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

2022-10-04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问卷

您好:

我们是西北师范大学在校就读的大学生,我们此次调研的目的是想具体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对于以下问题,您的回答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会对您产生任何负面影响。请您依据客观情况作答。谢谢合作!

1、你的父母为什么不在你的身边?( )

A、都出去打工了 B、父亲出去打工 C、母亲出去打工 D、有一方去世 E、父母都去世 F、父母离异

2、你的父母不在你身边时,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 A、(外)祖父母 B、亲戚 C、其他人 D、自己住

3、 你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是?( ) A、支持 B、不支持 C、无所谓 D、不表态

4、 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 A、孤单没人聊天 B、生活没人照顾 C、学习没人指导监督 D、其他

5、 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向谁求助?( )

A、给父母打电话 B、老师 C、亲戚 D、自己解决

6、你平常如果生病了,会怎么办?( )

A、忽略 B、自己配药 C、看医生,抓药 D、打电话给父母

7、 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 ) A、听老师话,十分刻苦 B、听老师话,比较刻苦 C、一般,不爱听老师话 D、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

8、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 )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9、家里有人辅导你学习吗? ( )

A有,能全面辅导 B有,但是只能辅导一部分内容 C没有人

10、喜欢上学吗?感谢老师吗?( )

A、喜欢,感谢

B、不喜欢,但是感谢 C、喜欢,不感谢

D、不喜欢,不感谢

11、 你喜欢交朋友吗?( )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2、 在学校里的朋友多吗?( )

A、 很多 B、不是很多 C、很少 D、没有

13、你有心理话最想对谁说?( )

A父亲 B母亲 C临时监护人 D老师 E同学 F

14、你内心有压力吗? ( ) A比较大 B一般 C没有

朋友

15、 你最希望和谁住在一起? ( )

A父母 B爷爷奶奶 C兄弟姐妹 D亲戚 E同学朋友

16、通常父母隔多久和你联系一次? ( )

A一周以内 B一周到一个月 C不固定 D不联系

17、你多长时间没有见到父母了? ( )

A一个月 B近半年 c一年多 D两年以上

18、父母外出打工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 ) A起好作用 B没有影响 C起坏作用

19、现居住卫生状况 ( )

20、 A比父母在家时好 B与父母在家时一样 C比父母在家时差

20、愿意父母出去打工吗 ( )

A愿意 B愿意,但希望常回家 C不愿意

21、是否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 ( ) A经常想念 B有时想念 C不想念

22、父母外出打工期间,你有没有受到过欺负或人身伤害 ( ) A时常有 B有时有 C没有

23、留守儿童不良道德行为习惯主要有 ( )

A 经常有课堂违纪行为 B有抽烟等不良行为 C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D经常撒谎欺骗老师和监护人 E其它不良行为

24、学校是否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机构 ( )

A有

B没有

25、老师做家访的情况 ( )

A随时有 B至少一学期1次 C一年或几年1次 D没有

26、学校开家长会的情况 ( )

A每学期1—2次 B每年1次 C不清楚

27、乡镇干部关爱留守儿童行动 ( )

A随时有

B至少一学期1次 C一年或几年1次 D没有

18、、你希望父母留在家里吗?原因是什么?

非常感谢你的合作,祝万事顺利!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摘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习问题 心理偏差

谁来关心他们——留守儿童教育的调查报告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2份,回收有效问卷2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走访8名留守儿童家庭。问卷调查选取的样本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学校的在读学生,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7-18岁之间。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全部是留守儿童。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家中有两个孩子的居多;家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孩子占相当比重;独生子女家庭也有一定的比例,大部分分布在低年级。对淮阴区宋集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些情况也是极其严重的,现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乡2280人儿童中,有567人农村留守儿童,占全乡儿童的25%;其中女童有272人,占所有留守儿童的48%。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30人,占留守儿童的75%;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86 1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人,占留守儿童的15%;另外,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 70 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7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务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1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5%被托付给亲友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是9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网络,抽烟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做了一个专项调查。在崔海村留守的学生中随机抽取了66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27人;中学35人,小学31人),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的测试对象。

