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学习方法管理论文

2022-04-1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数学学习方法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学前教育时期是发掘智力潜力的重要时期。当前幼儿数学素质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如何提高幼儿数学素质成为社会热点。本文从幼儿数学素质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引入符合幼儿发展的方式方法,为提高其数学素养提出建议。【关键词】幼儿;数学素质;方式方法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实力有重要影响。

幼儿数学学习方法管理论文 篇1:

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效策略浅探

摘要:该文针对幼儿数学教育领域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着眼于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准备、实施、评价以及幼儿园数学活动在其他活动中的的渗透等方面,对幼儿园数学活动领域的有效教学策略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幼儿;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有效教学策略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教学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1.幼儿数学教育领域的现状

1.1传统的教学观对教师的禁锢

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也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的认识。目前幼儿园教育仍然受到传统陈旧的教学观的禁锢。

1.1.1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单一

教师仍然把知识技能作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缺乏对目标全方位的认识和掌控,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他方面的目标。

1.1.2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单调

教师教法单一,常常是讲解、示范、操作等循环往复;操作材料单一,常常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教学内容单调,往往是相类似的内容要学习几个星期。

1.2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掌握和理解有失偏颇,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呼唤幼儿园课程改革,强调幼儿主体地位、主动学习的今天,部分教师为选择而选择. 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以教为主,准备大量教具,老师像变戏法似的,将教具一件一件地拿出来用,生怕顺序打乱了,影响整节课的环节。在活动中往往是单向施动,幼儿被动地按教师要求参与活动。

2.数学活动中有效的教学准备策略

2.1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一个有效的数学教育目标应该是:目标的行为主题必须是幼儿而不是教师,也就是说目标的确立必须从幼儿角度出发;目标应该涵盖、知识经验、能力、态度情感、多个纬度;目标是可测的、可评价的、具体的、明确的;目标必须是适宜大部分幼儿最近发展区需要的,是可以共同达到的,而不是最高要求。

例如:在中班数学活动"到5家做客"中,某教师的目标表述为:"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理解数字5的实际意义;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显然,该教师的目标是过于单一的,仅仅只重视了数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幼儿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发展。结合有效教育目标的标准,我们可以将目标做一定的改动:“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理解数字5的实际意义;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的乐趣;能运用所获得的经验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

2.2准备合适的数学操作材料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需要以作用于事物动作的足够经验和体验为基础,通过自身活动的操作层次,借助被操作的物体获得感性经验,并从类似的多种经验中抽象概括而逐步建构起来。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结合活动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最佳的操作材料,使操作材料在正规数学活动中发挥最大效应。

2.2.1材料的多样性。

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应力求多样性,以给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幼儿所熟悉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水…;废旧材料如纸盒、易拉罐、果壳、冰糕棒…;成品材料如扑克、积木、积塑玩具…等等,可以说幼儿生活中的任何物品都可成为数学活动中的材料。

2.2.2材料的丰富性。

要想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操作材料的功能,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操作,使幼儿置身于材料中与材料进行"交流"。如果操作材料有限,幼儿就不能尽情地与之接触,操作材料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一种摆设。

2.2.3材料的层次性。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幼儿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为了真正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数学活动中准备的操作材料要做到难易结合、简复结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和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目的。

2.2.4材料的操作性。

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幼儿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2.5材料的多功能性。

虽然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也不能太泛,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容易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2.3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

正规数学活动一般来说都是有组织、有计划地的预设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活动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能。

2.3.1教学方法多样化。

有不少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方法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 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 。再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 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 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

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激活数学课堂的气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如普通的扑克牌,在大人的手里可能只是用来娱乐、消遣的一种生活休闲方式。但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神奇的数学魔术牌,可以变换出很多奇妙无穷的数学魔术,而主宰整个变化的魔术师就是我们的孩子。在魔术牌活动中激发了孩子们对数字、符号的兴趣,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和锻炼幼儿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2.3.2组织形式生活化。

