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2022-11-27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中国当代文化和教育与实现中国梦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于是“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词汇并迅速走红。

一、文化建设

1978年,一句“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把中国领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今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平稳的发展,创造了和平崛起的世界奇迹。可是相比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文化的发展简直不堪一提,社会拜金、商家一味逐利、监管腐败等社会文化问题严重。

如今给我们“普及化学知识”的不只有书本,还有注了水银的刀鱼、将猪肉变成牛肉的“牛肉膏”、菜肴调色的化学色素,再加上此前的“三聚氰胺”牛奶、洗虾粉、浸泡血旺的福尔马林溶液,还有什么“陈馅月饼”、明矾瓜子、敌敌畏火腿„吃东西本来也就是一顿饭的事,现在却成了一辈子的事——吃不准,这辈子就过去了!这都是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恶劣后果。

国外很多名牌,比如LV、爱马仕、凯恩莱博等,这些产品不就是几张皮几块布么?在市场上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这些品牌包凭什么卖得这么贵?而中国为什么就没有这样的品牌呢?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文化,其实人家卖的不就是文化么?可见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

江泽民曾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这一论述表明,文化力量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由于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部分,因此,谁能够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在这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二、人才培养靠教育

教育关系到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关系整个民族的振兴。我们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物资资本人均也是很少的,而我们要实行追赶战略、跨越战略,主要是要靠人才,要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素质,基础是教育。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并且是一个多火山、地震和海啸的国家。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竟然能在二战后短短几十年迅速崛起,GDP位居世界第三。靠的正是科教兴国。在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有一段话这样来描述日本对知识的渴望和重视:“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出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政府财政收入的2%”从这足以窥视日本对教育都重视程度。中国在发展经济、文化的同时也万万不能轻视了教育。

“中国梦”是一个中华各族人民长期努力,共同奋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展先进的文化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只有实现文化强国、人才强国,中华民族才算得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世界强国。

第二篇:继续教育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小抄

2014年(10.20-10.2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孟德斯鸠)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宋明理学

)在道德修养上倡导奉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易传》

)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私德)是指在不直接涉及对社会整体的义务和责任的私人生活和私人交往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 (善治 )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

(梁启超)认为:我们中国人最大的缺点,在没有法治精神 (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经典表述 (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 (马克思。韦伯)权利意味着在一定社会关系里哪怕 B 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 )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C 从事一定职业的人生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 (职业道德

)。

D 道德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的社会功能是指(调节功能 )。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这句关于道德的辞令出自(《周礼》 )

道德的(稳定性 )较强,与经济基础急遽变化相比较,具有相对独立性、历史继承性和滞后性。 对“诚实守信”这一道德要求不正确的说法是(诚实守信是完全按照文本要求对照执行)。

“道德在中国具有两项功能:一是组织社会,安排伦理名分;二是涵养理性,设为礼乐揖让。”是(梁漱溟

)提出来的。

“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是(严复 )对王阳明学说的评价。

“定分止争”典出(管子。七臣七主) F 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法家中系统提出“法、术、势”概念的是(韩非 )。 G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

5000次 根据《》第275条规定:故意损坏

3 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源自于 古罗马

H 贺雪峰教授认为邻里关系已不再停留

胡适先生在《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指出:“( )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 )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 ),秦以后的( )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A、杂家

J 近代史上的津门论道,所谓的“痞子腔”与“诚字经”是指职业道德要求中,需要(、诚实守信)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长期性基础)

L 邻里团结是家庭美德的规范之一,邻里关系是一种 地缘关系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 理学家以(儒家思想

)为核心,融会儒、释、道三家思想,建立了一个“三教合一”的理学思想体系。

历史上著名的“白马非马”论辩,指的是( 、公孙龙

)的观点。 良法+良治+良民=善治

M “每日四问”和“公德私德之辩”是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提出来的。

N 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以来的(天理 )思想,并将之视为最高范畴。

P 品德、德行、操守指的是(伦理意义)意义上的德。 Q 全面推荐依法治国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R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在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 )。

S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既(),实现法律和道德

bc 促进作用 支撑作用 司马迁的《史记》中,“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和舜

)。

擅长论辩,但其论辩又流于“苛察缴绕”,是对(名家 )的评价。 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 理)。

T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张居正 提出“尚力”、“节用”、“兼爱”等学说的学派是(墨家)。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出自