这一专项调查显示,一半以上(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33.4%,重度达到18.9%。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在对曹桥小学近200名留守学生的智力测试和文化知识检测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身心发育健康状况不良的人数占总数的80%。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较差。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 2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因而,如果留守儿童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要少很多。

(2)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不好仅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心理问题。从个性特征上看,留守儿童常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性朋友亲密交往,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或者异性之间结拜兄妹,最终发展成所谓的“小恋人”的现象。

(3)性格有明显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 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4)道德发展出现危机。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外出打工的父母亲对留在家乡的子女要求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再加上多数农民工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有的中小学对于留守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使得这些孩子缺乏教育和约束,他(她)们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这些留守儿童道德准则下降,常常干出一些有悖于基本道德规范的事情来。如有的打群架、偷盗、虐待老人等等。

(5)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极大地妨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的这些问题形成,既有家庭原因,也有学校原因,更有社会方面的原因,现具体分析如 3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下。

第一,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祖辈在儿童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许多误区。其一是祖辈觉得儿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对儿童过分溺爱,养成了儿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很难和儿童交流,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儿童任何帮助,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儿童,新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更加不利,站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儿童进行管束,儿童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

第二,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管。加之留守儿童的家庭大多由祖辈抚养,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忽视了对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关注,与学校教育无法协调一致。使得学校、家庭之间形成了断层。据曹桥回民小学调查,这个只有400名学生的小学,有三分之二的是留守儿童。由于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直接关照,老师难管难教,造成儿童性格放纵,活动无拘束,生活无规律,很多学生怕学厌学,学习成绩很差。在推行新课改过程中,农村中学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由于现行教材都是以城市教育为参照,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再加之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制学校较少,办学条件较差,使得很多留守儿童不能健康成长,形成知识的匮乏和人格的扭曲。

第三,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方面的隐患。同时,由于社会监管不力,存在着许多不良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等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致使他们误入歧途,抱憾终身。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当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在很多农村村乡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再加上在一些偏僻和落后的乡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落后,有的连电视机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文化站、图书室,单调枯燥的生活使得儿童在成长发育阶段物质文化生活匮乏。在有的农村,由于某些宗法观念的影响,儿童受到歧视和排斥,使得儿童的权益的不的有效的保护,一旦发生问题没有任何的保障措施。

四、当前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的政策措施及其成效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日益增多,近些年来,江西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支持下,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围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结合各地的实际,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又各具特色的政策措施,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典型经验。如赣州市于都县在推行“留守孩关爱工程”过程中形成的“三知(即要求教师清楚地知道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清楚地知道留守儿童代管人的基本情况,清楚地知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和联系方式)、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多家访)、三沟通(即要求中小学教师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代管人沟通,定期与校外义务辅导员沟通)”和校外“一组(组建校外学习小组)、一员(聘请校外义务辅导员)、一中心(创办托管中心)”机制,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委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典型案例,在全国进行宣传和推广。下面,简要报告江西省各地近年来采取的有关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政策措施及其初步成效。

(一)重视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机制 为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等各项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加强与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全省大部分县(市、区)都成立了以县(市、区)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赣州市以推广于都县“留守孩”教育管理工作经验为契机,2004年即将全市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关工委联合制定了《关于在全市推广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的工作方案》,并由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转发至各县(市、区)和政府各职能部门。2005年3月,赣州市委、市政府又在于都县召开现场会,专题研究部署全市“留守孩关爱工程”工作。两年多来,在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赣州市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农村中小学校也成立了类似机构,建立了以学校各职能部门和班主任为主体、全员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机制。修水县查津镇中心小学还联合社会热心人士组建成立了“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全方位关注、关照留守儿童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二)广泛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与联系卡制度 作为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近些年来,江西省各地农村中小学校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在大规模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了内容详尽的学习与生活档案或成长袋,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以便于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留守儿童档案或成长袋的内容及记录方式大都统一规范,主要包括: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学习与在校表现、外出务工父母基本情况及其去向和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基本情况及其联系方式等。此外,每个留守儿童还有一份联系卡,用以实时记录教师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联系与沟通情况。 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定期联系与沟通,是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综合全省各地的不同情况与做法,中小学校及其教师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联系、沟通的主要方式及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入学时发出《致家长的一封信》,详细阐明学校的教育管理措施及家长对孩子精神关爱的重要性;留守儿童入学后教师至少每月一次定期家访,与临时监护人沟通学生在校与在家的主要表现及其教育管理策略;一学期2~4次与留守儿童父母的电话或书信联系,报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近况特别是孩子取得的成绩与进步,新余市的许多学校则通过网上家长学校与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互动交流;在家长返乡期间,及时召开留守儿童家长恳谈会,与家长面对面探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能够使留守儿童的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放心在外务工,也有利于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高度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作为集中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有效形式,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江西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到目前,全省共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416所,2007年将继续完成12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任务。 作为全省和全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试点县,江西山区小县铜鼓从1998年起步,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到目前,全县共建成粗具规模的寄宿制中小学23所,农村小学住宿生达到38.5%,农村初中住宿生达80.3%。该县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主要特色在于,学校实行两张课程表,一张抓好基础教育课程安排;第二张是组织留守儿童大力开展课外特色与兴趣小组活动,挖掘“留守儿童”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兴趣,走“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办学之路。从下午4点30到8点30,学生用一小时处理个人事务,在生活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生活自理;一小时开展课外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一小时看少儿电视节目;一小时做作业和温习功课。丰富多彩的寄宿生活不仅使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更增强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使留守儿童安于学校生活、热爱学校生活。

