21瑞士法郎)的会员费。

会员企业同时享有相应的权利,主要包括参加每年1月底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等。在年会举行期间,论坛会员企业的领导人可以与全球政治、经济、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就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发表意见,交流看法,进而引导全球舆论关注的重点,并为全球领导人提供决策参考。

4. 要求条件 企业如果希望成为世界经济论坛成员,必须满足相应的条件,并获得论坛的邀请。企业除了需要认同和遵循世界经济论坛“致力于改善全球状况”这一宗旨外,还应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一、企业必须是其所在行业或国家的顶尖企业。

二、企业的活动应具有全球性色彩。

三、企业能够在决定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未来发展方面发挥领导作用。

世界经济论坛相关负责人于江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经济论坛通常会对全球企业进行考察和评估,建立全球顶尖企业数据库,并向其中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邀请函,邀请它们加入论坛。企业也可以主动申请加入论坛,在通过论坛的考察和评估后如果符合条件也可以获得论坛发送的邀请函。企业在接到邀请函后,如果同意加入论坛,则与论坛签署会员协议,以明确其权利和义务。

目前,世界经济论坛共有4种形式的成员,分别是基金会员、行业合作伙伴、战略合作伙伴和全球成长型企业会员。基金会员包括全球约1000家顶尖企业,其中每年有100多家基金会员企业还可以根据其参与论坛活动的程度和对论坛的贡献,成为论坛的行业合作伙伴或战略合作伙伴。而全球成长型公司,即“新领军者”,是世界经济论坛推出的一种新型会员形式,主要是指那些正在快速成长的新型跨国公司。

5. 经济支持

世界经济论坛的经济支持来自其1000家基金会会员。会员企业需是年收入额在50亿美元以上的国际企业(收入额可因行业和区域而异)。同时,这些企业均是其行业或国家中的佼佼者,并对于该行业或区域的未来发展起重要作用。世界经济论坛的基金会会员每年向世界经济论坛支付年费作为世界经济论坛举办各种会议和活动以及运营的费用。世界经济论坛的基金会会员可以选择称为“行业合作伙伴”和“战略合作伙伴”,更深入地参加论坛的活动,并发挥其影响力。 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委员会要对会员企业的实力进行评定,这些企业需是其所属行业或国家中的顶尖企业(主要基于其营业收入;金融机构以资产计算),并可对其行业或区域的未来发展起重要作用。

“行业合作伙伴”来自广泛的行业部门,涵盖建筑、航空、科技、旅游、食品、工程和金融服务等行业。这些企业对于影响其行业部门的全球问题具有很高的敏感度。

6.举办地点

2004年1月21日至25日,第34届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

2005年1月26日至30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世界经济论坛2005年年会,本届年会共有来自近百个国家的2000多名代表参加,黄菊副总理应邀出席本届年会,并在年会全体会议上发表特别致辞。 2007年1月24日至28日,世界经济论坛2007年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论坛年会以“变化中的力量格局”为主题,来自约9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政要和各界人士就2007年世界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进行研讨。

2008年年会于1月23日至27日在达沃斯举行,年会的主题是“合作创新的力量”。

2009年年会于1月28日至2月1日在达沃斯举行,此次年会的主题为“重塑后危机时代的世界”,41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

2010年年会于2010年1月27日至30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改善世界状况:反思、重设、重建”,强调全球有必要通力合作,以因应急迫的挑战和未来风险。

7. 影响力

世界经济论坛的影响力,首先是其作为一个“世界级”思想交流平台的作用和对全球舆论的影响。论坛自成立以来,借助包括年会在内的各种会议形式,成为各国政要、企业领袖、国际组织领导人、专家学者就各种世界重大问题交换意见的重要平台。更重要的是,达沃斯年会讨论的都是全球性热点问题或趋势性问题,对全球舆论具有重要影响。

世界经济论坛的影响力还表现在其遍布全球的会员和关系网络。世界经济论坛是会员制组织,其会员来自全球各地区的1100多家大型跨国公司,其中有全球500强中的绝大部分公司。除企业界外,论坛还与世界各国的政界、学界、媒体高层建立了广泛的关系网络。

8. 论坛与中国

自1979年以来,中国一直与世界经济论坛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领导人先后多次出席年会并发表讲话。1992年至2000年,李鹏总理、朱镕基副总理、李岚清副总理、吴邦国副总理先后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发表讲话。2005年至2009年,黄菊副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华建敏国务委员和温家宝总理分别与会并致辞。

自1993年起,中国还多次派团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举办的地区经济峰会。1981年至2006年,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企业联合会每年联合在华举办“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国际研讨会”(1996年起更名为“中国企业高峰会”),2007年起因在中国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而暂停。

通常在每年年初,世界经济论坛都要在达沃斯召开年会,因此世界经济论坛也被称为“达沃斯论坛”。2005年,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提出了“中国夏季达沃斯”的设想。2006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成立。这是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境外设立的首家代表机构。 世界经济论坛于2007年开始每年在中国举办世界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论坛),迄今已举办了三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目的是为“全球成长型公司”创造一个与成熟企业共同讨论、分享经验的平台。

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于2007年9月在大连举行。会议沿用2007年达沃斯年会的主题“变化中的力量平衡”。2008年9月,第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行,主题为“下一轮增长浪潮”。2009年9月,第三届“夏季达沃斯”年会在大连举行,主题为“重振增长”。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出席了三届论坛的开幕式并致辞。

此外,世界经济论坛还积极开展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至2009年9月,世界经济论坛的中国企业会员超过60家。

9. 近几年发展

2004年1月21日至25日,第34届年会在达沃斯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是“建立繁荣和安全的伙伴关系”。包括30多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200多名各国政界要人以及世界著名公司和企业代表在内的各界人士在会议期间研讨世界经济的现状和前景,促进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2005年1月26日至30日,第35届年会在达沃斯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是“为艰难抉择承担责任”,本届年会共有来自近百个国家的20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就全球商业、科技、文化等主题进行200多场研讨会,并将就中国经济的前景、欧洲、气候变化、全球化中的公平性、全球经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世界贸易、巴以问题、伊朗核问题、伊拉克局势和伊拉克大选等议题进行磋商和讨论。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应邀出席本届年会,并在年会全体会议上发表题为《科学发展观与21世纪的中国经济》的特别致辞。

2006年1月25日至29日,第36届年会在达沃斯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开拓创新,把握未来”,讨论了世界经济格局、创造未来就业等问题。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应邀在年会上发表题为《开拓创新 把握未来》特别致词,介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政策举措。

2007年1月24日至28日,第37届年会在达沃斯举行。论坛年会以“变化中的力量格局”为主题,来自约9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政要和各界人士就2007年世界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进行了研讨。中国国务委员华建敏出席年会全体会议并发表了题为《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 和平发展》的特别致辞。 2008年1月23日至27日,第38届年会在达沃斯举行。有27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10多位政府部长以及众多知名企业领导人和政界人士共2500多人出席。年会以“合作创新的力量”为主题,分别就全球关注的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能源形势、食品供应安全等问题进行了辩论。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与会并发表题为《协同创新 互利共赢》的特别致辞。 2009年1月28日至2月1日,第39届年会达沃斯拉开举行。本届年会以“构建危机后的世界”为主题。2500多名与会者就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充分关注了气候变化、能源、粮食和水资源安全等全球性议题以及中东地区局势等热点问题。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 加强合作 推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的特别致辞。

2010年1月27日至30日,第40届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2500多名与会领导人将讨论全球面临的各种紧迫性问题,包括经济形势、气候谈判、如何改进国际合作体制以及海地震后重建等。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改善世界状况——重新思考、重新设计、重新建设”。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年会并发表了特别致辞。

2011年1月26日至30日,第4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全球政商界精英围绕“新形势下的共同准则”这一主题热议全球经济形势和政经格局之变,而中国继续成为焦点。

2012年年会于1月25日至29日,第42届年会在达沃斯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大转型:塑造新模式”,强调全球各领域存在着深层结构性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变革已不可回避。