从生活中寻找操作材料,帮助幼儿多角度理解数学关系,拓展数学思维。《纲要》强调:幼儿园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确实,操作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激发兴趣的大小及开发智力的深度。因此,材料的选择与投放是教师组织数学活动前必须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一般认为,除了一些必要的精密工具仪器之外,我们应更多的选择身边易得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经验,还能让孩子学会勤俭,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由于活动中幼儿所需材料的数量会很多,我们可以发动幼儿一起动手来寻找活动时所需的材料。通过寻找过程中对众多材料的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过程,幼儿对数的理解会加深,真可谓"一举数得"。

例如,寻找排序材料,幼儿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排序,然后才能在众多复杂多样的材料中筛选出可供排序的材料。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种类繁多,包含的数学关系也不计其数,幼儿对同伴的材料往往产生好奇心,总想看一看、摸一摸,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这种好奇心,引导幼儿在同伴的材料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相互地交换操作,可用材料极其丰富。不但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材料蕴藏的数学关系中,幼儿拓宽了视野。

2.3.3教学手段现代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媒体”,已成为21世纪的研究热点。利用计算机辅助幼儿数学教学,可以使教师的双手解放出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有趣的声像和视听觉等多方位的刺激,更容易帮助幼儿释疑,解决活动中的重难点。如:大班数学活动“目测数群”,用传统手段教学,既呆板单调又机械乏味,教师操作、演示、讲解都很不方便,幼儿也因较难理解其实际意义而收效甚微。但通过课件演示,将目测数群的方法一一展现,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同时运用多种形式,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童趣,自然地使幼儿愿意学、主动学、学得好。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改革传统数学活动教手段的必然趋势,不仅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灵活化,而且可以大大弥补挂图、贴绒等教学手段给数学活动带来的局限性、不便性。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设计制作成电脑课件,况且有些内容可能并不适合用课件展示。如:“认识大小”、“区分方位”等,教师不利用课件,幼儿只需实地操作练习或利用自身教育价值,就能效果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了。因此我们必须抱着“扬弃”的态度,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现代化教育手段和传统教育教学媒体两者之间如何有机结合、互补长短、综合运用,促使幼儿学数学的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

3.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有效教学行为策略。

3.1师生、生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

知识是合作掌握的,经验的习得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更能保证幼儿产生活跃的思维。在以往数学教育师幼互动的进程中,教师更多无意识地把自己定位为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为了将幼儿引向自己事先设计的教学进程,对幼儿进行了各种清规戒律,要求幼儿要安静,要怎样操作,听到信号要停止操作等等。在这样有着各种约束的环境下,师幼之间有效的互动关系是难以建立的。我们在活动中要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并有更多机会去自己发现问题,去进行比较判断和探索。

3.2同伴身份参与 ,注重适时指导。

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的过程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教师与幼儿相互界定、碰撞与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以一名指导者的身份简单地问问:“你在做么?”“这样排对吗?再想想!”这样的师幼互动关系仅仅是一种表面层次的互动,它不能成为幼儿继续探索的动力。为此,教师应转变以往所扮演的角色,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才能实现真正的师幼互动。当然还要注意适时、适度的指导。数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自主探索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忠实的观察者、聆听者、记录者。教师要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去发现事物中有趣的数量关系。对幼儿在探索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的指导要把握一个“度”,不要过多的干预,要点到为止。

3.3用心观察幼儿 , 捕捉教育契机。

我们发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可以说我们在一个“数学”的世界里,数学无处不在,它支配着各行各业的每日生活。同样幼儿的生活也到处充满数学。早上按时入园、吃点心、吃饭的时间问题,吃多少食物的数量问题。玩什么样玩具的形状大小问题,排队前后、左右的方位问题,序列问题等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具有一种敏锐的分析和观察应变能力,利用生活中随时出现的教育契机,捕捉发生在幼儿生活中的敏感性问题运用智慧创设环境,创设活动冲突。如幼儿学习排序,我们可以利用户外活动玩排队游戏,从高到低怎么排?从低到高怎么排?按一男一女怎么排?按两男一女怎么排?……并鼓励幼儿想出多种排列方法。这后,教师提问:“生活中什么场合要排队”等问题组织幼儿讨论,同时请幼儿回家找可以排队的物品,看谁找得多,并且带到幼儿园来,与其它小朋友一起玩排队游戏。