孟子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出自

孟子 R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在政治上主张

以礼治国,以德服人

W 我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 X 先秦时期就提出了和而不同

重和谐

下面关于“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德源于内心,与实践无关

)。

下面关于“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儒家、杂家和道家关于“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

下列属于道德的一般本质是(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 下列属于家庭美德要求的是(邻里团结 )。 西汉末年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加上农、(纵横 )、杂和小说四家进一步把诸子百家分为十家。

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仁政”"和“德治” )。

西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六家之中,对后世影响甚巨的是(儒、墨、道、法

)。

下列属于道德一般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调节规范体系)

Y 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亚里士多德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

人心向背 一次不公正的审批

培根

原始意义上的“道”指的是(道路,路途 )。 以下哪一个不是王守仁观点:(心内无物)

一切学问和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这句话指的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以智治国,国之贼也

老子 Z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 依宪治国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 依宪执政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

人民。。

中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权威在于 实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党的领导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依法治军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治的生命线

公证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

法治经济 中国政府制定

国家人权行动(2009-2010)

中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以(审判)中心的诉讼 中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积极推行政府

法律顾问

“尊重自然,天人长安”指的是社会公德要求中的(热爱自然 )。

在战国时期,法家曾经显赫一时,到秦朝更是登峰造极,但是以后迅速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 战国诸子中,对自然科学及逻辑分析比较注重的是(墨家

)。

主张“五德终始学说”的学者是(邹衍

)。

致良知”是理学家(王守仁

)提出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家)为稗官。

中国古代阴阳家的代表为(邹衍

)。

中国传统的“和”的起点和基础是(存异

)。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誉为“六经之首”,对哺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涵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哪个句子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中国古代人所提的定分在今天的民法中 确定

(ABCD )属于中限层次的道德规范要求。

2014年9月24日,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A、历史虚无主义者C、文化虚无主义者 A 按照罗尔斯的观点,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取决于( )A、分配正义B、矫正正义C、公平分配D、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落实

C 1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论理性???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CD )。 儒家 法家 墨家

3传统文化典籍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概念的有(ABC)A、《管子》B、《论语》C、《旧唐书》

4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体现出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名句有( ABCD )。

5传统文化典籍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概念的有( ACD )。 A、《管子》

C、《旧唐书》

D、《三国演义》

6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 ABC )。伦理性开放性整体性 7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是(ABCD )。

8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这是因为(ABCD )。

D 1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 ABCD 2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ABCD) 3道德的功能有认识功能和( ABCD)。 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基本原则是(ABCD )。 5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其具有的特征有(ABCD )。

6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两者的基本关系是( ABCD)。

7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依靠(BCD )等力量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B、内心信念 C、社会舆论 D、传统习惯

F 1法家的主要代表著作有(AB )。A、《商君书》B、《韩非子》

2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此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还有(ABCD )。 G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包括(ABCD )。

H 1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一度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其历史原因和条件

ab 2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BC )。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C、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3韩非子主要是把哪些人的理论结合在一起,最后发展出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BCD )。 B、商鞅的“法”C、慎到的“势”D、申不害的“术” 4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一度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其历史原因和条件包括 ( AB )。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汉初社会凋敝,必须与民休息

5贺雪峰教授认为邻里关系已不再停留在传统熟人社会中紧密联系的地步,尤其是农村邻里关系在经历( ABC )三大巨变之后,在向现代社区管理模式转型的过程中,新型的邻里关系如何构建,值得探讨。A、取消农业税之后的国民关系巨变 B、革命运动和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农村社会结构巨变 C、计划生育政策后的农民价值变化

J 1坚持(ABCD)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

2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 3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包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和(ACD )。 A、男女平等C、勤俭持家 D、邻里团结

K 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三母德”是(ABC )。 A、 仁B、 义C、 礼

L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主要有( ABCD )。

梁劲泰认为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重视其整体性,在( BCD )的基础上,探讨和追求它们之间的和谐统一,这正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宗旨。 B、承认事物差别C、承认人的行为差异D、承认现实冲突矛盾

M 墨家主张(ABC )。 A、“节用”B、“节葬”C、“非攻”

Q 1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坚持以公开为常态

abcd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除了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还要(ABCD)

W 文明礼貌 abcd 的社会公德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林地地位。坚持党的领导

ABCD S 1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ABCD? 2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ABC)是社会主义民;A、制度化;B、规范化;C、程序化; 3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ABCD)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 4宋明理学分哪两个流派?( AC )