二.中国夏季达沃斯

中国夏季达沃斯”是针对世界501强到1000强的企业,也就是世界500强企业同最有发展潜力的增长型企业的对话、同各国和地区政府间的对话。由于“达沃斯”这个名称所包含的意义已经约定俗成,被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政府,经济界广泛熟知和认可,所以将在中国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行业峰会暨全球成长型企业年会”,简称为“中国夏季达沃斯”。

第一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于2007年9月4日至9日在大连举行,主题是“变化中的力量平衡”,内容涉及全球商业环境、中国经济发展等重要话题。这是世界经济论坛首次举行针对成长型企业的“新领军者年会”,而且将长期在中国举行,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充分肯定。

第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于2008年9月27日至28日在天津举行,主题是“下一轮增长的浪潮”,主要话题包括走向全球、中国: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等。

第三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于2009年9月10日至12日在大连举行,主题是“重振增长”。

第四届年会于2010年9.13-15在天津举行,主题是“推动可持续增长”。

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于2011年9月14日至16日在大连举行

主题:专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

四大议题:迎接颠覆性创兴、探寻增长新领域、塑造新产业模式及政策及保持创业精神

第五届夏季达沃斯峰会于9月14日至16日间在大连举行。本次峰会以“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为主题,就低碳增长、变革性创新、移动经济、城市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热议全球经济形势及其发生的变化,把脉世界经济走势。这是夏季达沃斯峰会在去年以“推动可持续增长”为主题之后,第二次将增长质量放在了显要的位置进行讨论。同时,论坛对“掌控经济格局”的求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国际社会对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格局向何处去仍充满焦虑。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重心从成熟经济体转向新兴经济体已成定局,而中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结构转型的开局阶段。只有变革、只有创新,中国才能在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局中执其牛耳。这就是本届夏季达沃斯峰会传达出的最强信号。 第五届达沃斯主要议题: 1.拥抱颠覆性创新

2.开拓低碳经济增长之路

3.全球经济展望:二次大衰退? 4.解读十二五规划:重新思考企业角色 5.新的增长等式:资源问题

6.通过科学实现增长:开拓金砖四国以外市场 7.数字亚洲:消费新领域

8.管理全球经济增长:关注增长质量

数字亚洲 新的消费前沿 应对人口问题 超越金砖四国 资源对话 增长的新等式

烦死商业的作用

解读中国的十二五规划 全球金融展望 温家宝与企业家对话 低碳增长 变革性创新

第三篇:首届《贸易强国》论坛资料

——首届贸易强国论坛在北京开幕,并发表《北京宣言》

王先庆在“贸易强国论坛”上发表演讲

对于商贸流通业的地位问题,我经常讲的有两个重要观念:一是一个真正的强国必定是贸易强国,世界上没有一个强国是因为制造业发达而成为强国的;二是市场经济的完善必须以商贸流通业的充分发育为前提,没有发达的商贸流通业,就没有发达的市场经济。而一个国家是否成为贸易强国?不仅是贸易额的大小以及范围,而在于流通渠道的自主控制权和商品价格的自主定价权。显然,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极端幼稚期,或者说发育阶段的起步期。

但问题是,中国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通过“流通革命”或者说“商业革命”来突破自主贸易体系缺失带来的瓶颈的关键时期,必须打破在残缺的商品流通渠道基础上盲目推进制造业的现状,必须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根本性转变,否则,中国经济的质量将始终难以得到提升。一切的所有技术创新、自主品牌、企业变革,都将缺少实质性意义。要知道,欧洲的工业革命是建立在长达三百多年的商业革命基础上的,是先有商业革命才有工业革命。

显然,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指出,我国已经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一阶段将进入完善市场经济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是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在这一转型时期,也是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时期。如何加快我国贸易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此,10月30日,全国近60名商贸流通业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在在北京举办首届贸易强国论坛,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作为广东流通学术界的一个代表,就此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王先庆出席北京首届贸易强国论坛

我的发言标题为:“轻商”背景下贸易崛起的制度约束与战略调整。基本思想来源于我们正在进行的两个课题,一是“大国背景下的省级贸易与竞争”;二是“转型时期广东流通革命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我发言的基本思路:在具有长期的浓烈“轻商”传统和小农意识泛滥的条件下,一个缺少完整的重商主义和商业革命背景下的大国,尤其是制造业优先发展和制造业畸形突进的条件下,在从贸易大国向强国转换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冲突和约束是制度问题,因此,要真正实现贸易崛起,必须从制度变革上突破。有关发言的一些观念参见相关报道或会议纪要。另外,论文将随后发表。

附1: “首届贸易强国论坛”成功举办

10月31日,北京工商大学与中国商业经济学会联合举办、商务部支持、经济学院贸易系承办的“首届贸易强国论坛”在北京举办,参加论坛的有商务部部长助理房爱卿、商贸服务改革司王选庆副司长、国务院综合司司长陈文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所长任兴洲、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晋卿、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王耀、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夏春玉、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黄国雄教授、谷克鉴教授、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张群群教授、广东商学院王先庆教授、重庆商务局冉净菲副局长,以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商务部综合研究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广东商学院、河北经贸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劳动与社会保障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院校、以及贸易经济系、国际经济系主任、院长等,以及《财贸经济》、《中国市场》、《中国流通经济》、《中国商贸》、《中国商报》、《国际商报》、《北京商报》、《浙商》、《证券市场周刊》的记者、G30主任助理、以及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100多人参加了论坛,论坛由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经济学院贸易系主任洪涛教授主持,党委副书记卢思锋同志出席论坛并致辞,经济学院杨德勇院长、李宝仁书记出席了开幕式。

黄国雄教授、陈文玲司长、王耀博士、任兴洲所长、谷克鉴教授、王选庆司长、吴国华处长、王先庆教授等23名专家教授作了主题发言,我校季铸教授、胡俞越教授、秦艳梅教授、徐振宇副教授、龚晓菊副教授、朱振荣副教授也发言,论坛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会上30多所院校60多名教授签署了《适应贸易强国需要,培养创新型贸易人才倡议书(北京宣言)》,洪涛教授宣读了《北京宣言》,计划每年举办一次贸易强国论坛。论坛探讨了中国如何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问题,交流了各校的贸易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专业的发展,大家认为,论坛层次高、规模大、范围广,具有独特性、历史性等特点,希望今后继续办下去,会后将编辑《首届贸易强国论坛论文集》,并将如何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下去。

来源:http://hongtao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2017197320101016844643/

附2:首届贸易强国论坛开幕

商贸流通业国际化遇起步尴尬

北京商报 2010年11月3日

10月31日,在北京工商大学主办的首届“贸易强国论坛”上,众多专家纷纷提到我国流通产业在刚起步阶段频遇的尴尬。

我国流通产业的行业结构包括纯商业结构(批发、零售和批零兼营)、餐饮业结构、商业服务业结构、售后服务修理业结构、物流配送业结构。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认为,传统商业在我国流通领域中所占比重较大。经过近10年发展,配送业务的发展只是近十几年的事,仍面临进展缓慢、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状况。配送规模小、物流网点没有统一布局,多镇地区的配送普遍效率低下;配送中心现代化程度、机械化程度低,不能广泛使用发达的交通设施;配送中心功能不健全,信息未得到充分地加工和利用,离信息化还有一定差距。

