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视角下工程教育论文

2022-04-15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专业认证视角下工程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1、沈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592、沈阳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59)摘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世界接轨的有效途径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是因为认证体系和程序实质等效。因此,工科专业应当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补充标准为依据,从以下方面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认证视角下工程教育论文 篇1:

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工程教育改革问题研究

摘 要:专业认证作为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优化与完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纷纷开展以专业认证标准为基准的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基于此,文章对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进行反思,指出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善对策,以期为今后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改革

随着专业认证工作的不断深入,专业认证已成为我国高校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契机[1]。高校纷纷以专业认证为指导,开展工程教育专业的改革和创新,以促进工程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纵观目前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实践,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调整和完善,将严重阻碍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鉴于此,论文对专业认证指导下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实践进行反思,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并围绕这些问题提出改善对策。

一、关于专业认证标准的认识

专业认证的核心是专业认证标准,它既是专业认证核心思想和理念的体现,又是专业认证实施的根本[2],因此,各高校参照专业认证的具体标准,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改革与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将专业认证标准作为专业建设的“风向标”,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可以使工程教育建设迅速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但同时应注意到,专业认证标准是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质量要求,是专业认证的最低标准或准入标准,并不是高校工程教育建设的最终目标。

很多高校在工程教育建设中,更多的是将其视为最终追求的目标,依据专业认证标准的指标要求来制定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方案。这种形式上的过分照搬与追求使高校不但又一次迷失自我,回到“千校一面”的老路,而且扼杀了工程教育专业建设的特色与个性。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加强对专业认证标准内涵的理解,理清專业认证标准与工程教育两者的关系。

高校应该明确,专业认证标准是对工程教育专业的最低质量要求,它应为工程教育专业建设提供一个基本的结构框架体系,引导工程教育专业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认证标准不是束缚工程教育专业个性化发展的借口,专业认证标准的规范性并不与专业特色建设相矛盾。因为专业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两部分构成,其中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而补充标准则是根据各专业特点提出的特有的具体要求。这表明,工程教育专业建设在依据专业认证通用标准搭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应根据专业认证的补充标准,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寻求自身专业的特色化发展,以实现高校工程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二、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专业认证指标特别强调专业应具有满足工程需要的、必备的实践教学体系[3],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基于此,各工程教育专业提出了基础认识、专业应用、综合设计以及专业拓展等模块不等的多层次、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尽管不同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设置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说,各专业都试图将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计划的全过程,构建与理论教学相互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实际上,高校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并未能有效地付诸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主要是与之配套的措施并未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得大多数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仍流于形式。同时,实践能力的提高除了与实践的种类和形式有关以外,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来保障学生对其的可获得性,因此如何将改革思路真正地在实践教学中落实才是关键。

1.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衔接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除考虑人类认知的规律,结合实践教学的目标,按照多层次、螺旋式的方式来组建外,还应注意实践教学内容在体系内各环节间的衔接性和连贯性,有意识地将各种实践课程之间的关联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和融汇,以实现体系内各培养环节的高度综合、有序衔接、相互贯通,避免实践课程各自为政的情况出现。

2.探寻实践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理论知识不同,实践知识多具有内隐性和情境性,往往存在于个体之中,是与某个人和特定情境相联系的[4]。实践知识的这一特征决定了教师应根据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境和目标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组合,以摆脱传统的灌输式的传授方式,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注重实践课程考核体系的全面性。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考核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衡量,根据不同的实践环节制定不同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有效地考查学生实践学习全过程。

三、关于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专业认证对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的一个重点就是强调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认证指标中要求“有一定数量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或企业专家作为专兼职教师”。因此,如何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素养则成为高校工程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高校通过工程实践能力培训、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开展横向科研合作等多种实践途径和方式,为专业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同时,高校还制定了与教师工程实践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如将其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工资福利待遇、进修培训等方面挂钩,以调动专业教师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

高校在尝试各种实践途径和形式,推进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的盲目性、考核体系的缺失性以及外聘教师管理的随意性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必将导致教师工程实践工作陷入“失灵”的困境,因此,高校应加强对专业教师工程实践工作的完善,以防止其成为某些人自我谋利或晋升的手段,偏离其制定的初衷。

1.搭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合作平台。高校应以自身为纽带扩大对外联系,与相关利益方形成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实现路径。