A、程朱理学

C、陆王心学

5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ABC )。A、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B、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C、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6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 ABD )。 A、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 B、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D、近现代新儒家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

7上限层次的道德规范包括(ACD )。 A、合作协调 C、开放创新 D、关注风险 8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道德规范,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BCD ) 基础性 广泛性 简明性

T

1、推进法治专门队伍(ABC),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正规化 专业化 职业化

2、陶行知先生认为:“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碍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的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要本。”梁启超也指出:“断无私德浊下,公德可以袭取者。”由此可见( ABD )。 W 1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依法推进基层民主和行业自律,实行(ABCD) 2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ABCD) 3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其后来的引申意义有( ABCD )。 4“文明礼貌、( ABCD )”的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

X 1先秦道家的主要著作有( )。A、《道德经》C、《庄子》 2下列人物中属于法家代表的是( ACD )。 A、李斯

C、韩非

D、商鞅

3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BCD )。B、凸显人性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C、注重气节、品德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4先进文化的功能重要体现在( ABC )。教化功能 指引功能 实践功能

5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列举先秦六家学术流派,即儒家、法家、名家(ABC )。 墨家 家 道德家

Y 以下对社会公德的理解中 正确的是 abcd 1以下对社会公德的理解正确的是( ABD )。A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B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D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2下列选项中符合办事公道的是( AB )。

A、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B、原则至上,办事公开

3下列情况体现了诚实守信的是( ABC )。

A、维护企业信誉 B、办事实事求是

C、做买卖童叟无欺

4下面关于爱岗敬业正确的说法是( )。

A、爱岗与敬业本质上是统一的 B、爱岗敬业就是要热爱本职工作 D、爱岗敬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的人才流动、职业转换不矛盾

Z 1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关系有( )。C、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D、互为基础,互相促进

2遵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意义有( ABC )。 A、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对法律和纪律的自我约束力 B、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C、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ABCD)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5“杂之广义,无所不包”的提出者或出处各是(AC)A、纪昀C、《杂家类叙》 6在公民道德建设指导思想中,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和( ABCD )。

7《正气歌》列举了12 位先贤的事迹,下列属于其中的是(ABD )A、在晋董狐笔 B、在汉苏武节 D、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8中国传统人本主义精神包括( ABCD )层次。

9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人为本”是(ABD )。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

B、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0中华传统节日对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具有重要的价值。传统节日( ABCD )。 11“杂之广义,无所不包”的提出者或出处各是( AC )。A、纪昀 C、《杂家类叙》 D、吕不韦

第三篇:中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美

中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美、日等国人文教育之比较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夏平

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世界各国都密切地关注着教育所面临的新世纪的挑战。自80年代开始,以美国、日本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研究随着冷战的结束,在全球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与危机,并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措施,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人文教育。在我国,国家教委于90年代中期在全国高校中展开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旨在推进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特别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在此基础上,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不论是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高校人文教育改革,还是我国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改革,都体现出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它们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又存在许多区别。在此作一些比较。

l.教育目标的比较

美、日等国家的教育都提出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使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是全面发展的人。例如,日本的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应当以培养完美的人格为目标;应当培养热爱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重视功劳与责任,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使其成为和平的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亚洲的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广泛进行公民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加强人文教育正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教育目标。

我国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我们以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应该说,在培养目标上,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注重学生完美的人格和全面的发展,都是重素质的表现。但两者的培养目标中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强调其资本主义的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即所谓的“自由、平等”, 1

“个人利益至上”等;而中国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

2.产生背景的比较

人类进人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世界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与生态恶化、人口膨胀、道德伦理下滑、青少年犯罪加剧、色情与暴力泛滥、恐怖主义抬头、民族冲突在局部地区加剧等,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美、日等发达国家面临的上述危机尤为严重。这些问题往往是在教育中只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只注重物质财富,忽视人的全面教育,尤其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带来的结果。正如美国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会,在1992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的“为在大学毕业后谋取一份工作而学习,竟把全面提高自己和不断完善自己的远大目标抛在一旁”。在日本有些学者也批评日本的教育忽视了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是“忽视另一半的教育”。另一方面,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交叉学科、文理结合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社会及人文科学了。这就要求在高等教育中必须加强人文教育。因此,美、日等国家的许多大学都开始加强人文教育工作。