我国流通产业仍不具备规模优势。以连锁企业为例,我国目前仍没有能与家乐福、沃尔玛等抗衡的大型超市。在流通业较为发达的上海、北京,有着物美、华联等本土超市类企业,但数目多、规模普遍较小。然而流通企业作为服务型企业,单体扩大有一个规模临界点,超过这一点,规模的扩大反而会导致效益的降低,因此流通企业规模效益主要是通过连锁这种组织形式来实现。由于我国流通企业自身实力以及体制性障碍等原因,大多数没有采用连锁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受到极大限制。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外资商业模式不可全效仿。外资商业企业在华享受“超国民”待遇,货款、进场费一路“飞行加油”。但是,此“通道费用”模式能否被国内企业所效仿值得探讨。中国商业是“小商业”的王国,需要自我自发地转变,零售业需要走出一条规范化的道路,然后进入规模化轨迹。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指出,国内流通企业信息化投入远远不够。中国流通业国际化刚刚起步,现代化程度不高,物流水平也普遍较弱。目前,中国的零售企业在国际化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偶尔通过并购涉足海外市场的,也是使用当地的团队,缺乏自己培养的海外管理人才。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还远。并且,从现代化水平来看,国际大企业对信息科技化的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为1%,国内流通企业仅为0.4%。

“很多内贸企业缺乏真正的商业精神。”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王晓东说,流通领域长期靠出租货架资源和收取高额进场费等低劣的流通方式搞无风险经营。内外贸市场的规则、机制、结算方式等诸多差异令内外贸企业难以对接,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商报记者 王晓然

来源:http:///site1/bjsb/html/2010-11/03/content_114486.htm

附3: 为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提供创新型人才

——首届贸易强国论坛发出《北京宣言》

适应贸易强国需要 培养创新型贸易人才 倡仪书(北京宣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和发展期,GDP总量超过日本,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国内贸易十分活跃。200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5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额达到28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2.2万亿美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85亿元。但是,我国仍然是制造业大国,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仅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中国生产产品很多,数量很大,贸易量居世界第一,但是竞争力却较差,离贸易强国差距较大。比如说,我国货物贸易较大,服务贸易量偏小,我国贸易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业态结构、渠道结构等亟需优化。我国贸易人才培养相对滞后,表现为“十个瓶子七个盖,盖子轮流盖,还有三个没有盖”,贸易人才短缺,特别是创新型、复合型贸易人才短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贸易的转型与升级。

为了完成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历史使命,提高我国现有2亿多贸易人才队伍素质,今天我们30多所院校的60多位教授、主任、院长向全国高等院校、职业学院的贸易专业的教师及各类贸易企业的在职培训机构倡仪:

1、结合每年贸易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每年定期组织一次“贸易强国论坛”,探讨贸易活动中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交流各个院校在贸易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专业)中的经验,探讨解决存在问题。

2、力争把我们所在的院校、系、教研室办成创新型贸易人才培养的基地,在现有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验课程、教学团队、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

3、形成贸易人才培养的博士、硕士、学士、专科、中专、技校等人才培养的体系,形成为贸易强国所需要的多层次、多规格、有特色的人才队伍结构。

4、建设一批国家级、省部级贸易研究基地,力争使我们的基地为政府、行业协会、各类贸易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5、建立贸易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建设联盟,未来的竞争不是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竞争,不是一个企业与一个企业的竞争,不是院系对院系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因此,不同的院校、系所、教研室之间建立学科建设联盟,并形成一个长效机制。

6、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建立一个贸易强国论坛的发展基金,促进贸易理论与实践、贸易学科/专业建设、课程群建设、教材建设,为培养创新型贸易人才奠定基础。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贸易强国所需的创新型贸易人才,为尽早实现贸易强国目标做出我们的贡献! 论坛代表签字:

二〇一〇年十月三十一日

来源:http://hongtao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2017197320101016133413/ 附4:首届贸易强国论坛大会发言会议纪要 2010年10月31日,北京工商大学与中国商业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经济学院贸易系承办的“首届贸易强国论坛”在北京举办,参加论坛的有商务部部长助理房爱卿、商贸服务改革司王选庆副司长、国务院综合司司长陈文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所长任兴洲、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晋卿、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王耀、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夏春玉、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黄国雄教授、谷克鉴教授、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张群群教授、重庆商务局冉净菲副局长,以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商务部政策研究室综合研究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广东商学院、河北经贸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劳动与社会保障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院校、以及贸易经济系、国际经济系主任、院长等,以及《财贸经济》、《中国市场》、《中国流通经济》、《中国商贸》、《中国商报》、《国际商报》、《北京商报》、《浙商》、《证券市场周刊》的记者、G30主任助理、以及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100多人参加了论坛,论坛由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经济学院贸易系主任洪涛教授主持,商务部部长助理房爱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晋清和学校党支部书记卢思锋同志讲话 王晋卿认为,现在正当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之时,由北京工商大学承办的贸易强国论坛可以说开的正是时候,在此表示由衷祝贺。回顾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我国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的要求。目前我国贸易总量达到一定程度,可以算上贸易中的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具体差距表现在:仍是粗放型增长方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对科研技术投入开发不够,过分依赖国外技术,没有形成本国的核心技术;出口产品附加值低,部分出口产品处于产业链下游。在五中全会上,再次强调科学发展为主题,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这些都要求我国必须加快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优化市场结构,培育成长好、竞争力强的的企业,即研讨贸易方式转变的新思路是这次会议的初衷。

卢思锋认为,北京工商大学成立60周年来,受到了商业联合会、商贸委等方面的各方面关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次论坛的召开也是在多方支持下筹办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旨在总结经验,谋划十二五。我校也在谋求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高校的转变,食品和商科是我校的特色专业,贸易系又是商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洪涛教授为代表贸易系队伍为我国贸易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在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国富民的大背景下,研讨我国如何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是很及时的。在此,我仅代表学校祝贺论坛的召开,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为我国贸易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陈文玲演讲的题目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思考”。她认为,我国提出从大国向强国转变并不是由于出口多了才提出,而是作为一种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初,我国贸易额只有206亿美元,现在是2.2万亿美元。中国作为贸易第一大国不足为奇,因为中国本身就具有1800年辉煌的制造业历史,由最早的丝绸之路,到明清后开辟的两条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价值观随着出口传播到全世界。改革开放30年,我国制造业达到占全球比重为1/2,出口2009年超过德国成为第一,进口2010年有可能也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如果这样的话,中国有可能成为进出口第一大国。我国为了实现贸易大国梦用了30年,我认为实现贸易强国梦可能会更快,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贸易企业普遍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具体体现在五方面: 第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地位体现的是流通能力、品牌能力、价值转换等能力的强大,在国际加工中属于水平分工。而目前我国则是垂直分工,并且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与发达水平具有相当差距。

第二,有效率的表现是用比较少的投入产生比较高的价值。我国目前的资源成本的耗费、环境生态的破坏、劳动力福利的损害等问题比较严重,与高效率相违背。举一个例子,数据显示,虽然与十年前相比,贸易总量已经翻了好几倍,发展速度达到20%-30%,但劳动力福利并未增长,这就没有体现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分次转移到价格的理论。所以,我国仍是以低价竞争获取市场份额,处于价值链低端。

第三,我认为作为贸易强国应该在全球贸易规则中发挥作用。我国直至加入WTO才参与贸易规则的制定,所以仍处于被动地位,另外自身也存在局限和误区。比如我国制定标准一向是国际标准高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高于行业标准,行业标准高于企业标准,这与国外的情况恰好相反,国外是企业标准最高。

第四,贸易强国一定是经济强国。外汇、外交等均为一国的一体化战略,美国的一体化战略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占尽便宜,其国内具有专门的智库研究各国战略,比较分析,进而研制出本国的中长短期战略。因此,我国在需要在贸易之外形成完成的国家战略。

第五,在全球配置资源为我所用。目前我国企业虽参与国外投资、收购等行为,但失败案例很多,所以看出投资和贸易其实是一体的。 我国需要从全球战略思维的角度考虑,认识到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道路既漫长又艰巨,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在关注国内市场时,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方针不能放松,要将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作为一体化进行研究。

黄国雄认为,这次论坛的召开很符合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此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肯定成绩、面对问题。从世界经济贡献率看,我国是第一位,金融危机前是13%-17%,金融危机后是9%-10%。从外汇储备看我国也是世界第一。贸易总量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应基于8亿农民,农民生活水平是决定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标志,也是中国木桶效应的最短一块,是中国现实问题。人均社会零售品总额为900美元,为美国的1/30,人均GDP世界排名百名左右。流通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80%产品服务未开拓世界市场,软件服务十分落后。