(四)努力完善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制度 由于许多留守儿童存在监护管 6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理上的盲区、家庭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如家长的金钱补偿心理与行为)和社会环境的“雷区”,导致不少留守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行为习惯不良(如说谎、抽烟、喝酒等)和沉迷网络游戏、打架斗殴等违规、违纪现象多,少数学生已经开始凸现人格不健全(如孤僻、自卑、冲动易怒等)与道德危机(如偷盗等)。针对这一现象,江西各地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农村中小学校,牢固树立以留守学生为本、教书与育人并重的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校内管理制度,采取各种方式和措施,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一方面在司法、公安等部门配合下,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集体性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与法制教育及其他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自尊、自立、自理与自强意识;另一方面则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留守学生的个别化帮扶与监管制度,如通过“两免一补”、春蕾计划、希望工程等困难学生扶助工程,帮助他们克服经济上的困难;通过同学互助和教师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通过谈心、感化与集体的关心,帮助他们克服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等等。健全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强化实施已取得明显成效,大部分学校留守儿童的违规违纪现象大幅下降,违法犯罪率为零。

(五)全面构建留守儿童情感呵护工程 针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现状,江西广大留守学生集中的农村中小学校,大力构建留守儿童情感呵护工程,尽可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补偿教育,对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广泛推行“代理家长”制度。主要在班主任、学校领导、课任教师及富有爱心的社会人士中征募,留守儿童代理家长要负责监管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比较“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职责相对单一,因而方式更灵活、范围更宽泛,可以师生之间结对帮扶,也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结对帮扶;可以结成学习帮扶对子,也可以结成生活或情感帮扶对子等。 三是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热线。江西的许多农村中小学校,近年来充分利用校园网,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为留守儿童架设亲情热线,定期(一般每人一周或两周一次)让远隔万水千山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面对面”地倾诉衷肠,以满足其情感生活的需要。这是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最期待的一件事。 四是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在高安市蓝坊初中等江西许多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中小学校,为了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他们从紧张的教学用房中拿出最好的办公室,从拮据的办学经费中挤出钱来,为留守学生购置大量的书刊和体育运动器材,甚至专门为留守学生举办小型运动会、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节假日与课外生活,帮助留守学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婺源县等地,还有一些退休教师个人免费创办的“留守儿童之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家”在数年如一日地滋润着留守儿童饥渴的心田。 五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疏导与调适“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学习压力过大以及青春期等导致的各种心理障碍,江西的大多数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学校都通过配备心理辅导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热线等方式,积极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障碍干预,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加强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政策建议

根据初步的摸底调查,就全省范围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江西而言,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留守儿童仍将呈现稳步、缓慢增长的趋势。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民工子女特别是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仍将是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及初步分析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供政府决策部门参考。