2.制订科学、合理的工程实践培训计划。高校应根据实习企业情况、专业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及领域,在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及专业教师进行多方沟通的情况下,制订出切实可行、个性化的工程实践培训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工程实践培训是一项持续的训练项目,因此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锻炼,如五年为一轮换周期,每次实践时间不少于六个月等。

3.调整教师工程实践培训的考核体系。高校对教师外出实践培训的考核应根据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制定出一个内容层次化、方式多样化、视角过程化的考核体系,以实现对教师工程实践培训情况的全面衡量。此外,对于教师其他方式的工程实践工作考核,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

4.完善外聘人员的管理与服务。鉴于外聘兼职教师的特殊身份,应建立独立的管理与服务制度,以保证外聘兼职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如签订任课协议、灵活安排授课时间、给予兼职教师合理的课酬等。

四、关于用人单位等社会评价机制的构建

專业认证将持续性改进作为质量保证的着力点,强调被认证专业应具有自我改进和完善的能力。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应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校内质量评价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通过校内、外评价体系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评价和反馈,发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加以修正,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高质地进行。然而,目前高校对于自身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更侧重于前者,着力于内部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缺乏对社会及用人单位评价反馈机制的涉及,即使有也是依靠校友返校聚会或企业到校招聘的机会,随机地获取校外反馈信息。显然,这种过分依赖校内评价体系,轻视社会及用人单位评价反馈信息的行为,是不利于工程教育专业的持续性改进的。

因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和用人单位评价制度,从信息反馈渠道、具体工作内容、管理制度、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构建,以便能定期从校外获得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有效地促进工程教育专业的改进。例如,校外信息反馈渠道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高校定期到企业、用人单位,与企业管理人员或毕业生直接进行沟通或组织座谈会;(2)高校可以设立网络交流平台,通过问卷调查、留言、论坛等交流方式与企业管理部门或毕业生保持联系;(3)高校还可以利用与校友会、新闻媒体、其他相关机构等的协作来反馈信息。

参考文献:

[1]郑秀英,王海滨,姜广峰.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深化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2]李良军,严兴春,易树平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本

科毕业生基本要求分析与衡量——以欧美国家的本科

毕业生基本要求为鉴[J].高等建筑教育,2013,(4).

[3]吴爱华,郑秀英.稳步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8).

[4]王源远,王丽萍.高校实践教学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

作者:卢晶

专业认证视角下工程教育论文 篇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的专业建设

(1、沈阳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59 2、沈阳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159)

摘 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世界接轨的有效途径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是因为认证体系和程序实质等效。因此,工科专业应当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补充标准为依据,从以下方面加强专业建设。根据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并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有效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完善的支持条件、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以及持续改进。从而提高我国工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建设;工程人才培养

一、簡介

作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我国正在经历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低端粗放转向高端精细,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而且,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日渐成为一个“地球村”,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适应时代需求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来实现。目前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每年培养的大学生达700余万,其中工科毕业生的占比较大,我国是工程教育大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当前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用人单位苦于招聘不到满意的胜任岗位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频繁参加招聘会而出现就业难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学校重视课堂教学,灌输知识,忽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这引起教育界、用人单位、家长和学生的关注[1-3]。

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有悠久的历史。在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培养方案、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等方面都有成熟而完善的体系和机制,这些都值得我国高等教育界借鉴和学习。中国科协代表我国于2013年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被接纳为预备会员。该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协议,旨在促进工程本科学位互认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流动,工程学位的互认是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工程教育标准的互认实现的。要求成员间的认证体系和程序实质等效。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认真协会正在对机械类等38个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从已经通过认证的院校的专业来看,效果较好,推动了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进程,提高了工程教育质量[4-9]。

本文结合我国工科类专业实际,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视角,探讨工科类专业的专业建设。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工科类专业建设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定了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的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涵盖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学生、持续改进、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方面[8-9]。

(一) 根据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必须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通常,各专业应当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听取行业协会专家、企业界专家、教师、毕业生代表和在校生等各方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各专业多年办学而形成的特色以及学校的定位,制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且培养目标必须为师生所知晓和理解。同时培养目标还要包括学生毕业要求以及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预期取得的成就。应当注意培养目标是对所有合格毕业生的要求[8-9]。

