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思想论文范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外交思想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事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則,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江泽民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运用到国际关系的实践领域,强调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保证各国和睦相处、相互尊重;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凝聚各国人民的力量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实现共存共荣。

第一篇:外交思想论文范文

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体系探析

〔提   要〕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中国外交理论建设的重大成果,拥有系统、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引着中国外交不断走向胜利,并具有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体系坚持实践本体论,是代表和推进时代前进方向的中国外交实践自觉的产物;它创新了外交领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主义世界观,总结科学的方法论,强调造福人民的要旨;它内涵丰富,特别是包含了与时俱进的主权观、共同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正确的义利观、引领进步的国际体系观等核心理念,形成了一整套指导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战略思想。

〔关 键 词〕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論体系、外交理念、中国外交

〔作者简介〕杨洁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在其百年光辉历程中(特别在新中国诞生后)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亲自指挥和推进中国外交工作时,十分重视理论建设,构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是新中国外交理论建设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果,这一重要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实践性。”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体系正在指引中国外交工作不断走向新的和更加伟大的胜利,并对全球事务、国际关系和世界各国的外交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外交实践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体系坚持实践本体论,根源于当代光荣而又艰巨的丰富外交实践,凝聚着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奋斗目标,代表了当今时代前进方向的中国外交实践自觉。

(一)维护时代主题的外交实践

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习近平领导中国外交实践与时代主题互联互动、相辅相成。党的十八大报告延续了十三大以来关于时代主题的表述:“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习近平领导中国外交主要展开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夯实国内政治经济基础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的综合国力持续上升,2020年的GDP总量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能级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摒弃“国强必霸”陈旧逻辑。习近平指出:“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第二,坚决维护世界与地区的和平。中国历经战争风霜而深知和平的珍贵,坚定地与世界各国共同建设、维护、发展和平。习近平指出:“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共同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中国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努力和贡献,坚定地维护二战以来的世界和平大局,坚决反对某些西方大国的穷兵黩武政策和行径,不懈地促进东北亚与中东、非洲的地区和平,积极改善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努力消除或缓和世界重大热点问题,因而成为当今世界和平的重要维护者和促进者。

第三,积极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贡献首先表现在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居世界第一位。而且,中国还拓展了发展的内涵,变“经济发展”为“全面发展”,在国际上积极宣传和落实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国成功脱贫和面向非洲国家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采取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中国兑现自己的承诺、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目标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此外,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积极履行大国责任,为全球发展提供公共产品;依托“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加大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化退潮期仅存的全球化动力引擎,中国资金和技术大规模“走出去”及时有效地弥补了西方资本“回岸”所形成的“增长缺口”。仅以2013年至2018年期间的对外援助为例,中国的对外援助金额(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达2702亿元人民币。中国主办的丝路基金和倡导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供了为数可观的资金来源。中国还通过国际技术转移、教育培训和外派技术人员等方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多样化技术援助支持。

(二)解答时代命题的外交实践

当前,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遇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中国外交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正在努力回应和解答以下时代命题:

第一,抓住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关键。美国是当代极其重要的大国,但在特朗普执政的四年里(2017—2020年)大肆推行单边主义、破坏国际机制和规则,极大地破坏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习近平坚持战略定力,沉着指挥中国外交在新形势下继续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局。一方面,习近平一再强调要在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基础上,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中方在极大的战略定力下,努力避免中美关系完全失控和陷入直接冲突与对抗。另一方面,中国加强与俄罗斯、欧洲等力量的关系,积极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并推动构建总体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

第二,努力解答世界发展难题。在国际社会遇到发展新难题和新挑战之际,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主要动力源,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改善发展环境,并敦促发达国家在发展问题上更新观念和付诸行动。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还积极回应全球贸易失衡、气候变化和债务可持续等领域的世界发展难题,不回避自身发展所引发的国际贸易失衡争议,勇于承担相应的大国责任,通过增加进口和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推动国际贸易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危机,中国克服困难,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总额超过13亿美元。中国积极践行碳减排政策,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第三,扬清激浊国际思潮的迷思。当前,地缘战略博弈、世界经济衰退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危机不断涤荡着国际社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社会撕裂、种族冲突和政治对立,造成了保守主义、民粹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大举抬头。正当人们对时代主题和命题的看法及应对莫衷一是之际,习近平于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要顺应人民呼声,接过历史接力棒,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向前。”事实也正如此,中国在各种国际思潮的叠加挑战面前,不信歪门邪道,坚持人间正道,坚持多边主义和改善全球治理,做实合作共赢,加强文明对话与包容互鉴,为处于重重迷思中的国际社会带来了一股时代的清风。

(三)推进时代进步的外交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仅维护时代主题和解答时代命题,而且还着眼未来的时代发展方向,努力开拓进取。

第一,高举公平正义的旗帜。中国在综合国力持续增长并与国际社会亟需同舟共济的历史背景下,高举公平正义的大旗,敢于批判和反对霸权主义,夯实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基础,深化南南合作和加强南北对话,尊重中小国家的权益,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加强全球和地区性的机制建设。上述中国的外交实践进一步打破了西方自近代以来对国际体系的垄断地位,有力提升了非西方力量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有助于国际力量朝着均衡稳定的方向发展。

第二,加强全球安全治理。安全问题是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其话语权和行为权一向为西方国家所主导。中国正力图纠正这一历史的不公,努力推进全球安全治理。习近平于2014年5月在亚信上海峰会上提出,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2015年9月,他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又指出:“我们要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在2016年4月举行的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指出:“展望未来,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是核能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推进全球安全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完善世界秩序的重要环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挑战,习近平于2020年5月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的致辞中强调:“(要)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但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人类来说不会是最后一次。要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遵循习近平的指导,中国积极践行新安全观和应对新形势下的安全挑战,正在为未来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有效而鸣锣开道。

第三,推动世界的科技进步。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都面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一方面,中国正在努力加快科技创新,突破内外的“卡脖子”领域和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努力打破把世界科技分隔为两个对立体系的图谋,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推动构建更加完善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习近平因而指出:“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中国在当前的特殊背景下,正在着力推动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这不仅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最终还将为世界科技进步和全球科技治理作出引领性的贡献。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体系的特色

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体系创新了外交领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世界观、总结科学的方法论和强调造福人民的要旨。

(一)创新外交领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信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规律性认识,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外交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对新中国外交理论的继承发展,为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外交领域的集大成者——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对外关系和全球事务方面,努力探究和分析历史根源,科学客观地界定世界现在怎么样,总揽全局地指出世界到哪里去等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在外交领域的内涵丰富、系统完备、相互贯通、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习近平外交思想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传统理念赋予更加鲜明的时代精神,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历史新高度。