(一)强化政府行为和政府统筹协调力度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关系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广大农民工的切实利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工作和保障机制,形成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但是,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政府领导由于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工作及其深远的社会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对此项工作往往停留于一般性号召,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或职责不明或互相推诿,最终导致几乎所有的教育管理责任都落到了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身上,学校的职责被无限放大,致使许多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及其教师已经不堪重负。 切实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和政府统筹协调的工作力度。为此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1.以省人民政府的名义,面向全社会,全面推进“江西省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从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经费保障、舆论宣传等各 8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方面,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本保证。尤其是要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主要负责留守儿童的入学安排及校内教育教学工作,教育、培训留守儿童校外辅导员、家长及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的校外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应由基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2.省教育厅应选择适当时间、适当地点(如于都县),尽快召开全省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表彰一批在基层长期从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3.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特别是应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帮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务工,以有效减少农民工夫妻双双外出务工现象,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

(二)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实行寄宿制管理是有效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最重要形式。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经费的不足以及相关政策的连续性问题。一是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中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今年即将结束,这意味着中央对于中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专项资助也将结束;二是过去农村以集资或承建方带资方式进行校舍建设的模式(应该说,容纳江西40余万留守儿童寄宿的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和食堂大部分都是这样建起来的),也因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相关政策抵触而停止。那么,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唯一经费来源就剩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经费了。以江西为例,每年2.85亿元的专项维改经费(除了校建,更多的要用于校舍的正常维修),对于近百个县(市)数以千计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来说,永远是僧多粥少。 从当前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后的现实情况看,对于集中了整个乡镇适龄少年儿童的乡镇初级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江西大多数乡镇中心小学都集中了全乡镇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均应按寄宿制学校的标准进行建设。为此建议: 1.国家教育部结合当前正在实施的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继续专项推进中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地方财政按比例进行配套。 2.尽快调整农村中小学师资配备标准,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根据农村寄宿制学校实际运行情况,同时征求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寄宿制学校意见,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配备标准以小学50名学生1人,初中100名学生1人;或小学每班1人,初中2~3班1人为宜。同时按500名学生1人的标准配备或培训专职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 3.鉴于不少留守儿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童常年滞留学校(尤其是许多父母双双外出的留守学生即使寒暑假也不离校),由此导致水电费、学生食堂等学校运行成本增加,因此应该考虑适当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预算。

(三)规范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托管工作 当前,大量就读于非寄宿制学校(其中绝大部分为村小与教学点的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留守儿童,其课外尤其是节假日期间的校外教育管理问题是一个亟待重视与规范的问题。由于居住分散,加上祖辈监护不力,为有利于其学业进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身心健康成长,对这部分留守儿童,必须通过建立校外托管中心或“留守儿童之家”等机构集中进行社会化教育管理。就读于寄宿制学校的中小学生节假日期间同样存在类似问题,因而有必要进行统筹考虑与统一安排。 1.留守儿童校外托管中心或“留守儿童之家”由乡镇政府批准设立并进行日常监督管理,业务上可委托当地乡镇中心小学代管。 2.乡镇政府或村委会举办的留守儿童校外托管中心或“留守儿童之家”,视规模大小设专职管理人员1~2名,所需活动场所由乡镇政府或村委会解决,所需运转经费(必要的管理人员工资及设施设备添置费用)主要由乡镇政府负责筹集,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予以适当补助。经批准由公民个人举办的留守儿童校外托管中心或“留守儿童之家”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政府根据其规模也可予以适当补助。 3.留守儿童校外托管中心或“留守儿童之家”主要组织开展内容健康积极、形式多样的课外文体活动。活动主要由校外义务辅导员(主要由当地退休干部与退休老教师等组成)或当地的青年志愿者负责组织,中小学教师以巡视方式进行课业辅导。 4.所有留守儿童校外托管机构均不得组织或引诱学生参与任何不健康的活动,也不得进行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