目前我國某些高校专业的培养目标类似于口号式的描述,过于宏观,并且雷同,没有结合学校和专业的特色,导致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毕业时的毕业要求达成度不高。因此,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需求相衔接。

(二)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各专业应当听取行业协会和企业界专家、教师、毕业生代表和在校生等各方意见和建议,整合优化现有课程体系,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通常,建立如表1所示的课程与学生毕业要求能力的支撑关系矩阵。例如《高等数学》课程支撑毕业要求中学生掌握数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数学计算和分析能力。可能某门课程支撑学生毕业要求中的多个能力;也可能多门课程支撑毕业要求中的某个能力。要求教师知晓所讲授课程与学生毕业要求中能力的支撑关系,并在授课与考核环节执行,从而保证学生学习本科课程后达成毕业要求。同时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保证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类以及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与专业类等课程的比例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和补充标准的要求[8-9]。

目前我国某些高校的教师授课时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工程能力的培养,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当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基于工程案例等教学方法,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各专业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分布合理的教师队伍。教师应当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沟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专业教师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具有工程实践背景。要求各专业聘请行业或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8-9]。

(四)以学生为中心,有效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

各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达到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为宗旨。各专业要求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手段并执行落实。专业应当对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表现进行跟踪和评估,确保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通过评价证明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8-9]。

我国某些高校的部分专业仅重视课程考试试卷,而轻视甚至忽视考查等非考试形式的教学效果、本门课程或环节对毕业要求的关系以及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心理辅导站,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开设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类课程,但对于学生学习指导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各专业的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各项教学活动都要有效保证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

(五)完善的支持条件

各学校应当保证教室、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学校应当保证图书资料、网络等资源能满足教学需要,并实现资源共享。与行业企业共建工程实习和实践基地,搭建校企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学校应当具有规范的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达成各专业的毕业要求[8-9]。

(六)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以及持续改进保证质量提升

教学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必需环节。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并持续改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各专业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8-9]。

我国多数高校建立校、院、专业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校级一级监控由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校团委、招生就业处等部门共同实施校级教学过程及质量监控,包括监督实施教师教学工作流程、制定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监控学生就业及毕业生工作状况及用人单位和社会的综合评价和学生的就业率等,实现对学院教学过程及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学院二级监控主要开展评教、评管、评学工作,负责对教学工作自评;负责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组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估,分析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的目标。专业教研室主要监控培养方案的落实、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教学质量等。另外,专业应建立由教育系统以外的相关方如行业协会或企业专家以及毕业生代表参与的社会评价体系,定期评价培養目标的达成度。这些校内外的监控评价结果经反馈后用于教师教学过程监控管理以及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调整等方面的持续改进。目前我国某些高校所建立的教学过程及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只有经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有效实施,才能形成科学管理、动态监控评价、有效反馈、持续改进的教学过程及质量监控反馈机制,并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等进行持续改进,切实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三、结束语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应当抓住机遇,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和补充标准加强专业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从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到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加大投入完善支持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融合,通过反馈机制保证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提高我国的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接轨,实现培养标准和认证评价的实质等效,将工程教育大国逐步建设成工程教育强国,实现强国富民的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张振香,张艳.以专业认证为导引构建探究型专业教师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37-39.

[2]吴启迪.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全体大会上的讲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4.

[3]卢晶.我国专业认证制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17-19.

[4]张大良.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5-7.

[5]王海艳,骆健.关于高校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探讨[J].江苏高教,2014(4):103-104.

[6]杨若凡,何倩.美国工程技术类专业认证标准对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5(8):87-91+106.

[7]陆勇.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157-161.

[8]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2-47.

[9]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M].2012.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强化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为主线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辽教发[2012]130号);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建设项目(GZ201208);辽宁省应用型本科转型试点专业(辽教发[2016]23号);沈阳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搭建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李永华(1970,4-),男,汉族,辽宁丹东人,博士,教授,主任,研究方向:功能材料、塑性成形、高等教育管理。

作者:李永华 刘红 杜晓明 邓子玉 李玉海

专业认证视角下工程教育论文 篇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学生工作科学化研究

摘 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 ,以学生中心的教育、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等核心理念来保证教育质量和提高教育水平,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提供了基本理念和标准。文章讨论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学生工作的标准与要求,并就高校学生工作定位、体制、内容、模式、考核等问题的科学化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生工作;科学化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和教育质量改进制度,是促进工程教育质量国际实质等效的重要手段,进而实现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我国从2006年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协牵头, 18个部门参与, 开始了工程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 。现在发展为由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组织,各专门职业协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前对我国高校工科专业来讲,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成为办学水平实力的重要象征。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