(二)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世界观

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体系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指导着中国外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促进国际社会和平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奋勇向前。

首先,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国内,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正在领导中国人民从社会主义分阶段地走向共产主义。习近平十分重视和经常强调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要)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共产主义遥遥有期,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在国际上,习近平把共产主义理想和人类进步事业结合起来,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政党。”为此,他号召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从现实出发,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需要构建基于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进而还要向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努力。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递进地倡导了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分别列入《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总纲部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序言部分。

其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国在“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更是中国外交的根本底色和最大优势。习近平外交思想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八九风波”、苏东剧变、“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后,美国在特朗普执政的四年里又掀起了反华反共的浪潮。在2020年的大选期间,“美国国内一部分政治势力,出于拉抬选情的政治考量和维持单极霸权的需要,不惜全面否定中美关系的历史,毫无道理地对中国进行全方位打压,不断挑衅中国的核心利益,攻击中国人民选择的社会制度,污蔑与中国人民血肉相连的执政党”。对此,中国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建设,全面贯彻党中央外交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事实已经证明,蓬佩奥之流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图谋不仅破产而且致使其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最后,坚信世界发展的进步趋势。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习近平外交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深刻分析了当代世界形势的各种主要因素及其互动规律,特别重视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但仍充满信心地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

(三)坚持科学方法论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方法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前进的过程中逐步减少盲目性和增加自觉性,从而不断科学和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习近平指出:“所谓正确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习近平在分析和应对当前的挑战时注意结合历史背景和发展前景,因而能够厘清各种问题的来龙去脉,明确时代赋予的主要使命,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沉着应对严峻的挑战和困难,抓住用好重大机遇,不断取得外交新胜利。

第二,坚持抓住主要矛盾的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也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用以分析和处置当前国际问题的主要方法。习近平在谈到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性时强调:“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习近平在分析国际形势时辩证地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认为:“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此外,在独立自主和相互依存、团结朋友和减少敌人、注重当前和着眼未来等重大问题上,习近平坚持对立统一和辩证应对,解决了许多重大和困难问题,实现了中国外交的战略目标。

第三,综合平衡目标和能力的国家定位。“在国际关系和全球事务中,国家定位既是对国情和世情的认识和总结,也是国家制定内外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政界和学界的重视。”而且,国家定位需要正确的角色观,习近平为此精辟地指出:“所谓正确角色观,就是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我国对外方针政策。”在国家定位上,习近平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党的十八大以來,中国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维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正当权益,根据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通过互利合作带动更多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四)执政为民和造福世界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强调执政为民的最高和根本宗旨。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新的高度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习近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确保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理论保障和重要力量源泉,也是对全世界的庄严宣示,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最高领导人造福全世界的承诺。他还在外交领域倡导“共商共建共享”“造福人类”等理念,“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在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后,习近平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我们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中国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

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已经形成了“十个坚持”总体框架,而且还在以下四个核心理念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指导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与时俱进的主权观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经过百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争取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中国外交理论始终把维护和发展国家主权放在首位。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主权观具有以下明显的时代特征。

第一,和平发展道路的主权观念。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涉台涉港涉疆问题上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采取果断措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有力地推进了世界各国需要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时代使命。

第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主权观念。当前,国际恐怖主义、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公共卫生和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威胁到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一旦国家主权被过度削弱,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深重灾难。习近平强调既不能弱化主权又要加强国际合作,树立与时代潮流相符合相一致的主权观念,在国际交往与合作中维护本国利益和拓展国际共同利益。

第三,维护信息化时代的主权观念。信息化和网络时代对国家主权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习近平强调指出:“《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覆盖国与国交往各个领域,其原则和精神也应该适用于网络空间。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不搞网络霸权,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从事、纵容或支持危害他国国家安全的网络活动。” 为了维护网络安全,中国努力推进国际共同标准,坚决反对双重标准。中国正在与世界各国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进而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事业。

(二)共同持续的全球安全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倡导综合国家安全观后又进而要求“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

第一,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当前,全球安全问题凸显并且呈泛化趋势。霸权主义、大国博弈、集团对抗等战略态势恶化,主要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不断加剧,国家间发生摩擦和冲突的风险持续增加,安全威胁的传统因素和非传统因素相互交织,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国际安全风险系数增大,世界安全形势更加复杂。

第二,安全理念亟需更新。形势决定任务,需要产生新理念。在新形势和新需要下,亟需清理和淘汰诸如“独家安全”和“赢者通吃”等陈旧理念。为此,习近平倡导“四个坚持”的新全球安全理念:“坚持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共同治理”“坚持法治精神,实现公平正义”“坚持互利共赢,实现平衡普惠”。

第三,安全治理和共同体的方向。安全是人类的普遍需求,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只有形成安全共同体,才能建设命运共同体。为此,习近平提出“维护安全和稳定,构建安全共同体”重大倡议,认为“安全和稳定是国家发展的首要前提,关乎各国核心利益。我们要遵循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有效应对各类威胁和挑战,营造良好地区安全环境”。这一倡议丰富了全球安全合作内涵,为建设全球安全共同体指引了共同行动方向。

(三)正确的义利观

中国在由相对贫弱进入逐步富强时,需要处理和世界各国的复杂利益关系。为此,习近平不失时机地提出正确义利观,强调在国际关系中崇尚道德、秉持道义、主张公道、伸张正义、义在利先、利在义后的价值观念。

第一,中国传统义利观。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简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突出道义,强调义重于利。先义后利、取利有道、义利统一,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义利观,也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一以贯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第二,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坚持正确义利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层面的体现,是根据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理论基础,正确义利观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面向共产主义的努力方向。习近平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正确义利观强调世界公正之“义”和人类共享之“利”,完全符合自身全球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国家定位,对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关系兼具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三,知行合一的义利观。正确的义利观不是抽象和纯粹的理念,它们在现实中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和实践性。中国在国际合作中既突出了“义”也照顾到“利”,实现了“义”字当先下的义利兼顾与义利平衡,因而做到了义利兼得和义利共赢。事实一再证明,中国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原则成为国际合作之道,赋予中国的国际合作观以知行合一和可持续性。

(四)引领进步的国际体系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际体系观经历了批判、参与、建设和改革等历史性转变和创新。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外交思想关于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的理论体系化建设方面又有了重要发展。

第一,紧紧抓住当前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的本质。习近平强调:“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

第二,辩证看待现有国际体系的现实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指出:“疫情也放大了全球治理体系中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各方應该思考如何加以完善,而不是推倒重来,另搞一套。世界上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第三,发挥发展中大国在改革国际体系中的作用。中国正在努力把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转化为国际规制权和话语权。例如,习近平指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是近年来我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国际峰会。我们运用议题和议程设置主动权,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开出气势,形成声势,引导峰会形成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的成果,实现了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为全球增长提供动力、为国际合作筑牢根基的总体目标。”