(四)引导留守儿童县域范围内就近入学、有序流动 留守儿童大规模集聚县城,不仅导致县镇地区义务教育资源紧张、班额膨胀,更直接阻碍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从本质上说,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县城集聚也是一种择校行为,因此必须从政策上予以疏导。建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作出统一规定,既无县城户籍、也非县城就业务工农民的随迁子女,今后原则上不得安排在县城中小学就读,促使留守儿童在县域范围内实现就近入学、有序流动。 与此同时,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努力推进县域范围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农村中小学管理水平与教育质量,在经费投入及硬件设施建设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关键在于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 10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队伍,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含校长等学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此,必须从制度层面确保: 1.实现县域范围内中小学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同工同酬; 2.定期、优先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 3.严禁从农村中小学选调优秀教师进城任教; 4.条件成熟时逐步推行县域范围内中小学教师定期轮换制。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找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问题。今年5月,根据县关工委转发的文件要求,我乡妇联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积极参与此次行动,对龙庆乡0-18岁的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了走访和调查。通过到学校,去家庭,接触了留守儿童的心,了解了他们的现状。现就存在的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乡总面积481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3.3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3%。全乡有耕地面积3378.7公顷,其中水田178.7公顷,旱地3200公顷,人均耕地1.5亩,且大多数耕地是高山田交通不便,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生姜为主。由于百年大旱,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410元,广大老百姓仍然生活在贫困边缘。因此,极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也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乡0-18岁的学生人数有6314人,留守儿童2371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154人,占学生总数的18%,老人监护的有439人,占38%,寄养他人的有140人,占12%。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 由于农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学习普遍较差。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农活、家务活增多,尤其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老体弱,加上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导致一些儿童体力的透支、精力不集中,对待学习只是应付了事,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顾及到儿女的成长情况,监护人或代养人只管留守儿童的生活,缺失了道德的教育,养成了留守儿童放任自流的习惯,缺乏道德约束,形成不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了不讲卫生、不拘小节、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行为偏差,尤其是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不高,有的还是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二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1、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也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寄宿的,学校实行跟踪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大多数,劳务经济成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从而促进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新农村。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调查专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11人力资源管理2班刘强

1.摘要:

1.1基本观点:随着农村富余劳动的转移,进城务工农民日益增加,他们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也日益增加,已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成为一衷煺遍的社会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从此缺失亲情的抚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的了解显得非常重要,故我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了这次实践。

1.2实践方法:参考当地数据、实地了解。

1.3成果:多方了解后对本地留守儿童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了解国情有了一个很好的帮助,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1.4结论:当地留守儿童仍是一个较大的群体,社会的关爱和支持陆续在进行,但力度并不大,这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并不大。

2.正文:

曾经有一个孩子在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每天一个人玩,一个人闹。一个人哭,一个人笑。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我跟本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现在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我不想每天这个样子,我想开开心心的读书„„” 看完孩子这段真实的文字,不免让人有些酸楚。其实这正是一名留守儿童发自内心的声音!

通过参考当地记录,我得到了以下结果:

2.1、总体情况

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截至2010年底全省外出务工人员2245万余人,农村留守学生233.15万,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将近40万。留守儿童父母亲外出务工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和父母亲双双外出务工居多,分别占54%和32%,母亲单独外出务工占14%。调查数据显示,仅32%的留守儿童与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其中,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比例稍高。调查中发现:在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一起生活,但在调查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等祖辈管理教育留守儿童的状况时,有80%的人认为教育管理有些吃力,有15%的人认为"无所谓,基本不管"。

在调查中还了解到,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务工持理解态度。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目前的家庭生活比较满意,这与父母外出务工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收入直接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86.3%的留守儿童认为"为了使全家的生活更好,我理解支持他们外出务工"。在"你最想对父母说什么"问题中,有37.7%的留守儿童选择"希望父母注意身体和人身安全,将来一定要报答他们",76%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能回来,一家团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也有留守儿童并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原因有:希望合家团聚,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与父母缺乏心灵沟通,学习需要父母的辅导,觉得父母在外务工太苦、太累、不安全等等,也有的孩子表达了他们因父母不在家而遭受歧视、心里孤独、寂寞的感受。

2.2、存在问题 。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均存在问题。"无人管教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四处奔波学学停停"、"读书无用打工有理"、"伤害事故防不胜防"等,正成为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由祖辈照料生活的农村孩子的"留守综合症"。

2.

21、父母关爱严重缺乏。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84.8%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10.3%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5%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缺少关爱,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致使大多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沟通,对父母产生了隔膜感。

2.

2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调查显示,有65%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

2.

23、学校对留守儿童有效管理相对薄弱。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挡,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

2.