第二个问题是贸易教育落后于世界水平,重外贸轻内贸、有外资无内资的院校较多,据我所知只有15-20个学校有贸经专业,导致没有双向流通主体成为阻碍整体速度的提高。

第三个问题是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向。一是市场结构来看,以城市为主导,农村为基础,构建双向、互动的市场结构;二是经济结构来看,以国有控股为主导,民营经济为基础,适当引进外资,构成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三是商品结构来看,以网上小商品为主,坚固温饱型阶层生产资料,开放富裕阶层;四是城市来看,以市中心为主体,社区商业为基础,充分发展特色街、特色商品交易市场,形成多层次的商业机构;五是以大型百货为重,大量超市为基础,积极发展专业、专门店,有条件地引进现代购物中心。物流体系利用发达的交通条件构建多元化的物流体系结构,重点提升连锁企业的物流体系,规划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批发市场物流体系、直销和直运物流体系,以及第三方物流为中心的物流体系;。六是大型批发公司为主导,批发市场为基础,积极推进连锁、网上交易,形成多层次的批发体系。

王耀:贸易可以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我认为货物贸易方面我国不仅能达到出口便宜,还能做到质量好。举一个例子,近些年有些跨国公司纷纷将工厂搬到东南亚其他一些国家,因为他们认为那里比中国的生产成本更低,但没几年又搬回中国,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发现制造出的东西质量不合格。相反,我国的服务贸易比较弱,美国的服务贸易能占到贸易量的80%,而我国只有41%。这次五中全会提出的由“国富”到“民富”意义重大,可以看出,我国GDP的增长中,汽车、石油这些作为垄断行业拉动GDP增长很大幅度,并不是日用消费品行业。目前城镇居民消费占87%,农村消费占12%,城镇居民每人每年平均消费2万元,看似不低,但这其中包括政府消费。我认为问题出在目前贫富差距过大。服务贸易的基础是服务业,而我国服务业发展还很不充分。可以对比一下我国和美国的数据,我国第一产就业占40%,美国占1%,我国第二产业就业占30%多,美国占20%多,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占32%,美国占将近80%。再对比中美的第三产业,可以看出美国的信息业十分发达。所以,今后我国贸易的重点是做强服务贸易。

谷克鉴演讲的题目是“全球平衡增长议题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挑战”,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背景、挑战、核心理论问题和关键政策问题。背景包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贸易争端面临的非平衡增长责难,金融危机进程中各种双边和多边场合凸现全球平衡增长议题对我国贸易政策的挑战以及我国同G20的各类贸易指标的重要性。根据一般沿用的“全球不平衡增长”概念,G20是当前全球经济非平衡增长的发源地,亦为未来全球经济平衡增长的基本动力。2007年G20的贸易逆差或贸易顺差总额,分别占全球GDP的1.82%和1.61%,占全球总顺差的55.93%和全球总逆差的65.63%。2007年,中国对G20出口总额占其对全球出口总额的65.14%,中国对G20进口总额占其自全球进口的58.01%,中国对G20贸易总额占其对全球贸易总额的61.98%,中国对G20净出口总额占其对全球净出口总额的68.64%,中国对G20贸易顺差占其全球贸易顺差的55.50%,中国对G20贸易逆差占其全球贸易逆差的40.00%。 挑战中由理论分析得出政策建议。理论包括探讨全球平衡增长的科学内涵和国民收入决定机制的变化,力求实现新古典形态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同贸易政策多样化实践的新综合;通过政策系统设计,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和贸易易政策有机联动的理论和方法;革新贸易政策的研究方法。政策要确保主动自觉、科学系统、适宜可行。确保全球平衡增长议题纳入全球治理框架后,不断增强我国制定贸易政策和措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应对可能激增的贸易争端和多种贸易摩擦威胁。

核心理论问题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的内外失衡,要素敏感度测定的理论和方法,全球化进程中外部失衡测度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政策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如何避免全球平衡增长议题演化为新形式和经济体层面的管理贸易,第二个是政策选项的设置和整合,以应对全球平衡议题的挑战。

吴国华演讲的题目“统筹内外贸,打造贸易大强国”。在我看来,我国作为贸易大国也存在质疑,首先我国人均GDP只有3600美元,日本是12000美元,其次我引用世贸组织干事拉米的话“错误的贸易统计造成贸易不平衡”,我国目前仍引用20世纪的统计方法,如价格贸易的

三、四角关系。

我国在金融危机中出口信心受到打击,与此同时,美国也成立了“出口内阁”,咱们想做成贸易强国,但发达国家必然会遏制我国成为贸易强国发展。因此,我认为不应盲目追随发达国家提出的口号,导致全球都来制裁中国。还有,我觉得强国最重要的指标是内贸,我国服务贸易相对较弱,能否进一步分析一下服务贸易中具体孰强孰弱。专利与品牌集体缺失可能需要国内企业苦练内功,另外我国滞后的流通体系也不支撑培养民族品牌。

张群群演讲的题目是“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与国际定价权”。主要内容有四部分,第一为什么要关注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和国际定价权问题?第二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属性研究概况,第三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运行与国际定价权研究概况,第四关注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和国际定价权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一部分,关注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和国际定价权的理由是:金融危机前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急剧涨跌;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率先复苏,而需求反弹、价格骤升;机构投资者把大宗商品作为择时投资决策中重要的投资对象和避险工具,大宗商品不再只具有单纯的商品属性;作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大国,中国开始努力争取大宗商品进口的国际定价权。“中国因素”负面影响:“高买低卖”。综合国际和国内市场情况来看,在机构投资者大举进入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情况下,大宗商品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可能还存在着监管上的漏洞和盲点。 第二部分,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属性研究概况分为国外和国内研究。

(一)国外对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属性的基本认识:国外历来重视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商品期货价格所传达的经济信息。把大宗商品作为投资工具是该类商品金融属性最直观的表现。

(二)国内对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的研究:从投资功能即大宗商品成为一个投资品种来理解大宗商品交易的金融属性。 从市场体系和定价机制的变化来理解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综合考察具体品种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化发展趋势。

具体品种的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或金融化趋势包括石油市场的金融化趋势、黄金和黄金市场的金融属性、粮食市场的金融属性和铁矿石定价机制的金融化趋势。铁矿石定价的金融化趋势:铁矿石市场的金融属性是随着现货市场的发展逐步呈现出来的,铁矿石远期合同沦为自由买入期权,铁矿石谈判的长期协议定价机制,已不适应现货市场价格的运行现状,现有的纯商品定价机制,已无法有效解决长期协议价格所没有涵盖的价格风险分担与规避问题。在铁矿石的商品性定价机制之外,还需要有金融性的风险定价机制。

国际铁矿石市场正在经历风险分担机制的再造过程。铁矿石定价走向短期化和金融化的趋势。当前国际铁矿石领域的定价体系将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协议短期化;二是定价指数化;三是交易金融化。在安毅和常清等(2010)的论述中,交易的金融化是指“金融资本会因为协议价格的指数化和指数在市场上的交易,而不断介入铁矿石互换和指数期货等衍生工具领域,使铁矿石价格中不断融入更多的金融资本因素。” 第三部分,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运行与国际定价权研究概况。在中国如何争取获得大宗商品进口的国际定价权方面有三种态度。乐观的判断:中国市场从“影响因素”到“定价力量”;悲观的评价:中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缺失;审慎的观察:中国影响的多面性,从商品定价到资本较量。还有研究价格传导机制,特别是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与中国物价变动的关系,以及国际和国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