四、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外交的战略思想即指中国对本国和世界关系互动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它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确立外交战略目标

中国共产党根据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切实可行和特征鲜明的外交战略目标,并以此调动和统筹国家的对外工作。

重视战略思维。所谓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习近平深刻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在外交领域,习近平从历史潮流中观察当前形势变化,区分主流、回流和逆流,在统筹内外大局中进行顶层设计,在总揽全局中决定优先次序和进退取舍,积极促进国际环境企稳向好发展,排除干扰和保持战略节奏,始终保持战略自信和理性运筹。

明确战略目标。外交的特点是国际互动,时常受到形势变化的冲击和影响,因此根据世情国情制定战略目标就尤为重要。习近平主持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并指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研判形势、统一思想、开拓未来,确定今后5年至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明确解决周边外交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后来,习近平又把中国外交的主要战略目标归纳为:“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有利条件、作出应有贡献。”

保持战略定力。当前,中国不仅需要应对世界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急剧上升的挑战,还要化解或战胜来自以美国为首西方的战略施压和围堵。为此,习近平自信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在外交工作中成功应对了包括特朗普政府对华疯狂攻击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内的严峻挑战,不断冲破艰难险阻驶向胜利的彼岸。

(二)外交战略布局

习近平的战略思想和理论是系统和全面的,战略目标一经确立后,就需要战略布局和战略部署加以落实和推进。习近平在维护原有布局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又将其建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新布局。

健全全球伙伴关系网络。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此后,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朋友圈日益扩大。中国继续深化与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及国际机制等的关系,并积极构建遍布全球的“朋友圈”。根据结伴不结盟的原则,中国实现了与发展中地区合作机制的全覆盖,与半数以上的建交国家建立了合作或战略伙伴关系,协调推进了与不同类型国家关系,扩大了与各方的利益交汇点。

倡导共建“一带一路”。中国通过搭建这个全球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助推合作伙伴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指出:“我多次说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共建‘一带一路’是一项长期工程,是合作伙伴们共同的事业。”“共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走深走实、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强化非传统领域的战略布局。中国在继续推进外交、经济、安全、军事等领域战略布局的同时,强化了在网络安全、金融安全、绿色发展、外空规范等非传统领域的战略布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合作中,中国加强了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等多边机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合作,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为全球携手抗击疫情展现应有的责任担当。

(三)外交战略的政策支持

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需要通过具体和精准的政策得以落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策举措是战略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導下,中国特别重视主要外交战略的政策配套,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独立和平外交政策,对美国合作加斗争的“两手政策”,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国际合作政策,保护海外利益政策,等等。

区域国别战略的配套政策。中国深化了和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和欧盟及欧洲国家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中国在困难条件下努力管控与美国的分歧并争取两国关系早日回归理性合作的轨道,中国坚持与邻为善和以邻为伴原则下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中国还切实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在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安全方面,中国积极参与朝鲜半岛核、伊朗核、阿富汗、缅甸、中东、叙利亚、南苏丹等重大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不断探索和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之道,始终坚持和平性、正当性和建设性。

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军控与防扩散进程、国际发展合作、全球气候变化、社会人文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政策举措也日益成熟可行。

五、结语

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我们要在学懂弄通悟透的基础上,以此指导未来的各项工作,提高理论和实践的自觉性。中国学界需要在以下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第一,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领悟。习近平外交思想集聚中国历任领导集体和举国上下的智慧和努力,体现了当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最高水平,因而需要联系实际和系统地学习,从而全面、准确地落实到行动之中。

第二,增强历史使命感。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学界要审视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研究和认识世界发展的趋势,在把握中国的历史方位中确立研究方向和重点,成为推进中国和世界进步的动力之一。

第三,增强时代责任感。当今的时代,和平发展既是主题,也是命题,许多重大议题需要回应和解答。中国学界要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投身于波澜壮阔但又千折百回的时代潮流之中,不当袖手旁观的评论者,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伟大事业的实践者和贡献者。

第四,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国际关系作为独立的专业只有百年的历史,在中国的真正发展只有数十年的时间。而且,所谓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不能准确解释中国外交,中国自身的理论尚处于开创阶段,更加需要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加强中国国际关系核心和前沿理论的建设与创新,使之更加系统化、当代化和普及化。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和传播。通过广泛、深入和持久的国际交流,和国际社会共享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宝贵理论财富,使其深刻地感受到习近平外交思想在理论上的强大力量和实践中的务实管用,并在应对和解答当代重大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习近平外交思想,共同促进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完稿日期:2021-2-23】

【责任编辑:肖莹莹】

作者:杨洁勉

第二篇:江泽民“和而不同”外交思想探析

摘 要: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事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則,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江泽民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运用到国际关系的实践领域,强调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保证各国和睦相处、相互尊重;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凝聚各国人民的力量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实现共存共荣。江泽民“和而不同”的外交思想,推动了我国伙伴外交的快步发展,为我国和平发展目标的实现创立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关键词:江泽民;和而不同;世界多样性;国际关系民主化

2002年10月江泽民访美期间在德克萨斯州大学城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时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承。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事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江泽民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运用到国际关系的实践领域,既赋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气息,也使当代国际社会从中国传统智慧中获得启迪。

一、“和而不同”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

和而不同,准确地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和”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对立面之间的有序统一,矛盾诸方面的和谐共处。现实世界里处处呈现出这种既对立、又和谐的矛盾景象:星球之间由于存在着吸引与排斥的对立,才可能和谐、有序地运转;如果只有吸引、没有排斥,那就会相互对撞而引起“星球大战”。人类社会里也正因为有了男性与女性的差别,才可能产生“男婚女嫁”的美满婚姻,从而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如果只有一种性别,岂不要导致人类社会的灭亡?同样,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图画是由白色与彩色、深色与浅色搭配合成的,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乐曲是由高音与低音、长音与短音交错合成的。“阳光包含七种色彩,世界也是异彩纷呈。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世界就是如此奇妙,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制度的差异,不应该成为相互疏远和对抗的理由,而应该成为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动力。”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坚持“和而不同”外交思想,更有利于建立一个各国和谐共处的新世界。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大加快了各种不同文化传播、交流和融合的速度,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在上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又增加了各种不同文明相互撞击的频率和力度。西方一些学者,如亨廷顿甚至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特别是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甚至认为儒家文明会与伊斯兰文明合作对抗基督教文明。在这种情况下,江泽民坚持“和而不同”理念,主张不同文明应该和睦共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正如江泽民在2003年7月会见英国首相布莱尔时所说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财富,其中‘和’的思想尤为重要。特别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曾说过,‘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也曾写下‘和平在宣告橄榄枝永久葱茏’的诗句。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但对‘和’的思想有着跨越时空的共识。从今天的视角看,坚持‘和’的思想依然十分重要。无论是打击恐怖主义、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增长,还是消除贫困、保护环境,都需要各国人民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协商、合作来解决有关问题。当然,各国情况千差万别,彼此存在分歧是难免的。中国哲学强调‘君子和而不同’,推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从而建立一个使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友好相处的新世界。