24、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存在问题。从调查来看,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常沉迷于网络、录像中的不良文化,具有破坏性、煽动性,会带坏其它同学。在调查中,当问及"你的理想是什么"时,51%的留守儿童选择"当大老板、拥有很多钱";20%的留守儿童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5%的留守儿童选择"当科学家,为国家作贡献",还有10%的留守儿童选择其它,9%的留守儿童回答说"不知道",这表明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出现偏差,具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优良品质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少。调查发现,在中学阶段,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心理特征。

2.

25、留守儿童的学习大都较差。调查结果显示,有15%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在抽样的13484名留守儿童中,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的1568人,占11.6%;较好的3230人,占24%;中等偏差的6140人,占45.5%;较差的2546人,占18.9%。可以看出,留守学生的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偏差状况。 面对棘手的留守儿童问题,当地采取了如下措施:

2.3、 为使留守学生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团省委联合相关部门自2006年2月即启动了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截至目前累计筹集关爱资金7000余万元,建设留守学生之家4557所,组织发动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16万人。

2.4、同时,四川省也采取了一些新举措:目前,四川省已出台相关文件,从经费使用、活动开展、师资保障等八个方面对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使用进行规范管理。预计“十二五”期间,四川每个乡镇都将至少建成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通过实地走访,我们确认了这一信息,大多数农村家庭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体,生活条件差,且常年得不到足够的关怀。

3.结束语:

迫切希望社会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是生齿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他们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父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意识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亲在他们的印象中,是一个长期的漂泊的身影,是可视而弗成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人生观是惨淡的。他们希望社会关注他们,重视他们,他们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扶持,他们需要的是社会对他们行为的认同,在社会上被更好的对待。

衷心感谢狮子镇双朝门村对实践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指导老师的细心指导。

第五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和平中心学校关爱留守儿童调查研究报告

一、 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农村劳动者进城从事其他产业,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生存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今天,这不容忽视。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查阅文献,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对所任教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调查主题为:关注留守儿童的童年,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调查的主要问题有:你和谁生活在一起,你的业余生活怎样,你希望爸妈在家吗?你和老师同学的关系怎样等等。

二、调查的目标:

为了了解有关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造成留守儿童的原因以及对留守儿童这种现象采取怎样的缓解措施。

三、调查内容:

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等。

四、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法:通过对学生零距离接触进行调查,调查后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一)、和平中心学校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1、全校有 336名学生,留守儿童较多,有 103 名,占全校的31.7%。

2、由于村庄面积较大,房屋密集度不大,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平时相互来访较少,直接造成留守儿童的封闭心理。

3、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留守儿童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为主,留守

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一小部分跟近亲住在一起,还有极个别的留守儿童由其他人担当监护人。

(二)和平中心学校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能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对孩子的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等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的问题一般都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由于每天所要承担的家务很多,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很少对孩子的品性进行教育,对学习更是缺少必要的指导。

2、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和冲突,这里,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况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会住不导致性格的缺陷 ,从而引起犯罪动机,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三)、和平中心学校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流动人口的数量逐年扩大,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中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开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特殊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了两地教学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05年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6.7%。这其中即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儿——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很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和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缺乏对人格健全发展

形成的消极影响。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教育内容的缺失是很重要的。

(四)和平中心学校针对留守儿童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零距离接触,和留守儿童进行了心连心的交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努力学习,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力争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用真爱抚慰留守儿童脆弱的心,用真情为他们指明前进的道路。具体做法有:

1、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改革家访制度,通过电话、信件、网络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为引导学生形成对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2、 帮扶计划有序开展

学校每学期开展帮扶计划,每学期每位教师帮扶留守儿童2至3名,我校已参与帮扶留守儿童人数达到108人,还有部分留守儿童有“五老”参与帮扶,不管是教师,还是“五老”的帮扶。都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不在孤单。

3、每学期开展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例如“关爱留守儿童书法活动”、“关爱留守儿童象棋比赛”、“关爱留守儿童读书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定点投球比赛”、“关爱留守儿童放风筝比赛”等,通过一系列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心灵之间沟通,增强留守儿童之间互帮互助。

同时,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参与。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而言之,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让我们再一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家园里的孩子企盼着关爱。如果人人献出一份真挚的爱,如果人人伸出一双援助的手,就会为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下一篇:尼采对于友谊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