在中国,由于历史上曾只注重人文教育,长期的科举制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失去了走科学之路的机会,科学技术极不发达,近百年来深受西方“船坚炮利”的凌辱。近代以来,国人认识了走科学之路的重要性。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相对地薄弱了。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上滋生出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出现了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严重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背离。这样的“大气候”冲击着大学校园,影响着大学生们文化索质的提高。同时,长期的升学压力,使中小学教育成了应试教育。进人大学后,许多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引起了家长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高等学校呼唤文化素质教育。80年代以来,我国有不少高校开始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不少成就。1995年,国家教委开始在全国多所高校部署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更广泛地开展了起来,并取得较好成效。

3.实施途径的比较

美、日等国实施的人文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首先是改革大学课程的设置,增加人文学科必修课程,其次是继续强化其传统的课外“渗透”教育活动。

美国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提出:“有必要让人们重视明确高等教育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改造全部大学的课程设置,全面恢复文科教育在整个四年制大学课程中的中心地位。”哈佛大学带头恢复了核心课程。强调学生在掌握一定基础技能的同时,丰富人文知识,学会思考和探究的方法。他们在历史、文学和艺术、外国文化、道德伦理、科学和社会分析等六个学科领域开设了100多门课程。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科学、技术、社会”课程,鼓励工程类学生辅修人文和社会学科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在历史研究、文学及原著研究、语言、思想及价值、当代文化和社会、艺术中至少选择三个领域各学习一门课程。在日本,东京大学就设有进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育的教养学部。

美国日本等国都十分重视课程外的人文教育活动的开展这是这些国家传统的并有特色的一种教育途径。在大学里,经常开展内容广泛的学术活动,其中也包括科技、政治、文化等,形式也多种多样。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重视学校历史传统对学生的影响,重视校园人文景观、校舍布局、图书馆中渗透出的人文精神;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等,为学生的这些社团组织和活动提供指导和经费。仅美国康奈尔大学就有600个俱乐部、学会或协会。日本大阪大学仅办理了登记手续的学术社团就有100个左右。学生在这些组织和活动中丰富了人文知识,发展了个人兴趣和爱好,学会公平竞争和集体观念。同时学校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在美国,近一半的大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活动,如筹集资金、竞选、环境保护、助残等。他们称之为人文教育的“渗透”教育活动。

我国当前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也主要有两种实施途径。第一是课内教育。许多大学都广泛重视文理渗透,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许多历史、政治、艺术、文学、美学等方面的选修课,鼓励理工类学生选修;有的还规定必须有一定学分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选修学分。同时,抓好传统的“两课”主渠道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其次,我国大学重视校园文明建设,广泛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校团委、校系学生会,学生们可以参加许多社团组织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可以看出美日等发达国家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我国的文化素质教育实施途径是基本相同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前者比较重视“渗透”作用,注重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发展学生个性,学生组织和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较高。而后者强调“灌输”,长期习惯于对学生统一的要求。学生社团多带“官方性”,学校组织的多,而学生自发的较少。

4.内容比较

美、日等发达国家进行的人文教育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首先,这些国家的高校都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按规定必修和选修,丰富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有东西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社会学等。如日本东京大学教养学科开设的共同课有:希腊、罗马思想,近代思想,东洋思想,日本文学,基督教思想,人类行动学,民族学,社会哲学,法学,政治学理论等。

第二,在人文教育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提出“第三张通行证”概念。认为“学术和职业能力(第

一、二张通行证)的重要性已为人所共知,但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重要性未必如此。思维、规划、交流、组织、解决问题、追踪和评价等能力(即第三张通行证)将大大增强一个劳动者的效益。”

第三,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社会、家庭的责任感、正义感,种族、宗教自由的思想,热爱真理、热爱和平、热爱祖国,关心人类社会进步的优良品质,并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以消除社会丑恶现象。在美国,再度兴起了“品格教育”,1992年重新提出“尊重、责任心、可靠、关心、公平与正义”的内容。

第四,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人文教育中,始终坚持其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表现出其较强的政治性。美国在教育中大力宣传他们的物质文明成就,宣传美国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习惯于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标准去评价别的国家、民族。缺少对别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了解,有时也不太愿意去了解;常表现出一种优越性。

我国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认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其价值观、理想人格、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其主要内容有: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的我国历史与民族文化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教育,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艺术教育。