二、江泽民“和而不同”外交思想的内涵

1 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保证各国和睦相处、相互尊重

多样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质特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没有多样性就没有统一性。整个宇宙世界有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每一种物质形态都有其特殊的属性和结构。正因为如此才构成了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的大千世界,“没有多样化,就不成其为世界”。世界的多样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既有历史传统的多样性,又有发展现状的多样性;既有文化的多样性,又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既有社会制度的多样性,又有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等。每一种多样性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及作用。承认和尊重世界多样性,就必须承认和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多种表现形式,使每一种多样性都能得到有效的存在和发展,使世界在多样性中充满活力和生机。江泽民指出:“世界上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二千五百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习俗。‘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人类文明的发展,从茹毛饮血发展到现在的生物工程,从刀耕火种发展到现在的信息技术,其中不同民族和不同文明都做出了贡献。不同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优劣高下之别。文明的差异不是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是世界交流的起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各国人民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各种文明相互借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因此,只有承认并正确对待世界的多样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

针对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不尊重世界多样性。企图建立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为目标的霸权主义行径,江泽民义正词严地指出:“任何国家,自恃强大,迷信武力,谋求霸权,推行扩张政策,注定要失败。制造借口侵犯他国主权,干涉他国内政,终将自食其果。不顾当代世界丰富多彩的客观实际,企图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动辄以孤立、制裁相威胁,这种霸道行为只能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凭借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他国贫困落后的基础上是不得人心的。企图包揽世界事务,主宰别国人民命运的做法,越来越行不通了。”“我们这个地球上有上千个民族、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社会发展经历各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各国人民根据各自国情,选择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和政策,是合情合理的,应该受到尊重。世界这样丰富多彩,是件好事,并不是坏事。各国和各种文化应该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然而,这只

能在各国人民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各国人民最了解本国的具体情况,最有资格找到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因此,各国的事务归根到底应该由本国政府和人民自己去管,别人不要干涉。历史经验特别是近百年的历史经验一再告诫人们,强求一种模式的后果是严重的,总会引起对抗、动乱甚至战争,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世界多样性是客观存在,应该正视它、适应它。这就要求各国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发展合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维持持久的和平与稳定,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必要的国际环境。”

2 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凝聚各国人民的力量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

尊重世界多样性的现实是江泽民谋划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自己做主。”试图用某种单一的模式来套住丰富多彩的世界是不现实的,有害的,甚至是危险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应本着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动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以求共同进步。”“不承认、不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企图建立清一色的一统天下,是必定要碰壁的。”江泽民提倡:“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都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

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针锋相对的。归纳中外一些学者的观点,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指:任何国家,无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在国际社会中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国际事务由各国共同协商解决,反对少数大国操纵和垄断国际事务;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各国的事务由各国自己解决,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对于国际争端应采用和平协商方式解决,不得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尊重世界各国的多样性存在,各种不同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文明的国家和平共处;各国在求同存异基础上,互利合作、和谐竞争、共同发展。

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以及国际反霸权斗争的兴起,国际关系民主化悄然萌芽。但是冷战时期美苏在全球的争霸,对初露端倪的国际关系民主化造成严重冲击和破坏。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有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等问题引发的争端和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趋突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使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度加强、相互影响和制约更加复杂,国家利益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状结构,竞争中的各国不得不摒弃以往的“零和”游戏规则,而接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实,从而使国际关系中的民主原则越来越被重视。江泽民2002年4月访问德国期间在德国外交政策协会演讲时指出:进入新世纪,“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面对这一趋势和愿望,江泽民认为应该积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凝聚各国人民的力量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历史已反复证明,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解决,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任何一个国家和一种力量,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来独自完成这个任务”。“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一员,都有参与和处理国际事务的权利。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这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在当今时代,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来掌握。”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各国共同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体现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平衡发展。

3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共存共荣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江泽民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的目标选择。江泽民在分析当前的国际秩序时,明确地指出,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它是资本主义在开拓世界市场、建立殖民体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际旧秩序的延续,政治上主要表现为“强权即是公理”,经济上以资本主义在国际生产和流通领域里的垄断为基本特征。这种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解决,不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努力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江泽民认为,既然世界是多样的,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那么任何国家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它,不能主观随意地要求改变。要坚决反对一两个或几个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借口把自己的社会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及发展模式强加于他国。我们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应该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因为世界发展的主体是各国人民,世界的管理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参与。

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江泽民在许多国际场合都有所论述。进入新世纪以后,江泽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针对国际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注入了更为具体、可操作性更强的内容,并给予了具体的解释。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一主张的核心内容就是反对西方模式一统天下,倡导各国发展模式多样化。它真正体现了“和”的精神,也体现了各个国家具体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集合与统一。当今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决不能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穷与落后的基础上,既要考虑到当今世界的多样性,承认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不同利益,也要考虑到各国由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共同利益,尤其是要考虑到过去长期受到损害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只有建立了这样的国际新秩序,世界各国人民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和普遍繁荣,实现共存共赢。

三、“和而不同”思想指导下的外交实践

在“和而不同”外交战略理念指导下,我国和在世界上具有“东西南北”性质的多数国家基本上都建立起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和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和相当影响作用的国家建立了全面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合作伙伴关系。比如,中俄1996年4月建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法1997年建立的全面伙伴关系,中英1998年建立的面向未来的全面伙伴关系,中日1998年建立的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1998年中欧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01年双方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中欧又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3年12月中国与墨西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05年4月中印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6年5月中国与非盟建立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等。这些伙伴关系与冷战时期具有鲜明排他性的同盟关系不同,摒弃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求同存异的原则,主张在追求共同利益、探求并拓展双方合作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对话和磋商机制处理双方的矛盾与分歧,防止因为局部的分歧而影响双方关系的大局。