3.4关注个别差异,了解每个孩子。

要了解幼儿,首先要深入观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必须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各方面发展的水平。古代孔子了解学生是"视其所以,观其所能,察其所安",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通过观察去捕获幼儿发展的各种信息。如: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幼儿对形状感兴趣;有的幼儿对排序较敏感。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孩子,时时做个有心人,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及时观察幼儿的反应和各种表现,通过观察作出判断,找出幼儿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其次,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客观分析,找出适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要求。

参考文献

【1】金浩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

【2】廖贻主编.活动中成长--幼儿学数学

作者:孙丽霞

幼儿数学学习方法管理论文 篇2:

幼儿数学素质培养的研究

【摘 要】学前教育时期是发掘智力潜力的重要时期。当前幼儿数学素质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如何提高幼儿数学素质成为社会热点。本文从幼儿数学素质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引入符合幼儿发展的方式方法,为提高其数学素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幼儿;数学素质;方式方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实力有重要影响。当今时代迫切需求创新型科技人才,所以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启蒙幼儿科学素养上面。学前教育时期是发掘智力潜力的重要时期,数学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作用,学习数学能帮助发掘幼儿潜力,对其日后融入现实生活有一定帮助,对奠定其优质的智力基础也有显著效果。

1   当今新教育改革背景的需求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部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图1所示。

幼儿数学素质的培养情况能反映数学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数学素质,很大程度上也能反映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使用了数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能够帮助幼儿感知到生活处处与数学相联系,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作用。可以看出,幼儿如果对数学感兴趣,那么对数学知识的吸收也会较为顺利。所以,幼儿只有建立起对数学学习的高度兴趣,才能对数学知识有较高的接受度。教师应当及时分析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以此作为幼儿数学素质培育的应用性思路。

2   核心概念的界定

素质是指人与生俱来的以及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从概念看,数学素质并不是人们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得以形成且表现平稳的一种心理特质[1]。

3   幼儿数学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幼儿数学素质培养的现状

3.1.1  幼儿数学的教学活动形式较为单调

如这个案例。幼儿园某班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教师采用了演示数字以及图片(如图2)的教学方式,让幼儿仔细观察,观察后自由组队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抽小朋友进行口头回答,最后经过验证得出结果。

在此案例中,幼儿掌握了数的结构这一知识内容,但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调,无法配合幼儿思维方式的发展和数学内容的多变化,不能很好促进幼儿思想上的螺旋前进和掌握初步数学素质。为了使幼儿对1到10之间的数字进行适当的思考,幼师可以给幼儿一些牵引性的信息,如提示幼儿这个数字大了还是小了,然后让他们猜数。这使得幼儿自主在脑中进行数字匹配,发现不同数字之间的联系。

3.1.2  教学过程重表面、轻内化

如下列案例所示。教师给出10个不同颜色的格子(如图3),让幼儿探讨自己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个格子,这些格子有哪里不一样?(简单认知一下颜色)

3.1.3  教师不及时反馈信息

一些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较少考虑幼儿之间的差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赞扬和鼓励对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一些教师却在用同一标准去衡量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

3.2  幼儿数学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3.2.1  片面认识“特色”的内涵,只追求经济效益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作为非义务教育的幼儿教育,也处于变革之中。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开办或承包的幼儿园逐渐被推向市场,原来的教学模式和体制较为缺乏新的思路,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教育需求。

3.2.2  管理理念简单机械

有的幼儿园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或者已有的制度较为重视量化,基本按照同样的模板和模式进行复制。一些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过于机械化,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3.2.3  师资水平上,理论与实践脱节,科研能力薄弱