“认证”是一种起始于20世纪初的社团性质的(communal )、自愿性的质量保障和提高的方法和途径,是学术和专业教育界内部一种直接的和自我管理性质的活动,主要由非政府性质的院校、专业和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员联合会等具体执行,通过认证对达到或超过既定的教育质量标准的高校或专业进行认可,并协助院校和专业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认证的价值取向是通过评价质量来保证基本质量要求和促进质量的持续提高,评价是提高质量的手段,质量提高是评价的追求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有如下几点。

(一)结果导向的教育

认证是通过多个角度多种方式重点考查毕业生素质是否达到专业认证标准,将评价教育的关注点从学校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转移到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会做什么上来,并以此反过来评价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合理,检验学校的教师、教学、教材、管理、服务、保障等对人才培养目标所设定的标准是否有效和高效。

(二)学生中心的教育

认证通用标准的第一条就是“学生”。该条标准把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学生的指导、学生的成长过程记录、学生的能力达成等方面都作了比较明确且具体的规定。同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所有标准指向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是对全体学生的合格评价,而不是择优评价,体现学校的育人中心是学生,评价的重心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表现。

(三)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认证要求学校对人才培养进行制度性的定期自我评估和评价,以稳定、有效的机制不断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改进问题并且要改出成效,从而不断的、循环上升地促进专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四)科学评估与评价

认证标准是在吸取高校、工业企业界、专业协会等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指标体系, 体现了现代工程师所需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认证过程建立起了定性与定量、程序与技术、自评报告审阅和现场考查、学校与行业同行专家相结合的认证过程,从面保证认证结论的合理性。

(五)注重实践的教育

认证突出了以工程需要为导向,倡导工程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与过程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的人。工程人才的这些能力和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工程实践,因此工程教育认证高度重视工程实践环节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技术、伦理、品德的培养。

(六)追求国际实质等效

《华盛顿协议》是国际上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其核心内容要求经过各成员组织认证的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具有国际可比性与等效性。可比性是指认证各环节及相应的政策、准则和方法类似,设置的课程与满足工程实践所需的理论知识基本一致。等效性是指经过本协议任何组织认证的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在满足工程实践的基本要求上同等对待。国际实质等效追求的是国际互认。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学生工作的要求

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构成。认证虽然没有把学生工作作为专门的一条项指标,但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7个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的实践环节、实习基地等指标中都有体现 。深入分析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和标准指标体系,对学生工作至少有五个方面的要求。

(一)尊重学生

认证标准第一项“学生”中列出的4条,每条都体现了学校要尊重学生。学校对学生的最大尊重体现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具体到学生工作,就是要体现出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的需求、学生的人格、学生的劳动,提供均等的实践锻炼和就业机会,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等方面。

(二)教育辅导

认证标准对学生工作的教育指导主要体现在“学生”和“毕业生要求”两部分指标中。教育辅导的内容有二方面内容:一是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健康等开展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二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在第二课堂进行科学系统的培养训练工科学生需要具备的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和其他文化知识,训练学生提高管理、表达、竞争与合作、人际交往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等能力,养成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观念的素质等。

(三)实践指导

实践环节是工程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认知、思想、能力、素质、技术、品行的培养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实践环节需要学生工作发挥主体作用或辅助作用,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和科技立项,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学生参加文化艺术类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协助组织学生参加岗位实习实践和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等。

(四)质量监测

保证工程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质量提高是开展认证的终极目标,贯穿于认证标准的各个指标和环节。认证对学生工作在教育质量监测上至少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在校教育期间,通过学生日常表现与特别表现、课业学习统计分析、荣誉竞赛获奖、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评价方式进行监测;另一方面是通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毕业生反馈、用人单位走访等方式方法对专业教育进行评价反馈,以不断调整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学生工作等,从而促进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五)管理规范

工程教育认证采取自评报告审阅和现场考查两阶段进行评价认证。学生工作在认证过程中除了需要在自评报告中阐述尊重学生、教育辅导、实践指导、质量监测等方面的理念和做法,还要提供开展上述工作具有可操作的部门职责分工、工作制度、管理措施、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及工作记录,以支撑自评报告中阐述的内容真实、可信、有效。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进学生工作科学化