中国伙伴外交的成功推进,击破了“中国威胁论”的图谋,改善了与邻国的关系,为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了稳定的周边环境。在地缘政治思维的作用下,随着中国的逐步强大,周边国家担心中国的持续发展会对其带来威胁,加之中国与周边一些邻国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中印边界争议、中国与东南亚等国对南海领土主权的争端等,因此它们对中国产生了防备心理,而一些西方国家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三番五次地散布“中国威胁论”,更加重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备心理,进而形成对中国的联防,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这样的周边环境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也不利于我国的发展,只有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与邻国以诚相待,互相尊重,相互信赖,才能消除我国周边的安全隐患,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江泽民指出:“朋友可以选择,邻国却不能选择。”“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同邻国的关系搞好了,对国家的利益极大。”“我国是一个大国,周边一些小国对我们有疑惧是难免的。我们要树立和平发展、友好合作的形象,耐心细致地多做消疑释虑的工作,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增加信任,使得他们逐步认识到所谓‘中国威胁论’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要坚持和平解决争端,妥善处理同周边少数国家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要坚持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友好协商的方针,通过平等对话和谈判,力争和平解决。能够解决的,要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争取早日解决。一时谈不拢的,可以暂时放一放,不要影响国家关系正常发展的大局。在南海争议等问题上,要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我们强调睦邻友好,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不讲斗争,更不意味着可以牺牲自己的主权和权益。”“我们要从国家利益出发去考虑和处理国家关系,求同存异,长期共存。”

在伙伴外交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积极主动地改善与邻国的双边外交关系,采取平等协商的对话方式,解决了大部分历史遗留问题,个别问题虽暂时不能解决,但也达成了通过双边友好对话的方式进行协商解决的共识。这有效缓解了我国与周边诸国的紧张关系,大大降低了“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在国际社会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为我国的和平发展赢得了和睦稳定的周边环境。江泽民以中俄关系为例印证伙伴关系战略的成果,他说:“在上个世纪中,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两国既有过结盟的关系,也有过对抗的矛盾,经历过一段曲折。我们高兴地看到,冷战结束后,中俄两国领导人根据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从各自国家建设的战略需要和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出发,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各个领域加强互利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双方建立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各层次的交流和人员来往频繁;在维护各自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方面相互支持;基本解决了两国间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经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回顾中俄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对于中俄这样两个相邻的大国,旧式的那种结盟或相互对抗,都不利于甚至会严重损害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只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完全平等、互利合作、睦邻友好的新型国家关系,才是最佳的选择。这种新型国家关系,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两国利益,体现了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国家间的这种伙伴关系,既包括经济上互利合作关系,又有政治上的对话交流合作关系,还有文化上的交流合作关系;既有官方的交流合作关系,又有民间的交流合作关系。正是这种多样性的合作关系,把国与国变成一个日益紧密的“关系”网络,使世界日益变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断走向和迈进“和”的状态、“和”的理想。

(责任编辑 辛世俊)

作者:李葆珍

第三篇: 深刻领悟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民立场

〔提 要〕 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场。人民立场从本质上决定了新时代中国“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的问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民立场出发,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须更加深刻地领悟习近平外交思想,更加努力地践行人民立场。

〔关 键 词〕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外交为民、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于江,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中国国际 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文献标识码〕A

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其中立场是整个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积极进行重大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即习近平外交思想。新时代中国外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从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出发,为民族担当、为世界尽责,砥砺前行、成就斐然。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学深悟透人民立场。坚持和践行这一立场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的“十四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直接与人民相关,为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外交思想提供了金钥匙。

(一)“一切为了人民”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总基调和大方向

习近平外交思想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置顶的价值加以重视和贯彻。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外交部分开宗明义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上述一系列重要论述和精辟概括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昭示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真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国际视野,也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努力目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宗旨、原则和努力方向。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在会见参加驻外使节工作会议的全体使节时,提出的第一项要求就是“永葆对党忠诚、为国奉献的赤子心”,“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国家、人民绝对忠诚,是外交人员的根和魂。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外交方针政策,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坚持外交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的重要阐释,清晰回答了中国外交“为了谁”的根本问题。

元首外交是中国外交的最高形式和指南针,也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辞辛劳亲力亲为,行遍五洲广交朋友,走到哪里就把“一切为了人民”的核心理念带到哪里。2013年3月,习近平在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的政策性演讲中鲜明指出,“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这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国际社会应该共同遵守”,鲜明提出了基于人民立场的全球治理观。在随后访非的行程中,他反复强调人民对中非关系的重大意义,“中非关系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中非关系发展应该更多面向人民”; “中非传统友好深深扎根于人民。中非人民深厚友谊是中非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只有双方人民热情参与,中非友谊才能永葆生机活力,中非合作基础才能不断巩固。只有让中非合作成果不断惠及双方人民,中非关系发展才能得到双方人民更广泛更坚定的支持和拥护”。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重要演讲时强调,“历史上,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在掌握民族命运的斗争中曾经并肩战斗、风雨同舟。近年来,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抗击印度洋海啸到抗击中国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我们各国人民肩并着肩、手挽着手,形成了强大合力”。 2016年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生动引述中外古语民谚,“中国古语说:‘治國有常,而利民为本’。秘鲁谚语说:‘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天的声音’”, 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极端重要性。

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深刻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这为我们明确了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现代化观,进一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了努力方向。

(二)“紧紧依靠人民”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立足点和根本工作路线

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包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对动员和组织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有着深刻认识。2013年6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九十二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地阐明了“紧紧依靠人民”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立足点和根本工作方法。

习近平历来重视通过民心相通促进国家间了解与友谊,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亲力亲为支持中外民间交往,并从中发掘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明文化差异的力量。2014年5月,习近平在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协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时,高度评价人民友好和民间外交的重要作用,“民间外交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最深厚的力量”,“我们要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灵中坚定和平理念,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推动共同发展的强大力量”,“民间外交要开拓创新,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对外友好交流,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要以诚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动人,拉近中外人民距离,使彼此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特别是要做好中外青少年交流,培养人民友好事业接班人”,“民间外交应该发挥优势作用,开拓更多交流渠道、创建更多合作平台,引导国外机构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同样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关键是让人民有更加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天的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无论大小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国只能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外交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站稳人民立场,千方百计回应本国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兼顾世界人民共同利益。

(三)“胸怀世界人民”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鲜明底色和国际担当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民立场并未止步于中国人民,不是只顾一国私利的狭隘民族主义,而是涵盖各国人民,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担当。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中提出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并积极用好国内外、双多边各种重要场合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推动这一重要理念落地落实取得重大进展,成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在全球范围最具影響力、感召力和说服力的展示。2013年3月,习近平在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中,以中俄两国人民为例,强调“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表示他和普京总统一致决定,把扩大各领域务实合作、提高两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的重点。习近平还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同时呼吁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立足人民立场透彻解读了中国与世界关系,明确回击国际上重新抬头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践行者,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2021年4月23日同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视频交流时,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际担当也进行了生动阐述,“我们将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轨迹不同的和平崛起之路”,“中国数千年积累的历史智慧是‘国霸必衰’,而不是‘国强必霸’”, 有力宣介了中国同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民立场与世界胸怀完美融合、相互贯通,超越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利己主义”世界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 并从内与外、发展与安全、公平与正义、当前与长远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阐述了人民立场在对外工作中的丰富内涵,用“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面概括了中国外交对世界的担当。 党的十九大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党章,展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民立场出发、为中国人民和人类进步不断奋斗的决心。