(1)理论不能联系幼儿园实际。部分幼儿教师将理论作为重点,反而忽视了实践活动,甚至教学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不能很好地应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2)不能分层教育。如对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怎么去进行教育等。另外,出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机构介入幼儿教师的教育领域,使幼儿教师的职后教育处于无序状态。

(3)重视学历教育,忽视师德教育与教学实践。部分教师缺乏基本的教育技能,如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能力、师生互动能力等。换句话说,这种基本教育技能的缺失也使得教育理论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3.3  家长方面的原因

(1)家长不相信或过分依赖教师,同时不愿意协作,也不愿意全部将责任交给教师。

(2)家長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成长背景造成部分家长对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和措施关注较少。

(3)家长对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或人际交往能力信心不足。

4   幼儿数学素质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数学教学中应当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使幼儿具有能根据生活小事联想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通过观察和参与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从实践出发,为幼儿园数学教学提出了几项建议。

4.1  多方面进行数学教育

幼儿园进行数学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正规的数学教育活动,教师通过事先精细安排,采用小组合作等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接受一定的数学教育。非正规的数学教育活动则是较为开放、随性的活动。

4.1.1  正规数学活动中的有效策略

(1)将数学教学与幼儿园各项活动相渗透。在单纯的数学教学中,幼儿可能会觉得无聊,难以集中精力。因此,将数学渗透在幼儿园其他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的时候也学到数学知识,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2)将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相融合。幼儿的数学教学活动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显现效果,而树立正确的教学方向则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基础。教师应制订有针对性的方针,激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掘其数学潜力,锻炼其数学思维,为数学素质培养打下基础。

4.1.2  非正规数学活动中的有效策略

(1)将数学案例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幼儿便于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各种不同的数学教具。

(2)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借助于游戏,幼儿能够发挥自己的爱好去了解新事物。教师需要持续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帮助幼儿建立起对数学的敏感,使幼儿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养成愿意使用数学知识,接受数学教育的好习惯。

(3)引导家长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数学教育活动不应仅在幼儿园中实施,更应在生活中加以体现。教师应该鼓励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在家实施数学教育。如幼儿在家里想吃零食的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吃5颗糖,问孩子:“吃了1颗,还剩几颗?”这在无形中提升了幼儿的数学素质。

4.1.3  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

采用多样的方法帮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会增强幼儿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探索欲,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巧妙利用数学教学的材料。在传统教学之外,新的教学活动可以适当增加部分用特殊材料布置的鲜明愉快的数学教学环境。

4.2  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幼儿活动

教师在引导幼儿参与游戏的同时,也要主动融入游戏之中。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应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变化,以及幼儿对游戏的看法和建议。游戏结束前教师可以做一下总结。

4.3  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直接讲解知识并不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也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发展。教师可以用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动手活动来引起幼儿的注意。教师也可以向幼儿提问,但提出的数学问题首先应能引起幼儿思考的兴趣,难度也应符合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习惯和自信心等因素的培养,这也是幼儿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从而为幼儿学好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礎。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多方面地开展活动,以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养的儿童。

【参考文献】

[1]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周棉刚(1976~),男,汉族,贵州瓮安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林德知(1996~),男,汉族,云南绥江人,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数学教育方向。

作者:周棉刚 林德知

幼儿数学学习方法管理论文 篇3:

浅谈操作活动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

摘 要:本文分析了操作活动与幼儿数学学习的关系,总结了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存在的问题,并就通过操作活动如何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操作活动;幼儿;数学学习

一、引言

由于数学教学比较枯燥和抽象,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这就使其难以有效掌握数学知识。3~6岁的幼儿正处于感知运算的阶段,也处于从直接形象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中。如果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实际操作感知所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还可以更好、更快地学习数学知识。

二、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存在的问题

1.设计数学操作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操作活动盲目、不科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部分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数学操作活动时,只注重操作活动的趣味性,导致幼儿在活动中除了收获快乐外,其他一无所得。