第四部分,在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从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属性的观察视角:绝大多数现有文献采取的是考察交易主体及其交易行为、交易对象和交易的目的、功能与作用这三个视角,其中少数文献能够兼顾到市场体系的构成与商品市场及其衍生品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个视角。少量文献能够把交易机制和定价体系结合起来,对二者的变迁进行历史还原和长时段的分析,所做研究敏锐而富有深度。很少有研究者充分重视大宗商品交易关系的治理与规制这个研究视角。即使有的研究者注意到了大宗商品的定价与市场竞争秩序的规制问题,也很少能够有意识地考虑到大宗商品市场本身的金融属性,而更多的是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打破垄断和形成市场定价机制的必要性等层面来研究其他相关问题。

2.与金融属性密切相关的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研究的可能路径:把中国获取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研究,提升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高度。获取定价权应以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市场惯例为起点,积极参与国际定价规则的制定,参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有序竞争。深入研究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在商品及其衍生品定价方面的学理机制与政策含义。要获得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必须统筹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统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定价权研究必须综合考虑具有金融属性的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机制、产业组织和市场体系。

3.中国争取获得国际定价权的研究策略和传播策略:在力求使我国在国际能源资源及其他大宗商品的定价上,取得与自身经济总量规模相适应的影响力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把握学术研究策略与传播策略的区别。应当学会把中国对于国际经济体系中的权力和影响力的渴望和追求,翻译和转述成对美好愿景的期许和对责任的承诺。切实地把经济贸易与政治外交统筹起来,使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形象,从咄咄逼人的挑战者变成维护秩序的利益攸关者和塑造新秩序的战略合作者。 王晓红认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成为当今讨论的一个重点。首先必须肯定我国贸易一路发展过来取得的成就。其次要认识到仍然存在问题,比如贸易大而不强,外贸增速下滑;出口产品重点集中在家电、纺织、玩具、鞋等行业;国内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服务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协调,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产业发展滞后;粗放型发展方式破坏环境;不利于人力资本的培养;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等等。第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路径。首先,经济推动加工贸易发展方式转型,目前全国加工贸易企业大概9万家,就业人数2亿人,多处在增值率低、产业链的低端。我国需要搭建研发、加工贸易转移等平台,推动以外资向本土为主的转变;其次,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巩固运输等行业,重点培育金融、信息等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品牌、产业集群、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国内国外联动发展。

赵萍认为,我国为何不能成为贸易强国,最主要的就是流通组织不够强。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流通组织规模不够大,全球大企业排行榜中,我国只有4家入榜;第二,流通组织国际化程度低,现在零售业国际化趋势明显,我国在这方面仍处于调研、摸索阶段。虽然有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并购,但并购后也多是利用国外团队,像苏宁电器,其在国外开店目标还不是盈利,仍处于探索阶段;第三,流通组织现代化不足。信息化的功能发挥不足,虽然硬件设备可以达到标准,但利用不足,造成多处硬件闲置。再者信息化投入不高,世界百强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额1%,我国只占0.4%左右。最后,物流配送中心与网络布局协调发展布局较差。

王先庆的题目是“轻商背景下贸易崛起的制度约束与发展策略”。第一部分是贸易崛起的定义及障碍,主要有五个障碍,分别是理念落后、渠道残缺、主体弱小、制度缺失和战略失误。以广东为例,我就深刻感到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忽视对流通领域的重视。第二部分是现行体制“轻商”,这主要由于我国缺少重商主义商业文化的洗礼。第三部分是核心问题是制度问题,第四部分是如何实现“从生产为中心向以商贸为中心”发展。

冉净菲的题目是流通产业政策方式转变的问题。1978年后,我国流通产业政策逐步变为开放、宽松、服务型的政策。在此基础上也出现以下几个问题:服务与宏观调控弱化,财政金融的支持不够,教育体制不健全,监管不完善;物流体系水平低,龙头企业少,城乡流通不协调。因此现在急需进行改革的是重流通、重服务能力,并且提高扶持流通政策的力度。 季铸演讲的题目是“准确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与复苏”。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震撼全球,世界经济危机,损失惨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09年世界经济下降了0.8%,其中美国经济下降2.5%,欧元区经济下降3.9%,日本经济下降5.2%,俄罗斯经济下降9%,中国经济也比上年增长速度放慢0.9个百分点。世界银行估计,这次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约6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由2008-2009年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率来看,中国在经济危急中增长最快。在2006年,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就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投资风险状况总体向好,果不其然;2007年,我校又成功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进入周期谷底,经济危机的爆发也证明了世界经济确实进入了8年周期的谷底;2008年我校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将成V型复苏,事实证明也是正确的;除此之外,我校还成功预测了2010年世界经济的梯次复苏,以及冰岛、希腊危机等。 张富春演讲的题目是“贸易当自强——贸易的产业组织问题”。目前我国贸易问题较多,假冒伪劣产品通过流通渠道进入到消费者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所以我认为贸易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因为没有贸易指出,所谓的工业化也将无法进行。在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产业组织道路,要两手都要抓,即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同时并重。

王晓东演讲的题目是“由批零关系看零售企业发展方式转变”。

首先,回顾零售业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二次低谷”+“一次冲击”,具体就是“市场疲软”和“百货倒闭年”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是批零大国,零售业被称为冬天里的春天行业。其次,零售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概括为六方面:销售的终端;市场的起点;城市的窗口;生活的基础;价值实现的重要领域和社会再生产的先导力量。

第三,零售模式需要质疑的第一种是“引厂进店”,即出租柜台、招商联营、保底扣点引起的零售业“三失”。“三失”之一是采购功能缺失:“扣点”营销和“千店一面”,“三失”之二是商业资本功能的丧失:简单商品流通与商业货币投资循环,理论悖论和实践背离的风险意识,“食利阶层”的存在,“三失:之三是流通效率的损失:销量大、利润少(规模大、效益低,只做大、不做强),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低成本扩张模式难以为继(过去式渠道制胜、零售为主,如今是从1颗白菜到10颗白菜的平面扩张终结,未来是由红海战略向蓝海战略的转变)。“三失”直接导致“三化”,即自主经营的退化、连锁经营的异化、核心竞争力的弱化。

质疑的第二种零售模式是“通道费用”。“通道费用”现已变异为“无本经营”、“借鸡生蛋”、“飞行加油”三种方式,这种模式的存在虽然防范了供应商的“滥竽充数”,但也滋生出零售商渠道权利的滥用。目前进场费在中国的现状主要体现在名目增加、数额上升、范围扩大,供应商成为零售商的第二个上帝,工商关系的逆转(品牌供货商选择零售商已初见端倪、大品牌商的市场强势已引起社会关注)。进场费在中国的现实问题是国内外市场无法有效对接,虽然国内也颁布了《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的规定,但未明确界定“通道费用”,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通道费”由外商带入中国并由外商主导、而几乎所有外商又享受超国民待遇、而中国又是中小商业王国。这种情况是否需要警惕?通道费模式能否为内资企业效仿是否值得怀疑?

第四,零售业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1.创新盈利模式、改善工商关系。转变经营方式已成为零售发展绕不过去的话题。2.先规范、后规模。目前的本土零售企业是否称得上是“全国性零售企业”?用世界标准衡量,我国的本土零售企业全部属于中小企业。3.先做强、后做大。我们引进沃尔玛的目的应是培养自己的沃尔玛,下面由一组数字:200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25 ×沃尔玛全球销售额,2009年1170亿元(苏宁)+1068亿元(国美)+980亿元(上海百联)+705亿元(大连大商)≈0.1×沃尔玛销售额。

第五,从批零关系看零售业繁荣与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跳出零售看零售,零售的文章要从批发做起;批发体制改革:“三多一少”;新时期批发商的地位是给市场经济下订单的人,职能是批发主体多元化——批发职能分散化;目前的工商关系紧张: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批零关系没有处理好;“攘外必先安内”,要重塑批零关系。

