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2022-09-13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 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全能型人才,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现代产业体系的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 受教育、产业等多种体制机制因素影响, 高职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 显而易见。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源于校企合作, 并有其独特的内涵, 是新的经济历史形势下,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的产物, 已经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必然要求, 对职业教育发展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产教融合的确切概念, 一般认为, 是将职业教育和企业经济生产深度融合, 使职业教育内化于经济增长, 企业生产指导职业教育发展。同时, 各界学者从不同侧面对产教融合进行了详细阐述。姚润玲[1]强调:产教融合是在政府的推动与市场的主导下, 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素质教育, 校企合二为一, 双主体办学, 借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经验, 根据市场与产业发展趋势, 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陈夏哲[2]则进一步作详细阐述:产教融合, “产”指的是产业, 它泛指一切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功能性的职业生产和劳动;“教”是教育, 在产教融合概念中一般指职业教育, 根据职业的需求, 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技能型劳动人才。值得注意的是产教融合区别于校企合作的特殊性-多元主体, 其参与群体既包括高职院校和企业, 也包含政府、社会组织等第三方主体, 其受教育目标也并非只有学生, 还涵盖教师、技术、科研人员等产教链相关的关键群体, 共同构成立体完整的融合体系。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研究现状

刘晶晶[3]等将产教融合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实践经验总结为主的萌芽时期 (2007-2010年) 、以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为主的缓慢发展时期 (2011-2013年) 和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的迅速发展期 (2014-2017年) , 并预测职业教育的转型将是未来几年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伴随产教融合研究的不断深入, 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产教深度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罗明誉[4]基于浙江省高职院校的现状, 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现机制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指出当前高职院校存在技术服务规模偏小, 社会培训数量偏低等问题, 同时提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探索的突破口是“建立政府、企业 (行业) 、学校的三边关系, 创新组织形式, 构建实现机制”;对接“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陈叶娣等[5]以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现代模具技术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为契机, 构建“政行企校所”五方协同共建共管共享的组织模式, 建立了“目标导向、管理协同”运行机制;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实现产业融入教育、教育促进产业, 一方面可以解决高职院校自身经费不足、专业与产业脱轨的难题, 另一方面通过双方合作培养和锻炼了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术人才, 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但不可否认, 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面临的困境

(一) 缺乏系统完善的产教融合法律与政策支撑

我国经济领域缺少产教融合的配套制度, 顶层法律制度的缺失直接导致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各项支撑性政策缺乏, 产教融合无法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产教融合于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 是动态变化的, 但无论是何种政策或法律, 都必须严格基于产教融合的多元主体最为关键的高职院校和企业, 以及政策制定者的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 进行创新性发展, 政策制定以及完整的实施与评价机制的建立。

(二) 产教融合红利不明显

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是希望借助于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过程, 使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科研开发等与产业进行对接, 进而形成产教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但实际上, 由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制约, 我国高职院校存在专业设置不能与社会需求及时匹配, 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现状, 容易将企业视作实习基地, 很少让企业参与到专业课程设置上来, 最终培养的学生无法真正适应社会上企业需求;另一方面, 产教融合中企业主体缺位、行业企业参与不够, 企业往往侧重于迅速获取市场利益, 满足产业需求, 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阶段性特点相悖, 同时在企业成长起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往往会脱离该企业就业, 为企业的投资加大了成本, 高职院校作为产教融合的一个重要主体, 并不是市场主体, 在转型发展中自身定位不够明确, 存在日渐走向“学术性”的倾向, 对以人才培养引领产业结构技术升级的认识不足, 进一步导致合作企业驱动力不足。

(三) 产教融合主体双方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需要主体双方, 也就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协调, 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产教融合的有效实施, 需要将行业产业中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应用带高职教育教学中, 以此来指导高职教育实践。但在当前企业信息保密的通长做法下, 企业先进技术与理念很难真正应用的高职教育活动中。而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积极地推荐过程中, 往往因为教师缺乏相关实践经验, 不能有效地将理论应用到企业实践中, 导致高职教师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较弱。

因此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 很难协调好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达到真正的“产”“教”融合的目的。

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一) 完善经济领域和教育部门关于产教融合的配套政策法律制度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离不开教育和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 教育部应联合其他行政部门从总体上制订促进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体系的政策体系。各级教育部门及行政部门也要制订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促进政策, 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为更好得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可以建立第三方评价考核制度, 或者成立高职教育标准和质量监测评估委员会, 对各级政府部门在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方面的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总之,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应成为教育部门、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同的研究内容, 形成统一的制度体系确保产教融合实施成效。

(二) 建立健全产教融合评价和奖励机制

积极探索建立高等职业院校及其教师、乃至企业在产教融合方面的绩效考核新体系, 多角度、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促进校、企、政积极参与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模式下, 应该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率、企业及政府采纳情况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应将多元评价主体, 教师、学生、企业职工等多个主体均纳入评价体系中, 还应创新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产教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在产教融合制度保障下, 加强对产教融合各参与主体的绩效进行考核评价, 从而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三) 构建区域性的产教融合信息沟通平台

及时全面的信息沟通是实现产教融合系统育人的根本保障, 也是推进资源最优配置的重要形式。

实际上, 我国很多地方已经建立了教育、产业各自的信息平台, 但这两大系统的平台并未实现沟通, 因此很难反映市场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供给的实际状况, 而建构这一信息沟通平台有助于解决两大系统信息不对称问题。

摘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对新的经济形势下优化资源配置,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产教融合的内涵、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困境作了细致阐述, 同时, 针对产教融合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 提出了解决对策, 分别是完善产教融合配套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以及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产教融合平台。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困境

参考文献

[1] 姚润玲.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2] 陈夏哲.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信息数据平台设计与开发[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8.

[3] 刘晶晶, 杨斌.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 2018 (6) :32-39.

[4] 罗明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现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17.

[5] 陈叶娣, 许朝山.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平台建设路径选择与运行管理机制的研究——以常州科教城模具智能制造基地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2) :9-11.

[6] 曹照洁, 杨慷慨, 王浩鉴.职业教育产教对接制度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8, 32 (6) :12-19+124.

[7] 王双明, 付世秋.应用技术高校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陕西教育 (高教) , 2018 (3) :40-4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智慧防护“加固”石油化工信息化运维安全下一篇:长输煤层气干线管道的巡护