应该说,在内容上,中国的文化素质教育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人文教育是相近的,但在其核心的政治观点上是完全不相同的。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自己民族文化并能吸收但不迷信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

5.结论

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改革中,加强了人文教育。中国随后也开展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旨在推动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这两种教育改革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了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在培养目标、实施途径和教育内容上都有许多共同之处,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能缺少人文教育,强调人文知识和社会责任感、品质、思维能力等。实施途径也大体都采用了课程教育与活动的方式。这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大学生文化教育活动有许多不足之处目前我国高校内的人文课程和讲座偏少;我国高校校园内自发的学生社团较少,参加的人数也不多,许多活动都由带“官方”色彩的团委、学生会组织,学生发展个性的机会不多;我国高校许多大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是打工、经商等,而很少参加社会服务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及其他活动。这些都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另一方面,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不能盲目搬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内容,特别是其价值观和政治态度,应大力提倡民族文化,提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下去,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第四篇: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前言

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视角考察汉语,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性质特点,了解汉语发生发展的历史概况及其文化原因。该门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语、汉民族文化的热爱,了解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根据我院教学计划的规定,本课程教学总时数共36学时。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我们制订了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使用。大纲规定了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目 的:要求重点掌握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对象。一般了解汉语与中国文化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简史及现状、开设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学 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本课程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语音与中国文化

目 的:要求掌握汉语中使用谐音的类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学 时:2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语音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二、谐音与中国文化

第三章

词语与中国文化

目 的:要求掌握汉语词汇中几类比较特殊的词语:颜色词、数词、方位词、联想词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学 时:4学时 教学内容:

一、颜色词

第 1 页 共 5 页

二、数词

三、方位词

四、形象词语

五、象征词语

六、饮食文化词语

第四章

称谓与中国文化

目 的:要求掌握亲属称谓、社会称谓的类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了解称谓语的泛化现象。

学 时:4学时 教学内容:

一、称谓简介

二、亲属称谓

三、社会称谓

四、称谓的文化内涵

五、称谓语的泛化现象

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

第五章

人名与中国文化

目 的:要求掌握我国人名的源流及其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了解人名的时代特征,使学生掌握命名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学 时: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名的源流与文化

二、人名的时代特征

三、命名的语言学问题

第六章

地名与中国文化

目 的:要求掌握我国国名、省名及其一些重要城市名称的由来。了解地名反映的文化现象。熟悉地名的演变,了解地名和人名在构词法上的差异。通过该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地名的由来,热爱自己的家乡。

学 时: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些地名的由来

二、地名反映的社会文化

三、地名的演变

四、地名和人名在构词法上的差异

第 2 页 共 5 页

第七章 熟语与中国文化

目 的:要求掌握熟语的定义以及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定义,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与文化的关系。 学 时: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关于熟语

二、成语与中国文化

三、惯用语与中国文化

四、歇后语与中国文化

第八章

语法与中国文化

目 的:要求掌握汉语语法的特点,了解汉语语法中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这些现象打下基础。

学 时: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汉语语法的虚与实

二、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

三、汉语语法的弹性结构

第九章

汉字与中国文化

目 的:掌握汉字在世界文字体系中的地位、汉字的发展简史,熟悉汉字的特点和应用,了解汉字的传播和汉字文化圈的概念。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更加热爱汉字,热爱汉民族文化。

学 时: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字与文化关系概述 第二节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节 汉字的特点及应用 第四节 汉字的传播和汉字文化圈

第十章

汉语与民俗文化

目 的:要求掌握语言和民俗的关系,了解方言词语、秘密语、语言巫术、语言禁忌、语言迷信在文化中的特殊表现及其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学 时:2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语言和民俗的关系

第 3 页 共 5 页

二、方言词语与民俗文化

三、秘密语

四、语言巫术、语言禁忌、语言迷信

第十一章

汉语与宗教文化

目 的:了解语言与宗教的密切关系,重点了解佛教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

学 时:2学时 教学内容:

一、佛教对汉语音韵学的影响

二、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第十二章 汉语与民族文化交流

目 的:要求掌握语言的同化、语言的借用、语言的杂交、双语现象几个重要概念,了解汉语受民族文化交流中的影响。 学 时:2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语言同化和语言化石

二、语言的借用

三、语言的杂交

四、双语现象和双言现象

第十三章 汉语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发展

目 的:掌握汉语与中国文化的新发展动态,了解当前研究状况。

学 时:2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语言接触和文化接触

二、语言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时数表

学时:理论课36 章

授课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语音与中国文化 第三章 词语与中国文化 第四章 称谓与中国文化