关于新型批零关系的重塑有以下几点建议:渠道融合是基本趋势(M+W+R);新型专职批发商的形成与发展(三种途径、二三线城市);零售商的渠道主导、批发依赖与发展定位。 方虹演讲的题目是“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当前,全球能源结构多元化,碳燃烧成为工业文明的基础,由于资源有限和环境的破坏,这种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美国式资本主义到了转折点。中国是经济增长也到了十字路口,69%的能源来自煤炭,因而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到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头号二氧化碳排放国。国际社会为解决环境问题,制订了《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哥本哈根协议》。全世界,尤其是中国的能源需求与日俱增,在未来25年内,全球能源需求将飙升40%左右,2020年之前,中国能源需求年均增幅高达20%。 中国低碳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处于快速经济增长与重化工业阶段;位于国际贸易和加工链的低端;能源以煤为主;区域差异大,气候响应区域差异、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存在额外经济成本;技术水平整体落后,能效不高、技术推广问题;巨大的就业压力、反贫困等多重政策目标;存在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障碍等。因此,中国必须寻找一条符合国情的,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的低碳发展路径。

我国应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建设排放权交易市场,借鉴国际排放权市场发展的成熟经验,探索相关交易制度和规则的设计,建设符合中国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简洁实用并且相对独立的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开展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国际合作(股权层外);加强自愿减排市场的标准研究,提升定价能力;推进自愿减排场内交易。

低碳经济改变国际贸易格局,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高碳经济”的传统外贸出口模式提出挑战。我国要调整贸易政策逐步,第一,使外资结构合理化,引导外资企业向中西部和第三产业倾斜;第二,引导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第三,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第四,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核心,实施绿色贸易增长战略;第五,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

王选庆:我演讲的题目是“当前我国流通领域十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1、流通的地位和作用。流通产业是纽带、桥梁,是先导产业。但目前,流通领域得到的政策较少,没有话语权,轻视流通的后果很严重,导致了农产品买难卖难、流通环节层层加价导致商品价格飙升、应急调控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现在应大力发展服务业,扭转趋势。

2、内外贸关系。金融危机不仅影响我国出口,而且影响经济增长、就业、社会稳定,出口转内销的效果不理想。由于内外贸模式不同,对接很困难,也反映出内贸市场的不规范。

3、内外资关系。各地方政府给予外资国民待遇,甚至是超国民待遇,流通领域,尤其在零售、批发等领域内资企业受到不公平待遇。

4、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关系。发展大企业,往往以牺牲中小企业为代价。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关系不密切,要处理好二者关系。

5、零供关系。零售企业凭借渠道优势,挤压供应商的盈利空间,恶化了零供关系,这样对零售商有害无益,应规范零供关系。

6、零售企业营销模式。目前很多零售企业都采取引店进场、扣点的营销方式,成为“二房东”,导致专业卖手缺失。

7、批发体系重构。专业批发企业发展空间变小,存在粗放的发展方式,批发市场过多过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其中。

8、电子商务是否孕育一场商业革命。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占13%,预计2015年网民将达到7-8亿,网购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产生冲击,影响实体店生意,虽然已出台一些规范,但收效甚微。

9、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目前物流业炙手可热,物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总体水平不高,存在设施简单,功能单一,管理落后等问题,导致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自营物流占主导趋势,大型企业纷纷自建配送中心。物流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三座大山”(即制度、物流、数据)之一,因此很多网店都涉足物流业。

10、商业企业涉足金融业。这是个新现象,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利用仓单等融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存在规范和风险问题,对传统商业企业是个挑战。 秦艳梅演讲的题目是“基于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建设与创新”。 当前,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从而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将信息仿真技术应用到2008年奥运会、60年国庆阅兵和春晚中。

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体制的变革。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实验教学与实践的关系、实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验教学与就业/创业的关系。

任兴洲就如何理解五中全会建议,内贸流通发展方式转变谈了看法。

一、如何看“十二五”的主题、主线

“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政府未来把科学发展贯彻始终,贯彻到文化、经济、政治等体制中去。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经济发展不放松。 2.抓好用好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未来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 3.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成果共享。

4.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环境所迫、形势所逼、人民期待、全党共识。

二、流通业和主题主线的关系

流通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首先,商贸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传统商贸业。其次,流通从末端产业向先导产业转变。

三、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目前,流通业主要以粗放的发展方式,跑马圈地,只注重数量扩张。在经营管理、盈利模式、营销方式、竞争水平、供应链管理、零供关系、信息化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要做到: 1.内贸流通业应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2.坚持把流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协调城市与农村、批发与零售、商品市场与服务的关系。

3.把科学进步、创新作为重要手段

4.坚持把优化流通布局作为重点,使内贸流通与“两横三纵八大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相衔接。

5.进一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流通业。 6.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胡俞越演讲的题目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中国期货市场——中国期货市场„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

一、“十一五”期间中国期货市场的成就 1.期货市场规范发展和快速成长

期货市场成交量迅速成长,期货品种体系不断完善 2.股指期货指数闪亮登场,填补金融期货空白 公司制的中金所成立,股指期货闪亮登场 3.期货公司合规发展,竞争力提升

期货从业人员队伍迅速成长,分类监管综合测评 4.期货市场大幅增长,期货公司业绩全面提升

5.法规框架基本形成,形成由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6.分类分级监管,行业发展更加规范

7.保证金监控中心加强了中国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 8.期货市场经受住金融风暴的洗礼

9.企业家加强风险管理,期货市场避险功能发挥 10.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和实体产业的功能显现

二、“十二五”期间中国期货市场面临的挑战

处于经济转型期,内需替代外需、消费替代投资、服务替代制造、低碳高碳。 耿丽萍演讲的题目是“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的难点及突破”。

金融危机暴露了我国外贸结构的脆弱,当前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的难点在于:首先,就业压力大,人才资源匮乏,制约了外贸结构的调整,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差大,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其次,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物价不稳定;再次,社会保障水平低;最后,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较困难。

调整我国外贸结构,应该依靠品牌战略,提升竞争力,促进制造业升级,形成产业集群,引领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走向国际市场。同时,高校应为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作出努力。 王小平演讲的题目是“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思考”。 第一,什么是贸易大国?我国进口位居世界第二,出口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位居世界第三。从这个角度讲,我国是贸易大国。

第二,什么是贸易强国?我国是顺差大国,我认为贸易是一种手段,顺差或逆差并不重要。美国贸易逆差对经济社会做出了贡献,首先,美国社会由供给决定消费向消费引导供给转变;其次,低价的消费品进口弥补了国内生产不足;再次,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提升。

第三,什么是强国?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四,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贸易经济发展方式。

第五,如何转变贸易经济发展方式?应顺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战略问题进行思考。

徐振宇演讲的题目是“贸易强国的制度基础”。当前很多人认为,商业企业引店入场的营销模式是“自废武功”,但为什么众多商业企业选择这样的方式,我认为应该从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即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一定是有原因的。

另外,对于地方政府给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的问题,从地方政府角度考虑,处于财政收入等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十二五”规划,我认为和“十一五”规划没有太大的变化,政府应以公共服务为中心,政府目标的多元化不堪完美,还存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目标一致性的问题,应当引起大家思考。

论坛安排了贸易经济专业、国际贸易专业主任对话环节,分别由首都经贸大学教授祝合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相文教授主持,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夏春玉、北京物资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娴、南京财经大学贸易系主任原小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郭守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贸易经济系主任郝爱民、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贸易经济教研室主任龚晓菊、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彭代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贸易与营销系主任张相文、湖北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副院长冯启文、武汉理工大学营销系主任王海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杨波、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主任朱振荣等。

各高校的专业负责人交流了各校贸易经济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并就专业未来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交流沟通。大家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作为传统专业,历史悠久,基础厚重,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专业目录的调整等问题受到了一定影响,现在,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探讨如何加强贸易经济专业的建设问题,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与会的各高校均以不同方式建设贸易经济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贸易经济是传统特色专业,在洪涛教授的带领下,通过修订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增加实践课教学等方式,加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毕业生就业率很高。这些年来,贸易经济专业先后是原国内贸易部重点专业、北京市重点专业,2007年以来,流通产业经济学被评为中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精品教材,2008年流通经济学成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9年贸易经济专业成为北京市特色专业。

