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散文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写景抒情散文教学人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呼吁改变以功利性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倡导人文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本论文针对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大力倡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全面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深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需求。

写景抒情散文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篇1:

创造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联系基础上的教学准备工作,是教师驾驭教材、把握学情、选择教法和媒体的创造性劳动。教学设计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也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思想和个人素质。

一.教学设计的重要体现——课堂教学结构

从遵循教学规律的角度认识,语文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把握课堂教学结构,安排好科学、可行的教学程序。例如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程序:整体感知——部分探究——整体理解。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这里,仅就“整体感知”部分谈几点教学体会。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因文体不同,整体感知一般有下列几种类型。

一是内容整体把握。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概括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种内容整体把握多用于记叙文或小说。如《最后一课》《变色龙》《羚羊木雕》等。

二是结构整体把握。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种结构整体把握多用于说明文或内容层次较多的散文。如《中国石拱桥》《云南的歌会》等。

三是意义整体把握。要求在通读全文后,讲出文章表达了什么观点,抒发了什么感情。这种整体把握多用于议论文或抒情散文。如《白杨礼赞》、《纪念白求恩》(鄂教版九年级下册)等。

四是审美整体把握。在整体感知时,启发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描写的人或景物给你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表达出对课文的初步审美认识。这种整体把握多用于写景散文、记叙文。如《春》的图画美,《我们的风景》(鄂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色彩美、《济南的冬天》的“温情”美,《山中访友》的“童心”美、《乌篷摇梦到春江》(鄂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明媚”、“华妙”美等。

上述几种整体感知类型,是从对文章阅读理解的角度大概的划分,只要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可以不拘一格。

在整体感知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学生通读课文时不要在碰到生字、难字时立即让学生查工具书或正音、释词,以免截断文章的语脉意流,破坏文章内容的完整性,影响对全文的整体理解。

二是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认识结果,不必强求答案的规范和语言的统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言并善于从学生的多种表述中发现初步理解课文时暴露的问题,作为调控教学的依据。

三是对内容较难的课文,教师可设计一些有思维定向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必要的铺垫,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四是整体感知的表达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或口头表达主要内容,或写出结构提纲,或画出空间示意图,或标出行踪路线等。

课堂教学结构是一个有机的体系。从“整体感知”到“部分探究”,再到“整体理解”,标志着阅读能力的不同层次。“整体感知”是对文章内容的基本理解(认识写了什么),属于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部分探究”是对文章表现形式的进一步理解(理解怎样写的),属于较高的层次;“整体理解”则是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更进一步探求作者的构思意图(明确为什么这样写),属于更高的层次。按照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教学程序,反映出学生阅读的基本过程和阅读能力的多层次结构。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训练学生。

同时,应该看到,教学结构只能为参与课堂教学各因素的组合和活动程序提供一个简约思路或框架,而教学是千姿百态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在教学民主、教学机智、教学语言、教材处理等方面的差异,常使不同的教师在使用同一教学结构时展示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水平。

二.讲求“导”的艺术

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教师如何“教”的问题。“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叶圣陶语)这里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讲教学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能力;二是讲为达此目的,教师须做到“相机诱导”;三是讲教师的“相机诱导”要发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语文能力的作用。这里的核心是“相机诱导”,它要求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应当在学生有疑问之处引发疏导,在学生理解不深之处启发诱导,通过形式多样的“导”,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实现教学目的。

导的手段有多种,阅读教学设计最常见的手段是“设疑”,课堂活动的形式是“设计提问”。有人把“设计问题”形象地比作是阅读教学的“抓手”,以说明其作用的显而易见。

从阅读过程来看,要真正发挥“抓手”的作用,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如何选准导读的切入点,怎样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又怎样把握情感的渗透点,这样才能精心设计好问题。

1.选准导读的切入点:

所谓“切入点”,是全文内容的关键所在,是理解教材的入口处,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切入点”选得准,就能拎起全篇,抓住关键,打开阅读的门扉。

选准切入点的方法有多种,试举几例:

例一,从题目切入:教学《食物从何处来》,可设计如下导语:我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说明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本文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食物从何处来?同学们中或许有人认为食物来自农民的耕耘和养殖,有人认为来自食品商店,……大家习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考虑,该作出怎样的回答呢?