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两张闪亮的名片,“真实亲诚”和“亲诚惠容”是其人民立场的国际延伸。习近平对非洲国家首次国事访问就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在新中国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即强调“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2015年4月,习近平在纪念万隆会议60周年的亚非领导人会议上表示,“中国梦同亚非人民及其他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受到与会各方热烈欢迎。2017年12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 2018年4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表示,“我刚才宣布的这些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我们将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努力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国企业和人民”, 与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标榜“美国第一”的言行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中国领袖的宽广视野和世界胸怀。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的理论渊源和时代意义

立场决定思想信念、行为方式和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胜利前行。深入研究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的理论渊源、时代意义和世界影响,是我们更好地坚持和践行这一根本立场所必需,对我们深刻领悟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所决定

习近平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要求全党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习近平从执政党根本宗旨的高度定义人民立场和为人民服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习近平立即指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发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总动员令,发动千万党员,统率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事实充分证明,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的全面论述和批示指示,完整、准确地展现了人民立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意义,即前者既是后者的根本出发点、立足点,更是奋斗目标和力量源泉。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立场。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匈牙利工人党主席蒂尔默表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把老百姓的事当作最大的事,所以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 美国共产党联合主席坎布龙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证明,当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时,一切皆有可能。她认为,中国能够迅速控制住疫情,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优先考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同时调动全部资源共同抗疫。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民立场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一脉相承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终极目标任务和最高理想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以人民大众、全人类的立场为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面对和人民大众利益相关的问题时,做到从人民立场和利益出发。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对马克思主义蕴含的人民立场和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有着深入思考和精彩论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在阐述《共产党宣言》的重大理论贡献及时代意义时指出,“《共产党宣言》毫不掩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旗帜鲜明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一边,热情讴歌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伟大作用”,“这一鲜明的政治立场,充分肯定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强调“学習运用《共产党宣言》,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精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认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三)人民立场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我们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 习近平对党史高度概括的精辟论述,集中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深刻认知。

新中国实现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程始终遵循“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进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一以贯之坚守着“人民至上”的初心。“人民”一词是毛泽东生平经常使用的政治概念,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毛泽东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在对外工作中坚持“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尽管新中国面临种种困难,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依然积极支持和援助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共同打击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要求我们做工作必须考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提出要“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 “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很好地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主题。

面对改革开放大发展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全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并从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出发,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着党的优良传统,审时度势、勇于创新,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与世界关系和人类共同未来主动展开宏大思考,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 强调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自身发展,促进国际社会互利共赢,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应对时代面临的课题贡献中国智慧,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认可和赞誉。习近平外交思想跳出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和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以既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又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方式擘画未来,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立场和党的领袖站在人类社会发展道义制高点上思考问题的优良传统。

(四)人民立场回应世界人民的共同期待

在世界范围,习近平外交思想准确感知、及时有效回应了世界上千千万万普通人对安全稳定的关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鲜明提出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社会公认的准则与共识;高举“发展旗”,主张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走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之路;唱响“合作曲”,倡导共建“一带一路”造福各国民生,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积极谱写“新篇章”,提出全球治理观、安全观、发展观、文明观、正确义利观等新型理念,凝聚各国人民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务实管用。在世界大变局加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各国所面臨的机遇挑战都在变化,彼此利益联系与摩擦、思想交流与碰撞同步发展越来越突出,国际社会争夺话语权等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极大地考验各国的外交智慧和决策经验。习近平外交思想在这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交织激荡的大时代,不断迸发思想伟力、焕发青春活力,关键就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民立场既立足国家利益、又合乎时代要求、更站到世界高点,不仅因为“办好自己的事”、服务国家发展而深受中国人民欢迎,还以中国之智和中国之治让世界人民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受益,帮助国际社会有效化解矛盾、规避冲突、构筑共识,并为“时与势在我们一边”的重要判断提供事实依据。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的丰富实践

作为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外交思想秉持人民立场确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使命和方针政策,增进中国人民福祉并惠及世界。

(一)全力贯彻外交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准确把握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政治立场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与对外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擘画和推进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一,元首外交亲力亲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积极进取、亮点纷呈,习近平不仅以政治家的思维和战略家的气魄为外交工作运筹帷幄,更41次踏出国门,出访233天,足迹遍及六大洲,在69个国家留下足迹,出席70场国际多边会议,以自身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为中国外交增添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中国人民广交朋友、广结善缘。中国梦、“一带一路”、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全球治理观、新发展理念、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通过习近平的一次又一次远行、一场又一场精彩演讲、一轮又一轮坦诚沟通传遍全世界、传达给各国民众。

在世界舞台积极阐释中国理念、倡导国际合作过程中,习近平在交流中拉家常、讲故事的亲切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展现了谦和、风趣、亲民的领袖魅力。在蒙古国发表演讲时,习近平表示“中国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 巧妙而坦诚地回应了外界以“搭便车”抹黑中国发展的说法。2018年上半年,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言行甚嚣尘上,该年6月,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精辟阐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理念”,完美地与“上海精神”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核心理念相契合,寓世界未来进步于上合组织发展愿景之中, 让中国和平友好、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与特朗普政府的“唯我独尊”蛮横霸道高下立判。

早在2012年12月,习近平就与来自16个国家的20位外国专家举行过亲切交流。习近平谦逊地引用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拉开大家的话匣子,并通过在座专家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诚挚感谢。 2014年5月,习近平在出席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上海峰会后,专门召开在沪外国专家座谈会。习近平表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习近平就是以这种“滴水穿石”的思想和行动,不断增进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认知,从中尽显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外交思想坚持人民立场,高度重视中外民间交流,源于习近平对外交的出发点、立足点有着准确清晰的认识。2015年9月,习近平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接受了《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指出“国与国交往始于人民”,并旁征博引、极富说服力地回顾了中美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交往和友谊,点出“实践证明,中美两国友好可以跨越时空” 的实质,受到美国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以朴实而有温度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国强必霸”思想的超越。

习近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更是积极践行者。在中国向哥伦比亚提供的第三批疫苗运抵之际,习近平应邀向哥伦比亚人民发表视频讲话,表达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哥伦比亚全国新冠疫苗接种计划助力加油的真诚意愿,鼓舞了当地民众抗击疫情的信心,生动诠释了“天下一家”、命运与共的外交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国领导人心系全人类健康福祉的人民情怀和世界胸怀。