最后,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系主任洪涛教授做总结性发言,他认为,论坛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论坛层次高,受到商务部的重视和支持,与会的专家、学者、高校相关负责人的人数很多;第二,抓住了当前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第三,论坛具有独特性,以“首届”冠名,且研讨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在中国贸易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论坛结束后,我们将编辑出版《首届贸易强国论坛论文集》,选编各位专家的发言稿,修改论坛编辑的《论文集》材料。同时,将进一步研究中国如何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问题。希望论坛每年组织一次,形成长效机制,和兄弟院校共同举办,深入研究,促进我国内外贸加快转型。 最后,洪涛教授宣读、各院校相关负责人共同签署了《创新型贸易人才培养北京宣言》: 为了完成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历史使命,提高我国现有1.2亿贸易人才队伍素质,今天我们30多所院校的60多位教授、主任、院长向全国高等院校、职业学院的贸易专业的教师及各类贸易企业的在职培训机构倡议:

1、结合每年贸易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每年定期组织一次“贸易强国论坛”,探讨贸易活动中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交流各个院校在贸易经济、国家经济与贸易学科(专业)中的经验,探讨解决存在问题。

2、力争把我们所在的院校、系、教研室办成创新型贸易人才培养的基地,在现有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验课程、教学团队、专兼职老师队伍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

3、形成贸易人才培养的博士、硕士、学士、专科、中专、技校等人才培养的体系,形成为贸易强国所需要的多层次、多规格、有特色的人才队伍结构。

4、建设一批国家级、省部级贸易研究基地,力争使我们的基地为政府、行业协会、各类贸易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5、建立贸易经济、国家经济与贸易学科建设联盟,未来的竞争不是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竞争,不是院系对院系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因此,不同的院校、系所、教研室之间建立科学建设联盟,并将其成为一个长效机制。

6、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建立贸易强国论坛的发展基金,促进贸易理论与实践、贸易学科/专业建设、课程群建设、教材建设,为培养创新型贸易人次奠定基础。 让我们共同为培养贸易强国所需的创新型贸易人才,为尽早实现贸易强国目标做出我们的贡献!

(潘岩 付镜懿 整理)

第四篇:北京置业新思路论坛资料

O1

大城北京

置业新思路

——抢滩近郊香河区域发展论坛

受新政影响,京城楼市风声鹤唳,投资投机性购房受到极大遏制。相反,真正的刚性需求,如婚房及合理的改善性住房置业成为仅有的得到政策支持的购房需求。价格相对合理,具备较大价值增长空间和舒适健康的宜居区域,必将成为刚需置业者的首选。

京城房价五环以内高达2万以上,通州区域甚至突破3万,而紧邻通州的香河核心区住房价格在6000元左右,相比之下其竞争力尽展无遗。香河依托环渤海经济圈的规划利好,拥有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同时处于北京新七环规划中的核心位置,与初具规模的通州和燕郊相比,刚刚起步的香河更具有升值潜力。同时香河将投资100亿打造国际健康城,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产业丰富,生活配套完善,万科、绿地、珠光、京汉、万通、孔雀城等名企进驻香河,其地产业态会得到极大完善,产品品质会有巨大飞跃。历史正在赋予香河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一个重要的“首都卫星城”必将喷薄而出。

论坛主题:

大城北京 置业新思路

——抢滩近郊香河区域发展论坛

论坛议题:

市场解读:市场现状分析,如何看待香河地产的“价格洼地”之说?

价值挖掘:香河的区域定位和规划赋予了香河区域发展哪些竞争力,居住价值何在? 置业思路:专家分析解读香河置业的要点。

名企效应:万科、绿地等地产名企进驻与香河地产的聚变。

机遇挑战:新政出台,香河地产市场发生哪些变化,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论坛时间:6月23日(周三)下午2点——5点 论坛地点:新京报社5楼 拟邀请嘉宾:

香河县政府相关领导、相关城市发展的专家、北京万科、珠光地产、京汉置业、万通、绿地集团、21世纪财富地产、孔雀城。

活动支持媒体

主办媒体:新京报 战略合作:新浪乐居

网络直播:新浪乐居

京探网

支持媒体:房地产世界 新京报网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房地产报

一、市场现状分析,如何看待香河地产的“价格洼地”之说?

香河的起步比燕郊晚,但是起点却较之要高。首先,香河是一个县级城市,燕郊是以一个镇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再者,由于历史原因,燕郊是以建设北京各部委的职工宿舍起步的,是一个居住为主的地方。而香河,有自己的家居文化产业,有自己的商业配套。 香河区位:

 香河属于河北省,地处北京东南,与京津接壤,素有“京畿明珠”之美称;  西距北京市区45公里,距首都国际机场60公里;  东距天津机场70公里,距天津新港110公里;

 距唐山曹妃甸港口180公里,是京津唐和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 从环渤海发展趋势上看:

香河地处京津冀发展带的金三角内,具有得天独厚的近京优势。 从北京城市化发展上看:

北京城市化高速发展,进入郊区化阶段,向外扩张态势明显,大量人口外泄,CBD大量的白领聚居,东移趋势明显。

香河站在北京城市发展方向上,将同通州、燕郊、大厂等区域共同成为京东城市群。

京沈高速(现在的G1,京哈高速,938快速,可以实现一站到国贸,全程下来时间将为30分钟,未来的京唐高铁将在香河设一站,从北京南站,到香河将只需10分钟,区域潜力比较大)

二、价值挖掘:香河的区域定位和规划赋予了香河区域发展哪些竞争力,居住价值何在?

从香河自身发展看:全国百强县之一,以家具制造业为龙头的产业链成为GDP增长源动力,产业私营业主成为主流的高收入阶层。  2001年,香河县跻身全国最具发展活力百强县行列;  自05年以来,香河GDP稳步增长;  07年GDP总值91.6亿元,增幅高达28%;

香河拥有家具制造营销、机械制造、纸制品包装、钣金制品、服装加工、新材料等六大产业 ;

 其中,家具生产企业拥有1800多家,年产值近50亿元;同时,并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

 纸制品加工业,是华北最大的印刷包装基地,全县印刷包装企业178家;  金属制品业:香河是华北最大的机械钣金生产共有机械钣金企业649家,产品涉及汽车、航空、电力、现代办公、电脑配件等多个领域

政府希望借势京津发展,推进自身产业及城市化,城市规划受其影响,规划利好极具后发优势 城市战略规划

“西扩南进”城市战略:构建起县城西扩、开发区东移的城市发展框架。规划确定城区远期用地发展方向在现状基础上以向西、向南发展为主,适当向东发展;

 制定“京津后花园”战略,规划城镇群以推进京津后花园;

 城市职能划分:将县城城区划分为城市中心、居住区中心和城市次中心

结论:香河将成为未来承接北京CBD高智人群的主要方向,潜力巨大,北京城市东移效应将极大的促进香河的发展。居住价值区别与其他睡城,香河的配套,自然环境更加优越。生活舒适度将更高。

三、置业思路:专家分析解读香河置业的要点。

市场大势向好,自04年开始,香河市场“量价”齐升,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中

 从05年开始,市场销售价格逐年攀升,市场均价从2000元/平米迅速攀升,到2008年接近4000元/平米;然后再到现在的6000多。  市场机会凸现,大量项目上马,巨幅土地放量,香河区域未来必将成为市场供应的新热点,但也将面临长期的、严峻的市场考验。

 香河现状市场呈现分化集中的特征,大体可分为两大板块:县城板块和第一城板块香河当地市场置业需求以改善自住为主要目的,而且再次升级型置业需求有限,04-07年市场购买得到释放,需求基本饱和;

 香河市场年均消化量为25万平米/年,仅凭“内需”难以支持市场供应,客户存在严重的“瓶颈”制约;

 解决客户“瓶颈”的有效方法是拓宽客户来源;