例二,从人物语言切入:教文言文《曹刿论战》,课文直接描写战争过程的文字极少,而战前准备、发展及结局,则由人物对话提示出来。课文中曹刿的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理解全文的核心。抓住这一核心,就找到了设计问题、提挈全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切入点:(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鲁庄公的“鄙”?(3)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哪些内容写得略?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例三,从评价人物切入: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初读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像欧阳修这样的官(太守),从德、能、勤、绩诸方面综合评价,你看该给他打多少分呢?(学生纷纷发表意见:70分、50分、85分……)教师引导:不论及格还是不及格,都不能凭主观好恶,得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来,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陈述理由:不以权谋私;不扰民;使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醉翁之意不在游,在乎百姓之乐也。从评价人物切入,由人文教育入手,带有时代气息,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认真研读、讨论、思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把握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重点是指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的特点。教学重点是根据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功能、影响来确定的。在七年级下册课本中选入的蒲松龄的《狼》,从学习文言字词的角度看,全文只有200字,文言虚词“其”就出现了7次,分别指代“狼、麦场、柴草堆和屠户”等。显然“其”作代词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的特点,应当作为本课文言词汇教学内容中的一项重点。对此教师作了如下设计:先提供一句话:“我们战胜敌人就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要求辨识两个“其”指代的对象。提供的语句学生并不陌生,稍加思考便看出“其”指代敌人。这时教师点拨“其”指代人或物的规律:看“其”的上文,在上文中找指代的对象,或指代人,或指代物,或单数,或复数。按照这一规律,在研读的过程中,学生很轻松地给文中的7个“其”作了批注,并能准确掌握教材中有关的内容。可见,教学设计做得好,教学重点不一定会成为教学难点。

3.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施教过程中易出现思维障碍的部分,它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仍以《狼》一文的教学为例,如何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适时进行思想教育是教学难点。教师可采取设疑、讨论、归纳的方法加以突破。先设计两个问题:(1)屠户非常机智、勇敢,可不可以把课题改为“勇敢的屠户”?(2)从全文看,课文主要是写屠户还是写狼?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课文的线索是屠户的活动,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根据有三点:(1)以“狼”为标题,体现作者构思的着眼点;(2)行文以屠户的情态变化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描写的重点放在狼上;(3)结尾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全文落脚点在“狼”。至此,归纳课文的主题,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而且归纳准确。最后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再引导认识“狼”的比喻意义,谈自己学习本文得到的启示也就顺理成章了。

突破教学难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须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在学生困惑之处设疑,启发学生思维;二是重视知识的因果联系,不要满足于将结论塞给学生。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充分、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高超的导课艺术,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追求的目标。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教学设计中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学设计意识,努力认真地钻研、工作,那么,引领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就不再是梦想。

王菲,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十堰。本文编校:洪 鸣

作者:王 菲

写景抒情散文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摘 要】呼吁改变以功利性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倡导人文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本论文针对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大力倡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全面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深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需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方法和途径

一、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育深受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使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狭隘性和功利化日益突出。这种思想观念导致了我们的教学过分地追求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素质的全面发展,导致了人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与教学要求的统一性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化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并且出现了许多极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我们的教学就应该从传统教育的框框中跳出来,大力发展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才能推动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适应高科技飞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初中教育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顺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而且具有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自强不息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基本上都是名篇佳作,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中教师要抓住教学契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以培养他们具有高深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一)加强学生的识字训练和词汇积累

“文以载道”“文以载情”不但阐明了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且其道出了人文教育与知识教育具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那么人文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初中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中外名家经典之作,语言凝练,富含表现力,作者丰富的、饱满的感情,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而这些人文因素都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要感悟、体验这些人文之美和陶冶自己的情操,学生对文字一定要有很好的感知能力,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很有必要性。

首先,强化对汉语拼音的掌握。汉语拼音虽然在小学入学的时候就学过,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可以相信相当多的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初中语文老师有必要对刚入学的初一学生进行汉语拼音的检测、检查,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和拼读能力的高低,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和补救措施,使学生能熟练地读写汉语拼音和拼读汉字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打最基本的基础。其次,加强词汇量的掌握。要求学生人手一本《新华字典》和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对教材中出现的生字和不理解意思的词语要及时查找,力求掌握生字和词语的音、形、意,并摘抄于积累本上;对教材中出现的重点的注释及课文后的要求掌握字词部分,要整理、归纳到积累本上;对平时阅读到的精彩的词语也摘录下来。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积累文言知识、优秀诗文、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等,为熟练地阅读文章和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感受文章中人文之美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的文学性因素很强,文学是人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现代文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情景,对同一篇文章,也有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些现象是正常的。因此,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很有必要,就是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地阅读,从多角度鉴赏文本的阅读,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探究性阅读,更是一种体现了人文性和人文熏陶的阅读。培养个性化的阅读是构建人格个性的自我养成过程,并随着阅读视野的拓展不断给自我精神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鼓励他们敢于挑战权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作用很大。

(三)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文章都涉及爱国主义者,例如古代的屈原、文天祥等,近现代的孙中山、李大钊等。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安危,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而把自己的利益得失和个人安危,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置之于度外,他们爱国忧民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一座永恒的丰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发挥语文人文教育的作用,重点介绍这些英雄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爱国忧民思想的形成和先进的事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洗礼和熏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爱国忧民的思想意识。