(2)数学操作活动类型单一,幼儿无法专心学习

目前,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选择的操作活动类型比较单一。许多教师选择使用的操作形式为验证型,忽视了其他类型的操作活动。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先进行示范,然后让幼儿进行验证性的操作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方式不仅忽视了数学操作活动中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还使幼儿形成了亦步亦趋的不良学习习惯。幼儿对这种学习方式毫无兴趣,其创造性思维也受到了影响。

(3)操作活动的组织形式“一刀切”,忽视了个性化教育

目前,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操作活动中,教师通常使用集体操作组织形式,大多数教师也用一个共同的目标要求所有幼儿。而且,幼儿手中的操作材料往往都是一样的,根本没有顾忌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比如在很多分类教学的课堂上,通常都只能看到幼儿在摆弄同一种大小、颜色和形状的图案,教师让幼儿按照同一种颜色、大小和形状进行分类,忽视了幼儿在年齡、动作、能力、智力、兴趣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思考相同的问题,操作一样的材料,这样的操作活动会削弱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4)操作材料贫乏,无法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如今,很多幼儿园使用的操作材料样式陈旧、风格过时,且在各种操作活动中被循环利用。幼儿对这些“老掉牙”的操作材料已经非常熟悉,因而对数学操作活动提不起兴趣,这不利于数学知识的有效传授。

2.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

操作活动之所以能够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要求。归根结底,操作活动始终是一种教学方式,而并非教学目的。因此,教师不能本末倒置,为了操作而操作,使操作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部分教师看到几个幼儿能说出结果,就会草草结束这一环节,继续进行事前准备好的另一个环节。久而久之,幼儿在这种操作活动中不但体验不到乐趣,还会影响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产生负面的效果。

三、运用操作活动提高幼儿数学学习兴趣

1.教学方法的设计

(1)采用合适的操作活动类型

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及要求,教师应挑选恰当的操作活动类型,根据教学情况将创造性操作、探索性操作、验证性操作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幼儿可以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探索和操作,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

(2)掌握正确的活动组织形式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幼儿的个体差异极为明显。教师可以开展不同组织形式的操作活动,根据个体差异把幼儿能够理解、掌握的内容分成不同的层次;而且还要根据差异分配不同的操作材料。在教学阶段,教师要将个别操作形式、分组操作形式、集体操作形式合理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选择,使其逐步提升学习能力,在自身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

2.充分准备操作活动材料

(1)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的选择标准不仅仅要安全、美观,具有可操作性,还要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适合的操作材料。操作材料要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操作材料要使幼儿具有具体、直接的认识,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教授的数学知识,提升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形式多样化的操作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操作活动法,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操作材料。枯燥单一或样式陈旧的操作材料会使幼儿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要为幼儿挑选数量充足、质量可靠、形式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通过不同形式的操作材料,教师要加深幼儿对知识的印象,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操作活动的设计

在教授幼儿学习数学的操作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情境,使幼儿轻松愉快地进行多次重复操作,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

(1)操作活动生活化

数学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包含着数学知识。而幼儿因为年龄较小,很难完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所以,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现象对幼儿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的教育,教师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学会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通过熟悉的生活素材,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来自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而且生活操作也是幼儿动手操作的基本方式,通过生活操作可以更好地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操作活动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也乐于参与和接受的一种活动形式。我们都知道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通过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加入游戏环节的方式,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趣味。这样,简单重复的操作会由于游戏的加入而变得生动起来,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操作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发现并理解数学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做到寓教于乐,利用幼儿最喜欢的游戏的方式讲解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以此有效增强幼儿思维的活跃度,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结语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科学地运用操作活动,可以使幼儿自主体验数学课堂的乐趣,探究并理解数学知识。借助幼儿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操作活动,幼儿的数学学习将会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有效。而且,科学合理的操作活动也拓宽了幼儿个性发展的路径,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内而外全面提升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朱正香.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积极性[J].小作家选刊,2016(28).

[2]单秀丽.浅谈如何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2(11).

[3]诸葛剑西.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J].华章,2012(16).

[4]仇美霞.浅谈操作活动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教育,2008(7):84.

作者:查燕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英语中情境教学法论文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