县城板块主要是一些普通住宅产品,第一城板块主要是低密度的产品。 第一城板块:依托第一城景观资源配套优势,以普通多层及低密度物业为主,主要以北京地区客户为绝大多数

县城板块:依托县城成熟配套优势,基本为小高层、高层产品“一统天下”,以本地客群改善居住为主,但是北京、天津客户逐渐增加,个别楼盘甚至超过了本地的需求。

四、名企效应:万科、绿地等地产名企进驻与香河地产的聚变。

随着万科、绿地、五矿、富力、河北建设、香江、荣盛等国内地产名企的进驻,香河地产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外地名企会带来很多先进的开发理念,带来更好的建筑产品、景观和物业服务,另一方面,本地客户和北京客户的比例转变,对于深耕此区域的本土开发商提高了要求欧,总而言之,充分竞争的市场对于整个香河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充分以及理性发展有有利的,作为代理公司,我们很高兴看到这块土地吸引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客户的进驻,另外一方面,对于营销代理公司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香河市场在售项目营销水平较为初级:卖场氛围营造不足,缺少相关营销节点及推动项目销售的营销活动安排的考虑。我也相信越来越多的优秀代理公司会加入这个市场,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机遇挑战:新政出台,香河地产市场发生哪些变化,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调控对房地产影响是非常大的。目前部分城市的房价对老百姓而言的确比较高,尤其是一线城市。而本次调控主要针对的是投资的需求,根据以往的经验,本次调控的成果主要还看具体政策执行落实以及政策的连续性等方面。 随着环渤海地区的不断发展融合,素有“京畿明珠”之美誉的香河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北京精英在香河安家落户,对于本次调控,短期可能对香河的房地产市场有一些不利的影响,从中长期来讲,香河的房价可能还会持续走高。

判断:

判断一:就格局而言;为赢回社会公信力,政府调控决心非常之大; 判断二:就反应而言;本轮调控,市场发展的量价表现将会经过三个阶段; 鉴于当前开发企业总体呈现出钱多、供应不足以及博弈透明三个因素,预期市场量价表现会经历三个过程。

第一阶段:成交量率先萎缩,价格的短期内将会是成型僵持状态; 第二阶段:价格开始出现松动,成交量相应的会有所增长,在此轮完成三方博弈的新的行业探底;

第三阶段,将会是在第二阶段基础上市场有所回转。

需要说明的是,本轮调控我们认为将会是一个中期的过程,至少持续六个月以上,同时价格如果不能在目前状态下实现至少是10-15%的回调幅度,政府是不会就此打住。

判断三:就城市而言;

一、二线城市所面临冲击要远大于

三、四线城市;香河市场影响将比较小,没有北京市场这么大,但是香河市场离北京市场很近,属于北京溢出市场,将总体依附于北京市场。

判断四;就购买行为而言;投资者短期会加速离场; 建议:

建议一:放弃幻想;调整心态积极应对,通过各种手段来调节

对于此次的调控,不要再抱有任何的政府可能从宽执行等带有投机性的幻想,积极调整心态,重新审视当前的市场环境,认识到政策风向已经明显大转弯,而且本轮转向是大势所趋,政府的决心是不见效不收手。

建议二:短期加速去货为第一要务,保证销售额。

建议三:现金为王;重定全年计划,量入为出,合理安排现金流; 建议四:提高开发总体水平,把高性价值比,具有市场欢迎的产品推向市场。

第五篇:高峰论坛-宣传资料-9-26

9/26/2008 3:07:15 PM

2008中国-东盟国际口腔医学交流与合作论坛

情况介绍

一、背景介绍

自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的成功举办以来,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007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郭声琨书记与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周诺院长交谈工作时,提议合适的时候结合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时可以举办中国—东盟国际牙科论坛。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及时向中华口腔医学会汇报了这一提议,得到了中华口腔医学会的积极响应。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的积极提倡和支持下,中华口腔医学会同意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召开中国-东盟国际口腔医学交流与合作高峰论坛。

2007年7月至10月,为了考察中国-东盟论坛的可行性和磋商相关事宜,中华口腔医学会王兴会长和王渤秘书长两次专程前往南宁,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车荣福秘书长、自治区卫生厅高枫厅长,广西医科大学李国坚书记,黄光武校长等的接见。广西自治区领导表示大力支持中国—东盟国际牙科论坛的举办。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作为承办单位,向广西自治区政府正式提交了申请筹办中国-东盟论坛的报告,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李金早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召开的“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论坛筹备工作会议”上审核通过了申请,同意将口腔医学高峰论坛作为此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并于2008年3月31日再次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召开了“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论坛筹备工作会议”,听取了各论坛的筹备工作汇报,部署了各论坛活动的安排。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大力支持和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7月16日复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本次论坛。

至此,2008中国-东盟国际口腔医学交流与合作论坛已经提升到国家级地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承办,会议规格在口腔医学会议中成为级别最高的一次盛会。这是中国-东盟的各国口腔医学界第一次在中国举行的盛会,得到了各界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及东盟各国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举办中国-东盟牙科高峰论坛,将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科学研究、医学教育,学术交流,技术合作、口腔医疗仪器设备贸易等方面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中国-东盟牙科高峰论坛在南宁举办,也有利于把广西南宁建设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口腔医学信息、科研成果发布、医疗电子科技产品、医疗仪器研发和贸易等信息交流中心,使得广西南宁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交流中心,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对外发展的桥头堡,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口腔医学产业、医学科学的发展,造福于各国人民。同时扩大中国口腔医学在东盟国家的影响,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和口腔医学教育的对外发展,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口腔医疗服务与贸易的合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开拓新的领域。

这个论坛是口腔医学界的国际高峰盛会,到目前,计划参加这次论坛的人数162人,其中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官员8人(其中部长级官员3

1 人,卫生部官员5人),口腔医学会(牙医学会)领导9人,口腔医学院院长级领导或专家71人,参会一般代表55人,口腔医学院特邀代表11。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14人,东盟国家代表64人,国内代表84人。

论坛将采取高峰主题演讲和学术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深入探讨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方向、内容和重点,积极探索和推动中国东盟国家之间医学领域合作机制建设,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东盟全面合作关系。

二、本次论坛的亮点:

1、本论坛是中国-博览会以来第一次由卫生部主办,广西高等医学院校承办的论坛,扩大了博览会影响的范围,从经济领域,向科学、文化、教育领域扩展,拓展了博览会的功能,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科学研究、医学教育,学术交流,技术合作、口腔医疗仪器设备贸易等方面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2、参加本次口腔医学论坛的嘉宾不仅有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卫生部官员,医学会领导,医学院校领导和专家,而且有日本,欧美国家和港台地区的院长、专家学者,利用论坛平台,不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深相互的了解,建立友谊,加深感情,走出亚洲,走向世界,不断扩大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国际上的影响。

3、本次论坛,不仅有口腔专家学者参加,而且有众多的口腔医疗器械生产、销售的商家参加,对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新产品研发等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把广西南宁建设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口腔医学信息、科研成果发布、医疗电子科技产品、医疗仪器研发和贸易等信息交流中心,使得广西南宁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交流中心,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对外发展的桥头堡,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口腔医学产业、医学科学的发展。

三、预期成果:

1、本次论坛不仅是科学研究领域人员参加,而且也有国家行政部门领导参会,不仅时科学研究,专业交流,而且也是一个政治、外交活动平台,为国家外交政策服务,对扩大改革开放,加快发展作出贡献。

2、通过本次论坛,在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不仅在经济领域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且扩展了在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等领域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加深相互了解,建立友谊,为推动中国-东盟国家全面的合作起着带头作用。

3、通过本次论坛,中国-东盟国家卫生部领导和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达成共识,以科学教育为先导,逐步向经济合作,医疗电子科技产品、医疗仪器研发和贸易等方面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不断拓宽合作领域。

本次论坛,不仅有中国-东盟国家领导和专家学者人员参与,有日本,欧美国家和港台地区学者参加,扩大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国际影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励志的小故事范文下一篇:路网建设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