第二,维护境外中国公民安全与合法权益。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全面实施,与外界联系交往不断深化拓展。中国民众出境人数和驻境外机构数量迅猛增长。内地居民出入境人次从2011年的1.4亿增至2019年的3.5亿, 民众对境外安全与权益维护的需求量呈指数级增长。截至2019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2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7.7万亿美元)和荷兰(2.6万亿美元)。中国超2.75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4万家,覆盖全球80%以上国家(地区),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7.2万亿美元。 一个“海外中国”正加速形成。

同胞走到哪里,党和国家的关切就延伸到哪里。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切实维护我国海外利益,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强保护力度”。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及时重申和加强对领保工作的庄严承诺,开通中国领事服务网、“领事之声”微博、“领事直通车”微信公众号、12308热线及微信版,搭建起海外中国公民求助的绿色通道,实现海外中国公民旅行证件和领保服务的“全天候”。外交部牵头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逐步建立中国公民和法人全方位海外利益保护机制。外交部和各驻外使领馆组织实施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10余次,处理中国境外公民遭绑架、袭击案件数百起,受理寻人、补办证件、协助就医等各类领保求助案件约50万起,涉及近100万人。 仅2018年,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就处理8万起领保案件,平均每6分钟一起,12308接到37万个来电,外交部推动同中国互免签和落地签国家达72个。 2015年,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赴也门撤侨,首次靠泊外国港口直接执行撤离中国公民任务,共接出中国公民621人以及15个国家的外国公民279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習近平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切实保护好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和健康。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想方设法为海外同胞提供帮助。一年多来,中国政府共向100多个国家的500多万侨胞发放“健康包”和“春节包”,为所有不幸染疫的同胞及时组织当地救治,通过派出临时班机、利用外方包机等形式,分期分批从世界各地接返确有需要回国的海外同胞。12308热线24小时值守,日均处理同胞求助约3000起,比往年增加近3倍。2021年3月,中国政府开启“春苗行动”,目前已经帮助20多万海外同胞在当地接种新冠肺炎疫苗。

第三,扎实服务地方发展。进入新时代,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外交坚持人民立场,服务发展的点、线、面全面向地方和基层延伸,帮助地方交流进一步发挥深入民间、覆盖面广、手段灵活的特点,满足人民需求,对国家间关系发展形成重要补充。外交部大力投入、下真功夫,创造性地指导、帮助和支持地方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及时向地方提供对外交流合作信息,帮助地方建立对外联系的渠道,帮助地方培训外事干部,驻外使领馆也深入驻在国民间推动中外友好合作。

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的一个重要体现和实践创新。2016年3月创立以来,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已经连续开展22场,涵盖西部、中部、东部以及河北雄安新区,成功打造了服务地方开放发展的新平台,成为一块拥有全球知名度的“金字招牌”。各省区市不出国就能与各国探讨合作,各国使节不出北京就能了解地方改革开放新貌,对助力中国更多地方走向世界意义非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是外交服务地方的典范之作。2021年4月12日,也就是武汉“解封”一周年之际,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湖北省和武汉市主要领导、外交部领导以及外国驻华使节、国际组织驻华代表、中外工商界人士、媒体约500人在外交部出席推介会。这场推介会是迄今为止出席外国使节及代表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既是国际社会对湖北和武汉人民抗疫成就的认可,也表明各方对疫后中国发展前景的期待,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充分展现了中国外交服务人民、依靠人民的根本立场。

(二)努力造福世界人民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民立场完整、具体地体现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各项努力当中,回应了各国人民维护和平、实现发展、加强合作、共享未来的普遍诉求。

第一,维护世界和平。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中国军队在维和行动中,既为冲突国家和地区创造安全稳定环境,也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人道救援、环境保护、民生发展、社会重建等工作,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产品,努力为当地人民点亮发展的希望。30年来,中国军队累计新建和修复道路1.7万多千米、桥梁300多座,排除地雷及未爆炸物1.4万余枚,完成大量平整场地、维修机场、搭建板房、构筑防御工事等工程保障任务,累计接诊救治病人、抢救伤员24.6万余人次。在极度贫水的苏丹达尔富尔,中国工兵分队给水官兵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在当地打井14口,有效缓解当地人民的饮水难题。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让—皮埃尔·拉克鲁瓦指出,中国是全球十大维和部队出兵国之一,目前大约有2500多名中国维和人员在世界多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感谢他们的“奉献精神”。 中国维和官兵不仅是和平的守护人,还是友谊的传播者。中国赴刚果(金)医疗分队与驻地布卡武市“国际儿童村”结成对子,用真情传递爱心和温暖,中国女官兵被孩子们亲切称作“中国妈妈”。

第二,致力减贫发展。中国开展对外援助60多年来,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 2012年以来,中国共举办130余期国际减贫培训班,传授中国扶贫经验,来自116个国家(组织)的官员参加培训。 2015年,中国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用于支持国际社会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探索多边援助新模式,吸引了国际发展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中国积极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丰富发展了人类反贫困理论,提振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绝对贫困的信心,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

作为投身国际发展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9年11月,中国累计派出援外医疗人员2.6万人次,先后远赴亚、非、拉、欧和大洋洲的71个国家。一代又一代援外医务工作者克服各种困难,深入受援国基层,直接服务普通民众,累计诊治患者约2.8亿人次。约2000人次援外医务工作者获得受援国政府颁发的总统勋章等各种国家级荣誉,51名队员因公牺牲在异国他乡。

第三,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和平台。自2013年提出以来,截至2021年1月29日,中国已经与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为参与国民众带来切实福祉和便利。通过共商共建,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内陆国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斯里兰卡人民实现了建造现代化铁路的梦想,非洲偏远地区居民用上了卫星电视,等等。正如吉布提外长优素福所说,“吉方很高兴能参与这一重大全球性倡议,通过这一伟大倡议致力于造福人民,实现和谐发展”。 即便是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和投资也保持良好势头,被誉为“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逆势增长,全年开行超过1.2万列,同比上升50%,通达境外21个国家的92个城市,比2019年底增加了37个城市。 中欧班列运输大量抗疫物资,成为中欧之间抗疫合作的“生命通道”,为维护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等国舆论围绕“一带一路”的理性反思也在增长。美国《财富》网站发表题为“美国别老盼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失败”的文章,称特朗普政府花了四年时间试图诋毁“一带一路”,批评其具有“掠夺性”,散布未经证实的“债务陷阱”谣言,并施压盟友和伙伴不要加入,但策略失败。文章指出,因为上述指责并不能反映中方大多数投资的实际情况。自2017年至2019年,几十个拉美国家加入“一带一路”;东欧和南欧地区的几乎所有北约成员都与“一带一路”建立联系。“一带一路”提供了一系列美国没法提供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福利,包括危机时施以援手。

