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2022-09-14

一、交往理论概述

(一)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 是人的社会性的根据。人是一个非自足的系统, 必须和周围的他物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内容的交换。人类的生产也离不开交往。人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所有的创造生产活动, 必须与其他人合作才能完成。

交往是人的发展基础, 促进人的发展。人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思想品德。人的发展是交往的前提, 没有人的发展, 就谈不上交往。交往和人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

(二) 交往的本质和意义

交往是认识和理解社会实践形态本质的核心范畴, 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途径。它的本质从静态上来说就是人际关系, 从动态上来说就是人际交往。

(三) 交往的发展变化

社会不断发展, 交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主要包括:主体多元化、客体信息化、范围国际化、内容广泛化等。同时方式、动力、性质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需要结合特点具体研究。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往缺失问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交往视域不够了解和重视, 存在着诸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主要包括以下交往缺失问题: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

1. 知识中心观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能力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塑造。教育应该是一种良性的情感互动, 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一味的将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 不深入学生内心世界, 受教育者积极主动性不高, 教育效果不足。

2. 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

一些人从功利的角度评价思想政治教育, 对其片面理解, 忽略其潜在价值和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非功利性的学问, 如果非要从所谓的实用主义基础上评判的话, 它的确不能带来直接的利益和实惠。但是人的存在不止包括物质生存需要, 还包括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是不能用实用价值尺度来评价的。一些高校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只是对学生的一种管理手段, 没有做到真正以学生为本。

(二)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扭曲

1. 单一主体化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从人文主义角度出发, 忽视学生的权利, 过度强调教师权威。它把教育者放在主体地位, 受教育者放在客体地位, 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 地位的错误所处严重影响到教育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模式中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容挑衅的, 受教育者若提出质疑甚至会上升到欺师灭祖的高度。这种模式至今仍有影响, 甚至在今天的教育系统同样会看到这样的影子。

2. 教育的片面化

一些人狭隘、片面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 把它单纯理解为对主流的阐释。这显然是不准确的。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确实与主流有内在联系, 但是这种联系是建立在理性和科学基础上的, 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意志所在。当然, 阐释和贯彻主流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影响人的价值观念, 指引前进方向, 做出正确选择。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断裂

1. 思想政治教育是与生活无关的理性教育

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味独立地研究抽象知识, 忽略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脱离实际高高在上的, 反而是扎根生活, 与人们切实相关的。通过对人的分析, 帮助人树立正确理念, 继而影响其实际行动, 不能单纯地进行学术讨论。

2. 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理论修养, 忽略与实践的结合, 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我们不光要认识世界, 更要改造世界, 实践是不可或缺的, 必须从实践出发, 从生活实际出发, 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三、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究底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更好地完成事业。因此, 在交往视域下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必须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 以受教育者为本,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更好地实现教育效果。

(一) 以人为本凸显价值定位

1. 关注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和个性特征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内心需要, 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 填鸭式教育。每个受教育者由于生活环境、性格特点、成长状态等不同, 在接受教育时会体现出主体差异性,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不可一概而论。

2. 丰富受教育者精神世界

我们要使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到,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价值的, 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时值教师节来临, 我校特举行了电影《李保国》的展映。有人不解, 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 为什么要拍摄这种题材的电影, 各高校还纷纷展映呢?这其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 通过影片传达的精神正是洗礼我们内心世界的良剂, 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能丰富受教育者精神世界, 是不可或缺的, 必须重视。

(二) 平等对话架起沟通桥梁

1. 营造双声语境, 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

我们要认识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实施主体, 受教育者是实现主体, 二者不可分割。双主体模式转变了师生的课堂地位, 重视受教育者在学习中的地位, 实现师生间的更好互动, 平等沟通, 引导受教育者自己领悟, 更好地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需要弱化自己的角色意识, 积极努力的走进学生, 了解学生情况和变化, 挖掘潜能, 对其进行引导教育;受教育者通过理解、吸收、领悟教育者的意图, 不断结合自身实际指导行为。

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要重视沟通。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个体, 教育者首先要与其平等沟通, 保持基本的尊重, 从而激起受教育者的尊重和积极性。双向联动不断促进教育水平提高。

2.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精神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通过其强大凝聚力感召力, 将人们团结起来, 为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奋斗。在其指导下, 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 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圆满完成助力。同时要强化中国精神教育, 继承我国优良精神和传统美德, 通过不断沟通的过程, 凝心聚力为共同理想而奋斗。

(三) 注重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1. 回归生活, 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育应该与学生的生活保持紧密的联系, 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如今社会飞速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只要紧跟时代步伐, 紧跟学生思想状况, 从而使学生感到贴近, 更容易接受。如果脱离学生生活, 则会引起不满, 适得其反。老师要通过交往不断了解学生生活环境, 变革教学模式, 结合具体情况展开教育, 使其认可并不断达到教育目的。

2. 搭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开放式教育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 还应该落实到实践活动上, 理论结合实践。因此, 高校应搭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开放式教育平台, 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渗透于社会实践活动中, 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网络的不断发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强化教育效果。

四、结语

遵循马克思开辟的道路, 我们从交往视域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 首先要明确一个结论, 新时代必须结合交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新特点, 以人为本, 转变思想, 双向互动, 回归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 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搭建新的教育平台,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交往角度深入探究, 不断创新, 继续推进。

摘要:网络的不断发展使人们不再受地域环境限制, 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这种时代背景, 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 带来了创新点和增长点——“交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发展、进步与完善。而交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 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始终,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 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交往的重要性, 一味进行灌输教育, 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因此, 在交往视域下深入剖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探究创新性路径, 既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视域,全面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 邓福庆, 孙慧玲.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文价值定位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23) :30-34.

[2] 马其南.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 2016.

[3] 富田田.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下一篇: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