(四)让学生体验人文之美和陶冶美好情操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名篇佳作,作者不但向我们展现了自然景物之美,而且又用高超的手法描绘了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人性之美的动人画卷,再加上文章文笔流畅、遣词造句考究,语言生动而优美。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现成的不可多得的材料,有意识地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例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读来如同正在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一幅意境深远的写意画。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朗读这如诗意般的散文,学生一定会感觉到自己好像走进了梦幻般的世界,又仿佛正在沐浴着春风细雨,尽情地欣赏一幅幅美丽无比的春天画卷,全身心地感受春天之美和蓬勃向上的春天气息,激发学生对辽阔的大自然和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这一阶段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初中生进行人文教育,使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而且具有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自强不息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促进他们人格的全面发展,以满足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

作者:蓝宁

写景抒情散文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篇3:

让语文课堂绽放“美”的花朵

【摘 要】美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许多教师都主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实施美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阐述了高中语文美育的必要性,探讨了语文美育教学策略,希望能通过美育使语文课堂盛开美的花朵。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育;途径

美育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关键词,也是语文教学长期关注、探索的一个领域。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的美育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新课程对美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广大语文教育者积极探索语文美育途径,争取通过美育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一、高中语文实施美育教学的必要性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又称美感教育,涉及了思想、道德和人格教育等方面的内容[1]。美育与智育、德育、体育、劳技教育不同,它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同时,美育对德育、智育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美育能升华人的感性认识,端正人的审美观念,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促使人更加热爱生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美丑。这些都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干巴巴的说教,而应该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渗透审美教育。以渐进的方式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点燃学生的生命火花,升华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奋发向上。高中语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高级阶段,并且高中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以美引善,以善为美,让学生认识语言的社会美、形式美、自然美,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美育自觉性,发掘美育资源和素材,以美育影响学生的文化、修养、品位和人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

二、高中语文美育教学策略

(一)发掘美育资源,明确美育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对美育的要求在语文课程体系、语文教材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语文课程资源发掘出来,有针对性地实施美育。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南。首先,教师要明确美育的内涵和语文教学的意义,根据教学内容制订美育教学计划,明确美育教学目标。其次,以教材为根本,深入发掘美育素材和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美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美的情操和人格。如在教学《雨巷》这首现代新诗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单元的美育教学目标:用诗歌教育和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为学生勇往直前地寻找人生道路提供精神支持。还要结合《雨巷》这首诗歌的内容,明确本节课的美育教学目标:品位诗歌的意蕴美、音乐美、思想美,让学生在理解、感悟诗歌的基础上养成审美情趣。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整合美育素材,从新诗、戴望舒诗词作品中筛选可用的素材,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诗歌背景和文学知识,还要结合材料着重讲解诗的象征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讲述诗人在黑暗孤独中对光明的向往,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审美情趣。

(二)丰富美育内容,让学生感知美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会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后天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对教师有严重的依赖心理。在审美方面,许多学生都缺少审美自觉和自信,再加上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使得许多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非常差。鉴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借助具体的内容对美进行具体化解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充分感知美、品味美。如在教学《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提前利用多媒体搜集与课文内容贴切的“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奇景”等图,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能体现作者情深意浓的字、词、句,找出文章的文眼;再让学生总结文章一共勾勒了几幅关于故都的秋天的画面,以及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接着,借助多媒体展示提前准备的图片,并为每一幅图片起一个意味隽永、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如为“小院秋晨”图提名“不胜春朝”,以加深学生对图画的理解,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图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故都秋景“清、静、悲凉”),捕捉和领会到一些更深刻的内涵。

(三)寻找美的载体,丰富美的体验

美的内容、形式和载体是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美可以借助文字、气氛和场景体现出来。教师要寻找美的载体,借助传递审美情感的载体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时,教师可以借助文字、音乐、情感、文化、情境等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用心感受美,并品位美的具体和生动之处。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品析文字,理解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品味作者如何运用通感和移觉比喻法表现月下荷叶与荷花那飘渺轻柔的姿容的,并让学生对画面进行诗意联想。然后,配合背景音乐,让普通话标准的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节奏感、韵律美,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此外,教师还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讲述荷、莲的寓意,讲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赋予荷花的内涵:荷与莲自古就是人文墨客歌咏的对象,被人们视为纯洁正直的象征。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生动表达了对莲的赞美。此外,从读音来看,“荷”通“和”“合”,“莲”通“廉”。所以,在书画艺术中,荷与莲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情感与景物色彩、寓意完美融合在一起[3]。即便作者无法摆脱哀愁,但是他对黑暗的不满,对美好自由的向往,令人尊重。这样借助美的载体对美进行具体解读,可以让学生用心体会美,使学生对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综上所述,美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语文学科的特长,将美育渗透其中,并在教学内容、载体选择方面多下工夫,以拉近学生与美育的距离,使学生的审美有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白军晖.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策略刍探[J].成才之路,2020(1).

[2]劉冰.基于美育思想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J].名师在线,2019(18).

[3]刘家强.浅析如何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学周刊,2019(20).

作者:龙天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创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