第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亲自指挥中国外交积极投身国内和全球抗疫,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延伸至全球。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向150多个国家和9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为有需要的34个国家派出36支医疗专家组;发挥最大医疗物资产能国优势,向各国提供2000多亿只口罩、20亿件防护服、8亿份检测试剂盒; 积极推进药物、疫苗研发合作和国际联防联控,促进疫苗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国迅速展开疫情防控、积极开展人道主义援助、向世界提供物资支持、派出医疗专家组的成功实践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的民调数据显示,44.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对东南亚地区抗疫贡献最大,远超第二名日本的18.2%。 美、德、法三国知名智库联合发布的一份调查表明,新冠疫情后三国民众对中国影响力的认知显著增强。2020年1月,13%的法国受访者、12%的德國受访者和6%的美国受访者把中国视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家,5月这一比例分别上升到28%、20%和14%。

四、新形势下进一步坚定人民立场

中国在发展,世界在演进。中国外交要延续在抗疫期间出色的大国担当,更加积极投入国际发展合作,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更多造福当地民众,把互尊互鉴进一步落到实处,必须牢牢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双循环

运筹帷幄之中,方能决胜千里之外。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外交要更好地助力双循环,关键是全面准确领悟和贯彻习近平论述的新发展理念,认清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入研究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形成官民密切互动、线上线下国内国际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切实为扩大开放和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提供帮助、献计献策,共同塑造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外交部全球省区市推介活动可以统筹中央地方两种优势,对接国内外两种资源,既服务中央决策,又服务地方发展,可以为构建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应作为“外交为民”的一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二)更好维护人民海外权益

世界大变局在加速发展,内外形势更加复杂,对外战线责任更加重大。需要研究如何对内更加接足地气,更及时有效供民众所需、更全面关心普通民众和法人在海外安危福祉。

一是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的“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工作任务,不断加强对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投入,继续提升对中国公民和机构海外利益与安全保护水平,包括推动海外领事服务的普及化、便利化、信息化,让同胞在海外能一键直达驻外使领馆,实现“掌上办”“零跑腿”。二是更加有效利用外交、涉外法律、宣传等多种资源途径,建立健全对中国公民海外利益与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推进相关工作规范化、法治化,依法对国外的“长臂管辖”形成有力反制,切实维护中国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并积极推进“官民并举”、宣传先行的方式,不断提升中国民众对海外权益的认知度、参与度、获得感,逐步形成官民各尽其责、良性互动、共同防范应对海外风险的良好局面。三是着眼各国利益联系更加紧密、国际环境与安全风险更加复杂的局面,从人民立场出发,本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互助互利原则,推动领事保护领域的全球治理,探索国际互保体系建设。

(三)更有效保障民众对外交参与

一是增加民众知情权。可以加强政务公开,在合理范围内细化对外交事件的报道;提高工作透明度,及时通报领保等事务最新处理情况,尽量避免民众在处理空档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误解,特别是公民海外遇险时,让民众及时了解工作进度,能够有效缓解因恐慌带来的焦虑情绪;创新外交事件发布形式,更多利用直播等新型互动传媒,扩大民众参与,及时有效介绍真实情况。

二是提高民众参与度。可以加强涉外交事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设,鼓励民众理性讨论,形成自发舆论压力,为中外交往以及外交捍卫国家利益提升民意支持;加强中国特色智库和国际关系研究力量的培养和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咨政建言等作用;更加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多管齐下为中国外交和中外交往献计献策;鼓励中外民间交流,欢迎国外自媒体来华,打破所谓国际主流媒体垄断,让外国广大民众更加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鼓励华侨、中国留学生发挥优势,做中华文化在海外的推广者展示者,个性化、小视角地讲述中国故事。

(四)更多投身世界和平与发展

国家越发展,国际影响力越大。中国外交在国际多边舞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可以有更大作为,应该更加勇于善于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应该保持和扩大对联合国主导的国际维和行动的高参与度,依托新增实力为世界更多地区恢复和平稳定作出更大贡献;援外医疗队直接面向受援国民众,能够快速、有效提升国外民众的获得感,传播中国正面形象,应该继承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可以在国际减贫交流领域下更大力气,包括更多搭建平台、组织培训、开展智库交流,分享减贫经验;应该继续探索把国内各类经济主体更多引入援外事业,促进援外事业多元化发展,提升援外规模和效能,同时探索多边援助、三方合作等多元合作体系,以适应当前国际发展领域“双边是基础、话语权在多边、大国博弈在三方”的基本现实。

(五)更多促进民心相通

中国外交要毫不动摇、千方百计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大指导思想在全世界落地落实。办好这件大事,要能讲会做。既要把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状况和客观趋势讲清楚,把关起门来搞发展行不通说明白,更要把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国家复兴的主要发力点始终在国内、同时造福世界的道理不断展示给全世界。

一方面更广泛传播中国声音,更有效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发达国家民众,强调一个“融”字,着重讲述中国作为一个传承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如何立足自身实现民族复兴、为各国增添发展机遇,积极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力量,主张美美与共,而非唯我独尊,反对输出模式、强加于人;对于周边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强调一个“亲”字,更加有效落实真实亲诚、亲诚惠容等习近平外交思想重要理念,着重介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员,具有相似历史遭遇、加快发展的共同任务、对全球治理的共同期待,推动这些重要理念在各国民众中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更加敢于斗爭、善于斗争,坚定维护自身形象。要把习近平外交思想一系列重要理念主张进一步研究、阐释、宣介好,更多体现到现有国际体系和规则中;进一步拓展同国际组织、智库、学术团体、商业协会等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与对话,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对针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要第一时间亮明立场坚决反击;对针对中国的不实指控与污蔑,要第一时间动员国内外各方作出澄清;在发展自身过程中,要合理兼顾来自国际社会的利益关切。要配合国内部门和地方把“中国大市场”建设得更规范、更高效、更富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

五、结语

习近平外交思想,处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它强调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人民外交定向领航,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强调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明确了新时代各项对外工作的共同努力方向;强调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入宪,既明确了外交工作的宗旨,又凸显出新时代中国外交放眼全球、心系全人类的广阔胸怀与使命担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本色;强调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标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和当代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本质。

面对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复杂形势,人民立场始终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立足点。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外交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砥砺奋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中国外交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外交思想,准确把握和践行其人民立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紧密依靠人民、更多为人民造福。只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赢得中国人民和全世界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外交就一定能汇聚起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在全人类共同价值基础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

【完稿日期:2021-6-15】

【责任编辑:李 静】

作者:于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行政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纠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