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工作存在定位不准、指导思想不清、教育内容空、管理约束较死、服务指导较粗、各校千篇一律等现象, 距离科学化、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思想、标准和方法对于推进我国高校工程类教育的学生工作科学化具有极好的借鉴意义。

(一)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指导学生工作定位科学化

学生工作是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教学之外,通过教育、管理、服务等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其主要工作内容有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和服务指导。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价的重心在于学校的教育能否支持和验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中专业培养目标是认证工作的主轴线。学生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领域,是高校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非常关键的环节。因此认证要求学生工作基于专业培养目标而开展,它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深化、细化和具体化。

(二)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导向带动学生工作体制科学化

我国的学生工作经历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教育” 和 “学生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和 “德育”“学生工作”等发展阶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引导高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与专业特色、学科背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等密切联系,与社会动态保持一致。学校的各项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必须围绕动态的专业培养目标持续改进提高,使之与社会的需要和技术的发展相适。学生工作需要由传统的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养成、规范行为管理、提供生活指导服务向职业咨询、专业指导、科学评估等更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方向转化。学生工作也应建立起与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

(三)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指引学生工作内容科学化

工程教育认证主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将学生毕业时的能力培养具体化为道德素养、通用知识、专业技能、工程实践、创新精神、信息处理、法律知识、组织管理、学习能力、国际交流等10项能力,而且要求被认证专业必须通过举证证明能够使每个合格毕业生达成每一项目标设定的要求。具体的讲,从工作的内容上要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指导、规划、咨询、评估、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学科化、专业化;从工作的方式上要将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等观念性的教育培养进一步实践化、生活化、人本化。总之,要将每项工作内容明确到每一位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身上,落实到每一名学生的素质提升上。

(四)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程导向带动学生工作实践科学化

当代的工程教育更加注重于服务社会工业发展需要,需要工程教育与工业界深化合作。实践是人认识问题的起点,也是应用、发展和验证解决问题办法的终点。学校可通过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校内实践平台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科技立项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团队精神等。学生工作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社会,面对专业一线生产开展实践。通过这种真实的社会实践培养起学生对现实问题主动思考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在工程界去发现、学习那些最具有道德、伦理品质的优秀工程师所具有的精神境界、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从而培养起自己的专业情感、工程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五)以工程教育认证的评估方法引导学生工作考核科学化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结果导向的教育,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来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工作需要在自评报告中阐述教育、指导、咨询、服务、评估等方面的理念和做法;在现场考查中提供详实的工作制度、措施、流程及工作记录,邀请毕业生代表参加座谈等。这种认证评价需要学生工作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机制,将学生日常表现与特别表现、课业学习统计分析、荣誉竞赛获奖、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定性與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进行评价;需要学生工作开展科学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毕业生反馈、用人单位走访等工作,建立起相应的定性与定量、程序与技术、自评与行业评价相结合的工作考核方式。

(六)以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促进学生工作持续科学化

工程教育认证不是一次合格就终身合格,而是一个持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传统的学生工作往往只重过程,不太重结果的评价。而工程教育认证需要建立内部的质量监督机制和外部的质量跟踪反馈机制。从内部的质量监督机制来讲,就要求学校的学生工作管理能够对学生工作中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调节、监督等环节,以及工作内容是否科学合理、措施是否有效、学生工作队伍的能力是否足够、目标能否达成等进行科学评估。从外部的质量跟踪反馈机制来讲,就需要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评机制和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反馈机制,这就需要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完备的毕业生去向信息库,建立科学的调查问卷和选取适当的调查评价方式等,以保证收集到有效的数据和可信的信息供学生工作和其他方面的质量改进作参考。

参考文献:

[1]毕家驹.中国工程专业认证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

[2]董秀华.就业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质量认证制度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3]蒋宗礼.工程专业认证引导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之路[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1).

[4] 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 .2014(1).

[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http://ceeaa.heec.edu.cn/column.php?cid=17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网站

[6]蔡国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界定——中美两国高校学生工作术语之比较[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0(2).

作者:马立高?陈国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传媒集团的发展前景论文下一篇:英语听力教学中网络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