理论课学时

2 2 4 4

实验课学时

第 4 页 共 5 页 第五章 人名与中国文化 第六章 地名与中国文化 第七章 熟语与中国文化 第八章 语法与中国文化 第九章 汉字与中国文化 第十章 汉语与民俗文化 第十一章 汉语与宗教文化 4 4 2 2 4 2 2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汉语与民族文化交流 汉语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发展2 2

第 5 页 共 5 页

第五篇:颍泉区“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继续教育试题库及答案

一、判断题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 )

正确

2、德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

错误

3、狭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 )

正确

4、法律信仰最本质、最内在的特征,其实是通过法律实现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正确

5、对一个现代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便不可为。( )

正确

6、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形成的,主导国民思想并指导行为方式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体系。( )

正确

7、东汉时代,把“文化”与“武威”对举,“文化”的基本涵义便是“文治教化”。

错误

8、对法律产生信仰是一个法治社会的终极标志。( )

正确

9、有法制一定要有法治,有法治也一定要有法制。( )

错误

10、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礼治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披上了温情面纱的“人治”( )

正确

二、单选题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一个社会普遍的、大众的( )是社会法治化程度的基本指标。

A、法律信仰

2、( )法治却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

D、法治

3、“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 )

A、《周易》

4、(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

A、《法经》

5、( )是养成法治思维最核心的要求。

A、严格依法办事

6、( )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国理论,占据二千余年封建统治。

C、人治

7、( )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

D、法治

8、( )成为立法、执法、守法的基础。

A、道德

9、法治的精神方面,是指整个社会对( )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A、法律至上地位

10、通过儒家“仁学”思想的总结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向( )转化。

D、人本位

11、(

)是以国家为根本立足点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法理念。国家本位

12、(

)成为立法、执法、守法的基础。道德

13、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 )刘向

14、1985年美国出版了《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 )被列为十大思想家之首。

C、孔子

15、( )就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思想。

A、孟子

16、( )是儒家文化的首要特征。

A、等级伦理

17、( )是公认的道家创始人。

D、老子

18、( )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D、儒家

19、( )致力于通过约束群体的外部行为,建设群体的行为文明,开掘群体的内心文明。

C、依法治国

20、法律法规再健全、再完备,最终还是要靠( )来执行。

A、人

21、儒家认为( )对于国家的安定和个人的幸福尤为重要。

D、人人和谐

三、多选题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在宗法意识统治的熟人社会里,人们交往只需凭关系,不需要什么事先约定的规则。血缘关系的远近就是行为依据,( )就是行为准则。

A、别

C、义

D、亲 暂不确定

2、儒家推崇的是( )

A、治国

B、平天下

C、齐家

D、修身

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 )

A、等级观念

B、国家本位

C、宗法意识

D、礼治主义

4、儒家的特征是( )。

A、尊奉六经

B、提倡“中庸之道”

C、崇尚礼乐仁义

D、主张“德治”和“仁教”,重视伦理道德等

5、“三教九流”中的九流包括( )。

A、儒家

B、阴阳家

C、道家

D、法家

6、历朝历代为了实现社会秩序稳定化,各有各的治国方针,但总体包括( )。

A、神治

B、人治

C、德治

D、法治.

7、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 )共同发挥作用。

B、法律

D、道德

8、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和德治,编订和整理了( )等教材。

A、《诗》

B、《礼》、《乐》、《春秋》

C、《易》

D、《书》

9、佛教的基本教义有( )。

A、四谛

C、五蕴

D、缘起

10、法治定义就是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 )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

A、民主

C、自由

D、人权

11、公权力行为一般为(

)A、司法行为B、行政行为

12、(

)是依法治国的特征。应当性、公开性、平等性

13、而法治所讲的法除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之外,还包括( )

A、行政执法

B、司法

C、动态的立法

D、守法

14、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 )的所有成果。

A、物质

D、精神

15、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是( )

A、教育

B、培养

C、耕作

D、发展、尊重

16、( )是一种标本兼治的强国至道,强调和规范人与群体的权利、义务和意识行为。

B、德治

C、法治

17、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 )。

B、人文主义

C、人文精神

18、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必须具备( )两方面的因素。

B、制度

C、精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高校外国留学生下一篇:中国工业安全之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